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考点

合集下载

传染科护理学

传染科护理学

传染科护理学传染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传染病的防控、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在当前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传染科护理学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艾滋病等。

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常见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飞沫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随患者呼出的飞沫进入他人的呼吸道;接触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如握手、接触污染物品等;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的接触传播,如注射、输血等。

三、传染病患者的护理传染病患者的护理是传染科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护士在护理传染病患者时,首先需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护用品,以防止自身被感染。

其次,要做好病房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病房的清洁和通风。

同时,护士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注意正确的洗手方法,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预防是传染病控制的重要环节。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个人预防和集体预防两个方面。

个人预防是指个人通过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集体预防是指社会各个层面采取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等。

传染科护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传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染科护理学的研究,可以提高护士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技能,提高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传染科护理学的发展也可以促进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开展,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传染病护理学传染病的护理与公共卫生

传染病护理学传染病的护理与公共卫生

传染病护理学传染病的护理与公共卫生传染病护理学——传染病的护理与公共卫生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飞沫、空气传播等方式传播给他人的疾病,其防控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染病的护理在保障患者健康的同时,也是维护公共卫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护理角度介绍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护理措施以及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意义。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除了对患者本人构成威胁外,还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形成链式传染,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对于护理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1.传染源的多样性:传染源可以是人、动物或环境等,因此在护理中需要进行全面的感染源控制,例如保持室内通风、做好动物隔离等措施。

2.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染病可以通过飞沫、空气、接触等方式传播,因此在护理措施中要根据传播途径选择恰当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戴手套等。

3.病原体的易变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可能会发生变异,导致疫情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更新知识,以保障护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传染病的护理措施传染病的护理措施是保障患者快速康复并避免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几项常用的护理措施:1.隔离护理:根据传染途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呼吸道传染病采取飞沫传播隔离,接触传染病采取接触隔离等。

2.个人防护:护理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环境清洁消毒:对患者的周围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4.病例报告和监测:及时将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报告给相关部门,并进行病例监测,有助于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5.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个人防护、饮食调整等,以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三、传染病护理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意义传染病护理不仅关乎患者个体的康复,更是维护公共卫生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传染病护理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意义:1.控制传染源:通过隔离措施和个人防护,有效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染途径,降低传染风险,从而减少传播范围。

传染病护理学

传染病护理学

传染病护理学1.感染过程的表现: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被清除2.传染病的分类:(1)甲类:鼠疫、霍乱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上报(2)乙类:肺炎、艾滋、病毒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症、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构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3)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结膜炎、麻风病、流行和地方性伤感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发现后24小时上报;传播途径:血液、母婴3.病毒性肝炎:按病原体:甲(HAV)、乙(HBV)、丙(HCA)、丁(HDV)、戊(HEA)甲型、戊型—粪口传播,乙丙丁:血液、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4.临床五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性肝炎、肺炎后肝硬化5.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及吸收障碍有关焦虑:与隔离治疗、久治不愈,担心预后问题有关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胆炎刺激神经末梢引痛痒搔抓,组织受压有关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出血、感染、肝肾综合征护理措施:(1)隔离:甲戊消化道隔离3-4周,其他三型要进行血液、体液隔离,物品专人专用(2)休息:在目前无特效药的治疗情况下,休息是重要措施,增加肝血流量,降低代谢率,有利于肝炎病变的恢复,出院还需休息1-3月(3)饮食:合理的营养、适量饮食,急性肝炎:给易消化,清淡,有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c,蛋白质每日1-1.5g/kg,水果蔬菜;慢性:蛋白质,避免高热;重型:低脂、低盐、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少0.5g/kg,(4)禁酒(5)病情观察消化道黄疸变化,出入量腹水,大小便体重,情绪。

(6)对症护理6.艾滋病(HIV):存在病毒的位置:子宫、阴道,尿道,汗液,乳汁,血液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母婴7.高危人群:男同性恋、静脉注射吸毒者、性乱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治疗者8.临床分期:可以潜伏2-10年,可短数月,长达15年,窗口期2-6(1)急性感染期:HIV感染2-4周后出现发热皮疹,乏力,头痛,畏食,恶心,咽痛,肌肉关节痛和颈枕部淋巴结增大,3-14日症状消失。

传染病护理学

传染病护理学

传染病护理学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或其他途径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面对病原体的不断变异和传播速度加快的现象,传染病护理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围绕传染病护理学展开,分为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的基本知识1.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2.病原体的种类和特点3.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4.传染病的免疫学基础二、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1.预防传播a.接种疫苗的重要性b.个人卫生的重要性c.感染控制措施的推行2.患者隔离和防护a.隔离措施的种类和实施方法b.防护措施的种类和选择c.护士的个人防护要求和技巧3.病人护理a.病人的生活护理b.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的监测c.护理中的药物管理d.病人的心理护理4.与家属和社区的沟通a.传染病的家庭护理b.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c.传染病的健康教育与宣传5.预防医学研究a.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与预测b.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c.传染病的新发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究结论:传染病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探讨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以及预防传染病的医学研究。

