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家师生情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我的凉山兄弟》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讲述了在中国西南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里,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彝族少年阿多和一名来自城市的汉族志愿者老师陈静之间的故事。
影片通过展现彝族少年的生活、文化和信仰,以及城市文明与乡村落后的对比,揭示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影片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表达,引起了观众对于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融合等问题的深思和共鸣。
在影片中,主人公阿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彝族少年,他在贫困的环境中生活,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而陈静老师则是一名来自城市的志愿者教师,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来到凉山,希望能够帮助当地的孩子们改变命运。
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部影片中交织在一起,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展现了一种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真挚情感和友谊。
影片中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贫困地区,这里的孩子们生活在简陋的条件下,教育资源匮乏,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影片通过展现阿多和陈静老师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影片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表达,引起了观众对于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融合等问题的深思和共鸣。
影片中的阿多和陈静老师之间的故事,展现了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真挚情感和友谊。
阿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彝族少年,他在贫困的环境中生活,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而陈静老师则是一名来自城市的志愿者教师,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来到凉山,希望能够帮助当地的孩子们改变命运。
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部影片中交织在一起,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展现了一种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真挚情感和友谊。
影片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表达,引起了观众对于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融合等问题的深思和共鸣。
影片中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贫困地区,这里的孩子们生活在简陋的条件下,教育资源匮乏,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感动中国乡村教师事迹的材料多篇
感动中国乡村教师事迹的材料多篇感动中国乡村教师事迹的材料3篇篇一年度:李桂林陆建芬: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烛照深山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
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的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
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
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
李桂林本人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二坪__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
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
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
阎肃写下这样深情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篇二20__为留守儿童办学的女大学生李灵:心灵放歌事迹:2002年,李灵从河南省淮阳师范学院毕业。
她回家后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
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用家里20多万元的积蓄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
在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
在她的辛勤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300多名学生。
由于所有学生学费全免,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
