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智能制造
中华制造2025计划详述
中华制造2025计划详述中华制造2025计划是我国为了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该计划以我国制造业现状为基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了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华制造2025计划的内容和实施策略。
一、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面临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崛起的双重压力。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华制造2025计划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质量效益和绿色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二、总体目标1. 创新能力提升: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重点领域装备自主可控。
2. 质量效益提高: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以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3. 产业结构优化: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4. 绿色发展: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5. 开放合作: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明显提升,国际合作和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三、主要任务1. 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和跨界创新,提高制造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 提升质量品牌: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3.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 强化智能制造: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 促进绿色制造: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工艺和绿色制造,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6. 扩大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提高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
2025开启智能制造六大领域试点
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 方向,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呼之欲 出的大背景下,蕴藏巨大的投资机会。
规划将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 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 【1.82%】创新五大工程来落实。同时,智 能制造的政策红利更在于,除了总文件 外,未来将建立“I+X”规划体系,比 如智能制造规划,或者信息化与工业化 融合规划。
何影响一件T恤的领子、袖长、下摆 时,员工的回答常常是:等我有空了去 Armani、Prada的店里去看看,要不老 板你让我去趟东京或巴黎?一些天过去 了。Armani、Prada的样衣都出现在了 会议室,员工再问他:老板,你喜欢哪 一件? 简单来说,在产品制造上,陈年过 去自己既不懂行,也并没有找到真正的 专家。这正是在去年发布衬衣时,陈年 为找到日本制衣者吉国武来为凡客设计 衬衣大感兴奋的原因。 此外,陈年也发现,自己并不懂得 供应商。在为T恤寻找供应商时,参观 过一家Et本合作者推荐的中国制衣厂 后,陈年感到沮丧,他对缝边时使用 “拉”的方式,而不是“推”的方式感 到不满意。但如果用“推”的方式缝 纫,那么这家厂的速度会降低至少 2/3。问题在于,中国的服装工厂 “99.9%的都不会按上述的要求做。不 是凡客顾忌成本问题,而是工厂在努力 发挥聪明才智,暗地里偷工减料。” 这次T恤发布会上,陈年用了大约 一半的时间,来介绍为其T恤图案的创 作者,还播放了重点创作者的介绍视 频。比如,陈年展示了为T恤绘制猫的 图案的顾湘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回忆了 去日本拜访因为像素画闻名的 Tendoten时的经历,还发布了一张合作 画家德田有希胳膊画肿了的照片……可 以说这些发布会的手法和桥段一部分是 陈年所擅长的,另外一部分也与小米发
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其智能制造收 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其智能 制造利润贡献低于10%。 而90%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实现程 度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级成本抑 制了企业需求,其中缺乏融资渠道影响 最大。德勤的调研显示,年收入小于 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中,50%的企业在 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采用自有资金, 25%为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 融资各占1l%。而企业收入规模大于 5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其智能化升级资 金来源中自有资金占67%,银行贷款占 比25%。整体而言,中小微型企业的银 行贷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业,占企业数 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 金进行智能化改造。 不过,智能制造水平较低,意味着 夯实发展基础的必要性,同样也意味着 后续发展潜力的巨大。21世纪宏观研究 院梳理发现,近年来,全国多个地方都 在谋划智能制造发展,包括上海、浙 江、江苏、天津、安徽、重庆、河南、 辽宁、四川、青岛、北京、广东、黑龙 江等省市都在摩拳擦掌,或成立机器 人、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等与智能制 造相关的联盟,或出台具体产业规划。 此外,上市公司机器人、博实股份[一 O.39%资金研报1等也与高校、研究院 等科研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机械
解读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
解读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编辑部【期刊名称】《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2页(P17-18)【作者】《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编辑部【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制造业是浙江省经济的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早在2013年,浙江省经信委印发了《发展工业设计与“机器换人”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明确今后五年每年年均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00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入5000亿元的“555”行动方案。
去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浙江省针对《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订出台了浙江省的行动纲要。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加快提高企业集群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制造业创新文化,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
加快突破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引导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走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
到2020年,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成为主流。
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
基本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造业产业生态,制造业自主创新、质量效益、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结构更趋合理,涌现一批国际竞争力领先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瞄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突破发展一批优势和战略性制造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产业智能化水平,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中国制造》规划全文
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制造2025》发布(全文)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纲领导读: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智能制造五大模式
制造模式 核心问题:什么是
?
