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反射与反射弧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课后“练习与应用”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课后“练习与应用”汇总(附答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中既有细胞所需要的物质,又有细胞代谢的废物。
(√)(3)长期营养不良的人,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导致组织水肿。
(√)2.处于人体中的下列物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D)A. Na⁺B.胰岛素C.氨基酸D.血红蛋白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D)A.膀胱内的尿液B.肺泡腔内的气体C.小肠腔内的消化液D.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4.右上图(见教材)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A、B、C各是什么器官?答案提示:肺、小肠等、肾(2) 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则①表示的是什么过程? 答案提示:营养物质的吸收。
(3)②表示什么过程?答案提示:肾小管的重吸收。
二、拓展应用剧烈运动会使肌肉产生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这会影响血浆的pH吗?在这种情况下,机体是如何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的?请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
答案提示: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不会使血浆的酸碱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
具体调节机制如下。
当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O2和水。
血液中的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大。
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排出。
1.2内环境的稳态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的成分a.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与稳态
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实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实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部分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能够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实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3.致热原引起的发热是调定点重调定 而上移的结果: WSN温度反应阈值(3739℃, 斜率变小)散热反应推迟。
致热原 CSN温度反应阈值(3739℃, 斜率变大)产热反应提前。 两类神经元活动的共同作用调 定点上移(39℃)。
热敏和冷敏神经元的单位放电频率对局部 脑温变化的半对数曲线
低,午后1-6时最高,但波动幅度不超过lC。 ⑵ 性别:女>男0.3℃;女基础体温(醒后起床前
的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 ⑶ 年龄: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老年体温低。 ⑷ 肌肉活动:代谢强,产热增,体温高 ⑸ 其他:激动、紧张、进食、麻醉药等
(三) 体温调节 1.产热过程 (1) 产热 产热器官:安静时肝脏为主、 运动时骨骼肌为主。 (2) 产热形式: A.战栗产热 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非战栗产热 又称代谢产热。褐色脂肪产热量最大
(二)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1.体液调节概念 (concept) 2.激素 (hormone) 3.受体 (receptor) 4.靶细胞 (target cell) 方式: 全身性;局部性 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 广泛而持久。
(三)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 特点:所能调节的范围较小, 只限于某器官和组织的功能状态内, 反应强度较小,对刺激的敏感性低。
(三)稳态 homeostasis 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 或动态平衡。 例如:体温、PH值、血糖等
二、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
1.基本方式—反射 reflex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
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选择性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前者占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
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汗液、泪液、唾液、尿液、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是体液。
2.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
少数细胞能够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还有其它如脑脊液。
4.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5.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不是血液。
6.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7.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免疫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8.激素、抗体、细胞因子在内环境中存在。
血红蛋白、载体、呼吸酶不在内环境中。
9.血浆与组织液是双向物质交换,组织液单向形成淋巴,淋巴单向汇入血浆。
10.血浆与组织液成分最相似,三者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11.细胞外液类似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钠离子在细胞外液浓度高,钾离子在细胞内液浓度高。
12.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3.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百分之90以上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14.PH在7.35-7.45之间,主要的缓冲物质碳酸和碳酸氢钠,多余的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
15.温度37摄氏度左右,一个人一昼夜体温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
16.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密切相关。
17.消化系统的主要场所小肠,呼吸系统主要器官肺,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18.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另外也可以通过皮肤排汗的方式。
19.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至少跨过9层膜。
20.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跨过11层膜。
21.二氧化碳从产生场所排出体外至少跨过9层膜。
人体解剖生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
一、概念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2.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细胞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等调节机制对各种物质代谢和各器官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
4.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特点:逆浓度梯度进行,消耗能量。
)5.继发性主动转运:一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势梯度时,所需能量不直接来源于ATP分解,而是利用某种离子浓度梯度作为能量来源,而后者是由钠泵分解ATP获得的能量建立的。
间接利用ATP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6.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7.阈强度或阈值:当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时,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激强度。
8.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9.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受到有效刺激时,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
Tip:阈强度高,兴奋性低;阈强度低,兴奋性高。
10.兴奋收缩耦联: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耦联因子是Ca2+ ,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部②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三联体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肌质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集)11.钠钾泵: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可被细胞膜内的Na+增加或细胞外K+的增加所激活,受Mg2+浓度的影响,分解ATP释放能量,进行Na+ 、K+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转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反射与反射弧
03 稳态反射
稳态反射的定义
稳态反射是指人体为了维持内环境稳 态,对外部刺激或内部变化所做出的 适应性反应。
它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种自动调节机 制,能够快速地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和 内部需求,以保持身体正常运转。
