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针灸学(第七版)
针灸学习题(附参考答案)
针灸学习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女性 47岁平素身体健康,与他人口角后,头痛剧烈,伴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胁痛,烦躁易怒,睡眠不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疗选取下列哪组穴位为宜:A、百会通天行间阿是B、率谷太阳侠溪阿是C、风池百会头维侠溪行间D、攒竹鱼腰合谷内庭E、合谷足三里百会阿是正确答案:C2.耳针治疗五官疾病一般取()A、三角窝穴位B、耳舟部穴位C、对耳轮部穴位D、耳垂部穴位E、耳轮部穴位正确答案:D3.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是:A、养老B、后溪C、小海D、支正E、少泽正确答案:A4.目赤肿痛偏肝胆火盛宜加用A、行间侠溪B、血海太冲C、风府涌泉D、少商上星E、头维印堂正确答案:A5.针灸治疗扭伤的原则是:A、通经活络清热凉血B、行气活血消肿定痛C、泻除邪气清热凉血D、调和气机清热止痛E、调和脏腑通经活络正确答案:B6.八会穴的腑会是A、大杼B、阳陵泉C、绝骨D、中脘E、膈俞正确答案:D7.漏肩风疼痛主要在肩后部和那条经脉相关A、手阳明大肠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阳小肠经D、手少阳三焦经E、少太阴肺经正确答案:D8.下列哪项不是腰痛的病因病机:A、肾虚体亏B、饮食不节C、闪挫撞击D、感受寒湿E、气滞血瘀正确答案:B9.热入营血高热需配合:A、大椎曲池B、大椎陶道C、复溜合谷D、水沟内关E、内关血海正确答案:D10.吐血伴有肝火需配合A、行间B、气海C、太冲D、关元E、内庭正确答案:A11.大横位于:A、脐中上2寸,距离前正中线4寸B、平脐中,距离前正中线4寸C、脐中下2寸,距离前正中线2寸D、脐中上2寸,距离前正中线2寸E、脐中下2寸,距离前正中线4寸正确答案:B12.治疗热证一般用A、补法B、浅刺不留针C、灸法D、泻法加灸法E、补法加灸法正确答案:B13.痹证宜取A、局部、循经取穴为主B、督脉经穴为主C、阳明经穴为主D、阳跷脉经穴为主E、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正确答案:A14.消渴合并实物模糊需配用A、百会上星B、曲池血海C、内庭地机D、头维光明E、天枢足三里正确答案:D15.六腑与下合穴相配,不正确的是:A、手太阳合于下巨虚B、足阳明合于足三里C、手阳明合于下巨虚D、足少阳合于阳陵泉E、手阳明合于上巨虚正确答案:C16.哪穴不是八脉交会穴A、内关B、列缺C、申脉D、外关E、头临泣正确答案:E17.脾经的络穴是A、足三里B、大包C、大都D、太白E、公孙正确答案:E18.积滞兼有呕吐配用A、下脘腹结天枢B、气海太冲C、内关D、脾俞胃俞E、中脘胃俞正确答案:C19.治疗咽喉肿痛的主穴是:A、尺泽B、关冲C、廉泉D、少商E、鱼际正确答案:C20.病人呼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并行针,吸气时出针()A、呼吸补泻法的补法B、透天凉法C、徐疾补泻法的补法D、呼吸补泻法的泻法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21.手厥阴心包经与奇经八脉之阴维脉交会于穴位:A、内关B、劳宫C、都不是D、郄门E、大陵正确答案:A22.手太阴肺经的荥穴是:A、经渠B、鱼际C、尺泽D、少商E、孔最正确答案:B23.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是:A、劳宫B、中冲C、大陵D、间使E、曲泽正确答案:C24.支正位于腕背横纹上:A、5寸B、3寸C、2寸D、1寸E、4寸正确答案:A25.痛痹为寒胜引起,治疗痛痹时,取肾俞,腰阳关为主穴,其目的主要是:A、振奋阳气B、清血分热C、活血养血D、调合营卫E、祛风解表正确答案:A26.痴呆瘀血阻络配用A、肝俞肾俞B、丰隆中脘C、内关膈俞D、风池风府E、太溪期门正确答案:C27.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A、飞扬B、光明C、商丘D、丰隆E、大钟正确答案:C28.膀胱的募穴是:A、中极B、巨阙C、关元D、中脘E、膻中正确答案:A29.治疗哮喘定喘穴操作方法A、灸法B、毫针泻法C、温针法D、毫针补法E、刺络拔罐正确答案:E30.大肠募穴属于:A、手太阴肺经B、任脉C、手阳明大肠经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阳膀胱经正确答案:D31.八会穴的筋会是A、绝骨B、膈俞C、阳陵泉D、大杼E、太渊正确答案:C32.治疗实热证的咽喉肿痛宜选用A、手太阴经和手足阳明经为主B、手足少阴经为主C、手太阴经为主D、手足阳明经为主E、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为主正确答案:A33.近视伴有心脾两虚需配合A、肝俞肾俞B、瞳子髎丝竹空C、心俞脾俞D、光明足三里E、承泣睛明风池正确答案:C34.中府是:A、络穴B、郄穴C、原穴D、募穴E、合穴正确答案:D35.有关面瘫的症状描述不准确的是A、额纹消失B、鼻唇沟变深C、面部肌肉麻木D、眼裂变大E、耳后疼痛正确答案:B36.耳穴“颈”位于()A、对耳轮体上2/5处的前侧耳腔缘B、对耳轮体下1/5处的前侧耳腔缘C、对耳轮体上2/5处D、对耳轮体中2/5处E、对耳轮体下1/5处正确答案:E37.眩晕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不正确的是A、及时治疗B、舒畅情志C、少食肥腻D、恣食肥甘E、勤加锻炼正确答案:D38.手太阳小肠经的穴名数是:A、17B、19C、29D、20E、21正确答案:B39.位于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的穴位是:A、日月B、关元C、期门D、率谷E、京门正确答案:C40.膀胱下合穴( )A、足三里B、委阳C、委中D、上巨虚E、下巨虚正确答案:C41.风邪袭络头痛多病在A、根顶部或连于目系B、巅顶或满头皆痛C、前额及眉棱骨处D、头颞侧巅顶部E、后头部下连于项正确答案:E42.感冒的病位主要在:A、肺系B、肺脾C、肺肾D、肺卫E、肺窍正确答案:D43.临床最常用的毫针是()A、粗细为28~30号,长短为1~3寸B、粗细为32号,长短为0.5~1寸C、粗细为26~30号,长短为4~5寸D、粗细为24~26号,长短为1~3寸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44.高热取井穴用:A、透天凉B、泻法C、点刺放血D、刺络拔罐E、围刺正确答案:C45.风火牙痛需配用A、太溪行间B、中封商丘C、内庭二间D、颊车下关合谷E、外关风池正确答案:E46.两侧头痛宜取A、风府、大椎、昆仑、申脉B、百会、通天、太冲、行间C、四神聪、印堂、合谷、后溪D、上星、头维、合谷、内庭E、率谷、角孙、外关、中渚正确答案:E47.高热伴有抽搐需配合A、大椎陶道B、大椎风池C、太冲D、大椎曲池E、水沟内关正确答案:C48.若患者形体较肥胖,天枢穴应用何种进针法()A、爪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49.治疗疟疾的要穴是A、大椎B、章门C、后溪D、间使E、期门正确答案:A50.然谷属于: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阴脾经D、足厥阴肝经E、足太阳膀胱经正确答案:B51.治疗腰背部的疾病常取:A、天柱B、肺俞C、委中D、会阳E、至阴正确答案:C52.饮食停滞胃脘痛需配用A、梁门天枢B、膻中膈俞C、胃俞三阴交D、胃俞太冲E、神阙胃俞正确答案:A53.癫证取膻中是A、清心泻火B、除湿化痰C、疏肝理气D、镇静安神E、疏调气机正确答案:E54.