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与山地的形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PPT课件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PPT课件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流水冲刷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沟谷(v型谷)、峡谷、瀑 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 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崇明 岛)。
2、风力作用
(1)风力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干旱、半干旱地区。
积极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改造 地表 形态
挖河修渠、修建水库
消极影响: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 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人类一定要认识自然,按自 然规律办事,方能趋利避害。
再现高考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 D)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第二课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在线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明确考点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 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内外力作用的表现的形式极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1.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 A、阿尔卑斯山 B、东非大裂谷 C、长江三角洲 ①断层 ②流水沉积作用 ③流水侵蚀作用
D、长江三峡
E、沙丘
④褶皱隆起
⑤风力沉积作用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向斜 甲 乙 断层 丙 背斜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其形成 的原因呢?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不易侵蚀 甲 山岭 丙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侵蚀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丙 处开采 最合适;其中 乙 处最不合适建设大型工程。 (4)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与图中字母 乙 相 同。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内外力共同作用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给出几个地貌形成的例子,涵盖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

例如,地震活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形成山脉、断层和盆地等地貌特征。

这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典型例子,地震引起的断层活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 风蚀地貌,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

例如,沙漠中的沙丘就是风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将沙粒吹起并堆积成丘状。

而当风力减弱或改变方向时,沙丘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3. 水蚀地貌,水力是地表最常见的外力之一,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例如,河流侵蚀地表形成的峡谷、河谷和河床平原等地貌特征,是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决定了侵蚀的程度和速度。

4. 冰蚀地貌,冰川是一种重要的地表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的切削和磨蚀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如冰川谷、冰碛丘和冰川湖等。

冰川的作用主要是由于重力和冰的物理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人类活动也是一种外力,对地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采矿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都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是内力和外力的复杂相互作用结果。

总结起来,地貌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震、风力、水力、冰力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这些例子展示了地球表面地貌形成中内外力的重要作用。

内力和外力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和外力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和外力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和外力都能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尤其是在地质和地貌学中。

内力的影响:
1.构造活动: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
壳拓展,通过产生内部的应力和变形,可以改变地表的形
态。

例如,板块运动和地震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形
成山脉、沟谷和断裂等地形。

2.抬升和侵蚀:岩石的变形和地下构造活动可以导致地壳的
抬升或沉降,进而影响河流的流程和侵蚀作用。

抬升地区
通常具有较高的山地和陡峭的地貌。

而侵蚀作用可以削减
地表的表层岩石,形成峡谷、丘陵和阶地等地形特征。

外力的影响:
1.侵蚀和沉积:外力如风、水和冰可以进行侵蚀和沉积作用,
改变地表的形态。

河流的流动和湍急,风的侵蚀和沙漠的
漂移,冰川的移动和融化,都可以塑造地表的形态,形成
河谷、河漫滩、冲积扇、冰川谷等地貌。

2.天候和气候:天候和气候也是外力的重要因素,如风化、
化学侵蚀和冻融作用。

这些过程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变化,改变岩石的结构和组成,并导致岩石的剥蚀和破坏,最终
影响地表形态。

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内力和外力通常是相互作用的,通过构
造活动和侵蚀作用来塑造地表。

例如,构造活动导致的地壳变形可能形成山脉,然后外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改变山脉的形态。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地表形态的复杂变化。

综上所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可以通过构造活动、侵蚀和沉积来改变地表的形态。

它们共同作用,塑造着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处山地的成因是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褶皱隆起成山D.断层上升成山【答案】B【解析】图中①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向斜顶部受张力,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2】下列地点中可能找到石油的是A.①B.③C.④D.⑤【答案】C【解析】向斜储水,背斜储油,图中①⑤两地位于向斜,③位于断层地带,④位于背斜处。

【考点】该题考查地质作用。

2.右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如果③是石灰岩,则④为A.花岗岩B.板岩C.石英岩D.大理岩【答案】D【解析】如果③是石灰岩,受热会变质成大理岩。

【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图中③为沉积岩。

【3】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图中②为岩浆岩,火山喷发而成,图中岩浆岩穿过其他岩层,形成较晚;④岩石由沉积岩受热形成的,故也形成较晚。