搭上全家办学校,只为圆山里娃的一个梦——大凉山“倔强女校长”罗滢的十七载教育扶贫路
金新小学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上了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入贵州一所公办学校任教,拥有正式编制。
但2003年的一次回乡探亲,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那次回乡,罗滢了解到,和她小时候一样,孩子们上学还是得到10公里外的学校。
并且,因为村民们大都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全州各县偏远地区迁居而来,没有,很多适龄儿童因此无法入学或读不起学费昂贵的私立校,成了“放牛娃”“垃。
聊天时,一个孩子拉着罗滢的手说:“罗老师,如果你能回来给我们办一所学校,哪怕坐在地上上课,我们 罗滢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她答道:“你们这么渴望有一所学校,我就算放弃工作,也要回来给你们教书。
”很快,24岁的罗滢当真辞职回到了家乡。
她说,当时自己只“一到下雨天还漏雨;个村庄40年的期待、一家两代人的追求。
第一节课上,罗滢用普通话给学生讲课。
那时普通话在当地还没有完全推广,村民们大都使用彝族土语。
一些家长觉得,的人说话差别不大,水平应该还是可以的”赢得了家长们最初的信任。
走出大凉山办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村民们普遍生活贫困,加之教育意识不强,甚至重男轻女,很多孩子没有学上或者上着上着就辍学了。
罗滢上午上课,下午家访,想方设法说服家长让孩子去上学。
读三年级的李菲(了不起的,因为你做的事非常不容易。
”李俊当即给了罗滢1000元,让她用这笔钱给学校接上自来水。
“当时,这笔钱对我们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 罗滢说,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也鼓舞了她。
李俊回到美国后,又带动一批华人华侨给金新小学捐了两万多元,并请自己的老师、曾担任凉山州教科所所长的徐庭耀为罗滢办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徐庭耀连续多年带着当地一些优秀教师来为金新小学上课、培训。
随着罗滢办学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金新小学得到了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和好心人士的帮助。
2006年,川兴镇政府连同州、市教育部门,在最短时间内帮助金新小学取得了办学资质;在凉山州教育部门的组织发动下,政府和社会共同为金新小学捐款十余万元;在凉山州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学校建起了爱心书屋;在北京爱心企业的资助下,学校新建了水泥教学楼和宿舍。
彝族地区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社会学分析
彝族地区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社会学分析作者:周治巧李勇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第09期【摘要】本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彝族地区师生关系的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揭示了彝族地区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民族地区师生关系影响学业成绩的机制。
本研究认为民族地区的师生关系有别于非民族地区的师生关系,其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机制是一种具有地域文化建构特征的机制。
【关键词】彝族;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社会学师生关系是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一种互动关系的具体反映,属一对基本的矛盾和范畴。
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所必须的。
传统的师生关系理论多从教育现象本身进行诠释,角度单一,缺乏对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的全面研究。
师生关系虽然是基本的教育现象,但它更应该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各种机制的影响。
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考虑,我们理解的师生关系理论属于主流文化中的人们的理解,缺乏从不同种族及不同文化角度的理解。
本研究即是对民族地区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的一种尝试性研究。
一、教师主观因素与彝族学生的学业成绩表一:教师教育方式教师期望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责任感总成绩 rp 0.2620.578 0.4530.031 0.3610.041 0.2030.139 0.2670.351从表一可以看出,教师问卷中各因子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系数及差异情况。
教师教育方式与总成绩(r=0.262p=0.578,p>0.05),差异不显著,表明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同不会影响到彝族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两者的差异性不显著。
教师期望与学业成绩(r=0.453p=0.0031p0.05),两者差异不显著,表明教师不同的责任感不会对学业成绩有明显影响。
“天梯学校”夫妻教师十九年感动了中国——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夫妻教师李桂林、陆建芬
甘 洛 县 乌 史 大 桥 乡二 坪 村 这 个
远 近 闻名 的 “ 文盲 村 ” 变成 了 “ 文 化村 ” 。
