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林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论文
刘沈林教授胃癌“脾虚毒蕴”学说临床实践
刘沈林教授胃癌“脾虚毒蕴”学说临床实践朱超林;薛维伟;潘宇;祁明浩;王瑞平【摘要】刘沈林教授是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在临床工作中,结合自身经验,认为胃癌发病以脾虚为本,癌毒为标,倡导“脾虚毒蕴”学说,同时围绕该学说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
本文对刘沈林教授胃癌“脾虚毒蕴”学说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提高中医治疗胃癌的临证效果。
%Professor Liu Shenlin is one of the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ncologists. Through his own experi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 Prof . Liu ha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that the onset of gastric cancer is based on spleen deficiency , and presented with cancerous toxin , namely the theory of "spleen-deficiency and toxin-accumulation". In addition , he had conducted clinical as well as basic research on this theory , which had received great progress. This article was aimed to conclude and explore the theory postulated by Prof. Liu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CM treatment in gastric cancer .【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3页(P932-934)【关键词】刘沈林;胃癌;脾虚毒蕴;中医药治疗【作者】朱超林;薛维伟;潘宇;祁明浩;王瑞平【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4;江苏省中医院南京 210024;江苏省中医院南京 210024;江苏省中医院南京 210024;江苏省中医院南京 21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刘沈林教授系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从医30余载,擅长中医药治疗肿瘤,特别是对胃癌的治疗,其效尤验。
刘沈林辨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撷菁
刘沈林辨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撷菁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一组病理学概念,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伴有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dsia,Dys),是胃癌发生过程中重要的阶段。
有研究表明[1],不是所有的胃癌前病变(PLGC)都会进展为胃癌,及时的就诊及用药,有的可在发展过程停止,甚至逆转或者消失。
祖国医学没有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癌前病变的病名。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胃脘痛”“嘈杂”“胃痞”“反酸”等范畴。
其病机主要以脾胃虚弱为主,本虚标实贯穿本病始末。
刘沈林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肿瘤学专家,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学会传统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沈林教授从事临床30余载,擅长于中医药辨证论治脾胃病和消化道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临床经验,获益良多。
兹就刘教授辨证论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01辨明病机脾胃虚弱,气机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刘师师承孟河学派,深得孟河学派传人张泽生教授和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的学术思想,在消化道疾病辨治中尤重正气,强调正气在人体消化道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刘师认为其病变责之于胃,确与肝脾密切相关。
