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成新舆论场

合集下载

做好新时代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

做好新时代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

信息工作information work第 78 页2018/10 工作指导 总第301期做好新时代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 王鹏做好网络舆情工作,是办公室系统服务全局工作和领导决策的重要职责,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桥梁,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充分认识当前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形势,找准重点,为完成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当前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形势舆情是社情民意的反映,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古今中外,任何政党要夺取和掌握政权,任何政权要实现长治久安,都必须重视舆情。

我们党从成立起就重视运用新闻媒体来传播真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革命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共产党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应该把报纸拿在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并且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

”可以说,做好舆情工作在争取人心、赢得和巩固政权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互联网上的正能量充沛,网络空间清朗,网上舆情发生深刻变化。

同时,网络硬件和关键设备发展很快,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

尽管出现了这些积极变化,但网络舆情工作依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移动互联网成为网上斗争的新战场。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7.53亿。

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

而10年前,中国网民规模仅1.4亿,手机网民规模1700万。

在此过程中,网络舆论场也是沧海桑田,从博客、BBS,快速转移到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

其中,微信日活跃用户突破10亿(全球);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3.9亿,且移动端占比升至93%;视频用户规模5.65亿,移动端占95%;移动客户端月度独立设备数近5.9亿。

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膨胀和碎片化,加速了网络用户对于个性化、垂直化新闻资讯的需求。

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热点话题分析

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热点话题分析

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热点话题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时代,社会热点话题的传播迅速而广泛,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舆论场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就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社会热点话题快速发酵在网络时代,社会热点话题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还未尘埃落定,就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度和讨论。

从微博、微信到各大网站,几乎每天都会出现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甚至尴尬的传播话题。

例如最近网络上热议的“富二代车祸事件”、“女子跳楼事件”等,都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迅速热传的话题。

很多时候,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的传播和讨论都是由一些意外事件和个人经历等引起的。

通过网络的传播方式,这些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遍全国,且讨论的声量非常高。

一些事件的热度甚至超过了政治事件的讨论。

网络媒体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方式带有很大的时效性,这也导致了一些话题在互联网上的流行远远高于传统媒体领域。

二、网络媒体对社会热点话题影响在网络媒体时代,人们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和讨论已经不局限于生活和身边的事情,而是变成了更全球性、宏观和深层的如人权、环保、公民意识等话题。

不仅如此,网络媒体对于社会热点话题有着直接的影响,有时候甚至可以左右舆论的走向。

网络媒体给了人们可以在互动环境下对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发表的机会,同时也为反对意见提供了空间。

这种非官方的、公共的传媒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机会,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人们的权利平等。

通过网络媒体的影响,会对一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产生影响力,促进社会民主进程。

三、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热点问题,除了散发性的发酵与关注讨论外,还有许多居民关心的社会问题。

例如近年来频繁曝光的“无人陪护儿童被拐卖”的问题,以及关于隐私、监管等问题,都是反映着网络时代新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主要或者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已经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信息环境和网络文化,重新看待人们互动之间的影响和互动生态。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七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七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全国12个城市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评 论政府的工作
61.50% 60.80%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 达观点
69.10% 72%
55% 60% 65% 70% 75% 比较赞成 非常赞成
案例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发布的第一载体和热点事件集中呈现 的主要场所。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是普通网民,在特定的舆论过程中,维系彼 此关系的是围绕某一议题所建构的共同意义,由此形成了一个基于特定议题 的虚拟表达群体,他们的离散聚合决定着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乃至消退。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3)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新媒体传播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权力关系。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公开化和 扁平化趋势不可违逆,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决策方式不断更 新的重要力量,而提高政府现代化执政能力特别是建设一个开放政府和回应政府 必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爆发速度、波及范围与影响力度较传统舆论 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舆论形成的速度、广 度和强度也随着互联网主流技术形态的演进 而增长。
在我国,规模庞大的网民具有显著的二元特征,即数量较少但影响巨大 的意见领袖和经济文化精英占据着左右事态进展和掌控解读框架的主导地 位,是放大传播效应的关键群体;而数量可观但影响力较弱的普通网民,他 们是响应者、围观者,以人多势众凸显民意汹涌。
互联网一方面为现有利益格局中原本处于权力远端的边缘群体提供了聚 合行动力量的媒介、呈现利益诉求的工具和非制度化参与的可能,另一方面 再中心化的趋势又导致社会表达系统中新的“中心—边缘”结构的产生。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智能手机的普及,上网资费的调整,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CNNIC最新调查数据,截至2015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到90.1%。

在手机的各种APP应用中,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日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最主要渠道。

根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社交网络成为除新闻APP以外的第二大新闻渠道,渗透率超电脑加电视。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为新媒体传播核心渠道,新闻广度(新闻APP +新闻过滤(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左右手。

