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艺术情感论与中国现代智性思潮_罗新河

合集下载

从钱钟书的人生观来反思《围城》现象

从钱钟书的人生观来反思《围城》现象

冯友兰:人类之所以要有哲学,是为了心安理得地活着。

易中天:人类之所以要有美学,是为了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

“哲学是灵魂的拷问。

拷问之后,是心安理得。

艺术是灵魂的解放。

解放之后,是心情舒畅。

后者缓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前者消除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智者——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智者的生活方式中,启迪我们凡人的智慧,如磨刀石般,磨砺我们的人生态度和方法:“爱智慧”不是“智慧”,是无现成答案、终极答案的,问题是:人,作为一个社会动物,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根性?(客观、决定论的)我们如何创造属人的生活?(主观、能动)钱钟书夫妇的生活中,看出一个智者的选择、创造的过程:1979年作为第一界社会科学院代表,出访美国:英语让鬼子辈大为惊叹!有学者发表《两晤钱钟书先生》,中有一段,可参:“我无意间漏出一句,说《围城》是自传性的小说,异议,说《围城》绝对不是自传性的作品,并且觉得文评家在作品里找寻作者的痕迹,是迹近无聊的举动。

“譬如说,《围城》的男主角跟我的性格大不相同,”钱先生指出,“我是个aggressive 积极又最后对人生整个感到幻灭,disillusioned。

《围城》出版后,很多女读者写信来打破沙锅,问我是不是书中的男主角,婚姻生活是否如意等等,其实我是一个happily-married man。

”回忆文章:曾有人读《围城》,感到对人生悲观,对婚姻失望;钱钟书写信劝解,欢然走入婚姻殿堂。

言传不如身教,贤伉俪,羡杀多少世间男女?钱、杨,人也,人性的弱点,如何克服?美满的婚姻,难道只是神话?从一对智慧老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哲学的魅力、美学的魅力:杨绛“爱情是克服困难”。

她与钱钟书的世书》)。

也是谈“欲”《管锥编》有一则,认为人类对“欲”不出三种态度:“不见可欲”——见的不妨,想的独狠“见不可欲”——将其“反面”想透“见可欲而不乱”——审美的人生观前两者,是道德与宗教常用的方法,后者,是智者的选择,不是被动地“意志”所推动,而是用人性的智慧,阻止那“生命盲动”的车轮。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钱锺书,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其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探讨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1.文学阐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应当兼顾作品的客观性和阐释者的主观性。

他强调,文学作品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阐释者应当尊重作品的原始意义,但同时也要注重个体阅读体验,将主观情感融入阐释过程中。

2.文学阐释的层次性钱锺书提出,文学阐释具有层次性,包括字面意义、象征意义、隐喻意义等。

阐释者应从不同层次去挖掘作品的意义,力求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3.文学阐释的动态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作品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阐释者应当关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评价,以揭示其历史价值。

二、钱锺书的文学阐释方法1.比较文学方法钱锺书擅长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将中外文学作品相互对照,从中挖掘共同点和差异,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管锥编》中,他通过比较中外诗歌,探讨了诗的审美规律。

2.知人论世方法钱锺书认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背景等,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他倡导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通过对作家及其时代的了解,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

3.修辞分析法钱锺书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认为修辞是作家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4.文化阐释法钱锺书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强调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他主张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总结: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既注重作品的客观性,又兼顾阐释者的主观性;既有层次性,又有动态性。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维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其中既有理性思维的思辨之作,也有感性思维的情感之作。

理性与感性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一、理性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理性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和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家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探索,以理性的眼光审视社会,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鲁迅的作品中,理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剖析了社会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理性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冷静观察和分析,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另一个体现理性思维的作家是钱钟书。

在他的作品中,理性思维与学术思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人性的思考,以理性的态度审视社会问题。

例如在《围城》中,他以冷静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对人性的弱点和迷茫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二、感性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感性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情感和个体经验的表达。

中国现代文学家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对个体经历的描写,以感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感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通过对乡土情感的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人性的热爱。