本病初期在气,逐渐由气到血,胃络瘀阻,导致气虚血瘀,虚实夹杂。
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所云:“无气则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本虚在脾胃气虚,实为气滞、血瘀、湿热、瘀毒等。
正如《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景岳全书·脾胃》云:“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
”人至中年,脾气自虚,或者饮食不节,亦或药物戕伐脾胃,脾胃受损,运化失健,久而出现脾胃气虚之征,正如《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刘师总结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都是慢性病,是由气及血、由实致虚、由经入络的渐变过程,而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在根本,贯穿了本病的始终。
脾胃学说研究简况_刘同林
实 用 中 医 内 科 杂 志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Oct . 2013vol.27 No.10s・96・1 脾虚湿胜为病机关键张景岳[7]云:“泻泄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泻痢作矣”。
可见泄泻发病无外乎五条,一则外感湿邪,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日久导致脾胃虚弱;二则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误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虚弱;三则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气犯脾,导致肝郁脾虚;四则久病迁延或劳倦内伤,导致脾脏不足,运化无权;五则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运化不利。
以上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然导致水停中焦而生湿,内生湿邪反过来困厄脾土,二者相互为恶,恶性循环,久之则湿聚于肠间或隐伏于内。
湿邪易阻滞气机,气滞则腹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加之脾气亏虚,脾主统血功能失职,宜导致出血;脾气主升,脾气亏虚,则中气下陷,导致里急后重;适时或挟热或挟寒,则发为痢疾。
可看出UC病机为本虚表实,脾虚为本,湿盛为标。
活动期以标实为主,气滞络瘀为其主要病理变化,缓解期以脾虚为本。
2 “湿伏夙根”为根本病机古代就已经有了关于痢疾发病与伏邪有关的描述,如宋·朱肱《类证活人书》[8]认为休息痢病因病机是痢初失于通利,湿热留于冲任,脏气受伤,并提出了邪留于冲任、脾肾不足的新认识。
之后,清·唐容川《痢证三字诀》[9]指出:“若休息,瘀热脏,逾时发,攻下良。
或逾时逾年而又复发,名休息痢,谓其已休止而又复生息也,是瘀热留伏于膜油隐慝之地”。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卷四:“外感六淫之邪,以成痢疾,或失于解表,或寒凉抑遏外邪,或早食膏粱助其邪热,或补涩太早,邪伏肠胃,则成休息之痢矣”,提出多种原因均导致邪伏肠胃,成休息痢[10]。
其基础乃是脾虚,脾虚无力运化隐伏之湿,久而久之而成夙根,我们称之为“湿伏夙根”。
刘沈林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解析
侍诊 。 受 益 良多 。刘 师认 为 中 医调 理 脾 胃药 虽然 都 不 在 静 , 如 果 对 面 白食 少 、 气 短乏 力 、 舌 淡苔 白 、
是 常用 药 , 且 味数 也仅 三 十 左右 , 但要用好 、 用 准 这 脉 虚 弱 等 脾 胃虚 弱 患者 长 期 用 静 的补 药 ,则 视 为 壅补 , 而 正确 的治法 是动 补 、 行补 。 临 证 除 看似 平 常的药 亦非 易事 。刘师 强调 调治 脾 胃病一 定 静 补 、 要 守 得住 方 , 只要 药 证 基 本 相 符 就 不 要 多 变 、 不 要 必 用 运 脾 之茯 苓 ,还 常 配 以醒 脾 助 运 之 品 ,如 陈 大变 , 否则 就会 功 亏 一篑 。现将 刘 师 调 理脾 胃病 的 皮 、 木香 、 砂仁 、 半夏 、 谷芽 、 麦芽、 神曲、 山楂 等 , 具体 经验 介绍 如下 , 与 同道分 享 。
患 者 胃脘 痞胀 1年余 , 食 后 尤甚 , 得 嗳则 舒 , 纳
后天之 本 , 通 过 平 补 脾 胃之 气 , 以补后天之本 , 使 呆 乏力 . 查 胃镜示 : 慢 性 胃炎 。病 理示 : 轻 中度慢 性 气 血 生 化 有 源 。选 方 常 用 四君 子 汤 、 六君子汤 、 香 萎缩 性 胃炎 。 舌淡 红 、 苔薄 白 , 脉 细 。四诊 合参 , 当属 砂 六 君 子汤 等 。四君子 汤 由人参 、 白术 、 茯苓 、 甘 草 中医学 “ 痞满” 范畴 , 辨证 属 中虚气 滞 。治 以健脾 理 组成 , 不 热不燥 , 适度施力 , 以应 “ 君子致 中和” 的 气 和 胃。处方 :