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式;
制造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
态和运作的模式。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制造模式就是一种有关制造过程和制 造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哲理和指导思想。现代制造过程虽然比较复杂,但它必 须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确定制造过程运行规律的就是制造模式;
• 大批量生产,品种固定,订单通常与生产无直接关系。 • 流程工业生产的工艺过程连续进行且不能中断。 • 生产过程通常需要严格的过程控制和大量的投资资本。 • 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周期较长、过程连续或批处理,
生产设施按工艺流程固定。 • 产品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生产环境要求苛刻,需要克服纯滞后、非
制造模式的意义:制造过程的运行、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以
及制造系统的优化管理与控制等均受到制造模式的制约,必须遵循制造模式 确定的规律。因此,对制造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为制造系统建立先进的制造 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新模式1:离散型智能制造
子问题1.1 离散型智能制造模式概念和特点? 子问题1.2 离散型智能制造模式目标和要素条件?
产模式下,生产准备时间时常大于加工时间,造成设备的极大浪费。
(2)生产计划协调性差,作业调度困难。生产作业计划主要依靠调度员经验制定,计划协调性不好,导
致设备利用率低,设备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任务执行进度难以监控,物料状态难以跟踪,任务拖期/ 赶工频 繁发生,紧急插单普遍、生产过程不确定性多,导致作业计划安排赶不上变化,计划任务执行失控现象严重。
线性、多变量等影响。
流程型制造模式——目标
• 在石油开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 建材、纺织、民爆、食品、医药、造纸等流程制造领域 ,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 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 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 的智能化水平。
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需求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新空间
/要充分了解国际产能需求,加快推进有实力、有意愿、有技术的浙江企业“走出去”;明确本地高端制造业需求,促进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全球领军企业“引进来”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需求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新空间□潘晓霞车玲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促进开放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浙江必须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精准对接国际需求,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资源全球化配置,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争当开放型经济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浙江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现状在新形势下,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美国、瑞典、德国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成为浙江对外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目的地,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境外投资项目逐渐增加,在全球投资布局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跨国经营程度大幅提升。
传统制造业成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领域。
“十二五”以来,钢铁、建材、石化、轻纺、水泥、有色等行业成为浙江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
在钢铁领域,结合国内钢铁行业结构调整,以成套设备出口、投资、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青山钢铁等企业在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设炼铁、炼钢、钢材等生产基地。
在建材领域,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态势,红狮控股、锦江集团、巨石集团等企业开展成套技术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向世界,在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尼、尼泊尔、老挝、埃及、越南等国家建设一批水泥生产加工、玻璃纤维等建材生产基地,在贝宁、阿联酋等国家建设一批境外营销基地。
在石化领域,依托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宁波石化产业基地、中国(嘉兴)新材料化工园区,浙江恒逸、龙盛集团、传化股份等在文莱、荷兰、美国等国家建设了一批生产基地。
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
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战略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发展。
该计划于2015年发布,涵盖了十大重点领域和九大任务。
以下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解析。
一、战略目标1. 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2. 加强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3. 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4.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重点领域1.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2. 高端装备制造:提高高铁、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3. 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加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4. 新能源与节能汽车: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高节能和环保技术水平。
5. 电子信息:加强集成电路、高分辨显示器等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6. 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提高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自主化和智能化水平。
7.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
8. 先进材料:推动先进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地位。
9. 农业装备:加强农业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九大任务1. 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2. 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建设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 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链升级。
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
6.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7.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环境和市场竞争力。
8.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政策环境。
国务院文件《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本文有删减)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绍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绍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5.12•【字号】绍政发〔2016〕12号•【施行日期】2016.05.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绍兴实施方案的通知绍政发〔2016〕1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现将《中国制造2025绍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2016年5月12日中国制造2025绍兴实施方案为抢抓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及“互联网+”发展机遇,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及浙江行动纲要,加快推进绍兴制造强市建设,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制造业居于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实施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推进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参与区域竞争的主导力量。