对于护士或医疗机构来说,了解传染病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预防传染病的扩散,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病原体的不断变异,我们需要不断深化传染病护理学的研究,提高传染病护理的效果和水平,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染病护理学3

传染病护理学3

传染病护理学31.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 ) [单选题]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正确答案)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 ) [单选题] *A. 协助诊断(正确答案)B.确定检疫期C.追踪传染来源D.预测流行趋势E.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3. 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 ( ) [单选题] *A. 传染期(正确答案)B.隔离期C.潜伏期D.前驱期E.免疫期4.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 ( ) [单选题] *A.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正确答案)B. 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5.对HBeAg阳性母亲所生下的新生儿行预防乙肝的免疫处理最恰当的方法是:( ) [单选题] *A、丙种球蛋白(正确答案)B、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C、乙肝疫苗D、乙肝疫苗+高效价免疫球蛋白E、乙肝疫苗+丙种球蛋白6.有关水痘的传染源,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 [单选题] *A、患者是传染源(正确答案)B、无症状带菌者C、带状疱疹患者的传染源作用较水痘患者更重要D、带毒野生动物E、带毒的家养动物7.有关乙型脑炎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单选题] *A、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正确答案)B、乙型脑炎病毒是双股正链DNA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及酸均敏感D、乙型脑炎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E、人对乙型脑炎病毒普遍易感8.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 [单选题]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正确答案)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功能9.确定传染病检疫期限的重要依据是:( ) [单选题] *A、传染期(正确答案)B、隔离期C、潜伏期D、前驱期E、免疫期10.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是:( ) [单选题] *A、隔离、治疗患者(正确答案)B、发现、治疗带菌者C、切断传播途径D、疫苗预防接种E、接触者预防服药11.HIV主要感染下列哪种细胞:( ) [单选题] *A、CD4+淋巴细胞(正确答案)B、B淋巴细胞C、单核细胞D、神经胶质细胞E、皮肤上皮细胞12.关于脑膜炎球菌错误的是:( ) [单选题] *A、在常见菌群中,C群致病力最强,(正确答案)C群致病力最强,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Y群最 B、在体外生活力及抵抗力较强D、使用合适的培养基,在5%~10%CO2、pH7.4~7.6时最易生长E、对磺胺药耐药以C、B群最严重,A群亦在增加13.伤寒患者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 [单选题] *A、起病后第1周(正确答案)B、起病后第2~4周C、起病前1周D、起病后第5周E、起病后第6周14.关于痢疾杆菌,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单选题] *A、为革兰阴性杆菌,有鞭毛(正确答案)B、对化学消毒剂不敏感C、在外界生存时间甚短D、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E、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15.治疗霍乱的关键环节是:( ) [单选题] *A、抗菌药物(正确答案)B、抑制肠黏膜分泌药C、并发症治疗D、补充液体和电解质E、休息16.最有效预防麻疹的措施是( ) [单选题] *A、应用免疫球蛋白(正确答案)B、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C、应用胎盘球蛋白D、应用成人血浆E、应用维生素A17.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单选题] *A.粪-口途径(正确答案)B.血液传播C.接触传播D.呼吸道传播垂直传播18.患者恢复后,仅有低度免疫力的病毒是 [单选题] *A.甲型肝炎病毒(正确答案)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麻疹病毒19下列哪种是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 [单选题] *A.注射输血(正确答案)B.飞沫传播C.唾液传播D.粪-口传播E.垂直传播20.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表现,应除外:( ) [单选题] *A、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正确答案)B、惊厥、呼吸衰竭C、意识障碍及颅高压表现D、对称性瘫痪伴感觉丧失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21.被病兽咬伤后与下列哪些因素无关?( ) [单选题] *A、咬伤部位(正确答案)B、咬伤严重性C、局部处理情况D、被咬者的年龄E、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22.肾综合征出血热常见并发症除大出血外,应排除下列哪项:( ) [单选题] *A、肝功能衰竭(正确答案)B、继发性感染C、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D、肺水肿E、ARDS23.HI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消毒:( ) [单选题] *A、高压湿热消毒法(正确答案)B、75%乙醇C、0.2%的次氯酸钠D、焚烧E、紫外线24.流脑皮疹的特点应除外:( ) [单选题] *A、出血性皮疹,为瘀点或瘀斑(正确答案)B、皮疹分布全身皮肤及黏膜C、大片瘀斑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疤D、在恢复期10%患者可出现口唇疱疹E、瘀斑、瘀点是诊断流脑的必备体征 25.Dane颗粒是指(B )A.HAV颗粒B.完整的HBV颗粒C.HBV球形颗粒D. HBV管形颗粒E.狂犬病病毒包涵体26. 下列哪种病毒为缺陷病毒() [单选题] *A.HAVB.HBVC.HCVD.HDV(正确答案)E.HEV27. 关于乙肝病毒e抗原,下列哪项不正确() [单选题] *A.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具有抗原性,能诱导人体产生相应抗体C.是体内有HBV复制的指标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正确答案)28. 关于乙型肝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单选题] *A.致病机制主要是HB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正确答案)B.感染途径主要是非胃肠道途径和垂直传播C临床表现呈多样性D转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的多见有些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29.治疗流脑首选抗生素为:[D] [单选题] *A、头孢噻肟钠(正确答案)B、庆大霉素C、氟哌酸D、青霉素E、氯霉素30、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 [单选题] *A.呼吸道飞沫传播(正确答案)B.垂直传播C.血液传播D.蚊虫叮咬31. 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 ) [单选题] *A.先由耳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正确答案)B.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到耳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C.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D.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3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变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二)2024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二)2024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二)引言概述:传染病护理学是一门关于传染病护理原理与实践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该课程以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护理技能为核心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预防、控制措施的掌握能力。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护理原则、常见传染病的护理措施以及传染病护理风险管理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传染病护理学课程的内容。