要性 。
关 键 词 脾 胃疾病 中 医药 疗 法 名 医经验 中 图 分 类 号 R 2 5 6 .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5 ) 0 1 — 0 0 1 7 — 0 3
刘沈林运用温法治疗慢性胃病经验(一)
刘沈林运用温法治疗慢性胃病经验(一)【关键词】名医经验;刘沈林;慢性胃病;温法刘沈林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吴门学派学术继承人及带头人之一、江苏省“135医学重点学科”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学术带头人,师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吴门医派传人徐景藩教授学习多年,尽得薪传。
刘师擅治脾胃病及消化道肿瘤,其论治之学术思想立意中焦,重后天之本;临证强调“识证之能力、辨证之准确”,紧扣疾病本质;其治疗慢性脾胃病,重视顾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注重温法的运用。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对其运用温法治疗慢性脾胃病之特色体会颇深,现略加整理,以管窥之。
1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寒邪侵袭为标“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旺盛是饮食消化、气血化生的基础条件,而胃的生理特性是喜温煦,具腐熟功能,其体阳,为腐熟之根本。
刘师临证强调寒邪是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常有“十胃九寒”之说;久病者脾胃虚弱为病机之本,寒邪侵袭多为发病之标。
因此,治疗慢性脾胃病应把握脾胃阳气为本的生理特点,准确识证。
2治当甘辛温补,建中通阳刘师善用建中之法,通过健强中焦脾胃之气,补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
如六君子汤或建中汤,用党参、白术、茯苓甘温益气、健脾益胃;黄芪甘温,益中气而升阳;陈皮、半夏行气燥湿;甘草调中,以甘温培中、健脾助运。
此外,刘师临证常配以醒脾助运之品,如麦芽、神曲、山楂、大枣,使补而不滞,以恢复中焦运化之常。
刘师认为,建中汤系列中唯大建中汤辛辣甘热,大祛阴寒;而小建中汤阴阳并调,辛合甘酸,平补阴阳,其实非只用于虚寒之证,还能缓中补虚;黄芪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加黄芪以增强益气补虚之力;另外,刘师还善于在建中汤加当归、白芍组成归芍建中汤,以增强养血补虚之力,因脾胃亏虚,多伴气血不足,气血双补,不止单纯益气健脾助运。
3温法运用要点首先,刘师临证善用桂枝、炮姜、高良姜、附子、吴茱萸、肉豆蔻等温运之品。
其中桂枝通阳散寒,炮姜能走能守,二者相配,能加强温中、止痛、摄血功效;高良姜能治寒邪脘腹痛,与香附配伍,行气散寒止痛功效卓著,但姜类药物用量不宜大,否则过于辛辣,难以下咽,一般用量干姜2~3g、炮姜3~4g、高良姜5~6g适宜;吴茱萸、肉豆蔻温中行气,常用于胃阳不振、寒湿中阻者,且多配伍厚朴运用。
“三部六病”专题:刘老治疗胃脘痛经验
“三部六病”专题:刘老治疗胃脘痛经验刘老业医逾70年,其治疗经验丰富,学术颇有建树。
自弱冠之年即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多有卓识,于20世纪70年代初,倡“三部六病”说;对于慢性杂病,又创“协调疗法”。
余随师30余年,今就其治疗胃脘痛之经验略述如次。
胃脘痛为临证所常见,其表现较为复杂,而辨证不外病邪阻滞与脏腑失和两类。
病邪阻滞者,邪去则胃自安;脏腑失和者,协和则痛自己。
临证中又每每脏腑失和与病邪阻滞并见,则必两法兼施而后病可已。
胃脘寒痛:多为骤起,脘痛喜温,热敷则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弦紧。
法宜散寒止痛,轻者予一味生姜汤,重者予半夏厚朴汤加枳实、芍药、川椒。
若脘痛而兼干呕吐涎沫者,予吴茱萸汤。
食滞脘痛:脘痛胀闷,嗳腐吞酸,甚则呕吐,或大便不爽。
法宜消食导滞,可予桂枝加大黄汤合保和丸。
肝胃不和:胃脘痞痛,甚则攻撑作痛,或痛引两胁,暖气频作,或大便不畅,脉弦。
法当疏肝理气,予小柴胡汤台枳实芍药散。
嗳气多者合旋覆代赭汤。
胃脘上顶作痛者合桂枝加桂汤。
若胃脘痞痛,泛恶欲呕,舌尖红、苔薄白,脉弦,为寒热错杂于中,当清温并施,予生姜泻心汤。
若脘痛而有烧灼感,烦躁易怒,吞酸嘈杂,口苦口干,舌红、苔黄,又为胃火偏胜,当清胃泻火,可予四逆散合黄芩汤、左金丸。
虚寒胃痛: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或泛吐清水,或手足不温,或大便溏薄。
法当温中补虚,可予黄芪建中汤。
呕泛清水者予吴茱萸汤,便溏、手足冷者可予附子汤,真武、理中亦可酌情选用。
以上就一般常见之胃脘痛证而论,下面重点介绍老师所拟的3个方剂及其应用。
一、调胃汤【组成】柴胡、黄芩、紫苏子各15克,党参、陈皮、生白芍各30克,川椒、甘草各10克,川大黄5克,大枣10枚(擘)。
【功效】解郁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痞满疼痛,甚则痛引两胁或连及肩背,食纳呆滞,嗳气吞酸,脉多弦细。