例如在《边城》中,他以感性的笔触描绘了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另一个体现感性思维的作家是余华。

他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人性的洞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活着》中,他通过对个体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以感性的方式触动了读者的情感。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以感性的方式传递了深刻的思想。

论钱钟书对性恶母题的表现

论钱钟书对性恶母题的表现

大半部分篇幅都在搜罗中外古今人物有关论述,津津 于引申发挥 仲 氏“裸 虫 三 百,人 最 为 劣 ”与“分 寸 地, 九折岅,为人作险易,顷刻成此蹇”两语,推极至尽,说 明人性之恶类同禽兽,甚比禽兽; 人心之险,似山川, 胜比山川。此种 逸 出 主 题,随 心 所 至 之 论,正 有 力 说 明了钱氏对人性恶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探索之旨趣,而 从他浩繁之例证也可见出他于此用心用力之深。更 有意思的是,当 我 们 细 考 所 引 仲 氏 人 伦 险 恶 之 语,再 会心比照钱氏小说,特别是《围城》中之人物形象时, 不由感觉后者乃前者形象之演绎也。可以说钱钟书 的小说与其学术文本构成一种内在的互文性。
对人 的 恶 质 之 揭 示 与 批 判,钱 钟 书 在《人 · 兽 · 鬼》中似仍意犹未酣,以致还要在长篇小说《围城》中 给以集中而 痛 快 的 表 达。这 一 点《围 城》序 坦 露 无 遗: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 一类人物。写这 类 人,我 没 忘 记 他 们 是 人 类,还 是 人 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1]248 由于抱持此 种“无毛两 足 动 物 的 基 本 根 性 ”的 观 念 来 写 人,因 此
这一创作旨趣反映了钱钟书对恶在伦理道德和审美上的深刻认识,也表现出他对时代命题的高度关注和思索。钱钟书
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启蒙主旋律的一种偏离和反动,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景观和思想深
度。
关键词:钱钟书; 恶; 人性; 审美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7020(2011)06 - 0016 - 05
第 26 卷第 6 期 2011 年 12 月
Hale Waihona Puke 柳州师专学报 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派、女性文学等多个方向。

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入,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性,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艺术形式。

在中国,鲁迅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呼唤个体的解放和人性的觉醒。

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强调个体的多重身份和文化的碰撞。

莫言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等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体的生存状态。

新写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真实感,追求对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描写。

余华是中国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活着》等通过对农民命运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意义。

后现代派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现代派文学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拒绝任何形式的权威和规范。

席慕蓉是中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雪落香杉树》等通过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运用,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女性文学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长恨歌》等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呼唤女性的觉醒和自由。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性。

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钱钟书文艺思想之精神的开题报告

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钱钟书文艺思想之精神的开题报告

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钱钟书文艺思想之精神的开题报告本文将探讨钱钟书文艺思想中“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的精神。

在钱钟书的文学、戏剧、文化等多个领域,均可看到他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以及实现“和谐”的探索。

而这一切,都基于他对“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的充分思考和倡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一、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钱钟书在其所写的多篇文论中强调,“同一性是先天赋予的,差异性是后天所习得的”。

他认为,在个体的差异性之上必须建立和谐、共享和承认相似性的基础,才能使不同个体得以共存。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当追求自身的内在一致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差异性,以此来建立一个充满和谐与生机的文化秩序。

二、文化的对话在21世纪的今日,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现实,而文化的对话也应运而生。

钱钟书在其作品中,始终强调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

他认为,文化是多样性的,但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他在大量研究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和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文化视野拓展到了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

三、和谐的探索在钱钟书的文艺思想中,和谐是一种关键概念,它被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去。

他认为,和谐不仅仅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在社会各个层面上得到扩大应用。

钱钟书在长期思考乡土文化、现代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的互动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和谐”的可能性,将自身文艺成果贡献于时代。

综上,钱钟书文艺思想中的“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是一种超越个体、超越文化差异的思想。

