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总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大纲 (1)(2)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具体大纲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进行自我调适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1)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2)教师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3)在具体的互动讨论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4)师生身心发展心理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三.教育心理学独立诞生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一著作,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且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指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第一章简答题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
同化、顺应和平衡化推动着个体心理不断地发展。
皮亚杰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皮亚杰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一岁半、两岁)2.前运算阶段(2岁到六七岁)3.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到十五岁)简答题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人类心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教育心理学提纲
教育心理学提纲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等,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 认知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3. 个性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4.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 它是个性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为行为特异性的心理特征部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既是分别独立存在的心理现象,又是个性结构的组成部分,与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共同构成个性的整体。
5.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6.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作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这种注意既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或不需要明显的意志努力)。
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7.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8. 感觉域限: 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梳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梳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与教育相关的两个重要学科。
教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而教育心理学则关注学习者的发展、学习过程以及教育中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复习重点进行梳理。
一、教育学的复习重点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划分-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基本划分与发展历程2.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主要教育学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教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3. 教育目标与任务- 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关系与特点- 教育目标的分类与内容4.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素- 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选择5. 学校教育与教育管理- 学校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育管理的内容与方法6. 教育评价与教育改革-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二、教育心理学的复习重点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2. 学习者的发展与学习过程- 学习者的智力与认知发展- 学习过程的认知、情感与意义3. 学习动机与学习动力- 学习动机的分类与来源- 学习动力的培养与调控策略4. 教学与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组织与管理5.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学习者的心理问题与挫折感应对- 心理健康的培养与维护6. 教育辅导与心理咨询- 教育辅导的目标与方法-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与技巧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关系与应用1.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共同研究领域-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相互促进关系2.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利用教育学原理指导教学实践- 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难题总结:本文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复习重点进行了梳理。
教育学的复习重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划分、理论体系、教育目标与任务、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学校教育与教育管理、教育评价与教育改革等内容。
《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二、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观点认为,认识过程是人脑接收、储存、加工个提却信息的过程。
2、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某种态度体验。
这种体验具有主观性。
3、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4、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内容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基本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个性的核心部分。
(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由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交叉科学四、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19世纪7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1、大脑皮层的顶叶、额页、颞业、枕页。
2、反射: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映。
3、无条件反射:是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的本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建立暂时的联系(接通)。
4、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整理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复习大纲教学提纲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有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成就动机最近发展区学习风格强化物普雷马克原则程序性知识负迁移自我效能感概念同化策略性知识正迁移教育心理学内部动机上位学习学习迁移替代强化符号学习发现学习先行组织者智慧技能学习学习的顿悟说下位学习特殊学习迁移准备律认知地图相关研究二、简答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简述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
3.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6.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7.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8.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9.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0.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3.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
14.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5.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16.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7.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18.简述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9.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类型有哪些?20. 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21.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22.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23.简述动作技能的主要分类。
24.简述品德心理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
25.简述桑代克对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三、论述1. 试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 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3.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于教育的意义。
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5.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6. 试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7.试分析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8.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9.试分析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在学生行为塑造中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整理版10小教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师扮演的角色、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专家教师于新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1、教师扮演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执行者、家长代理人、模范公民2、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特征归结起来,涉及到两方面: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
认知特征:研究表明可能包括以下因素: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等。
人格特征: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的人格特征是:①教师的热心和同情;②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专家教师于新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①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教师:注重课的主要步骤、教学内容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有预见性新教师:注重细节②课堂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课堂规则明确、能坚持执行新教师: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吸引学生注意的方法。
新教师:相对缺乏教材呈现专家教师:注重知识的呈前启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新教师:很难做到。
课堂学习专家教师:练习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
新教师:只是必须的过程家庭作业的检查新教师: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常规程序。
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教学策略丰富、运用灵活。
新教师:教学策略缺乏、不能合理运用。
③课后评价的差异第二章加涅的学生素质分类及教育意义、最近发展区1、加涅的学生素质分类及教育意义加涅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素质:信息输入阶段、内部加工阶段、信息提取阶段习得的素质:包括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习得的素质将直接参与学生新的学习,是新的学习的必要条件。
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人格特质。
这两种素质不直接参与新的学习,但可以加快或减慢学习的速度,是新的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加涅学生素质观的教育含义:①教学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②教育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③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整理提纲自制版
专题一认知心理活动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感觉的内涵1.感觉的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
感觉产生的条件(1)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