以下不属于冷秘的是A、腹中冷痛B、四肢不温C、畏寒喜暖D、脉沉迟E、口干口臭正确答案:E55.巅顶头痛宜取A、率谷、角孙、外关、中渚B、四神聪、印堂、合谷、后溪C、上星、头维、合谷、内庭D、风府、天椎、昆仑、申脉E、百会、通天、太冲、行间正确答案:E56.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是:A、少泽B、后溪C、小海D、养老E、支正正确答案:B57.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是:A、养老B、少泽C、后溪D、支正E、小海正确答案:D58.与足太阴脾经交接的是:A、肺经B、心经C、肾经D、肝经E、心包经正确答案:B59.治疗实热证的咽喉肿痛宜选用:A、手太阴经为主B、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为主C、手足阳明经为主D、手太阴经和手足阳明经为主E、手足少阴经为主正确答案:D60.落枕痛连及背需加用A、天宗秉风B、内关合谷C、风池D、肩贞外关E、大椎风府正确答案:A61.下列腧穴中,除哪项外均属于督脉:A、腰俞B、至阳C、身柱D、大椎E、膈俞正确答案:E62.面瘫兼有味觉减退加何穴A、廉泉B、天窗C、翳风D、合谷E、听会正确答案:A63.腹部正中旁开0.5寸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足阳明胃经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E、任脉正确答案:C64.不在四肢部位的特定穴是A、原穴B、募穴C、荥穴D、输穴E、井穴正确答案:B65.禁灸的部位是()A、背部B、面部C、两者都是D、两者都非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66.心绞痛的治法A、滋阴降火清热凉血B、通阳行气活血止痛C、镇静安神解痉止痛D、疏肝利胆行气止痛E、安神定志活血祛瘀正确答案:B67.特定穴中的八会穴是指哪些精气所会聚的腧穴:A、脑、髓、脏、腑、脉、胆、筋、骨B、气、血、脑、髓、津、神、脉、络C、脏、腑、经、脉、气、血、阴、阳D、脏、腑、气、血、筋、脉、骨、髓E、气、血、脑、髓、筋、脉、胆、女子胞正确答案:D68.面瘫的发病年龄:A、青壮年多见B、老年多见C、任何年龄D、青年多见E、少年多见正确答案:C69.感冒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哪项关系紧密是A、心情不佳B、气候变化剧烈C、天气太冷或是太热D、体质虚弱E、劳累过度正确答案:D70.治疗失眠的要穴是:A、极泉B、少海C、神门D、通里E、阴郄正确答案:C71.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A、日月B、章门C、石门D、俞府E、关元正确答案:D72.以下腧穴均为特定穴的是:A、偏历、太渊、迎香B、经渠、温溜、手三里C、尺泽、曲池、肩髃D、少商、商阳、列缺E、二间、上廉、合谷正确答案:D73.颤证的治疗对于颤抖甚者配合A、大包期门B、气海公孙C、后溪三间大椎D、肾俞太溪E、中脘阴陵泉正确答案:C74.隔姜灸具有()A、温肾壮阳B、解表散寒、温中止呕C、消肿拔毒D、回阳救逆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75.治疗带下取阴陵泉A、温肾固带B、助气化化湿邪C、健脾利湿D、固摄带脉E、利湿化浊正确答案:E76.治疗疳证的经验穴是A、四缝B、中脘C、脾俞D、胃俞E、足三里正确答案:A77.下列哪项不是痢疾的发病特点A、痢下赤白脓血B、夏秋季多发C、腹痛里急后重D、外感暑湿疫毒饮食不洁E、大便稀薄正确答案:E78.可以治疗各种血症的穴位是:A、太白B、心俞C、膈俞D、血海E、委中正确答案:C79.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的腧穴是:A、中府B、膺窗C、天溪D、大包E、胸乡正确答案:D80.呕吐多为:A、脾气下陷B、清浊不分C、脾胃不足D、胃气上逆E、脾虚湿盛正确答案:D81.夹脊穴中上胸部位穴位主治:A、心肺疾患及上肢疾病B、小儿疳积C、胃肠疾病D、腰腹及下肢疾患E、昏迷、高热正确答案:A82.痫病发作期取水沟穴的针法A、泻法B、雀啄手法C、透天凉D、平补平泻E、烧山火正确答案:B83.带下病的病因是A、冲任不固带脉失约B、冲任不调脾虚湿浊C、冲任不固脾虚湿浊D、任脉不固带脉失约E、任脉不固冲脉不调正确答案:A84.肾绞痛伴有血尿需配合A、血海太冲B、日月期门胆俞C、至阳D、胆囊穴足三里E、曲池大椎正确答案:A85.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的是:A、漏谷B、地机C、三阴交D、丰隆E、下巨虚正确答案:C86.感冒的治疗手法是A、毫针泻法B、补法加灸法C、毫针补法D、平补平泻E、泻法加灸法正确答案:A87.不属于针灸治疗原则的是A、治病求本B、调和阴阳C、清热温寒D、三因制宜E、补虚泻实正确答案:B88.皮肤针叩刺弱刺激应有的反应是()A、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患者无疼痛感觉B、局部皮肤潮红出血,患者无疼痛感觉C、局部皮肤可见出血,患者有明显疼痛感觉D、局部皮肤潮红,但无出血,患者稍觉疼痛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89.球后位于:A、目外眦外0.5寸凹陷中B、眉梢凹陷处C、两眉头的中间D、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E、眶下缘外1/4与3/4交界处正确答案:E90.胃的募穴是:A、中府B、膻中C、中脘D、巨阙E、京门正确答案:C91.属于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是:A、阴交B、阴陵泉C、阴市D、阴郗E、阴谷正确答案:E92.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是:A、条口B、丰隆C、天枢D、石门E、解溪正确答案:B93.肝气犯胃胃脘痛需配用A、梁门天枢B、胃俞太冲C、膻中膈俞D、神阙胃俞E、胃俞三阴交正确答案:B94.胃的募穴是:A、巨阙B、中极C、关元D、中脘E、膻中正确答案:D95.耳穴眼位于()A、耳垂5区B、耳垂2区C、耳垂3区D、耳垂4区E、耳垂1区正确答案:A96.乳少主要涉及的脏腑是A、肝胆B、肝胃C、脾胃D、脾肾E、肝肾正确答案:B97.可以化脓灸的部位是()A、背部B、面部C、两者都是D、两者都非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98.呃逆兼胃寒积滞需配用A、脾俞胃俞B、胃俞内庭C、胃俞建里D、期门太冲E、胃俞三阴交正确答案:C99.疳证的预后注意事项不包括A、饮食规律B、婴儿提倡母乳喂养C、饮食自倍D、饮食以粗粮为主E、多吃蔬菜正确答案:C100.关于郄门的描述正确的是:A、心经的郄穴B、心经的经穴C、心包经的经穴D、三焦经的郄穴E、心包经的郄穴正确答案:E。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教学ppt课件
头部
• 部位起止点: • 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
寸。 • 说明:如:前后发际
不明,从眉心量至大 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 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 发际3寸。
27
天突
胸腹部
耻骨联合
脐中 耻骨联合上缘
28
腰背部
• 部位起止点: • 大椎以下至尾骶为21
椎(直寸);两肩胛骨脊 柱缘之间为6寸(直寸) 。 • 说明:一般临床取穴, 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相 当于第七胸椎;髂嵴 相当于第四腰椎棘突
