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生活化审美环境,洋溢生活化审美情趣
探究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3)
探究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前言生活化材料是指在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引入生活中常用的原材料,如纸张、布料、食材等等,让幼儿在动手创作中更能体验到身边环境的真实感,对美的感悟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本文将从生活化材料的特点、运用的原则、具体的美术活动案例三个方面,探究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一、生活化材料的特点1.自然质感:生活化材料大多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品,如木棒、自然石、麻绳、自然纤维等等,这些材料的自然质感使得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
2.贴近生活:生活化材料是平凡而珍贵的,与幼儿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
幼儿可以通过仿真创作,学习表现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增强亲身创造的体验。
3.多样性:生活化材料种类繁多,数量也十分丰富。
幼儿可以在这些材料中发现无限创作的可能性。
二、生活化材料的运用原则1.注重幼儿的发挥想象力:幼儿在使用生活化材料时,应该首先鼓励幼儿动手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想象力。
2.强调自然美感:生活化材料中的自然物品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艺术感。
要尽可能保留原材料的自然质感,同时鼓励幼儿将自然美感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3.寓教于乐:美术活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习效果的实现。
因此在引入生活化材料的同时,应该将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教给幼儿。
三、生活化材料的美术活动案例1.利用橙皮制作水果拓印画将橙皮晒干,然后放到画纸上拍打,就可以取得美丽的拓印图案。
幼儿可以通过这个美术活动,学习橙皮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创造自己独特的水果拓印画。
2.利用食物颜料制作水彩画在美术活动中,利用食物颜料制作水彩画可以让幼儿了解食物的色彩和纹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幼儿的色彩感受和色彩认知能力。
3.利用自然材料制作手工布艺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利用自然材料制作手工布艺,如海螺壳、木棍、麻绳等等。
幼儿可以手工制作自己喜欢的小装饰品,同时也可以了解自然材料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生活化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创造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教育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发掘幼儿的潜力。
六年级美术上册《生命的甘露》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中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课程内容,提高了美术素养。
3.小组合作的互助式学习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交流、探讨,共同完成创作任务。这种互助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问题导向
教师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在课程中,教师提出一系列与水相关的问题,如:“水有哪些形态?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用美术手法表现水的流动感?”“水资源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回顾水的不同形态、绘画技法等。
3.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4.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创作奠定基础。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生命的甘露”为主题,独立完成一幅美术作品,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绘画技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美术手法表现水的流动感、静态感等。
2.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共同创作一幅以“生命的甘露”为主题的作品。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和创作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幼儿园美育教育实施方法 幼儿园美育
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幼儿园美育教育实施方法中,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在美的世界中感受和体验生活。
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儿园美育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为了每个幼儿园教育者都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种幼儿园美育教育实施方法,希望对各位从业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融入生活化的美育教育环境要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首先需要在幼儿园中营造一个生活化的美育教育环境。
这样的环境应该包括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美妙动人的音乐、精致细腻的手工制作等。
通过这些美育元素的融入,孩子们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
教育者需要精心布置和设计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们身处其中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
二、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在幼儿园的美育教育中,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绘画、手工制作、音乐表演等方式,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由度,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勇于表达。
