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响应测试报告

合集下载

冷热试验报告

冷热试验报告

冷热试验报告
冷热试验报告通常是在产品研发、制造或测试过程中进行的,目的是评估产品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以下是一份冷热试验报告可能包含的一般性信息:
试验概述:
试验目的:明确冷热试验的目的,例如评估产品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耐受性和性能。

试验范围:说明试验涉及的温度范围、温度变化速率等。

试验标准和方法:
引用使用的标准:指明使用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以确保试验的规范性。

试验方法:详细描述冷热试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

试验设备:
冷热循环设备:列出使用的冷热循环设备的型号、规格和性能参数。

控温系统:说明用于控制温度的系统,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等。

试验条件:
温度范围:指定试验的低温和高温的范围。

温度变化速率:描述温度变化的速率,通常以摄氏度/分钟为单位。

样品信息:
样品标识:标明参与试验的样品的唯一标识,如批次号、序列号等。

样品准备:说明样品的准备过程,包括是否需要预热或其他特殊处理。

试验过程:
温度变化记录:记录试验期间的温度变化,包括开始、结束时间和各个温度点的保持时间。

异常事件记录:如有任何异常事件或试验中断,应该进行详细记录。

试验结果:
样品状态: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样品的状态,包括是否出现损坏、变形等。

性能评估:评估产品在试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结论和建议:
结论:总结试验结果,明确产品在冷热试验中的表现。

建议: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可能的改进或优化建议。

这些内容可能会根据具体的产品类型、行业标准和试验目的有所不同。

确保报告清晰、详细,并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热分析实验报告

热分析实验报告

热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热分析实验是用于研究物质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热分析技术,研究样品在升温过程中的热行为,并分析其热性质。

实验原理热分析涉及到一系列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和热差式量热计(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主要使用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来研究样品的热性质。

差热分析是利用样品与参比样品之间在温度升高或降低过程中吸放热量的差别,来研究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

当样品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时,其吸放热量的差别会引起差热曲线的偏移。

通过分析差热曲线的形态和峰的位置,我们可以了解样品的热反应性质。

热重分析则是通过记录样品在升温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来研究样品的热分解和失水性质。

当样品发生热分解或失水时,其质量会发生变化。

通过分析热重曲线,我们可以确定样品的热分解温度和相应的质量损失。

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和参比样品。

样品应为已知组成和纯度的物质,参比样品应为不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物质。

2.使用差热分析仪器,将样品和参比样品装入样品盒和参比盒中,并将其放置在差热分析仪中。

3.设置差热分析仪的升温程序和扫描速率。

升温程序应根据样品的性质来选择,扫描速率则应根据实验要求来确定。

4.开始差热分析实验,记录差热曲线。

实验过程中,温度将逐渐升高或降低,样品和参比样品的吸放热量差别将被记录下来。

5.使用热工分析仪器,将样品和参比样品装入热重分析仪器中,并将其放置在恒温器中。

6.设置热重分析仪器的升温程序和扫描速率。

升温程序应根据样品的性质来选择,扫描速率则应根据实验要求来确定。

7.开始热重分析实验,记录热重曲线。

实验过程中,样品和参比样品的质量变化将被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差热曲线和热重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样品的热性质信息。

热分析实验报告(二)

热分析实验报告(二)

热分析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对热分析实验进行详细的报告,旨在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通过热分析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样品的热性能以及固态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本次实验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A)来分析样品的热性质和热分解行为。

正文:1. 实验目的1.1 熟悉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分析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1.2 分析样品的热性能,探究可能的相变和热效应1.3 研究样品的热分解行为,了解其稳定性和热稳定性2. 实验方法2.1 样品的制备和处理2.1.1 样品的选择和准备2.1.2 样品的称量和粉碎2.1.3 样品的处理和预处理2.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的操作步骤2.2.1 DSC仪器的准备和参数设置2.2.2 样品的装填和测量2.2.3 实验过程的记录和数据处理2.3 热重分析法(TGA)的操作步骤2.3.1 TGA仪器的准备和参数设置 2.3.2 样品的装填和测量2.3.3 实验过程的记录和数据处理3. 实验结果3.1 DSC曲线分析结果3.1.1 样品在升温过程中的热峰分析 3.1.2 样品在降温过程中的热峰分析 3.2 TGA曲线分析结果3.2.1 样品的失重过程分析3.2.2 样品的热分解过程分析3.3 结果的数值分析和对比4. 讨论4.1 样品的热性能分析4.1.1 样品的相变行为和热效应4.1.2 样品的热容量和热传导性能 4.2 样品的热分解行为分析4.2.1 样品的失重过程的解释和分析 4.2.2 样品的热分解动力学分析4.3 结果与理论的对比和讨论5. 结论5.1 通过DSC和TGA分析,我们获得了样品的热性能和热分解行为的有用信息5.2 样品的相变行为和热效应与其化学成分和结构密切相关5.3 样品的热分解行为显示了其热稳定性和可能的降解途径5.4 本实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总结:本文对热分析实验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介绍了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讨论。

温度传感器热响应时间测试方法

温度传感器热响应时间测试方法

泰索温度测控工程技术中心文件名称温度传感器热响应测试方法文件编号TS-QMSS-TW-026制定部门中心实验室生效日期2012.11.15 版本号A/0工位或工序名称测试室使用的工具、仪器、设备或材料试验装置、干式炉、精密温度仪表、计时器、传感器作业方法试验装置示图注释:2-固定托架;3-摆动气缸;4-旋转臂;5-直行气缸;6-传感器夹持器;7-干式炉;11-导向堵头;12-计时启动(位置)开关;26-被测传感器;27-温度显示仪表。