信息传播架构将被社交媒体消解和重构。

[1]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以其即时、便捷、互动、低门槛等特征,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激活了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化传播,个体传播权和知情权回归,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

移动社交媒体,深刻改变了舆论传播平台格局,对传统舆论场形成了冲击,给网络舆论场带来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提供舆论议题、引导舆论走向,传播主流价值观。

互联网出现之后微博出现以前,人们在互联网的讨论活动,多通过门户网站的评论区、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凯迪等平台。

这一阶段,传统媒体掌控的舆论场和以论坛、帖吧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共生共存,在影响力上传统媒体营造的舆论场远超论坛、帖吧。

而随着微博的出现,这一情况发生了逆转,微博以其强大的传播话题、聚焦事件的能力,成为了网络舆论场的中心舞台,微博设置的议题成为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对象,微博上人们的态度倾向,甚至成为传统媒体上发言立论的舆论基点。

在微博如日中天的时候,微信这一更具社交属性的平台上线,2012 年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公众号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作为主打社交,同时又兼具媒体平台属性的一款应用,微信对用户有着超强的粘性,据微信官方最新数据,微信月活跃用户 6.5 亿。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两个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两个舆论场(two public opinion fields)两个舆论场是由党报、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即主流舆论场);另一种是以互联网为主体,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也称非主流舆论场或草根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重合度越大,舆论就越统一,舆论环境就越和谐,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如果两个舆论场完全不能重合,主流媒体就有失去舆论影响力的危险。

两个舆论场既有区别又有融合。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1)发展速度不平衡。

(2)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不同。

(3)关注不同的对象和主题。

(4)信息的真实性不同。

二者的融合体现在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理性对话和有效互动。

两个舆论场 1官方舆论场长期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已经失去了公信力,而民间舆论场因为意见得不到支持和认可,诉求得不到回应,缺乏理性。

如果两个舆论场总是脱节,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打通两个舆论场一方面可以弥补两个舆论场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让公众充分接受信息,减少社会认知偏差。

具体做法有三种:1、密切联系群众、引发情感共鸣反映人民群众心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因此,统治阶级的“主流舆论场”同草根阶级的“民间舆论场”之间的立场也应该是一致的。

主流媒体应自觉地遵循“三贴近”的新闻原则,用“接地气儿”的话语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不断增强宣传的有效性、感染力和针对性。

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坚持开展“走转改”的新闻路线,并在实践中寻找“群众”的共鸣点。

2、密切关注群众、及时回应质疑主流媒体需及时关注群众所反映的问题,面对公众质疑给予及时回应。

民间舆论场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传播,可以广泛而随意的传递信息,并迅速蔓延。

官方舆论场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应对中显得被动而弱势。

尽管如此,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对民间舆论的收集与分析,密切关注民间舆论发展的动态,了解“民意”,让议程设置与网络舆情进行互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质疑,对民间舆论场实施重点有效地引导,消解群众的不满情绪,扭转僵局,化被动为主动。

互联网媒体对舆论引导的影响与作用

互联网媒体对舆论引导的影响与作用

互联网媒体对舆论引导的影响与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和多样化。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媒体对舆论引导的影响与作用。

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互联网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传统媒体需要经过编辑、排版、印刷等环节才能将新闻传递给读者,而互联网媒体可以实时发布新闻,使得信息几乎可以瞬间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

这种实时性和快速性使得互联网媒体成为了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

二、信息传播范围扩大互联网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大大扩大。

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受限于地域和发行量,而互联网媒体可以通过网络覆盖全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新闻都可以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

这种广泛的传播范围使得互联网媒体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能够更好地引导舆论。

三、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互联网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渠道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灵活。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传播信息,而互联网媒体可以通过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传播信息。

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使得信息可以更加精准地传达给目标受众,从而更好地引导舆论。

四、信息获取便捷性提高互联网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

传统媒体需要读者购买报纸、收听电视、收听广播等方式获取信息,而互联网媒体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这种便捷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信息,从而更容易受到舆论的引导。

五、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互联网媒体的出现使得舆论引导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互联网媒体可以通过推送、热搜、评论等方式将某一信息推向公众视野,从而引导公众对该信息进行关注和讨论。

同时,互联网媒体还可以通过编辑、筛选、评论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解读,从而影响公众对该信息的认知和态度。

这种舆论引导能力使得互联网媒体成为了舆论场中的重要角色。

六、舆论监督作用增强互联网媒体的出现使得舆论监督的作用得到了增强。

媒体与网络舆情的互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

媒体与网络舆情的互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

媒体与网络舆情的互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媒体与网络舆情的互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网络舆情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格局。

本文将探讨媒体与网络舆情在新媒体时代的互动以及对舆论格局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与网络舆情互动新媒体的兴起使媒体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紧密和频繁。

