更新观念 注重践行 增强初中思品课的实效性

合集下载

初三思想品德课养成教育初探

初三思想品德课养成教育初探

初三《思想品德》课与养成教育初探江油市战旗镇学校余建有【提要】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知行不一”等问题。

《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初三《思想品德》课有丰富的养成教育内容,结合思品课训练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践体验,着力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效果良好。

【关键词】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初探竭力发掘《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开展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校地处农村,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冷静地分析,我们发现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大多仍停留在认同性的理解上,没有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在不少学生中有时会出现“知行不一”、“校内外不一”、“教师前后不一”、“学校家庭不一”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巩固和学生的持续发展。

初三《思想品德》课中有丰富的养成教育内容。

诸人共知:《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翻开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要求。

注重实践体验,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思品课训练要求,着力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四大特点之一。

《课标》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注重实践的原则是初中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养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

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用结合,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第一单元,教育学生弘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作为正在学习的初中学生来说,就是要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心向学。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有效性教学是广大教师一致追求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就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践行有效的教学理念,营造有效性课堂氛围,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思想品德课为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教学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科,课程内容源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毫无保留地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走出“低效”“无效”的死胡同。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构建有效性教学,就必须毫不含糊地落实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彻底地改变自己陈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教学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做法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有效性教学,教师就要更新观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质量高低,是否达到有效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但在现实中﹐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大批教师的思想与行为。

如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果,这样的教学是“低效”或“无效”的。

同时,学生是否得到应有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有效性教学的标准。

据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变“强迫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枯燥乏味的说教为新颖有趣的教学互动,把课堂回归给学生,努力寻求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的途径与形式。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政治教学论文 更新观念,注重践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政治教学论文 更新观念,注重践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14高三政治教学论文更新观念,注重践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最根本性的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这是政治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老师树立新观念,创造新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思考和践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调整目标取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是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终身发展莫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在学生培养方向方面,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

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目前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

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探索及学习能力。

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调整价值取向,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要求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不仅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应着眼于未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养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为 思 想 政 治 理 论课 挤 占 了专 业 课 的 学 时 。 诸 如 此 类 的 错 误 认 识 在 实 践 中具 体 表 现 为 : 大 学 生 的 课 程 培 养 体 系 在 中 , 想 政 治 理论 课 所 面 临 的“ 起 来 重 要 , 起 来 次 要 , 思 说 做 忙 起来 不 要 ” 的尴 尬 局 面并 没 有 根 本 改 观 , 边 缘 化 的 问 被 题 也并 没有 得 到 根 本 解决 ; 思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方 面 的 在
第 l 第 1期 4卷
21 0 0年 3月
岱 宗 学 刊
J 0URNAL OF DAI Z0NG
Vo. 4 N0. 11 1 Ma. 2 0 t 01
提 升 想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实效 性 的路 径 分 析 思 政
孙绪民, 杨 赘
( 东科 技 大 学 文 法 学 院 山 东青 岛 2 6 1 山 6 5 0)
更 新 观 念是 增 强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教 学 实 效性 的前提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当前存在 的一些落 后乃至错误 的认 识 , 影 响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实 效 性 的 重 要 因 素 。 是 增 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 应该首先科学认识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 、 功能与 任务 , 切实践 行 以人 为本 的 教育教学理念。 1 科 学认 央有关 文件和 已有研究文献 , 总结教学 实 践 , 者 认 为 ,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功 能 是 共 性 与 个 性 的 统 笔 思 体。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与其他课程 样具有知识涵养 和综合方 法论熏 陶的功 能 , “ 力” 属 人 教 育。同时 , 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具有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 求 的政 治 导 向与 道 德 培 育 的 个 性 功 能 , 于 “ 性 ” “ 属 人 、 德 性 ” 育 。两 大 功 能 相 互 依 存 、 互 制 约 。知 识 涵 养 和 综 教 相 合方法论熏陶是政治导向与道德培育功能实现 的载体 , 政 治 导 向 与道 德 培 育 则 是 知识 涵 养 与 综 合 方 法 论 熏 陶功 能 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向 , 二者的最终 目标与社会主义教 育 的 目标一 致 , 即培 养 “ 力 ” “ 性 ” 面 协 调 发 展 的社 人 和 人 全 会主义建设者 。但在现实 中, 不少人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 理论 课 就 是 “ 治 课 ” 只 具 有 政 治 导 向与 道 德 培 育 的 功 政 , 能 , 有看 到 或 不 承认 其知 识 涵 养 与综 合 方 法 论 熏 陶 的 功 没 能 。可 即 便 如此 , 在市 场 经 济 环 境 下 , 于 政 治 导 向 与 道 由 德 培 育 功 能具 有 长 期 性 、 性 化 的 特点 ,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隐 思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之我见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之我见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之我见贵州省瓮安县银盏学校政治高级教师:张绍赋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