也要在孩子的创作中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三、积极开展美育主题活动为了促进幼儿园美育教育的实施,可以积极开展各种美育主题活动,如美术展、音乐会、手工比赛等。
这些主题活动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还能够让家长和社会各界了解幼儿园的美育教育成果,增强美育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主题活动还能够带动幼儿园整体的氛围,让美育教育成为幼儿园的一大特色。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要实施好幼儿园美育教育,关键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
教育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和音乐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针对幼儿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他们成长需求的美育教育内容和活动。
在教育培训方面,可以邀请专业的美育教育专家,为幼儿园的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美育教育能力和水平。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过程和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生活美学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更多地成为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表达。
而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赋予美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
这需要人们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善于发现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的态度和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时具有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具有美的特质和品味。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审美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把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者强调的是发现美,后者注重的是生活美化。
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和提升。
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生活更加富有韵味和品味。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应该如何实践呢?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
审美并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的。
要想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首先要培养自己具有审美眼光和态度。
这就需要人们学会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细节和品味。
要注重生活的质感和品味。
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和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质感和品味。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休闲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命状态。
人们的精神文化境界是否得到提升,能否生成一个天人和谐的意象世界,成为衡量一种休闲方式是否具有审美意味的标准。
杰弗瑞·戈比说:“拥有休闲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摆脱出来……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地生存。
”而《红楼梦》的大观园就为众多儿女们营造了这样一种积极的休闲环境。
大观园里,人们终日游憩不倦,品茶,饮酒,吟诗,作赋,赏花,放风筝,编柳条……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展现了一幅幅极富美感和诗意的休闲生活画卷,也使儿女们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摆脱了审美的冷淡,在他们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中回到人本真的生活世界,获得审美愉悦。
在大观园中,那群女子诗意地栖息着,从“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开始,曹公便开启了休闲审美的各种热闹的场景描写——争作海棠诗,结菊花盛会,持鳌赏桂,穿红戴绿,嬉笑打闹。
“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境界。
”结社源于探春的雅兴大发,发乎于内是精神文化世界的建设冲动,由李纨自荐掌坛,迎春出题限韵,惜春卷录监场,探春、宝钗、宝玉、黛玉作诗。
字里行间流动着儿女们浸润在文化世界积极进行审美创造的生命状态。
行酒令也是《红楼梦》休闲文化的一种。
原文描写道:“那女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
”待鼓声止而梅花落于谁人之手,谁便讲一个笑话。
酒席间笑语欢声,其中的情趣是别于日常的快意别致,乃一种富有审美意蕴的审美活动。
在休闲文化中涌现出的感性活动,令她们体验到自己是自由的、与世界是一体的。
(摘编自《论<红楼梦>中休闲文化的审美意味》)材料二:在休闲文化异彩纷呈的年代,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蕴将休闲文化划分成了各种不同的形态:体育运动型的休闲文化、观光旅游型的休闲文化、阅读赏析型的休闲文化、游艺娱乐型的休闲文化、虚拟互动型的休闲文化、求知探索型的休闲文化等等。
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作为幼儿园的一名美术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美术教育与幼儿的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享受美术的乐趣。
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经验分享。
一、注重环境营造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场所,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征和年龄特点,打造一个温馨、安全、有利于规律性发展的环境。
在进行美术教育时,我通常会在教室里设置专门的画画区域,放置鲜花和绿植,搭配漂亮的画框,让孩子们有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不应该孤立于教室之中,而是应该联系幼儿的生活,让美术融入日常生活中。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常会从幼儿熟悉的物品或场景入手,比如教授孩子如何画动物、花卉、水果等。
同时,我还会让孩子们学会观察能力的提高,通过带孩子们去郊外,公园等地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在随后的画画活动中加以表现。
