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doc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的误区有哪些怎样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误区有哪些怎样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误区有哪些怎样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不只简单地教教孩子礼仪知识而已,因为要教的东西太多,而且还有待慢慢探索,自然也就存在很多误区,下面一起来看下家庭教育的误区有哪些。

家庭教育的误区1. 过分溺爱,很多事情越俎代庖,包办孩子的一切事物,更不让孩子接触家务。

时刻将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让孩子遭受挫折,缺少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

2.好为人师、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比孩子强,孩子必须得听家长的,靠权威管理孩子,而不是靠平等的“玩伴”与孩子相处,总喜欢指导、教导、干预、打断、制止、批评、训斥孩子。

3.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在孩子面前邀功喊累,借口工作忙,很少抽时间出来陪伴孩子。

认为孩子身边只要有人照看就好,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漠不关心。

4.夫妻关系不和睦,处理家庭问题时,不是处理问题,而是在发泄负面情绪; 情绪不稳定,经常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

家长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意见不统一,时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吵。

5.常常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处处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就是差孩子;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帮孩子规划人生。

6.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对孩子说话不算数,偷看孩子日记,翻孩子抽屉;靠权威管理孩子,而不是靠平等的“玩伴”与孩子相处。

7.重知识传授,不重智力开发,一味地填鸭式传授孩子知识;不懂得劳逸结合,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拿来学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不懂得因材施教。

对孩子的智力因素关注多,而忽视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8. 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孩子面前总是板着一张脸。

很少带孩子出去旅游,缺少亲子之间的互动。

从自己的知识认知作为出发点,经常性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9.把父母的爱作为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以爱为名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有时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关注过多,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分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在精神方面给以很少。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包括:1. 过度强调知识教育,忽略孩子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强迫其接受教育,学习各种知识,但这可能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

他们可能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学情绪。

2. 盲目进行素质教育。

一些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于是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

然而,在选择培训班时,他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发展潜力和趋向,甚至不注意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

这可能导致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失去学习兴趣。

3. 对孩子过于溺爱。

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让孩子经受任何挫折。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孩子变得自私、任性、懒惰,缺乏独立能力和责任感。

4. 忽视自我学习。

许多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却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方法。

他们可能完全依赖自己的经验和随心所欲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可能导致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 拔苗助长,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一些家长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期望孩子能够快速成长。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困惑和问题。

6. 不允许孩子犯错。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完美,不允许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犯错。

这可能导致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缺乏应对能力,影响其自信心和积极性。

7. 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理解,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这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为了避免这些误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误区及对策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误区及对策

一、自闭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误区㈠以医代教,以为医药是解决问题唯一途径,从而造成家庭训练流于形式。

其表现为某些家长对通过教育能够使自闭症儿童良性发展这点存在疑虑,对教育康复缺乏信心。

从家长这一心态分析:这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闭症儿童康复,怎样才算是真正帮助他们;对自闭症儿童,只是表面上的认识,而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

其实自闭症儿童最大障碍是交往障碍,包括语言障碍。

他们常常沉浸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究其原因是其缺乏或者说是没有外界交往的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这种能力,使他们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

当然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为至,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代替教育训练作用,因为有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慢慢得来的。

药物只能还人以健全的躯体,为能力的获得提供可能性,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这正如众所周知的"狼孩儿"的例子,虽然其有健全的躯体,便由于没有人类的教育环境,因此他只能像狼一样嚎叫,最终能发出有限的语言,还是借助教育的作用产生的。

因些,可以这样说,对自闭症儿童的帮助应是以教育为主,药物为辅。

㈡训练内容单一,单纯强调语言训练,忽视其他辅助训练。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说话了,一切就都好了”,显然这是一种误区,因为会说话并不等于会交流。

就我们所遇见的自闭症儿童有许多都会说话,甚至有的还能背很多唐诗,但却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这能算是真正会说话吗?从理论上讲,言语发育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其实质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因此只有首先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才能促进言语的发展。

从语言学上讲,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如果人的言语起不到交际的作用,那么言语本身也不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我认为不能片面强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不能以为会说话而去单一训练语言,而应以提高思维水平为目的,采取不仅是语言的训练,还包括认识能力、感觉运动等综合训练的方法。