• 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 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
25
腧穴的取穴方法
• 1、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 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并使其折成若干个等 份,每一个等份作“一寸”,以此“一寸”来作 为量取穴位的方法,称之。(见下表)
26
头
胸 手三阴经 腹
足三阳经
手三阳经
手
足三阴经
足
16
表里属络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经 肺经 脾经 心经 肾经 心包经
胆经 大肠经 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三焦经
17
流注规律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经脉举痛篇》“经脉流行不止,环周
不休”—逐经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
端。
18
奇经八脉
• 不直属脏腑,无表里关系,与十二经合 称为“十四经”。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脾经
走在中线,肝经走在前线,直至内 踝上八寸处交叉后,两者走回原位。
七版针灸穴位表(中医执业适用)12 (DEMO)
上直对瞳孔
大迎
牙关紧闭、齿痛、口喎、颊肿、面肿
面痛、唇吻润动
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下颔角前下方约1.3寸
咬肌附着部前缘
颊车
口眼喎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
面肌痉挛(中风后遗症、颜面神经麻痹)
直刺0.3~0.5寸
或平刺0.5~1寸
下颔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
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
下关
直刺0.3~0.5寸
微握拳,食指桡侧
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输穴
合谷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
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牙关紧闭
耳鸣耳聋、无汗、多汗、鼻衄、发热恶寒
瘾疹、疟疾、小儿惊风、口眼喎斜、腹痛
直刺0.5~1寸
手背第1、2掌骨间
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原穴
阳溪
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腕背痛、齿痛
不可深刺
第5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6寸
天溪
胸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不可深刺
第外平刺0.5~0.8寸
不可深刺
第3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6寸
周荣
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痛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不可深刺
第2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6寸
大包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四肢无力、全身疼痛
直刺1~1.5寸
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
距胫骨前缘2横指
络穴
祛痰要穴
解溪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目赤
胃热瞻语、下肢痿痹
直刺0.5~1寸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
经穴
冲阳
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还可用于妇科疾病、五官科疾病、 皮肤科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疗。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02
03
04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
经脉是纵行的主干,络脉是横 行的分支。
经脉大多分布在人体的深部, 络脉则逐渐表浅。
经络系统将人体内外、脏腑、 肢节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准备器具
确保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 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针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定位穴位
准确找到穴位,避合 理控制针刺深度,防止损伤重
要器官。
施针手法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施针手法 ,如提插、捻转等。
观察患者反应
在针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 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应 及时停止并采取相应措施。
针灸与推拿结合
针灸与推拿结合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关节僵 硬等症状,提高身体柔韧性和肌肉力量。
3
针灸与西医结合
针灸与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 提高治疗效果。例如针灸联合西医药物治疗抑郁 症、糖尿病等疾病。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遗尿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主要选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位,通过刺激膀 胱经和任脉,增强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04
针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针灸前的准备
01
02
03
确定适应症
在针灸前,应明确适应症, 确保患者符合针灸治疗范 围。
患者沟通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 和过敏史,告知患者针灸 治疗的目的、效果和可能 的风险。
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针灸学内容督脉经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教材: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七版)讲授:贾成文教授学时:2学时督脉Du Meridian,DU.[目的要求]1.掌握督脉的循行。