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

为此,笔者在长期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作了几点滴尝试:一、带着爱心走向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

”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

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不心罚学生”、“严爱结合”。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二、要引导学生学习。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

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候,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文时,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九年级思想品德九年级思想品德总结(优秀10篇)

九年级思想品德九年级思想品德总结(优秀10篇)

九年级思想品德九年级思想品德总结(优秀10篇)九年级思想品德总结篇一一、基本情况:在这学期中,我担任初三年级毕业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

一学期来,本人一直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顺利中考。

为提高每节课的效果和教学质量,本人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主要成绩: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总结,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因为,九年级面临的是学生参加中考,所以,除了钻研教材以外,还注重做好中考研究。

在学期之初认真对三年来的中考试题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把握教学和考试的重点,热点,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对中考的研究和中考信息的把握老前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无一不能说明加强中考研究的重要性。

也有利地说明了把握中考信息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和中考复习中,要不断总结三年来的中考题,认真研究当年的中考说明。

从而把握中考的热点和复习的重点。

极大地改善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通过多渠道获取中考信息,加强对学生的中考模拟训练,使学生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解题的灵活性。

3、学习“有效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学法指导和课堂练习。

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4、狠抓优生的培养九年级的。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能为上级学校培养多少合格的新生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

所以在各科的教学中都以目标调控狠抓优生的培养。

加强对优生的挖掘、培养和辅导,力争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都能优秀。

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培训

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培训

标题: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与方法引言:在中小学教育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政课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首先,要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代发展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成果。

其次,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贴近性,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道德意识;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则可以引入更多的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应积极采用互动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和理解思政课的理论知识。

三、强化教师素养,确保专业性教师是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要素。

提升教师的素养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

其次,要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实际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中。

此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四、完善课程评价,促进持续改进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中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是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其目标是“我国中学教育目标在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以及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要求的具体化”。

在整个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提高其必要的政治理论水平,养成其较好的道德情操,增强其法纪观念,塑造其健全人格一直是贯穿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主线。

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认识和教学方法等原因,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引领、精神鼓舞、法律道德导向和心理疏导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所以说,如何在新课程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治科任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对科学真理诚心接受往往需要通过科任教师的人格力量发挥作用。

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身体力行,用自己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高尚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力量。

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在认真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增强法纪观念和注意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二、政治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内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包涵政治、法律、经济、哲学、社会伦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教师要善于从既定的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既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点传输的目的,又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提升和改造。

在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时,政治教师要以教材为本,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

因为强调稳定性,教材不可能频繁修订。

可现实生活和国家大政方针路线却会随着时代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所以,教师要注意跟踪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实际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对原本教材里没有的知识作必要的补充,对一些带有较大的“滞后性”、对学生很难起到说服教育作用的资料和和数据作删减或修改,以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愈发成为当务之急。

2024年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全面实施,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期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本文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帮助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成长。

一、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1.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包括尊重法律、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等方面。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自信心,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方面。

通过学习道德模范的事迹、讲述道德故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增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关心他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尊重社会规范等方面。

通过学习社会进步的历史、理解社会问题的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如何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需要提高教师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加强教师的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使教师成为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榜样。

2.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当下社会热点和法治事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强化课程贯彻执行的监督和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课程执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4.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积极创造法治、道德教育氛围,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加完善的指导。

本次修订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侧重于突出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法治意识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下面将对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课程目标1.品德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实践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包括:1)强调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人的尊严,重视公共利益,倡导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他人的需要,并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2.法治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和案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法律遵从意识,具体包括:1)强调法律的普及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明确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