一、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 免疫系统与传染病的关系2. 传染病的感染源和宿主3. 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类和特点4. 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和发病环境5. 传染病的体内感染过程与路径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的传染病2. 飞沫传播的传染病3. 接触传播的传染病4. 水源传播的传染病5. 生物传播的传染病三、传染病的护理原则1. 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2. 护理过程中的预防措施3. 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4. 传染病患者的隔离与防护5. 传染病护理中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四、常见传染病的护理措施1. 肺结核的护理措施2. 带状疱疹的护理措施3. 流感的护理措施4. 腹泻病的护理措施5. 艾滋病的护理措施五、传染病护理风险管理1. 传染病护理风险的评估与管理2. 传染病护理中的标准预防措施3. 传染病事故的处理与报告4. 传染病护理中的事故应急预案5. 传染病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与评估总结:传染病护理学课程(二)系统地介绍了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护理原则、常见传染病的护理措施以及传染病护理风险管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传染病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护理技能,提高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染病护理学考点

传染病护理学考点
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 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 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 织损伤,因而无明显症状、体征, 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 检查才能检出特异性抗体。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人体内 生长、繁殖,并可排出体外,但 人体并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 体内扩散的能力。 传染源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 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 物。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 后,经过一定的方式或渠道到达 另一个易感染者体内,这种方式 或者渠道称为~ 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 性免疫力的人~,易感者在某一特 定人群中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 性。 潜伏期 :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 受感染者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 时期。 前驱期 :从患者开始感到不适至 出现该病的明显症状为止的一段 时间~ 隔离 :把传染病人(传染源)与 健康人跟非传染病人分开,安置 在指定地方,进行集中治疗和护 理,以防传染和扩散。 清洁区 :未与病人接触、未被病 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值班室、 配餐室、会议室等 污染区 :常与病人接触、经常被 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病室、 病人洗浴间、厕所、入院处置间。 半污染区 :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 污染的区域,如内走廊、医护办 公室、治疗室、消毒室 终末消毒 :传染源已离开疫源地 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措 施,以便杀灭残留在疫源地内各 种物体上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 :对于有传染源存在 或曾经有过传染源的地点进行的 消毒 预防性消毒 指的是对可能受到病 原体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消 毒,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复发 :病人退热后 1-3 周,临床 症状再度出现,血培养再次阳性。 再燃 :病人在病后 2-3 周体温开 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 又复上升,血培养可以阳性。 鸡皮疹 :猩红热发热后第二天出 现与毛囊一致的皮疹,类似鸡皮 样,称为“鸡皮疹” 粟粒疹 :猩红热发热后第二天少 数出现有带黄白色脓头不易破溃 的皮疹,称为“粟粒疹” 帕氏线 :猩红热发病后再皮肤褶 皱处如肘窝、腋窝、腹股沟等处 皮疹密集,常因压迫、摩擦而引 起皮下出血,形成紫红线状。称 为“帕线” 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发热时患者 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口鼻周围相 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草莓舌 :猩红热发热时与发疹同 时出现舌乳头肿胀,舌被白苔, 红肿的舌乳头突出于舌苔之外, 称为“草莓舌” 杨梅舌 :草莓舌 2-3 日后,舌苔 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舌乳 头突起,称为“杨梅舌” 感染的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 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 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 侵袭力 2、毒力 3、数量 4、变异 性 感染过程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 (一) 、非特异性免疫 1、天然屏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传染病(每个个论的疾病书本第一段需要看看)如有纰漏请谅解一、总论(包含明解选择问答)1、mj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mj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mj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清除病原体二、隐性感染三、显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五、潜伏性感染4、mj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体征症状,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mj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急性期改变1、蛋白代谢2、糖代谢3、水电解质代谢4、内分泌改变7、mj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8、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2.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婴儿出生前你从父亲或母亲获得的感染称为先天性感染,如梅毒、弓形虫病。

9、mj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病原体,二、传染性,三、流行病学特征,四、免疫后感染。

10、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一、潜伏期,二、前驱期,三、症状明显期,四、恢复期。

