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怀疑 张康之

合集下载

寓德育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

寓德育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
, , , 、


,

,
,

当 前 提起 学 校 的 德育 工 作 有 的 老 师 常 为 一 个 难 字 所 困 惑 初 中 阶 段 的 学 生 因 年



,
龄 特 点 贪玩 好 动 多数 又 都 是 独生 子 女 蛮 办 法 不 行 新 时 期 学 校德 育 工 作难 度 增 大 这 是 客观 存 在
,
,
,


教 育 的 内 部 看 有 的个 别 教 师 平 时 学 习 不 够 没 能全 面 理 解 双 全 方 针的 真 正 含 义 教 师
只 是 埋 头 教 书 忽视 了 对学 生 的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有 部 分 学 生 受商 品 经 济的影 响 产 生 读 书 不 好 做 买 卖好 的思 想
, ,
,
,
到 升 旗 之 前要 站好 升 旗 当 中 要脱 帽
, ,

目送 国 旗 要 敬 礼等 规定 收 到 了 良好 的 效 果 另 外 我

,
,

们 结 合《 中小学 教 师职 业道 德要求 》 学 校教 导 处在 教 师 中 开展 了 烛 光 给他 人 燃 尽 自 光 荣 的 活动 要求 教 师做 到 四 好 即 讲 道德 情操 品 质好 讲 言谈 举 止 礼貌 好 ; 讲 团 结友 爱 互
中 学 校 德育 工 作 有计 划 有 组 织 有 步孩 的 对 学 生 进 行 高 尚 品 德 人 生 观教 育 不 断 强 化
, 、 、 、 ,
,
,
学 校 家 庭 社 会三 位 一 体 的 德 育 网 络 逐 步形 成 发 挥 本 校 优 势 和 特 点 务 实 求 深 寓 德 育 于 学 校 的 各 项 活 动之 中 是 我 们的 首 要 任务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新康中学张乐怡众所周知: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这说明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德育始终占主要地位,处于统帅地位,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积累知识、增长智力和增强体力的重要阶段,也是思想道德培养的关键时期。

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社会环境中的中学生,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

同样的,中学的德育教育也面临着多种考验。

一、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德育工作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展开工作,使其系统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进入21世纪,多元的价值取向、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纷至沓来,使得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显性和隐性的变化,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1、社会环境方面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学生思想与品行。

社会不良环境的耳濡目染,玷污了中学生的洁白心灵。

如一些创作者和经营者唯利是图,制造和贩买黄、赌、毒俱全的报刊、书籍、影视作品,严重腐蚀年轻一代;在家庭里,小巷中,电视中的聚赌场面等等,都令青少年或过早、或过量地接触到了不少不该了解的信息;特别是不法网吧已成为青少年的心魔等。

2、家庭的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使得这些孩子大都蛮横不讲理。

而且动手能力极差,又不能吃苦,且心理素质也很差,经不起一小点的挫折。

有的家庭则是“经济富有、文化贫乏”,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教育,不能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有的家庭教育方法粗暴,认为“棍棒下出孝子”,伤害了他们的心灵;有的家长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使孩子受到误导等;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不闻不问,缺乏情感的交流。

3、学校的方面一是重“智”轻“德”问题。

当前大多学校都把教育质量当成学校的生命线,考试成绩是判断学校的好坏,是家长择校的条件。

因此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

关于我国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关于我国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第25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7月 Vol. 25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3────────── 收稿日期:2003-03-04作者简介:张二庆(1972-),男,河北灵寿人,河北师范大学教科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 58 -关于我国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张二庆,耿文侠(河北师范大学 教科所,河北 石家庄 050091)摘 要:智力和德性是人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德性对人的成长起着更为核心和基础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面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突出的是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剖析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教育;实效性;德育目标;德育方法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3)04-0058-03道德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优秀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领域。

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把道德教育放在各育之首,足见其重要程度。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因其实效性低而受到大量的批评和指责。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学校德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适当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德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本文只对德育实效性低的部分原因进行剖析。

一、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忽视个体的内心需要 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过分强调政治斗争、意识形态的教育,我国学校的德育几乎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倾向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完全成了“政治动物”,学校德育也变成了纯粹的政治教育。

学校德育基本上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崇高的政治目标代替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其他目标,似乎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道德圣人。

