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过程
政治考研热点解析:认识的过程(一)
政治考研热点解析:认识的过程(一)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样的。
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会产生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简述认识的过程
简述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感知阶段:认识的第一步是通过感官对对方进行观察和感知。
这可能包括观察对方的外貌、举止、语言等,以及通过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获得的信息。
2. 初步印象:在感知阶段的基础上,我们会形成对对方的初步印象。
这可能是对方的外貌、气质、声音、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整体感觉。
初步印象通常是基于主观的观察和感受,可能存在偏见和误解。
3. 交流与互动:在初步印象的基础上,我们可能会与对方进行交流和互动。
通过对话、问题提问、分享经验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思想、兴趣、价值观、经历和个性特点。
这个阶段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真实和全面的认识。
4. 深入了解: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逐渐深入了解对方。
这可能包括对对方的生活背景、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了解。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实际行为、观察对方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行为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特点和性格。
5. 形成认知:在交流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会形成对对方的认知。
这是对对方的整体认识,包括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特点、爱好等方面。
形成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持续地观察、思考和理解。
总的来说,认识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了解他人的阶段性过程。
通过感知、初步印象、交流与互动、深入了解和形成认知等步骤,我们可以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的全面认识。
然而,认识永远也不是完全全面和准确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复杂且多面的,我们的认知也会受到主观因素和偏见的影响。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2
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
1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主体通过感官和思维等途径初步接触客体的阶段。在这个 阶段,主体通过对客体的直观感知和感性认识,形成了对客体的初步印象和表象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这是主体通过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在
2 这个阶段,主体通过对表象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了对客体的概念和判断,并通过推理等思维活动深化
4 正确性和真理性,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认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体通过发展
认识的过程
1
总之,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不 断发展、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2
它反映了主体对客体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认识的发展和完善
同时,认识的过程也体现了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3 和有限性的统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认识的深化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要对原有的认识进行反思和质疑,发现其 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要勇于提出新的假设 和猜想,通过实践和验证,推动认识的深化 和发展
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认识的拓展
认识的拓展是指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实践 、交流等方式,扩大认识的范围、提高认识的层次、增 加认识的角度等。认识的拓展包括学习新的知识、掌握 新的技能、了解新的文化等
但具体的认识成果则是有限的、相对的
4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认识、完善认识, 以推动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
3
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认识的深化
认识的深化是指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 过实践、学习、思考等方式,对事物有更 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认识的深化 包括对事物内部关系的理解、对事物发展 规律的认识、对事物未来趋势的预判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给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比如我们看到太阳,而不仅仅是看到红色的、圆形的,这就是知觉现象。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而通过知觉能够把由各种感觉通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三、记忆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四、思维思维是人脑间接的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其中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包括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性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五、想象和表象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他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六、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然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
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因此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
必须使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特征是: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理性认识靠的是人类的逻辑思维。
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
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指人类从低级认识向高级认识发
展的突破性转变。
这一飞跃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因素和条。
首先,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在人类的认
识活动中,人们通过感觉、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逐渐建立起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其次,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实现的。
在人类社
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积累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创新和改革认识方法和工具,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再次,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实现的。
在科学技术
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不断改革认识方法和工具,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和实验,不断验证和完善认识,不断拓展认识领域,不断提高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度,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总的来说,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在人类的认识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
的推动下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实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不断的提高认识的水平,最终实现认识的飞跃,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世界,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心理学认知过程是指人类进行认知活动时所经历的一系列步骤。
它涵盖了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是人类思维和智力表现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并对其影响和应用进行分析。
一、注意注意是认知过程的起点,它是指人类在面对复杂刺激时主动选择关注某一特定刺激或信息的能力。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情绪等因素决定注意的方向和范围。
例如,当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他们会选择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二、感知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选择、解释和组织刺激,以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信息来感知世界。
感知的质量和准确性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起着重要影响。
三、记忆记忆是指人脑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它分为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阶段。
感知记忆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意识到的短暂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临时存储和处理的能力。
长期记忆是指人们对信息永久性存储和回忆的能力。
记忆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学习、思考和决策等认知活动至关重要。
四、思维思维是指人类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活动来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思维的方式有多种,如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困难和做出决策时都离不开思维过程。
五、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指人类面对挑战、困难或需求时寻找解决方案的认知过程。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巧,如分析、归纳、联想和抽象等,以期求得有效的解决办法。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思维和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认知过程的运作机制,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提高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和认知训练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对认知过程的研究还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促进人际关系和沟通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过程
�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寻求真知的过程) 寻求真知的过程)
一,认识的开始——感性认识 认识的开始 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感官在实 , 践中对事物外部状态,特征等的认识. 践中对事物外部状态,特征等的认识.