它强调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相互补充关系,强调文化的对话和倡导和谐的共存。

这种思想不仅对我们当前建立和谐社会有启示,也对加强世界各地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有积极指导意义。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何明星【摘要】钱钟书的文学批评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钱钟书在文学批评中有意识地突破理性观念和学科体系观念的封闭和固化,在形式上选择以偶感随笔式的札记为著作方式,在内容上融各学科于一炉,具有一种鲜明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是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最突出、最根本的特色,它贯穿于钱钟书所有著述之中,体现为"以白话小说阐释古诗文之语言或作法"、"打通而拈出新意"、"发前人之覆"、"名物词句之考订"等四个方面.梳理论述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特色,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26)006【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钱钟书;文学批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作者】何明星【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州5104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声称一贯感兴趣是具体的文学鉴赏。

他的文学研究不从概念出发做逻辑推理,而是针对具体现象拈出新意,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等。

梳理论述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特色,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等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对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所具有的世界眼光的特征,笔者已著文予以论述。

本文将阐述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特色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两方面内容,以期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有所启示。

一、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自从“五四”时期引进科学观念,中国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也循此方向发展改变。

①朱光潜说:“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刘彦和《文心雕龙》条理虽缜密,所谈的不限于诗。

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练亲切,是其所长;但它的短处是凌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诗性与智性的融合——钱钟书《窗》语言艺术探微

诗性与智性的融合——钱钟书《窗》语言艺术探微

111[文本解读鱼,我还是想给你帮点忙。

”老人说“你已经请我喝了啤酒,你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了。

”诸如此类的对话很多,面对小男孩的离开。

老人内心自然是孤寂伤感的,自从他妻子去世后,小男孩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和生活的伙伴,但是当他看到小男孩真诚的为他的遭遇难过并且跑过来同他聊天,准备啤酒和晚餐时,他没有丝毫的不快,并且理智地拒绝了小男孩想要回到他身边的请求,而且愿意继续叫醒贪睡的小男孩,多次强调小男孩是一个男子汉,应该可以独立飞翔的祝福。

不是一个内心坚强,心胸宽广豁达的老人,又怎能如此从容地面对已经离开自己并且有了好运气的小男孩呢。

尤其是当圣地亚哥老人再次捕鱼失败而归时,小男孩告知他说:“第_天_条,第二天_条,第三天两条。

”面对伙伴三天来的好运气,老人没有一丝嫉妒、猜忌和不快,他冲口而出:“真不错。

”这三个字虽短,但代表了一个失败者对胜利者由衷的赞赏,也显示了老人面对失败和困境时的那颗坚强的内心和达观的精神气度。

尤其是当小孩再次请求回到老人身边时,他默许了,并且马上与小男孩商讨如何重整旗鼓再次出海的事情,可见经受重击的老人更加自信和坚强,他坚信此次出海一定不会空手而回,坚信小男孩的加入一定能再次增大胜利的弦码。

老人同意男孩加入再次出海的队伍,充分彰显了老人的自信和优雅,他有充分的把握为赢取未来的胜利而继续前行。

在与小男孩相处的日子里,有一个动人的情节,让我们能看到圣地亚哥老人细腻的内心。

“男孩睡在头一个房间的帆布床上。

他轻轻握住男孩的一只脚,握着它,直到男孩醒来转身看他。

”这是老人叫醒男孩起床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圣地亚哥老人对男孩深沉的爱,父亲般的细腻和关怀。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种细腻柔软的内心与外表刚强坚毅的外表形象相得益彰,更加凸显出一位内心慈爱、胸怀宽广、自然具有一副优雅风度的圣地亚哥老人形象。

在如此重压下依然能保持如此优雅的精神风度的品性实属难得,不能不让读者感怀,从心底里叹服。

钱钟书美感经验中的理解

钱钟书美感经验中的理解

钱钟书美感经验中的理解钱钟书是中国文化名人,他在美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

他的美感经验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等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钱钟书美感经验中的理解。

一、钱钟书对于文学美感的理解1. 文学作品中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钱钟书认为,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他认为,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性。