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读后感

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读后感

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张康之目录作者简介结构体系创新点不足个人收获一、作者简介张康之,男,江苏人铜山县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目前我国公共行政学科中的长江学者仅有三人)、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经历曾就学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曾任教于西北政治学院理论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

先后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行政伦理学研究。

近年来主要从事行政伦理学以及组织理论研究。

199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学理论研究,长于“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研究”与“行政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是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提交国家教委的“关于建立中国MPA教育的倡议”及初步方案的起草人之一。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行政论坛》、《学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著作十五部,编写或主编教材三部。

与他人合作的著作曾获得“吴玉章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等,曾多次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010年转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论文题目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总体范畴批判(论文基本内容如下):新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二国际的理论遭到破产之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他试图借助于总体范畴对马克思主义作以总体的把握。

卢卡奇设定了总体并希冀从这里出发去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意义,以求达到对历史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思的总体范畴是根源于经济分析的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把握。

卢卡奇运用总体范畴去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问题,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乌托邦色彩。

萨特的总体范畴的核心内容是总体化,他认为,实践就是总体化,总体化根源于人的本性,总体化也就是辩证法。

《德育论》试卷及答案

《德育论》试卷及答案

常州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试卷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1。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B 家长委员会C.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D。

学校德育2。

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标志是( ).A.品德认识 B。

品德情感C。

品德意志 D。

品德行为3.中国古代社会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这表明德育目标由什么所决定()。

生产力水平经济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水平 D.哲学思想4.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是( )A。

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德育原则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5.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A。

社会德育 B。

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工作单位实施的德育6。

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A。

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B。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D。

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7.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人们的品德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影响作用,所以要求社会德育必须()A 。

要考虑宣传对象的需要和特点B。

社会德育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C。

坚持正确的导向,使其内容科学健康D.手段、形式应灵活多样在那一个社会历史阶段最早形成了一定的德育思想( )A.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9。

德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吸收和利用以往时代在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这表明德育具有()A。

民主性 B。

变革性 C。

继承性 D.滞后性10。

下列哪一个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

“人最为天下贵”“人定胜天”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决定德育内容的是A。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

德育目标C。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D。

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12。

德育论的研究对象是:A.德育规律B.道德教育规律 C . 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教育规律13。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八章-自测-题目与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八章-自测-题目与答案

一、单选题题目1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德育的实质在于()。

选择一项:A. 孝敬父母B.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C.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D. 尊重他人E. 育德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育德题目2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以下内容中不属于隐性德育内容的是()。

选择一项:A. 校园环境B. 班风C. 宿舍文化D. 教风E. 德育班会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德育班会题目3不正确获得1.00分中的0.00分标记题目题干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 )德育原则的要求。

选择一项:A. 长善救失B. 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C.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 疏通引导E. 知行统一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长善救失题目4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规范性的内容和()的内容。

选择一项:A. 操作性B. 认知性C. 选择性D. 实践性E. 意义性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意义性题目5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严而有格,严而有方”暗含的德育原则是()。

选择一项:A.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B. 疏通引导C. 长善救失D.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E. 知行统一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题目6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选择一项:A. 榜样示范法B. 陶冶教育法C. 实际锻炼法D. 心理咨询法E. 认知明理法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心理咨询法题目7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通过对学生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选择一项:A. 心理咨询法B. 认知明理法C. 榜样示范法D. 品德评价法E. 自我修养法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品德评价法题目8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在德育中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这属于()的德育原则。

学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和想法保康县熊绎中学德育副校长董裕明2014年4月12日至13日笔者有幸参加“襄阳市初(高)中班子其他副职任职资格培训班”学习,时间不长,收获很大。

特别是聆听了专家型、学者型的李菲局长的通俗易懂而思想深刻的报告《关于教育改革的探讨》,更是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深受艺术熏陶的药嘉鑫为什么故意杀害被他开车撞倒的受害人张妙?这怎能不使人悲愤不已;复旦大学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林森浩为什么故意投毒杀害室友黄洋?这怎能不令人痛苦不堪;尤其严重的、更值得深思的是大批的“教育的精英”的留学生学而不归,乐不思蜀,甚至告别故土,申请绿卡,永久移民异国他乡,远离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这又怎能不让中国的教育感到沉重、悲哀和迷茫呢?由于教育制度的“过滤”作用,我们的德育病得很重:德育目的的错位,德育内容的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方法的非人性化,德育评价的形式化等等。