2.掌握督脉与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
3.熟悉督脉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4.全面了解督脉腧穴,并重点掌握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讲授内容]一、循行分布体表下出于会阴,向后行脊柱内,沿腰背正中线达项上后,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体内起于小腹内,行脊柱内,入脑。
二、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四、常用腧穴(共28穴)1.长强(DU1) 络穴[定位] 在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穴区内有肛神经皮支(属阴部神经),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阴部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配穴举例] 配承山(灸)治痔疾(《玉龙赋》);配身柱疗小儿惊痫(《针灸资生经》);配百会治脱肛、头昏(《腧穴学》)。
[操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人0.5—1.0寸,不得直刺,以防伤及直肠;不灸。
[现代研究] (1)取长强穴刺1.0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治疗经闭有一定疗效。
(2)取长强穴埋羊肠线,间隔4周行第2次埋线,6次为1疗程,治疗癫痫有一定疗效。
此埋线法对肛裂也有效。
(3)长强配承山,针用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痔疮有较好疗效。
2.腰俞(DU2)[定位]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当骶管裂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标准
《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理念《针灸推拿与护理》包括分为针灸基础篇、推拿基础篇、常见病症护理篇共三篇十三章内容。
针灸基础篇部分主要介绍针灸发展史、经络、腧穴、刺灸法、拔罐法等基础知识;推拿基础篇主要介绍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保健推拿、推拿介质与热敷;常见病症护理篇主要介绍常见病症的护理。
二、课程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经络和循行和交接规律、人体重要腧穴的定位以及刺法、灸法和拔罐法的操作要领;掌握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等推拿操作;学会运用针灸和推拿相关知识对常见病制定护理方案。
在学生学习完本护理专业主干课等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临床病症的护理方法上,同时注意掌握针灸、推拿在操作时与护理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奠定必要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针灸推拿相关技术在老年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保持对针灸推拿和老年护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老年护理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老年健康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热爱老年护理,并用实际技术解决老年护理问题。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针灸学概述基本要求:掌握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低谷时期和繁荣时期的发展历程;了解针灸学学习方法。
重点:针灸学理论体系发展时期。
难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第二章经络腧穴总论基本要求:掌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概念级内涵,特定穴的概念,特定穴的分类、特点和作用;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临床应用,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的操作。
针灸治疗学(第七版)各论
注意: 1.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在早期可单纯应 用针灸。 2. 久病患者以针药并用,综合治疗为好。 3. 患者自身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可参加 适量的体育锻炼。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定性、不对称性 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 1~4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 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定性 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 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 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 性率占80%。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 骨质增生为特点。X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 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股外侧皮神经炎
周某,女,32岁。因分娩后受凉, 自感右大腿外侧麻木及针刺样疼痛,长 久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重,得热则舒, 遇寒加重。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查:右侧股外侧部有8cm×12cm的麻木 区,病觉及温觉明显减迟。
定义:股外侧虚神经炎,又名“感 觉异常性股痛”:是由于股外侧皮神经 受损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 及疼痛的综合征,是皮神纤炎中最常见 的一种。
股外侧皮神经为感觉神经,通过腹 股沟韧带的下方穿出,浅行于大腿前外 侧。 本病是由无菌性炎症、神经受压或 外伤等,引起该神经末梢代谢障碍,血 供受限而发病。 常由外伤、腰椎退行性病变、腰大 肌压迫、糖尿病、肥胖、妊娠、腹部手 术等情况引起。