绍兴是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长期积存的传统产业为主、低端制造锁定、创新驱动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等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制造业再上新的台阶,特别是一些区域“低小散弱乱”块状集聚现象突出,一些领域亩产效益偏低、能耗和排放强度偏高,部分企业陷入成本上升、价格下降的“三明治”陷阱,个别企业甚至陷入困境引发风险,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当前,伴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国内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双向挤压”,正在重塑产业分工格局,特别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
作为绍兴而言,推进制造业发展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矛盾叠加、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优势,尽快补齐短板,不断巩固和提升绍兴制造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推动绍兴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新跨越。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杭政函[2017]171号【发布部门】杭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7.12.04【实施日期】2018.01.0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杭政函〔2017〕171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杭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2017年12月4日杭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我市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稳增长、调结构、强创新、促转型,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浙政发〔2017〕23号)和我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总体安排,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统筹推进与分业施策、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精准发力,着力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巩固全市经济发展“增长中高速、质效中高端、动能转换加快”的良好态势,当好全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排头兵,为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做出新的贡献。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战略合作
合作 协议 》
,
深人实施 “
中国制造
浙 江行 动 ”
2 02 5
,
经工 业 和 信息 化部 、 省 政 府 同 意
,
特 制
定本 方 案 。
一
工作
、
目
标
到
2 02 0
年
建设 “
,
中 国 制造
20 25 ” 国 家 级 示 范 区
2
个以上 ;
“ 两 化 ” 深度 融 合 国 家 示
业 软 件 中 高 端领域 的 市 场 份额 位 居 全 国 前列 。 ( 责 任 单 位 : 省 经 信 委 、 省 科技 厅 工 业 ;
和 信 息 化 部 对 接 司 局 : 信 软 司 )
( 六 ) 推 进 杭 州 国 家 新 型 互 联 网 交换 中 心 建 设 , 提 升 网 间 互 联 互 通 质 量 ; 推 进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息 中 心 ( C N N I C ) 浙 江 分 中 心 建设 , 部 署 建 立 国 家 顶 级 域 名 解 析 节 点 , 提升
信息基 础设 施 综 合能 力 。 ( 责 任单 位 : 省 通信 管 理 局 、 省 经 信 委 , 杭 州 市 政 府 ; 工 业 和 信
各市
县 、
(
市
、
区
)
人 民 政府
,
省政府 直属 各 单位
:
《
工业 和信 息化部
浙 江省 人 民 政府 共
同 推进“
中
国
制
造
”
2025
浙
江行动
战 略合 作 协
议实 施方 案》
已 经 省 政府
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中国制造2025
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技术,一种集成了机器人、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现代化生产技术,被视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其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策略之一,旨在加快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一、智能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智能制造技术,是在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引入机器人、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这种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1.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实现机器的自主决策和智能控制;2.通过数字化和数据化手段实现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和优化;3.生产过程的自主控制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率、高准确性和高质量化;4.制造企业可以实现生产和供应链的全面连接,实现信息的流动和共享。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主要包括:1.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业需要在结构和质量上进行改善和升级。
2.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工人工资和劳动力成本开始上涨,这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降低竞争力。
3.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剧: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制造业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实现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三、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中国制造2025面对上述的挑战,智能制造技术被视为解决之道。
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智能制造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劳动力成本,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制造可以将工厂的生产环境进行数字化,能够实时获取生产数据并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自适应制造:自适应制造可以根据实时生产数据和需求进行自主决策和智能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自适应调整和优化。
3.创新研发: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研发阶段,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对产品进行虚拟设计和仿真分析,从而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2025)中国制造2025:六大领域试点行动
(2025)中国制造2025:六大领域试点行动智能制造实现率仅为10%根据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的表述,智能制造不仅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也是工业互联网的切入点之一。
在未来20年中,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GDP增量,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效率会提高大约20%,成本可以下降20%,节能减排可以下降10%左右。
由此,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优势突出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制造强国的抓手已经明确:发展智能制造,其是两化深度融合、德国工业4.0、美国产业互联网概念背后的最大公约数。
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中国制造2025”,预计将于近期对外颁布,规划将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来落实。
同时,智能制造的政策红利更在于,除了总文件外,未来将建立“1+X”规划体系,比如智能制造规划,或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规划。
规划:六大领域试点行动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涉及众多行业产业,聚焦智能制造试点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准确把握与其相关的产业投资机会。
而根据智能制造试点通知,将分类开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大重点行动。
从中可以发现,试点中瞄准的6个方向,各具针对性。
第一,针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更准确的说是生产方式的现化化、智能化。
根据通知要求,在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离散制造分别选取5个以上的试点示范项目。
其中,在流程制造领域,重点推进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等行业,示范推广智能工厂或数字矿山运用;在离散制造领域,重点推进机械、汽车、航空、船舶、轻工、家用电器及电子信息等行业。
第二,针对产品的智能化,体现在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产品试点示范。
也就是把芯片、传感器、仪表、软件系统等智能化产品嵌入到智能装备中去,使得产品具备动态存储、感知和通信能力,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可识别、可定位。