三、多媒体的应用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了现代幼儿教育的主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进行美术教育时,我会利用现代教育设施,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将艺术作品、名人画展示给孩子们,引导孩子们学习绘画的技巧和色彩搭配,加深孩子们的艺术素养。
四、活动的组织与策划除了传统的绘画活动,我还会进行创意性的绘画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完成趣味性任务。
比如举行“画画比赛”、“废物再利用”等主题活动,通过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自身的独特思想和想象力。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需要环境营造、生活化教学设计、多媒体的应用、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希望更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幼儿美术教育,从而为幼儿园实现优质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幼儿园创意美术教育实践和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幼儿园创意美术教育实践和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作者:徐丽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9年第11期徐丽安徽省广德市中心幼儿园【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关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 “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
”在我园进行创意美术的活动中,我们抓住“创意”这一特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及表现,促进幼儿在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将创意美术作为研究手段,促进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等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创意美术一、课题的提出多年来,我园一直十分重视开展教科研工作,坚持走科研兴园之路,不断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实实在在进行课题研究,并以此为契机,构建适合幼儿园的园本课程。
本课题从幼儿创意美术活动有效地开展、幼儿创意美术融入本地竹乡特色、融入园本课程、融入家园亲子活动以及融入班级环境创设,尝试用新的创意手法、材料融合贯通,将幼儿创意美术活动融入园本课程,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家园合力,增强家长对于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认识,利用多种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研究目的1.精细化研究创意美术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行为,适当地提供指导与帮助。
2.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培养幼儿的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3.利用多种美术工具和创意材料,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三、研究的内容1.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发挥引领作用,构建具有创意的美术教育体系。
2.探讨创意美术活动的环境氛围营造、美术材料的创新、作品技法、幼儿个性发展、教师有效指导和作品评析。
3.探索适合本园特色的创意美术活动,以本地竹乡特色为契机,突破已有的美术活动范畴。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转引于中西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
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现了出来。
一、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
如是观之,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
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
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
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 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置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 。
这是由于,康德美学始终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
高中美术教育中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分析
高中美术教育中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分析
一、生活化元素的定义
生活化元素指的是以生活为基础,融入到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元素。
这些元素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人物、器物等,也可以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等。
生活化元素可以使艺术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1.人物形象
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创作具有生活化元素的作品。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等。
2.场景元素
生活中的场景元素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例如,城市建筑、自然风景等可以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让艺术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感。
3.器物元素
生活中的器物可以代表一种文化或者历史背景。
例如,古代文物、当代科技产品等,可以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元素,体现出时代的特点。
1.贴近生活
生活化元素的融入让艺术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反映出生活中的真实情况。
这种贴近生活,使得艺术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2.传达信息
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可以让艺术作品传递更多的信息。