11、mj再燃recrudescence)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时,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mj复发(relapse)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传染病护理学重点

传染病护理学重点

1、感染:就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得过程。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

(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得作用或机体得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得症状、体征。

(3)病原携带状态:系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得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得状态。

小于3个月称急性~,超过3个月称慢性~。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得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常见于结核病、疟疾。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得致病作用:(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得能力。

如: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穿透力等。

(2)毒力: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

(3)数量:同一病原体,入侵数量常与其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传染病中,引起某种传染病发生得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较大。

(4)变异3、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就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得一种清除机制,通过遗传获得,无抗原特异性,又称为先天性免疫。

①三大天然屏障—皮肤、血-脑脊液、胎盘;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②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③体液因子:包括补液、溶菌酶与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等。

(2)特异性免疫: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得针对该抗原得特异性免疫应答,就是通过后天获得得一种主动免疫。

包括由B淋巴细胞介导得体液免疫与由T淋巴细胞介导得细胞免疫。

4、传染病得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传染后免疫。

内科护理学传染病重点

内科护理学传染病重点

第一节概述1.感染5个过程1)病原体被清除不传染2)潜伏性感染不传染3)隐性感染最常见有免疫学改变无症状体征传染4)病原携带状态第二常见重要传染源病原体不被清除第二常见5)显性感染最少见传染2.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IgM抗体3.复发与再燃区别:已退热一段时间——复发体温尚未稳定——再燃4.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丙类传染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乙丙共39种5.检疫日从最后接触日到该病最长潜伏期6.切断消化道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食管便管水源,灭苍蝇蟑螂老鼠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重要措施第二节传染病常见症状体征7.各种热型1)稽留热伤寒极期2)弛张热肾综合症出血热败血症伤寒缓解期3)间歇热疟疾败血症4)回归热布氏菌病5)不规则热流感败血病8.斑丘疹伤寒麻疹风疹压之褪色出血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疱疹水痘单纯疱疹荨麻疹结节状病毒性肝炎血清病9.一痘二猩三天花四麻五斑六伤寒第三节病毒感染一.流行性感冒1.典型症状: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伴相对较轻呼吸道症状2.传染期:潜伏期(1~2天)末到发病后5天有病毒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发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3.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4.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5.流行特征:发病突然,迅速蔓延,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6.分型:1)单纯型最多见全身症状重,呼吸道症状轻2)肺炎型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易发生病死率高3) 胃肠型儿童多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2~3天可恢复4)中毒型极少见5)非典型(轻型)与单纯感冒难以辨别7.并发症:1)细菌性呼吸道感染2) 肺外并发症8.甲型抑制病毒增殖药物:金刚烷胺不良反应:中枢孕妇和癫痫病史者禁用9.预防:接种疫苗用于免疫力低下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典型症状: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胸闷,腹泻和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快速进展的呼吸功能衰竭2.主要机制为免疫损伤3.病原:SARS相关冠状病毒4.传染源:病人尤其急性期发病初传染性强,隐性感染者5.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2)接触传播(距离1m内)3)其他6.临床分型:1)普通型2~4周发热呼吸道症状2)轻型3)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符合一条为重型:p6836.重症处理:1)无创正压通气2)严重5L\min下SaO2<90%或氧合指数<200经无创无改善或不能耐受无创7.出院指标:1)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7天以上2)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3)胸部影像学显示明显吸收8.标本采集:发病早期5天内采集漱口液三.病毒性肝炎1.典型症状: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有密切关系2.传播途径:甲型戊型粪口传播乙丙丁型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3.流行病学:1)甲型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2)乙型乙肝病人病毒携带者,HBe Ag 、HBV DNA 阳性传染性最强3)丙型4)丁型混合感染同时重叠感染HBV基础上HDV5)戊型成年人3.黄疸型肝炎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肝炎间接不升(尿胆原)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用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诊断5.乙肝病原学检测:HBSAg阳性——感染抗HBS抗体阳性——感染过或预防过HBeAg——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抗HBe抗体阳性——复制停止或仍活跃基因变异IgM型抗HBC抗体——急性期IgG型抗HBC抗体——过去感染HBV DNA最直接最特异最敏感指标诊断和判断疗效6.肝衰竭促进肝细胞再生用G-I疗法即胰高血糖素—胰岛素7.抑制肠道有害物质生成用诺氟沙星8.各型肝炎不宜高糖高热量饮食9.乙肝疫苗三针0月,1月,6月10.意外接触HBV应立即注射HBIG四.肾综合症出血热1.典型症状: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衰竭2.传染源:鼠3.病原学:布尼亚病毒科4.最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受损5.早期休克主要病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出血)6.传播途径多种7.临床表现:三点五期三点:发热出血肾损害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胸红,三红: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肾损害少尿期:具有特征性一期,持续时间与病情成正比,出现高血容量综合症7.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血红蛋白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尿常规:蛋白尿免疫学检查:IgM IgG 相隔一周双份血清效价4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8.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9.免疫不强五.艾滋病1.典型症状:机体多种免疫细胞受损,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2.主要破坏辅助T淋巴细胞3.HIV有高度变异性广泛细胞和组织嗜性,毒力的变异影响疾病的进程和严重性4.传染源:病人和病毒携带者5.临床表现:分期1)急性感染期:血清病症状感染2~6周后HIV可成阳性2)无症状感染期:2~10年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除腹股沟淋巴结外,质韧无痛能活动4)艾滋病期:机会感染,恶性肿瘤5.肺孢子菌肺炎为机会感染主要死因6.实验室检查:三系细胞减少HIV RNA 定量检测既有助于诊断,又可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7.核苷类似物反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首选8.意外感染2h内,HIV孕妇,产前3个月开始齐多夫定9.齐多夫定有骨髓抑制作用,HB小于等于80g/L或骨髓抑制可输血,并减量,中性粒细胞小于0.5乘以10的九次方停药10.预防用药:1)基本用药:两种反转录酶抑制剂连用28天2)强化用药: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六.乙脑典型临表: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呼吸衰竭1.传染源:幼猪2.传播途径:蚊虫3.隐性感染,持久免疫,儿童发病率高4.临床表现:1)初期:发热,颅内高压,颈部强直2)极期高热惊厥呼吸衰竭——严重症状呼吸衰竭:中枢性,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匀。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
欢迎来到传染病护理学总论,让我们一起探索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预 防措施、诊断与治疗,以及最重要的护理原则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措施。
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1 特征
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播性和感染性。
2 例子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登革热等。
3 控制
了解传染病的定义是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第一步。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包括咳嗽、打喷嚏、说话等释放的微小飞沫。
接触传播
通过与感染源直接或间接接触,如握手或触摸被 污染的表面。
生物传播
通过媒介生物传播,如蚊虫叮咬传播疟疾。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
卫生习惯
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妥善处理废弃物。
2
个人防护
戴口罩、穿戴适当的防护服、佩戴手套等来减少感染风险。
3
环境卫生
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定期清洁和消毒。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等手段来确定传染病的诊断。
治疗
针对不同传染病的原因和症状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加强支持性治疗。
传染病的护理原则
在护理传染病患者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隔离和保护: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保护患者和他人。 2. 症状和疼痛管理: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不适。 3. 支持和安慰:提供患者和其家人需要的情感支持和安慰。 4. 教育和宣传:向患者和公众传达关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常见传染病的护理措施
流感
鼓励病人休息、保持水分摄入、使用药物缓解症 状。
肠道传染病
加强个人卫生、饮用清洁水源、食物安全控制。

