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历史信息转译的山水城市营造法则推演——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浅析自然山水环境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
浅析自然山水环境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作者:许菁斐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自古以来,自然环境始终影响着中国城市的选址和营建,古人以大的自然山水观来审视城市,将城市与自然完美地结合。
洛阳自夏商延续至今,城市的营建既有汉魏、隋唐时期作为皇家都城的兴盛繁荣,也有金、元、明、清时期作为陪都、府城的建设布局。
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洛阳山水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中得出,山水环境是古时城市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城市选址;城市;建设;山水环境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度人文社科领域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SQN026)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大尺度的自然山水环境的把握上,还是微观的城市景观营造上,都体现了城市这一人工构筑物与天造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文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产物,是“天人合一”这一古老思想的现实反映。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城市规划建设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这种发展态势使得人们逐渐忽视了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直至今天,人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不再注重对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审视,而是过度地偏重于人工环境的建造,这种现象导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健康发展,给人居环境的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生态城市”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被提出的,而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凝结有数千年城市营造结晶的“天人合一”思想,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将被重新认识及应用,为我们如今乃至将来的城市规划建设指引方向。
本文以隋唐洛阳城为例,尝试从其都城建设与周边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系入手,探索城市建设中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方法,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洛阳及其周边自然环境概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营建十分注重对其山水环境的审视,不管是城市的选址还是城中关键建筑的选位和营建,都与周围的自然山川形胜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古时城市的选址均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都城所处之地更是风光秀丽,气势巍峨。
历史文化名城案例分析-以洛阳为例-PPT
二 、价值评价
2. 6洛阳老城----空间节点
文峰塔:始建于北宋,元、明二代经修葺,明 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该塔主要用于供奉文昌帝君和奎星而建,现为 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我市市区唯 一的一座古塔。现塔的四周被民房所围,塔内 年久失修,已无法入塔观看。
河洛大地古迹众多、文物荟萃,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这座享誉中外的历史 文化名城,在继续谱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二 、价值评价
2. 5博物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博物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我市馆藏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馆藏文物40余万件(套),
约占全省馆藏文物的三分之一,陶瓷器、青铜器、石刻墓志、木制 品、金银器及纸质等种类齐全;时代蝉联,自成体系,从数十万年 前到现代,序列清晰,衔接有序;珍贵文物众多,价值重大,一些 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有断代分期的标尺作用。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隋唐都城 隋唐都城
隋唐故城 隋唐故城 隋唐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 (共12帝)
文帝至元帝 (共5帝)
武帝至愍帝 (共4帝)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7帝)
炀帝、恭帝
太宗、高宗、中宗、 睿宗、玄宗、昭宗、
哀宗 (共6帝)
太祖、郢帝、末帝
庄宗、明宗、闵帝、 末帝
(共4帝)
高祖
二 、价值评价
2. 6洛阳老城----空间节点
河南府文庙:位于老城 区东南隅文明街中段路北, 是国内少见的金元时代建 筑之一,是国家批准的第 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河南府文庙是为纪念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而修建的。是我省第 一座官办文庙,也是规格 最高的文庙。现位于洛阳 市老城区文明街,被文明 街小学占用。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洛阳市语文高二上学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洛阳市语文高二上学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材料:《洛阳古都的文化魅力》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
她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明史,更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一、历史的沉淀洛阳,古称洛邑、雒阳,地处中原腹地,山川形胜,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曾是十三个朝代的都城,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
漫步在洛阳的街头巷尾,仿佛每一步都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二、文化的传承洛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