小儿自闭症治疗要掌握五个原则 五大误区及时避免(专业文档)

小儿自闭症治疗要掌握五个原则 五大误区及时避免(专业文档)

小儿自闭症治疗要掌握五个原则五大误区及时避免(专业文档)小儿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它的出现,我们要清楚对患儿的危害,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治疗方法,防止出现认识和治疗的误区。

小儿自闭症危害1、语言障碍:自闭症患儿的语言与正常人的语言在逻辑、内容、形式上可以称为互不相容的两个系统,有人称自闭症的内在世界精彩纷呈,但与正常人的内心世界互不相通,形容自闭症儿童的思维活动是“关起门来唱大戏”,表面平静,内部活动很激烈。

2、破坏性行为:自闭症儿童由于缺乏想象力和预测行为结果的能力,他们无法进行建设性游戏。

但他们知道纸可以撕、硬的东西扔到地上可以发出声音的道理,为了寻找这种撕纸或扔东西的快乐,常常出现诸如此类的破坏行为。

3、危险行为:自闭症患儿往往没有恐惧感,不能预料他们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突然穿越马路;打开煤气开关只是为了听到“叭、叭、叭”的响声;摆弄自己感兴趣的电源、开关;把身体探出窗外;在高处攀爬行走。

4、自伤行为:当自闭症儿童对某些事件不理解或心情感到烦恼和困惑时,会出现自伤行为,咬手腕、咬手背、抓头发、以头撞墙等,一些患儿在闲得无聊时也会出现自伤行为。

小儿自闭症治疗1、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

在自闭症儿童无法使用语言表达及理解事物的情况下,病童可以参与游戏以取代语言,运用肢体表达心理状况,以游戏作为有效的沟通方法。

2、声调、声速练习:一些自闭症儿童虽然有语言但在声调、声速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如声调过高或过低如声速过快或过慢等可以通过音乐治疗来改善。

3、增强物的应用:凡孩子喜欢的事物或行为,都可作增强物。

增强物最好不只一种,且是孩子真正喜欢的。

4、职业治疗:自闭症儿童大多在动作协调方面不大灵活,适当的肌能训练有助他们这方面的发展;而感觉统合训练则透过协助儿童在神经、肌肉及骨骼各方面有正常的发展,使他们建立稳定的情绪及适当的行为。

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虽然他们和常人不同,在智力和行为等方面和其他人有和差距,但是自闭症患者也是需要关心和爱护,为他们选择一所全方位治疗的医院是首等要事,在生活上多加关注也是一种有效的促使恢复的方式。

自闭症家庭干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

自闭症家庭干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

自闭症家庭干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常见误区(一)忽视早期症状,延误治疗时机很多父母在刚开始发现孩子有自闭症症状时,大都认为是由于与孩子交流太少,导致孩子个性“孤僻”,或者孩子本身性格的原因,甚至觉得是小时与爷爷奶奶住一起,忽略了对其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所以孩子两三岁了也不会说话。

其实并非如此,自闭症属于先天发育障碍,具体病因不详。

流行病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学科都提出过自闭症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探讨。

目前最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自闭症的发生更多基于遗传因素。

可以说,自闭伴随着孩子出生而来,并将伴随终身。

(二)阶段性的教孩子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经过半年、一年或两年的治疗后就会完全康复,可以回归普校。

真实状况是,自闭症并非像其它疾病一样治疗几个疗程就会痊愈,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对其的干预将伴随终生。

只是在针对不同的个体时,干预的强度上会有轻重之分,绝不是阶段性的干预后就可以“高枕无忧”。

(三)没有意识到干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在机构和学校中,面对老师时才是教育,领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训练,可以松懈下来;甚至出于补偿心理,回到家后忍不住溺爱、放纵孩子,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正确的做法就是建立起训练原则,采取科学的方法,将训练融入生活的各个场景之中。

不管是由家庭中的谁面对孩子,对孩子的教育须做到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且具有一贯性。

(四)过于较真训练效果,忽略训练背后的意义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将手段与目标混淆。

自闭症孩子最终的训练目标是为了提高他的社交能力,为此需要很多教育辅助媒介和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

例如,教孩子画三角形,并不是为了把三角形画得有多好,而是为了提高在画三角形过程当中所体现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对他的主动的社交沟通表示赞同与肯定。

而一些家长会将目标与手段混淆,以为是像正常学校没有障碍前提的孩子一样,要把三角形画得正式规范。

这样子的要求不仅不能够达到训练效果,还容易给孩子造成更多的不良影响。

这些自闭症干预误区-大部分的家长不知道!