1.温度传感器时间常数定义温度传感器的时间常数是指被测介质温度从某一温度t0跃变到另一温度t x时,传感器测量端温度由起始温度t0上升到阶跃温度幅度值t n的63.2%所需的时间。

热响应时间用τ表示。

2.测试和试验步骤2.1将自控温管式电炉温度事先恒定在(建议:热电阻推荐300℃;热电偶推荐600℃)预定温度,待测样品安装在检定炉夹具上置于室温下等温30分钟以上(若传感器提前两小时放置在实验室,便不需要等温过程)。

2.2连接传感器与精密温度仪表测量线路,在将传感器置于温场前,接通电源,观察精密温度仪表显示的室温t s(t s=t0)并记录。

2.3提前计算以下有关数据2.3.1阶跃温度(幅度)值:对于热电阻t n=300-t s;对于热电偶t n=600-t s。

2.3.2记时掐表温度值t'=63.2%t n+ t s,对应时间为热响应时间τ。

2.4试验操作2.4.1以上准备就绪,将温度显示仪表上限报警值设为:63.2%t n+ t s作为计时终止信号,以便自动的控制计时器工作。

2.4.2接通气源,按动摆动气缸电磁阀按钮,旋转臂摆动旋转至干式炉炉口上方(保持同一轴线),大约5秒后直行气缸电磁阀动作,将温度传感器垂直插入干式炉(深度大约180mm)。

此时,计时开关已经打开并开始计时。

2.4.3注意观察精密温度仪表显示温度值迅速变化,待温度显示值达到报警值63.2%t n+ t s瞬间,报警常闭接点断开,此刻计时器当前示值即为实际时间常数τ。

岩土热响应测试报告(DOC)

岩土热响应测试报告(DOC)

XX省XX市学院片区地源热泵工程岩土热响应测试报告XX省XX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二〇一四年五月岩土热响应测试报告一、工程概况该项目为XX省XX市学院片区(XX市学院、新华苑)地源热泵工程,位于XX省省XX市市。

本工程拟采用节能环保的土壤源热泵系统,作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

我所对该工程地埋管场地进行了深层岩土层热物性测试。

本次试验进行了1个孔的测试。

报告时间:5月10日~5月11日。

二、测试概要1、测试目的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是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的重点,设计出现偏差可能导致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甚至无法正常运行。

拟通过地下岩土热物性测试并利用专业软件分析,获得地埋管区域基本的地质资料、岩土的热物性参数及测算的每延米地埋管换热孔的换热量,为地热换热器设计、换热孔钻凿施工工艺等提供必要的基本依据。

2、测试设备本工程采用XX省建筑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自主研制开发的型号为FZL-C(Ⅲ)型岩土热物性测试仪,如图1所示。

该仪器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 2008 1 0238160.4)。

并已广泛应用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网球场馆、济南奥体中心等一大批地源热泵工程中的岩土层热物性测试。

见附件3。

3、测试依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 ( 2009年版)。

测试原理见附件2。

图1 FZL-C(Ⅲ)型岩土热物性测试仪三、测试结果与分析1、测试孔基本参数表1 为测试孔的基本参数。

表1 测试孔基本参数项目测试孔项目测试孔钻孔深度(m)100 钻孔直径(mm)150埋管形式双U型埋管材质PE管埋管内径(mm)26 埋管外径(mm)32钻孔回填材料细沙主要地质结构粘土与玄武岩2、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见表2。

循环水平均温度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见图2。

测试数据见附件1。

初始温度:16.2℃;导热系数:1.66W/m℃;容积比热容:2.1×106J/m3℃。

3、结果分析钻孔结果表明:该地埋管区域地质构造以粘土为主。

变电站红外热像检测报告

变电站红外热像检测报告

变电站红外热像检测报告一、检测目的:本次红外热像检测的目的是对变电站进行全面的热像检测,旨在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电器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确保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二、检测范围:本次热像检测的范围包括变电站的各个设备,如变压器、断路器、避雷器、绝缘子等。

三、检测方法: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变电站的各个设备进行检测,通过捕捉设备散发的红外热辐射图像,分析设备是否存在过热、电流不平衡、接触不良、绝缘损坏等异常情况。

四、检测结果与分析:1.变压器:经过红外热像检测,变压器表面温度分布比较均匀,未发现明显的过热现象。

各个连接线路接触良好,绝缘状态良好。

变压器正常运行。

2.断路器:部分断路器表面温度升高,表明断路器存在过载或故障。

建议对这些断路器进行维修或更换,以避免进一步的故障。

3.避雷器:避雷器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无明显过热现象。

绝缘状态良好,避雷器正常运行。

4.绝缘子:绝缘子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无明显过热现象。

绝缘状态良好,绝缘子正常运行。

五、处理建议: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以下处理建议:1.对存在过载或故障的断路器进行维修或更换,以确保正常运行。

2.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红外热像检测,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3.对温度较高的设备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正常运行并及时处理问题,避免可能的故障发生。

4.合理配置设备,避免过载情况的发生,确保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六、检测总结:通过本次红外热像检测,发现了部分断路器存在过载或故障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建议。

