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考试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群体行为、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一、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在集体环境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会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集体决策等因素的影响。
1. 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指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
它包括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认同感。
群体凝聚力越强,个体越容易受到群体影响。
群体认同感是指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2.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群体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人们在群体中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规范分为明示规范和暗示规范,明示规范是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而暗示规范则是通过群体行为和社会期望传递的。
3. 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参与的决策过程。
在集体决策中,个体的意见和观点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群体的决策结果。
集体决策可以通过协商、投票和共识等方式进行。
二、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
它包括对他人的认知、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偏差等方面。
1. 对他人的认知: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是指对他人的个性特征、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认知。
人们通过观察和交流等方式获取他人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对他人的认知。
他人的认知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和行为。
2.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人们通过比较和反思等方式来认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社会信息时存在的一些心理偏差。
例如,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常常受到第一印象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此外,人们也容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自我保护性的认知偏差。
三、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生讲义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总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在西方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社会心理学曾被认为是分属于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因而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有“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之称,也因此,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社会心理学定义分为二类,一类是从心理学出发,主要是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
另一类从社会学出发,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受到广泛采用的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Allport)奥尔伯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像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从奥尔波特开始,社会心理学具有了个体心理倾向,从而确定了社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研究的立场,这是奥尔波特对社会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侧重于社会学,美国社会学家斯特克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倾向社会学的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还有艾尔乌德,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2、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定义由安德列耶编、前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批准作为大学生心理学系教科书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制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3、我国学者的定义被誉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界取得最高成就的早期学者,也被誉为是我国社会心理学第一人的孙本文(1946年《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以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的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社会的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
吴江霖在1982年4月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的报告中,分析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建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课题等时,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社会心理学绝对精品复习重点笔记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社会心理学绝对精品复习重点笔记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第五节态度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七节社会影响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
﹡1908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以群体社会的心理学为基础研究社会相互作用的科学。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1、定义:是人的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行为。
2、决定社会行为的因素:个体及其所处的情境。
勒温著名公式: B = f(P,E)(二)社会心理1、定义: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2、作用: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等。
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美国学者 1976年)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哲学思辨阶段(公元前300—19世纪上半叶)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从用实验的方法加强了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纯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客观公正)(二)系统性原则(在系统中考察、动态、整体、有序)(三)伦理原则:1、评估道德可接受性;2、尊重被试者的知情权; 3、研究这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保密,若要公开,必须经被试者同意;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以外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思考、感觉和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
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过程。
它涉及到观察、记忆、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
2.社会认知偏见:社会认知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偏见,如刻板印象、归因错误等。
这些偏见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3.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它包括喜欢、厌恶、同情等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4.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举止。
它研究人们如何参与合作、竞争、合群等社会行为。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言语、行为或态度产生的影响。
它包括从伦理、权威、群体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6.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
研究人们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7.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家庭、团队、社群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团体内部的互动、决策和合作等过程。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2-社会心理学知识
二级心理复习2: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190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是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G.W.奧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研究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3)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含义: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4.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互动、社会行为和群体动态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记忆、解释和推断关于自己、他人和社会情境的信息。
●社会认知包括注意力、记忆、印象形成、归因(对事件的解释)、判断和决策等过程。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对待社会信息时的系统性倾向,如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误(只关注符合已有信仰的信息)等。
3.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包括自尊、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关注了自我概念如何受到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个社会群体或文化的归属感。
●社会认同可基于性别、种族、宗教、国籍等因素,影响着行为和态度。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研究了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包括从同伴、权威人物和社会群体等的影响。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的规则)和规范性(社会期望)。
6.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领域,包括领导、合作、竞争、归属感和集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探讨了群体内部动力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
7.冲突和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合作现象,包括竞争、冲突解决、合作和谈判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争端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8.态度和行为:●社会心理学探讨了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如何影响行为,以及行为如何改变态度。
●研究包括行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
9.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思考和行为,通常包括决策、判断、信仰等方面的群体动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影响。
10.社会变革:●社会心理学也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如文化变迁、社会正义、偏见和歧视等。
●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动态,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考点整理
第一章一、研究方法概念(1)观察法:是指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直接地、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日常环境下发生的自然行为,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基于描述的科学方法,它能够描述事物之间共同变化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变量,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探寻因果关系)因变量量程受限出现了天花板或地板效应会导致零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实验不符合假设。