铁 哈 , : 我 可 以 帮 你 们 找 老 说 “
师。”
接下来 , 李桂 林 多番 寻 找老
师, 却一 无所 获 。 的嫌工 资低 , 有
荒废 l 0余年的学校来 有 的听 说 要 爬 山 崖 和 天 梯 就 吓 叫人 心惊胆 战 。 在没 有 木板 的地 了新教师
金 钱换 不来 的。 ”
张 床 。 桂林 借 住在 村 民家 的 李
茅屋 里 。晚上 , 点燃 一盏 煤 油 他 灯 ,在一 张破 旧的 木桌 上 备课 、
除 了清贫 , 父亲 对 这 一 家子 安全 的担 心 也并 非 “ 人忧 天 ” 杞 。
一
同, 决不 允许 下 山。 当时 ,李桂 林 非 常害 怕 , 惊 恐 得 不敢往 下 看。 乡亲们 把他 夹
天 冒著 生命 危 险 , 当大 山孩 子 甘
的人 梯 , 燃 知 识 的火 把 , 点 引领 Biblioteka 闻名 的“ 文盲村 ” 。
李桂 林 也 是 彝 族 人 , 内 心
深 感 不 安 。他 找 到 二坪 村 所 在
的 乌 史 大 桥 乡 党 委 书 记 阿 木
着 山顶 上 的彝 族 孩 子 走 向现 代
批 改作 业 。; 烟 熏 得 他 鼻 腔 墨 E l i 黑 , 泪直 流 。 眼 停学 1 0余 年 , 二坪 村 有 很 多适 龄儿 童 未能 入学 , 个班 无 一 法满 足 需求 。 9 1年 , 桂林 想 19 李
静了 1 0余 年 的 学 校 又 响 起 了 琅琅 读 书声 。 学校 里 没有 一 间住 房 , 有 没
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天梯小学”夫妻教师
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天梯小学”夫妻教师二坪村的乡亲都指望您了……”李桂林心软了。
但是,他只答应先去看看再说。
回忆第一次去二坪村的情景,李桂林仍然一身冷汗。
当时是1990年,去二坪村必须经过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
摇摇晃晃的桥身上,铺着稀疏腐朽的木板。
桥下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叫人心惊胆战。
在没有木板的地方,双手要抓紧上面的铁索,小心翼翼地移动。
过桥后便是曲折而陡峭的山路,路上的小石子如滚珠一般。
艰难地行走两个多小时后,路骤然变窄,山骤然变陡。
再行半小时,抬眼已没有了路,只有一架高耸入云的木梯挂在垂直的悬崖上。
木梯的构成十分简陋:两边各一根木杆,木杆上每隔20厘米横嵌着木棒,接头处绑着藤条。
这样的木梯在通往二坪村的悬崖上一共有5架。
山上12岁以下的孩子,若没有大人的陪同,决不允许下山。
当时,李桂林非常害怕,惊恐得不敢往下看。
乡亲们把他夹在中间,给他壮胆,好不容易才爬过5道天梯。
二坪村来了一位老师!10余年没有老师出现的村子立刻沸腾了。
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急匆匆地赶来了。
李桂林看到的场景却让他倍感心酸:男人们光着脚,披着破毡子;女人们披着羊皮,衣服破烂;孩子们大的背小的,光着屁股,赤条条的身子被强烈的阳光晒得黝黑发亮。
当晚,村民用过年都舍不得吃的鸡肉招待李桂林,又给他找来的棉被、床单。
村民自己却睡在竹笆上,盖着破羊皮毡子。
第二天清晨,李桂林在村民的簇拥下来到学校。
学校里只有一间阴暗低矮的小屋,一块杂草丛生的操场。
走进小屋,墙壁已经龟裂,墙角洞穿,后墙垮塌,遍地碎瓦。
屋里没有桌凳,没有黑板。
看着荒废的校园,看着真诚淳朴的村民,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李桂林作出决定:留下来!清贫凶险19年不忍丢下孩子1990年秋季学期,李桂林在二坪村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寂静了10余年的学校又响起琅琅读书声。
学校里没有一间住房,没有一张床。
李桂林借住在村民家的茅屋里。
晚上,他点燃一盏煤油灯,在一张破旧的木桌上备课、批改作业。
油烟熏得他鼻腔墨黑,眼泪直流。
1001 普通人 李桂林 陆建芬
李桂林陆建芬——烛照深山2009中国感动人物李桂林、陆建芬(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
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
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8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在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有一所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彝寨小学。
学校四周是万丈深渊,下面是奔腾的大渡河,学生上下学要爬5道极其艰险的天梯才能进入。
李桂林、陆建芬夫妻,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9年。
他们每天冒着生命危险,默默无闻地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让这个远近闻名的“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
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
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猴子才能爬上的悬崖二坪村小学,被当地人称为“悬崖小学”。
学校建在海拔2800多米的山顶平地上,几个彝族村寨散落在附近的山腰上。
这座有两栋房子和一小块水泥操场的学校,是周围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
学校有80个彝族学生,其中17人住在悬崖下,要爬天梯上学,他们全都靠李桂林夫妇接送。
通往“悬崖小学”的天梯,总共40多米,当地人号称只有猴子才能上去。
山上12岁以下的孩子,若没有大人的陪同,决不允许下山。
11岁的彝族小姑娘阿呷卡拉整理好了书包,她背对着悬崖,一手抓着藤条,一手由老师李桂林牵着,右脚探好梯子的位置,再把左脚也缓缓伸下去。
她身后还有16个同伴,大家像猿猴一样依次攀援而下。
脚下,是汹涌咆哮的大渡河,四周,是层峦叠嶂的大峡谷。
天梯下,李老师的妻子陆建芬在接她。
“手抓紧,脚踩实了!”两位老师全神贯注地盯着学生的每一个动作,用彝语不断提醒。
周一和周五,是李桂林夫妇最忙的日子,他们要接送学生们过5道天梯,小一点的孩子不敢自己走,李老师背着他们上上下下。
背一个孩子下去,就得重复上下两次,按这样计算,背五六个孩子,李老师每次都要攀爬将近400米,相当于百层楼的高度。
