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综合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综合应用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一亿这个数字的大小,培养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一亿的概念,并能运用一亿进行相关的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一亿这个大数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从而达到理解一亿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亿的概念,能用一亿进行相关的数学运算。

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一亿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一亿的概念和运用。

2.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实例,感受一亿的大小,理解一亿的概念。

3.难点:运用一亿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运用一亿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卡片、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3.准备课堂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如人口数量、车辆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这些大数有什么感觉?有没有想过一个大数到底有多大?”然后引入今天的话题——一亿有多大。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亿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亿的大小。

例如,可以展示一亿颗米粒堆起来的场景,或者一亿个乒乓球堆起来的场景。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讲解,解释一亿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

应用题教案优秀7篇

应用题教案优秀7篇

应用题教案优秀7篇应用题参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2.2+7.8-0.9×0.5。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7.8-0.9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3)如果想先算2.2+(7.8-0.9)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2)5与3.291的差;(3)100与0.075的积;(4)25除以5;(5)25除5;(6)30个0.5的和;(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8)2.5乘以4的积除以10;(9)10.2的5倍减去7的差;(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2.4-0.48)×5]=12÷[1.92×5]=12÷9.6=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

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

小数的综合应用教案

小数的综合应用教案

小数的综合应用教案一、教学内容:1.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2.小数的百分数表示法;3.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基本运算方法;2.掌握小数与百分数的相互转换方法;3.学习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小数的高效计算方法;2.小数与百分数的相互转换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小数是数学中非常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些不太精确的测量值,计算时可以更加方便。

2.教学内容:(1)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与整数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小数需要对齐,一般将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的运算进行。

(2)小数的百分数表示法小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法来表示,将小数乘以100,结果后面加上%即可,例如:0.5=50%。

(3)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小数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购物时的折扣率、在商场购物时的税率、统计数据时的百分比等等,学生需要对小数进行深入的认识。

3.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熟悉小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百分数表示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4.教学评价:(1)集中考试、平时测试;(2)学生的参与度、答题正确率。

五、教学体会:本节课将小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百分数表示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同时还设置了实际计算练习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的运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要注意严谨、灵活、生动、富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应用题教案10篇

应用题教案10篇

应用题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本文范文整理的10篇《应用题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应用题参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32-5=6.5-5=1.5(千米)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三)引新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小时)二、讲授新课(一)教学例1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2、学生尝试解答、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方法二:(千米)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4、练习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二)教学例2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第一次+第二次2、列式解答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方法二: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4、练习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三、巩固练习(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这部书稿有多少页?(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五、课后作业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吨、运来橘子多少吨?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六、板书设计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答:,乙每小时行千米、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教案点评: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平面几何的综合应用教案

平面几何的综合应用教案

平面几何的综合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定理和推理方法;3. 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定理和推理方法;3. 平面几何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平面几何的基本定理和推理方法;2. 平面几何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难点:1. 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平面几何图形或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2. 讲解法:系统地讲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定理和推理方法;3. 案例法:通过解析一些实际问题来运用平面几何知识;4. 综合应用法:设计一些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平面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导入:出示一幅平面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讲解:依次讲解平面几何的点、直线、线段、角等基本概念,并介绍它们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练习: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实际例子,运用平面几何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解释和描述。

第二节: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定理和推理方法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平面几何基本定理和推理方法的兴趣。

讲解:讲解平面几何的基本定理和推理方法,如垂直线段定理、平行线与交叉线定理、三角形的性质等。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第三节:平面几何的实际应用导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讲解:通过解析一些实际问题,讲解平面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地图制作等。

练习:设计一些综合应用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定理和推理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例应用题教案

比例应用题教案

比例应用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升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进行计算。

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利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小明每天骑车上学的路程是5公里,他计划用30分钟骑到学校,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 概念讲解与示范(10分钟)在引入比例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给出比例的定义,并解释比例的性质。

之后,通过几个实际问题的示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应用。

3. 练习与讨论(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难度的比例应用题给学生,并引导他们通过比例的计算方法解答问题。

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拓展应用(1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比例应用的理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条件下解答问题。

例如:某商店打折销售,原价为500元的商品现在打8折,售价为多少?5. 归纳总结(5分钟)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整个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归纳总结出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比例应用题的掌握,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比例应用题是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这个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比例概念及其应用的理解。

同时,通过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解答比例应用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以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教案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教案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话题,例如:“小明在超市买了一包饼干,他和朋友玩了一会儿后,发现还剩下2/3,你知道他们吃掉了饼干的几分之几吗?”Step 2:讲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10分钟)1. 仔细阅读题目,抓住关键信息。

2. 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方法。

3. 进行计算或推理,解决问题。

4. 检查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Step 3:示范解题(15分钟)选择一个简单的应用题,通过示范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步骤。