这些自闭症干预误区-大部分的家长不知道!

这些自闭症干预误区,大部分的家长不知道!1、纠结于诊断结果近半的家庭会花超过一年时间对孩子进行反复诊断,因为接受诊断结果是一件需要极大心理承受力的事情。

但我们通常建议父母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尽早干预,甚至不必等到诊断,因为自闭症以及发育迟缓的黄金干预年龄为2-6岁。

要清晰认识诊断的目的只是为了做一个分类,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各项技能的当前水平,只要技能水平达到同龄儿童了也就是脱离了诊断标准。

在国际上,自闭症也被称为突触综合症,因为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神经树突异常过量生长从而导致了大脑神经回路的异常发育。

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发育就好比交通枢纽处车辆过多导致交通堵塞。

早期干预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帮助孩子的神经网络建立新的通道,相当于在堵塞的公路旁再建新的公路网,让车辆有新路可走,从而尽可能恢复孩子的各项功能,这是因为年龄越小儿童的大脑可塑性越高。

2、大量使用感统训练根据美国国家自闭症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国家保准项目研究结果,将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治疗孤独症的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已经被验证有效的方法(主要为ABA),第二类为尚在论证中的方法(比如DRI),第三类为不成熟的方法(比如感觉统合训练)。

所谓不成熟的方法就是极少或者没有证据表明有效的方法,感觉统合被归为此类。

在美国工作期间,未观察到机构大量使用感觉统合方法。

但笔者要澄清的是,这项研究表明的是感觉统合疗法对于孤独症的核心问题(社交障碍,语言发展障碍,刻板行为)没有显着疗效,但并未指出它不能改善孩子和肢体协调有关的技能,因此是否在孩子干预计划中加入感统训练应严格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切不可认为只要感统训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3、随意使用禁食疗法禁食疗法—或称去谷物及酪蛋白食疗也是被美国国家自闭症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国家保准项目归为第三类的方法。

尽管在临床报告中确实有父母报告孩子食用糖类物质后就显兴奋,或者检测到对于蛋白类物质有过敏现象,但这里有一个需要区别的因果关系。

关于自闭症,常有哪些错误认识

关于自闭症,常有哪些错误认识

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关于自闭症,常有哪些错误认识本文由国家、省、市、区四级残联定点康复机构河北省自闭症研究会整理提供;在此温馨提示大家:孩子说话晚,小心儿童自闭症,干预一定要尽早,选择权威机构康复效果好。

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对于自闭症这个疾病,大家多少有些认识,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数不多,不少人对它有着错误的认知。

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要想摆脱它的纠缠,大家就要了解自闭症的一些错误认识,从而不再去犯这些错误。

一、自闭症的一些错误认识(一)误识之一所有自闭症人士都是不说话的低功能患者。

自闭症是一个谱系障碍。

在美国,每150人中就有一人是自闭症患者,而且一半以上的自闭症患者是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

在这个谱系里,很多人的程度是介于高功能和低功能之间。

实际上,很多一开始程度很重的患者通过成长和学习是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功能的。

(二)误识之二医教结合综合康复自闭症不是一个心理障碍。

自闭症是一个神经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大脑和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高度敏感。

一个普通人在接收到来自环境的感官信息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将其筛选并分出轻重缓急,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作出反应。

而自闭症人士的信息处理不是这样的。

外界的信息会对他们的感官造成全面冲击,没有什么筛选。

(三)误识之三自闭症人士不是缺乏同理心,而是有太强的同理心。

但是,由于过于敏感,我们不是总能将其表达出来。

(四)误识之四自闭症人士一般都有交流上的困难,因为我们不能直觉地解读非语言信息---比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二、自闭症的特殊表现自闭症疾病在儿童中间的发病率还是非常高的,其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病情非常严重的话,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家长对儿童自闭症有哪些误区