同时,在表达思想方面,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的探讨来引导读者思考。

2. 语言与形式钱钟书也非常注重语言与形式。

他认为,语言应该简洁明了,不过度修饰;而形式则应该符合作品内容和主题。

他曾经说过:“没有好文章只有好句子”,强调了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3. 文化传承钱钟书也非常注重文化传承。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同时也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他曾经说过:“文学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精神支柱。

”二、钱钟书对于艺术美感的理解1.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钱钟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能够给人带来美感体验。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独特性、精神性和感性。

同时,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注重细节和整体效果。

2.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钱钟书对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艺术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才能,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和思想上的深度。

他也强调了创作过程中需要保持专注和耐心。

3. 艺术与生活钱钟书认为,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

他认为,艺术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并且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在生活中也可以找到灵感和素材来创作艺术作品。

三、钱钟书对于音乐美感的理解1. 音乐的表达力钱钟书认为,音乐具有非常强的表达力。

他认为,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同时,在演奏或欣赏音乐时,要注重情感和表现力。

2. 音乐与文化传承钱钟书也非常注重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钱钟书(1898年11月25日-1986年12月19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翻译家,著有《围城》《谈艺录》等多部作品。

他在文学创作之外也对美学领域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在中国现代美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钱钟书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对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的探讨,以及对美的体验和艺术创作的阐释。

他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感受的产物。

美是客观的存在,它具有独特的特性和内在的秩序,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世价值。

钱钟书还指出,美不仅存在于艺术品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欣赏自然景观、人文风情来感受美的存在。

钱钟书强调了美的价值,认为美是一种超越功利和实用性的价值,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利益,忽视了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钱钟书提倡人们应该关注美的存在,并以美为中心来构建人类精神的家园。

钱钟书对美的体验和艺术创作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美的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是人类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

而艺术创作则是一种将这种感受和情感表现出来的过程,是人类表达美的内在本质和价值的手段。

钱钟书认为,艺术创作应该以美为中心,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独特,从而达到人类精神的升华和超越。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美的本质和价值,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现代美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欣赏美的新视角。

钱钟书的美学观点不仅对于艺术创作和美的体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种美的精神力量和动力。

【文章完】。

第二篇示例: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他提出的美学观点深受人们的推崇和肯定,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

钱钟书的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和审美观中,他认为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性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思潮与艺术创新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思潮与艺术创新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思潮与艺术创新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对于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多元化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钱钟书与现代中国学术

钱钟书与现代中国学术

钱钟书与现代中国学术
杨义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钱钟书的学术,以独特的形式蕴含着往返于中外古今的大智慧,以学术的片断性展示了一个无体系的体系.其学思过程呈现了三大境界:一曰会通境界,二曰慧悟境界,三曰创化境界.此学思三境本身也是相互贯通的,贯通到了"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的地步,标志着20世纪中国学术与世界进行广泛对话的新的深度.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杨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视野、问题与方法:如何讨论“现代中国学术”?--2015年“现代中国学术”研究著作述评 [J], 李浴洋
2.与文化同在--论钱钟书对中国现代学术之启示兼及钱氏文化性格 [J], 肖向东
3.学术昆仑同仰止--"钱钟书与中国现代学术"研讨会述评 [J], 黄志浩
4.现代\"会通\"观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r——以钱钟书\"打通\"说为中心的考察
[J], 李清良;谭立
5.《钱钟书与现代西学》(学术专著) [J], 钱谷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钟书论文学的虚拟性

钱钟书论文学的虚拟性

钱钟书论文学的虚拟性罗新河【摘要】钱钟书认为“史有诗心、文心”,这里的“诗心、文心”主要指涉的是文学的虚拟性。

对此可以从其反复阐发的两个命题来理解:“诗可凿空”;“文词有虚而非伪,诚而不实者”。

对文学虚拟性的强调,凸显出钱钟书对文学主体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构成对二十世纪以来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主流文艺社会学理论的一种反驳。

%Qian Zhongshu thinks that histo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which means mainly virtuality in the text. It shows two aspects:first, poem is a fiction ; second, content is not true and emotion is sincere. The emphasis on literary virtuality highlights Qian Zhongshu's thought abou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liter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which is a reaction to the mainstream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at positivism is its common example since the 20th century.【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0)006【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钱钟书;虚拟性;实证主义【作者】罗新河【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钱钟书在论述史学的特点时,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史有诗心、文心”,在这里,“诗心、文心”主要内涵即是指以想象性为特征的文学的虚拟性。