(2)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外界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通过转换器)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输给大脑皮层;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附表:内部感觉(视听嗅味温冷触痛)和外部感觉(平衡,运动,机体感觉—饥渴痛)(二)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以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差别感受性(刚刚觉察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①感觉适应(视觉暗适应:从明到暗,感受性提高;明适应:从暗到明,感受性降低)②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灰纸在白色背景暗,黑色背景亮先后对比:吃糖后吃橘子)(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①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望梅止渴)②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盲人听觉和触觉相对提高;聋哑人视觉发达)③联觉:红色促使多吃快吃,白色安定,细嚼慢咽;绿色蓝色使愉快减少食量或多吃蔬菜(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感觉暂时保留下来。
3.感受性通过练习、训练可以提高(三)初中生的感觉发展特点(1)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区别各种颜色的精确性明显提高;(2)听觉感受性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区别音高的能力明显增长;(3)运动觉和平衡觉不断提高,使能完成更为复杂的动作和活动;二、知觉(一)知觉的概述1.知觉的内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知觉的作用: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必经途径;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2)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3)运动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心理学复习总结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二章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2.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两类: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2)个性心里特征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实践意义:1、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2、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4、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公认为是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2)发展性(3)实战性5.心理学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以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它是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6.反射种类: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20世纪初通过条件反射实验研究了大脑皮层的机能,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分为: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从条件反射又分为:第一信号:是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凡是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感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3)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3.感觉的作用1)感觉是其它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2)感觉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
(通过感觉提供的信息来了解集体内部状态和外界事物)3)感觉保证了有机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了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整理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详细大纲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3、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
4、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5、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的。
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的以表现,使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带有个人的色彩。
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6、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7、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一)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
(2)自然实验法。
它保留了实验室实验法能主动获取所需心理事实并探究原因的优点,也体现了一般观察法减少严格控制、提高真实性的优点。
其缺点是容易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
(二)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心理测验有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
(三)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1)书面调查,即问卷法,便于定量分析。
(2)口头调查:即访谈法。
(四)临床法:它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知识
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知识心理学提纲第一章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它研究动物心理,但主要研究人的心理。
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
实践意义1、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2、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
3、有助于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4、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以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它是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冯特,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心理学之父,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
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了。
第二章科学心理观(心理的本质):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理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p32-33第三章一、注意的概念1、定义:是人的心理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特性1)指向性:是指在众多事物中挑选某一(某些)对象进行反映;2)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特定对象上的紧张度和强度。
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控功能三、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1、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3、与个人活动任务有关二、注意的稳定性1、定义: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其标志是在某一时间段内注意的高度集中。
注意的起伏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本身的特点主体的状态(情绪、意志)主体的年龄特点三、注意的分配1、定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
(司机、教师、杂技演员等)2、注意分配的条件1)活动的熟练程度2)相互之间的联系性四、注意的转移1、定义:有目的、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散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第三节注意的规律性一、无意注意1、概念:亦称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发展历程: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1)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基本作用: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在学与教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只适合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1)、理论作用(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讨、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半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知道);(2)、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1)诞生的年代: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2)奠基人:桑代克(3)标志性事件:6、教育心理学以下四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研究,它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一种是实验性研究,它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改变情境的某一方面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心理学、教育学复习大纲
序言
教育的本 质与特点 教育的产 生与发展
总 论
教育与社 会
教育与人 的发展 教 育 学 德 育 论 教育目的
德育
课 程 与 教 学
课程
教学
学制 学 校 教 育 教师与学 管 生 理 课外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经验、方针政策) 教育学的发展(流派、代表、著作) 教育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教育的概念(狭义、广义) 教育的构成要素 * 教育的特点(相对独立性的理论) 关于教育的讨论 教育的起源(三种观点)* 关于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按制度、生产方式) 各阶段教育的特点 *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生产力和经济 *(对生产力的促进) 教育与文化 *(教育的文化作用) 教育与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教育主导作用)* 教育如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取向、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的教育目的 德育的意义 德育的任务与内容 德育过程 * 德育原则 *(尊重、发扬与克服等) 德育方法 课程概述 课程理论*(学科、活动、综合课程) 课程改革*(改革趋势) 教学概述 教学的过程*(规律) 教学原则*(启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教学方法 学制概述 学制的演变 学制改革 学生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职业特点与要求 教师专业化*(内容、趋势) 师生关系*(特点、作用、如何建立) 课外活动的特点与要求
心理的概念与实质 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绪论 心理学流派 心理的生理机制与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 需要*(马斯诺需要理论) 个性倾向 兴趣*(概念及分类、兴趣培养) 性 动机*(概念及分类)、信念与世界观 概述(概念、性质、特点) 气质类型 气质 气质理论 个 研究气质的实践与教育意义* 性 个性心理 概念与性格结构 特征 性格 基本性格类型(四种)*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概念与分类*(能力、技能与知识的区别联系) 能力 差异*(含智力及智力测验)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感觉 感知 知觉(知觉特性)* 观察 心 记忆与分类 理 记忆规律(识记与遗忘规律)* 学 记忆 记忆理论 认知 如何根据记忆规律进行科学分析 良好记忆品质 概述与分类 思维过程 思维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 心 理 想象 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程 概述 情绪与情感 情绪分类与情绪状态 高级社会情感 意志概述 意志 意志过程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概述 分类 注意 注意品质* 注意规律的运用* 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心 心理健康* 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常考内容!心理学与教育学复习提纲之选择题与填空题
1、《绪论》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
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
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
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刺激物的强度一般是指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详解
名词解释1.心理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是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尺,是从许多同龄人发展的事实中,通过概括并与不同年龄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比较而确认的。
2.图式:也称基模,皮亚杰用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指支配儿童行为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3.同化: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4.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5.客体永久性:感知运动阶段后期的婴儿会意识到即使物体从眼前消失,但他们任然存在,其发展为婴儿在大脑中能使用符号代替物体打下了基础。
6.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
7.自我同一性:个体面对新环境时将过去经验延续下来的感觉,是对自己目前的知觉与对未来期望的统整,同时接受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群体。