内科护理(医学高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考点

内科护理(医学高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考点

内科护理(医学高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考点1、单选患者,男性,30岁,4年前发现HBsAg(+)。

ALT偶尔增高,近2年来ALT增高持续时间延长,正常时期缩短。

近2个月来感乏力,食欲差,体格检查巩膜无明显黄(江南博哥)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ALT180U/L。

护士在给患者抽血时,不小心被针头刺破皮肤,主要宜采取()A.碘酒消毒B.应用干扰素C.立即注射乙肝疫苗D.注射丙种球蛋白E.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正确答案:E2、单选关于艾滋病的病原学,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对紫外线抵抗力较弱B.艾滋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C.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尿液、泪液、乳汁、脑组织中D.艾滋病毒仅具嗜淋巴细胞性,而不具嗜神经性E.艾滋病毒是一种人类逆转录病毒正确答案:D3、单选患儿,男,2岁。

昨日发热37.5~38℃,今起出皮疹,局部见直径2~4mm皮疹,开始时色淡,逐渐融合转为暗红色,凸出于皮肤表面,压之褪色,无明显痒感。

该皮疹属于()A.斑丘疹B.荨麻疹C.瘀斑D.疱疹E.丘疹正确答案:A4、单选患儿,男,8岁。

患儿2周前随母亲初次去海南探亲,返回后突然畏寒、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继而谵妄,昏迷,伴抽搐。

身体评估:血压110/70mmHg,神志不清,全身无出血点或皮疹,颈项强直,Kernig征(+),Babinski征(-)。

血常规:白细胞9.4×109/L,中性粒细胞76%,淋巴细胞24%。

脑脊液检查:压力稍高,细胞数:30×109/L,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初步诊断为()A.脑型疟疾B.中毒性菌痢C.流行性乙型脑炎D.暴发型流脑E.流行性腮腺炎脑膜脑炎正确答案:A5、单选张某,男,48岁。

诊断慢性肝炎(重度)住院治疗。

以下饮食护理措施错误的是()A.采用高糖、低脂、低蛋白饮食B.摄入不足可静脉补充葡萄糖、维生素及能量合剂C.不能进食者可鼻饲D.有腹水者应予低盐饮食,限制水的摄入E.恢复期开始坚持长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正确答案:E6、单选患者,男性,25岁,因“发热、纳差7天”入院,查T39.5℃,P70次/分,肝肋下2cm,脾肋下2.5cm,血常规示WBC3.2×109/L,中性粒细胞45%,淋巴细胞55%,诊断考虑为伤寒。

