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说课材料
社会心理学讲义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学科母体是:《心理学》和 《社会学》
(一)侧重与心理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 (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 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54)认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 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 所影响。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伦理原则
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 2 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
访谈法:特点:不是聊天要有目的、提纲、实施原则 分类:结构性与非结构性访谈 直接与间接访谈 访谈过程与技巧:准备 接近 应当拒绝的技巧 谈话与提问的技巧 追问的技巧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得(1925)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 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 程及其行为规范的科学
二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 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个体的习得行为
亲社会行为
反应系统
反社会行为 人际合作与竞争
作用、社会影响。
社会层面: 风俗、时尚、阶级、民族、国民性。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908)有一句名 言,“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 一个短暂的历史”。
• 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 学的发展可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 证分析三个阶段。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 期、形成期、确立期。
社会心理学串讲纲要
态度的改变 态度转变的模型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理论 海德平衡理论 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 社会交换论
态度测量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
概念、结构、功能、分类、沟通网络
体语沟通
目光与面部表情★
身体运动与触摸★ 姿势与装饰 人际距离★
概述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中立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伦理原则
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档案法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 终身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条件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语言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概述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
境的状况。勒温(K.Lewin,1936)提出 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 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概述
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 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 为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 经验描述阶段 实证分析阶段
沟通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人际吸引
人际互动
社会影响
从众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爱情、婚姻与家庭
社会心理学说课稿
《社会心理学》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正确认识从众——做自己的主人》。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方面的分析来对本次课程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本课是《社会心理学》课程中第十四章第二节“从众、服众和顺从”的学习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社会影响的相关理论知识,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小节教学内容的安排,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为目前同学们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自我概念,但大学生仍然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同时在学校和班级中处处有从众现象的生动例子,为此教材在编写中十分重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从理论层面上帮助学生了解从众概念、现象及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从众的两重性,明确从众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发展自身能力,形成良好行为。
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觉避免盲目从众,抵制不良从众,抵制不良诱惑。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从众的影响因素,正确认识从众现象的双重性、避免盲目从众。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帮助学生避免片面地看待从众、避免盲目从众。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培养人良好社会心理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点串讲
18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 能性
家庭
学校
大众传播 媒介
参照群体
四、个体社会化的 主要载体
四、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语言 社会化
性别角色 社会化
道德 社会化
客我
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 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 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 与信念 客我制约主我的活动
镜我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 自己的
罗杰斯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 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 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 识自己的方式
4
投其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
归因的定义 行为原因的分类 控制点理论 归因原则 影响归因的因素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 1、价值中立原则 • 2、系统原则 • 3、伦理原则
二、研究主要方法
• 1、观察法 • 2、调查法 • 3、档案法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 、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 学习机制 观察学习
(三)、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 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1 概述 2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3 社会知觉与归因 4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5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6 沟通与人际关系 7 社会影响 8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概述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心理学串讲社会...
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是起源于心理学、社会学。
﹡1908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以群体社会的心理学为基础研究社会相互作用的科学。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1、定义:是人的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行为。
2、决定社会行为的因素:个体及其所处的情境。
勒温著名公式: B = f(P,E)(二)社会心理1、定义: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2、作用: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等。
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美国学者 1976年)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1.没有成熟的理论;2.主要研究人性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5个代表理论)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从用实验的方法加强了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3大转变: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纯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研究应当遵循的原则(3个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二)系统性原则(在系统中考察、动态、整体、有序)(三)伦理原则1、评估道德可接受性;2、尊重被试者的知情权;3、研究这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保密,若要公开,必须经被试者同意;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以外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讲义)目录解读一、概述二、社会化与自我概念三、社会知觉与归因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五、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六、沟通与人际关系七、社会影响八、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90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最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学的变化过程。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影响。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一格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 个体,E个体所处的环境f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众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哲学思辨阶段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二、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英国本能学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社会心理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基本理论。
-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理解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 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兴趣。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3. 社会认知与印象形成4. 社会知觉与刻板印象5. 社会动机与群体行为6. 人际关系与沟通7.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1. 导入- 通过一个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引入课题。