例如,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促进社会进步。
3.增强审美体验
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艺术作品。
生活中的元素让观众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增强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生活化元素的融入是高中美术教育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生活化元素能够贴近生活、传达信息和增强审美体验,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用心美术之旅: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教案
用心美术之旅: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教案在孩子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美丽的事物和丰富的素材。
美术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灵感,进行创作。
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并共享一些相关的教学案例。
一、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1.1 启发孩子的创造力生活化材料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果皮、纸板、木棍等。
这些材料丰富多彩,在孩子眼中可能是废品,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成为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载体。
通过使用生活化材料,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1.2 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生活化材料的运用可以让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空间的构建和表现。
比如利用果皮进行拼贴,可以让孩子们在不同的平面上进行组合,培养他们的立体空间想象力。
这样的美术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感官上获得快乐,也对他们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3 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生活化材料往往富有质感和生活气息,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运用和加工,可以激发孩子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让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接触到各种生活化材料,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具体运用2.1 利用废物进行手工制作废纸板可以制作成立体的造型,果皮可以做成丰富多彩的拼贴画,废旧布料可以进行剪裁和缝制。
老师可以在美术课上引导孩子们运用废弃物品进行手工制作,让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挥想象,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2.2 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绘画创作在绘画课上,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绘画创作。
比如利用树叶、树枝进行植物印画,或者用蔬菜水果进行水墨画的创作。
这样的创作方式能够让孩子们更加感受到自然的美,激发他们对环境的关爱和对美的独特认知。
2.3 利用日常用具进行装饰和造型在手工课或者立体造型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装饰和造型创作。
于环境中浸润,于体验中传承
于环境中浸润,于体验中传承作者:吴洪涛王振千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22期近日,山东省潍坊市临胊县东城街道七贤小学被潍坊市教育局确定为“第一批潍坊市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
近年来,七贤小学以“ 用传统文化润泽心灵,以体验教育奠基人生”为宗旨,围绕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开展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德学兼备、懂事明理、学做真人、全面发展的儒雅少年。
多措并举,传统文化融入校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七贤小学以多种方式在校园中传承传统文化,润泽学生心灵。
聆听经典文化七贤小学地处明朝江北第一个状元马愉的故里,有优厚的传统教育优势。
学校开发申报的“马愉状元祠和状元墓”教育基地,被潍坊市确定为“ 潍坊市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学校以“ 踏寻状元足迹,聆听经典文化”为主题,通过参观状元祠,聆听状元事迹,清明节祭扫状元墓,在状元祠前举行新生开笔典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远大志向、严谨治学的态度,发奋学习的精神。
打造“诗意课堂” 学校把学习传统文化与诗教进校园活动相结合,逐步构建不同学科“诗意课堂”的教学模式,努力使传统文化与小学生的童真童趣相契合。
设置国学课堂在保证必修课程开齐开全的前提下,合理设置国学课程,让学生走进国学课堂,学习、体验、传承传统文化。
每周设一节国学诵读课,每月召开一次以国学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
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和学校宣传平台——童心广播站,传播经典国学,让传统文化之花在校园盛开。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书法比赛、“ 古韵今风”团体操汇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经典,热爱经典,为构建儒雅育人校园创造良好氛围。
开展“ 家书传承”活动笔尖在信纸上轻轻扫过,字迹被思念浸润升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中的千丝万缕,都印载于笔墨之中,蕴含在字里行间。
浸润生活化审美环境,洋溢生活化审美情趣
浸润生活化审美环境,洋溢生活化审美情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的交流,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追求实用性和经济性,到如今注重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人们开始重视创造出一个舒适、美观、有品位的生活环境。
因此,将生活化审美环境浸润于日常生活中,成为了现代人追逐的目标之一。
本文将就浸润生活化审美环境、洋溢生活化审美情趣等相关话题展开论述。
一、浸润生活化审美环境想要营造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就需要注重生活化的建设。
生活化审美环境作为一种审美理念,它将自然和人文气息与美学地融合在一起,强调了生命的特质和再现历史的难忘瞬间,与大自然的环境相协调并能在其中茁壮成长。
1. 生活化的创造如何营造生活化审美环境是一个需要技巧和艺术的过程。