传染病护理学重点

传染病护理学重点

传染病护理学重点传染病护理学是临床护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掌握传染病护理学的重点成为了每一位护士必备的素养。

本文将试图从预防传染、控制传播和有效治疗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探讨一些应对传染病危机的策略。

一、预防传染疾病的预防是传染病护理学的首要任务。

在这方面,抗菌防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护士需要遵循洗手、戴手套、穿工作服和使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并确保其正确使用。

此外,消毒和隔离也是重要的预防手段。

护士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消毒流程进行操作,并确保病房的隔离设施和装备符合相关要求,以避免疾病的传播。

二、控制传播控制传播是传染病护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遵循一系列控制传播的措施。

例如,正确使用保护性设备,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做好分区管理等。

此外,护士还需要掌握疫情监测和报告的技巧,及时上报病情、做好病案记录,以便及时掌握疾病的流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有效治疗对于传染病患者,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护理技能,以确保有效的治疗效果。

护士在实施传染病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此外,护士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面对传染病危机,护士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判断疾病的风险和传播方式,合理分配资源,制定应对策略。

具体而言,护士可以建立病区巡视制度,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隔离效果,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此外,护士还可以组织健康宣教活动,向患者和家属传授正确的防护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传染病护理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护士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在信息时代,护士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此外,护士还可以积极参与科研课题,提高自己在传染病护理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护理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各种传染源对人体进行侵袭,引起机体异常反应并且传播给别人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感染性两个特征,因此对于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传染病学是护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传染病的认识和管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传染病的分类1. 按病原体分类: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2. 按传播途径分类: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粪口传播等。

3. 按发病特点分类:急性传染病、亚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 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包括发病率、疫情地域分布、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方面。

护士需要通过对患者进行调查和病史分析,及时发现患者的传染病特征,做好隔离和预防工作。

2. 流行病学控制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需要进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工作,护士需要参与其中,协助医生制定控制传染病的方案,并且落实相关的防控措施。

四、传染病的预防1. 感染控制感染控制主要包括环境清洁、器械消毒、卫生设施的建设等,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规定和要求,保障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

2.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包括穿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护士需要根据传染病的特点,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保障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3. 预防接种对于能够接种预防疫苗的传染病,护士需要积极主动地向患者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接种意识和行为。

五、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护士需要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询问,及时掌握患者的症状,帮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六、传染病的护理管理1. 隔离护理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护士需要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隔离护理措施,保障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传染病患者的营养护理患有传染病的患者需要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营养护理方案,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康复。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也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健康问题之一。

传染病的出现不仅给个人的健康带来威胁,还可能引发甚至蔓延到整个社会。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常见特点,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重要知识。

本文将为您整理以下传染病护理的重点知识。

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一定传播能力的疾病。

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直接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是重中之重。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卫生素质以及加强传染病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此外,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传染病的护理原则1. 杜绝传染源:护理期间,要对传染源进行有效隔离,以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隔离的方式主要包括空气隔离、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等。

2. 加强个人卫生:从源头上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包括勤洗手、正确使用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3. 确定传染途径:掌握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不同的传染途径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比如对于飞沫传播的病原体,需要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等。

四、常见传染病的护理要点1. 流感:流感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传染病。

在护理流感患者时,应注意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患者部分使用一次性物品,如纸巾,并定期消毒。

2.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

对于结核病患者的护理,应注意隔离措施、饮食调理等。

尽量减少患者与他人的接触,并保持通风良好。

3. 肝炎:肝炎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肝脏炎症,严重的肝炎还可能引起肝功能衰竭。

在护理肝炎患者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定期检查患者的肝功能、合理饮食等。

4. 腹泻: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对于腹泻患者的护理,要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及时更换患者的衣物和床上用品等。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高频必考考点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高频必考考点

传染病概述●传染病基本特征:病原体、有传染性、流行性及感染后免疫性●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潜伏期①定义: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②临床意义: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隔离期的重要依据。

二、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病人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一般持续1-3日。

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三、症状明显期出现各自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

病情由轻转重,到达顶峰,然后随机产生免疫力,病情缓解进入恢复期。

此期传染性较强并且易产生并发症。

四、恢复期症状及体征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渐恢复。

恢复后如机体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称为后遗症期。

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属正黏液病毒科,是一种RNA病毒,根据其NP抗原性分为甲、乙、丙3型,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极易发生变异,尤以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发生。

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

在低温环境下较为稳定,在4℃能存活1个多月。

●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空气传播●大流行的发生与下列4种因素有关:①潜伏期短,仅1~2天;②流感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易发生变异;③以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④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短且各型及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临床表现麻疹病人的护理●麻疹的传染源:麻疹患者●麻疹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时段: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麻疹患者的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麻疹黏膜斑具有早期诊断价值●麻疹出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麻疹恢复期出疹后3~4天,皮疹消退,可有麦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麻疹患儿高热时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酒精擦浴、冷敷●麻疹患者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接种麻疹疫苗。