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强省之基、兴省之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制造强省,是“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中国制造2025、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精神,结合浙江发展实际,特制订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和制造强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一、发展背景一“十二五”以来的主要成就“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按照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转型升级,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进发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出口交货值和制造业投资分别达11991亿元、3325亿元、11707亿元和757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和%,制造业规模逐步扩张;201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十二五”期间累计实际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较快提升;创新能力显着增强;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产值率分别达%左右和%,比2010年分别提高个和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突破3万件,是2010年的倍左右;“十二五”期间新培育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72家,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40家和271家,累计分别达93家和896家;工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和%,比2010年分别提高个和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新培育省级“三名”试点企业69家;截至“十二五”末,国内外上市企业377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制造业领域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42个;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的县市、区21个,比2010年增加8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加速深化;2015年,预计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5,从2012年的全国第七位跃居全国前三;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永久落户浙江;据测算,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达万台,约占全国的15%,居全国第一位;绿色发展卓有成效;“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吨标准煤2010年价,用能效率居全国前列;全省共实现节能4500万吨标煤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先进;工业治水成效明显;“十二五”我省制造业发展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深度调整和国内三期叠加的交织影响,形势跌宕,压力巨大,但仍负重前行,取得不俗进展和成就;回首“十二五”,历程曲折艰难,但经验也弥足珍贵,主要是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将制造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目前制造业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四成,制造业领域在全省专利成果中的比重约占七成,同时制造业在保就业、促增收、稳税源等方面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持之以恒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并举,“十二五”以来陆续推进的“四换三名”、创新驱动、七大产业培育、浙商回归、有效投资、市场主体升级、特色小镇建设等“拳法招数”稳、准、狠、奇,目前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已找到跑道、见到曙光;三是坚持不懈地培养和造就一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以企业家为引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既有一批专注主业、引领发展的企业家,又有一批高起点、高素质、宽视野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还有大量高技能、善实践的产业基础人才,成为我省制造业创新创业活力源泉;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能、强化制度供给、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目前我省已成为全国“管制最少、门槛最低、服务最好”的省份;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水平和建设制造强省的新要求,我省制造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亟待增强、融合发展亟待深化、集群效应亟待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亟待加强、企业适应新常态步伐亟待加快等突出问题,新的发展动能依然不足,传统动力仍待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亟待提高;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二“十三五”面临的发展环境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酝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产业价值链不断深度重组,为我省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发达国家积极主导重塑全球贸易和投资新秩序,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新兴经济体国家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面临重大变化,对我省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巨大压力;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作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四化”同步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动力、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制造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新空间;我省制造业发展逐渐步入新阶段;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省制造业发展速度、动力、结构和模式正发生积极转换,以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等为代表的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动力持续修复,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逐渐推行,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日益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找出了方向;但制造业转型升级仍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潜在风险隐患增多,产业竞争压力加大,迫使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继续集中力量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抓住时间窗口加速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大机遇,全面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竞争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把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创新要素合作、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扩大创新成果影响,大力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动力格局;坚持融合互动,促进结构优化;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和贯通作用,构建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模式,推动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的紧密结合,加速“两化”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促进制造业结构明显优化;坚持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生态;把现代产业集群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产业生态,推进智慧产业集群建设,引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高水平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推动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努力形成集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于一体、互动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坚持开放包容,推动合作共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大力引进外资项目共建国际产业合作园,支持企业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走出去”,加强产业区域合作与有序转移,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并有效集成高端要素,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提升;坚持绿色低碳,引领永续