家长对儿童自闭症有哪些误区

2、许多家长认为自闭症的孩子都是天才,时间长了都会有惊人的创举,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自闭症孩子不一定是天才, 大多数患儿的智力水平都要略低于正常孩子。
3、许多自闭症患儿将自己的世界封闭后,取而代之的也是脸上表情的消失。 只有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想到一些开心的事情,可能才会笑一下。
4、许多家长认为自闭症的孩 子是没有情感的, 这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不是没 有情感, 只是外界的事情已经不能打动 他们。
5、孩子只是比别的孩子发育的慢些, 其实自闭症不是发育问题。
哪家 些长 误对 区自 闭 症 孩 子 的 认 识 有
济南六一儿童医院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孩子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孩子最明显的就是语言障碍。 孩子无法正常的和别人交流,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家长对自闭症孩子的认识有哪些误区?
1、现在还有许多家长认为儿童自闭症是心病,无需用药, 家长朋友要知道但是自闭症已经不完全是心理上的疾病, 与孩子机体损伤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要注意的四大家教误区

家长要注意的四大家教误区

家长要注意的四大家教误区家长要注意的四大家教误区家长要注意的四大家教误区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

情商教育专家说,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

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家长对儿童孤独症的四大误区

家长对儿童孤独症的四大误区

家长对儿童孤独症的四大误区
对于孤独症的儿童,0到6岁是最佳的黄金干预时期,如果父母及早发现,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干预,但是很多家长对孤独症还是有误解。

专家介绍到,孤独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碍和刻板的行为举止。

孤独症一般在生后或婴儿早期即有症状,但家长常不能及时发现而及时就诊。

家长在孤独症儿童干预方面存在四大误区:一是不接受事实。

二是有病乱投医。

往往道听途说,带着孩子到处奔走,一个机构不行再换一个机构,一个方法无效再换一个方法试,结果耽误了儿童的最佳训练期。

三是急于求成。

孤独症儿童需要终身干预,教育康复是一个特别漫长又艰苦的过程。

一些家长完全依赖机构,把孩子放在那里不管。

四是不注重塑造孩子的行为或技能。

有些家长自己训练孩子,由于知识欠缺、时间难以保障,效果甚微。

也有“一对一”请家教的,孩子“进步”很快。

谁知一送学校,就发现孩子不和任何人交流。

孩子只听从家教老师,换了人就不行。

只运用条件反射原理而不注重孩子能力以及塑造出来的行为或技能,会因长时间没有得到强化而逐渐退化。

所以有孩子的父母还是要提高下自己对各类病症的基本常识,在
教育方面多鼓励孩子,多让孩子放开心态去与人沟通交流,提高他们的社交面。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要点与误区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要点与误区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要点与误区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通过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提高其适应性技能,使其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主流社会中生活。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了诸多领域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康复医学,脑神经学等等。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人员包括了:医生、心理学专家、特教老师、幼教老师、相关康复治疗师、家长等。

涉及到的环境包括了:特教机构、幼儿园、各种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等。

在众多的环境和人员中,家庭环境及家长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又是孩子能持续发展的引导者,家庭环境是儿童受教育最初的微环境,是其他人员和其他环境无法替代的,孤独症儿童三元训练课程体系也充分地强调了,家庭训练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中的积极作用。

大多数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能积极地寻医问药,或到相应的教育机构中进行训练。

但是,相当多的家长缺乏耐心急于求成,要求治疗医生和训练机构在短期内就让自己的孩子完全康复,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要知道,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全面性发展障碍的精神性疾病,其治疗与训练都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因此,除了专业机构的教育干预外,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也十分重要,家长要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早训练、为孩子回归主流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此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持之以恒,用百倍的爱心千倍的努力,全力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帮助孤独症儿童早日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

作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尽管他们的言行举止与正常儿童有一定差异。

但是,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儿童。

所以,每位孤独症儿童的家长都必须清楚儿童的共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过分强调他们的缺陷,也不至于把溺爱当成关心,更不至于把一切不良行为都归结为不可查明的病因上。