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总结

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总结

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总结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际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可能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了解并掌握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是每个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预防措施、护理方法以及个人防护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可以在人际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食物传染、接触传染以及昆虫媒介传染等多种传播方式。

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肺结核、艾滋病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等。

预防措施为了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1.清洁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消毒空气、地面、物品等,尤其是公共场所和医疗机构。

2.手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尤其是接触过患者或患者周围环境后。

3.接种疫苗: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疫苗接种计划,及时接种相应疫苗,提高免疫力。

4.医学观察:对于疫情流行地区的人员,应进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

5.避免接触:尽量避免与患传染病的人接触,尤其是呼吸道传播的疾病,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护理方法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

1.隔离措施:对于已经确诊或高度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严禁与他人接触,避免传播。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控制传染病的发展。

3.患者营养: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增加免疫力,帮助患者更快康复。

4.体温监测: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及早发现是否发热,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5.改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温度适宜,保持床上用品和衣物的清洁。

个人防护作为医护人员,了解如何个人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1.佩戴口罩:在接触或处理患者时,佩戴合适的口罩,防止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传播。

2.穿戴手套:在接触患者或处理患者排泄物、分泌物等时,佩戴合适的手套,防止感染。

传染病护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传染病护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传染病护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护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在医学领域中,传染病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的防治变得尤为重要。

传染病护理学旨在培养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保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传染病护理学的期末复习资料。

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顾名思义,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了解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传染病护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这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环境清洁和消毒、隔离措施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了解传染病的病原体特点和传播途径,以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以便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链球菌等。

四、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传染病护理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传染病。

一旦传染病被诊断出来,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关注传染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及时处理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五、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各种传染病的疫苗接种时间和方法,以便在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疫苗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以便在接种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护理和监测。

六、传染病的心理护理传染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还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以便杀灭残留在疫源地内各种物体上的病原体。

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血培养再次阳性。

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复上升,血培养可以阳性。

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侵袭力2、毒力3、数量4、变异性(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二)特异性免疫1、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3、有流行病学的特征①流行性②地方性③季节性4、感染后免疫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3、保护易感人群3休息:绝对卧床休息4饮食护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5降温: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6口腔、皮肤护理7按医嘱给药8健康教育1、保持皮肤清洁,禁用肥皂水、酒精擦拭皮肤2、皮肤瘙痒者避免搔抓,防止抓伤皮肤造成4、大面积瘀斑的坏死皮肤应注意保护,定时进行皮肤消毒5、皮6、衣着宽松,内衣裤勤换洗7、伴有口腔黏膜疹,做好口腔护理1、表面抗原(HBsAg)感染HBV后3周,为急、慢性乙肝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2、抗3、抗-HBc 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前者只存在于乙型肝炎的急性期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急性发作期;后者在前者下降消失后出现,可持续多年,是HBV既往感染的标志4、是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5、抗-HBe表示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1、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体温在38—39间。

疼痛等,有时有腹泻或便秘,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呈浓茶色。

少数以发热、头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

2、黄疸期:发热减退,但尿色更黄,巩膜、皮肤也出现黄染,1-2周达到高峰。

有些病人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

肝脏多肿大,在肋下1-3厘米,有压痛和叩击痛,脾脏可轻度肿大。

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致消失,肝脾缩小,肝功能逐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乙型、丙型、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③流行特征:流行于夏秋季节④发病年龄:10岁以下儿童居多。

极期的重要表现:①持续高热,为乙脑的必有症状,呈现稽留热型,持续7-8天,重者可达3周。

②意识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嗜睡、昏睡、谵妄或昏迷,多发于病程的3-8日,持续1周,重者达4周。

③惊厥或抽搐,为乙脑典型症状之一,多发于病程2-5日。

④呼吸衰竭,为本病最严重表现和主要死因,分为中枢、外周和混合型呼吸衰竭三类。

流脑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其次是肺不张、尿路感染、褥疮;治疗要点重点做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等危重症抢救;预防防蚊、灭蚊,预防接种。

流脑症状护理:㈠、发热①物理降温②药物降温③降低室温。

㈡、惊厥或抽搐: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Ⅰ、针对引起抽搐的不同原因进行处理:①脑水肿所致进行脱水治疗②脑实质病变引起,可按医嘱使用抗惊厥药③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给以吸痰、吸氧④高热所致,积极降温同时按医嘱给以镇静剂。

Ⅱ、预防惊厥或抽搐发作、防止窒息及外伤①将病人放置光线暗,安静的房间。

放置声音、强化刺激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持续吸氧④专人守护,设置床档,必要时用约束带,防止坠床⑤惊厥发作时切勿用力牵拉或按压病人肢体,以防引起骨折。

㈢、呼吸衰竭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吸氧③暗医嘱给以治疗呼吸衰竭药物④如经以上处理无效,需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应用人工呼吸器的病人,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上述治疗操作,并向家属说明治疗目的及步骤,以减轻其焦虑和恐惧,并给以相应护理。