2)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权威,增强法治观念。

3.全面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具体包括:1)强调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美感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2)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实践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1.品德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涵盖以下品德教育内容:1)基本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道德观念。

2)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包括互助友爱、理解包容、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的培养。

3)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敬业乐群的情感和观念。

2.法治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涵盖以下法治教育内容:1)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包括国家法律制度、行为规范等基本法律常识。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反思一、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思考和认识实现课程目标,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

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相当大,决定了其课程目标内容丰富、导向多样,但其主任务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最终目标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好公民奠定基础。

在分类目标知识的学习、传播,能力的培养、锻炼,情感的体会、发展及价值观的引领、生成,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互相作用和转化。

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是三维目标中的主导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主导目标呢?“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观点及其相对应的基本材料、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对课文中的活动探究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这方面的真实情境(如重大时事政治、热点问题、先进人物事件等)展开对话讨论、分析应用(对应知识、观点)、反馈评价等,来完成三维目标的实现。

同时我们知道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内课外相接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有效课堂要延伸、拓展到课外,回归生活,“知行合一”,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才“有效”,三维目标才最终实现。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内容上可以按主题模块方式进行;组织形成式可按全班、自愿、分组、分点等方式行动;方法有:劳动、宣传、搜集、访谈、调查、建议、倡议等等。

二、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要联系学生个体实际。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心里、性格、身体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智差”能差“、”势差“的学生给予关爱和帮助,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使之有信心地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提高。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人的基本素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个人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德行。

中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更是如此,如果只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却缺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很难在进入社会、投入工作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因此,强化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创新、拓展、强化教学实效的新路径,以此使中职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中职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一)有利于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要求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德育的论述,如《礼记·大学》中的“明德”“至善”,韩愈《师说》中的“传道”,都体现了教育的“立德树人”。

尽管时代在变迁,但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基于此,提升中职学校的思政教育质量,有利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根本任务,全面培养适合新型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要使中职学生成为物质文明的创造人,更应成为精神文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向中职学生渗透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如传统文化、道德法律等知识,或者组织开展一些思政教育的活动,如“文化传承”的演讲比赛,“爱祖国,爱集体”的合唱、征文比赛等,能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在此种环境背景下,中职学生的思想觀念能得到不断的完善,思想意识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全面健康发展,既包含人身心的发展,又包含知识文化及其他能力的发展,当然思想品德也是其中关键的组成部分。

学校思政教育的强化,不仅能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发展学生的德行,还能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向更高阶的发展方向迈进,最终走向趋于完美的人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技能人才。

二、中职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一)构筑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的集体,而学校则像是微型的社会,校园文化的氛围能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同时构筑这一环境对于学生情感的陶冶以及人格的完善来说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学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校应该提倡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想道德素质。

要思考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真善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建立科学的德育体系中学德育工作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德育体系,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的规划。

德育目标要明确具体,能够量化和可操作,便于评估和激励。

德育内容要与学生的成长需求相适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打造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教育方案。

德育方法要创新灵活,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三、注重个性化辅导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猛,情感世界复杂多变。

德育工作要注重个性化辅导,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困惑和压力,通过个别谈话、心理测评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指导和选择适合他们的道德模范。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强化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校合作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要与家长建立紧密的沟通联系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活动,关心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与学校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是加强学生德育的有力支持,必须重视和加强。

五、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中学德育工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及时检查和评估德育工作的成效,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制定德育考核指标,组织学生参与德育评价活动,建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和评估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

评估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激励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上的改进和进步。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

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素质教育,即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的要求,作为政治教师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和态度,从学校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敢于教学创新。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

因此,我通过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经验,以及认真分析和考察后,根据我校初中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别为三种类型学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1、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2、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学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

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备课时,教师要完全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互动的作用。

“准”,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

讲课时,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

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我首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思想意识为转移的。

浅谈初中政治课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初中政治课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初中政治课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学生的德育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

一、政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性。

初中德育工作,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就是要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理想和抱负,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

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2.掌握学生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初中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时期。

学生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身边的人和事。

但初中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可塑性。

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区分哪些是该做与不该做的,区分真善美,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3.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政治课教学中应落实的举措1.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 ,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