温度调节反射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温 度感受器会感知到温度下降,进 而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血管收缩, 减少热量的散失,维持体温的稳 定。
压力调节反射
当人体受到外界压力变化时,压 力感受器会感知到压力的变化, 进而通过神经反射调节心血管系 统的活动,维持血压的稳定。
酸碱平衡调节反射
当人体血液中的酸碱度发生变化 时,酸碱感受器会感知到酸碱度 的变化,进而通过神经反射调节 呼吸和肾脏功能,维持酸碱平衡 的稳定。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反射与反射弧
目录
• 引言 • 人体的内环境 • 稳态反射 • 反射弧 • 总结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内环境
人体内部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液等。
稳态
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反射与反射弧
人体对刺激的快速反应机制,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学习目标
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反射与反射弧的基本 结构和功能。
理解稳态对人体的意义。
能够分析常见生理现象中 的反射与稳态调节机制。
02 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定义
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 介。
内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 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而细胞内液则是细胞内部的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本基础知识填空及参考答案(人教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內液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 。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反射名词解释生理学
反射名词解释生理学反射的概念:人体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根据反射发生的神经机制不同,可将反射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又称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基本环节。
人体主要的神经中枢都在脑部,所以反射活动也只能发生在脑部,如膝跳反射就只发生在膝盖,而不会发生在脑部。
根据反射弧中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可将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一)反射弧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感受器,它是感受器官和效应器之间的接受器官。
它能够识别和接受特定性质的刺激,并能够把这些信息传给效应器。
人们常用“喜鹊”“乌鸦”来形容这种感受器的作用。
(二)传入神经把刺激从体表或内部器官传送到感受器的神经叫做传入神经。
(三)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是指接受各种刺激并产生相应的传出冲动的中心。
传出神经是由感受器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再由神经中枢把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的神经。
2.神经冲动经过传导通路到达高级中枢的传导系统时,会受到各种干扰。
最常见的干扰就是加工系统和输出系统的工作失误。
在生理情况下,如果信息传导系统不能正常地进行工作,那么输出的信息就会错误。
3.在反射活动中,在效应器中将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放射到体外的神经结构,叫做效应器。
4.感受器和效应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能使整个反射活动受到影响。
反射的分类:人类的反射按照起始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躯体性反射和内脏性反射;按照反射的性质,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按照反射活动的场所,可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复杂反射又分为不随意反射和随意反射;按照反射弧的复杂程度不同,可分为低级反射和高级反射。
反射的机制: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例如,人在听到铃声时,胃肠运动减弱,瞳孔缩小,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等,就是反射。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
人体生理解剖学第一章绪论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内环境表现形式:兴奋与抑制。
不同类型的细胞发生兴奋是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细胞生物电活动的改变,即产生动作电位。
5.神经调节: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特点:迅速、准确、短暂、局限。
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6.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7.自身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
8.正反馈:向原有活动的同一方向进一步加强。
实例:血液凝固,分娩,排尿反射。
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的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
物质:O2,N2,CO2,乙醇,尿素,甾体类激素(类固醇激素)。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运输。
(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梯度)(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饱和现象②立体构象特异性③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氨基酸。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3.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
4.原发性主动运输钠—钾泵:(钠泵,Na+—K+依赖式ATP酶)特点: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2个K+移入胞内。
活动意义:①细胞生物电产生的主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的必需的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溶积的相对稳定④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是继发主动转运的动力⑤具有生电作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特点:内负外正。
机制:K+外流。
2.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高考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基础知识填空默写(每天打卡)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基础知识填空默写(每天打卡)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2天时间:月日1.体液包括(约占)和,其中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主要包括、、。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3.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送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P5)4.内环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渗透压、和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6.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越多,即渗透压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7.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细胞液渗透压,其大小主要决定于和两种溶质的含量,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和。
8.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9.下列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①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丙酮酸分解、蛋白质合成()②H2O2分解()③食物中淀粉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④抗原与抗体结合()⑤乳酸与NaHCO3反应()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时间:月日1.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2-4 /H2PO-4等。
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P9)2.当,或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P10)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2.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3.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蛋白质(7%~9%)、无机盐(约1%)血液运输的其他营组织细胞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组织液中的物质返回血液循环系统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细胞血浆中的物质进入组织液养物质(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蛋白),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①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②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溶液渗透压①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高考生物核心知识回顾:7 个体稳态与调节