肩负教育使命,观察教育现状,透视社会根源,反思德育工作,心潮澎湃逐浪高,浮想联翩,难以平静。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思考一: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分数”还是培养“人”?关于德育的地位的思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襄阳市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在“办学目标管理”中明确强调:“(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襄阳市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明确强调:“加强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中重新认识道德与理性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中重新认识道德与理性

青海社会科学 2019年第2期在全球化、后工业化中重新认识道德与理性张康之摘 要: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再度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行动”这两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的破题则指向了道德与理性的关系问题。

工业社会所实现的是理性的片面发展,因为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发展而把实践理性排斥到了边缘,以至于出现了道德在社会建构和社会治理建构中缺失的问题。

我们经常提到的工业社会也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中几乎处处都存在着反伦理的问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反伦理的行为,而且在学术研究中,甚至发明了诸如“社会资本”这样的反伦理概念。

然而,20世纪后期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到了社会生活中道德作用潜滋暗长的状况,特别是在政治生活中,一些政治哲学家对道德需求、道德功能及其实际表现状况等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我们认为,关于道德与理性的关系需要在历史过程中去认识。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将不再仅仅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而是会自觉地建构道德生活形态。

因而,理性与道德融合的境界也就到来的,以往关于理性与道德关系的所有讨论也都将失去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后工业化道德科学理性实践理性经验理性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9)02-0001-09作者简介:张康之,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80年代起,人类历史正在通过一场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而进入了又一次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是一次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性运动。

同样,在我们面向未来而思考一个新的社会的建构时,“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行动”仍然是我们必须去加以思考的两个方面。

那样的话,我们会不会重新陷入18世纪启蒙以来的论争中去呢?因为,只要考虑人们之间的关系,就必然要对道德的问题去进行思考;在思考行动的时候,也必然要对理性的问题作出回答。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我们要沿着思想家们所走过的道路再走一次。

如何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如何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如何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张成之
【期刊名称】《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7)003
【摘要】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目前社会、学校在道德教育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而且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缺失,职业类大中专院校更迫切需要解决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努力把德育工作抓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张成之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苏,淮安,223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1
【相关文献】
1.加强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的几点尝试 [J], 荆涛
2.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解读 [J], 沈红芳
3.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J], 杨作新
4.提高自我意识,加强技工学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J], 张天
5.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讨 [J], 娄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份德育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一份德育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一份德育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2008-05-06 08:22:30 作者:陈平来源:武穴市师范附小浏览次数:1739 文字大小:【大】【中】【小】一、调查背景与结果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要取得成功,就不能只看到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应用更多的热情,以更强的使命感去研究、扶持、转化学困生和品困生,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为此,我校开展了一项对学困生、品困生的问卷调查。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我校学困生大约占20%,品困生大约占5%,学品兼困生占3%,这些数字很是惊人。

为了证实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我们咨询了湖北省教科所德育研究室主任张爱国同志,他所掌握的数据与我们的调查数据十分接近。

二、调查分析及对策(一)来自家庭的原因及建议在阅读分析了大量学困生、品困生、学品兼困生的事例后发现,除了智力因素外,问题的产生几乎都与不良的家庭教育有关,主要表现在:1.家长教育意识淡薄。

这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教育孩子的任务应全部由教师承担,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要知道,孩子无权利选择父母,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他们终身的老师。

大多数父母虽然都不是专职教育者,但同样应该有意识地更新教育观念,掌握适当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薄弱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两面性:他们在校遵守纪律,勤奋好学,而一回到家里,就暴露出自私、傲慢、任性的一面,学习、作业拖拉,没有自觉性。

2.家长将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转让。

有的父母贪图享受,将教育子女的义务转给祖辈;有的父母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孩子由监护人或祖辈看管。

隔代养育的孩子由于祖辈溺爱往往会有任性、怕吃苦、没恒心和没耐力的毛病。

3.家庭教育不得法。

有些性情粗暴的家长对孩子实行棍棒教育,遇事不与孩子商量,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有些家长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有一位家长自己读书时不能吃苦,进厂当工人又遭下岗。

为了避免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他成天把孩子看管得死死的,除了读书就是做题。

无锡锡山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预测试题与答案

无锡锡山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预测试题与答案

无锡锡山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预测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对封建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等改革始于( )。

A.明朝末期B.清朝初期C.清朝末期D.民国初期答案::C解析::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对封建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等改革始于清朝末期2.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增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