可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
【煎服法】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后滤出为第一煎;再加水1000毫升,煎煮50分钟后滤出为第二煎,两煎合并,1日分3次温服。
刘沈林教授辨治慢性泄泻经验
• 708 •光明中医2021 年3 月第36 卷第5 期CJGMCM March 2021. Vol 36.5【薪火传承】刘沈林教授辨治慢性泄泻经验$崔洋1刘沈林2A摘要:慢性泄泻临床十分常见,诸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直肠炎、克罗恩病、胆囊切除术后以及胃肠道肿瘤化疗后都会有腹泻的临床表现。
刘沈林教授长期从事消化病及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疗工作,学验俱丰,精于辨证,擅用古方化裁,在泄泻的寒热虚实辨治中提出“久泻脾必虚”的病机特点,临证多从脾、肝、肾三脏论治,治法多为健脾祛湿、酸甘敛阴、升阳降浊、疏 肝祛风、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寒温并治等,组方用药严谨细腻,贴合病证,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久泄;慢性泄泻;刘沈林;名医经验doi:10. 3969/j. issn. 1003-8914.2021.05.012 文章编号:1003-8914( 2021) >05-0708-04慢性泄泻是一种反复发作或缠绵不愈的常见肠道 疾病,中医学称为“久泄”。
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 综合征、克罗恩病、胆囊切除术后、慢性结直肠炎以及 胃肠道肿瘤化疗后都常有泄泻的临床表现,其原因与 菌群异位、短链脂肪酸生成障碍、食物过敏、胃肠激素 分泌紊乱、寄生虫、基因调控等因素相关[1],中医药对 治疗该类疾病具有明显优势。
刘沈林教授为全国名中 医,师承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受孟河、吴门医派学术 影响较深,从事脾胃病及消化道肿瘤临床及研究40余 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泄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 上,常选经典名方加减,组方用药细腻,药性平和,配方 精巧,有平中见奇之效。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 多,兹将其临证经验阐述如下。
1脾虚湿胜者化湿和中运脾为先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中提出“湿胜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W。
程国彭《医学心悟•泄 泻》则云:“湿多成五泄,泄之属湿也,明矣”[3]。
故慢 性泄泻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清浊不分,相夹而下,发为泄泻。
刘沈林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经验
刘沈林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经验刘沈林教授系著名的中医专家,从医40余载,擅长中医药治疗肿瘤,特别是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其效尤验。
本人有幸侍诊左右,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刘教授关于虫类药在消化道肿瘤中运用体会浅谈如下:1.正虚癌毒是病机关键关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刘教授认同内经所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虚邪踞是肿瘤发生的基本病机。
正虚谓之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不足而又运行不循常道,以致邪气作祟。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脏腑,致功能减退,邪气入侵发为肿瘤。
因此刘教授在消化道肿瘤中强调脾虚贯穿始终,治当健脾为先。
关于邪实,刘教授认为其中痰、瘀、毒等是肿瘤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痰,邪不能完全概括肿瘤邪实的全部特征,不能完全体现消化道肿瘤难治难愈,流窜不定的特点,因此在气滞、血瘀、痰凝、湿阻、热郁等致病因素外,又提倡“癌毒”之说。
刘教授翻阅历代医书,发现关于“毒”,有阴毒、阳毒,疫毒,热毒,火毒等论述,且均有相应形证方药,据之可寻,然唯“癌毒”古未有论及。
“癌毒” 致病暴戾,易传损途,病情顽固,病势险恶之特点又是上述之毒无法概括的,癌毒滞留,耗散正气,发为癌病。
因此刘教授提出消化道肿瘤中正虚癌毒乃病机关键之所在。
2.攻补兼施,相得益彰正是基于对消化道肿瘤病机的精准认识,刘教授提出在肿瘤治疗中当辨清机体虚实,注重攻补兼施。
以健脾为要的同时,根据辨证特点,佐以益气养血,扶阳养阴,理气消食,化瘀解毒之法。