传统媒体机构纷纷拥抱新媒体,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通过发布新闻、观点和评论等内容,与用户进行互动。

同时,新媒体平台也提供了用户自由发声的渠道,使得个人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媒体与网络舆情互动的影响1. 舆论场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与网络舆情的互动使得舆论场变得更加复杂多元。

传统媒体的媒介关注度逐渐被稀释,公众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所报道的事件和话题。

网络舆情的兴起,使得大众可以随意发布、传播和评论信息,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观点,对舆论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舆论传播速度更快新媒体的互动使得舆论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传统媒体通过电视、报纸等渠道传播舆论,往往需要时间和资源才能进行编辑和发布;而网络舆情则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全民关注,形成舆论的热点。

三、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1. 媒体舆论和网络舆情的双重主导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舆论和网络舆情两者共同主导着舆论格局。

媒体舆论在传播实力、专业性和影响力上具有优势,传统媒体仍然是舆论制造和引导的主力军;而网络舆情则强调个体发声的权利和自由,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传播和影响舆论。

2. 舆论格局更易受到干扰和影响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更易受到干扰和影响,舆论的走向和态势更加不稳定。

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个体发声的特点,使得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在网络上迅速蔓延,给社会稳定和舆论引导带来了困难。

同时,网络舆情也具有一定的操纵性和潜在风险,舆论格局的形成和转变容易受到一些利益方的影响和操控。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一、概述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传播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

草根狂欢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网络传播中的一种独特景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

顾名思义,是指在社会底层广泛存在的、以网络为媒介的集体性、狂欢化行为。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使得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在这种背景下,草根狂欢现象呈现出多元化、去中心化、碎片化等特点,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场所。

狂欢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研究视角,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草根狂欢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它强调在狂欢状态下,人们能够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和限制,通过非理性的、感性的方式来表达自我、释放压力、追求快乐。

在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现象正是这种狂欢精神的体现,它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充满欢笑、泪水和激情的虚拟世界。

草根狂欢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何平衡网络传播的娱乐性和严肃性?如何在保证草根文化活力的避免其走向低俗化、恶俗化?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也涉及到社会文化价值的塑造和传承。

本文将以狂欢理论为视角,对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

通过分析草根狂欢现象的特点、成因和影响,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为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简要介绍网络传播的发展与普及,以及草根文化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

网络传播的普及与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草根文化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网络传播的发展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

从最初的电子邮件、论坛,到如今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传播的形式日益丰富,互动性和即时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形成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和表达方式。

互联网成新舆论场

互联网成新舆论场

互联网成新舆论场五年来,互联网完成了两次超越:先是搜索引擎网站超过了传统的门户网站,谷歌超过了大型门户网站;接着今年3月,Facebook超越了谷歌,成为全球浏览量最大的网站。

这表明互联网进入了社交网络的时代。

互联网的本质终于更深度的显现——基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群落,来实现社会关系的最大化。

这种互联网下的人群结构已越来越成为认识未来社会政治架构和商业模式的基础。

社会化网络的新特点一、实时生产和拥有信息互联网打破了媒体“传播”与“受众”的界限,每一位使用者都同时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他们随时制造信息和得到别人制造的信息。

这是一个个人发布时代。

——新的传播能力:新闻和观点不借助传统媒体就可以进入公众。

——媒体生态被改变:进入机构传播和个人传播共处的时代。

——职业优越弱化:把独家的资源变成了开放的资源。

今年3月Facebook超越了谷歌,成为世界浏览量最大的网站就是以上这些变迁的证明。

二、“社群”家园形成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对话与社会交往因此形成,以不同类别信息流动为内核,形成一个个网上“社会群落”。

其中有:(1)转瞬即逝的临时社群,如BBS中围绕某条帖子形成的树状话题结构的社群。

(2)相对固定的社群,如微博中博主与追随者。

(3)高密度的社群,一些博主与每天浏览他的博客(微博)的人们。

网上社群的特点是:密度高,群簇化和多维连接。

这是他们的新家园,是他们的“归属”。

近年来,凡是成功搭建社交平台的网络都能迅速聚集人气,其要害在于这些技术平台上形成并积聚了一个个细小的群落,他们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或同一职业的人、同一信仰的人、同一爱好的人、同一心理需求的社群。

三、新的传媒能力专业化——参与者高度专业化。

很多网络用户深谙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传播技术,以及“炒作”等传播手段,拥有新闻网页、贴吧、论坛、博客、QQ群等网络资源,同时善于借助传统媒介力量。