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量称为()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答案::C解析::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3.()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答案::B解析::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4.王峰,经常迟到、旷课甚至打架,学习成绩也比较靠后。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王老师发现他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就经常表扬他,得到表扬后的王峰逐渐改变了自身的很多缺点。

王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体现了( )。

A.导向性原则B.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C.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答案::B解析::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也叫长善救失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这要求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5.高考前,小珍将“高考,我必须成功!”的大字贴在自己的书桌上,天天激励自己。

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小珍的这种不合理信念属于( )。

A.糟糕至极B.绝对化要求C.过分概括化D.主观要求答案::B解析::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

论社会治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选择_张康之

论社会治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选择_张康之

2004年7月 河北学刊 Jul.,2004第24卷 第4期 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24 No.4论社会治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选择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北京100872)[摘 要]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道德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对于社会治理活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整个伦理学的发展史都把人的道德行为作为研究的重心。

但是,真正能够对人类社会治理活动发生实质性影响的伦理学说并不多。

公共管理伦理学才是真正的、直接的关于社会治理的伦理学,它研究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发生的前提、基础和机制,并寻求道德制度的保障。

[关键词]社会治理;伦理学;道德行为[作者简介]张康之(1957—),男,江苏省铜山县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行政学理论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051;C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4)04-0074-05 [收稿日期]2004-03-19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道德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对于社会治理活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整个伦理学的发展史都把人的道德行为作为研究的重心。

但是,在近代以来,真正能够对人类社会治理活动发生实质性影响的伦理学说并不多。

只有公共管理伦理学才是真正的、直接的关于社会治理的伦理学,它研究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发生的前提、基础和机制,并寻求道德制度的保障。

一、伦理学对道德行为选择的研究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人的德行是社会生活整体有机化的前提。

一个有着普遍德行的社会,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反之,没有德行的社会,就是一个恶的社会。