痛痹 [症状]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 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局部 穴为主。 [处方] 肾俞、关元、大椎、风门。
针灸学ppt演示课件
双穴309个,单穴52个 • 奇穴:不归属于任何一条经脉,而有特殊的主
治功效的穴位 •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没有固定的名
称与部位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远治作用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喉 手厥阴:心胃 手少阴:心
三经相同主治:胸部病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水) 输(木)经(火) 合(土)
五腧穴
井:所出为井---分布于十指末端 荥:所溜为荥---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旁边 输:所注为输---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所行为经---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所入为合---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合 经 输 荥 井
手三阴三阳五腧穴
足三阳三阴 井.荥.输.经.合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特殊作用
威灵,精灵--腰痛 四缝--疳积 外劳宫--落枕 任脉:回阳、固脱、强壮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十四经穴为主)的主治有一定的规律性, 主要有分经主治(四肢部经穴)和分部主治(头身 部经穴)两大规律。
(一)分部主治规律
中医针灸学第七版中篇 针灸技法
中针灸技法第四章刺灸法总论刺灸法(method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包括刺法和灸法两种,主要论述刺法灸法的理论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本章主要就刺灸法的概念、源流和发展等内容作一阐述。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达到激发经络气血、调节整体功能的方法。
灸法,古称“灸○”,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无论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刺法的起源和发展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做为生活和日常用具,这就是旧石器时代。
后来,勤劳的祖先们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又逐渐能够加工制造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演进到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古代的一种石器,《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是经过磨制而成的原始工具,可以看作是最初的“针具”。
有关砭石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晋·郭璞注:“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唐·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这些记载都说明,“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
砭石的实物,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有了新的发现,如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长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经考古与医史专家鉴定,这枚石针出于距今1万年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认为它是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
郑州大学针灸第七版最终版
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手阳明大肠经;腰背委中求---足太阳膀胱经;肚腹三里留---足阳明胃经;头项寻列缺---手太阴肺经。
第一节: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血气,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脉络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内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两者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十二经脉的命名: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足经: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阴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阳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
十二经脉分布于上下肢的内外两侧,每个侧面都有三条经脉分布,内侧属阴,一阴衍化为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外侧属阳,一阳衍化为三阳,即阳明、太阳、少阳。
如隶属于心,循行于上肢内侧的经脉称为手少阴心经,据此命名原则,其他十一条经脉分别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是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其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又因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统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故称奇经。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十四经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经)和任、督二脉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
胸
手
足