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名胜古迹,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生动展现。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文学的繁荣洛阳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从“洛阳纸贵”的典故,到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洛阳留下的不朽诗篇,洛阳的文学氛围浓郁而深远。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民俗的风情洛阳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从热闹的关林庙会到神秘的河洛大鼓,从精美的洛阳宫灯到独特的洛阳水席,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展现了洛阳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人深刻感受到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五、现代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洛阳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融入现代元素。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和便捷的交通网络让洛阳焕发出新的生机。
同时,洛阳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近这座古都,感受她的文化魅力。
小题1.洛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洛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十三个朝代的都城,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承载着千年的文明史;二是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文章列举了哪些洛阳的名胜古迹,并简述其文化意义。
隋唐洛阳“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
文章编号 1 0 — 3X ( 0 8 0 — 0 0 0 03 79 20 ) 2 01—4
摘
要 该文论 述 了隋唐 洛 阳城
“ 象天 法地 ” 、
洛 阳有 四千多年的建 城史 ,在 这漫长的都 城岁
“ 乎 神都 ”洛 阳城 对应 天 上 日、 月和 东 、西 、 确
“ 天人合 一 ” 、 “ 河 建城 ” 、 “ 苑一 体 ” 、 跨 城
象 天 月 里 , 隋 唐 洛 阳 城 是 其 “ 煌 时 期 ” ,而 在 这 3 0 辉 0 南 、 北 、 中 的 五 星 , 以 应 “ 天 法 地 ” 、 “ 人
“ 园居一体 ”的 “ 山水城市”建设 历史经验 ,以及 余 年 的 “ 煌 时 期 ”里 ,其 间 ( )武 则 天执 政 合 一 ” 。 辉 周
好的生 态环 境和景观 效应。
隋 唐 洛 阳 城 是 古 代 中 国最 为 理 想 的 “ 水 ” , 风
ci r s h ier ci en i g wi a k t ac o st e ry v , t bl d n t p r , y h
and i ng n he l vi i t gar den,and ex ai t pl ns he hit i sorcal culur headsr t e team s ten heni :sr gt ng
都城 。 依 山面水 ,向 阳近 水 ,前 有 “ 阙 ” ( 天 伊 阙 ),九 皋 ,嵩 、 少 案 山面 立 ,左 首 阳、 右 秦
岭 , 谓 之 青 龙 、 白 虎 相 卫 。 邙 山 为 父 山 , 追 溯 昆 仑 为 祖 山 。 伊 洛 相 会 东 入 于 河 , 群 山环 抱 , 水 口 相 通 。这样 的形 势 ,历史地 理 学家誉 为 戴 ,形 胜 甲 天 下 。 ” “ 山 控 河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隋唐洛阳城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城址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全球文化遗产之一。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视角下,研究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隋唐洛阳城遗址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开发该遗址可以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如博物馆、文化街区和文化主题公园,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流量。
这将带动当地的旅游业,提高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可以促进文化传承。
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开发该遗址可以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文化研究和展示,挖掘和传承其独特的文化遗产。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向公众普及隋唐洛阳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可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隋唐洛阳城遗址作为城市的历史遗存,其开发必须充分考虑保护文物的原则和要求。
保护隋唐洛阳城的原址、城墙和遗址,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特色,防止过度开发和商业化,这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也可以促进城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在保护文物和开发利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和培养专业人才,如何提高旅游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形成可持续的管理和发展模式。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对于全域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也需要充分考虑保护文物和传统文化的原则,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确保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和永久价值。
浅析自然山水环境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洛 、渥 、涧 四水环绕贯穿 ,既解 决了人们 日常 用水 ,又能在
交通 运输上发挥其重要 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 : “ 禹因山川 I,
分画九 州 ,大 河之南 ,厥土 为豫 。考 极相 方 ,实处 天下之 中 ,风雨 所会 ,阴阳所和 ,而冲气钟焉 。其川河洛 ,图书之 涧 ,伊 水之利 ,环流 灌溉 ,壤 沃物 丰 。其 地广衍 ,平夷洞 达 ,万方 辐辏 ,朝觐贡赋 ,道里均焉 。奠位宅中 ,兹实帝 王
和堤坝 ,保 障 了洛 阳不 受黄河水 患之扰 。古 时洛 阳有 事 ,
北 邙 亦 为必 争 之 地 。 除此 之 外 ,邙 山 风 水 环 境 颇 为 优 越 ,
俗语说 : “ 生在 苏杭 ,葬在北亡 B 。”邙山之上 有着众 多 的 王侯 将相 古 陵冢 ,据 《 方舆 记要 》记载 : “ 亡 山绵亘 四百 余 里 ,古 陵寝多 在其上 ” ,是 洛 阳人 文历史 的重要组 成部
商都西亳 、西周的王城 、成周城 ,历经 东汉 、魏晋 、北魏,直至隋唐 ,这些不 同时期 的古洛阳都城在伊洛河流域 ,自
我 国古 代 的城市 建设 ,无论 是在 大 尺度 的 自然 山水环 境 的把握 上 ,还 是 微 观 的城市 景观 营造 上 ,都 体现 了城 市这 一人 工构 筑物 与 天造 自然 的和谐 统
分。古之 “ 邙 山 晚 眺 ” 为 洛 阳八 景 之 一 。 洛 阳 周 围有 伊 、
现 了皇宫 的地位 与皇权 的神圣 。除此之 外 ,这 条轴 线以南
延伸 至亡 B 岭之上 的上清官 ,从 而将洛 阳城 的整 体 山水 格局 纳 入 其 中 ,形 成 了完 整 的 山水 城市 轴 线格 局 ,即 邙岭 上 “ 清宫一 宫 城一 伊 阙” ,使城 市 的空 间与 自然 之间呈 现 出明
隋唐洛阳城轴线中华文明的馈赠
礴。