对于恶的社会,无论有着什么样的惩罚机制,都不能从根本上禁绝恶行的发生。

因而,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激励人的德行,都是成功的社会治理的标志。

社会需要道德,需要人的道德行为的支持。

但是,如何才能激发人的道德行为,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重心。

破解德育教学两张皮现象

破解德育教学两张皮现象

1、功课:联合黉舍德育现实工作谈谈若何战胜教授教养和德育“两张皮”的问题德育为首.安然第一.教授教养质量为中间,是黉舍工作的焦点.这解释三者的重要性,他们是黉舍工作的三架马车,不克不及偏颇,必须齐头并进.也就是说在教授教养进程中必须渗入渗出德育教导.安然教导,三者应相辅相成.那么为什么又会消失德育.教授教养两张皮的现象呢?我以为有以下一些原因:1.双线治理模式”的弊病黉舍设置一位教授教养副校长和一位德育副校长,分离主管教授教养和德育工作,下面分设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德育处负责学生治理,同时负责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治理.指点.考察工作.教务处负责黉舍教授教养治理工作,主抓教师部队扶植,引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带领学科教师进步教授教养质量.学科教师教务处治理,一般不自动问津德育工作.德育.教授教养两部分工作泾渭分明,各自为政,从而形成了德育.教授教养“两张皮”现象.2.教师“学科本位”偏向轻微班级治理是班主任一小我的工作,其他任课教师只负责本身学科的教授教养.学科教师间缺乏有用的沟通与调和,教一个班的几位教师对学生的请求尺度不同一.“学科本位”导领导致学科教师只顾本身学科的教授教养,只关怀学生学本身这科成绩的利害,不关怀学生其他学科的进修情形,也不太关怀学生的操行教养及班级扶植等问题.3.对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完全性和周全性对教师的评价重要看教授教养成绩的利害,这种“学科本位”的评价导领导致学科教师只顾本身学科的教授教养,只关怀学生学本身这科成绩的利害,不关怀学生其他学科的进修情形,也不太关怀学生的操行教养及班级扶植等问题.教师间经常消失抢占学生课余时光补课.多留本身学科的功课等现象.学生很难调和好本身的时光与精神,成果往往是哪位先生不好对于就学哪科,其他的就搪塞了事.这异常晦气于学生周全.平衡地成长.黉舍引诱.教务处的存眷点是教室教授教养.教研组扶植和教授教养质量,运动往往只环绕这些点设计.德育部分的存眷点是学生行动习惯的造就.班级治理,以及班主任.年级组长部队扶植,开展的运动往往只存眷这些点.依据运动的进程和后果,德育部分负责评价和嘉奖学生.班主任和年级组长,教授教养部分则负责评价和嘉奖任课教师.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两部分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与嘉奖相对自力,比较单方面,晦气于促进教师教书育人才能的周全晋升和学生的周全成长.针对以上一些原因,若何战胜德育.教授教养两张皮现象,我以为:1.整合德育和教授教养的治理模式教导质量包含教授教养质量和对学生品格教养的造就,德育和教授教养是一个整体,密不成分.在干部设置上设一位分担营业副校长,统抓德育与教授教养治理工作,周全负责.营业副校长必须在黉舍大筹划指点下整体设计和兼顾调和德育与教授教养工作,以达到进步效能之目标.下设教务主任.德育主任.请求教务主任.德育主任要经常沟通.互相懂得,配合制订筹划,开展工作.教务主任必定要介入班主任.年级组长会,以便实时懂得他们的工作,懂得学生治理要乞降运动安插等.而德育主任也必须介入教研组长会并进班听课,以实时懂得教授教养治理动态.教授教养运动等.对教务主任.德育主任进行通识培训,宣讲筹划,传递黉舍重大事宜.阶段性工作安插等,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年级组长互相懂得,促进懂得,达成共鸣.2.从新肯定治理团队的职责,确立“班级治理配合体”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学生治理和教师间的简略调和,而变成德育教授教养整合工作微不雅层面的负责人.班主任是班级治理的焦点纽带,除治理学生外,更要负责本班学科教授教养的调和监监工作,联结本班任课教师,随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学生的情形.一个班的教师就是一个“班级治理配合体”.班主任按期组织召开班级教师工作会,研讨学生问题,查找解决办法.任课教师介入班级学生治理工作,与班主任一路打造班级文化等.与此同时,年级组长更要带领全部年级的教师打整体仗,除治理学生以外,更要存眷年级教师的德育教授教养行动,介入教授教养治理的目标设置和教授教养质量的剖析.监控等.在班主任.年级组长的带领下,每位教师懂得.存眷其所教授教养生的周全情形,以期达到全员育人.周全育人的后果.3.对教导团队实施“双向”评价方法,实施绑缚考察教师德育与教授教养的理念和行动可否产生改变,与黉舍订教师的评价方法有着密不成分的关系.对教师的评价要同时考量德育与教授教养两方面,如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不但要看其学科营业才能,也要看其对学生操行的造就和对班级.年级扶植的进献.对班主任.年级组长的评价,不但看其对学生的治理才能和学生运动的开展情形,还要看他们协换班内.年级教师配合治理班级和年级的才能以及在晋升整体教授教养质量方面的感化.班级的增量评价包含对班内学生行动的整体评价和进修成绩的增量评价.要想获得正向增加,学生必须周全平衡成长,即补短板.护强项.如许每位教师在存眷本身学科的教授教养工作时,必须同时存眷所教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操行表示和其他学科的进修情形.一个班的教师被“绑缚”在一路,班级扶植的好坏与每位教师的好处互相干注.实施“双向”评价方法使教师的“学科本位”思惟改变成“学生本位”思惟.4. 学科渗入渗出德育,既教书又育人实施本质教导起首是思惟不雅念的改变,而思惟不雅念改变的一个重要门路就是在实施本质教导进程中进行德育渗入渗出,充分应用本质教导的主阵地——教室,对实施本质教导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惟渗入渗出和灌注贯注.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导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入渗出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加德育渠道,丰硕德育情势,扩充德育内容,使黉舍传统美德特点教导在学科渗入渗出中增加新的时期内在,在增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思惟道德扶植中施展重要感化.5.改变不雅念,建立大教导不雅树树德育为先,才能为重.周全成长的育人不雅念.建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教导理念.周全贯彻本质教导,深刻推动课程改造,增强教师思惟不雅念的引诱,明白教书育人的真正目标和内在:智商和情商.成绩和成人一样重要,在教授教养运动中重视德育渗入渗出,寓德育教导于各科教授教养当中.总之,本质教导的症结是德育,德育是本质教导的基石.不搞好德育工作,要想搞好本质教导只能是一句空论.德育与教授教养是一辆马车前的两匹马,只有八两半斤,才干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前方.要进步教授教养质量,必须造就学生优越的品德和共性,就必须依据学生的情绪.意志.性情.气质以及行动习惯上的特点进行教授教养.。