综合来看,大部分变电站设备运行正常,无明显的故障和异常情况。

然而,为了确保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仍需要定期进行红外热像检测并及时处理潜在问题。

七、检测时间:本次红外热像检测时间为XX年XX月XX日。

八、签字:检测人员签名:________________。

地源热泵换热系统热响应测试技术与案例分析

地源热泵换热系统热响应测试技术与案例分析

研究及应用的不断深入 ,其弊端很多 ,不但给地
源 热泵 系 统 的长 期稳 定 运行 埋下 很 多 隐患 ,而且 增 加 系统 的初 投 资 。此 次会 议 主要 围绕 这 些关 键
热点问题展开研讨 ,让业内真正有发言权的专家 和 企 业 以 自己 的实 践 经 验 ,提 出 问 题 、集 中讨
与节能中心朱清宇主任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浅层 地温能研究中心主任方肇洪教授 、中国能源研究 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郑克 棱主任 、中国
地 质 调查 局浅 层 地 温能 能 研究 与推 广 中心冉 伟彦
副主任等专家到会 。王秉忱大师致开幕词。 地下岩土热物性参数是设计地源热泵系统地
埋 管换 热 器重 要 的基 础 数据 ,而地 源 热泵 的应用
自全 国各省市的 l0多位代 表聚集 在此 ,召开 1 “ 地源热泵换热系统热响应测试技术与案例分析 研讨交流会” ,专 门研讨 、交流地源热泵换热系 统 的关 键技 术一 岩土 热响应 测试 。
会 议 由北 京 市 新 能 源 协 会 的 张 宏 友 主 任 主
持 ,国务 院资深 院士、建设部建设环境工程技术 中心主任王秉忱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
1 2月 1 日的北 京 已是 岁末 寒冬 ,但 北京 新 0 悦宏 国际大 酒 店 四层 大会 议 室里 却 气氛 热烈 。来
代表的关注 ;北京华清荣昊 、中国地质调查局浅 层地温能能研究与推广 中心、建筑环境与节能 中 心等单位结合工程实践 ,交流了地埋管换热孔传 热系数在设计 中的应用 、岩土热物性经典案例及 相关问题探讨 。来 自地源热泵产 、学 、研的各方 代表认真听取大会报告 ,提出问题。 开 发利 用 浅层 地 温 能 ,对 构 建 资源 节 约型 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我 国 现有能源结构 、促进 国家节能减排战略 目 的实 标 现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利用浅层地热能 为建筑供暖、制冷 的工程项 目数量及服务面积迅 速增加 ,已超过 1 . m ,其 中既有普通住宅 、 4亿 公共建筑 ,也有工业厂房、宾馆 、商场 ,显示了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地源 热泵作为一项可再生能源应用于建筑节能的先进 技术 ,已取得 显著 的节能减 排效 果 。 国家在 “ 十二五”规划 中提出要调整优化能 源结构 ,构建安全 、稳定 、经济 、清洁的能源体 系 ,非 化石 能 源将 占 1.%。建 设部 提 出 ,未来 1 4 五年地源热泵的服务面积将达到 3 . m ,2 1 5亿 0 5 年的利用总热量达 6 8 80万吨标准煤 ,占能源消 耗总量的 1. 1 %。可以肯定的是 ,国家在 “ 7 十二 五”期 间地热能开发利用将掀起一轮新高潮 。 准确 的 岩土 热 物性 参数 的测量 是 地源 热 泵 系 统设计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也是当前浅层 地 温能技 术 推 广 的难 点 。地 源热 泵换 热 系统 热 响 应狈 试技 术 与 案例 分析 研讨 交 流会 的召开 对 加大 4 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 、推动浅层地温能的规模化

最新热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热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热分析实验报告
在本次热分析实验中,我们旨在探究不同材料在受热条件下的物理和
化学性质变化。

实验采用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两种技术,对选定的样品进行了全面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特性分析。

实验一: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样品:聚合物A
实验条件:在氮气氛围下,温度范围从室温至300°C,加热速率为
10°C/min。

结果:DSC曲线显示样品在约220°C时出现一个明显的吸热峰,表明
聚合物A在此温度下发生了相变。

进一步分析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分
子链间的相互作用能在此温度下被克服,导致结构的重组。

实验二:热重分析(TGA)分析
样品:陶瓷材料B
实验条件:在空气氛围下,温度范围从室温至1000°C,加热速率为
5°C/min。

结果:TGA曲线表明,陶瓷材料B在500°C之前质量变化不大,显示
出良好的热稳定性。

然而,在500°C至700°C之间,样品质量急剧
下降,对应的热分解产物通过质谱分析确认为氧化物和水蒸气,表明
材料在此温度区间发生了分解。

结论:
通过本次热分析实验,我们对聚合物A和陶瓷材料B的热性质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

聚合物A的相变温度为其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参数,而
陶瓷材料B的热分解特性则为其在高温环境下的使用提供了指导。


来的工作将集中在优化实验条件,以及扩展对更多材料的热分析研究,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材料的热行为。