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制造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推动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不断提高绿色精品制造能力,加快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制造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内先进、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着提高的制造强省;具体目标包括:——创新能力:制造业领域研发投入和产出明显提高,力争到2020年,在规模以上制造业中,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的比重达%,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80件,新产品产值率达37%;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形成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前列;——质量效益:“十三五”期间,力争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左右,增加值率稳步提高,“浙江制造”的质量、标准水平和品牌效应显着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9,装备数控化率、机器联网率分别达50%和40%,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能制造模式广泛推行,“两化”融合水平全国领先;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制造业产城融合全面深化;——结构优化: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分别达41%和4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各类开发区数量达25个,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数量达110家,培育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涌现一批国际化现代产业集群,建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特色小镇,产业生态明显优化;——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下降16%,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浙江省“十三五”时期制造业发展主要指标注:带号为预计数;带号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之和的下降幅度;三、重点产业瞄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聚焦万亿产业大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强化技术改造着力修复传统动力,积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快形成新型产业体系;一新兴产业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着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水平,打造若干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30000亿元,培育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骨干企业20家左右;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产业应用,扩大国产嵌入式CPU中央处理器市场份额;大力提升新型传感器件、光电子器件、存储器件、储能器件等高端电子元器件及新型材料的创新性研究和开发能力,加快行业应用,建成我国重要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伏生产等电子装备开发应用水平;通信网络与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新一代光通信宽带、IPv6下一代互联网、5G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应急通信、量子通信、高端服务器及云存储等系统设备、终端及关键配套件;重点突破面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人机交互技术,推进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可穿戴产品、家居控制、车载终端、智能视听等各类智能硬件产品及应用系统;应用电子及物联网;重点突破物联网传感芯片、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应用平台等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建成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海洋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电子、能源电子及北斗导航等各类应用电子产品,大力发展数字安防产品,打造全球数字安防中心;加快工业控制实时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工业控制计算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及信息工程服务系统,巩固提升制造业智能控制水平;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和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软件,巩固提升安防监控、纺织服装、工业控制、医疗卫生、智能交通、金融、通信、电力等行业应用软件优势;积极发展基础软件、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云计算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大数据处理、中间件;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和应用等信息技术增值服务;加快发展高端工业平台软件、高端领域应用软件和云计算、大数据等解决方案及行业应用;积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2.高端装备产业引导高端装备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推动高端装备进口替代,加快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产业链,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产业产值达12000亿元以上,培育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骨干企业50家;智能装备;加快开发系统集成、导航控制、自主控制、视觉定位、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加快发展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殊机器人等新一代机器人产业,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新一代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加快研制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部件,大力开发嵌入式软件芯片、无线传感器、工业控制、故障自动诊断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监测与装配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开发自动识别、信息快速处理、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智能物流机械、智能电梯、智能家电、智能包装机械、掘进装备、空气动力装备、食品加工装备等成套装备;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重点突破绿色高技术船型、主力海工装备和核心配套装备的研制技术,加快提升船舶动力系统、甲板机械、舱室机械、通讯导航及自动化系统等的自主配套率,大力发展超大型干散货船和油船、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液化天然气船、化学品船、疏浚工程船等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加快建设国际先进的船舶修造基地;积极发展大型海洋钻井平台、大型海洋生产生活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半潜运输船、海工辅助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现代交通装备;加快开发自动泊靠关键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重点发展城市地铁轻轨车辆、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装备及控制系统等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制造基地;加快波音客机组装基地建设,加快开发大飞机核心部件、小型载人飞行器、无人载货飞行器等通用航空新产品新装备,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整机及零部件制造,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工程技术服务;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所需的方案诊断设计、工艺流程再造、装备智能化升级、售后监测维护、技术工人培训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生产流程规划设计仿真和优化服务,推进开放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物流设计、装备设计的标准化与模块化,开发支撑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模型;提升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培育一批高端装备工程服务公司;3.