-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基本理论。
-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包括重要心理学家和理论。
3. 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 提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 讲授-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群体行为等。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
3. 案例分析- 分析一个具体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
4.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三课时:社会认知与印象形成1. 导入-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
-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 社会认知的定义、过程和影响因素。
- 印象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 分析一个具体的社会认知案例,让学生了解印象形成的过程。
4.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分组讨论的成果。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讲课文档
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③社会自我 -----是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 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又 被其意识到)的层面;
3、新精神分析论:
①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②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第七页,共24页。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概念(识记) ------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它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
3.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
控制点理论(个体归因倾向理论)(20世纪50、60年代罗特)
归因原则:
①不变性原则 ②折扣原则 ③协变原则(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凯利归因理论
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
①.特异性信息 ②.共同性信息 ③ .一致性信息
影响归因的因素:
③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 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4、政治社会化: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是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爱国意识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P111)
第九页,共24页。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
角色失调(领会)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社会心理学讲义
第九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爱情
• 爱情的概念 • 爱情发展的阶段:
1取样与评估 2 互惠 3 承 诺 4 制度化
第二单元:婚姻 • 婚姻的概念 婚姻的动机有三种:经 济、繁衍和爱情 • 夫妻关系的类型
• 爱情的形式 • 爱情三角形
第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离婚 • 夫妻心理冲突由下列 因素引发:1需求不满
• 态度的形成 服从 认同 内化
第六节: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
• 人际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1个体性 2直接性 3情感性
•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2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 人际关系的类型 •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要点5个
第二三单元
第四节:社会动机
第一节:概述 • 社会动机的概念 • 动机的过程 •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 2 指向功能
3 调节功能
第二节:社会动机与社 会行为 • 亲合动机 1亲合起源于依恋 2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景因素 2 情绪
因素 3 出生顺序
• 成就动机 1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2 抱负水平 3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 侵犯的构成 • 侵犯的原因 挫折——侵犯学说 这种学说有三个主要观点 • 利他 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 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第二单元:人际吸引 • 人际吸引的概念 • 影响喜欢的因素 1相似性 2互补 3外貌吸引力 4人格品质 5熟悉性和邻近性 第三单元:人际互动 • 人际互动的概念 • 人际互动的形式:合 作与竞争 1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2 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3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第七节:人际沟通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 与功能 • 沟通的概念 • 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 第二单元:体语沟通 • 体语 • 目光与面部表情 • 身体运动和触摸 • 姿势 • 人际距离: 1. 公众距离(1.2-2.5米) 2. 社交距离 (4-1.2 米) 3. 个人距离 (1.5-4 米) 4. 亲密距离 (0-18 寸)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普及知识讲座
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 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 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二、常见的9种社会心理现象
4、鲶鱼效应
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 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 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 工队伍之奥秘。
2、从众效应
也称乐队花车徐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 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 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 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 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 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
二、常见的9种社会心理现象
二、常见的9种社会心理现象
9、近因效应 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
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二、常见的9种社会心理现象
7、安慰剂效应
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 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 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二、常见的9种社会心理现象
8、首因效应
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是人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头 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研究 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二、常见的9种社会心理现象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
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 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Biblioteka 二、常见的9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基础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逐渐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创期、确立期、发展 期和深化期。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现象, 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等,以及群体 心理现象,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等。
情感智商
描述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 人情感的能力。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的概念
指个体对某一社会对象(如人、 事、物、观念等)所持有的相对
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探讨了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以 及态度改变的策略和方法。
偏见与歧视
分析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可能产生 的偏见和歧视现象,以及消除这些 现象的途径。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对心理咨询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咨 询技术和方法,提高心理咨询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与矫治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分析
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 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动机,为制定 有效的犯罪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 依据。
犯罪预防宣传与教
04
CATALOGUE
人际交往与沟通
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的定义
指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 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 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交往的类型
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 系等。
人际沟通的技巧与艺术
育
通过开展犯罪预防宣传和教育活 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 水平,减少犯罪的发生。
(完整)00266社会心理学(一)知识点梳理,推荐文档
高纲123700266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领会】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1)心理学家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2)社会学家的定义:①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②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的变化和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是如何对个人行为发生作用的。
3、我国学者的阐述(1)胡寄南: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①实验室实验法②自然实验法③现场实验法(3)调查法①问卷法②访问法(4)个案研究法(5)跨文化研究法:玛格丽特与萨摩亚人一起生活,研究青春期、性与文化。
5、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6、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二、【掌握】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1)研究偏向①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