巴蜀风拂,索玛花开——关于凉山的支教记忆
巴蜀风拂,索玛花开——关于凉山的支教记忆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题记。
支教生活已经到达尾声,最近心中一直有个声音萦绕于耳畔:你,到底,收获了什么?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像一副灵动的画卷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从最初的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习惯,这其中有欢乐,有迷茫,也有彷徨,但现在更多的,是不舍。
有时我在想人的一生之中能够有多少经历让你终生难以忘却呢?我想这一年的支教工作,将会是我人生中最珍贵、最无价的一笔财富。
我不会忘记孩子们伴着高原红天真烂漫的笑脸,不会忘记同事们对我的嘘寒问暖,更不会忘记紫薇学校对我的关怀备至,感谢这一年来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2019年,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大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的帮扶的号召,肩负巴蜀“学科+”成果推广的责任与使命,我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校长领航工程马宏名校长工作室第二期、三期成员,来到了西昌市第二小学紫薇分校,担任四、五年级的音乐教师,并挂职德育主任。
秉承巴蜀人“教育是做的哲学”的教育理念,我很快便融入到了二小这个大家庭中。
接下来我将以片段式的文字,分享我在凉山的支教生活:一、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儿时生活在内蒙古一个偏僻的小镇上,那里经济落后,教育教学资源稀缺。
小时的我心里就想着,以后要走出内蒙,去外面的城市看一看。
出于对重庆的喜爱,毕业后我又留在了重庆,来到巴蜀小学校任教。
巴蜀小学是一所看重素质教育的学校,学生们能够在巴蜀律动教育的沃土上自由生长。
不仅如此,巴蜀非常看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每年通过阳光互助成长杯赛课、挂牌课、教研课、示范课等一系列以赛促课、交流提升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职业能力发展平台,而我也是在巴蜀这块沃土上成长了起来。
当我看到学校到凉山支教报名的信息后,为了感恩这一路上帮助过我的恩师、学校、同事;为了帮助像我一样向往着城市,渴望着未来的小朋友,我主动报名申请了这次支教工作。
情深谊长舞蹈背景故事
情深谊长舞蹈背景故事
《情深谊长》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它讲述了一对彝族青年男女在红军长征期间,如何通过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爱情和人生价值。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阿妞的彝族女孩和一位叫做小李的红军战士。
在红军主力部队挺进四川凉山地区时,小李被派遣到阿妞家执行任务。
在相处中,阿妞和小李逐渐产生了感情。
然而,由于当时的环境十分艰苦,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在一起。
在一次战斗中,小李受了重伤,阿妞得知后毫不犹豫地为他献出了自己的鲜血。
这次事件使得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们更加坚定了相互扶持、共同奋斗的信念。
最终,红军主力部队离开了四川凉山地区,继续进行长征。
阿妞和小李也分别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他们始终保持着联系,通过书信和秘密通道传递着彼此的思念和祝福。
《情深谊长》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彝族人民在革命时期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以及中国人民在困难时期所展现出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同时,它也传递了爱情的美好和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做孤儿学生的“爸爸”
头一次 见到孩 子们 ,有的还只有五 岁。监 护人把 他 们送到学校时 ,孩子 们哭闹着要回家 。没办 法,孩 子还小 ,只好一个个哄 着 、逗着 。他们不哭 闹了,笑 丫 ,我才能有 空歇 息一 下 ,很疲惫 ,却也很幸福 。年 幼的孩子 ,还不会刷 牙 ,不会洗脚 ,不会穿衣 ,不 会 洗衣。我和爱人把他 们 当作 自己的孩子 ,每一件事 都 手把手地教 ,直 到他们学会为止 。每 当孩子们 的衣 裤 破 厂,我 的爱人 王英 老师就像照顾 自己的孩子 一样 细 心地 给孩了 们缝补 衣裤 ,将母 亲般 的爱给 了学生 ;每
当学校 的老师们都在 为难 “谁能承担这样 一个 特 殊班级的教学工作 ”时 ,我 和爱人王英老师经过反 复 思虑 ,最终下定决心 ,由我 们扛起爱心班管理 和教 学 的这份责任。教学上 ,我 负责教语文 ,爱人则 负责教 授 数学。生活 中,孩子们 的 日常起居 、周末的看管监 护 ,都 由我 们亲 自照料。
五年来 ,我在爱心班既承担教师 的职 责 ,又扮演 父母 的角色。爱心班 的孩 子们 由沉默寡 言到 阳光 自信 、 与我 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学 习也 一天 天进 步 ,语数平 均分在 全校班 级巾每年都 名列前茅 。我 自己也凭借着 辛勤 的教育和付出收获 了校级和 县级的许多荣誉 ,这 些也 是对我教 学工 作的 肯定和鼓励。
寻 找大 国良师 l 43
做 孤儿学生的 “爸爸 ’’
文 』杨兵
杨兵 ,男 ,彝族 ,44岁,四川省 普格县 五道箐 乡中心 小学校 爱心班班 主任 。
我 叫杨兵 ,来 自四川凉 山。 当一名老师 ,是我 从 小立下 的志 向。这份志 向一直 引导着我 的生活 目标 , 引导着我走出大 山去 求学 ,又引导着我 回到大 山,成 为一名普普通通的 乡村教师 。
凉山彝家读后感
凉山彝家读后感
刚翻开书的时候,我就被凉山彝家那种独特的民族风情给深深吸引住了。
他们的生活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又充满神秘的画卷,一点点在我眼前展开。