家长以及家庭训练在孤独症儿童的整体教育当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中,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是家庭训练主要的执行人,在教育训练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孤独症孩子家庭训练的误区

孤独症孩子家庭训练的误区

孤独症孩子家庭训练的误区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区,有些误区会严重影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现将以往工作中家庭训练易出现的误区总结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1、重医轻教
家长简单地认为只有医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从而使孩子的训练流于形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过程中,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治疗的主导作用。

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替代教育的作用,如果孩子需要药物的介入,要有正规医院专业医生的指导,家长切不可主观行事。

2、训练内容单一
在家庭训练的过程中,训练内容与孩子的IEP内容脱节。

偏重于语言或认知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其它领域的训练。

孤独症儿童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他们的障碍特点是广泛性和弥散性的,全面发展是训练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同时、孩子能说话并不等于会交流,很多孤独症的孩子都会说话,甚至还会背诵许多儿歌。

但仍然不能同外界进行交流,其本质是大脑中枢神经发育不健全。

因此,只有对孩子进行全面训练才能更好地促进大脑的发育,而大脑的发育才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根本。

3、训练目的不明确
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明白训练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错误地理解
了训练的本质。

训练的手段永远是为目的服务的,不能只为训练而训练。

例如,训练孩子拍球只是一个训练手段,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协调性及配合能力。

让孩子能仿说"妈妈"只是一个训练手段,而看见妈妈能喊"妈妈"才是目的。

目的只有一个,而手段却不止一个。

这四个坑,自闭症孩子家长纷纷掉落

这四个坑,自闭症孩子家长纷纷掉落

这四个坑,自闭症孩子家长纷纷掉落高要求低支持所谓的高要求低支持,就是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对孩子帮助和支持很少。

这类家长就是非常典型的机构家长,他们离不开机构,因为他们发现,孩子在机构挺好的,在家里,怎么都不听话,天天跟打仗似的。

说什么也不听,说什么也不做,在家里不如在机构好,孩子还是听老师的话。

其实这类家长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呢?如果想脱离机构,回归到家庭生活,应该怎么办呢?家长天天的对孩子下指令,让他们去完成,去服从,但家长们有想过如何帮助孩子吗?在机构里就有这样的家长,而且不是少数。

比如:有的家长天天喊,眼睛看妈妈,但是她却从来不会为了孩子蹲下来,让孩子能平视妈妈的眼睛。

还有的家长,天天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从来不去正视自己孩子的能力等。

由于这些家长的“不在乎”,让孩子无法离开机构。

一旦脱离机构,孩子学习到的技能无法在家中练习、巩固和泛化,甚至会在家长不科学的应对(如呵斥、打骂等)中退化,再一次失去在机构中培养而成的好习惯与技能的成长。

高要求高支持— 1 —这类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他们始终没有离开过孩子,甚至手把手地和孩子一块去做,恨不得自己亲自完成孩子应该完成的所有任务。

举个例子,有一次老师布置孩子们写数字的任务,而让小明只写数字7,小明的妈妈和小明一块完成了任务,于是就向老师说我们家孩子都会写了,要跟其他孩子一样多写几个。

老师重新给了小明妈妈一张纸,让她离开孩子,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跟孩子有身体接触,结果小明连数字7都没法自己写出来。

其实,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独立完成的能力。

我们不怕他会的少,就怕他会很多,但都是家长亲力亲为。

这类家长,给的帮助太多了,可是这样就失去了训练的目的了。

对于这类家长,一定要明白干预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独立去做,而不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到很多。

低要求高支持这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多以鼓励夸赞为主。

她们要说着急,心里肯定也很着急,但是孩子就是不进步,每天老师布置的内容也都完成了,她们总抱有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

健康科普-自闭症常见的误区

健康科普-自闭症常见的误区

健康科普-自闭症常见的误区
误解一:自闭症很罕见
几乎每个超过一百户的小区都会有至少一个自闭症孩子。

误解二:自闭症是精神病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疾病,自闭症的发生与家庭教育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先天性因素。