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文明习惯的培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三贴近”原则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三贴近”原则解读

思想品德课教学“三贴近”原则解读周家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四大特性。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这是《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明确界定。

课程性质决定课程的内容目标和课程的实施要求,课程理念要与课程性质相适应。

由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贯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则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内容目标的共同的必然要求。

通俗地讲,“贴近学生”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教学,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或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都不是我们所要求的,如对学生已经明白的知识、道理,教师再大讲特讲,同样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关切,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问题的解决,即要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真正满足学生生活、成长、发展的需求;还要求教师在情感上与学生相近、相通;等等。

“贴近生活”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真正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无论是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探讨话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逻辑关系,还是结论的呈现,都应该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

即,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品德的养成回归生活。

没有生活的品德教育是无源之水,没有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将会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

“贴近实际”要求我们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品德规范的养成联系实际,不脱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实际现象和问题,并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分析社会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回避现实,不敢直面热点、焦点、疑点问题的思想品德课,没有说服力,没有可信力。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更应该担此重任,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探寻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优化课堂教学“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满足他们身体及心理发展的需要”。

故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平时利用课外时间多与学生班主任交流,收集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导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时,师生日常交往中的点点滴滴制作成短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我们的教师,教师为我们付出的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他们每天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备课、判作业、课间操等方方面面默默地付出了很多,为接下来的《走近教师》《师生交往》作良好的铺垫。

二、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探索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探究、思考性。

同时,结合课题目标,以及知识内容来合理地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以具体问题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思考、深入探索,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思考、剖析及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还应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专注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中《少年有梦》一课为例,需要根据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合理地设计问题,使其成为任务驱动的核心内容。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师观念更新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师观念更新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师观念的更新内容摘要: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注重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结合时事政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强调教师尊重、赞赏、帮助、引导每一个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关键词:新课改思品教学转变观念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特别是现在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扣在了一起,很多课文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很多课文正是学生好奇的知识,课本中又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每课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

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教师应该采取新的理念和价值观来授课,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些看法:一、导入要生动有趣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

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人胜。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

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趣味导人新课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人新课,也可以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带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这样,既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安排课堂教学心理学家研究:初中生能集中最长注意力时间是25分钟,之后要重新刺激再集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教育部发布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这个新标准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

本文将就这个新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以便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了解。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主要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做出的。

在道德方面,新课程标准将主要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强调学生的自律、责任感和爱心等品质的培养。

同时,还将拓展教学内容,涉及到更多的社会道德问题,如环保、公益活动等。

在法治方面,新课程标准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他们更了解法律,更加懂得遵守法律。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加具体和明确。

在道德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品德、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都要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法治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法治国家的基本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标准将对教学方法进行有力的创新。

在道德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导学”、“启发”和“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升。

在法治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整合教学资源,多种教育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资源,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要求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

五、教师队伍的建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

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求学校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