新材料产业面向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新需求,引导新材料产业向高性能、高质量、高效能等方向发展,加快形成创新能力较强、特色鲜明、有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8000亿元,培育形成国内外知名新材料研发平台30家以上;先进基础材料;推进材料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以提高质量稳定性和服役寿命为着力点,重点发展基础零部件用钢、新型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特种不锈钢、高端钴基合金等黑色金属材料,高强合金材料、特殊性能铜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特种涂料等先进化工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节能玻璃、自修复水泥基材料等先进建筑材料,生物基合成纤维及无纺布、高端产业用纺织材料、功能性纤维、纸基功能性材料等先进轻纺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重大需求,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关和市场关,以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一致性为着力点,重点发展海洋环境用钢材料、稀贵金属钎焊材料、超级镍基合金、特殊性能轻型合金等高端装备用特种材料,软磁金属材料、新型永磁材料等先进磁性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正极材料、碳基和硅基负极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加快建设国际先进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国际知名的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前沿新材料;注重原始创新,做好知识产权布局,以逐步扩大前沿新材料应用领域为着力点,重点发展高质量石墨烯微片、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等先进碳材料,纳米催化材料、纳米电子材料、纳米金属材料等纳米材料,增材制造专用合金粉体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医用增材制造材料等增材制造材料,智能材料等;4.新能源汽车产业面向消费终端新需求,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向轻量化、绿色化、安全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率先布局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充电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与应用基地;力争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整车产能规模达50万辆以上,培育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骨干企业20家以上;新能源汽车整车;突破整车设计、动力总成、整车匹配等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和优化新能源汽车整车开发流程,重点发展城市家庭用车、出租车和公务车领域的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低速短途纯电动汽车;新一代高性能、大运量纯电动公交车;短途物流车,低速纯电动旅游观光车,环卫、电力用等纯电动市政工程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和核心基础材料等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与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力争开发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核心产品势;重点发展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的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和高性能车用电机,专用机电耦合装置及高效控制系统,具备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智能交通系统ITS相结合的整车控制器,用于车身、零部件和整车制造的非金属复合材料、高强度轻质合金、高强度钢等轻量化材料;5.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引导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向低碳、清洁、生态、互联等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10000亿元,其中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值达9000亿元;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与清洁能源运输、节能降碳、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环保技术装备,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水资源节约与利用等领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打造国内先进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节能环保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新能源;突破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核电等产业核心技术,开发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系统设计和集成服务,发展海上风电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核岛蒸发器等核电关键部件,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综合应用与产业基地;6.医药产业面向重大疾病、进口替代药物、优质医疗服务、家庭保健等新需求,引导生物医药向更加温和、反应效率高、环境友好、安全性高、产品可控性强等方向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向可控性强、替代进口等方向发展,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成为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力争到2020年,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生物医药;大力发展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海洋药物及个性化治疗药物,加快建设国际知名的医药制剂出口基地;积极推进针对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见慢性病的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医疗器械;大力发展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人工器官与生命支持设备、健康监测装备、分子诊断仪器及试剂等高性能诊疗设备,组织修复与可再生材料、人工器官与生命支持设备等高值医用耗材,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智慧医疗技术和产品;积极推进生物增材制造、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互联网医疗;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开发面向慢病医疗服务及居家养老看护等的健康传感器和数字化健康产品,推进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攻关,完善在线即时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智慧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二特色优势产业1.时尚产业重点依托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时尚产业名城及六大特色时尚产业基地试点建设,推动时尚产业向引领时尚潮流、时尚消费、时尚体验等方向发展;力争到2020年,时尚产业销售收入达6500亿元,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100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时尚品牌。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81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意见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8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近年来,我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中高端产品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安全环保压力较大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7 号),促进石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临港石化产业、先进高分子材料、化工新能源、高端专用精细化学品等为发展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打好“四换三名”组合拳,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大数据+”在石化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石化产业高新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质量效益。
(二)基本原则。
企业主体,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需求导向,创新驱动。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宽传统产品应用领域,加快推进新型产品应用示范。
浙江模式十大模式
“浙江模式"的18条招商引资核心经验近几年,浙江招商引资成绩有目共睹,己经形成了招商引资的“浙江模式”。
我们注意到,近日吉林、陕西、上海等多地由党政一把手组成党政代表团赴浙江考察学习,其中招商引资是他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可以说全国都在学习招商引资“浙江模式”,以下18条核心经验供大家参考。
1>招商引资:主要是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重大项目是发展的源头活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转动力增后劲、补短板优供给的有力抓手。
招商引资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要突出重点,瞄准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项目,创新重大项目谋划盯引工作;谋划长远,抓紧当前,聚焦战略新兴产业,聚焦补齐短板,聚焦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小镇等主平台,编制实施重大项目谋划盯引清单,建立健全高效、有序推进项目盯引的工作机制,全力打好重点项目盯引战,力争引进更多“大好高”项目,确保实施一批、引进一批、储备一批。
当前,招商引资大项目要统筹各方力量,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进一步扩大开放,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央企对接、引进外资、激活民资;坚持市场化运作,善用市场机制推进项目建设,政府不包办、不错位,实现共赢发展。