换句话说,就是自我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8.学习风格: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9.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解决问题、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10.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泛化反应的程度与两个刺激之间的相似程度有关。
是人类将学习成果应用到不同情境中的有效途径,包括积极条件反射的泛化和一些不良条件反射的泛化。
11.分化:条件反射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有机体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
分化过程中,分别向有机体呈现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无关刺激,对条件刺激给予刺强化,对无关刺激不予强化,从而使有机体能够分辨两种刺激。
《教育心理学》知识提纲大总结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____(20世纪20年代以前),____(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____(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____(20世纪80年代以后)。
16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记忆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一、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略)。
把任务说成心理学知识在教育上的应用是不恰当、片面的。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并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①能帮助教师运用研究的方法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④能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第五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实践性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策略与方法:①了解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的优缺点。
②了解相关性研究方法(调查法、测量法)。
③了解操纵性研究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室法和自然实验法)第二章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提出了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及社会文化研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略)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根源《学记》的教育心理思想,主要包括德育心理思想、学习心理思想和教师心理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概述1、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痒、序、校。
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著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论、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4、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论。
5、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多元化、民主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对象的复杂、劳动过程的复杂、劳动能力的需要是复杂的、劳动的内容是复杂的。
8、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性时代性。
9、教师劳动的示范性:1、教学手段示范性、思想品德示范性、知识传递中的示范性、教师个体劳动的隐蔽性。
10、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2、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7、20世纪初,出现了实验教育学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杨贤江是我国第一个系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11、教育学的发展:1、萌芽时期。
孔子,倡导仁的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形成。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是适应资本主义的第一本教育学,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德国赫尔巴特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由此确定下来。
3、繁荣时期: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凯洛夫、克鲁普斯卡亚、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等,我国杨贤江、蔡元培等人。
杨贤江是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人。
12、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理论主要涉及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人的发展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外铄论(荀子)、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3、人的身心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美国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是心理学界最流行的全面解释人类智力的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不平衡性、2、阶段性、3、顺序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哥特发展的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小学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
2、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教育手段与形式的更新。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科学技术。
3、人力资本论:它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们拥有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
美国舒尔茨最先提出并阐述的。
4、政治经济对教育的作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力、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促进作用: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民主、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3、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7、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对苦学知识的再生产2、推动科学体制化3、具有科学研究功能4、丰富科技活动、扩大科技成果。
8、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
9、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四、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产生的结果和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1、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
2、受思想家们或教育目的制定者的人性假设影响。
3、教育目的的制定会受到主题关于理想人格观念的影响。
5、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2、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3、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4、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6、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培养完人”、“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五、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动力系统、工作系统、监控系统。
2、学校文化的含义:是指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系统中,所有成员的共享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方式。
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3、学校文化的特点:1、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
2、软约束性的文化3、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文化4、有个性的文化。
4、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
5、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学校形式多样,教育既不正规,又不系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正规教育。
2、形成时期“双轨制、单轨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分支制的学制系统。
3、深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形成”二元制“)6、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我国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反应资产阶级在学制上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将学堂改为学校。
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六、教师与学生1、教师:狭义指以学校为其活动背景的教师。
2、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存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职业的多样性: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父母与朋友角色5、管理者角色6、研究者角色。
4、教师的换页结构构成:1、教师的专业精神2、教师专业知识3、教师专业能力。
5、教师的作用:1、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2、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的推动者3、人的潜能的发掘者4、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教师必备素质:1、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2、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3、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4、良好的教育理论素质与教育能力素质5、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7、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权力与义务的问题1、青少年是权力的主题2、青少年的合法权利: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
3、学生义务。
8、当代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理念2、尊重的教育练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
4、依法施教的理念5、自我教育的理念。
七、课程1、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社会、学科、学生2、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势教育论:相信在人始终理智的可靠,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是学生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歉意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认为在认识中只有噶虐经验才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经验的积累和练习,教育学的人物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形式教育、实质教育的分歧在于偏重知识还是能力。
3、学科中心论:出发点是学科本身,装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分类为基础。
以学科为教学核心。
4、儿童中心论:主张按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
5、社会中心论: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
3、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如“六艺”根据目标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按一定年龄学生发展的知识。
2、经验课程(又称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
3、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大范围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学科构成一门学科。
4、核心课程: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中心课程。
5、显性课程:学校课程称为显性课程,6、隐性课程: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影响因素。
4、国外课程的改革趋势:美国布鲁纳“学科结构论“的思想和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联邦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思想。
5、国外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合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6、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1、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综合化、均衡化、选择性3、改变课程繁、难、偏、旧的状况,增强与现实生活的饿练习。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鼓励咋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
5、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行国家、地方和学习三级课程管理。
6、改变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八、教学1、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关于教学过程的几种代表性观点: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
4、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结合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