例如“华南虎事件”等众多热点中涌现了一批专业摄影、法律专业人士;垂直行业类网站论坛、专业圈子性的网站更积聚了一批高度专业化的用户。

浅析网络“舆论”场

浅析网络“舆论”场

全、 民族 自豪 感 以及 影响力 较大的热 点明星的火爆 事件等被 频频
曝光 于网络 , 民积 极广 泛得参 与讨论与 监督 , 网 网络 这个 “ 论” 舆
( ) 二 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网络媒体及网民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 网络媒 体和 网 民均 树立 起强 烈的社 会责任 感。 网络 “ 舆
关键 词 网络 舆 情 网络 舆论 场 中图分 类号 : 9 3 C 1

‘ 猫” ‘ 躲猫 案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909(0 9 8 5-1 10 -5220) - 2O 02

网络“ 舆论 ” 的形成 场
络 “ 论” 舆 场频 繁的活动 , 何一 点 的不慎 , 任 就会使 党和人 民的利
中, 多具有 建设 性 的看 法和观 点 , 很 甚至 对有关 部 门的决策 和施 舆 论 的监 管力 度 , 不法 分子及 时发现 、 对 追踪 、 罚。 惩 政产 生 了积 极影 响 , 下情上达 提供 了很好 的平 台。但 是, 为 正如 每个硬 币都有两 面一样 , 网络“ 舆论 ” 场的形成 也存在 着一定 的局
L g l y t m n o t y e a se A dS o s
2009. 8(中 )
{占 I 缸会 ; I
浅析网络 “ 舆论” 场
杨 帆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互联网覆盖人群 的不断扩大, 网络这个原本虚拟的空间正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 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段时间以来, 现实生活 中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在网络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如云南 ‘ 【 躲猫猫” 南 案、 京周久耕 天价香烟” 案等。事实表明, 网络 已成为重要的舆论场, 原本虚拟的空间也俨然成为现实的监督平 台.那么, 网 络成 为 ‘ 论 究竟有何 利弊 , 噢 场 我们 又该 如何规 范 网络这 个 ‘ 论 , 场 本文将对 此做 简要 的分析 和探讨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大众媒体被颠覆了,社会舆论形成的方式和规律也在发生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极具影响力,它不仅引发了一些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从各个角度来探讨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新时代意义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

第一部分:社会舆论的变革互联网时代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舆论表达主要集中在报纸、电视、广播等少数几种渠道上,而舆论的形成和转移更多地依靠传媒机构的主导和引导,舆论也仅限于少数人的范畴。

但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舆论的形成和转移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公众的意见和行为受到互联网上各种信息和话题的影响,形成了社会舆论的主流。

第二部分: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参与和讨论,这使得互联网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舆论场。

舆论场的开放性,既是其优势,也是其劣势。

在这个场所里,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有机会获取到更广阔的信息和思维的碰撞。

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得该场所的言论质量越来越低,伪造信息和谣言泛滥,讨论的氛围也越来越偏激和极端化。

第三部分:互联网舆论的影响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在一些特殊的事件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毒跑道事件,是由于网民拍摄并上传视频,引起了公众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度,以及对学校教育的质疑。

类似地,九寨沟地震后,网民普遍发起捐赠行动,表示对受害人的支持和爱护,这种公益的互联网行动也传递着爱与善的能量,为受灾者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

但互联网舆论也有其负面的影响,一些舆论经过网民的放大和传播后,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和群体事件的爆发,妨碍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第四部分:打造健康公共舆论空间面对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冲击,建设健康公共舆论空间,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理性判断和思维能力,也能不断提升民众的平均观念质量和道德素质。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舆论场的形成和网络舆情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的相关问题,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1.1 舆论场的概念与特点舆论场是指社会上各种舆论的交汇点,是公众讨论和表达意见的场所。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场的形成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被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所取代,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论坛等平台自由表达观点,形成了多元化的舆论场。

1.2 新媒体对舆论场的影响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对舆论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得舆论场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实时性使得舆论场更加活跃和迅速变化。

再次,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扩大,使得舆论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

二、网络舆情传播研究2.1 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的舆论现象,是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集体情绪和观点的表达。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情绪化强等。

2.2 网络舆情传播的机制与影响网络舆情传播的机制主要包括信息传播、情绪传播和意见领袖传播。

信息传播是指舆情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过程,情绪传播是指舆情信息中的情绪在公众之间的传递,意见领袖传播是指舆情信息中的意见领袖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和影响。

网络舆情传播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传播可以引发社会事件,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传播可以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

再次,网络舆情传播可以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的挑战与应对3.1 挑战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其次,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使得舆论场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

网络舆情对舆论场形成与传播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舆论场形成与传播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舆论场形成与传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现代社会舆论场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言论、评论、转发等行为,对于某一特定事件或话题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观点的集中表达和传播。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对于舆论场的形成与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舆论场的形成网络舆情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网络用户都具备了发声的能力。

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个人可以快速传播信息,引发舆情的集中表达。

其次,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信息在网络上的传递几乎是实时的,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形成舆论的浪潮。