【考点】该题考查岩石形成。

3.断层构造是由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答案】C【解析】由于地壳运动是岩层发生断裂,然后沿断裂面发生移动,形成断层;而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都不会岩层断裂并移动。

故选C。

【考点】地壳运动4.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答案】C【解析】M反映的地质构造是地垒(断层组合,中间岩层相对上升)。

而形成的地貌:山岭。

故选C。

【2】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A.庐山B.富士山C.华山D.泰山【答案】B【解析】地垒形成的块状山,典型的地貌:庐山、泰山、华山等。

故选B。

【考点】地质作用。

5.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

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2.形成条件:处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 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3.形成及影响:侵入地层,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玄武岩、流纹岩
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 主峰、日本的富士山)
4.火山的结构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物质坚硬不易被 侵蚀, 成为山岭
背斜山
向斜谷
地形倒置 向斜成





❖(3)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
❖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 的走向呈天然拱形, 结构稳定, 且不易 储存地下水, 便于施工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 易开采, 适宜 建采石场
活动
1.根据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分布特征,判断下
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并
说说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


甲甲
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 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
思考1:
① ② ③
不透水层
a
储集层
在储集层,由于石油,
天然气,和地下水三
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 分异规律是: ①层是 ___天_然_气, ②层 是___石,油③层是_ __地。下水
较高处。
•五、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方式: 公路优先, 铁路为辅 2.线路分布: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延伸方向: 迂回前进(避开陡坡)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 河流, 沼泽等自然因素。
(2)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选线要尽可能多地 联系居民点, 方便人们的出行, 这说明了人口和聚落 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是要考虑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四章第二节 4.2山地的形成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四章第二节 4.2山地的形成 教学设计
7、设计理念
(一)教学突出直观性。通过图片的展示,将抽象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
(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学生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完成学案的知识梳理。通过研究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展示图片】地球岩石圈的板块示意。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成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过渡】书页的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的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了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而形成断层。
【图片展示】背斜的储油构造,向斜的储水构造。
3、【提问】在什么地方打井开采石油?
【讲解】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而水的密度大,由高出向地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如:背斜岩层储油好,天然石油跑不了;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从受力来看,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其顶部不易下塌,且能保证正常施工安全,背斜处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便于施工,所以隧道应选在乙地—背斜处。这就是我们研究褶皱地质构造意义。
观察、思考并填写学案板块构造部分内容
思考
图片直观性强,学生容易理解。
弯曲岩层与原始岩层对比,引出褶皱这一概念
通过亲手演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褶皱的形成
设置小组探究,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通过活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引出研究褶皱地质构造意义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一)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

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

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

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

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

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

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

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

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岩石圈教案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结果: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不同地区主导的外力①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搬运→移动沙丘)②湿润地区:流水作用③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冰碛湖)④海岸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

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石油)场所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场所·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山地与山地地理

山地与山地地理

山地与山地地理山地,作为地球上的重要地貌类型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特点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它们地理分布广泛,包括高山地段的峻岭、山脉和山脚地区的丘陵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山地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系统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原因山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两大类。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间的碰撞、隆升或地下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变形过程。

当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局部地壳会隆起形成山地。

侵蚀作用包括水、风、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它们通过切割、疏蚀等方式改变陆地表面的形态,最终形成山地。

二、山地的地貌特征山地具有多样化的地貌特征,常见的包括山脉、峰顶、峡谷和高原等。

山脉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山峰和山脊组成的,而峰顶则是山地最高点的位置。

峡谷则是河流在山地中形成的窄而深的溪谷,其地势陡峭,峭壁高耸。

高原是指山地中相对平坦的地区,海拔较高。

三、山地的生态系统山地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包括森林、草甸、湿地等多种生境类型。

山地的气候条件多变,由于海拔的升高和地形的变化,温度和降水也会有明显的变化。

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使得山地具有独特的植被和动物群落。

在山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植物有冷杉、云杉、杜鹃等,而动物则包括熊猫、雪豹、马鹿等。

四、山地对人类的影响山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木材、水资源等,还承载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和社会经济活动。

山地地区常见的经济活动包括农牧业、旅游业和矿产开发等。

然而,由于山地环境的脆弱性,人类活动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过度的砍伐森林导致水源减少和土壤侵蚀,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则会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保护山地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起来,山地作为地球上的重要地貌类型,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