先说这彝家的住房吧,感觉那房子就像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者。
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每一处结构似乎都藏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历史。
什么地方用来起居,什么地方用来储存东西,那可都是大有讲究的。
不像咱住的公寓,感觉就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
再说说彝家的服饰,哇塞,那可真是华丽又精美啊!各种鲜艳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不仅不刺眼,反而有一种独特的和谐美。
那些复杂的花纹和图案,就像是彝家的史书,记录着他们的传说、信仰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就在想啊,他们穿上这么漂亮的衣服,走在路上那肯定是回头率爆表啊,哪像我平时穿个普普通通的T恤牛仔裤,毫无特色。
还有那彝家的习俗,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从婚丧嫁娶到节日庆典,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他们对待客人的热情也让我特别感动,就像对待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
我要是到了那儿,肯定会被这种热情给“淹没”的。
不过我可能还得好好学一学他们的习俗礼仪,可别一不小心就犯了忌讳。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凉山彝家独特的魅力,也让我知道在咱们国家的西南角,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过着充满传统韵味又朝气蓬勃的生活。
我觉得吧,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凉山彝家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他们能一直保留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和现代社会更好地融合发展。
我也特别希望有机会能亲自去凉山走一趟,去体验体验书里描写的那些美好,而不是光在这儿羡慕嫉妒恨啦。
哈哈!。
凉山彝家读后感
凉山彝家读后感
刚翻开书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好奇。
凉山那片土地在我心里就像罩着一层薄纱,模模糊糊的,只知道那是彝族同胞生活的地方。
这本书呢,就像一只手,“唰”地一下把那层纱给扯掉了。
书里描写的彝族家庭太有趣了。
他们的家族关系就像一张巨大又复杂的蜘蛛网,每个家庭成员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
那些习俗也是独特得很,就拿他们的节日来说吧,感觉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大家穿着鲜艳的服饰,跳着独特的舞蹈,那场面,光想想就觉得热闹非凡。
而且我特别佩服彝族人民的坚韧。
在凉山那样的环境里,他们世世代代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没有被困难打倒。
就像那些古老的彝族歌谣,不管岁月怎么变迁,始终在山谷间回荡,就像他们的民族精神一样,生生不息。
再说说他们的建筑吧,那些独具特色的房屋就像一个个守护着彝族文化的小堡垒。
从房屋的结构到装饰,都藏着满满的彝族文化密码,感觉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木头都能讲出一个古老的故事。
读着读着也有点小感慨。
外面的世界发展得那么快,凉山彝家虽然有着自己的魅力,但感觉也像是一个在时代浪潮边缘的世外桃源。
我就想啊,要是能有更多的方式,把凉山彝家的美好和外面的世界更好地连接起来就好了,既能让彝族的文化传播得更远,也能让彝族同胞享受到更多现代生活的便利。
关于老师的彝族作文
关于老师的彝族作文
在彝族的村子里,有这么一位老师,大家都叫他“阿大”。
阿大不仅教书,还教孩子们做人。
他说话幽默风趣,总能把复杂的知识讲得简单易懂。
记得有次上课,阿大拿着个苹果给我们讲数学,说,“看看这个苹果,我们要是切一刀,能得到几个半块?”大家都笑了,但也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
阿大还特别关心我们的生活。
冬天冷的时候,他会给我们煮热乎乎的土豆吃,还会叮嘱我们多穿点衣服。
他说,“彝族的孩子,要像大山一样坚强,但也要懂得照顾自己。
”。
每逢火把节,阿大总是最忙的。
他组织我们跳舞、唱歌,还教我们怎么制作火把。
他说,“火把节不仅仅是节日,更是我们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
”。
阿大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和亲人。
他的笑容总是那么温暖,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力量。
我们都爱阿大,他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
彝族大学生演讲稿范文
彝族大学生演讲稿范文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名彝族大学生,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和感想。
我想用我的演讲稿,向大家展示彝族文化的魅力和我对彝族身份的热爱与自豪。
彝族是我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
世代在川滇交界地区繁衍生息的彝族人民,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彝族大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要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彝族文化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仪式。
比如,每年的火把节。
在这一天,我们会手持火把,穿上传统彝族服饰,在夜晚的广场上跳起热情洋溢的舞蹈,欢庆新年的到来。
而在彝族传统的婚礼仪式中,我们举行舞龙、跳花炮、摔跤等活动,这些庄严而富有乡土气息的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情。