误解三:我自闭症了
自闭症是先天性的疾病,人们不可能因为心情不好而罹患自闭症。

而自闭症患者几乎不可能主动怀疑自闭了。

误解四:自闭症=不说话
虽然大部分自闭症患者有语言障碍,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说话的能力与欲望,甚至有话痨型的自闭症患者,他们的表达能力完全没有问题。

误解五:自闭症是天才
有九成的自闭症患者没有天赋、没有故事,七成的患者智力低于常人,智力超常的不足半成,还伴有严重的社交障碍。

误解六:自闭症什么都做不了
部分自闭症患者能参与一定限度的工作如:制作面包、洗车、做咖啡等工作。

误解七:自闭症不能上学
自闭症经过康复训练,可以接受学校教育。

误解八:自闭症患者都有暴力倾向
没有经过康复训练的自闭症孩子可能会出现推搡、打人现象,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改变的。

误解九:自闭症患者不能交朋友
自闭症患者的确有社交障碍,但并非不能交朋友。

如何正确纠正自闭症患儿的错误

如何正确纠正自闭症患儿的错误

如何正确纠正自闭症患儿的错误自闭症儿童的破坏行为往往让老师和家长很是头疼,那么自闭症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改如何进行纠正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正确纠正自闭症患儿的错误的方法,供大家参考!误区一:自闭症患者是精神病患者虽然很多自闭症患者智力发育迟缓,但未必都是“弱智”。

振振的父母带着孩子看过很多医院,其间令他们最伤心的就是某个医院的专家只说了一个字;;“笨”。

他认为这个孩子先天就笨,和自闭症无关。

但事实上,振振学东西很快,他可以自己上网、打游戏、网上购物,而这些东西父母从来没有教过他。

专家表示,把自闭症当成精神病患者也是不对的,自闭症儿童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接纳,而不是被视为异类排斥在外。

误区二:自闭症患者是天才有些人以为,自闭症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天才。

确实,会有一些患者有着特殊的才能,如同电影《雨人》中的哥哥雷蒙,对数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

但事实上,自闭症患者中,有80%-90%存在智力问题。

还有一些人误以为自闭症患者没有感情。

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只是在理解和表达上存在困难。

误区三:无药可治所以要放弃虽然自闭症有很多的治疗方式,但是目前为止,只有症状的减轻,鲜有治愈的案例,有人提出,无药可治所以要放弃。

但是,确实是有许多孩子在专业的教育训练之后,生活规律了,也能够说一些话了,因此不可轻易放弃治疗。

自闭症的主要症状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儿童的误区一览

自闭症儿童的误区一览

自闭症儿童的误区一览自闭症儿童的误区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

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

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

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

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 [13] 。

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

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

由此,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

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

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13] 。

20世纪80年代,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孤独症的病因 [14] ,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

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

天津自闭症家长常见三大误区

天津自闭症家长常见三大误区

天津自闭症家长在自闭症方面的误区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在训的家长,还是不在训的家长,大多数的家长在诊断结果出来之后,对于孩子,都存在很大的误区。

例如:“我们家这个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说话。

”“我们家的孩子总是不听话,太不听话了,怎么办呢!”每次给家长去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家长总是很难意识到,这不单单是我们看到的表面上的,单纯的不听话,或者是不说话的问题。

还有其他方面,例如:认知,理解,社交这些方面的障碍。

下面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的老师就这个情况,总结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一、自闭症的病因首先我们要给自闭症孩子家长明确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自闭症它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是一种大脑广泛性发育障碍。

很多家长来都说:哎呀平时是我们工作太忙了,都没时间在家里陪着孩子,总是让他一个人玩,都是我们造成的。

或者是说我们工作忙,平常都是爷爷奶奶在看着他,爷爷奶奶也不会陪着孩子玩,就给他看电视,看手机,看平板,然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这些都是误区,家庭生活环境可能导致孩子有一些问题行为,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但是不可能导致孩子得自闭症。

自闭症的病因现在暂时还没有明确的找到,所以说请家长们也不要太过于自责或者责备家里的老人。

二、不承认,看不清有一部分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已经做过诊断了,但是因为孩子年龄还比较小,所以诊断的结果大部分都是:疑似,边缘这种词汇,所以家长会认为这是医生的误诊,然后家长会带着孩子到处各地的去转,去诊断得到一个结果。