了解山地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山地地理的认识,提高对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高三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教学提纲

高三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教学提纲
地表形态又称 地形或地貌,是指 地球表面的起伏状 态。
学习目标
1.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 ——太阳辐射能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一、内力作用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水平运动 1、地壳运动
水。花岗岩和砂岩不是可溶性岩石,所以只有在可溶性 石灰岩广布的A地才可能找到岩溶风景。(3)有色金属矿 多产生于岩浆岩之中,它是岩浆岩分离出来的内生矿, A、B两地为沉积岩,故可能在C地花岗岩中找到。(4)沉 积岩由于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造成温度与压力条件的 变化而形成变质岩,故在B、C之间可能存在变质岩。
喀斯特地貌
指可溶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溶蚀而形成的地貌。
峰林、石林
喀斯特溶洞、石笋、石钟乳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 芬兰千湖之国,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石老人
• 风力沉积
• 风力沉积
迎风坡
风向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侧视)
1)岩层为拱形结构,结实,安全稳定; 2)地下水不易汇集,保持隧道干燥
【例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形成原因是

(3)泰山的成因与图中
图中
处。
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
(4)图中五个部位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油构造是

,良好的储
【解题思路】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背斜成谷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被挤压,岩层 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根据力学原理背 斜处宜建隧道,也是良好储油构造,向斜是很好的 储油构造。

山地地貌与地形

山地地貌与地形

山地地貌与地形山地是地球上常见的地形类型,主要由各种地质力量和作用形成。

山地地貌是指由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于地壳而产生的山脉、山岭、山谷等地形特征的总称。

山地地貌是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直接反映,也是地貌的基本类型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山地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山地地貌的形成通常与地壳运动、火山活动、水力作用、风力作用等因素有关。

地壳运动是山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构造抬升、断裂抬升和折叠隆起等。

构造抬升是指岩石富含碳酸盐等可溶性矿物,长期受水力作用溶解,岩石体积减小,导致地表下陷,地表重力井地面下降;当溶解作用停止或减小时,岩石恢复膨胀,地表隆起形成山地地貌。

断裂抬升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地壳形变,当地壳板块受到外界力量,由于地壳的不均匀性,板块沿着断裂面断裂后垂直或倾斜抬升形成山地地貌。

折叠隆起是由地壳的收缩和挤压造成的,岩石由于受到挤压而发生褶皱,形成一系列的山脉和山岭。

火山活动也是山地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火山喷发时,岩浆从地壳冒出,随着喷发物质的积累,形成了火山的成碇和山体。

火山地区的山地地貌通常为锥形山,以及由火山喷发产生的水平分布的火山岩石,如玄武岩、安山岩等。

火山活动还会产生地变,从而对山地地貌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水力作用是山地地貌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地表的降雨和降雪会引起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形成,进而通过溶蚀和冲刷作用改变地貌。

水流对地表的溶蚀作用是指水流中溶解了岩石和矿物质,使地表平坦而无特殊地貌。

而冲刷作用则是指水流在山地地貌中冲刷出沟谷、峡谷等地形。

此外,地下水侵蚀地面岩石,使山地地貌发生溶洞、峡谷、沉积岩和地下河流等地貌特征。

风力作用在山地地貌形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对地表进行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风化和侵蚀地貌。

例如,风蚀作用产生的沙丘、河谷出口、风剥坡和风成蚀洞等地貌特征,都是风力作用的结果。

山地地貌具有明显的特征,包括高海拔、陡峭的坡度、尖顶或圆顶、深峡谷、陡崖或悬崖等。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2.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板块和大 陆板块相碰撞 时,大洋板块 密度较大,位 置较低,俯冲 到大陆板块之 下,长形成海 沟。大陆板块 受到挤压上拱, 形成岛弧和海 岸山脉。
两个板块相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正 在扩大
地壳运动留下的“足迹”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 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 貌。
按其能量 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较快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2、作用速度 较慢 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 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 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 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 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 到了最大,也只有5厘米。 1960年,基拉韦厄火 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 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 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两 平方千米的新陆地。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较快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2、作用速度 较慢 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3、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二、地壳远动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 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 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 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
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思考:什么条件是“地形倒置”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 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 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岩层的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 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 强度,岩层会怎样?
岩层当然会 断裂错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年级:高一科目:地理主题:褶皱山【教材分析】《山地的形成》是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是第一节已经学过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一个案例。