其次,彝族文化也表现在我们的服饰和饮食上。
彝族服饰华丽多彩,以手工绣花、蕾丝、珠片等装饰,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传统技艺的传承。
而在彝族的饮食文化中,我们有独特的风味菜肴,如过桥米线、酸汤烤鱼等。
这些美食既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也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彝族文化中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彝族人民善于织布、编绳、烙画等技艺,其中著名的彝族织锦和彝族竹编更是独具特色。
彝族织锦以其精湛的细致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被誉为“东方华丽之花”。
而彝族竹编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灵活的设计,成为了彝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大学校园,我常常组织彝族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彝族文化的魅力。
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举办了彝族舞蹈表演、织锦工艺展示等活动,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彝族的独特气息。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彝族文化的魅力,也让更多的人对彝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名彝族大学生,我时刻感受到身上肩负的责任和担子。
我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我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彝族文化带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彝族文化。
写给彝族小同学的一封信作文
写给彝族小同学的一封信作文亲爱的彝族小同学:
你好呀!
我是来自远方的朋友,虽然咱们还没见过面,但是我特别期待能认识你!
我听说你们彝族有好多特别有趣的节日,像火把节啥的,那场面一定特别热闹,到处都是火光冲天,大家又唱又跳,光是想想都觉得好玩极了!我真想有一天能去亲自感受感受。
我还知道你们的衣服可漂亮啦,上面那些精美的图案,都是手工绣上去的吧?一定花了不少心思。
我呢,每天的生活就是上学、写作业,偶尔和小伙伴们玩玩游戏。
对了,我特别喜欢踢足球,每次在球场上奔跑都觉得特别爽。
不知道你喜欢什么运动呀?
咱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们肯定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和梦想。
说不定你也和我一样,梦想着有一天能去看看外面大大的世界。
我真希望能和你成为好朋友,咱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互相鼓励,一起进步。
期待你的回信哦!
祝你天天开心!
远方的朋友
XXXX 年 XX 月 XX 日。
论互加对彝家一位老师和一个班级的帮助
论互加对彝家一位老师和一个班级的帮助四川凉山昭觉,彝语意为山鹰的坝子。
传奇而神秘;昭觉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我,一位教龄12年的乡村彝族女教师。
我的学生:解放乡中心校三年级的49名学生。
作为在昭觉第一个跟随互加的脚步,带领孩子们仅仅在美丽乡村课堂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助教。
体验着阳光音乐(本期低段阳光音乐共16节,我带着孩子们参与直播9节,回看7 节,算是每节都认真享受了。
阳光音乐课是孩子们最期待,也是最喜欢的!体验着彩虹花晨读《早安,小松鼠》回放是我们的第一节课。
优美的图片中流动着动听的声音,孩子们入迷了。
我们彝家孩子准备来学习汉语的,意外之喜我们不仅学会了这首诗的读音,在我还没有用彝语翻译给孩子诗的意思时,有的孩子就在跟着图片学小松鼠跳跃的动作,孩子们厉害了!体验着夏加儿美术,孩子们虽然没有任何的画画基础,甚至手里连一支彩色笔都没有。
可孩子们画的那么认真,画的那么可爱,纯纯就是我画我心,怎么喜欢怎么来。
多彩课堂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自己的变化。
简单的梳理我和孩子的成长过程,加上自己读《教学勇气》的一些感受!互加大课表带来的爱让我们暖暖的,相信在教育均衡来临之际我们充分的运用互加的资源,孩子们会笑的更灿烂。
啊,别分离亲密无间,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一起?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齐归。
——里尔克《啊,别分离》此时此刻很想为您朗诵这样的诗,与互加您相聚仅仅一学期,您带给我和学生的惊喜与别样让我此刻深深的教导自己认识自己。
原来沐浴着您,我内心宁静了,不再一味责怪孩子成绩差是因为教学条件差了。
懂得了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需要我的呵护,只有相信花终有开的一天,才能静待花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最初读互加您时,我的内心是恐惧的,因恐惧而疏远。
恐惧我是个水平低,学习接受能力低的教师。
还好,一切都有互加一路的关爱,是您们的关爱让我勇敢的开始。
原来路真的就在那里,只要你多尝试几次,多碰几次石头,路上的标志就都慢慢的铭记在心,于是你也就能当司机了。
有爱的冬天不会冷
有爱的冬天不会冷
——峨眉二小师生向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山区捐赠冬衣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11月14日朝会课,伴着《爱的奉献》的旋律,峨眉二小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向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山区捐赠冬衣!