生活化创造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美好愿望,为他们提供舒适、美观、有品位的生活场所。
所谓生活化创造,就是将人性化和不同审美概念融入到环境设计中,使得环境更具有人文性和生活性。
2. 自然环境的运用自然环境是生活化审美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环境时,必须让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相互配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化的整体,来达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完美结合。
自然环境是生活化审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源泉和自然元素的延伸。
在环境设计中,需要将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相结合,让整个环境更加适合居住和工作。
3. 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很多文化和艺术元素为创造环境提供了灵感。
在创造生活化审美环境时,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环境设计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文化和艺术概念,将其融入到环境设计中。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创造出更加具有个性和特色的生活化环境。
二、洋溢生活化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判断美丑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将其付诸实践。
洋溢生活化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注重创造舒适、美观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审美品味进行深化和拓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幼儿浸润式生活美术创意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浸润式生活美术创意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作者:秦兰来源:《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21年第09期生活就是艺术,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是幼儿艺术创意的源泉。
我园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让他们浸润在富于生活气息、充满创意与情趣的环境中,悄无声息地将创意的种子内化于心,从而学会发现、欣赏并表现生活中灵动多姿的创意美。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创意天性。
教师应关注幼儿内心的渴求,理解、尊重并支持幼儿,把握浸润在美术创意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凸显浸润内涵的核心特质“浸润”是“沾濡滋润、浸染熏陶”之意。
我园从“环境作用、幼儿发展、游戏特征”三个方面凸显“浸润”的核心特质。
其一,浸润表现出由表及里的无痕渗透。
儿童生活在环境之中,让儿童沉浸于灵动生机的大自然,底蕴深厚的社会环境中,在无痕熏陶中启发审美意识,建构并完善审美经验。
其二,浸润源自由内而外的蓬勃生长。
对美的需求是人类内在的一种高级精神需求,对美的精神性追求始于幼年。
幼儿进入审美的敏感期,基于幼儿的审美发展需要、源于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开展的美的教育,能激发幼儿向美生长的自然力量。
其三,浸润依托于由浅入深的游戏实践。
幼儿的审美能力具有表面性和行动性,需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活动,幼儿需要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创造表达。
教师应在生活美术创意活动中真正落实“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核心精神,尊重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
(二)形成指向鲜明的浸润路径教师应和幼儿一起置身于自然与美交融的生活环境中,关注“欣赏、体验、探究”等要素在浸润路径中的重要作用。
其一,在生活欣赏中形象感知。
关注并欣赏美的事物和形象,是幼儿表征的必要基础,引领幼儿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悟,唤醒对美的敏感性,激发创作欲望,是幼儿创意表现必须经历的过程。
其二,在真实体验中积累经验。
美术创意能力是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时空观念、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逐渐发展而提升起来的。
五年级美术下册《装点我们的生活》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交流技巧,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3.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评价,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本案例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通过观察、讨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内容,如:“你们认为生活中的美在哪里?”“如何运用美术元素和设计原理来装点我们的生活?”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4.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激励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美好图片,如美丽的风景、独特的建筑、富有创意的室内装饰等,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讨论如何将这些美好事物运用到美术创作中,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装点我们的生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生活场景作为创作主题,如教室、公园、家庭等。
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生活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生活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彭文妹来源:《幸福家庭》2021年第06期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科学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性。