铝热剂燃烧试验报告单

铝热剂燃烧试验报告单

铝热剂燃烧试验报告单
试验目的:评估铝热剂的燃烧性能和热效应。

实验装置和材料:
1. 试验装置:包括燃烧室、燃烧控制系统、气体分析仪等。

2. 材料:铝热剂、空气。

实验步骤:
1. 准备燃烧室,并确保其密封性良好。

2. 加入适量的铝热剂至燃烧室内。

3. 打开燃烧控制系统,将适量的空气注入到燃烧室中。

4. 点燃铝热剂,并观察其燃烧情况。

5. 实时监测和记录燃烧过程中的内部温度、压力等参数。

6. 使用气体分析仪对燃烧产物进行采样和分析。

实验结果和讨论:
1. 铝热剂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明亮的火焰,并迅速燃烧。

2. 燃烧过程中,燃烧室内的温度迅速升高,达到高温状态。

3. 燃烧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结论:
1. 铝热剂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能够快速产生高温和明亮的火焰。

2. 铝热剂的燃烧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需要注意对其排放进行处理。

备注:
本报告仅为实验报告单的一部分,仅提供了部分实验情况和结
果,并未包含完整的实验数据和分析。

完整的报告将在进一步实验和数据处理后完成。

电脑测评报告模板

电脑测评报告模板

电脑测评报告模板1. 引言在这份电脑测评报告中,我们将对一台电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硬件性能、软件兼容性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考察。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有关电脑性能和适用性的详细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2. 硬件性能评估2.1 处理器性能评估了电脑的处理器性能,包括主频、核心数和缓存容量等指标。

根据测试结果,本机搭载的处理器表现良好,能够满足大部分常见应用程序的使用需求。

2.2 内存性能通过对电脑的内存进行测试,我们发现其读写速度和响应时间都在合理范围内。

内存容量也足够满足多任务处理的需要。

2.3 存储设备性能我们对电脑的存储设备进行了速度和稳定性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该设备具有良好的读写速度,并且在大数据传输时保持稳定。

2.4 显卡性能通过对电脑的显卡进行测试,我们发现该显卡在大部分图形应用中能够提供流畅的表现。

对于较为复杂的游戏和图形处理任务,其性能也能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3. 软件兼容性评估3.1 操作系统兼容性我们对电脑所搭载的操作系统进行兼容性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该操作系统能够良好地与大部分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进行兼容,用户可以顺利地安装和运行各类常见软件。

3.2 应用程序兼容性我们对电脑上常见的办公软件、媒体播放器等应用程序进行了兼容性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应用程序在电脑上运行流畅,没有出现明显的兼容性问题。

3.3 设备驱动兼容性我们测试了电脑上常见的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摄像头等)的驱动兼容性。

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设备在电脑上能够正常工作,驱动程序安装和使用都非常简便。

4. 用户体验评估4.1 设计与外观我们对电脑的设计和外观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电脑外观简洁大方,设计合理,易于携带和使用。

4.2 使用便捷性我们对电脑的使用便捷性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电脑的操作界面友好,用户可以快速上手,并能够按照个人喜好进行个性化设置。

4.3 散热性能我们对电脑的散热性能进行了测试。

高温测试报告

高温测试报告

高温测试报告
测试对象:XXX产品
测试标准:GB/T 2423.2-2013
测试环境:温度为55℃,湿度为50%RH
一、测试目的
为了验证XXX产品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本次测试旨在检测该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以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二、测试内容
在温度为55℃,湿度为50%RH的环境下,对XXX产品进行以下测试:
1.功能测试:在高温环境下,测试产品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运行。

2.性能测试:在高温环境下,测试产品的性能是否有下降或异常表现。

3.外观检查:在高温环境下,检查产品的外观是否有变形或色
差等异常现象。

三、测试结果
经过测试,XXX产品在高温环境下,各项功能均正常运行,性能表现稳定,无明显的下降或异常。

外观方面也没有发现明显的
变形或色差等异常情况。

四、测试结论
根据以上测试结果,认为XXX产品在高温环境下表现良好,
符合GB/T 2423.2-2013标准的要求,用户可以放心使用。

同时,
为了保证产品的性能与使用寿命,建议在使用过程中避免长时间
暴露于高温环境下,以免对产品造成损坏。

五、备注
1.本测试报告仅针对XXX产品的高温测试,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2.本测试报告有效期为一年,建议用户定期进行检测以保证产
品的性能表现;
3.如有其他疑问或需要更详细的测试数据,欢迎随时联系我们。

温度仪表热电偶热响应时间的测量

温度仪表热电偶热响应时间的测量
热电偶作为一种典型的温度仪表,在工业上 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大家比较关心的一 个问题,热电偶的热响应时间加以探讨。
测量热电偶的热响应时间实际上是比较复 杂的,不同的试验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 这是由于它受热电偶与周围介质的换热率影响, 换热率高,则热响应时间就短。
我并没有为此感到高兴。因为我还是倒数的,还是学渣。 当学霸都被学校优化走了之后
通过对温度仪表热电偶热响应时间的测量 问题所进行的偶
我并没有为此感到高兴。因为我还是倒数的,还是学渣。 当学霸都被学校优化走了之后
少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每次测量结果对于平
均值的偏离应在±10%以内。此外,形成 温度阶跃变化所需的时间不应超过被测试热电
偶的 T0.5 的十分之一。记录仪器或仪表的响应
时间不应超过被试热电偶的 T0.5 的十分之一。
为了使温度仪表热电偶产品的热响应时间 具有可比性,国家标准规定:热响应时间应在专 用水流试验装置上进行。该装置的水流速度应保 持 0.4±0.05m/s,初始温度在 5-45℃的
范围内,温度阶跃值为 40-50℃。在试验过程中, 水的温度变化应不大于温度阶跃值的 ±1%。被试热电偶的置入深度为 150mm 或 设计的置入深度(选其中较小值并在试验报告中
响应时间不容易测出,因此国家标准规定可采用
同规格的 S 型热电偶的热电极组件替换其自身的 热电极组件,然后进行试验。
试验时应记录热电偶的输出变化至相当于 温度阶跃变化 50%的时间 T0.5,必要时可记录变 化 10%的热响应时间 T0.1 和变化 90%的热响应时 间 T0.9。所记录的热响应时间,应是同一试验至
注明)。
我并没有为此感到高兴。因为我还是倒数的,还是学渣。 当学霸都被学校优化走了之后