第二天,大包小袋的冬衣像一股暖流汇集到学校,小会议室装满了,旗台前堆成了小山。
全校1221名学生共捐献冬衣4753件,60名教职工捐献175件。
爱心在传递,爱心在扩散,峨眉山市教育局副局长景英闻讯后亲自送来了11件,退休教师李惠芬听到消息后也亲自送来了1大袋(约30件),美容院的个体老板阮燕亲自开车送来了75件。
下午,峨眉山市牵手志愿者团队的13名志愿者来到学校装车,他们身上“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红褂格外醒目,共计5033件衣服装了满满一货车。
据悉,志愿者把衣服进一步分类打包后将通过爱心车辆或物流公司运往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山区,赠送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穷人,帮助他们度过漫漫严冬,让他们感受到有爱的冬天不会冷。
峨眉——凉山,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
峨眉二小的爱心将给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山区送去春天般的温暖,送去手足般的厚意!
血浓,情浓,爱更浓……
朱劲松。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生关系状况调查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生关系状况调查张洁;谢利东;鞠晓梅;吕天甫【摘要】选取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布局调整、集中办学后的14所寄宿制中小学10余种少数民族共739名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小学师生关系量表,主要从学生所处地域、性别、民族、年级等方面,针对学生与教师相处过程中行为困扰问题的程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情感距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2)不同区域、性别和年级在师生关系的影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师生间对地位关系,不同学生认识不一致.【期刊名称】《当代教育与文化》【年(卷),期】2013(005)002【总页数】6页(P100-105)【关键词】师生关系;情感距离;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作者】张洁;谢利东;鞠晓梅;吕天甫【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心理教学研究部,云南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心理教学研究部,云南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心理教学研究部,云南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心理教学研究部,云南楚雄 6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55师生关系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师生间进行人际交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本关系。
反映着学校内部师生间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人际关系情感联系的程度、人际间彼此的地位关系。
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人格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集中办学后,随着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不断增多,学生在校生活时间不断延长,学校生活几乎成为他们个人生活的主要部分。
对于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来说,师生关系无论其影响范围还是影响深远程度,都将远远超过同样地区的非寄宿制学生。
因此关注我国农村布局调整后的寄宿制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优化学校内人际关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云南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县)的楚雄、怒江州和临沧三个地区学校布局调整、集中办学后的14所中小学的739名中小学生。
同心同行的彝族故事
同心同行的彝族故事亲爱的朋友,当你在深夜辗转反侧时,请睁开眼睛,抬头仰望蓝天,想象自己是独立于大地上的一棵树;或者伸手轻触苍穹之下、微风吹拂的每一片云彩。
那些温暖而美丽的故事正缓缓流淌,它们属于我们共同拥有的最美好的回忆——与您携手,遇见更美的自己!——题记还记得那年月日吗?那一年,她十五岁,第一次和母亲来参加彝族传统节庆活动。
因为家境贫寒,所以经常吃不饱穿不暖。
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妈妈拿着几块肉去喂养山羊,并说:“等过两个星期再买点小米吧!”心中不禁很伤感,便蹲在路边一直哭,其实我也饿了啊!可没办法,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但又能怎么样呢?生存本身就已够艰难,如果不让山羊继续喂养,那么明天早晨它将无法觅食,被饥饿的豺狼叼走!她知道读书比种田重要,每逢周末都会抽出时间来看书学习,而且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她就像黑暗里唯一闪烁的萤火虫,照亮着她的内心世界,指引着通往光明的道路。