人抓项目、抓大项目,要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攻坚。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精准施策、优化服务,围绕目标抓落实、压实责任抓落实,坚定不移打好重人项目建设攻坚战。
要重点围绕实施、监管等环节,倒排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明确责任人,确保项目推进到位;坚持完善好省重点项目用地指标戴帽下达、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等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PPP项目,确保要素保障到位;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快推进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见效。
2、招商引资:要推动本地客商回归!“客商回归”是回归家乡发展的理性召唤。
浙江召唤浙商回归,首先是项目回归、投资回归、资本回归。
浙江强则浙商兴,浙商兴则浙江强。
我国区域和城市数字经济六大发展路径
我国区域和城市数字经济六大发展路径作者:来源:《信息化建设》2021年第03期我国各区域、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依托本地创新、产业、区位、政策等优势,形成了综合经济实力驱动型、产业集群驱动型、数字政策环境驱动型、融合应用驱动型、创新要素驱动型、市场需求拉动型等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60.0%浙江省数字经济市场需求广阔,2019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60.0%,位列全国第三,软高的数字经济消费需求为拉动数字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我国各区域、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依托本地创新、产业、区位、政策等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
综合经济实力驱动型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经济基础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根基,从区域和城市数字经济竞争力整体排名来看,排名靠前的省份、城市主要是国内经济发展程度领先、综合实力较好的地区,表明这些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
如2019年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五个省市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五位,其人均GDP分别为9.4万元、16.4万元、15.7万元、12.3万元、10.8万元,均位居全国前六位,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与其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同时,可以发现,这些地区处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我国发达城市群、经济圈中,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影响。
产业集群驱动型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地域聚集了某一行业的企业以及与企业具有关联关系的合作企业,如生产性服务供应商、上下游产业厂商等,产业集群效应越显著,表明该地区产业链相对更为完善、产业间协作关系更为紧密,对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给水平、提升经营效率、增强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通信产业包含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互联网行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为数字经济提供丰富的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撑。
依托信息通信产业的集群发展优势,上游形成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下游通过其产品和服务在实体经济的融合应用,带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行动纲要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智能制造是制造强省建设的主攻方向,标准化是加快推动制造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行动纲要》(浙政发〔〕号)和《省关于加快建设标准强省的意见》(浙政发〔〕号),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
按照“突出优势、突出企业主体、突出改革创新、突出实施绩效”的原则,围绕《中国制造行动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产业重点和主要任务,着重推进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订智能制造标准、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技术组织、培育智能制造标准化服务、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等工作,进一步发挥标准在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规和引领作用,为标准强省和制造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年,全省智能制造领域主导或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项以上;筹建全国和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个以上,成立省智能制造标准联盟专门标准工作组个以上;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项目个以上;培训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化人才人次以上。
二、重点任务(一)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根据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建立由“总体”、“智能装备产品”、“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云和大数据”、“服务型制造”、“行业应用”等七部分构成的省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结合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动态管理。
(二)制订智能制造标准。
围绕省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相关全国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制造标准联盟等,制订一批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总体部分着重研制安全、评价和可靠性等方面标准。
安全标准主要制定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安全技术与机制标准、产品测评与安全能力评估等第三方测评与服务类标准;评价标准主要制定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智能制造水平评价实施指南等;可靠性标准主要制定可靠性过程标准指南与可靠性技术方法标准。
、智能装备产品部分着重研制智能装备、智能产品、人机交互、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等方面标准。
智能装备标准主要制定传感器、测量仪器仪表、控制系统、执行部件标准;智能产品主要研制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特征的消费类产品标准;人机交互标准主要制定工控设备图形图标标准、工控设备语音命令、工控设备对象属性标准;增材制造标准主要制定模型设计标准、工艺和方法标准、设备与关键部件指标、材料标准等;机器人标准主要制定工业机器人技术条件规、通信控制标准、视觉导航及引导规;工业软件标准主要制定工业软件产品与系统标准、软件产品与系统标准。
、工业互联网部分着重研制体系结构、工业互联网络关键技术、工业网关通信与接口等方面标准。
体系架构标准主要制定工业网络体系架构和参考模型标准;工业互联网络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制定网络组网技术要求和工业控制网络技术规;工业网关通信与接口标准主要制定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软件模块及接口标准。
、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部分着重研制总体建设规划、制造系统集成、智能生产、智能设计、智能物流等方面标准。
总体建设规划标准主要制定建设规划、建模、集成框架、通用技术条件等标准;制造系统集成标准主要制定集成互操作准则、集成能力标准、测试应用服务接口标准、现场设备集成标准;智能设计标准主要制定产品设计仿真类标准、智能优化设计类标准、协同设计类标准;智能生产标准主要制定系统诊断与维护标准、控制与优化标准、协同控制标准;智能物流标准主要制定在生产过程中存储、运送、装卸、包装等物流信息采集、传输、追踪等有关的技术标准。
、工业云和大数据部分着重研制数据、技术、服务、产业生态系统等方面标准。
数据标准主要制定数据质量、数据资产管理等标准;技术标准主要制定包括虚拟化、数据管理等标准;服务标准主要制定云服务、大数据服务、服务管理等标准;产业生态系统标准主要制定工业互联网开放应用框架、制造资源云服务与协同平台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及发布平台技术、工业互联网云操作系统及建模工具技术要求等标准。
、服务型制造部分着重研制个性化定制、远程服务、网络众包等方面标准。
个性化定制标准主要制定个性化定制设计规;远程服务标准主要制定远程服务平台接口规、远程服务通用要求、远程服务安全规、远程服务监控规和应急管理规等;网络众包标准主要制定众包管理规、协同制造通用要求。
、行业应用部分着重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和现代交通装备、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通信网络与智能终端、专用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软件、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绿色石油化工、时尚轻纺业等优势和战略产业,主要制定参考模型、实施指南等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标准。
(三)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技术组织。