这个时候很可能结果还是那个结果,但是兜兜转转,时间已经过了好久了。

所以说,诊断是一方面,但是不管诊断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只要我们感觉这个孩子没有遵循着普通儿童的正常发育,那就立即有意识送他去做干预,早发现,早干预,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一定是最有效的。

三、单纯认为只是语言方面的问题单纯认为语言方面的问题,这个误区是很多家长都存在的。

家长就认为孩子只是不听话,或者只是不说话。

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什么不听话?是不是在发指令之前没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孤独症家长的三个误区

孩子孤独症家长的三个误区

孩子孤独症家长的三个误区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小孩”,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连最亲的父母都专门难走进,他们外表看起来纯洁、漂亮,但接触起来却像星星一样冷漠,不可捉摸。

相关于大部分正常家庭来说,这些孤独症小孩的父母从小孩降生就相伴着一般人无法感知的艰辛和痛楚,每个小孩背后差不多上一个几乎被拖垮的家庭。

假如家里的小孩不幸跟孤独症挂钩,家长能够做哪些补偿和努力?专家指出,一旦小孩患上孤独症,家长极易陷入三大思想误区,走出误区是关键。

误区1:不断求医寻偏方治疗许多父母不情愿承认小孩差不多患上孤独症那个事实,他们相信小孩能够痊愈,不断求医,千方百计找各种偏方、秘方给小孩治疗,让小孩受到专门多无谓的痛楚。

尽管这是出于父母的一片爱心,但由于父母的态度给小孩一种缥缈的期望,随着期望的一次次破灭,也带给小孩一次次的打击和损害。

你应该如此做→同意现实进而调整生活福州资深专门教育工作者、高级育婴师潘彩芸指出,孤独症小孩假如一直停留在医疗时期,关于小孩以后的康复工作、教育及成长期都会受到连带的阻碍。

“家中有个孤独症小孩,多少会阻碍家庭正常生活,比如大量的医药费、父母的精力透支等,而且这种阻碍往往是长远的。

”潘彩芸建议父母同意现实,同时适当调整家庭生活,做一个全盘的考虑和打算。

假如在最佳时刻内小孩得到专业的、科学的、有打算和有针对性的干预,大部分孤独症小孩是能够正常化的。

“家庭因此要迁就小孩,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小孩如何配合家人的生活,把阻碍减到最低程度。

”福建小风车儿童进展中心教学主任、心理咨询师谢巧菊则提出了专门儿童家庭气氛的重要性。

“父母的情绪与个性对小孩的心理与个性有专门大的阻碍。

假如能告诉小孩,‘不要怕,爸爸妈妈和你们在一起打这场仗,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克服!’如此的态度对小孩该是多么大的鼓舞和安慰,因此,这些话不一定说出来,只要让小孩感受到就成了。

”误区2:老给小孩同情和专门待遇残障不是罪,谁也不愿如此,但专门多父母得知小孩患上孤独症时,往往对自己有着自卑、内疚或羞耻等复杂心理,想以各种方式来补偿小孩。

孤独症十大误区

孤独症十大误区

孤独症十大误区01误解1:孤独症是心理疾病孤独症不是心理问题,是先天问题,是大脑的生理方面出现了问题。

是机体问题导致的思维与行为迟缓,只看心理医生是没有用的。

孤独症的病因复杂不明,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因为以下的几个方面:1.基因因素2.环境因素:妈妈怀孕前三月、父亲年龄、饮食营养、化学元素、传染病、污染、压力3.基因与环境因素互相作用4.脑结构:孩子两岁前与后大脑发育速度突降,大脑区域功能不同,大脑处理方式不同孤独症是一个神经发育障碍性,社交沟通障碍性的疾病,并非完全是心理疾病。

02误解2:有孤独症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出现了问题,比如“冰箱妈妈”大部分的孤独症是先天的,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没有直接联系,孤独症至今病因不明,总体而言是由于基因和环境共同的作用,具体如第一个误解解说。

03误解3:孤独症患者只有儿童会有,而且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而自然好转孤独症是伴随终身的问题,孩子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自然习得能力,不通过科学的干预手段,孩子终身会停留在起始阶段。