石家庄岩土热响应试验报告

石家庄岩土热响应试验报告

石家庄文化园岩土热响应试验报告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省地热资源开发研究所2011年11月目录1、概况 (2)2、主要规范、标准 (2)3、试验目的 (2)4、试验原理 (3)5、成孔及地层情况 (4)6、试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6)7、结论 (11)1、概况测试时间:2011年8-9月、11月测试地点:位于石家庄测试对象:针对3个试验孔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

试验孔及埋管参数见下表:1#孔2#孔3#孔钻孔深度120m116m104m孔径150mm110mm110mm下管深度120m116m104m埋管形式双U型单U型单U型管材De32HDPE100De32HDPE100De32HDPE100回填材料岩粉岩粉岩粉试验内容:土壤原始温度测试和夏季排热工况测试。

2、主要规范、标准规范、标准名称编号《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2009年版)《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200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局部修订)《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873、试验目的(1)通过钻凿试验孔,记录试验孔的成孔情况,确定换热孔的钻进难度和适宜的钻井工具;(2)通过地层编录和物探测井两种方法获得项目所在地的地质资料,绘制项目场区钻孔测井曲线图;(3)通过进行热响应试验获得当地岩土体的热物性参数、换热孔的延米换热量等参数;(4)根据现场钻凿试验孔的过程和热响应试验结果,确定该项目土壤换热器适宜的设计深度。

4、试验原理土壤换热器测试土壤原始温度时,将仪器的水路循环部分与所要测试换热孔内的HDPE管路相连接,形成闭式环路,通过仪器内的微型循环水泵驱动环路内的液体不断循环,这时仪器内的加热器不开启。

当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供、回水温度达到稳定状态时,所得的温度即为地下土壤的平均温度。

红外热像仪测试报告

红外热像仪测试报告

红外热像仪测试报告引言红外热像仪是一种能够通过探测和记录物体辐射的热能变化的仪器。

它利用红外辐射原理,将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能量转化为图像,从而实现对物体温度的测量和显示。

本篇报告将对红外热像仪进行测试和评估,以验证其性能和可靠性。

测试目的本次测试的目的是评估红外热像仪在不同条件下的测量准确性、响应速度、分辨率以及其他相关性能指标。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了解该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程度,为用户提供科学的测试数据和参考依据。

测试方法1. 温度稳定性测试:将红外热像仪置于恒定温度环境中,记录其测量数值,并与标准温度计进行对比,评估其测量准确性。

2. 响应速度测试:通过改变不同温度物体的距离和大小,观察红外热像仪的响应速度和图像清晰度,评估其实时性和分辨率。

3. 距离测试:测量红外热像仪对不同距离物体的测量能力,评估其测距的准确性和范围。

4. 环境适应性测试:将红外热像仪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下,如光线强度、湿度等变化较大的场所,观察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测试结果与分析1. 温度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红外热像仪的测量数据与标准温度计的数据存在一定偏差,平均误差在±0.5℃以内,符合行业标准要求。

2. 响应速度测试表明,红外热像仪对不同温度物体的响应速度较快,图像清晰度高,能够实时反映物体的温度分布情况。

3. 距离测试结果显示,红外热像仪对不同距离物体的测量能力较强,能够准确测量不同距离范围内的物体温度,并提供清晰的图像。

4. 环境适应性测试表明,红外热像仪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适应光线强度和湿度等变化较大的场所。

结论通过对红外热像仪的测试与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红外热像仪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性和响应速度,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物体的温度分布情况。

2. 红外热像仪对不同距离范围内的物体温度测量能力较强,具备较大的测量范围。

3. 红外热像仪在光线强度和湿度等环境变化较大的场所仍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热响应测试报告

热响应测试报告

石家庄地源测试项目岩土热响应研究测试报告天津大学环境学院2010年11月21日石家庄地源测试项目岩土热响应研究测试报告测试人员:编制人:审核人:测试单位:天津大学环境学院报告时间: 2010年11月21日目录一、项目概况 (3)二、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记录 (4)2.1钻孔设备 (4)2。

2钻孔记录 (4)三、测试目的与设备 (6)四、测试原理与方法 (7)4。

1岩土初始温度测试 (7)4。

2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测试 (8)五、测试结果与分析 (10)5。

1 测试现场布置 (10)5。

2 测试时间 (10)5。

3 夏季工况测试 (10)5。

4 冬季工况测试 (14)5.5 稳定热流测试 (18)5。

6 测试结果 (21)5。

7 结果分析 (22)一、项目概况建设单位:河北省电力研究院建设地点:石家庄建筑规模:建筑面积3。

6万平方米工程名称: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岩土热响应试验工程工程总体工作量:根据本工程特点和场地范围内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地热响应埋管测试采用双U竖直埋管形式,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09年版)中,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前期勘察测试工作做了补充规定:3000~5000m2宜进行测试,5000m2以上应进行测试,10000m2以上测试孔数量不应少于2个。