钱钟书论文学的通俗化与平民化

钱钟书论文学的通俗化与平民化

钱钟书论文学的通俗化与平民化
罗新河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5)002
【摘要】文学的通俗北倾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倾向,引领着现代文学时代风尚与精神动向.钱钟书本着文学审美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独特性对此表述了自已的异议,强调文学的高雅化追求.如此文学主张可以窥探中外文学与文化对钱钟书的影响痕迹.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罗新河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文学期刊的通俗化与通俗化的文学期刊——以"小小说现象"为例 [J], 李娟
2.刘勰与钱钟书:文学通论——兼谈钱钟书理论的潜体系 [J], 黄维樑
3.聚焦于鲁迅钱钟书小说的主题学研究--《鲁迅钱钟书文学比较论》读后 [J], 李庆立
4.通俗化:延安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革命化”启示 [J], 辛捷璐; 杨经建
5.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实践——兼论肖甘牛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 [J], 毛巧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锺书论文艺创作的情感动因

钱锺书论文艺创作的情感动因

钱锺书论文艺创作的情感动因
陈颖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4)002
【摘要】钱锺书以宏阔现代的眼光与视域深入研究了文艺创作中情感动力来源、情感投射方式以及最佳快适度等问题,进而掘发出审美情感的动机性、移情性与理性尺度等三大本体性特征的深层理论奥义,从而有力地丰富开拓了前人的审美情感动因理论.
【总页数】5页(P140-144)
【作者】陈颖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审美情感与文艺创作 [J], 乔明瑞
2.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情感动力说——"发愤著书"的内涵及其命题演变过程 [J], 舒畅
3.从情感中介看文艺创作社会学 [J], 王磊
4.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情感动力说——“发愤著书”的内涵及其命题演变过程 [J], 舒畅
5.文艺创作中的情感和情感思维 [J], 郭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1、章太炎(1869-1936)2、梁启超(1873-1929)3、王国维(1877-1927)4、鲁迅(1881-1936)5、胡适(1892-1962)6、朱光潜(1897-1986)7、徐复观(1903-1982)8、钱锺书(1910-1998)9、李泽厚(1930- )10、刘再复(1941- )1、理由一,章太炎是中国清末近代传统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最后一位代表,现代文坛复古主义思潮的领袖、政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学术大师;理由二,作为民族主义保守派文人,他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亮出“文学复古”旗号,但其实质是革新,包含了社会危机时刻改革文化的良苦用心,其文论立足于经史子集,但却有经世治国的宏图大志,将传统小学发展成语言文字之大学,对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用以振兴民族文化,其理性求真的严谨态度让人敬佩;理由三,在诗学上,他推崇建安风骨的壮怀激烈和阳刚之气,鄙夷近代诗文,认为诗贵在形容和情性,在文学理论上,他主张借鉴西学充实和改造国学,从整体文学角度强调雅俗兼容、平等相待,他力主普及真理,重视文学介入当代生活的现实关怀,他是古典文论向现代转型时期不可或缺的一环。