2,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这幅画生活中可能吗? 这幅画生活中可能吗?
你能看出有 几个娃娃? 几个娃娃?
5,什么是幻觉? ,什么是幻觉?
幻觉是指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相应感官的条件下, 幻觉是指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相应感官的条件下,而感 觉到的一种真实的,生动的知觉. 觉到的一种真实的,生动的知觉. 主要分为幻听,幻视,幻触等,最常见的是幻听,幻视等. 主要分为幻听,幻视,幻触等,最常见的是幻听,幻视等. 幻觉多出现在紧张,疲劳,高烧时等,也可出现. 幻觉多出现在紧张,疲劳,高烧时等,也可出现. 幻觉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幻觉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幻觉是一种感受,由于缺乏相应的现实刺激, 第一,幻觉是一种感受,由于缺乏相应的现实刺激,所以 客观检验结果证明这种感受是虚幻的,但就患者自身体验而言, 客观检验结果证明这种感受是虚幻的,但就患者自身体验而言, 却并不感到虚幻. 却并不感到虚幻. 第二,虽然幻觉源于主观体验,没有客观现实根源, 第二,虽然幻觉源于主观体验,没有客观现实根源,但某 些患者坚信其感受来自客观现实. 些患者坚信其感受来自客观现实.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必须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质和规律必须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理性认识是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bai要有概念、三方面的du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zhi识dao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
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指在某个领域的认知、理解或技能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步。
实现这样的飞跃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参考内容:1.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方法:要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积极的学习态度包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良好的时间管理等,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包括整理笔记、与他人讨论、实践应用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主动,寻求新的学习机会,鼓励自己思考问题,不断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
2.广泛获取信息:为了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需要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获取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来自于书籍、学术论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通过广泛获取信息,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进一步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知。
3.挑战自己的舒适区:为了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需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这意味着主动寻求面临挑战的机会,并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可以推动自己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4.交流与合作:认识过程的飞跃通常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分享和借鉴对方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认知范围。
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他人的角度获得新的见解,还可以通过讨论和合作的过程来推动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5.反思和总结: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和提升。
综上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广泛获取信息,挑战自己的舒适区,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这些参考内容的应用,我们可以在某个领域中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和成就。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扩展资料: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感觉知觉及经历经验的积累首先获得了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才能进行科学抽象,取得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反映的是社会事物的表象,理性认识反应的是社会事物的本质,认识的真正任务就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人类不断获取知识、理解世界的过程。
它是一种辩证的、相互联系的认知活动,涉及思维、感知、观察、实践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考,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特点。
认识的辩证过程始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观察的过程。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一个事物时,往往会通过感官进行感知,例如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
这种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它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事物提供了基础。
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进行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是通过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的过程。
通过理性思考,我们能够从感性认识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鸟在空中飞翔时,我们通过理性思考可以得出结论:鸟有翅膀,可以飞翔。
这种理性思考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准确。
在认识的辩证过程中,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对感性认识进行验证和修正。
例如,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不同种类的鸟有不同的飞行方式,有些鸟会悬停在空中,有些鸟会盘旋飞行。
这种实践的经验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和丰富。
在认识的辩证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思维,接受新的认识和观点。
当我们通过实践和思考得出一个结论后,我们应该对这个结论进行反思,不断修正和调整。
只有这样,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提高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感知、思考、实践和反思,我们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认识活动,我们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
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思考、实践和反思,我们能够逐步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思维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以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及其种类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第三节认识过程第一单元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的每个感觉器官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属性,眼睛看到光线,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皮肤摸到温度和光滑的程度,等等。
每个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它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作用的事物叫刺激物。
我们经常只用刺激这个概念,某种场合下它指的是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另一种场合下它又指的是发生作用的物体,大家很容易分辨得出来。
有的感觉器官可以反映几种刺激,例如眼睛可以看到光线,用手按压眼球也可以引起光感。
但是,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例如眼睛对光最敏感,按压只能引起模糊的光感而不能清楚地看见物体。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又称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