在开展创意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化资源,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升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教学效果,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创意美术活动不是灌输给幼儿各种绘画技巧,而是通过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去观察、想象、思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摸索绘画方法,培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当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时,教师不应过多干预,而是应该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需要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合理探索与应用幼儿生活中存在的教学资源,让幼儿对美术和艺术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生活化教學具有深刻的内涵,能提高幼儿的艺术欣赏水平,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基础。
因此,幼儿美术创意活动需要充分体现生活化。
教师需要从社区、家庭和校园等方面,探索幼儿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各种事物,并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激发幼儿参与创意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体会美术活动的魅力。
(一)满足课程要求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应用生活化资源,能避免教师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方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课程要求。
同时,还能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拥有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二)激发幼儿兴趣收集和开发生活化资源具有便捷性,幼儿园内随处可见的树叶、树枝、花瓣,还有生活中常见的瓶瓶罐罐都可以作为生活化资源。
生活化资源与幼儿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对美术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
创意美术活动主要以游戏的形式为主,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启发幼儿利用各种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幼儿感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乐趣。
回归自然本真_浸润生活化教育
风向标 Wind Vane 422023年10月05日·第19期回归自然本真 浸润生活化教育贴近幼儿生活,开展主题活动策划_ 北京市大兴区第二幼儿园文_ 阚培培关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
”那么,教师该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呢?我将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引入教育中,开展了“每月一节”主题教育活动。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
主题的选择应考虑是否贴近幼儿生活,能否引起幼儿兴趣。
为了防止内容过大、过空、过于抽象,我选取“每月一节”的一个点,采用综合主题活动的形式,层层深入,不断展开,让幼儿能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觉得到。
例如,我班先后开展了“妈妈爱我,我爱妈妈”(三月爱妈妈节)、“我劳动 我快乐”(四月劳动节)、“我的小手最最棒”(五月艺术节和六月儿童节)等主题活动。
编织探索生活的主题网络。
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该主题为中心,编织探索生活的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在主题网络实施过程中,围绕着生活向外扩展和延伸。
如“我的小手最最棒”主题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我有一双小小手”,延伸到探索、了解自己身体的奥妙。
主题活动中家长资源的运用与反思。
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以前的家园合作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家长能否与幼儿园保持思想、行为的一致,或者能否为幼儿园提供物质材料的支持,而未考虑如何深入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在“每月儿童是具体的学习者,是生活在幼儿园里的每一个个体。
幼儿园的教育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关注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发展可能。
生活化的教育需要教师倾听儿童的声音,观察儿童的游戏,让生活成为教育的中心。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六年级美术上册《写意蔬果》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巧妙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各种蔬果的形态、色彩和质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之美。
2.创设“蔬果超市”的情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等角色,从不同角度观察、描述蔬果,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六年级美术上册《写意蔬果》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写意蔬果》这一课是六年级美术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蔬果,运用写意的手法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本案例以“生活化、趣味化、创新化”为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蔬果的形态、色彩和质感,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写意蔬果作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或几种蔬果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小组内展开头脑风暴,分享观察心得和创作想法,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给予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写意蔬果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
4.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欣赏、评价学生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写意蔬果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浅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审美