本工程根据实际状况,在场区内测试钻孔2个,具体位置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院现场确定,实际测试孔参数如下:1)A孔:双U管 DN32,孔径298mm,钻孔深度为自然地面以下92。

5米,采用膨润土、细沙与原浆混合比例为1:3:3作回填材料回填。

2) B孔:双U管DN32,孔径300mm,钻孔深度为自然地面以下92。

8米,采用原浆与细砂混合物回填材料回填。

工作量范围:1)地埋管换热器钻孔施工;2)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施工;3)实验测试;4)撰写测试报告,提供设计院图纸设计所需的测试报告等资料。

二、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记录2.1钻孔设备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设备采用TB50型反循环打井机械设备(5吨型打井设备),主机使用电机功率7。

热功率测定实验报告

热功率测定实验报告

热功率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利用热计量仪器测定热功率的方法,并熟悉热功率的计算与测量。

实验仪器与材料- 热计量仪器- 热电偶实验原理实验中我们使用热计量仪器来测量热功率。

热计量仪器是一种能够测量物体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的仪器。

它通常由一个计时器和一个温度传感器组成。

实验中,我们将热计量仪器放置在待测物体的近邻,并通过热电偶将仪器与物体相连。

当物体释放热量时,热计量仪器会记录下由物体传递给它的热量量。

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物体释放的热量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热功率。

实验步骤1. 用热电偶将热计量仪器与待测物体相连。

2. 将热计量仪器放置在待测物体的近邻。

3. 开始计时,并记录下初始时间。

4. 过一段时间后,停止计时,并记录下停止时间。

5. 从热计量仪器上读取记录的热量值。

6. 根据时间间隔和热量值,计算出物体的热功率。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块金属板作为待测物体。

通过实验,我们测得了以下数据:初始时间为t1,停止时间为t2,热量值为Q。

根据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待测物体的热功率。

热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 = \frac{Q}{t}其中,P表示热功率,Q表示热量值,t表示时间间隔。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待测物体的热功率为P。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控制实验环境的温度稳定,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此外,热计量仪器的选择也需要符合实验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利用热计量仪器测定热功率的方法,并成功测量出了待测物体的热功率。

实验结果表明,热计量仪器是一种可靠的工具,可用于测量物体的热功率。

在日常生活中,热功率的测量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热功率的测量可以帮助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

在能源管理中,热功率的测量可以用于评估能源消耗的多少,从而指导节能减排。

实验中的测量结果对我们深入理解热力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热功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体的能量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燃煤机组热力试验报告

燃煤机组热力试验报告

燃煤机组热力试验报告根据需要进行的燃煤机组热力试验,我们对燃煤机组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评估。

以下是试验内容、结果和相关观察的详细描述:1. 实验目的: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测试燃煤机组在不同工况下的热力性能。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希望评估该机组在负荷变化、燃烧稳定性和热效率方面的表现,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实验装置:我们使用了一台标准的燃煤机组,包括锅炉、蒸汽涡轮机和发电机。

使用的燃料为煤炭,并按照规定的工况进行燃烧。

3. 实验步骤:3.1 负荷变化试验:我们以稳定的燃烧条件下,逐步改变负荷,记录机组对负荷变化的响应时间、稳定性和热效率的变化。

3.2 燃烧稳定性试验:我们在不同负荷下,记录燃烧过程中的氧含量、烟气温度、燃烧温度和尾气成分,以评估燃烧的稳定性。

3.3 热效率试验:我们通过测量进出口温度、负荷和燃料消耗量来计算机组的热效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3.4 环境影响试验:我们测量燃烧过程中的排放物含量,包括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以评估燃煤机组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4. 实验结果和观察:4.1 负荷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燃煤机组在负荷变化时响应时间较短,能够快速适应不同负荷条件。

热效率随负荷的增加而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4.2 燃烧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燃煤机组在不同负荷下的燃烧过程中,氧含量和烟气温度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燃烧温度较为稳定。

4.3 热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燃煤机组在各个工况下都能够保持相对较高的热效率,未出现明显的异常现象。

4.4 环境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燃煤机组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5. 结论:通过以上试验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5.1 燃煤机组在负荷变化、燃烧稳定性和热效率方面表现良好,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5.2 环境影响方面,燃煤机组的排放物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的燃煤机组热力试验结果显示其性能稳定可靠,并具备较高的热效率。

水泥热电性能测试报告

水泥热电性能测试报告

水泥热电性能测试报告
本次测试是针对水泥热电性能的实验,旨在评估其导热和导电性能。

测试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导热性能测试和导电性能测试。

以下是具体的实验过程和测试结果。

导热性能测试使用热导率测试仪进行,首先将水泥样品切割成相同的大小,并保持表面光滑。

然后,在测试仪上设置合适的参数,并将样品放置在测试仪上。

测试仪会产生不同的温度梯度,从而测量样品的导热性能。

测试结果表明,水泥样品的导热系数为X W/m·K。

导电性能测试使用电导率测试仪进行,实验前需将水泥样品研磨成粉末状,并保证其粒径均匀。

然后,在测试仪上设置适当的参数,并将样品放置在测试仪上。

测试仪会通过电流的流动测量样品的导电性能。

测试结果显示,水泥样品的电导率为Y S/m。

本次实验还对水泥样品的热导率和电导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水泥样品的热导率和电导率呈现较低的相关性,说明水泥的热导性能和电导性能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本次测试结果表明水泥样品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和导电性能。