此外,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也更加多样化,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加入,使得信息更加生动、直观,更易引起共鸣。

网络舆情对舆论场的形成产生了显著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舆论话语的垄断,使得公众参与舆论讨论的门槛大大降低。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并参与到各种舆论话题中,形成了一个开放、多元的舆论场。

此外,由于网络舆情通常是由民众主动传播,而非传统媒体的推动,因此更贴近真实用户的需求和情感,舆论场的形成更具民主性与广泛性。

二、舆论场的传播网络舆情的传播是非线性、多层次的。

首先,舆情从一个点扩散到多个点,形成网络上的热点话题。

当一个舆情事件引发关注后,用户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将信息传播给自己的粉丝和朋友圈,进而引发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形成信息传播的链式反应。

其次,舆情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转化的现象。

网络舆情的爆发往往会引发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传统媒体的报道进一步放大了舆情的影响力。

反过来,传统媒体的报道也会进一步推动网络舆情的传播。

网络舆情的传播对于舆论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超传统媒体,舆论场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

而传统媒体则通过专业报道和深度分析,对舆情事件进行引导和解读,使得舆论场更加丰富和多元。

新舆论场

新舆论场
三 、 的 传 媒 能 力 新
的时代 。
度 的 显 现—— 基 于 整 合 多 样 化 的社 会 群 落 , 实现 社 会 关 来
互 联 网 的 本 质 终 于 更 深 就是 以上这些变迁 的证 明。
二 、 社 群 ” 园形 成 “ 家
专 业 化 —— 参 与 者 高 度
在 信 息交 换 过 程 中 , 话 专 业 化 。 多 网络 用 户 深谙 多 对 很
士 ;垂 直 行业 类 网站 论坛 、 专
( ) 密 度 的 社 群 , 些 业 圈 子 性 的 网 站 更 积 聚 了 一 3高 一
“ 狱 ” —形 成 先 传 播 越 —
“ 审后 发 ”的管 理 模 式 被互 先 网 站 对 网 民 言 论 采 取 先 放 行
者 都 同 时 可 能 成 为 信 息 的 生 博 主 与 每 天浏 览 他 的博 客 ( 微 批 高 度专业 化 的用户 。
产 者 与 消费 者 . 们 随 时 制造 博 ) 他 的人 们 。
信 息 和得 到 别人 制 造 的 信 息 。
这是 一个个 人发 布时代 。
— —
传 网上 社 群 的特 点 是 : 密度 后 过 滤 的管理 状 态 。 统 媒体 高, 群簇 化和 多维连 接 。
这 是 他们 的新 家 园 , 他 联 网扭 转 为 “ 是 先发 后 审 ” 很 多 :
新 的传 播 能力 : 闻 新
和 观 点 不 借 助 传 统 媒 体 就 可 们 的 “ 属 ” 近 年 来 , 是 成 归 。 凡
4 ,乌 f 005 目 宁t l 10 2 .
观 画TE l 点E 圃 FU AR
后 审查 的模 式 , 信 息 已经 发 事 件都 有人 利 用T ie扩大 影 在 wt r t

大众传播学: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大众传播学: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舆论的特点
1、公开性:“意见的公开市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 施干预。现代舆论更多体现出公众民主参与的进步性。 2、公共性:具体体现就是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意见 的指向必须涉及公共利益。 3、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舆论关注的问题 必须是现实有迫切性的问题。 4、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包括社会人物、事件等问题及 其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等)做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因而具 备明显的评价性。
网络舆论—— 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
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 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论的直接反映。传 统的社会舆论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 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论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 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 费巨大。
第一节 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一、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 经济和文化精英为主导。
二、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几大事件(孙志刚事件、哈尔滨宝马撞人等)。
三、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 渗透各阶层、覆盖各领域,网络舆论的表达也日趋丰富。
第二节 网络舆论的成因
除了倾向性被操纵的问题外,互联网上还存在一些虚假信息。这些虚 假信息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一旦被网民采信,就会给社会造成极大 危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 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 为公平透明执法带来一定难度,模糊性太强。

互联网成为舆论主战场

互联网成为舆论主战场

互联网成为舆论主战场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无疑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它逐渐成为了舆论的主战场。

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大大提高,成为了舆论场的重要环节。

但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互联网成为舆论主战场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成为舆论主战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的扩大。

在互联网的时代,只需要轻轻一点,信息就可以以电子的形式传遍全球,实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

这种传播方式迅速、高效,使得信息可以快速传达给更多的人,进而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同时,互联网上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成为了人们争相发布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其次,互联网对舆论的主战场的形成也与信息源的多样化有关。

在过去,主流媒体主导了信息的传播,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局。

现在,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不需要受到传统媒体的限制。

这使得各种声音和观点都有机会出现,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辩论问题。

然而,也正是由于信息源的多样化,出现了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给社会造成诸多问题。