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AVl二K。
厶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16·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
用公式表达即S:Klo少。
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
S和R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
三、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例如,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对暗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对光适应;“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暴肆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痛觉则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在各种感觉适应的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过程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
不过,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
所以,对光适应快,一两分钟即能完成;对暗适应慢,一般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
很多工作是在暗环境中进行的,如在X光室内的工作,冲洗胶卷和相片的工作,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暗适应。
在对暗适应后,只要见到光线暗适应很快就遭到了破坏,再对暗适应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保护对暗适应是很重要的。
现在发现,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戴上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镜,就能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如看到白光以后眼睛里仍保留着白光的感觉;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如看到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
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三)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四)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四、视觉,普通心理学(一)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一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把这一段的电磁波叫光波。
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红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
光波在整个电磁波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图1—5)。
┌───────┬──┬─┬───┬──────────┬───┐│嘉裹广 x射线│ 紫│ │ │雷s广电视‘笔昙\播│交流││ │外线│ │红外线│ │ ││ │ │ │ │ │ 电│└───────┴──┴─┴───┴──────────┴───┘图1—5 光波(二)视觉器官(图1—6)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从瞳孔通过前房,再通过玻璃体射到视网膜上。
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是视细胞层。
噘工————氮19图1—6 视觉器官剖面图11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
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
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三)颜色视觉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
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到白,其间有各种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列)。
但是,人们常常说的颜色只指彩色。
光波的波长决定颜色的色调,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橙、黄、绿、蓝等色彩。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便越大。
用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它们是最纯的颜色,饱和度为百分之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大多是通过颜色的混合得来的。
颜色混合有两种,即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它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混合所得的结果是不同的。
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
例如,色光混合时,红光和蓝绿色光混合得到的是灰,红和蓝绿色光是互补的颜色。
黄和蓝光混合得到的也是灰,黄和蓝也是互补的颜色。
红和黄光不是互补色,它们混合的结果得到的是光谱上处在它们之间的颜色,即橙色。
颜料的混合所得到的结果就不同了,例如,黄颜料和蓝颜料混合得到的是绿而不是灰;红和黄颜料混合得到的是橘红色而不是橙色。
有些人的色觉异常,他们分辨颜色有困难。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弱者能分辨颜色,但其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较大时他才能分辨出是不同的颜色。
部分色盲又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红或绿,但能看到黄和蓝;黄蓝色盲的人相反,能看到红和绿却看不到黄和蓝。
全色盲的人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他们看世界只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就像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
色觉异常的人自己觉察不到自己色觉上有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
因为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感,他们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别。
虽然他们能和正常人一样说出物体的颜色,但他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他向正常人学到了用某种颜色的名称,来称呼他所看到的那种明度的物体的颜色。
这个过程是在儿童成长时期完成的,非常自然,他不知道,别人也不会发觉。
只有用检查色盲的工具(如石原氏色盲检查图表)才可以检查出色觉的缺陷及其种类。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
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不是色盲。
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
五、听觉)听觉的适宜刺激第一章普通心理学·19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把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
比20赫兹小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大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图1—7 听觉器官示意图卵圆窗(二)听觉器官(图1—7)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和内耳组成。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
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了科蒂氏器官里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引起听觉。
(三)听觉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
我们不用看就能辨别这是大提琴的声音,那是二胡的声音,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
六、其他感觉(一)嗅觉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嗅觉器官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嗅神经的终点在中央后回。
嗅觉是难于分类的一种感觉,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
例如果香味、焦臭味等等。
人的嗅觉不如有些动物,德国的一种狼狗的嗅觉灵敏度竟是人的嗅觉的20万倍。
动物的嗅觉之所以这样灵敏,是因为动物要靠嗅觉来寻找食物,分辨哪些东西能吃,·2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哪些东西不能吃,而且还要靠嗅觉来辨别是否有它的天敌在这里活动过。
适应环境的需要造就了动物敏锐的嗅觉。
(二)味觉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器官。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种味觉混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