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 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
同的功能和建筑。
隋唐洛阳城的建筑风格独特, 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
表之一。
02
隋唐洛阳城轴线布局
轴线布局特点
东西对称
隋唐洛阳城轴线布局东西对称 ,以宫城为中心,左右两侧建
筑和景观呈对称分布。
南北中轴
隋唐洛阳城轴线以南北中轴线为 基准,重要建筑和景观沿中轴线 分布,凸显出强烈的南北向空间 序列。
建筑等级分明
隋唐洛阳城轴线上的建筑等级分明 ,从宫城到城市边缘,建筑规模和 形式逐渐降低,体现出封建社会严 格的等级制度。
轴线建筑与文化
宫城
隋唐洛阳城轴线上的宫城是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了皇 帝及宫廷官员的起居、行政和祭祀活动。宫城建筑气势 恢宏,彰显出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特色。
隋唐洛阳城内的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排水系统等,对古代农业发展和水利建设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文化传承
隋唐洛阳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载体,其建筑、艺术、文化等 元素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思想观念
隋唐洛阳城所代表的封建制度 、儒家思想等,对后世的政治 、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文化艺术
隋唐洛阳城的音乐、舞蹈、绘 画等文化艺术形式,对后世的 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现代文化旅游的影响
旅游资源
隋唐洛阳城作为历史文化遗址,是现代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文化交流
通过隋唐洛阳城这一历史文化遗址,现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促进 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
洛阳形象塑造山水洛阳
2.塑造“山水园林城市”
为搞好城市绿化工作打造绿色文明洛阳,洛阳应不断改 善城市绿化环境,提升城市绿化品味。“山水园林城市” 塑造,首先从社区开始,洛阳已经有了“山水园林社区”。 尽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7年的10.13平方米提高到 13.85平方米但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力争到2015年,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仍有差距,因此还要进 一步做好绿地系统规划,搞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搞好城 市绿地的养护管理,围绕福民强市来重新调整思路,从过 去追求绿地数量为主,调整到在提高绿地的质量,通过市 民的监督,完善我们的绿化示范岗、绿化示范段,调整绿 地结构,完善绿地的功能。
9
2.古代洛阳是城市艺术的典范
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制定的“三礼图”和按照“三 礼图”塑造的周王城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艺术蓝图。隋唐洛阳城遵从 “象天法地”的原则,确定宫城、皇城和大城轴 线,北起邙山制高点翠云峰,南对龙门伊阙。城 市的重要标志建筑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 应天门、明堂、天堂、龙光门等均布置在城市轴 线上,又称“天阙”、“天街”、“天津”、 “天枢”、“天门”、“天宫”和“天堂”的 “七天”,对应北斗七星,喻意“天人合一”, 法于自然。
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 深的中国。
4
1.洛阳水景——如画
5
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 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 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 间。洛阳境内山川纵横,河渠密布,古代 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 通衢”之称。
6
现在洛河市区段两岸,建有目前洛阳市规模最大 的开放性公园——洛浦公园,是一条贯穿洛阳市 东西的绿色生态长廊,是市区一道独具特色的生 态文化长廊。如果把洛阳比作一名身着长裙的窈 窕淑女,那么,横贯城区的洛河就是系在她腰间 的玉带,依洛河而建的洛浦公园则是这条玉带上 最璀璨的明珠,将古老厚重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 洛阳城装扮得异常美丽。随着陆浑、故县、小浪 底、西霞院等水库的建成,使河洛大地山多、河 川多但缺少湖面的状况得到改善。
新时期大遗址展示规划的原则与手段浅析——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新时期大遗址展示规划的原则与手段浅析——以隋唐洛阳城为例摘要】笔者通过参加隋唐洛阳城展示规划设计方案竞赛,从何谓展示、大遗址的文化意义、隋唐洛阳城展示规划的手段、隋唐洛阳城大遗址展示规划三大核心节点方案等方面进行浅析,得出大遗址展示规划应首先正确认识大遗址的文化意义;其次应系统地看待大遗址区,尊重各个历史时期遗址,统一进行展示规划,同时也要尊重大遗址展示规划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的原则;最后应针对大遗址各核心节点的各自情况,选择合适的展示手段,或者几种展示手段相结合进行展示规划设计。
【关键词】大遗址;展示规划;文化意义1.引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而作为古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东方起点——隋唐洛阳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但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仅注重保护而缺乏有效的展示。
如何在新时期的现代化洛阳城中合理展示隋唐洛阳城大遗址被提上日程。
2.隋唐洛阳城概况隋唐洛阳城遗址区的宫城遗址位于洛阳老城区范围内,它已经淹没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而皇城范围主要包括瀍河区和洛河南部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区,其中只有洛河南部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区空间上就像美国的“中央公园”一样被完全的保护起来,夹杂在新、老城之间(如图一所示)。
中轴线贯穿老城区及洛河南部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区,临近定鼎路,并与之交叉。
3.隋唐洛阳城展示规划的手段大遗址展示的手段是丰富多样的,但目前我国比较常见是陈列性展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陈列性展示越来越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加的渴望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游赏大遗址地的需要,大遗址展示的内容和手段因而日趋广泛化和综合化。
大遗址展示规划的手段主要分为:保护性展示、利用性展示、环境性展示、游览性展示、传播性展示。
4.隋唐洛阳城大遗址展示规划三大核心节点方案4.1隋唐洛阳城大遗址展示规划原则(1)尊重历史;本次竞赛方案的亮点所在就是尊重隋唐洛阳城上各个历史时期遗址,重点展示隋唐洛阳城,同时较全面地串联隋唐洛阳城主要历史时期遗址,反应隋唐洛阳城变迁史。
遗址公园景观保护性设计分析——以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景观设计为例