互联网作为舆论主战场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观点和表达意见的平台。

以前,人们要发表观点和表达意见,通常需要通过信件、报纸等渠道,限制较多。

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发表自己观点和表达意见的机会,极大地拓宽了参与舆论的范围。

这种广泛的参与,使得互联网上的舆论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然而,互联网成为舆论主战场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发布信息,所以虚假信息非常容易传播。

这对于公众来说,会给他们带来误导和困惑,甚至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危害。

其次是网络暴力问题。

在互联网上,匿名性和言论自由让一些人产生了攻击和谩骂他人的冲动,使得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化。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的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的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舆论和新闻舆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被称为“网络时代”的当今世界,公众的态度和意见变得更加自由和多元化,新闻报道的方式和传播渠道也随之演变。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互联网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的变化:舆论场的扩大、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信源的多样化以及舆情管理的挑战。

一、舆论场的扩大互联网为公众舆论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平台。

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和传统场合表达意见和态度,而是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自由发言。

这使得公众舆论场的范围大大扩大,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公共话题讨论中去,在互联网上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粉丝和公众影响力。

然而,这种扩大舆论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不实言论、伪造照片和视频等等。

这不仅会影响公众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也会造成新闻媒体的失信和公信力的下降。

二、传播速度的加快通过互联网平台,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

过去新闻媒体要通过印刷的方式进行发布,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到达读者。

而现在,新闻报道几乎可以即时发布到互联网上,在社交网络和短视频平台上得到无限扩散。

这种快速的传播速度不仅加快了舆论的形成和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也带来了新闻报道的挑战和责任。

快速的传播速度也加大了新闻真实性和正确性的要求。

随着假新闻和不实言论的增多,公众对新闻舆论的信任和态度也出现了变化。

因此,新闻舆论必须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避免一些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新闻信源的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新闻信源的多样化和丰富化也出现了变化。

传统媒体、社交网络、简短视频等等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丰富了公众的新闻接收方式和途径。

这样的变化也推动了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多样化发展。

多样化的新闻信源也带来了新闻报道的压力和挑战。

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保持自身的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非常的重要。

网络舆论场的“新常态”

网络舆论场的“新常态”

网络舆论场的“新常态”李向帅依托互联网的自媒体的产生及发展,极大地壮大了民间舆论场,改变了舆论场的格局。

与此同时,网络舆论场中的一些混乱现象也引发了官方的持续介入,并引发了整个网络舆论格局的再度调整。

纵观整个网络舆论场,官方与民间的博弈仍在持续,“新常态”也日益显现。

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并且将继续深度影响现实。

如果说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出现以前,严格意义上的传统媒体(纸媒)在整个舆论场几乎发挥着主导作用的话,那么近年来,纸媒的影响力则明显下滑。

网络舆论场已成长为当下中国社会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舆论场,大到国家政治生活,小到百姓日用民生,互联网已从边缘步入中心,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对互联网及网络舆论的日益重视,特别是近来一系列管网治网举措,都证明了这一点。

本着“用户至上”的理念,互联网不但在技术层面持续推陈出新,而且其传递的价值理念势必对现实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及媒介融合必将进一步凸显用户的“至尊”地位,而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社会力量的壮大,也将深度影响舆论。

一方面,新媒体的产生以及快速的新陈代谢,将动员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公共事件当中;另一方面,本着对用户和网民的了解,商业门户网站、民间的各种自媒体形态,对信息的再加工和再解读等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网络舆论场的议程设置。

从管网到治网,网络内生的健康秩序进一步显性化。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另一面是,由于管理手段的滞后,整个网络舆论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不但有“秦火火”、“立二拆四”等普通网民居间煽风点火,混淆视听,从中渔利,也有一些媒体人和媒体机构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进行不法勾当。

去年8月10日网络名人共守“七条底线”的共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此后,“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可判刑”的两高司法解释出台,今年的净网行动、打击新闻敲诈、“微信十条”等,可谓一脉相承,政府治网的决心于此也可见一斑。

应该说,互联网本身拥有天然的自净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成新舆论场.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五年来,互联网完成了两次超越:先是搜索引擎网站超过了传统的门户网站,谷歌超过了大型门户网站;接着今年3月,Facebook超越了谷歌,成为全球浏览量最大的网站。

这表明互联网进入了社交网络的时代。

互联网的本质终于更深度的显现——基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群落,来实现社会关系的最大化。

这种互联网下的人群结构已越来越成为认识未来社会政治架构和商业模式的基础。

社会化网络的新特点一、实时生产和拥有信息互联网打破了媒体“传播”与“受众”的界限,每一位使用者都同时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他们随时制造信息和得到别人制造的信息。