通过对《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内力作用有更好的认识,幷通过对“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又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1.说出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用不同方法准确判读背斜和向斜。

2.会用地理术语准确阐述背斜和向斜不同地貌的成因。

【学习重点】背斜、向斜的判别;【学习难点】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在初中以及上一节学生已经对“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有些许认识,对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对这一节的学习会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此次内容涉及到一些学生比较生疏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对比分析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考虑到学生对山体的陌生性和实际经验的不足,也要适当的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生活中容易理解和熟悉的事件当中来。

【学法指津】(自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A 教法简介1.问题探究法(结合图片视频以及实验操作)感性跟理性相比,更形象。

用生动的实物演示,形象的图片视频资料,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事物。

如:通过橡皮泥、课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通过折木筷的试验和微课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出现“地形倒置”的原因。

2.列表分析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学习背斜向斜的差异,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3.引导分析法应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能投入到真正的实际应用中。

B、教学用具道具:木筷,纸盒子、学生课本、橡皮泥C、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节内容的重难点就是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和地貌形态的表现,以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解决方式:通过实例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教学过程:情景体验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江河湖海,日夜奔腾,那是祖国汩汩的血液。

高三一轮复习(山地的形成)

高三一轮复习(山地的形成)
为什么? 不能。断层地带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 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能。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
地质构造:地堑(下降) 地形:谷地,低地 实例: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银川平原
地堑
汾河谷地
地垒
华山
28
(经典试题)读我国某区域图及渭河平 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
说明内外力作用在渭河平原形成中的表现和 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渭河泥沙的沉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
目录
探讨:假设在上图中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 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乙地
因为:1、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崩塌。
2、背斜顶部容易排水,开挖隧道后不易渗水。 3、受张力,岩层较疏松,易开挖。
(4)背斜、向斜的实际应用
背斜:①石油、天然气等由于密度比水小的缘故会使它们聚集在背斜 中间岩层的上部,利于开采,因此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天然拱形结 构,稳定不易塌方,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隧道施工③背斜顶部地 带岩石破碎,易开采,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适 合建大坝
如何在示意图中判读出背斜和向斜?
方法一:根据岩石的新老关系(向中新、背中老)
中间老、两翼新 为背斜
中间新、两翼老 为向斜






方法二:根据还原后的岩石结构 复原后,乙处向上拱起,是背斜,
甲处向下弯曲,是向斜。
11
方法三:逆地形法: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石破碎, 易受侵蚀,常形成谷地。 向斜由于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 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地表形态的塑造 阅读附答案(2021年江西中考试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 阅读附答案(2021年江西中考试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阅读附答案(2021年江西中考试题)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彩,有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幽深峡谷、辽阔海洋等等。

这些千变万化的地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逐渐形成和演变的。

地貌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力量,它可以使地壳上升或下沉,形成高山、高原或者盆地、洼地。

比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形成的。

这种地壳运动往往规模巨大,对地貌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岩浆活动也能改变地貌。

当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时,会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凝固,可能会堆积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形。

而在地下深处的岩浆活动,则可能导致岩石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类型,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

与内力作用相比,外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崩解,为后续的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作用则通过水流、风、冰川等力量,将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带走。

例如,河流不断地冲刷河岸和河床,能够形成峡谷、河曲等地貌;风的吹拂会塑造出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奇特景观;冰川的侵蚀则能形成 U 形谷、角峰等典型的冰川地貌。

搬运作用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转移到其他地方。

水流、风、冰川等搬运介质的能力各不相同,它们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量大小,选择搬运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颗粒。

沉积作用则发生在搬运能力减弱的地方,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比如,在河流的入海口,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往往会形成三角洲;在干旱地区,风力减弱时,沙尘会沉积形成沙丘。

固结成岩作用则是将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

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岩石可能再次受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参与到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除了上述的地质作用,气候、生物等因素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最新《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

最新《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地的形成》这一节是作为认识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这一节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不多,但“山地的形成”涉及到地壳运动,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讲解背斜、向斜及断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迁移出背斜向斜断层的地理意义,这是该节课的意义所在。