然“癌毒”其毒根深藏,盘踞难消,且广泛侵袭,反复难愈,非常药所能奏效。
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刘教授体会到虫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如能在辨证基础上,适当配伍有针对性虫类药,往往事半功倍,其疗效显著,非一般植物药所能比拟。
诚如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所说:“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且具有攻性。
”临床治疗中刘教授常用全蝎、蜈蚣、斑蝥、蟾酥、水蛭、穿山甲,守宫等攻坚除积、破血消癥、祛毒散结之品,取其“攻”性,达植物药所不能及之效,进而消除痼疾。
刘沈林从脾论治顽固性口腔溃疡4法
口腔溃疡是一种较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多与遗传、感染、缺乏微量元素等有关[1]。
顽固性口腔溃疡发病率高,发病时溃疡有剧烈疼痛感,不易愈合,影响进食和说话,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痛苦,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本病多属中医学“口疮”“口疡”的范畴[2],口疮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临床上通常认为本病分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以心脾积热为多,虚证以阴虚火旺为多。
刘沈林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刘教授从事中医工作30余年,师从著名中医学家张泽生、徐景藩教授,传承吴门医派和孟河医派精髓,在脾胃病和消化道肿瘤方面颇有建树,对顽固性口腔溃疡的辨治有独特见解,经治者,取效迅捷,多获治愈。
刘教授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常从脾入手,运用补脾、运脾、理脾、温脾法,辨证细致,参合诸法。
现将刘教授从脾论治顽固性口腔溃疡4法简述如下。
1 补脾升阳法(补脾)补脾升阳法,是指以补益脾之气血阴阳,升提气机为主的治法。
使脾阳以升,浊阴得降,适用于脾气虚弱、清阳不升之证。
脾在窍为口,脾之经络连舌本而散舌下,脾主升清,则头面得以濡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逸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倘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中土失养,或劳倦伤脾及久病耗伤中土之气,导致脾气虚陷,无法升提清气,则人体所需的精微水谷及津液不能上呈,口腔黏膜及舌面失于濡养,而变生溃疡。
《证治准绳》中提到:“中气伤损,唇口生疮,恶寒发热,肢体倦怠,宜补中益气汤。
”《寿世保元》也提到:“如发热作渴饮水口疮者,上焦虚热也”。
本型患者溃疡疮面色淡凹陷,周围黏膜呈灰白色,溃疡反复发作,伴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气短懒言,时有低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口干少津而不喜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药治疗嗜酸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
Cl i a t d fTr d t n lCh n s e i i e i e tn sn p i c Ga t o n e i s i c S u y o a i o a i e eM d cn n Tr a i g Eo i o h l sr e t rt n l i i i
2 , 以此 为 基 本方 ,治疗 安 排 在 晚 间 睡 前 进 行 。 0g
1 资料 与方 法
11 一 般 资 料 本组 6例 ,男 5例 ,女 1 ;年 龄 l . 例 9~5 6岁 ,
平均 3 5岁。病程 1~1 9个月 。诊断标准 …:①存在 胃肠道 症 2 结 果 状 ;②病理见嗜酸粒细胞 浸润 (2 > 0似高倍视野) ;③无 胃肠道 21 实验 室检 查 血 白细胞计 数 57×1 63×19L . . 0 一1. 0 ,6例 /
rn e e c .Co l son Thei i nc nc u i s ncde eofEG sl i ow n ci c lp a tc c us fisn -pe i cci ial nde os o c m a f s to . i l a r c iebe a eo t on s cf ln c nd c pi nie t i ns An l ni i a a e—
以外官的嗜酸粒细胞浸 润 ; 除外其他 引起 嗜酸粒 细胞增 高的 患者 嗜酸粒细胞 升高 。计数 2 ④ . 5×19 . 0 ~7 9×19 ;2例患者 0/ L
疾病 ,如嗜酸粒细胞增 多症 、变 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 和 自身 血 IE升 高 。 g 免疫性疾病等 。 22 内镜及影像学检查 3例患者 胃镜下 见 胃窦黏膜充血水肿 、 .