遗址公园景观保护性设计分析——以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景观设计为例摘要:在保障遗址安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保护设计,揭示遗址原貌,保障遗址的完整性,是发挥遗址的历史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结合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分析了在保护九洲池遗址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关键词:洛阳城;九洲池;遗址;保护;设计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都城,九洲池遗址是隋唐洛阳城遗址中重要节点,九洲池是隋唐时期重要的皇家园林,是研究我国古典园林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1项目概况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代,历经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都城的核心区域,前后沿用500多年之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唐洛阳城依水建造了众多池沼,其中最大的池沼就是位于宫城西北隅隋代兴修的九洲池。
隋唐洛阳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九洲池正位于宫城西北部高地上,九洲池内的水向宫城辐射,水网密布、殿台楼阁点缀其间。
九洲池作为人工开凿的池沼,池内有多处洲岛,而多处宫殿建筑列于九洲池畔花丛柳荫之间,体现了王室将日常的起居游赏空间交相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2基本保护保护思路及原则遗址文物本体保护总体思路为:保护与遗址展示密切配合,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适应于开放展示的具体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所有展示部分的文物属于重点保护对象,必根据本体实际情况进行病害清理、修复及保护及周边环境控制,达到在展示条件下长期、有效保护,避免进一步劣化。
非展示部分文物本体在实施必要的本体病害清理后进行回填,根据文物本体实际情况采取必要修复和回填后微环境控制措施,避免文物在回填后继续劣化,尽量保持其现有状态。
3保护设计要点分析九洲池遗址其遗存年代横跨隋、唐、宋三个时期,主要遗存为唐代,因此针对唐代遗存进行展示,体现唐代风貌,其余两个历史遗存回填保护。
其保存现状允许保留一些原来的形式,于是,决定对池苑形态、苑囿景观等采用古园林景观设计方式,进行风貌展示,尽量的恢复九洲池水系与岛屿格局。
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下的隋唐洛阳城建设
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下的隋唐洛阳城建设作者:许菁斐来源:《居业》2015年第14期[摘要]中国传统的山水环境营造观念是我国几千年来古人在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上留给我们的精华。
本文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尝试从隋唐洛阳城入手,探讨城市建设如何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构建城市山水格局设计的途径与方法,对当代洛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水环境观;规划设计;隋唐洛阳城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9-0036-02在中西文化碰撞的今天,城市的规划建设逐渐的开始模式化、模仿化,遗弃了几千年来祖先留下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对城市基底“自然山水”格局的忽视。
它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地方特色的消失、功能布局的混乱等问题的出现。
1 传统山水环境观与城市山水格局“山水”构成了自然环境的骨架和脉络,“城市”是人在自然的基底之上进行人工营造活动的产物,自古自然山水就是传统城市规划营建的重要依据,“背山面水”也一直是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
这种环境观综合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吴良镛先生说:“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等理论有关。
”2 隋唐洛阳城的城市山水格局2.1 自然山水格局洛阳自武王、周公营洛之后,先后有九个朝代建都于此,虽然各朝代的都城选址略有偏移,但始终都处于邙山与洛水之间的河川地带,“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呈“背邙面洛”之势。
洛阳名字的由来就与洛水有关,史料中记载:“王城、下都,皆在洛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洛阳。
”隋唐洛阳城是洛阳建都史上的鼎盛时期,位于汉魏洛阳故城西十八里处,据史料记载,该城:“北倚凤凰岭,南对万安峯,东抵黑石关七十里,西抵谷水亦七十里,西南抵伊阙五十里,东南抵缑关亦五十里,北拒大河二十里。
依邙山为屏藩,洛阳居天地之中,此城更居洛阳川之中……大城东西七里,南北十余里,洛河穿城中,南宫在河阴,北宫在河阳,相去七里。
中国古代都城的“洛阳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的“洛阳模式”“洛阳模式”是指洛阳古都发展的历程、内容和经验,在道路上体现为洛阳古都发展的道路;在制度上体现为洛阳城空间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原型”;在思想上体现为以“天下之中”为核心的建都理论建构;在形象上体现为成熟的中土、仁德都城。
“洛阳模式”具有开创性、整体性、集大成性、包容性、辐射性的特点。
洛阳学是以洛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古今洛阳城市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问。
标签:洛阳学;古代都城;洛阳模式在中国数以百计的古都中,洛阳的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从中国古都发展史来看,洛阳都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建都时间最早、立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多,二是古都洛阳对中国古都制度有许多重要的开创和发展之功,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都观念与都城制度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笔者曾撰《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①,对洛阳古都空间发展特点及其与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出了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洛阳模式”新见解。
本文意在旧稿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洛阳模式”的核心内涵及特点略述一二,为方兴未艾的洛阳学研究提供一种视角,以求教于方家指正。
一、何谓“洛阳模式”“洛阳模式”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洛阳在中国古代建都时间早、立都时间长。
在夏朝至唐朝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洛阳几乎都能成为相应王朝的都城或陪都。
洛阳在都城建置上则包括了三代都城、统一的中央王朝之都、分裂时期区域性都城、少数民族建立的都城和陪都等中国古代都城的主要类别。
从一定意义上说,宋以前几千年中国历史的关键事件、重大场面,许多都与洛阳这座古城有直接联系。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历史若以都城空间规制来划分,大致包括两个时期:封闭式都城时期和开放式都城时期。
前者历夏、商、周、秦、汉、隋、唐,后者含宋、辽、金、元、明、清。