围绕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工业云和大数据、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制造领域,结合优势产业,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检验检测等,逐步建立由国际、国家和省级三个层面构成的智能制造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
在国际层面,积极参与、、等智能制造相关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力争在物联网、传感器、离散制造、流程制造、安全互连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获得更多话语权和参与度。
在国家层面,积极参与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智能制造相关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承担一批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工作组工作。
在省级层面,成立省智能制造标准联盟,围绕《中国制造行动纲要》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在标准联盟下设立智能纺织装备、智能物流、数字安防、智能家居等一批标准工作组,由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检验检测共同参加,开展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根据我省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需要,以标准工作组为基础,成立一批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四)培育智能制造标准化服务。
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标准化研究、检验检测、标准化技术组织、行业协会、智能化改造服务企业等为主体,培育一批以标准项目实施、标准信息提供、标准绩效评价为重点的智能制造标准化服务,重点在互联互通、安全可控、检验检测等方面提供成体系的标准化技术服务;结合智能化改造工程,依据智能制造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及成熟度模型标准,对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应用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五)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
以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为导向,围绕《中国制造行动纲要》确定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发展重点以及数字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智能制造标准联盟标准工作组为载体,开展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
通过试点,形成一批体现技术优势和产业特色、有利于智能制造新模式广泛应用的国际、国标准;开展成体系实施标准,大幅度提高智能制造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切实推动重点产业领域有效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
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实施。
省经信委、省质监局建立联动推进省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工信部、国家标准委的支持,加强与国家级标准化研究和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合作。
各级经信和质监部门要充分认识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的重要抓手和加强工信领域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形成有效推进合力,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强化智能制造标准的实施和推广。
(二)加大政策支持。
省经信委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各类标准化试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基金和各类专项资金。
省质监局把智能制造标准化项目优先列入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并重点予以资金支持;对成体系实施标准、推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持续给予资金支持。
各级经信和质监部门也应加大对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投入,联合申报各类智能制造标准化项目,联合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
(三)营造良好环境。
联合国家级标准化研究和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研讨会、交流会和专题培训,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技术交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智能制造标准化人才队伍。
利用现场交流会等形式,总结推广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典型经验,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方式的应用。
附件省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附件年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制订导向目录一、年(项)(一)国家标准(项)、总体()智能制造术语和定义()智能设备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智能设备可靠性过程管理规、智能装备产品()面向智能产品的电子标签技术规()人机交互标准工控设备图形图标()工业机器人信息模型()包装机器人()工业软件管理和服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工业物联网参考模型()面向机械制造行业的工业控制网络应用导则()传统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要求()智能传感器和工业网关通信协议要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流程企业建模规()智能装备集成通用信息模型()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规()基于性能评估和故障诊断的生产过程系统维护决策支持体系、服务型制造()远程服务通则(二)行业标准(项)、总体()石油化工智能制造参考模型()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智能装备产品()工业专用机器人技术条件()服务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设备联网体系架构要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模规()制造软硬件系统集成互操作准则()生产过程系统诊断与维护、工业云和大数据()工业云服务准则、服务型制造()工业定制开发云平台技术规(三)地方标准(项)、总体()化工智能制造实施指南、智能装备产品()工业软件产品与系统数据管理(四)团体标准(项)、智能装备产品()风力发电机组全功率变流器二、年(项)(一)国际标准(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制造运行管理性能要求(二)国家标准(项)、总体()智能制造元数据()智能制造安全功能安全通用要求()离散制造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智能设备可靠性技术要求、智能装备产品()视觉传感器()工业机器人通信控制技术要求、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规()工业控制网络安全互连技术规()适用于工业环境的网络技术规()智能交互网络组网技术要求()基于的工业互联网技术要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包装自动化生产线()先进控制与优化软件及其系统集成规()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关键性能指标体系()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制造运行管理性能要求()生产过程系统的协同控制规、服务型制造()网络众包管理规(三)行业标准(项)、总体()智能制造评价方法()智能制造实施指南、智能装备产品()增材制造工艺分类()增材制造检验与测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设备互联网络技术要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集成框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通用要求()磁性材料智能工厂集成框架()制造软硬件系统测试应用服务接口()制造软硬件系统现场设备集成架构规()智能物流技术规(四)团体标准(项)、智能装备产品()风力发电机组双馈式变流器三、年(项)(一)国际标准(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先进控制与优化软件及其系统集成规(二)国家标准(项)、总体()智能制造标识()离散制造能效评估()智能制造安全工业信息安全通用要求()智能制造安全智能化可靠性设计要求()智能设备可靠性验证方法、智能装备产品()工业机器人视觉导航、引导规()铸造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自动调容调压变压器智能真空有载分接开关技术规()自动调容调压变压器技术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面向工业互联网的传输网络技术要求()面向工业互联网现场网络技术()面向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机制()用于智能制造数据采集的系统性能测试规()物联网平台应用接口规()工业控制网络总线接口互连技术要求()工业无线通信芯片、模块技术要求()工业通信芯片、模块技术要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机器人本体制造车间级工厂级的生产工艺要求()智能电表自动化校表车间通用技术条件()汽车管件数字化生产车间技术要求、服务型制造()精准供应链管理通用规()协同制造通用要求(三)行业标准(项)、总体()打印用聚乳酸线材、智能装备产品()汽车制动钳支架高速精密加工全自动生产线、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工业物联网平台软件模块及接口、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制造软硬件系统集成能力要求()生产过程系统控制与优化()生产过程系统协同控制(四)团体标准(项)、智能装备产品()光伏并网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