浅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仅仅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
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的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审美已深入到广大人群之中。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审美的时尚已经扩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打扮、居室装修、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奔驰、宝马、大众、福特、丰田、数码照相机、MP3、MP4、掌上电脑等等的审美时尚自不待说,就是健康、运动、休闲、网上QQ、网络语言、手机短信、网络文学、网络新闻、个人隐私、逸闻趣事等等方面都充满着审美时尚。
审美时尚真可谓无孔不入。
大众时尚化的审美观使得审美时尚的变化周期和频率大大加速。
在现今社会中,审美时尚的变化速率也大大加快,不断推陈出新的审美时尚已经使人目不暇接,服饰翻新斗奇,发式争奇斗艳,麦当劳、肯德基的新品层出不穷,汽车款式日新月异,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频繁,网络语言今是昨非、瞬息万变,网络文学变化万千,手机短信形形色色,消费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大众时尚化的审美观使得审美时尚显示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正是因为审美时尚的不断扩张和变化速率加快,消费社会的审美时尚也日益多元化,甚至于出现了光怪陆离、千姿百态,让人匪夷所思的状态,似乎可以称之为审美时尚的无政府状态,怎么都行,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行什么、玩什么、说什么、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闹什么,好像都可以,人们相互之间似乎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只要不妨碍别人的生活,也没有人来干涉。
美育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
美育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感悟,表明生活化教学策略对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如何加强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探索性和综合性,将美术活动与生活活动完美结合,为幼儿创设自由、愉快的美术体验活动,整体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推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生活化我园着力开展生活化美术课程特色的浸润式活动,以低结构、多材料、多玩法、多领域经验整合为基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创意美术为特色,打造“生活化”的园所气氛,把美育活动进行了有系统的学习,结合幼儿经验的开展,下面是我园的几点做法:一、依托主题背景,挖掘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学期初,结合日常教学中主题下美术课程资源,教师共商研讨、搜集、筛选有价值的美术活动,通过不同级部教师之间的研讨,确定活动主题内容,紧密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合理地将幼儿的生活经验预设为活动主题开展美术教学,并用多种美术元素来表达、表现生活与情感。
例如,新学期开始针对大班幼儿开展的主题活动“不一样的我”,教师便预设“名字大变身”这一美术活动。
活动开展前,要求家长和孩子讲一讲名字的来历,因为姓名是人的代号,寄托了诸多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尤其是爸爸妈妈给孩子取名时,四处寻索,煞费苦心,同时也融入了幼儿情感教育。
接着教师开展美术活动,通过反向名字来历,观察名字样子等,结合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斑斓的色彩和形状的变化,以及花鸟、树木、云朵装饰构造出各种各样丰富的风格多样的画面。
在完成这些“作品”后,每位幼儿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一次次的研讨,一次次的提升教学质量,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大家分享各自的体会与经验,教师在思考、观摩、实践中成长。
二、利用环境熏陶,浸润生活化美术教育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让我们感悟到艺术生活=艺术教育。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游戏和学习的专业场所,幼儿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纲要》告诉我们: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于是,生活化审美环境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活中的审美元素为主要话题,用艺术的形式打造、渲染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审美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帮助幼儿实现自身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独特方式。
一、借助园所共用场所融合生活化审美环境,让幼儿的生活充满艺术文化的气息
园所共用场所是幼儿生活活动中接触、使用较频繁、比较容易引起关注的场所,一般指大厅、走廊、楼道、活动室等。
借助这些场所进行生活化审美环境的精心打造,在幼儿走入园所,耳濡目染之处,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艺术审美色彩。
在共用场所中时时处处以生活元素为中心,渲染审美艺术文化。
根据共用场所的不同,设置相得益彰的生活化审美艺术环境。
大厅或中厅空间较大,适合展示中大型废旧物品创意造型,其功用类似雕塑,如用收集的废旧牛奶盒在端午节进行龙舟造型;大块面的墙体可以作为展现不同风格壁画的场所,如表现抽象风格的生活材料拼贴壁画,或是表现生活气息的、有着纯真笑容的儿童照片墙;曲曲折折的楼道可以成为幼儿作品陈列的好处所,作品通过分类,在欣赏借鉴的同时会让幼儿寻找到新的感悟;长长的走廊有化整为零的奇妙功效,通过墙面挂画的方式,可以向幼儿展示艺术大师的知名作品,通过中外文化的碰撞,感受艺术给生活带来的无尽的文化气息;共用环境中某些角落的巧妙装点有时能让视觉成为焦点。
共用场所中生活话题层出不穷,缔造无限生活审美情趣
园所共用场所中生活化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契合陶行知先生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的想法。
因此,要善于挖掘环境中的生活话题,紧密结合幼儿生活,与之息息相关是其主要要素。
如四季的更替、节日的来临、主题课程的变化都能为环境带来众多有趣的话题。
季节的更替以季节主要特征为话题,如花的春季一个个悬挂高空、姿态各异的风筝展翅高飞的样子,一下子有了放飞心情的想法;炎热的夏季一把把绘着美丽图案的扇子和遮阳伞仿佛给大家带来了丝丝凉意;丰收的秋季是蔬果娃娃们聚会赶集的日子,蔬果娃娃们一个个咧着嘴、堆着笑,仿佛在为一年的好收成呐喊助威;寒冷的冬季是雪人们召开一年一度的狂欢舞会的时节,一年未见的雪人朋友们身着绚丽的服装感受着团聚的兴奋。