刘沈林教授中医治疗胃癌思想探析_朱超林
86第15卷 第4期 2013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4 Apr .,2013刘沈林教授系我国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刘沈林教授从医三十余载,擅长中医药治疗肿瘤病,特别是对消化道肿瘤胃癌的治疗,声名卓著。
我有幸侍诊左右,聆听教诲,受益匪浅。
兹不揣浅陋,述其要于万一,以供参考。
1 胃癌发病以脾虚为本,癌毒为标,倡“脾虚毒蕴”学说刘师认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胃癌这个病名,但是通过临床病象的描述,胃癌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伏梁、反胃、噎膈、癥瘕、积聚等范畴。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济生方》云:“伏梁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犹梁之横架于胸膈者,是为心积……其病腹热面赤,咽干心烦,甚则吐血,令人食少肌瘦。
”心下,即剑突下,胃之部位。
文中这些描述与中晚期胃癌表现的疼痛、食少、进食梗阻、呕血、消瘦和胃脘部肿块(心下至脐)相吻合。
《丹溪心法・翻胃》 :“噎膈、反胃,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多由气血虚弱而成。
”提出了噎膈是以进行性吞咽困难,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腹胀、吐痰涎等症状,与胃癌所致贲门狭窄的症状相同。
刘师认为胃癌的病机当以脾虚为本,癌毒为标。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多和正气虚弱有关,如《素问》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活法机要》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
”《景岳全书》云:“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之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
”“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
脾胃病临证用药二十七法
中医治疗脾胃病理论丰富,特色显著。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故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宜升则健,胃以降为和,二者同居中焦,相互协调。
因饮食劳倦、情志失调,或病后虚损,常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种种病症由此而生。
清末民初,江南医家,尤其是孟河、吴门医派的诸多名医,素以论证求精、用药细腻、治效卓著而著称,有很多脾胃病论治经验留存于医籍之中,足资后学借鉴。
我院著名临床大家张泽生、曹鸣高及国医大师徐景藩,对脾胃病学术颇有建树,临床经验丰富,数十年来传承发展,延续不断。
笔者就多年来,研习传承前贤医家经验,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对脾胃病常见病证的治法应用作一系统阐述,藉以交流。
这些内容看似平淡繁多,实则不然。
脾胃病中医治疗之所以有特色,是因为确有丰富的施治方法,唯有熟悉脾胃病证寒热虚实的病机特点,掌握较多的方证基本功,并在临床实际中灵活运用,临证之时才能得心应手,治法对路,可获平中脾胃病临证用药二十七法刘沈林(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 要 中医治疗脾胃病理论丰富,特色显著。
清末民初,江南医家尤其是孟河、吴门医派的诸多名医,素以论证求精、用药细腻著称,有很多脾胃病诊治经验和精辟论述尚存于医籍之中,足资后学借鉴。
笔者师承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多年来研习传承前贤医家经验,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将脾胃病常见病证的治法归纳为健脾理气、疏肝和胃、温胃建中、甘凉濡润等二十七法,并对选方用药做了梳理,以期执简驭繁,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关键词 脾胃病;治疗用药;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 R 2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 (2019)12-0001-05基金项目 刘沈林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刘沈林,1949年生,男,首届全国名中医,著名消化道肿瘤及脾胃病专家,中医消化病学术带头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会长,国家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科技部973项目中医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胃癌研究负责人。
刘沈林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刘沈林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经验标签:名医经验;刘沈林;辛开苦降法;消化系统疾病刘沈林教授师承吴门医派,兼蓄孟河余韵,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造诣颇深。
刘师临证善用经方、圆机活法,多方组合、多法组方,如常用酸甘化阴法、辛凉濡润法、辛开苦降法等精心配伍,病证结合,屡起沉疴顽疾。
吾有幸师从刘教授,受益匪浅。
现将刘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寒热错杂证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痞胀,伴有恶心呕吐,或肠鸣泄泻,口渴而冷饮不舒,苔白罩黄或边尖露红,脉细弦。
治当清胃泄热、温中散寒。
临证可用半夏泻心汤合乌梅丸。
半夏泻心汤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方中半夏、干姜味辛性温,行走散通,可助脾气上升,相须为君,以辛助辛,辟阴通阳,开泄湿浊,通畅气机;辅以黄芩、黄连苦寒沉降,下气燥湿,两药寒凉,既可遏制辛燥之品化热之势,又可救弊于已成,清泻湿热内蕴中焦之证,且黄连配干姜能泻能开,黄连清泻邪热为主,配干姜直入中焦,于清泻中卫护中阳,且又借宣开湿邪之机达热于外,使热从中散,胃阳旋转而无助湿留热之弊,如叶天士所谓“湿热非苦辛寒不解”。
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四药相合,辛开苦降,燥湿和胃,协同燮理中焦。