孤独症是一个神经发育障碍性,社交沟通障碍性的疾病,需要通过教育训练干预和行为的治疗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

04误解4:孤独症患者都是智力低下的孤独症,泛指一组导致显著社交,沟通和行为方面困难的广泛性发展障碍。

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

所以通过教育训练干预和行为的治疗,是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的。

大数据调查发现只有大概30%的孩子智力有问题,其余大概70%的智力正常,只是行为表现需要通过干预进行纠正,还有极少数孩子有特殊天分。

05误解5:孤独症患者都是有特殊能力孤独症的孩子都智力低下一样的常见误区。

确实有极少一部分患者在美术,音乐,记忆力等方面有一定特殊才能,但更多的孤独症患者在智商上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

06误解6:孤独症患者没有办法拥有友谊孤独症患者的社交问题是因为"不会社交“,需要付出额外努力,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教学。

孤独症患者确实没有办法自然习得“社交技能”,甚至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不会组织复杂的语言。

我们对孤独症认识的存在10大误区

我们对孤独症认识的存在10大误区

我们对孤独症认识的存在10大误区1、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不了解孤独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孤独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

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2、认为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会绝大多数研究和经验显示,到现在为止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

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最终融入社会。

教育是一种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3、认为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孤独症曾经被认为是由所谓冰箱妈妈造成的。

这种理论把儿童孤独症的责任归咎于母亲给子女们的关心和爱太少。

这种理论虽然早已被推翻而且没有任何依据,但它似乎仍然时不时地以各种形式出现来宣泄情绪和归咎责任。

事实上,孤独症是一种大脑发展障碍,而非父母教养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4、认为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自闭了你可能经常会听别人,有时甚至有的医生说,孩子长大就会好的。

这样的话如果是出于安慰尚可以理解,如果是出于专业判断则是不负责任。

事实上,很少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对他的发展状况非常担心,你最好立即寻求孤独症专业人士的咨询和帮助。

观望和等待只会使你失去为孩子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宝贵的时间。

5、认为孤独症儿童没有同情心,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孤独症儿童和一般儿童一样都有情感,但他们的问题是不太明白他人的感受,或者无法把自己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情绪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真正缺乏感情。

他们的问题不是缺乏感情,而是他们分不清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知道怎样用适当地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感情。

6、认为孤独症儿童都是爱因斯坦虽然一些天才有可能表现出孤独症或者亚斯伯格症的某些特点。

但在现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数学、音乐、记忆、日历、或科技领域有超越常人的表现,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并不具有这些能力,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更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闭症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
自闭症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
1、认为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是阶段性的,在教育准备上不够充分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在经治疗半年、一年或两年后就会康复,可以去上正常的学校。

真实状况是,自闭症并非像其它疾病一样治疗几个疗程就会痊愈,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对其的干预将会是伴随终生的。

只是因为个体因素不一样,在干预的强度上会有轻重之分,绝不是阶段性的干预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的。

2、早期发病症状被忽视,错失救治良机
父母们最开始大都认为自闭是由于与孩子交流太少,甚至觉得是小时与爷爷奶奶住一起,忽略了对其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

而其实并非如此,自闭属先天发育障碍,具体病因不详,更多时可能与遗传有关,可以说是自闭是伴随孩子出生而来,并将伴随终身。

3、过于较真训练形式上的效果,而忽略训练背后的意义和目标
要知道,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将手段与目标混淆。

自闭症孩子最终的训练目标是为了提高他的社交能力,为此需要很多教育辅助媒介和各样方法手段,如教孩子画三角形,并不是为了把三角形画得有多好,而是为了提高在画三角形过程当中所体现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对他的主动的社交沟通表示赞同与肯定。

而一些家长会将目标与手段混淆,以为是像正常学校没有障碍前提的孩子一样,要把三角形画得正式规范。

特别是刚刚开始训练的家长在这一方面可能出现问题较大,这里须提醒家长们多加注意。

4、没有意识到干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付出绝对的耐心与毅力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在机构和学校中,面对老师时才是教育,领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训练,可以松懈下来,大错特错!正确的做法就是醒来就开始训练,不管是谁面对孩子,都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对孩子的教育须做到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