即使在因变量恒定的条件下,如果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使测量结果只能“停留”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则零结果也会发生。
我们分别称之为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零结果: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4)调查法:根据被调查对象对事先拟定问题的回答来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特征。
随机取样中造成偏差的潜在因素:a. 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b. 问题的顺序c. 答案的选项d. 问题的措辞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
那么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例如: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霍桑效应: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大部分不合乎伦理的行为是由于研究者所承受的压力,使他在伦理上投机取巧。
研究者面临的压力包括:建立职业生涯、出版论文、取得声望、获得荣耀、保住工作、顺利毕业等等伦理行为源自于研究者在接受专业训练过程中对伦理原则的内化而产生的敏感度。
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二级)认证重点知识总结大纲第二章
心理咨询师考试(二级)认证重点知识总结大纲第二章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一、教学内容:
(1)社会影响(识记)
(2)社会化与自我(重点掌握)
(3)社会知觉与归因(掌握)
(4)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重点掌握)
(5)态度(重点掌握)
(6)沟通与人际关系(重点掌握)
(7)社会心理学概述(识记)
(8)爱情、婚姻和家庭(识记)
二、教学方法:
(1)分阶段完成练习,对题目答案进行分析。
(2)讲解为主,结合日常生活适当举例,适当结合心理咨询中的人际互动关系、社会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举例讲解。
(3)注意事项:注意引导学员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掌握社会心理学内容,注意人际关系及社会功能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将个人当作一个社会实体来研究,通过考察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来解释人的心态与行为的一门科学。
本章教学目标为:
(1)掌握人际关系概念及相关理论。
(2)掌握社会各流派理论及基本概念。
(3)掌握“专栏”内容,能够识别社会心理现象。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生讲义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生讲义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总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在西方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社会心理学曾被认为是分属于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因而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有“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之称,也因此,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社会心理学定义分为二类,一类是从心理学出发,主要是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
另一类从社会学出发,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受到广泛采用的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Allport)奥尔伯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像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从奥尔波特开始,社会心理学具有了个体心理倾向,从而确定了社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研究的立场,这是奥尔波特对社会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侧重于社会学,美国社会学家斯特克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倾向社会学的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还有艾尔乌德,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2、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定义由安德列耶编、前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批准作为大学生心理学系教科书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制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3、我国学者的定义被誉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界取得最高成就的早期学者,也被誉为是我国社会心理学第一人的孙本文(1946年《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以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的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社会的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包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知觉、思维和记忆。
它包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社会情境的解释和社会信息的处理。
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知觉,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理解。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个体对社会现象的错误认知或判断。
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信息加工偏差、归因错误、社会比较、自我感知和偏见等。
3.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期望得到回报,或愿意回报他人的行为。
它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共存的基础。
4.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群体对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分为明示规范(如法律)和非明示规范(如道德)。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需要遵守社会规范,否则可能面临社会制裁。
5.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
集体行为可能受到群体动力、社会影响和传染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集体行为还涉及社会作用、分工合作和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6.偏见和歧视:偏见和歧视是个体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负面评价和行为。
偏见和歧视有时源自个体的认知偏差和社会化经验,也可能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7.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常见的群体效应有启蒙效应、集体行为效应、议论效应和归属感等。
群体效应能够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8.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社会规范和社会比较等方式发生。
社会影响还可以分为顺应、取信和抵制等不同形式。
10.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群体在进行决策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群体决策可能受到信息加工偏差、社会影响和群体动力的影响,导致决策结果的偏差。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交互关系、揭示社会心理现象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汇总:1.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5.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7. 互助和合作:互助和合作是指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目标。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第一章社会学心理学概述1.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2.杨国枢认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奢侈品阶段——心理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调味品阶段——心理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必需品阶段——心理学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3.按照杨国枢的观点,当今心理学科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他心理学分支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为什么要学社会心理学1.人们对他认得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反应。
2.Costa 和McCrae,Jone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的五个维度是: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
我国王登峰,崔红等人提出的“大七”理论。
3.王登峰,崔红和杨国枢等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结构七因素:1外向性:指个体活跃,合群,乐观;2善良:指个体利他,诚信,重感情;3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沉稳;4才干:指个体坚决,坚韧,机敏;5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6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7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4.Kennon M. Sheldon等人发现,对现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钱或者名声声响亮而在于四个方面有优势: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的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友情性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美国心理学家J.L.Freedom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系统科学。
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理论知识重点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理论知识重点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1.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心理特性(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3.和人的心理活动联系最为直接的内分泌腺: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性腺。
4.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5.按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6.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得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成反比。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表达性失语症听觉性-颞下回-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失读症书写中枢-额中回-失写症7.视觉380~780nm 椎体(细节,颜色)和杆状(明暗轮廓)。
听觉:1000~4000Hz最敏感。
8.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10.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11.迁移:已有知识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12.定势: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
13.梦的特点: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14.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也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5.注意的种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6.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广度5~9个项目,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分配。
17.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8.需要的种类:自然和社会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
19.动机: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0.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
21.诱因: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中小学科目二心理学知识点