学校德育苍白之痛

学校德育苍白之痛

学校德育苍白之痛我在示范高中做了14年的班主任和4年德育主任,关于德育工作的困惑却越来越多:文明礼貌、遵章守纪、环保节约、安全生命等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大量地重复开展;学生在校园内表现很好,但走出校园就判若两人。

我进行了很多尝试,总结出了一些看上去有效的教育方法,但结果总是不如人意。

我越发感觉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徒劳,甚至认为,学校德育就是个伪命题。

而且,这种观点不是我个人的抱怨,而是很多德育工作者心里解不开的疙瘩。

都说,社会风气不好归根究底是教化出了问题。

在现代社会,教育包括三个施教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90%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镜子,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就看到了什么样的父母。

一些父母自己“身不端”“言不正”,却要求、期待孩子会举止优雅、言行得体。

下面几组镜头并不罕见:早晚接送孩子上下学,家长将车堵在学校门口,在马路中央就让孩子下车,还对保安出言不逊;以时间紧张为借口,拉着孩子不走斑马线,横穿马路;无视文明候车线,拉着孩子坚定不移地站在地铁出口标志线上……这就是我们的家长给孩子的示范。

如果仅仅是家长文化水平低、父母离异、家庭环境等原因制造了问题学生,还可以理解。

最可怕的是,社会层次较高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思想问题。

有些家庭不关注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而是给孩子灌输拜金主义、权力万能等扭曲的人生价值观。

而且身体力行:孩子入学,家长不忘托关系、走后门为孩子选一个好班级;高考报志愿,往往选择预期收入高的、仕途发展快的专业,而不是支持孩子选择喜欢的或适合的……一旦面临选择,“利”字当头,这才会出现“我的爸爸是李刚”等社会事件。

这些社会问题不仅葬送了这一个孩子,也让其他孩子意识到个人努力的徒劳,对人生感到悲观。

笔者对18年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进行了粗略统计发现,90%的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德育理想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论人的道德存在以及人的自我完善

论人的道德存在以及人的自我完善

作者: 张康之[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 55-58页
主题词: 道德存在;道德直觉;人的自我完善
摘要:人不仅有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而且有着道德存在的内容。

正是人的道德存在,才是人的社会本质所在,对于理解人、认识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思想史上,思想家们对人的道德存在有许多宝贵的猜测,但是,明确认识和研究人的道德存在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见。

人的道德存在是通过人的道德直觉的方式而得以实现的。

近代以来关于人的认识的哲学,基本上是基于人的精神存在的分析框架,它不适用于对道德存在的理解。

对人的道德存在的认识,需要有全新的视角。

认识人的道德存在,对于发现人的自我完善的途径,有着积极意义。

试分析信赖、相信与承诺

试分析信赖、相信与承诺

作者: 张康之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信任;信赖;相信;承诺
摘要:在信任问题的研究中,信赖、相信和承诺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存在着严重的与“信任”一词混用的情况,其实,这几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信赖是一种人对人的依附心理状态,用于事或物上,也是一种单向的坚定相信的心理状态。

相信也是其主体对人、事、物的一种心理指向,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表现为相信某一事实,这种事实可以是与其主体无关的。

承诺往往以言行的形式出现,是引起一种行动的前提,如果承诺能够得到切实履行的话,可以导向信任关系的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康之(1957—),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102期,2003.5 ACADEMICS IN CHINANo.5Sep.2003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怀疑○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北京100872)〔摘要〕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对道德教育的迷信。

其实,道德教育有时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能够发挥预期的作用。

教育只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承才有意义。

道德教育的结构性缺陷在于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极大反差,社会成员的道德获得途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社会生活赖以展开的制度。

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来说,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把治理秩序的获得寄托在道德教育之上,而是应当着力于制度建设。

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最为根本的任务就是建立起道德化的制度。

〔关键词〕道德教育;社会教化;制度建设〔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2003)-05-0125-11在学习伦理学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伦理学所规划出来的道德修养方案提出疑问,不能不对每一个社会都重复开展着的广泛的道德教育产生怀疑:它们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它们果真能够有效地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轨道吗?实际上不能!这一点是伦理学的根本缺陷。