在空间组织形式上,中国古代都城则大致经历了单一宫城的都城(夏时期)、城郭形态的“双城制”都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宫城、皇城和郭城的“三城制”都城(魏晋至明清时期)等历史阶段。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内,是一处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都遗址,也是国家A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保留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建筑,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的重要场所。
因此,如何全面利用洛阳城遗址资源,加强旅游开发,提升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全域旅游视角来看,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应该以“全域化”为导向,注重分区分级、跨区域协同合作,让旅游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首先,应该加强与周边景点的协同联动,建立起“六站式”联动模式。
六站式联动模式是指洛阳市区内六个重要景区相互配合,让游客可以从一个景区顺利转移到下一个景区,全面感受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魅力。
具体来说,在六个景区相互连接的基础上,应该建立起跨区域的旅游联盟,共同推广和宣传这些景区,达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效果。
其次,应该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体验度。
为满足游客需求,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车站、公厕、休息室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提供丰富多彩的导览服务,让游客了解和感受到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游客的参观体验。
最后,应该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丰富景区内的旅游资源。
隋唐洛阳城遗址历史悠久,建筑风格不同,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应精心开发各种主题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之旅”、“建筑文化之旅”、“美食文化之旅”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隋唐洛阳城遗址的旅游开发应该以全域化为方向,协同合作、创新开发、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产业及其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让这座历史文化遗址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辉煌时代。
而洛阳作为隋唐时期的首都,承载了这段历史的繁荣与辉煌。
洛阳城作为隋唐时期的皇家城池,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对于开发旅游业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对洛阳城遗址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化的旅游开发模式。
它强调旅游资源的综合整合和全局优化,旨在打破传统的旅游开发隔离,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洛阳城遗址的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更好地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产品,提供更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全域旅游以旅游为引领,促进了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洛阳城遗址的开发研究可以将旅游与文化、商业、餐饮等产业结合起来,打造旅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在洛阳城遗址周边可以建设文化展览馆、商业街区、特色餐厅等设施,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服务和体验。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洛阳城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在开发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和原貌,合理规划开发区域,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机制,确保遗址的永久保存。
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合理的旅游交通组织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全域旅游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提升。
洛阳城遗址的开发研究可以通过投资建设旅游设施、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
可以建设仿古建筑、演艺场馆等设施,举办历史文化展览、古装表演等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融合、保护遗址资源和创新旅游产品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洛阳城遗址的旅游潜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洛阳城遗址的开发研究也需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代都城,自古以来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当今旅游业兴旺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全域旅游的视角来进行洛阳城遗址的开发研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实现洛阳城遗址的有效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洛阳城遗址概况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古都之一,更是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洛阳城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1年,它承载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
在洛阳城遗址中,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如洛阳故城、白马寺、洛阳博物馆、洛阳古代宫殿遗址等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护文化遗产在进行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时,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好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法规法规,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企业应该加大对文物的投入,通过修缮、保护和复原等措施,保护好洛阳城遗址的各项文化遗产。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提高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创新旅游产品全域旅游视角下,可以通过创新旅游产品的方式来推动洛阳城遗址的开发。