例如:“小明买了一本故事书,共有120页,他每天读15页,问他读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Step 4:合作解题(2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道应用题,并要求他们按照解题步骤解答。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Step 5:展示解答和讲解思路(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解答和解题思路。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者提供更简洁的解法。

Step 6:课堂讨论(10分钟)就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法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四、巩固与拓展:在课后作业中,布置一些数学应用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在板书上,写上“数学应用题解题步骤”和“题目示例”,并针对示例题逐步填写解答步骤。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不仅复习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归总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归总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归总应用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较熟练地应用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综合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

1.看图列式:2.准备题:工人们修一条路。

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

现在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3。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与问题,并与复习题比较。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要知道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路的总长和现在每天修多少米)这两处条件都是是未知的,要求路的总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计划每天修多少米和几天修完)要求现在每天修多少米,又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原来每天修多少米与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的米数),这两个条件在题目中是已知的,所以可以列式解答这道题。

板书:分步列式:〖1〗.这条路长多少米?12某10=120(米)〖2〗.现在每天修多少米?12+3=15(米)〖3〗.现在几天修完?120÷15=8(天)列综合算式:12某10÷(12+3)=8(天)(3)检验与答案。

3·补充例题。

工人们修一条公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几天修完?(1)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这道题与复习题、例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要求可以提前几天修完,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要先求什么,再求考验什么?(4)学生尝试练习。

4、指导看书,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课本第50页做一做。

2、练习十二第12、13、14题。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应用题二》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应用题二》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应用题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1、了解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方法。

2、准确把握各种数学概念,比如平均数、比例等,并能在解题过程中准确运用。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中小学教育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五年级应掌握初步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单元应用题的解法是教学重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解题方法训练,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知。

2、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1)问题拆分的能力许多复杂的应用题必须通过拆分问题的方法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善于利用逻辑与推理的能力。

(2)公式运用的能力在应用题中,公式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公式反映数学规律和现象,是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运用的重要工具。

但公式的灵活运用需要适当的数学训练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各种概念的含义、特点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实例分析我们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班级合作的学习分析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中的应用题,让学生了解各种应用题的解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堂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讨论问答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共同探讨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让困难和疑惑得到解决。

四、课堂活动1、使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应用题解法,并让学生自行动手计算。

2、透玻璃式教学,将高水平的家长或老师请进类中为学生讲解实际问题解决方案。

3、让学生组织起来合作,共同解决应用题,通过合作学习互相检阅彼此作业。

五、总结在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中,应用题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素质教育目标: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2、教学例4:出例如题〔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讨论题:〔3〕比拟两种方法哪种比拟简便。

3、引导概括解容许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

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

这样使计算变得比拟简便。

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5、板书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拟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56某2+5678某4—78168—17某4100—100÷5某32.复习题: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某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教学重点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教学难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磁力板、投影仪、圆片、小棒.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采取抢答形式.2.口述算式和得数(出示投影片).(1)3个2的和是多少?(2)5个7的和是多少?3.导入.(1)学生摆圆片,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指导学生明确第一行摆4个圆片,第二行摆8个圆片,摆了2个4,所以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2)导入新课.如果已知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你们知道第二行摆几个圆片吗?板书课题应用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可演示动画“应用题”或演示课件“应用题”】(1)引导学生在第一行摆2个圆片,教师同时在磁力板上也摆2个圆片.(2)第二行要摆的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怎样摆?要摆几个圆片?学生边摆边说,教师巡视.(3)分组讨论:第二行应怎样摆?要摆几个圆片?(4)一人到磁力板上摆圆片,并口述摆的过程.(5)指导学生把例3填完整.2.完成教科书80页的“做一做”.【可演示课件“应用题”】(1)指导学生摆小棒.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的小棒是第一行的4倍,教师巡视.(2)引导学生口述摆小棒的过程.(3)教师引导学生把此题填完整.3.教学例4.【可演示课件“应用题”】美术小组做黄花7朵,做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做了多少朵红花?(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引导学生明确:这题的已知条件是黄花7朵,红花是黄花的5倍,问题是红花多少朵?(3)教师提示:红花是黄花的5倍,也就是红花有5个7朵那么多,为了加深理解,今天我们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用一条线段表示7朵黄花,用5个线段的长表示红花的朵数,教师板书并同时演示课件“应用题”画线段图.(4)从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红花是黄花的5倍,红花多,黄花少,也就是求5个7是多少.(5)启发学生回答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口述解题思路.(朵)或(朵)答:做了35朵红花.(6)引导学生把例4填完整.4.完成81页“做一做”的第2题.【可继续演示课件“应用题”】妈妈买了4米白布,买花布的米数是白布的3倍,买了多少米花布?(1)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通过移动投影片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3)学生口头列式之后,指导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三、全课小结.通过学习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四、随堂练习.1.看图列式计算.2.学生独立完成81页“做一做”的第1题.【可继续演示课件“应用题”】3.列式计算(出示投影片)(1)5个8相加是多少?(2)5的8倍是多少?(3)4个7相加是多少?(4)4的7倍是多少?五、布置作业.1.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书的7本.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2.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6倍,客车有8辆,卡车有多少辆?板书设计应用题教案点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二第3-9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5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5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5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回顾:简要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案例: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总结规律:通过案例总结,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规律。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 个体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案例: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总结规律:通过案例总结,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规律。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 个体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教案