也就是说,以往的伦理学对人的人格修养过程寄予了过多的期望,对社会开展道德教育寄予了过多的迷信。

所以,伦理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方向也就选错了。

其实,伦理学也应当像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学科一样,成为一门制度设计的科学,应当通过对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去提供制度设计的方案。

一、人格塑造中的教育途径 道德修养是人格塑造的一条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人们都注重人的道德修养—521—的意义。

道德修养往往被看作为人的人格形成的主观通道,与此相对应,人们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问题,把道德教育看作为人格形成中的客观路径。

实际上,对于人的人格生成来说,道德教育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能够发挥预期的作用。

从人的道德存在出发,可以看到,人的人格主要不是来自于教育和学习,教育并不能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人的人格根源于人的道德存在。

为什么在个体道德发生过程中可以实证地证明教育、学习的作用呢?那是因为教育、学习可以起到唤醒人的道德存在的作用,可以使人更为准确地找到与社会理性、群体理性或职业理性的契合点。

仅此而已。

如果不是在此意义上来认识教育、学习的功能,而是过度地夸大其作用,就极有可能在其社会运作中使这种功能走向反面,进而丧失了通过制度化途径巩固和保障人的道德存在的机会。

在伦理学的哲思中,趋向于深沉的理论往往也会更近乎于事实。

黑格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深刻思想能够揭示出道德存在的实际情况,他意识到:“善是不能教的,而是包含在精神的本性之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自在自为地存在的东西,都包含在人本身之内,都要从人本身中发展出来。

”〔1〕虽然黑格尔把这种不能教的道德存在看作是精神范畴,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是近代认识论物质与精神二元传统的错误。

不过,当黑格尔对精神实体作出“自在自为”的规定时,其实是包含着冲破近代认识论传统的要求的,是可以作出人的道德存在的理解的。

只是黑格尔自己并未达到这一高度而已。

不管黑格尔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有着什么样的不足,当他指出“善是不能教的”这一点时,是非常深刻的。

从黑格尔“善是不能教的”这一判断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为善的境界的人格,并不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道德不是通过教育而赋予人的,因为人自身就有着道德存在。

柏格森也注意到这一现象,他自问自答道:“何以使徒有其仿效者呢?何以伟大的道德领袖能吸引大众追随呢?他们什么也未要求,可他们却得到了。

他们无需去激励,单是他们的存在就足够了,因为这正是那另一种道德的性质。

自然的义务是一种压力或一种推力,而完满的道德则具有感召力。

”〔2〕柏格森不可能意识到人的道德存在,所以,他的回答只是一种模糊的推断,更倾向于将这种现象理解成“示范”,但他毕竟希望根据“自然义务”来加以解释,从而使他避免了庸俗的道德教育观。

其实,从人的道德存在来看,这种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人有着道德—621—学术界2003.5・学术批评〔1〕〔2〕〔法〕亨利・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2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3页。

存在,所以,人向往道德生活,才会崇敬那些崇高的道德形象。

以往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形象的崇敬之所以不能转化为普遍的道德实践,之所以不能持久地发挥社会功能,那是由于社会没有为那些道德形象的存在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如果社会能够确立起保障那些道德形象存在的制度,人的道德存在就会显露出来,人在对道德形象的崇敬中就可以使自己的道德存在成为行为的向导,社会也就会因此而达到普遍道德化的历史阶段。

我们往往看到,在权力超强作用的情况下,道德教育会收到一些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治理体系借助于权力的强制作用,调动宣传机器和广泛的教育力量,对道德教育受体进行轮番“攻击”,迫使道德教育受体承认和接受某些道德信条。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真实的积极效果,反而是道德之外的非道德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

尽管道德教育受体表现为道德水平暂时的提高,而且也会有一些人站出来承认道德教育对他们是有意义的。

在实质上,他们所接受的是权力强制力施予他们的压力,他们也仅仅是学会了如何顺从权力。

在道德教育的背后,是权力的作用机制塑造了他们的奴性而不是独立人格。

所以,当一个社会出现了普遍的自由平等意识的时候,当市场经济唤醒了人的利益主体意识的时候,当人有了独立自主的自觉意识的时候,这样的道德教育就不再发挥作用了。

一切通过教育和学习而获得的东西,都是外在于人的。

反过来说,一切外在于人的东西,在要求人们接受的时候,都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

无论是循循善诱的还是强制性的甚至暴力的教育,都只不过是教育的方式选择而已。

由此看来,统治型的和管理型的制度体系以及在制度体系基础上编织起来的构成因素,都是通过教育的途径灌输给人的。

在这样做的时候,人究竟是变得更加文明了还是更加远离了人的道德本性?如果文明意味着对人的道德本性的否定和背弃,答案肯定是人类因教育而变得文明了;如果文明包含着人的道德本性的内容,特别是以人的道德本性为实质性的内容的话,那么我们只能说人类因教育而变得不文明了。