即使长久的处于逆境,也阻挡不住她追求梦想的脚步。
在后面的六七年里,她终于考入了外省的一所大学,离开了曾经居住多年的山村……这不,今天又赶上毕业典礼。
同窗的朋友陆陆续续的到来,一起合影留念。
但少了某位同学,我特别担忧,连忙问老师:“杨老师,杨雪晴同学怎么还没来?是病了吗?”老师告诉我说:“没有啦,不用太担心!她正坐飞机去昆明开会,估计晚饭时才能回来。
”我悬着的心才慢慢落了下来,静待她归来……到校门口的时候,虽然和她并不熟悉,但却真切的希望她快点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因为她给我带来的那份温暖和关怀已足矣慰藉我那颗孤寂受伤的心灵。
走进教室,忽然发现有一张熟悉的脸孔,似乎看着非常眼熟,仔细辨认,竟是她,原来是高中时期的同桌兼闺蜜刘春燕!怪不得觉得如此亲切呢!她正在与身旁的同学讲笑话,惹得全班哄堂大笑。
从未谋面,相隔千里,但心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我们俩坐在一排,坐姿端庄,目视前方,表情坚定,心态积极乐观向上。
我们彼此鼓励对方,分享喜怒哀乐。
突然觉得在我身边仿佛多了另一个我,她笑,我也跟着笑;她沮丧,我也陪伴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彝家师生情
美姑县柳洪中心校刘萍我是来自四川凉山彝家山区的一名小学教师,那里的孩子全是彝族,不会说汉语,更不会说普通话;而且自己也不会说他们的民族语言—彝语,在教学上造成了更大的难度。
面对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感觉自己就像是进入了“聋哑学校”,而孩子们求知的双眼,给予了我力量。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孩子们教我说彝话,我和孩子们说普通话,有时还会在班上找一些汉语表达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帮助说话有困难的学生。
有其是在每天放学后,我都坚持给孩子们讲20分钟的故事,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慢慢的我们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我讲故事变成了孩子们给我讲故事,他们的汉话能力变强了,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每天都有学生找我聊天,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来找我,与我分享他们的快乐或是帮他们解决疑难。
自我从事小学教育以来,和每一个接触的班级学生都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有几个孩子在学校玩的太晚了,不想回家,想和自己的朋友住在学生宿舍,我问明了原因后,就马上打电话通知家长,要家长放心,并时刻去学生宿舍看看,看她们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帮忙的。
如果有我会毫不犹豫的给予帮助。
孩子们是一群可爱的小天使,她们在心里记住了我对他们的好,同时也反馈了她们对我的爱。
去年我生了一场病,其实也算不上太严重,可孩子们在班委的带领下,自主凑钱给我买了很多吃的东西,并且还送来了
一句句温馨的问候,一张张贴心的自作卡片,一句句祝福的话语,盼望我能早日好起来。
看着孩子们可爱的笑脸,我感动了,眼泪在眼眶里不停的打转,其他学校的老师看见了,都羡慕的说:“你们班的学生真懂事啊!要是我们班的学生也这样对我,那该多好啊!”
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你为孩子们付出了,他们会时刻记住的。
每次有“三八妇女节”、“教师节”、“元旦节”孩子们都会用自己自制的卡片送给我,并助我节日快乐。
尤其是每年一到彝族年,班上的学生都会发出邀请,请我到他们家和他们一起过彝族年。
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我的心无比激动的。
今年孩子们已经进入了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懂得事情也就更多了,这时就需要老师时刻留心观察,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是最容易犯错的,为了能更好的走进孩子们中间,每天下了晚自习之后,我都会和班上的学生聊聊天,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学生的宿舍里,都会专门花一点时间和他们接触,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彝家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想法,而且有好多学生都是心灵手巧的,她们会做很多的手工,比如:彝族女子装钱的包包、彝族的一些小饰品等等,可漂亮了;而一些男孩子才十、十一岁的年龄就可以做一些大人做的活。
这些可爱天真的孩子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在他们那个年龄阶段可什么都不会啊。
有人说,老师是天上最亮的北斗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人说,老师是山间最清凉的山泉,用清香的甘露汁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苗;有人说,老师是茂盛的叶子,用她那强有力的身躯和护着我们这些未来的花骨朵儿。
其实没有这些未来的花朵,又怎能体现出老师的高尚呢?在和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无论是汉族还是彝家的孩子,只要你为他们付出了,那他们就会深深的记在脑海里,他们会
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他们的爱。
作为一名彝族地区的老师,孩子们能做到如此,我此生已经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