这是一个个人发布时代。

——新的传播能力:新闻和观点不借助传统媒体就可以进入公众。

——媒体生态被改变:进入机构传播和个人传播共处的时代。

——职业优越弱化:把独家的资源变成了开放的资源。

今年3月Facebook超越了谷歌,成为世界浏览量最大的网站就是以上这些变迁的证明。

二、“社群”家园形成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对话与社会交往因此形成,以不同类别信息流动为内核,形成一个个网上“社会群落”。

其中有:(1)转瞬即逝的临时社群,如BBS中围绕某条帖子形成的树状话题结构的社群。

(2)相对固定的社群,如微博中博主与追随者。

(3)高密度的社群,一些博主与每天浏览他的博客(微博)的人们。

网上社群的特点是:密度高,群簇化和多维连接。

这是他们的新家园,是他们的“归属”。

近年来,凡是成功搭建社交平台的网络都能迅速聚集人气,其要害在于这些技术平台上形成并积聚了一个个细小的群落,他们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或同一职业的人、同一信仰的人、同一爱好的人、同一心理需求的社群。

三、新的传媒能力专业化——参与者高度专业化。

很多网络用户深谙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传播技术,以及“炒作”等传播手段,拥有新闻网页、贴吧、论坛、博客、QQ群等网络资源,同时善于借助传统媒介力量。

例如“华南虎事件”等众多热点中涌现了一批专业摄影、法律专业人士;垂直行业类网站论坛、专业圈子性的网站更积聚了一批高度专业化的用户。

“越狱”——形成先传播后过滤的管理状态。

传统媒体“先审后发”的管理模式被互联网扭转为“先发后审”:很多网站对网民言论采取先放行后审查的模式,在信息已经发布到网上后,仅通过随机审核发现不适当的内容,或接到用户的投诉要求后,才将有问题的信息进行删除。

资源——传播的高成本向无壁垒拓展,产生真正的社会化媒体。

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低成本、高速度、大容量、多功能、高参与度和高互动性的特征。

目前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是博客(微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等,它们发言门槛和传播成本都很低,先发后审的管理状态更助其向无壁垒拓展。

扩散——圈子化的分享。

互联网正在从聚众走向分众,微博的产生又形成了“微众”。

像豆瓣社区覆盖了540个城市的3769万网民,由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达到15万个。

很多圈子根据社会角色和兴趣来划分群体,这已同人们的“生活圈”、“工作圈”和“消费圈”相平行。

四、新语系形成细小的社群圈子在网上与社会打着“哑语”。

笔者总结,网上言论有如下特点:嬉皮士的反抗(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雅皮士自恋(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沉默式煽情;幸灾乐祸式起哄;看似平淡的嘲讽;反逻辑的机敏;易传上口等等。

五、塑造和干预社会在信息的交流和发布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对话伙伴的意见影响,并迅速形成舆论,乃至产生行动。

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国际上几乎每个重大事件都有人利用Twitter扩大影响的原因。

例如2008年11月,美国大选期间奥巴马开设Twitter账号,吸引70多万年轻选民。

六、分享成为生活原则在政治层面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交网提供了生活内容与态度的分享平台。

例如艾什顿?库彻(AshtonKutcher,美国电影明星)在微博上有440万个追随者。

新浪微博上人气最旺的属姚晨。

名人的穿衣经验或者美食体验都会受到追捧,甚至网络名气超过现实的名气。

七、导体革命2010年4月3日,苹果公司在美国本土全球首发上市平板电脑iPad,上市第一天在美国售出了30万部。

iPad证明:界面改变使用方式,使用方式改变接入方式,接入方式改变媒体形态。

媒体界面正掀起一场新的媒体革命。

媒介介质改变的不仅是用什么上网的问题,更是网络的使用方式,新的介质最终将会产生新的网络应用方式。

八、社会化的协同生产从记者个体采写新闻,到网民协同。

据统计,中国约有200万家网站提供互动服务,中国互联网上每天发表的博客文章在300万篇以上;2009年网民创造信息11.4亿条,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263%。

网民形成自组织系统(self-organizingsystem),网络信息自发进行组织,自我创生、自我结构、自我发展、自我传播。

网络新舆论场的特点一、新舆论场形成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同形成的新兴媒体场中,舆论发生的机制也发生相应变化,新的舆论场正在形成。

以往网上舆论依赖传统媒体而形成的局面,已发展成网上舆论可以先生成,反过来影响传统媒体,形成两者互动。

如果从信息发布的形式和途径进行划分,则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权威发布和权威解读等方式,自上而下主动释放信息而形成的“官方网络舆论场”。

其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等新媒体只是传播载体。

二是依靠网民自下而上的“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而形成的“民间网络舆论场”,网民和论坛版主、博主是这种传播模式的主体。