且在重剂祛邪的同时,兼以扶正补虚、顾护胃气,即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佐使,补中和胃健脾,恢复受损之胃气。
全方配伍,辛开苦降甘调,泻不伤正,补不滞中,可使气机通畅,升降复其司职,清浊归还本位。
案例1:患者,女,42岁,2009年7月1日初诊。
胃脘部嘈杂不适,返酸,嗳气,心下胀满,多食及食冷后腹胀明显,睡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濡。
辨证为寒热错杂,治拟降逆和胃、平调寒热、散结除痞。
药用:法半夏10 g,黄连3 g,黄芩10 g,干姜6 g,大枣10 g,党参10 g,茯苓15 g,生姜5 g,紫苏梗1 g,炒枳壳10 g,炒麦芽15 g,蒲公英15 g,甘草5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7剂后,患者诸症明显减轻。
刘沈林辨治大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经验
刘沈林辨治大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经验全国名中医刘沈林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和消化道肿瘤。
认为气机失調、痰瘀毒蕴是大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的病机关键,治当以调节气机为主,以祛除痰湿瘀毒为关键,使气机升降出入得畅,大肠传化恢复如常。
标签:名医经验;刘沈林;肠功能紊乱;大肠癌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0.027中图分类号:R259.7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10-0120-03Experience of LIU Shen-lin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Bowel Disorder after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XU Yuan-yuan,XUE Wei-weiJiangsu P</em>rovincial TCM Hospital,Nanjing 210029,ChinaAbstract:Professor LIU Shen-lin,as a national famous TCM doctor,is good at using TCM to treat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and digestive tract tumors.He thinks that qi disorder,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oxinaccumulate are the keys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in bowel dysfunction after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 disorder. He believes that fundamental principleof treatment should beregulating qi activity,and dispellingphlegm dampness stasis toxin is the key therapeutic principle,in order to make the qi activity up and down smoothly and restore the functions of bowels.Keywords: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LIU Shen-lin; bowel dysfunction; colorectal cancer手术是治疗大肠癌的首选方式,但几乎所有大肠癌术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紊乱,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术后肠功能紊乱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
刘沈林从脾胃论治杂病验案举隅
·118·
经验交流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Jul.2021 Vol.28 No.7
刘沈林从脾胃论治杂病验案举隅
郦心瑶 1,2,谷雨 1,指导:刘沈林 1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2019 年 6 月 14 日四诊:咳嗽好转,咽不痛,大 便成形,舌脉同前。治以补益肺脾、宣肺化痰。守方 加茯神 15 g,继服 14 剂以资巩固。
按:本案患者咳嗽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肺脾 两虚,标实为外感风寒。《素问•经脉别论篇》有“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患者素伤于劳逸失度,致脾土 虚无以养肺金;又脾虚失运致痰浊内生,上渍于肺而 失宣肃,肺气上逆则咳嗽、咯痰;大便不实亦为脾虚 之象。肺虚卫表不固,则易感外邪而致咽痒、咳嗽难 愈。治当补益脾肺,方选参苓白术散合止嗽散加减。 方中以参苓白术散为主健脾渗湿;前胡、款冬花止咳 化痰,合桔梗宣肺气;炒诃子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全方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其中仅用炒诃子一味敛肺 之品,配伍前胡、款冬花、陈皮宣肺理气止咳,可无 闭门留寇之虞;配伍陈皮、甘草、大枣,又可涩肠止 泻以实大便,用法极妙。二诊时,患者大便已成形, 乃脾运得健,然近期再次外感,故治以前法,并增宣 肺化痰之力。三诊时,患者大便黏腻,且咳嗽未清、 咽痛、痰少色黄,故守方复加山药、白扁豆以渗湿助 运。四诊时,患者咳嗽已好转,余症皆除,遂守方加 健脾宁心之茯神以善后。
刘沈林辨治胃癌术后经验撷菁
南京……210000;2.南京中医全国第四批、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尤其在胃肠道肿瘤的中医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以健脾胃为总肿瘤中发病率排第2位,在导致人类死亡的恶性肿瘤中高居第3位[1]。
目前我国新确诊的胃癌患者中90%都是进展期胃癌,其手术后5年生存率低,术后易出现复发或转移。
刘师在其之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已经证明胃癌术后、化疗后加用中药煎剂口服,能够提高胃癌患者手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