每逢节日,热闹的民俗环境带给幼儿无穷的期待和美好的想象,如元宵佳节挂灯笼,兔子灯、荷花灯、走马灯齐聚一堂;中秋节人月两团圆,月饼香香圆又大,家家户户喜团圆;新春佳节鞭炮串串、灯笼高挂。
紧跟幼儿园主题课程的步伐,每每都会生成很多富有创意的话题,如贺羊年喜羊羊家族大聚会,用纸箱拼装组合形式制作聪明机灵的喜羊羊、漂亮可爱的美羊羊、嘴馋贪吃的懒羊羊齐聚一堂,共同恭贺羊年的到来;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吸引了幼儿和家长亲子共同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了很多款式的环保服装,以服装展的形式向大家宣传环保理念的重要性。
二、让幼儿主动参与到生活化审美环境的创设中来,成为环境缔造的主人
在趣味性话题的指引下,生活化审美环境的创设需要主体对象,而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吸引幼儿参与到生活化环境的创设中来,通过他们的理解和想象,艺术化地表现生活中的人、
事、物,让幼儿成为生活化审美环境的缔造者,而不仅仅是环境的欣赏者。
1.鼓励幼儿善于寻找生活中趣味性的话题,激发生活化审美活动的无限兴趣,
吸引幼儿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有趣题材,愿意参与感受美、挖掘美、表现美的审美活动中,让幼儿对生活中的艺术美充满无限的兴趣。
幼儿一切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生活中表现美的题材:蚂蚁运粮、蜗牛出现、小鸡出壳、桃花开了等等,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并如《纲要》中指出的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激活兴趣。
兴趣的产生也可能转瞬即逝,教师要学会呵护幼儿宝贵的兴趣,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悄然带领幼儿走入艺术的殿堂,达成动机呼唤的效果。
如幼儿热衷于观察蚂蚁运粮这一有趣的生活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敏感捕捉美的瞬间的同时,要借助于幼儿特有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
如用撕纸、添画表现一群蚂蚁抬西瓜时热闹非凡,一片丰收景象的场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兴趣是一切艺术最初的源泉,它真切地表达和传递了自己的快乐情绪。
2.鼓励幼儿选择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诠释、创意表达生活化审美环境
《纲要》中认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她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艺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绘画、剪纸、泥塑、粘贴,首先,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自由选择,自主创想,大胆表现。
在此过程中一定注意避免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
教师应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其次,根据幼儿现有水平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创造性重组和想象,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结合,借助材料的多元化特点,轻松达到创意效果,如小班幼儿运用画笔的能力较弱。
最后,对于幼儿参与的生活化审美环境的成果应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幼儿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艺术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
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比如,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作品,听听孩子独特的审美语言,鼓励同伴间的互相夸赞,既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又能起到借鉴、榜样的作用,从而让幼儿的生活化审美活动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用专业、独特的眼光甄选生活中的多元化材料,在生活化审美环境中创意展现其艺术生命
借助生活中的材料,运用夸张、想象、创造性的思维,让幼儿拥有无限的想象和创意,使幼儿乐意从事艺术创作活动,表达自己的喜好。
这也符合《纲要》中提出的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的理念。
取材源于生活,艺术表现高于生活,最后回归到生活中,为生活所服务,切实地让幼儿感受到生活审美教育的实用价值,就像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的理念一样。
1.源于生活、取材生活成为生活材料的特有属性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都能成为审美活动所需的材料。
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物品成为生活材料特有的属性。
这些材料取材便捷、熟悉常见、易于造型、变化多端。
一些小型的生活材料可用作审美活动的装饰材料,如吸管、螺丝螺帽、纽扣、棉花等,可根
据其外形特性的不同选择使用,用于表现生活中多种不同的艺术形象。
一些中大型物品,有时可以作为艺术装饰的展示物,如在草帽、斗笠、伞、t恤等本身原有造型上,经过创意想象,就有了具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化夸张。
同时,废物利用也成为生活审美环境创设材料的主力军,这使环保概念逐渐成为生活化审美环境中的特殊基调。
泡沫、鸡蛋壳、瓜子壳、铅笔刨花、螺蛳壳,这些本已该被废弃的物品,经过加工、艺术想象、创造后,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不能不折服于艺术创作的强大魅力。
2.高于生活、品鉴生活成为生活材料的使用精髓
艺术生命的神奇在于通过创意想象,创意表现,多种艺术手法的结合,使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些艺术材料统统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的,可是经过艺术加工后就惊艳地成了艺术品,堂而皇之地挤入了审美的行列,具有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这需要幼儿常常能用艺术化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常常具备一双艺术眼或一颗艺术心。
如普通的雨伞在生活中成为下雨天常备的工具,可是被用来进行艺术加工后,通过彩绘,通过制作加工,就变成了具有鉴赏甚至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同时,要乐于使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工生活材料,从而发挥其浓厚的艺术审美效能。
3.回归生活、用于生活成为生活材料的最终归属
生活化审美环境中有着无数的话题等待着幼儿去感悟、去发现、去赏析、去聆听、去触碰,只要他们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头脑和一双能创造美的双手,生活就能展现出无穷的艺术生命力,带领着幼儿展开不平凡的艺术生命之旅,从而获得审美智慧的启示,也同时拥有一份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