2、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动机、现代文艺理论革新转型的主要代表;理由二,他率先引进西方理性哲学来改造传统国学,毕生从事文化普及与思想启蒙,追求“新民、新政、新国”的救赎理想,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促使中国现代化思潮形成文化主流势不可挡,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理由三,他振聋发聩的“三界革命”口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规划了方向,其“诗界革命”论全盘否定了失真旧美的清代诗坛,为白话新诗铺平了道路;“文界革命”论抨击了空虚雕琢的桐城古文,并自创“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论第一次使小说压倒诗文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号召小说家干预时政,鼓吹小说启蒙救国,为现实主义流派占据中国现代小说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不断调整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以与时俱进,但其破坏性影响要大于建设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诗》 《诗》 “持” , “化民 ” ” “教 毛诗正义》 在上深达于 之义理, 能以 教民也。 对 的解释, 着眼的是教化 “义理” , , 。 这种对诗的解释应该 也即构成“君政之善恶 ” 核心内容的“儒家伦理 ” 民” 其思想基础是
说是符合古人对诗的理解的, 在中国古人那里, 诗不仅仅就是抒情写志, 表达一己之情那么单纯, 而是 《诗 》 《论语》 : “诗三百言, ;“ 可以观, 可以 可以兴, 承当着社会教化功能, 如 就说 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所以诗人杜甫表达自己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致君尧舜上, 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再使 《毛诗正义》 。虽然如此, 风俗淳” 但 仅仅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对诗进行解释 , 将其完全从属或附庸于伦 理学与政治学, 却又抹杀了诗的自身规律与本质, 是一种典型的工具论腔调。 “说‘志 ’ , 。 钱锺书首先 钱锺书进行了重点辩驳, 他认为《毛诗正义》 与‘持 ’ 皆未尽底蕴 ” 对此, “志” “志” , 《谈艺录》 “情性 ” , 指出, 诗是 的表现, 所谓 就是其在 里所说的 所谓文生于情, 文为情而生, 用现在的话来讲, 就是诗是为表达与抒发情感而产生与存在的 , 归根结底, 诗就是情感所呈现的物质 :“ 《诗》 ” 外壳 文情归宿之菟裘也, 哭斯歌斯、 聚骨肉之家室也。 之喻, 从诗的情感属性来阐释诗的本 《诗纬含神雾》 “诗者, :“ 所说: 质。同时钱锺书对 持也” 这一命题, 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他认为 ‘诗者, , ‘止乎礼义’ ‘止 ’ ; 《荀子·劝学 》 : ‘诗者, ’ , 《大略 》 持也’ 即 之 中声之所止也 篇论《国风 》 曰: ③ ‘盈其欲而不愆其止’ , ‘止’ ” 就是说诗的表达要适度, 正此 也。 恰到好处, 因此作诗时必 不多不少, “持” , “止” , 须控制情感, 即 使其有所 使喜怒哀乐, 合度中节, 异乎探喉肆口, 直吐快心, 而不是没完没 “志” , “持” — — —艺术加工;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构成诗的完 了, 任由情感泛滥。因而诗并非只是 而应有 “哭” “歌” 整定义。他以 与 为例, 分别对它们的内涵进行分析, 加以说明, 指出前者只是情感的自然发 “ ‘止 ’ , ‘之’ ‘持’ ‘发’ ” 。因而 泄, 不过一种生理现象, 而后者却是一种艺术表现, 其奥妙在于 而能 而能 “造艺” 诗之所以为诗, 不在于是否有情, 而在于如何抒情, 这才是 的关键。换言之, 艺术情感非即自然情 “伤 ” “乱 ” “愆” , “淫 ” 从而生成 感, 而是一种经过了创作主体充分调适、 涵泳、 沉思、 醇化, 合度中节, 不再 《正义》 “持人之行” , 为适于艺术表达的审美化情感, 由此诗歌才得以产生。所以诗非徒如 所云 而是生 ‘之’ ‘持’ “ 一送一控, 相反而亦相成” 的辩证过程: 与 一纵一敛, 成于 “之” “持” 与 一纵一敛, 一送一控, 相反而亦相成, 又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者。 又李之仪《姑 《杂题跋》 :“ “作诗字字要有来处 ” ‘诗 ’ , 溪居士后集》 卷十五 一条引王安石《字说》 从‘言 ’ 从 ) 。 倘“法度 ” ‘寺’ , ( 参观晁说之《嵩山文集 》 卷一三《儒言 》 八《诗 》 指防范 寺者法度之所在也 ” “持人之行” 悬戒、 儆恶闲邪而言, 即 之意, 金文如《邾公望钟 》 正以“寺 ” 字为“持 ” 字。 倘“法度 ”