可以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如文化体验游、历史文化游等。
还可以结合城市规划和现代科技,打造数字化展览和体验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和体验。
3. 强化产业融合洛阳城遗址的开发需要综合发展,需要将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
可以通过发展文创产业,将洛阳城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时尚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如文创衍生品、文创活动等。
同时也可以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文化旅游与农产品销售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4. 提升服务水平在全域旅游视角下,需要提升洛阳城遗址的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 -回复
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回复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是指对隋朝时期东都洛阳城里的城坊进行考察和补充,以填补相关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逐步回答与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相关的问题,并探讨其意义和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一、什么是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指的是对隋朝时期东都洛阳城里的城坊进行考察和补充的工作。
洛阳曾历经多朝更替,其中包括隋朝。
考补过程主要通过调查、发掘考古遗址等方式,填补相关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以便更好地了解隋朝时期洛阳城坊的建筑、布局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二、为什么需要对隋东都洛阳城坊进行考补?隋东都洛阳城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都城,对于了解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自然力量的破坏,隋东都洛阳城坊的许多历史资料已经遗失或残缺。
因此,对其进行考补工作可以填补这些历史资料的缺失,为了解隋朝时期洛阳城坊的历史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依据。
三、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的方法和手段有哪些?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考古调查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
考古调查可以通过勘探、发掘洛阳城内的遗址,如宫殿、庙宇、官署、市场、民居等,以了解洛阳城坊的建筑布局和文化特征。
学术研究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史书、碑铭、文物、地理、社会情况等各种历史资料,结合考古调查的结果,来重建隋东都洛阳城坊的历史图景。
四、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的意义是什么?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的意义在于为了解隋朝的历史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依据,填补历史资料的缺失,重建历史的脉络和图景。
同时,通过考察和研究洛阳城坊的建筑、布局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隋朝时期的城市规模、社会状况、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和理解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宝贵的历史参考。
五、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是什么?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过对洛阳城坊的考察和补充,可以为我们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提供更为准确和详实的资料,进一步深化对隋朝历史的认识。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以高粱河为核心的城市遗址。
该遗址曾是历朝历代的东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在全域旅游视角下,该遗址的开发和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全域旅游理论及其应用全域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理念和模式。
它提倡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结合,整合所在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形成系统性、可持续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的全景式发展,将旅游从单一的景点观光转向全域性的旅游体验。
其核心是以地域为基础,将旅游区包括景区、旅游城镇、农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形态统一起来,形成全域旅游品牌,推动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二、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价值及开发前景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该遗址有着三千年的历史,曾是现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其文化遗址分布于高粱河流域和河南境内,有陵墓、宫殿、城墙、寺庙、城门和居民区等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被誉为北方的南京,有着高度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该城遗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巨大的历史和文化力量。
它可以吸引许多文化、历史爱好者前来观光、参观和学习。
另一方面,该城遗址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极为迷人。
其中的历史名胜和文化景点,可以吸引许多旅游爱好者和观光游客前来游览。
此外,该城遗址的开发有助于推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隋唐洛阳城遗址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开发需要深入探讨。
其中,重要的举措和思路如下:(1)实施保护,激活发展隋唐洛阳城遗址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遗址的保护。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址被破坏或者消失。
因此,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保护至关重要。
同时,为了激活其发展,需要研究出一系列可行的保护措施和开发方案。
(2)构建全域旅游产品和服务针对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思路,可以通过构建“历史、文化、人文”的全方位旅游体验,打造具有高度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隋唐洛阳立面景观的形成