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教案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关于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灵活应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总结分数除法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2)教育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分数除法的应用,懂得科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思路和方法。

(2)分数除法的应用题解析和解决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数除法的应用题解析和解决方法。

(2)多步骤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分批加工制造过程中物料的分配问题,水箱注水速度和腾出水量的对应关系等。

(2)思考问题:怎样用分数表示分配过程?分数除以分数算法是怎样的?2.概念解释(1)分数:对于任何非零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整数分子与整数分母的有理数就叫做分数。

(2)分数除以分数:指两个分数的除法运算。

3.方法讲解(1)分数除以分数需要除以倒数,即将除法转换为乘法,例如:$$\frac{\frac35}{\frac24}=\frac35×\frac42=\frac{15}{8}$$(2)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①解决具体某一问题。

②清楚问题中需要求的量,以及得到这个量的条件。

③用所给的条件表示出这个量,也就是列出等式。

④用画图或文字说明的方法表明各个量之间的逻辑关系。

⑤解方程,得出问题的答案。

(3)注意:①作分数除法时要先将除数与被除数改写为分子分母。

②化简每一步的分数结果。

③注意约分。

(4)例如:A、B两人同一个作业6小时完成,A的速度是B的2/3,问B独立完成这个作业要多长时间?思路:将A,B的速度换成工作时间,并设B需要x小时,则有如下等式:$$\frac16=\frac {2}{3x}+\frac{1}{x}$$解方程可得:$x=4$,答案为B独立完成这个作业要4小时。

综合应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综合应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综合应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

2.熟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难点1.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2.理解实际问题,并进行数学建模。

三、教学内容1. 数学建模1.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的。

将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求解。

2.数学模型包括问题分析、数学建模、解题分析和结论等几个步骤。

2. 实际问题解决方法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

2.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例如计算密度、计算比例和解决量的关系问题等。

3. 创新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建立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练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设计时间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一节课自我介绍了解学生教师授课数学建模学生练习建立数学模型第二节课教师授课实际问题解决方法学生练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第三、四节课教师授课及学生练习创新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总结全面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消化巩固知识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自主思考解题方法。

2.课堂上学生能达到积极思考、热情参与和良好表现。

3.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举手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4.应用量表和测验,对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评估,并结合学习目标给予合理评价。

大班应用题教案

大班应用题教案

大班应用题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应用题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应用题;2. 能够合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3. 能够与他人积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能够合理解构应用题,转化为数学运算问题;2. 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应用题;3. 能够准确表达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Step 1: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通过一幅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图片或视频中涉及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数学知识进行解答,为什么。

Step 2: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应用题(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所给的应用题中选择一到两个进行解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工,协作完成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

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问题,并给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

Step 3:小组交流和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进行解答完毕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展示。

学生可以互相提问、评价对方的解题思路和策略,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

老师在此环节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Step 4:全班分享和总结(10分钟)从每个小组的展示中提取一些典型的解题思路和策略,与全班共同分享和讨论。

可以针对解题思路的合理性、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解题过程的有效性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思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继续解答一到两个与当堂所学相关的应用题。

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尽量运用课堂所学的解题思路和策略。

Step 6:课后反思(5分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课程调整,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注:本教案旨在提供一个教学框架,具体教学内容和细节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综合应用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综合应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及运算规律。

2.掌握用因式分解、约分等方法求解有理数幂的方法。

3.通过综合应用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及运算规律。

2.因式分解、约分等方法求解有理数幂的方法。

【教学难点】1.综合应用题的训练。

2.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及运算规律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准备】教师:黑板、彩色粉笔、教案、教具。

学生:笔、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问好并制定学习计划。

2.让学生回答一下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意义及其预测,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35分钟)1.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及运算规律。

根据柯西原理,双因子不能且不同于负数的开放范围可以定义次方。

有理指数幂的若干性质,在学习有理数乘方的时候,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同底数指数相加,则指数相加。