① 人类心直口快之情与体现在诗 , 《诗》 “ 文情归宿之菟裘也, 哭斯歌斯、 聚骨肉之家室也 ” 之喻, “文情” 之喻中的 是一样的吗? 这是文学理论上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
“诗者, 钱锺书曾对中国古代 持也” 这一重要的理论命题进行重新观照、 发抉, 显示和突出了其中 , 所蕴含的不为人所知或历来被有意无意忽视的崭新的理论意义 , 认为“抒情通乎造艺 ” 表明诗歌创 作不等于情感宣泄, 而是对自然情感的一种艺术加工与锤炼 。钱锺书的理论观念及其创作一定程度 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上智性思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② 莫非镇定沉着之矫揉造作。
席勒、 魏尔伦、 狄德罗、 儒伯、 华兹华斯等西方古今诗人与文论 以上文字中涉及瓦雷里、 朗吉努斯、 家, 显然, 他们关于自然情感与艺术情感的区分与认识 , 对于钱锺书艺术情感论的建构, 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和积极影响。 考察对这一问题的论者, 不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就是他们大都有着某种古典的或者说理性 主义的色彩或背景, 针对的是主情主义抑或感伤主义。中国的情况无遑多论, 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基本 的倾向是理性主义、 禁欲主义。强调文学写作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不要放纵情欲, 应温柔敦厚、 不偏不 倚, 合于中庸之道。西方的情况也一样, 理性主义强化之程度一点不亚于中国 , 早在古希腊, 苏格拉底 , “从一切诸如此类的东西, 即主张哲学家摆脱七情六欲的牵缠 , 而达灵魂的澄净状态 即快乐、 恐惧以
③ , 如此才可臻至学术和德行之高境。 后来的亚里士多德的 及其他种种类似情欲之中解放了出来 ”
“净化” 说承其续发扬光大之。特别是古罗马, 在那个时代, 理性是最高的律令, 凡是创作都要讲求规 “合式” , : “你是否 范, 要求 遵守纪律。不脱古典精神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对情感问题阐述犹详 , 他说 在你的朋友或情人刚死的时候就作诗哀悼呢 ? 不会的 …… 只有当剧烈的感情的痛苦已经过去, 感受 的极端灵敏程度有所下降, 灾祸已经远离, 只有到这个时候当事人才能够回想他失去的幸福, 才能够 估量他蒙受的损失, 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 去回味和放大过去的甜蜜时光, 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他才
2017 年第 1 期( 第 32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 2017 ( Vol. 32 )
DOI:10.13613/ki.qhdz.002533
钱锺书艺术情感论与中国现代智性思潮
罗新河
摘 “抒情通 “诗者, 持也”这一重要的理论命题进行重新发掘与辨析 , 提出 要: 钱锺书曾对中国古代
④ “诗律伤严” , 、 “诗律细” 则旧解出新意矣。 唐庚所谓 即杜甫所谓
: 《管锥编》 ( 一) , 100 页。 第 99 、 ①③④ 钱锺书 : 《诗言志辨》 , 2004 年,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 103 —104 页。 ② 转引自朱自清