隋唐洛阳立面景观的形成岳东【摘要】Yu Wenkai , the architect at Sui Dynasty , rebuilt the Daxing City , the Renshou Palace , etc.His work helped himself accumulate abundant experience in town planning .Being limited by the open landform on Guanzhong plain , Yu Wenkai couldn ’ t copy the style of Luoyang City at Northern Wei Dynasty .Luoyang basin is narrow and small , and is full of hills and rivers , so he could design abundant elevationlandscape .Luoyang became more wonderful at Tang Dynasty .%隋代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过大兴城、仁寿宫等,积累了丰富的规划设计经验。
关中地区平坦开阔的地形,使宇文恺在模仿北魏洛阳的瑰丽风格时不能尽意。
洛阳盆地狭小,山川众多,地势起伏大,宇文恺规划洛阳新都时,通过兴建丰富的立面景观,实现了人生的理想,遂致东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洛阳;建筑;立面景观【作者】岳东【作者单位】华清池管理处,陕西临潼 710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1史学界、考古学界、地理学界对隋唐两京城市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颇有成绩,但二城遗迹多埋于地下,现有考古资料、传世史料、地理地貌仅能提供有限参照,因此,相关研究多详于平面布局之考证而略于立面景观之分析。
隋唐洛阳城水系结构与当代水系规划建设关系研究
隋唐洛阳城水系结构与当代水系规划建设关系研究水系不仅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系自然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洛阳地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依山拥水,是历代都城的绝佳目标之一。
洛阳隋唐时期河道纵横的水系脉络与城市格局有机融合,人与水和谐共生,城与水浑然一体。
以此时期的洛阳城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水系格局具有典型性。
本文在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对考古成果佐证的基础上从城市水系对城址、园林、经济的影响,揭示出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从隋唐时期城市园林水景观、城市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水工设施四方面还原了隋唐洛阳因形就势的水系结构特征。
其古朴生态建设理念中尊重水的自然属性,发挥水的价值,升华水的生态功能等为当今洛阳水系规划建设下解决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问题提供了借鉴思路。
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并通过对临沂和西安两座历史名城的水系规划建设进行实例分析,指出当代水系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借鉴之处。
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隋唐时期洛阳城的地理条件以及自然与人工的水系框架,其次论述了水系对隋唐时期洛阳城址、园林、经济的影响,最后从隋唐时期城市园林水景观、城市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水工设施四方面阐述隋唐时期因天材就地利的古朴水生态理念与经验对水系改造和利用的成就。
第三部分:经过调研和数据资料指出在水资源量减少与水质恶化下,洛阳水系规划建设面临的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问题以及分析近现代洛阳城市水系演变的成因。
第四部分:探讨了当代洛阳水系规划建设策略:整体上完善城市水系结构;局部对自然水系的生态修复提升水系净化能力,提升人工水网的构建合理性;加强引水工程建设对城市水资源的补给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四方面。
同时基于传统生态理念运用自然的渗、蓄、净化以及水生态网络设施、水资源的利用、自然循环模式加以改造创新,使之应用于今后的水系规划建设中去,为建设更加和谐的人水关系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信息转译的山水城市营造法则推演——以隋唐洛阳城为例牛元莎,董卫摘要:自然地形环境是传统山水城市营造的灵魂,脱离传统营造环境谈遗产工作的保护或在城市营造过程中不关注大山水环境均无异于空中楼阁。
古人营城对自然环境的选取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中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更是与地形有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多重呼应,在遵循一定的制图法则与山水关系后,严谨而具有章法的东都洛阳城便可以在四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完成。
本文以多方考古数据定位与历史文献信息为基础,分析隋唐洛阳城在现代地形图上的准确定位与地形标高情况,从三维视角逆向推演隋唐洛阳城营造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寻找建都之初的山水营造法则,为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保护或者当今城市营造中对山水环境的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山水城市 营造法则 隋唐洛阳城 地形地貌古人营城自先秦时期便有“择中、相土、形胜”的传统,多背山面水、依形就势,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寻找规律,造就城市自身的特色。
洛阳历史悠久,位居“天下之中”,有“九朝古都”之称,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诗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自夏朝开始,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个王朝均建都洛阳,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山水形胜有着重要的关系。
李思聪在《堪舆杂著》中有着“洛阳……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
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
起首阳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
洛河悠扬,至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的论述。
除了良好的地理环境,隋唐洛阳城的建设也是具有明显的逻辑性,从宏观城市结构、中观城市布局到微观层面控制要素选取均与山水环境和地形地貌有着直接的联系。
1.宏观山水环境认知1.1盆地建城:背山面水,易守难攻古人营城标准包括“地貌、水文、气候”三方面因素。
《乘马》有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即一般地势较高,有山可恃,有险可守,距河流与湖泊较近。
地势高可免于水涝之害,地势险则是防守需求,靠近河流则交通便利。
而山环水抱的盆地空间格局则更是理想的聚居地,盆地相对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物资更能自给自足,太原盆地晋阳城、四川盆地阆中古城等都是盆地建都的典型。
从大区位上看,隋唐洛阳城身处洛阳盆地之内,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交通便利且气候温暖湿润,充分体现了我国城址选择的客观规律。
与历代都城选址类似的是,洛阳城均北依邙山、西邻周山,南部面向洛水或伊水,这也是洛阳名字的由来,即洛水以北为洛阳。