这对于水泥的应用在一些需要导热或导电的场合具有重要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测试结果仅针对实验条件下的一种特定水泥样品,对于其他不同类型和制备方法的水泥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仍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地源测试项目岩土热响应研究测试报告天津大学环境学院2010年11月21日石家庄地源测试项目岩土热响应研究测试报告测试人员:编制人:审核人:测试单位:天津大学环境学院报告时间: 2010年11月21日目录一、项目概况 (3)二、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记录 (3)2.1钻孔设备 (3)2.2钻孔记录 (4)三、测试目的与设备 (5)四、测试原理与方法 (6)4.1岩土初始温度测试 (6)4.2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测试 (8)五、测试结果与分析 (9)5.1 测试现场布置 (9)5.2 测试时间 (10)5.3 夏季工况测试 (10)5.4 冬季工况测试 (14)5.5 稳定热流测试 (17)5.6 测试结果 (20)5.7 结果分析 (20)一、项目概况建设单位:河北省电力研究院建设地点:石家庄建筑规模: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工程名称: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岩土热响应试验工程工程总体工作量:根据本工程特点和场地范围内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地热响应埋管测试采用双U竖直埋管形式,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09年版)中,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前期勘察测试工作做了补充规定:3000~5000m2宜进行测试,5000m2以上应进行测试,10000m2以上测试孔数量不应少于2个。

本工程根据实际状况,在场区内测试钻孔2个,具体位置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院现场确定,实际测试孔参数如下:1)A孔:双U管 DN32,孔径298mm,钻孔深度为自然地面以下92.5米,采用膨润土、细沙与原浆混合比例为1:3:3作回填材料回填。

2) B孔:双U管DN32,孔径300mm,钻孔深度为自然地面以下92.8米,采用原浆与细砂混合物回填材料回填。

工作量范围:1)地埋管换热器钻孔施工;2)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施工;3)实验测试;4)撰写测试报告,提供设计院图纸设计所需的测试报告等资料。

二、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记录2.1钻孔设备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设备采用TB50型反循环打井机械设备(5吨型打井设备),主机使用电机功率7.5kW,大泵功率7.5~13kW,泥浆泵功率7.5kW,排泥浆泵功率为3kW,钻孔设备实物如图1所示。

图1 钻孔设备实物图2.2钻孔记录1)A 孔钻孔日期为2010年10月10日~2010年10月11日,钻孔直径为298mm ,孔深92.5m 。

下表为A 孔的钻孔记录。

表1 A 孔的钻孔记录表时间地层深度(m ) 岩土特性描述 地层厚度(m) 7:30~8:300~28 20m 出现一个硬层 28 8:30~10:0028~49 49m 开始卵石层 49 10:00~15:0049~52 卵石层 52 15:00~18:0052~58 粗砂层 58 18:00~19:3058~62 泥沙层 62 19:30~22:4062~83 卵石层和泥沙层 83 22:40~0:2083~90 卵石层和泥沙层 90 2:00~9:15 90~92.5 卵石层 92.5垂直地埋管换热器插入钻孔前,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2010年10月11日6:30开始打压,压力为1.6MPa ,稳压6小时,无泄漏现象。

2010年10月11日上午10:00开始洗井,下午13:00结束,洗井完毕后,将垂直地埋管换热器插入钻孔(简称下管),14:30下管完毕,对其进行打压,压力为1.6MPa ,稳压20min ,无泄漏现象,15:00采用膨润土、细沙与原浆混合比例为1:3:3作回填材料回填,16:00回填完毕,但在回填的过程中,因为膨胀土膨胀、粘稠,回填材料填的不是很充足。

2)B孔B孔钻孔工作开始于2010年10月12日7:00,18:10停止钻孔,钻孔深度为93.5m,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在从钻孔中提出钻杆的过程中将11根钻杆掉到所打的钻孔中(每根钻杆2.7m),经过和设计单位协商,将钻孔B的位置定于原位置正西5m处。

钻孔日期为2010年10月13日~2010年10月14日,钻孔直径为300mm,孔深92.8m。

下表为B孔的钻孔记录。

表2 B孔的钻孔记录表时间地层厚度(m)岩土特性描述地层厚度(m) 10:50~12:30 0~28 黄土层2812:30~13:20 28~33 夹杂大颗粒沙子的硬土3313:20~15:40 33~48 一层软一层硬的泥沙层4815:40~22:50 48~71 泥土层7118:00~19:30 71~82 泥沙层825:30~7:10 82~92.8 卵石层和泥沙层92.8垂直地埋管换热器插入钻孔前,做第一次水压试验,2010年10月12日9:20开始打压,压力为1.6MPa,稳压5小时,无泄漏现象。

2010年10月14日7:30开始洗井, 8:30洗井结束,8:40开始下管,9:20下管完毕,对其进行打压,压力为1.6MPa,稳压25min,无泄漏现象,9:45开始回填,采用原浆与细砂混合物回填材料回填,10:50回填完毕。

三、测试目的与设备通过本次测试,获得埋管区域内土壤综合初始地温、埋管与岩土体的实际换热能力,为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地源热泵模拟工况条件的设备由恒温加热水箱(变频控制)、风冷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电子膨胀阀)、水泵、流量调节阀、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采集仪及监测、记录仪表组成,可用来模拟夏季排热工况和冬季取热工况。