目前,这两个舆论场从内容到语境都存在差别。

“官方网络舆论场”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等重大题材上占据统治地位,而“民间网络舆论场”在涉及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行业垄断、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涉及公平公正的话题上,更容易被网民认可。

要处理好这两个网络舆论场的关系,一方面要使官方网站在语言表达、内容选择等方面让公众看得懂,易接受,更亲切;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回应和引导民间舆论场出现的热点舆论,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在官方网站搭建互动平台,吸纳和承担部分民间舆论场的功能。

二、新舆论场的传播路径模式互联网热点事件的舆论传播呈现出两种主要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传统媒体为发端: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关注形成热点——网络意见领袖推波助澜——传统媒体跟进——网络媒体再转载——网民再热议,形成舆论升级。

第二种模式以互联网自身为发端:现实问题引发网络敏感贴文——博客、跟帖量增高,形成热点——传统媒体跟进采访报道——网络媒体再转载——网民再热议,致使舆论升级。

这两种模式无论发端于何处,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舆论形成的重点在网络,网络形成的重点又是博客等非媒体内容即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自己生产内容),而不在是以传统媒体为主。

邓玉娇事件与习水嫖幼案、杭州飙车事件等网上事件中,都看到这两种传播模式的作用。

这些事件涉官、涉贪、涉警、涉富,其舆论反映出的问题关乎党的形象,政府的信誉,官员的操守,名人、富人的品行,人民的尊严,集中反映了当前的社会心理。

它们关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党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所共同构建起来的新的媒体格局改变了传统的舆论格局,形成新的舆论场,也使舆论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重新建立和形成一整套机制,有效应对。

传统媒体在网上的新生网络新舆论场的形成,意味着“新”“旧”媒体的概念日趋模糊,全球化、数字化的浪潮正推动着不同介质媒体的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甚至合二为一。

正如从IMAC到iPad的创新加速度所展示的,当所有已经和将会出现的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扑面而来时,新闻传播体系的变革在催促传统媒体网络时代的新生。

这一切都表明,我们要提高自觉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运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能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同时,我们要为传统媒体内容赋予新媒体价值,形成可延展到未来的内容价值链。

一、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对网络事件要不回避、不拖延、不包庇,及时有效地引导,对公众情绪疏导和化解,以准确、开放、权威的信息发布疏导民意。

要建立网络新闻发布的制度。

对于已习惯优先面对传统媒体的地方政府,应把引导网上舆论放在突出地位,建立、完善网上新闻发布机制、处理网络舆论事件,运用网络与群众互动沟通。

网上新闻发布要遵循传播规律,尊重网民心理。

一是要根据网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体发布时间的特点,打好网上新闻发布时间差,增强新闻时效性。

二是要变“结案式新闻发布”为滚动式新闻发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篇幅限制、形式限制,制作快捷的优势,不断更新事件处置进展情况。

三是要反复推敲与慎重确定新闻发布的核心信息,做到发布内容严谨周全,经得起推敲,防止出现“躲猫猫”、“俯卧撑”和“70码”等社会讽刺。

四是要学会多种发布方式灵活掌握、穿插进行。

目前常用的新闻发布方式有新闻发布会、背景吹风会、媒体专访、政府网站发布信息、通过手机等通讯工具发布信息等,还可以针对互联网的特点进行网络实时互动,与网友对话、政府信息群发论坛置顶等新的方式起到信息发布的作用。

地方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熟悉情况、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按照网上传播规律,运用网络语言,作权威发布与专业解析,帮助披露事实,发表看法,引导舆论。

二、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思维传统媒体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新媒体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媒体改变了人们使用传媒的习惯,也将会改变新闻写作手法、语法和节目制作方式等。

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将改变新闻生产的链条。

首先,新闻产品要丰富化。

像美联社现在就改变了新闻稿加图片的模式,开发了适应于手机和苹果平板电脑使用的丰富产品,这些新产品可供邮件转发,可以发上微博分享。

今后一家新闻机构的产品必须要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新闻产品,为本机构的不同媒体提供来源,也为社会化的多媒体应用提供来源。

其次,机构发展跨界化。

新媒体的深度应用使得所有网站都能“跨介质”实现,可以集成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手机的综合传播能力。

微博的诞生,不仅使新闻微型化,同时开启了受众“微分化”的时代。

这就要求新闻机构更加自觉地走上多元发展的轨道,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拓展产业链条。

再次,思维创新全新化。

新闻机构不是办个网站,即搞个传统媒体的官网就算与互联网融合了。

网络和手机与传统媒体根本不是一个语境,必须按照它的方式去连接、给予、交流、互动和分类。

要主动吸引网络公民向我们分享文字、照片、视频,致力于创造与普通人共建的社群,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制作属于他们的新闻形态。

三、内容上适应新的需求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思维,也拓展了新闻的产业链条。

同时,互联网也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