㈣意识障碍:除保持一定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外,还应注意预防并发症①皮肤护理②口腔护理③眼睛护理④泌尿系统护理。

健康教育①进行预防性教育,强调防蚊、灭蚊和预防接种②讲述病因、主要症状特点、治6个月内恢复㈠发热期: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伤的表现。

“三痛”为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为皮肤充血时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的潮红。

㈡低血压休克期㈢少尿期: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㈣多尿期。

血常规早期见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尿常规在病程2日后出现尿蛋白,4-6日尿蛋白常为(+++)~(++++)肾病综合征治疗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综合治疗。

在多尿期防止继发感染最为重要。

肾病综合征预防:①防鼠灭鼠(最关键)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肾病综合征护理措施:⒈病情观察⒉休息⒊饮食⒋症状护理①高热:不能用酒精温水擦浴,禁用强烈退热狂犬病⒈临床表现: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⒉伤口处理①伤后尽快用20%肥皂水或者0.1%新洁尔75%酒精反复擦洗消毒,后涂碘酒③伤口一般不予止血,不缝合,不包扎,以便排血引流④咬伤部位为头、颈部或严重咬伤者用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底部及周围:⒈传染源、病人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⒉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及血制品传播③母婴传播。

艾滋病病毒有嗜神经性和嗜淋巴性,主要使CD4+ T淋巴细胞受破坏,导致免疫功能受损。

艾滋病期表现①机会性感染,主要是以肺孢子菌肺炎(PCP)最常见,且是引起艾滋病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②卡氏肉瘤。

健康教育①进行预防教育,特别是加强性教育②指导病人抗病毒治疗,说明按时足量服药和坚持终身服药的重要性③由于免疫低下,常伴有机会感染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应指导病人和家属采取预防感染的措施④对无症状携带者应3-6⒈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皮肤出现斑丘疹⒉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最:斑疹→丘疹→疱疹→结痂;水痘禁用激素7日至肿大后9日,可从唾液分泌出病毒⒉临床表现: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下、后发展,边界不清,有弹性并有触痛,局部皮肤发亮但不红,皮温增高。

早期腮腺导管口红肿,按压无脓性分泌物,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⒊并发症Ⅰ神经系统并发症Ⅱ睾丸炎或卵巢炎Ⅲ胰腺炎⒋预防⑴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儿童医学观察3周⑵切断传播途径⑶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伤寒杆菌菌体裂解时释放出强烈的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终年可见,夏、秋最多。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其中以回肠末端的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具特征性。

伤寒的并发症肠出血(最常见,发生在病程2-3周)、肠穿孔(最严重,发生在病程2-3周)、中毒性肝炎(发生于病程的1-3周)。

伤寒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其中血培养为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周的阳性率最高达到80%-90%。

治疗伤寒喹诺酮类为首选药。

2500-3000ml/d,鼓励8.36kj/d。

退热期给予高热量无渣或少渣、少纤维素等不易产生肠胀气的半流质饮食,并观察进食反应。

恢复期病人食欲好转可以进食软饭,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饮食量要逐渐增加,切忌饮食不节制和食用生冷、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发生肠穿孔和肠出血。

伤寒病人的症状护理:腹胀患者禁用新斯的明,以免引起剧烈肠蠕动,诱发肠穿孔和肠出血;便秘患者忌用泻药,并且避免用力过度,防止是急、慢性菌痢的病人和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病变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变最为显著,急性菌痢中毒型中的休克型主要是感染性休克。

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即为慢性细菌性菌痢,慢性菌痢的相关因素:①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②营养不良③免疫力低下④原有慢性病,如胃肠道疾病、肠寄生虫等⑤细菌或菌群变异等。

菌痢的血常规见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轻度至中度增高;粪便常规外观为粘液脓血便,镜检见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少见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为确诊的依据。

中毒性菌痢抗休克治疗应用血管活性药以解除血管痉挛。

菌痢的健康教育①进行预防教育②讲述急性菌痢的的疾病知识,患病时的相关的要求,及时治疗急性菌痢以防发展为慢性菌痢,影响生活③病人住院时避免过度劳累、受凉。

暴饮暴食,防止菌痢再次发作④向慢性菌痢患者介绍急性发作的诱因,并帮助其寻找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经呼吸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极易自溶而死亡,因此在采集标本时因注意保暖,并立即送检或床边直接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人群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周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可全年发病但多在冬、春季最多(11月至次年5月),脑膜炎期主要病变为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

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一)普通型1.上呼吸道感染期2.败血症期病人常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3.脑膜炎期,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后疼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二)暴发型,常于24小时内甚至6小时之内危及生命。

1.暴发型败血症(休克型)2.暴发型脑膜脑炎3.混合型(三)慢性败血症本型不多见。

脑脊液检查为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或脓样。

白细胞明显升高数常达1×109/L,以中性粒细胞或多核细胞增高为主。

蛋白显著增高,氯化物和糖含量明显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