解决:a双盲法:实验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设计的目的。
b使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
②被试的偏向:被试知道自己充当的角色而表现的不自然或被试害怕自己在实验中表现的不好,尽量做出正确的反应。
解决:不暴露被试的身份或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
(2)研究伦理①侵犯被试的隐私②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③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和肉体上。
遵循原则:被试必须是自愿参加;研究必须“风险最小”;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孕育时期(2)形成时期①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②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③英国的本能心理学(3)确立时期①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②乔治米德与社会心理学③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三、【熟练掌握】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电子教案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成为孕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母体的是:①社会学;②文化人类学;③心理学(不包括生物学)。
▲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他人的影响包括:①现实的影响;②想象的影响;③隐含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认为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这是倾向于社会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①个体的习得行为;②亲社会行为;③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
其中,E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4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研究层面研究内容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态度、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二)社会思维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2)印象形成: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
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4)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
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5)社会判断的含义: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人、某事的评论,具有实践性、预见性、稳定性。
(6)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认为,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他们自己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那么在实际的判断过程中,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相差越大,则人们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比实际上相差得更大,即对比效应,如逃课人和摔婴儿的人相比,会得出逃课的人不坏的结论;若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比较相似,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更加相似的,即同化效应。
(7)框架效应:同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框架效应的经典实验为"亚洲疾病问题"实验。
(三)社会思维1、社会态度(1)态度的含义: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组成,其中,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
(2)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3)态度形成: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4)态度转变: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即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改变,要涉及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和情境四个方面的要素。
其中,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原因。
①传递者:威信、立场、意图及吸引力等。
②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中等强度最好)、信息倾向性(文化水平高、卷入深,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效果好;文化水平低、卷入浅,单一倾向的信息效果好)、信息提供方式(口头比书面效果好,面对面比大众媒介效果好)。
③接受者: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自尊高、自信不容易转变,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易改变)、个体心理倾向。
④情境:预先警告(具有双重作用)、分心(要分散接受者对沟通信息的注意)、重复(要中等)。
(5)态度转变理论。
①平衡理论-POX模型。
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
海德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这种紧张的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成功。
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最小费力原则",即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平衡。
在模型中,P-O的关系最重要。
②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费斯汀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即心里紧张。
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如:改变态度。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曾经设计了一个移动线轴和移动方栓的任务来证明认知失调理论。
③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是按照以尽量小的"成本"换取尽量多的"收益"的原则行动的。
在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时,社会交换论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会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
态度时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即个体持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
(6)态度的测量。
①量表法:单维量表,如瑟斯顿等距量表、里克特累加量表;多维量表,如奥斯古德语义区分量表,博加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②投射测验。
③行为反应量表。
身体距离、生理指标等。
2、内隐社会认知(1)内隐社会认知含义:由格林沃尔德和伯那基提出,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2)内隐态度:①内隐态度的研究:晕轮效应;纯粹接触效应(日久生情)。
②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双态度模型:人们对于同一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的、所承认的外显态度,一种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
(3)内隐自尊:①实验性内隐自尊:说服中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导致某种偏好倾向);单纯所有权(对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小群体效应(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于群体外的相应人员)。
②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相似性吸引;认知性的说服反应(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观点越一致,越容易接受);决策后效应(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物给予较高评价)。
③次级内隐自尊效应:判断中的肯定自我倾向;内隐攀附和疏离(攀附有吸引力的人,疏远无吸引力的人);转移的自尊(人们喜欢先接受批评,后接受表扬)。
(4)内隐刻板印象。
(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就要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我们重点去复习。
1.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1)人际关系。
①含义: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主要成分)。
②建立与发展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③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探测器"。
④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基础);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⑤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
⑥人际测量:莫雷诺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社会距离测量法;贝尔斯测量法。
(2)人际沟通。
①含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
②功能:协调作用;保健作用;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
③种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④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非正式沟通网络(留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3)身体语言沟通。
(4)人际距离。
①公众距离: 3.6-7.5米。
②社交距离: 1.2-3.6米。
③个人距离:0.45-1.2米。
④亲密距离:0-0.54米。
2.亲密关系(1)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
按照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和、喜欢和爱情(最强烈)。
(2)亲密关系:在人际吸引的基础上,两个人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很大时,即发展为亲密关系。
人类最初的亲密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
(3)影响喜欢的因素:①熟悉和临近;②相似与互补;③才能:"犯错误效应";④外貌;⑤人格品质:真诚是最重要的品质。
(4)爱情。
①含义: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②爱情与喜欢:鲁宾认为,爱情和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部分。
③发展阶段:社会交换论认为分为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和制度化四个阶段。
④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
哈特菲尔德认为,爱情主要由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
⑤三元理论:斯腾伯格认为,爱情由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亲密(喜欢、理解与期待)和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个成分构成,这三种成分的组合构成了7种爱情形式。
⑥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我们经常说,某人人缘很好或某人人缘很差,这里的人缘指的就是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多学点关于社会关系的心理学知识,说不定还能帮我们赚个好人缘呢。
(二)社会关系1.偏见与歧视(1)偏见的含义: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偏见与态度中的情感要素相联系,其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如性别歧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