·53·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诗者, 》 “持人之行 ” 钱锺书对 持也” 这一古代经典诗学命题的解读, 纠正了《毛诗正义 的狭隘理 , “旧解出新意” , “诗者, ” ,“持” , 解 指出 持也 就是要形成一种细致而谨严的“诗律” 以对浓烈的自然 情感进行适度控制与约束, 从而臻至诗的妙境, 化成为诗。这样, 他就别具匠心地从诗歌的表达角度 , “造艺” 着重突出了其中的 义涵, 揭示出诗歌的内在规律, 完全剥离与扬弃了千百年来附着在这一命 题上的道德主义限定, 使其深蕴着的文学本体论意义得以彻底敞开与彰显 。 《文赋 》 “信情貌之不差, 《管锥编》 在论到陆机 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而必笑, 方言哀而已叹 ” 等 词句所关涉的深层审美内涵时, 又从具体创作的角度, 对此给予了进一步的阐释。 钱锺书指出“笑 ” “叹” 与 只是一种展现在颜面上的情貌, 或者说外在的情感形态, 而非形诸笔墨体现在他看来 由前者到后者的转化, 必须经由一个创作主体 : “作文之际, 内在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识不断观照和渗透的过程 生文之哀乐已失本来, 激情转而为凝 ” 神, 始于觉哀乐而动心, 继乃摹哀乐而观心、 用心。 纷乱的自然之情一跃而向净朗、 整饬的 从而粗俗、 ① 审美之情提升, 成为落纸之情词, 文本之内容。 钱锺书不愧为中西贯通的大学者, 他对“抒情通乎造艺 ” 的论述, 不但立足本土文化、 文学语境, 同时放眼于西方文学理论, 从中发掘大量相似理论主张对之予以参考与印证 : “读者生情迳出于作者此情 ” 。至 瓦勒利力非 之说, 斥为“鹘突乱道, 一若不须构思成章者 ” : ‘欲博我下泪, : “人有常言 ’ 君必先赔眼泪。 曰 我则窃恐君泪墨淋漓之作使吾厌苦欲哭或且不禁 ” 失笑耳。 — —引者注) 谓诗文气涌情溢, 狂肆酣放, 似口不择言, 而实出于经营 古希腊人( 指朗吉努斯— — —引者注 ) 称, 节制, 句斟字酌; 后世美学家( 指席勒— 艺术表达情感者有之, 纯凭情感以成艺术 — —引者注) 亦尝自道, 运冷静之心思, 写热烈之情感。 者未之有也; 诗人( 指魏尔伦— 文由情生, 而非直情迳出, 故儒伯、 席勒、 华兹华斯等皆言诗生于后事回忆之情而非当场勃发之情。 时贤每称说狄德罗论伶工之善于表演 , 视之若衷曲自然流露, 而究之则一嚬一笑、 一举一动
乎造艺” 的观点, 认为诗歌创作不等于情感宣泄 , 而是对自然情感的一种艺术加工 , 从而拆解了自古以来附 着于此一命题上的道德主义限定与阐释 , 使其深蕴的文学本体论意义得以敞开与彰显 。 钱锺书的理论主 张及其创作实践, 在情性泛滥的中国现当代文坛 , 极具现实针对性, 构成与之相对的中国现代智性思潮的 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钱锺书; 诗言志; 艺术情感论; 智性思潮 ( 14FZW052 ) ;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钱锺书文学思想研究 ” “钱锺书现代文学文本典故研究 ” ( 16YBA131 )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 株洲 412008 ) 作者简介: 罗新河,
① ②
: 《管锥编》( 一) , 2001 年, 第 21 页。 北京: 三联书店, 钱锺书 : 《谈艺录》 , 2001 年, 钱锺书 北京: 三联书店, 第 107 页。
·52·
罗新河: 钱锺书艺术情感论与中国现代智性思潮 ; 二是社会教化, “诗者, : 志” 所谓 持也” 《诗谱序 》 :“ : ‘诗言志, ;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 《正 《虞书》 郑玄 曰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 : “名为 ‘诗’ , 《内则》 : ‘诗负之’ , 《注 》 : ‘诗之为言承也’ ; 《春秋说题辞 》 义 者 说负子之礼云 云 。 : ‘在事为诗, ’ ; 《诗纬含神雾 》 : ‘诗者持也 ’ 云 未发为谋, 恬澹为心, 思虑为志, 诗之为言志也 云 志也, 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 述己志而作诗, 所以持人之行, 使不失坠, 然则诗有三训: 承也, ① ” 故一名而三训也。 , 《毛诗正义 》 那里, 诗人作诗的出发点是“承君政之善恶 ” 伦理教化与政治规训, 其方式是 在 “持” , 《毛诗正义 》 : “温谓颜色温润, — — —也就是温柔敦厚。关于温柔敦厚 是这样解释的 柔谓性情和 。《诗》 : “诗主敦厚。若不节之, ” ” 柔 不指切事情, 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则失在愚。 依违讽谏, 又说 : “此一经以 《诗》 它进一步解释道 化民, 虽用敦厚, 能以义节之, 欲使民虽敦厚, 不至于愚。 则是 就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