因此,中医药在肿瘤的诊疗中有一定的优势,笔者有幸跟随刘沈林教授出诊,现将其诊疗胃癌术后相关病证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正气不足,疾病病因胃癌在古代的中医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文献中记载了“胃反”“反胃”“翻胃”“噎嗝”“积聚”“伏梁”“胃脘痛”等病症。
如《黄帝内经·素问》记载:“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素问·腹中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此久病也,难治。
”再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
”这些文献所记载的病症都类似于现代医学胃癌的临床症状。
至民国时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首次提出“胃癌”一词,其记载:“至西人则名为胃癌,所谓癌者,如山石之有岩,其形凸出也。
”至于胃癌的发病原因,古籍中也有很多相应的记载,如《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景岳全书》:“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刘师与《黄帝内经》中的观点一致,他认为胃癌的发生,多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所致。
长期的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忧思抑郁、久病失养,从而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气血失调,痰凝气滞,影响血行,滞而成瘀,热毒痰瘀交结于胃,积聚成块,日久酿为癌毒。
若原本素体虚弱,卫外之气不固,无力抵抗外在邪毒,而使邪毒趁虚侵入,内外合病,而致肿瘤的生成[2]。
而胃癌手术后,由于手术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乏力,水谷精微不化,气血生化乏源,则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盛正衰,从而容易导致肿瘤复发或转移。
刘沈林教授 论脾胃濡养周身
刘沈林教授论脾胃濡养周身*导读:江苏省中医院刘沈林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师从国医大师徐江苏省中医院刘沈林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年,在脾胃病和消化道肿瘤证治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思想。
笔者现简介如下。
学崇东垣天士术承吴门孟河李东垣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源,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多从温补脾胃,升举阳气立论。
叶桂则强调脾胃分治,脾胃体用各异,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倡导甘凉濡润,滋养胃阴法,即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
刘沈林推崇李东垣和叶天士学术观点。
临证中,对胃阴不足而胃痛、嘈杂者,每用甘凉,远离苦寒而取效。
他认为:脾胃濡养周身、四肢百骸,故而五脏六腑皆有胃气;治病必以胃气为本,凡病之发生和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
故不仅是诊治脾胃病,重症危侯尤应处处维护胃气,强调得胃气则昌,失胃气则亡的重要。
他指出消化系病证之因,是气血渐惫,或久病中土受戕,治当调理脾胃,滋其化源,使脾运胃健,助正祛邪。
他还术承吴门学派,兼蓄孟河余韵。
临证主张:治脾宜温、宜补、宜升、宜燥;治胃宜清、宜润、宜通、宜降。
补脾在于温补脾气,升发脾阳;益胃在于柔润养阴,通降和胃。
对肿瘤晚期的治疗,十分赞同孟河学派费绳甫之说:若胃气不和,则滋补肾阴,徒令凝滞在脘,温补脾阳,反致劫烁胃阴,饮食日减,虚何由复?经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强调胃气在劳损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论病中西合参治分体质时期刘沈林认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别证,可补充和延伸传统四诊的宏观辨证内容,使现代医学的检测为中医辨证服务。
刘沈林教授治脾胃病经验
刘沈林教授治脾胃病经验
舒鹏
【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19)003
【摘要】@@ 刘沈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数十年,在脾胃病的诊治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疗效颇著.笔者有幸随导师学习,获益至深,现撷其一二,以飨同道.【总页数】2页(P178-179)
【作者】舒鹏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刘沈林教授辨治胰腺癌经验探析 [J], 张力;祁明浩;王鹂
2.刘沈林教授辨治消化道肿瘤经验撷萃 [J], 钱峻
3.刘沈林教授辨治脘腹痛经验撷英 [J], 谷雨;刘沈林
4.刘沈林教授辨治脘腹痛经验撷英 [J], 谷雨;刘沈林
5.刘沈林教授辨治慢性泄泻经验 [J], 崔洋;刘沈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松庵老师“胃从肝治”经验简介
刘松庵老师“胃从肝治”经验简介
孙莉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著名中医专家刘松庵早年曾拜施今墨老先生为师,历时四年。
而后在其个人6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内、妇、儿、男各科均有很深造诣,尤以治胃效著。
刘
老主张:“治胃当先审肝”胃不得肝之疏泄则无以维持其通降之职,胃失通降则为病。
而人之情伤最属多见。
情伤必致肝郁,肝郁则疏泄必不利。
因此:“胃从肝治”即为
刘老治胃的大法之一,兹将笔者自1991年1月至7月随刘老佐诊所整理的37例慢性胃病施以“胃从肝治”的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7-8)
【作者】孙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张仁老师奇穴为主针治眼病经验简介 [J], 刘坚
2.郑翔主任医师从肝治胃的经验举隅 [J], 朱胜
3.治胃之要,衡平概之——张镜人老师临诊用药经验 [J], 张亚声
4.名老中医刘松庵治疗荨麻疹经验 [J], 刘鸿;刘毅军
5.张澄庵老师治疗久痢经验评析 [J], 陈衍华;杨晓华;阮期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