系统运行稳定:地埋管内流量、供水温度依据设计要求可手工调节设定,供水温度通过自动控制系统保持恒定,误差为±0.2℃;加热器与压缩机可双工况同时运行,自动起停,也可手动操作。

试验采用计算机数据采集,每隔5秒钟采集一次数据,自动存储数据。

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测试系统实物图如图3所示。

图2 测试系统流程图图3 测试系统实物图四、测试原理与方法4.1岩土初始温度测试在众多的设计参数之中,被认为最容易测定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岩土初始平均温度。

众所周知,温差是热量传递的驱动。

对于地源热泵的地埋管换热系统,地埋管换热器的平均温度与岩土平均温度的温差是热量传递的驱动力。

因此,做好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定工作对于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非常重要。

《规范》规定,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试应采用布置温度传感器的方法。

测定的布置宜在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且间隔不宜大于10m;以各测点实测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岩土初始平均温度。

本测试工程采用垂直布置温度传感器法,沿PE管外部深度方向上布置温度传感器PT100,通过实时监测温度传感器的监测数据,确定不同深度地层的温度,最终以所测的不同深度地层的温度的算术平均值最为岩土初始温度。

A孔孔深92.5m,从井底自上共布置温度传感器10个,间隔为10m。

B孔孔深92.8m,从井底自上共布置温度传感器12个,间隔为8m。

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图如图4所示。

使用安捷伦数据采集仪作为二次测温元件,通过RS232数据连接线与笔记本电脑连接,笔记本电脑将自动采集数据,每30秒采集一次数据,数据采集实物图如图5所示。

图4 温度传感器布置图图5 数据采集实物图4.2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测试对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的测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稳定热流模拟实验(简称恒流法),另一种是稳定工况模拟实验(简称恒温法)。

稳定热流模拟试验,也称为“热响应测试”或“岩土热物性测试”,采用电加热器(或制冷机)提供稳定热量(或冷量),记录地埋管换热器的温度响应情况,并利用模型计算岩土热物性情况。

该方法的优点是:测试设备结构简单;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多,理论依据充分。

缺点:传热模型存在适应性问题,假设条件与实际地质情况差距较大;需要多次模型计算,增加误差累计;计算具有较强专业性,掌握程度不同等。

稳定工况模拟实验,也称为“冷、热响应测试”,采用风冷热泵建立稳定的地埋管换热器运行工况,也可计算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并直观获得地埋管换热器每延米换热量,也用于计算地埋管换热器的综合传热系数。

该方法的优点是:优点:测试结果直观;设计结果可校核。

缺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忽略管井间热干扰和非稳态传热因素;测试设备复杂等。

综合考虑,本测试工程采用稳定工况法,稳定工况测试示意图如图6所示,表3为稳定工况的测试参数。

为了进一步探寻岩土热响应方法对实际换热能力的影响,对B孔的测试,采用了稳定工况法和稳定热流法两种方式,并将二者的测试结果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为地埋管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可靠的指导。

图6 稳定工况示意图表3 稳定工况测试参数表流量(m3/h)总传热量(kW)工况试验供水温度(℃)回水温度(℃)模拟夏季工况放热33 — 1.8-2.0 —模拟冬季工况取热 5 — 1.8-2.0 —五、测试结果与分析5.1 测试现场布置测试工作中,一个工况的测试至少要连续运行48小时,为了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搭建了帐篷作为遮挡棚,在遮挡棚内进行相关的测试工作,帐篷的四个侧面可以完全打开和关闭,以便制冷机组的通风散热。

现场的布置图如下图7所示。

图7 测试现场布置图5.2 测试时间测试时间及与之相应的测试工作见表4表4 测试工作时间表测试内容测试时间测试时长/小时A孔夏季工况的模拟测试10月14日~10月17日75A孔冬季工况的模拟测试10月18日~10月22日100B孔加热功率为3.6kW模拟测试10月23日~10月27日90B孔夏季工况的模拟测试10月27日~10月29日56B孔冬季工况的模拟测试 11月5日~11月8日74B孔加热功率为8.4kW模拟测试11月11日~11月14日755.3 夏季工况测试夏季工况测试的是热泵系统夏天热泵制冷工况:空调系统通过制冷设备把各房间的热量抽取出来,通过地埋管换热器排向地下土壤。

测量地埋管在夏天的散热功率,就是根据地源热泵设备运行的标准工况所对应冷凝温度的冷凝器出水温度,拟定某流量进行模拟运行试验实测值。

测试试验持续运行,直至回水温度与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量趋于稳定,近似不再变化。

1) 测试结果循环水在地埋管中的进出口温差和传热量是由地埋PE管和水平连接管换热作用的结果。

由于在水平地面上的水平连接管较短并且用保温材料对其进行保温。

所以其对换热的效果影响较小,可近似的忽略。

a) A孔夏季工况图8、9、10分别为A孔供回水温度、换热量、流量随时间变化图。

如图8所示,供水温度在运行5~6个小时后已经趋于稳定,温度在32.8±0.3℃范围内波动,而图8、9显示,A井夏季排热工况的模拟在运行50多个小时后趋于稳定,最后20个小时内变化很小,达到稳定的状态,由此可见,地下换热达到相对稳定的时间要远远长于供水温度达到稳定的时间。

如图10所示,测试期间流量一直稳定在1.8-1.95m3/h期间,达到测试要求标准1.8-2.0m3/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