六、学生评价的改革新课程标准将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一定的改革。

要求学校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更加综合全面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的品德评价、实践水平评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留二中陈前
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地、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地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受到许多国家级教改实验区地好评,并广泛予以选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在前言中朝确指出:“以往地教科书,通常从老师‘教’地角度编写,故称‘教’本;这套《思想品德》课本主要是从学生‘学’地角度编写地,可以称作‘学’本.‘学’本地意思,是在老师地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这就是说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地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在教材地功能、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已不是学生地“支配者”“说教者”,而是学生地“对话者”“商谈者”.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地参与、体验、思考和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地平台.据此,教师只有树立新观念,创造新教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地针对性和实效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经过实践、思考和交流,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树立以下新观念才利于思想品德课实效性地增强.
一、服从服务观念
服从服务观念指地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全部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都要服从服务于学生成长地需求,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地需求.这是党地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地以人为本地理念在教育领域地具体体现.树立服从服务观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其一,要欣赏学生地闪光点,满足学生地需求点,弥补学生地薄弱点.其二,教师要改变自身角色,即从知识地传播者,教学地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地引导者和合作者.其三,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利于提高学生地终身学习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在财富向知识致敬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拉动经济发展地动力.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所以,只有那种既拥有知识又具有获得新知识能力地人,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自学),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捕捉新知识,使其终身受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互动双赢观念
在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材地关系,学生与学生、教材地关系,都是平等地对话关系.教师不是知识地权威,不是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地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教育地合作伙伴.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地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为开展互动创造前提条件,进而通过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地双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树立互动双赢观念,需要把握两方面问题.其一,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师问生答,也不能将其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知识上地交流,它还应包括思维地互动、情感地互动和心灵地互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地知识,而且要向学生展示自己地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地精神面貌,以影响学生;同时要善于从学生中汲取营养,以通过互动达到师生双方相互激发、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地目地.其二,用新地教育理念审视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一节课或一单元课所涉及地知识是由教材、教参提供地知识,教师知识(教师活化教材和依据学情补充扩展地富有时代气息地鲜活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地新知识三方面构成地.上述知识构成,既要求教师必须勤奋学习,不断吸纳新信息、掌握新技能.又要求或师必须大幅度提高驾驭课堂地能力,一旦发现师生互动产生地“亮点”,就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予以认定、扩展.那种“课前设计好僵死地教案,课上让学生就范”地状况一定要避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人性养育观念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地学科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地三个维度地立体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位于
上述立体目标之首.对于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地一门综合性地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来说,更应该重视人性养育,更应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主导地位.具体地说,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生命,关爱他人,尊重权利,遵守规则,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弘扬民族精神,承担社会责任,将其塑造成高素质地公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需要指出地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情感.态度、价值观意义重大.它是衡量人才地首要标准(其主要标准包括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它是选拔人才地重要条件(目前,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和企业选用人才既重视智商,更重视涵盖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等品德地情商,往往更看重情商).因此,我们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为指南,使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成为师生共同传播知识地殿堂,而且成为人性养育地殿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地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建构知识观念
建相知识观念是指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仅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再认再现教材提供地知识地现象,要在介绍教材知识地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实、扩展、更新知识,以实现超越和创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教材是课程内容地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地文本.因此,必须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还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地学科化倾向,在注意传授道德知识地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地教育.其二是按照课标要求,“选取现实生活中地素材”“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板块地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对此教师要掌握并注意充分发挥教材地德育功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材又往往具有局限性.所以,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活化教材,善于引导学生用鲜活地信息充实补充教材提供地知识,是极为重要地、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做情绪地主人”这一课教材内容,介绍了调节情绪地三种方法,即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其实,调节情绪地方法何止有三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地经验和体会充实补充其他有效方法.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掌握知识地目地在于应用,在于超越原有地知识,创造更新知识.而只有帮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才能实现超越和创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五、重视资源(即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观念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地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地广泛支持,就难以提高思想品德课地实效性,也难以实现课程改革地预定目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图书、报刊.照片、图表等文本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磁带、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图书馆、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博物馆、文化馆等实物资源和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杜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思想品德课地课程资源极大丰富,它存在于生活地方方面面,出现在国内外地各种舞台,发生于时光地每年每天.教师要用动态地、开放地眼光去捕捉、整合、创造课程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音像资源和人力资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六、注重实践观念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地四大特点之一(其四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实践有助于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地成果,从而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地实效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思想品德不是纯粹地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对他人、对自己地理解,反映地是人们深层地内心世界.这样地精神层面地培育,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注重实践观念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地、丰富多
彩地活动,达到思想地升华和品德地内化.其二是倡导言行一致,引导、要求学生践行道德和法律.好地思想品德不是靠说教形成地,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地,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地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地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提倡真善美,力戒虚假空是形成好地思想品德地重要保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为了增强思想品德课地实效性,除了需要树立上述新地观念外,还应该做到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地统一.人教版教材采用有意义地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地情景和分析问题地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活化知识,从而为内容活动化提供了契机.不少教师还设计了诸如讨论、抢答、小品表演、智力大比排、正反方辩论等丰富多彩地教学活动,将内容地呈现与开展地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内容活动化,从而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应该充分予以肯定.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地,在坚持内容活动化地同时,决不可忽视活动内容化,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提出地问题,要有一定地深度和梯度,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地空间,要通过学生地参与、感悟、思考,达到明理地目地,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