2)同底数指数相减,则指数相减。

3)指数幂的乘积为底数相乘,指数相加。

4)指数幂的商为底数相除,指数相减。

5)非零的实数的 0 次方等于 1。

2.有理数幂的求解方法。

1)可以通过将有理数因式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因子的积的形式,并对这些因子进行约分的方式求解。

2)还可以通过使用计算器完成有理数幂的运算。

3.综合应用题的训练。

在讲解过程中,应设想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

三、引导练习(15分钟)以上两部分是教师为学生展开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并阐述了各个方面运算规则和数学知识的第一手实践。

学生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累,以求达到良好的数学素养水平。

课上,教师会给学生发题,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进行,学生们应立即将所学知识铺陈出来。

四、作业布置(5分钟)在作业中,学生需要深入思考课堂上讲解过的知识点和技巧,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课外拓展(5分钟)学生可以自选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进行拓展,并预先录制视频上传至网络,以检测自己的练习水平和问题答案。

幼儿园应用题教案

幼儿园应用题教案

幼儿园应用题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应用题的形式,提高幼儿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如何应用已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认识应用题1.什么是应用题?应用题是指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应用题和口算题的区别:口算题只需要计算,而应用题除了计算,还要理解问题背景和解决问题。

2. 身边的应用题教具:水果和小车等玩具1.问题一:“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6个苹果,他们两个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幼儿使用幼儿园已掌握的加法概念,列出算式“3 + 6 = ?”,找出答案“9”。

2.问题二:“小明要把他的3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引导幼儿使用除法概念,列出算式“3 ÷ 3 = ?”,找出答案“1”。

3.问题三:“小明手中拿着一个苹果,放在小车上,小车的重量增加了吗?”–引导幼儿思考,根据物理规律,物体是不会因为放在另一个物体上而变重的。

3. 图表和应用题教具:5个颜色相同的球1.问题一:“小明有5个球,其中3个是红色的,其他球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引导幼儿使用已知条件“有5个球”,和未知条件“3个是红色的”,考虑到“红色”和“其他颜色”合起来就是“5个”,列出算式“3 + ? = 5”,解出“?”为“2”。

2.问题二:“小明把5个球放在一个篮子里,其中3个是红色的,画个图表示这5个球的颜色。

”–引导幼儿使用画图的方式,把5个球分别在图表上标出,用不同颜色的线圈出红球和其他球,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问题。

教学方法1.提问法:引导幼儿主动思考,思考问题的背景和解决方法。

2.认知法:运用幼儿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实例让幼儿认识应用题。

3.听说结合法:先把题目念给幼儿听,然后引导幼儿口算、画图。

教学效果1.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建立幼儿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教案
主备人:周向春
课题:应用题专项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类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规律。

2、能正确熟练地应用综合法解答复杂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四则运算的含义,选择适当方法熟练地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熟练地用综合法解答比较复杂的应用题。

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1)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

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2)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

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3)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

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请同学比较三道应用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应如何解答?
二.典型例题
例一.修一段公路,单独修甲工程队要10天,乙工程队要15天。

(1)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
(2)如果甲队先修了4天,剩下的由乙队独修,还要几天才能修完?.
小结:上面这种分数应用题通常叫做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跟整数应用题中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的应用题思路相同。

不同的只是工作总量不再是具体的数量,而只能用比较抽象的单位“1”来表示;而工作效率也不再是具体的“多少”而要用单位时间内做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所以概括起来它的解题规律是:
①、用单位“l”表示工作总量;
②、从单位“l”和工作时间中找出工作效率;
③、根据工作总量÷工效=时间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例二.红星农具厂计划做农具5000件,已经做了3天,平均每天做680件,剩下的打算4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件?
通过提问下面问题,来完成下面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图:
(1)每天工作量680件,工作时间是3天,可以求出什么?用什么方法求?
(2)计划做5000件,已做2040件;可以求得出什么?用什么方法求?
(3)剩下2960件没有做,要算4天做完;这两个条件可求出什么?用什么方法求?
思维过程探讨后,让学生独立用综合列式解答
例三..甲乙两车从相距39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

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速度的2倍,求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变式训练:如果把题目中的“还”字改成“恰好”两字,结果还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辆,实际生产5500辆。

计划比实际少生产百分之几?
(2)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辆,实际生产5500辆。

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
四.智力冲浪
1. 一项工程,甲独做需9小时,乙独做需12小时。

如果甲先做1小时,然后乙接替甲做1小时,再由甲接替乙做1小时……两人如此交替工作,完成任务共用多少小时?
2.甲、乙、丙三村合修一条路,三个村所修路程比是8:7:5。

现在要三个村按所修路程派遣劳动力。

丙村由于特殊原因没有派遣劳动力,但需要付给甲乙两村劳动报酬合1350元,这样甲村派出60人,乙村派出40人。

甲、乙两村从丙村那里各应分得多少元?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