针灸学(第七版)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 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 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 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针灸学(第七版)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 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是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 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第七版)
概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 为基础,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作用于腧穴,用以防 病治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穴学、刺灸方法 学和临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 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 要分支。针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操作方便 等优点。
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 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 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
针灸学(第七版)
针灸学(第七版)
(4)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 与腑有表里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阴经属 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手三阴从胸走手,手 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头
胸
手
足
针灸学(第七版)
十二经脉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 接。 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二正经为主体,这十二正经组成 一个环状体系,经气按照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 胱—肾—心包—三焦—胆—肝—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 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 肢的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
针灸学(第七版)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针灸学(第七版)
针灸学(第七版)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 率、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 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 后,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针灸学(第七版)
《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 谧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学理论体系日益成熟。明 代成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
针灸学(第七版)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 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 践,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
针灸学(第七版)
命名 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 用“属”、“络”来概括。 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
针灸学(第七版)
(1)十二经脉的命名: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循行于肢体内侧 的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 阴阳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 脏腑的名称。
针灸学(第七版)
{ { 十
手太阴肺经脉
二
手厥阴心包经脉
经
手少阴心经脉
脉
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经{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络
奇经八脉
系
十二经别
统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 络脉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针灸学(第七版)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 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 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 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 正经。
针灸学(第七版)
1.经络含义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 分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 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针灸学(第七版)
2.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 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 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孙络、浮络等。
针灸学(第七版)
第二节 腧穴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 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 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 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 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 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