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把人变得唯唯诺诺,缺乏创造力,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把人变得忙忙碌碌,忘记本我,都证明作为这些社会治理模式的制度性因素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因为,在这些社会治理模式中,教育是服务于统治和管理秩序的目的的,为了谋求统治和管理的秩序,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可能恰恰是采用不道德的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统治型社会治理是强权与道德教育的两手并重。

所以,道德教育在中国历史中发展得最为充分。

但是,统治型社会治理中等级差序格局决定了道德只是权力的虚假外衣,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只是麻痹和腐蚀人心的效果,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证明那些精通伦理理论的人,那些熟谙道德规—721—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怀疑范的人比一般社会成员更有道德。

在知识与技能的领域,我们可以断言教授者比学习者的水平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但是,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说教授的人在道德水平方面一定高于习学者。

那些能够讲出长篇大道理的人,可能在自己的道德生活方面无善可陈,一些设计了公民道德教育方案的或以道德教育为职业的人,可能在道德水平方面远低于公民道德的一般水平。

其实,道德教育是可以包含在制度认同之中的。

而且,只有在制度认同中,才会获得真正的教育效果。

当制度排斥道德时,在道德教育方面无论投入多大的精力,也无法收到实效。

所以,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本身,甚至不能满足于伦理学的研究,而是要着力于伦理制度建设。

当伦理学的研究服务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而不是服务于直接的道德教育时,道德教育已在其中了。

当然,在以往的社会历史阶段中,人类文明的程度尚未达到建立伦理制度的历史阶段,只是后工业社会的萌发,才给伦理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机遇。

公共管理所预示和代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根据道德原则和伦理精神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也就是根据人的本性来建构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所以,它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必须强迫人接受的东西,并不需要刻意强化教育的手段。

我们当前的工作,就在于探索伦理制度建设的可能性。

解决了这个问题,专门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总之,道德不是在教育中获得的,道德任何时候都是对人们之间伦理关系的直观和直觉,是人的道德存在的觉醒。

一个社会道德水平普遍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把社会治理结构奠立在真实的伦理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伦理精神去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只有这样,那些唤醒人的道德存在的社会理性才能迅速地发育和成长,才能普遍地作用于每一社会成员。

二、社会教化是否可能 当一个社会谋求道德建设时往往采用道德教育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也被称作为教化,是以教化民众,以教化风俗的方式。

教化的准确含义就是道德教育。

教育与教化是两个常见的概念,人们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也很少做出区分,只是根据使用地点的不同和所指内容的不同而对使用哪一个概念做出选择。

一般说来,在把特定的人或人群作为“教”的对象时,往往使用教育的概念,而使用教化时,往往是相对于社会全体成员而言的。

可以认为,自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被人们意识到之后,就有了教化的愿望。

即使在今天,人们似乎也认为,国家、政府对公民施以教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因为,对于统治观念的持有者来说,公民素质往往是制约政治发展的一个重—821—学术界2003.5・学术批评要因素,公民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妨碍了他们接受现代政治生活模式。

这样一来,就会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来,即首先对公民进行教化,让他们在教化中接受现代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其实,这就如首先让孩子学会游泳再下水一样。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通过教育手段而实现的教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切教育都应当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不是针对社会成员的整体。

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只是帮助具体的个体提高适应已有的生活模式的能力,而决不是教他们去如何创造一种新型的生活模式。

真正属于一个社会全体公民的政治生活模式,实际上就是这个社会全体公民政治观念和道德意识的形式化了的总和。

一种政治生活模式既不是来自于天启,也不是来自于圣贤的设计和安排,而是由这个社会中的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存在着所谓公民素质不适应他们应有的政治生活模式的问题,也不存在着需要对公民进行教化的问题。

那些倡导对公民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政治和道德教化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很成问题的,正是这些人需要首先对自己进行一些教化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