中小学科目二心理学知识点科目二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在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学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小学科目二心理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
1.1 知觉: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接收和辨认的过程。
知觉的过程包括感觉器官的接收、感觉信息的整合和理解。
1.2 注意:指在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和集中处理某一刺激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时,需要保持专注力,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1.3 记忆:指把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归纳总结、复习巩固等。
1.4 思维:指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1.5 语言:指人类交流和思维表达的工具。
学生需要掌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沟通和理解能力。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变化。
以下是中小学科目二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
2.1 婴儿期: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2岁之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环境,建立与父母的依恋关系。
2.2 幼儿期:幼儿期是指2岁到6岁之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发展语言能力、自我意识和社交技巧,开始进行游戏和想象。
2.3 儿童期:儿童期是指6岁到12岁之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2.4 青春期:青春期是指从12岁到18岁之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身体发育迅速,心理上也出现了很多变化,如自我认同、同伴关系等。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态度、群体、领导力等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概述本节共计9个问题(重点7个):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起源于两个母体的不同视角:心理学和社会学.3.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4.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5.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 实验社会心理学7.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伦理原则.8.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问卷法)和档案法(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9.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三,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本节共计19个问题(重点15个):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3.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4.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和参照群体.5.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6.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7.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8.社会角色分类: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9.角色扮演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10.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11.自我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12.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镜我13.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概念14.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15.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生理自我(8个月到3岁),社会自我(3到13,14岁)和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16.身份: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决定的自我认同.与角色的关系: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17.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和契约性.18.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19.自尊的影响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一,社会知觉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三,归因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1.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行为原因知觉三个方面.社会认知2.影响因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2.图式,亦称范型,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主要作用:影响注意选择,记忆,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4.印象与印象形成: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为印象形成.5.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样例激活效应6.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7.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形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模式和中心品质模式.8.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区别9.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10.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11.行为原因: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控制点理论12.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和协变原则.13.影响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和时间因素.一,社会动机概述二,主要社会动机类型三,社交情绪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本节共计5个问题1.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与自然动机相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3.主要社会动机类型: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和利他动机.1.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2.基本的社交情绪种类:社交焦虑,嫉妒,羞耻与内疚.一,态度形成二,态度转变三,态度测量第五节态度本节共计9个问题1.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2.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和稳定性.3.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态度的ABC4.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和认知功能.5.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和外显度.6.态度的形成:依从,认同和内化7.态度转变模型:一沟通概述二体语沟通三人际关系概论四人际吸引五人际互动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本节共计15个问题1.沟通: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2.沟通的结构: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和背景.3.沟通的功能:获取信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满足需求;减小冲突;协调群体内行动.4.人际沟通的分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5.沟通网络:正式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和偶然式.6.体语即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7.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8.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四个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流.9.奥特曼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有一个特例:在没有任何关系时可以完全的自我暴露,比如网络聊天.10.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和平等原则.11.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提出,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三种需要,六种取向,童年经历.12.人际吸引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13.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14.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15.多伊奇的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一,从众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三,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七节社会影响本节共计13个问题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特点有三;群体压力可以存在,也可以是想像的;个体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无意识;自愿性.2.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和反从众.3.从众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和群体凝聚力.4.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和情境的明确性.5.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的在场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 结伴效应观众效应6.与社会促进相反的是社会抑制(社会干扰).任务难度是决定因素.7.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评价与否是决定因素.8.模仿: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9.模仿的意义: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10.模仿的发展: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11.暗示的分类:来源上,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目的上,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关系上,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效果上,暗示和反暗示.12.社会感染的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13.社会感染的类型:个体间,大众传媒和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一,爱情二,婚姻三,离婚四,家庭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本节共计12个问题1.爱情的定义: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和利他性.2.依恋,利他和亲密是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之处.3.爱情的发展四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和制度化.4.爱情的六种形成:浪漫式,好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和利他式.5.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亲密,激情和承诺.6.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经营7.现代社会婚姻的动机:爱情第一,繁衍第二,经济第三.8.夫妻关系的类型: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和一体型.9.心理冲突往往是离婚的原因和前奏,离婚是心理冲突激化的结果.夫妻心理冲突包括:需求不满,价值观不一致,远离的"自我",性差异.10.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面对面交往较多;最为亲切和深刻.11.家庭结构模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12.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和赡养的功能,教育功能,情感交流功能和休闲与娱乐功能.13.家庭的生命周期: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