洛阳早在东汉时期便在洛阳周围结合山体走势设置八关:分别为函谷关、广成关、伊阙关、大谷关、芭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八关均设置在山体与洛阳盆地交汇处的收口地,易守难攻。
在大山水环境中,洛阳具有极佳的防御优势。
图1 隋唐洛阳城大区位环境1.2龙门建都:佛道之间,宫城居中隋唐东都洛阳城地形相对平坦而西北部略高,在遵循隋炀帝选址之初提出的“龙门轴线”的基础上,为避开西部的东周王城与汉河南县城旧址建新都,规划向东南方向发展,据最新考古发现称,周成周城所在地在隋唐洛阳城范围内,约为紧邻瀍河东岸(另一说法声称位于瀍河东约 17 公里处,《河南志》言成周城与东周城相距 40 里)的位置。
正由于上述原因,处于规模与位置的双重限制,隋唐洛阳城无法像长安城一样呈现东西对称的中正格局,只能保证重要的宫城皇城区位于洛阳的山水轴线之上。
宫城虽然偏于西北隅,但位于整个隋唐洛阳城的高地上,可以俯瞰整个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与北上清‐南龙门的文化轴线重合:北部为道教的发源地上清宫,在邙山的翠云峰之上;南部为佛教的重要场所龙门石窟,正对伊阙关口,是龙脉所在。
外部环绕皇城与都城,天街贯通整个隋唐洛阳城,是隋唐洛阳城等级最高的道路,宽度达148米,皇城与天街周围也多是王公重臣的居住场所。
2.中观地形地貌还原由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400年,仅靠文献记载与历史地图并无法推断模拟出隋唐时期洛阳城的地形地貌。
而考古学中有“地层”的概念,东南大学教授陈薇曾说过“让地层说话,就是让历史说话,将考古信息进行时空对位,便能回溯当代历史”。
洛阳是典型的层叠型历史城市,在隋唐洛阳城的遗址上有隋朝‐唐朝‐宋朝‐元明清的历史遗迹,而隋唐洛阳城又是隋唐时期地下遗址保存最为完好的,考古资料多且分布广泛,截至2012年,隋唐洛阳城范围内共有考古资源点184处,探方点2000多个。
在这个基础上选取70个散布在隋唐洛阳城的考古点地层作为地形参照点,增加探明街巷的标高点以辅助生成结果,进行三维层面的空间定位,同时辅助文献资料进行验证,以冀推算得出隋唐时期地形的大致情况。
2.1二维空间定位由于隋唐洛阳城遗址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队、洛阳市第二文物队、洛阳博物馆等多家考古队共同勘察,考古信息缺乏整体整合与梳理,因此,本文借由《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对多方考古信息落点进行整合,精准落实空间信息在现代测绘地形图上,并在历史地图中寻找基准控制点与控制线,辅以拓扑关系分析与文献记载,得出在平面空间上造城的细节之处:图2 外郭城定位点分布 图3 宫城定位点分布 图4 外郭城定位线分布 图5 宫城定位线分布 (1)洛北宫城皇城遗址区与现代城市肌理存在有23°的夹角,郭城北墙为三条不同转角的线段的拼接:分别为园壁城北墙10°、含嘉仓城北墙14°与洛北坊市区北墙12°,定位根据为北端已有的四个外郭定位点,分为圆壁城地面现存北城垣西端中心点(坐标X=40688.661,Y=44582.475)、圆壁城地面现存北城垣东端中心点(坐标X=40816.743,Y=45255.652)、含嘉仓城德猷门遗址点(坐标X=46679.941,Y=41066.811)、洛北里坊区东北角城墙拐角中心点(坐标X=41889.734,Y=50498.859)。
(2)郭城东墙为一段圆弧形的墙面,6个定位点分别为:洛北里坊区东北角城墙拐角中心点(坐标X=41889.734,Y=50498.859)、洛北里坊区东墙与洛河北摆动线交汇中心点(坐标X=40147.534,Y=50788.097),在该点向西南方向转折后,到达东城垣与洛河南摆动线交点中点(坐标X=38639.275,Y=50912.647),略微向东南方向转折,到达建春门(坐标X=36868.623,Y=51142.418)后基本沿直线与永通门(坐标X=35129.012,Y=51298.461)、城垣东南角断面中点(坐标X=34495.122,Y=51364.101)。
图6 隋唐洛阳城空间定位(3)上东门大道与宣仁门大街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在定位过程中,由于宣仁门遗址已有考古报告自身定位中心点XY 轴坐标分别为33977.421与46273.316,而根据《河南志》的隋都城图也可看出,宣仁门位于东城东墙约自南1/3处,而并不是东城的中部,宣仁门大街与明清洛阳城叠合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约与西大街为叠压关系,但在上东门大道则与中州东路呈叠压关系,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东大街。
实测二者中心线南北约为21米,推测明清时期东大街为宋代洛北移位后的立德坊内东西道路。
(4)徽安门大街与定鼎门东第四街也并不为完全重合的一条直线:由于定鼎门遗址位置已得考古报告确认,中心点XY 轴坐标分别为33977.421与46273.316,而位于定鼎门东第四街的东西两侧的恭安与温柔两坊的考古挖掘报告也已定位明确分别为XY 轴的(47318.041,3952468);徽安门虽并未考古资料,但西边的含嘉仓城与含嘉仓城的德猷门遗址已确定,向东偏北处延伸455.7米后便可得到徽安门大街的大致位置,定鼎门东第四街位于徽安门大街的西侧,而两条大街的中线距离约为62米,考虑到在整个大尺度约七千多米的宽度范围内,误差的可能性也许存在,因此,《河南志》中记载也许为规划时的理想状况,二者距离为在隋朝建城时施工建造的偏差。
2.2三维空间模拟本文中三维空间模拟主要采取考古地层模拟、影响地形要素分析验证、隋唐洛阳城地形推演三个层面对隋唐洛阳城地形地貌进行还原。
2.2.1考古地层模拟隋唐洛阳城地层普遍位于当今地层之下,根据土质土色的不同区分不同堆积朝代,在隋唐洛阳城遗址范围内普遍存在自隋朝至今地层,少数地块还有汉魏时期沉积层出现。
城市建设比较频繁的区域地层普遍深于城市建设较少的地层,提取七十余处考古点中相同朝代的地层,相互连接,便可以得出基于现代地形的隋唐时期地形地貌。
2.2.2地形影响要素分析(1)山体水土流失文献记载——伊洛河流域自隋唐时期至今陵谷位置变化不大,由于唐代时期气候温暖,因此降雨量比今日大,同时洛阳盆地地势低洼,多条水系自高地汇集此处,必定带来大量泥沙冲积,而隋唐洛阳城东、北、南三面均有大量陵墓群,史念海在《中国古都和文化》中也描述到“东都洛阳的薪木需求,要由距离较远的王屋山、熊耳山供应”,北部邙山曾有“洛图7 洛河探沟剖面采样示阳人多葬于此,故蒿草少于松柏”的说法,因此可推断邙山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大减少也加大了水土流失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考古复原——主要山体水土流失发生在邙山的西部地区,地层仅位于当今地层以下1米左右区域;东部地区地形相对平缓,并有堆积层较厚的情况出现,应是海拔较高的山体土壤在山脚处堆积而成,邙山东部唐代考古地层普遍位于地下3米以上位置。
(2)洛阳城洪涝灾害文献记载——对洛阳的地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知隋唐洛阳城范围内自洛河西入口开始,向东呈现发散状,初步推测与洛河的流势有关:首先据考古学家方孝廉《隋开通济渠与洛河改道》中记载,隋建东都之前,洛河的走向也与唐代完全不同,应呈现发散状,霍宏伟《隋唐东都城空间布局之嬗变》中记载宇文恺筑堤前,洛水“自苑内上阳南弥漫东流”,因此宇文恺“筑斜堤束令东北流”(筑堤改水处即位于今日的范滩、魏屯村一带),这一点是可信的,一方面由于洛水自然多暗石且水位浅又坡向陡,另一方面则是洛阳除邙山余脉外地势平坦;其次,洛河史上多次洪涝灾害,仅唐朝时期就有27次,每次均使得洛水外溢,损害千万家,每次洪灾的冲击也使得本就砂石的地貌更加低洼。
除洛河外,伊水正支与东支也曾发生水灾淹没东都洛阳城的东南角,但由于次数与泥沙量较少,对考古地层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
表1 隋唐洛阳城水系洪涝灾害范围统计表 水灾年代损坏位置分布 死伤统计 永淳元年(公元 682 年)坏天津及中桥,立德、弘教、景行诸坊 溺居民千余家 开元八年(公元 720 年)入西上阳宫,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 一坊五百家俱失,宫人死者十七八开元十年(公元 722 年)伊水溢,毁东都城东南隅 —— 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坏天津、永济二桥、斗门、提象门外助铺 —— 广德二年(公元 764 年)漂二十余坊 —— 永泰二年(公元 766 年)漂二十余坊与寺观等 —— 宝十三年(公元 784 年)坏十九坊 —— 咸通四年六月(公元 864 年)自龙门毁定鼎、长夏等门 —— 咸通六年(公元 866 年) 漂十二坊 ——图8 隋唐洛阳城水系洪涝范围考古复原——以上阳宫为例,上阳宫南部紧邻洛水,且洛河北岸受洛水损害严重,上阳宫唐代地层上有五代至宋的冲积土层,最厚处多达3.55米,天津桥毁于宋元时期,上有地层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