在背斜与向斜的判断讲解中,岩层的新老关系通过动画演示,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地形倒置的原因分析特别要指出背斜主要是顶部受张力作用而向斜则是槽部受到挤压作用形成的,其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不一样。

对于向斜的槽部在受挤压作用的讲解中采用了两手的相互挤压方式,学生理解较简单。

在背斜的储油构造中应指出岩层都是致密的,没有空隙的,而在岩层的交界处有小的缝隙,在地壳运动中油气会向此聚集形成富集区。

关于背斜、向斜和断层的地理意义,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说明,让学生产生理性认识。

同时结合教材p74“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火山的成因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对于火山的教学,通过视频(如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资料,边看边想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部分教学难度不大。

对“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热点。

本知识教学可以围绕“活动”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

活动1,通过对表4.1和表4.2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2的探究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观察图4.16中不同地区地表形态的差异;2.观察、对比图中不同地区公路形态特点;3.引导学生提取图中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分析在山地地区不同位置,影响公路线路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以加深对“山地影响交通运输”这一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 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D )。 图中丙地的地质、地貌属于( A.背斜成岭 B.向斜成谷 C.向斜成岭 D.背斜成谷
石油 天然气 地下水
图中石油、天然 气和地下水的分 布与地质构造有 何关系?
隧道建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试分析理由?
备 注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 储气构造;隧道、 铁路等对地质要求 较高的工程选择背 斜。
自学指导:阅读P74第1-2自然段,思考断块山的 形成过程。 1、什么是断层?它的位移对地形有什么影响? 2、断层有哪几种构造?这些基本形态会形成什 么地形? 3、断层处可能存在哪 些特征?
断层的特征: ①在构造上,断层面两侧岩层突然中断、错开,构 造不连续;断层带上岩石破碎,形成宽度达几米、 甚至几十米的断层破裂带; ②在地貌上,断层常表现为山脊的突然中断,相对 上升的岩体发育为山地,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低地 或谷地,断层面发育为悬崖,断层带形成沟谷或河 谷;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内力作用与山地的形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69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 、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地壳运动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 主要方式。 3、变质作用是指: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性质发生改变。 。
自学指导:阅读P73第2-3自然段,思考褶皱山的 形成过程。 1、什么是褶皱?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褶曲?它有哪些基本形态?岩层的弯 曲方向有什么特点?
背斜: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
中间新,两翼老
活动:读图4.11,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③在水文上,断层常导致河流突然改向,众多的温 泉或泉水定向分布。
思考: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断层带处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容易诱 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修建水库 易发生渗漏。
火山由 火山口 和 火山锥 两部分组成。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火山锥是由 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 成的锥形体。它一般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69最后一行和P70第1自然段。完 成下表。
基本 形式 垂 直 运 动 水 平 运 动 运动பைடு நூலகம்点 垂直于地 表的地壳 运动。 平行于地 表的地壳 运动。 对地形的影响 关系
4、岩浆活动是指:
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裂隙或喷(流)出地表。 。
成因 特点 花岗岩 侵入地壳裂隙, 岩性坚硬,气孔少。 冷却凝固。 玄武岩 喷(流)出地表,岩性较脆,多气孔,有 冷却凝固。 流纹感。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75(三)火山,了解岩浆活动对 地形的影响以及火山的构成和特点。
岩浆沿着地壳 线状裂隙流出 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 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形成宽广的 熔岩高原 形成火山
背斜 岩层弯曲状况 地形 地形倒置
向斜
岩层向上拱 岩层向下弯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向斜底部受挤压力 作用,岩性坚硬, 不易被侵蚀,成为 山地。 中间新,两翼老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 构造;大坝工程建 设往往选择向斜构 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 形成 用,岩石断裂破碎, 易被风化、侵蚀形 过程 成谷地。 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老,两翼新
同时存在,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 运动结果相互渗 透、叠加。 不同时期和不同 区域有主次之分, 但就全球而言, 以水平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辅。
引起地势的起伏 和海陆变迁。 形成绵长的断裂 带和巨大的褶皱 山脉。
学习指导:结合世界地形图,阅读下面的六大板 块结构示意图。思考板块的边界类型和地形之间 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