高考生物核心知识回顾七、个体稳态与调节一、知识点总结1.内环境及其稳态(1)体液和内环境的关系(2)内环境的成分:水、无机盐、营养成分(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尿酸、尿素等)、气体(O2、CO2)、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细胞因子、血浆蛋白等)。
(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及细胞内液的关系(如图所示)(4)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在成分上的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5)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①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③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6)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异常举例: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
(8)稳态的调节方式: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判断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组成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3)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①有完整的反射弧;②有适宜的刺激。
(4)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①根据是否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学问梳理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其次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3)内环境: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整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整机制经典说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
组织液 血浆 淋巴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体液 (内环境)(3)调整途径反馈调整: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整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整方式叫做反馈调整。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加的调整。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整。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肯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殊提示】①稳态不是肯定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整,体液调整起协助作用,另外,免疫调整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实力是有肯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改变过于猛烈或人体自身的调整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整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 内环境的稳态——动态平衡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 (1)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多少,常 用mol·L-1或mmol.L-1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溶液的 渗透压越大。 ②酸碱度(pH) a.正常范围:7.35~7.45。 b.调节过程:
③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新陈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
(2)内环境稳态的事实: pH(7.35~7.45),温度(36.5~37.5℃左右),血糖浓度(0.8~1.2g/ L),渗透压(770kPa)等,可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而不是某 一恒定值。 (3)引起内环境变化的因素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是由于细胞代谢和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
9.(2011·青岛模拟)人体的组织细胞间分布着许多毛细血管, 那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淋巴 B.淋巴和组织液 C.血浆和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解析】 毛细血管内为血浆,外为组织液。 【答案】 C
10.(2011·聊城检测)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氨酶、解旋酶、DNA连接 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3.与内环境各组分有关的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知识梳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对应学生用书P148)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作用 1.理化性质
渗酸透碱压度::大正小常主人要的与血蛋浆白近质中、性无,机pH盐为的7.含35量~有7.4关5 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问题探究1: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会出现组织水肿,试分析其 中原因。 提示: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的渗透 压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流的速率降低,组织液中水 分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都是必需的;组织液中的CO2浓度太高或太低,会出 现病理反应,但并非有害无益,如扩散至血液中可刺激呼吸中枢的兴奋。
【答案】 D
三、非选择题 11.(2011·惠州模拟)据图分析回答问题:(A、B、C、D表示 人体的液体,a、b、c、d表示某些结构)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 ]_______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其水的来源为_ _______(填字母),通过________结构转移(填字母和名称)。
() 【答案】 √ 4.细胞外液是细胞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答案】 ×
的。
5.细胞外液是生物体生化反应的主要场所。( ) 【解析】 细胞内液是生物生化反应的主要场所。 【答案】 × 6.稳态是由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 ) 【解析】 稳态是由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完成
液体会渗入组织液而出现组织水肿。细胞外液的pH保持稳定与HCO
-
3
有关,但不能理解为其含量较多
【答案】 D
1.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 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 境。上述各环境间的联系表示如下:
2.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 境。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 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过程a主要表示营养物质和O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进 入组织液,b主要表示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和CO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回 到血液中被运走,c表示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三者对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液的组成及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获取
信息和分析推理能力。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液,故③为细
胞内液。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较多,故
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或淋巴)。血浆渗透压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
含量有关,当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减少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3.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 的液体应算作外部环境,如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原尿、脑脊液、消 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凡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是结缔组织,其组织液是血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 的外环境,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
5.病理原因可打破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a营养不良;b肾小球肾炎;c过敏反应;d毛细淋巴管阻塞;e组织细胞 代谢旺盛。
血细胞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所处内环境 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淋巴、组织液
血浆 淋巴、血浆
典例1 (2012·淮安市高三学情调研)下表所示为人体细胞内液和 细胞外液中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成分(相对含 量)
Na+
K+
Cl-
HCO- 3 蛋白质
①
பைடு நூலகம்
142.00 5.00 103.00 27.00 16.00
考纲要求
考纲要求
7.血糖平衡及调节 8.体温平衡及调节 9.水盐平衡及调节 10.免疫系统的组 成
11.特异性免疫 12.免疫系统疾病
7.理解血糖平衡的意义及调节过程 8.理解体温平衡的意义及调节过程 9.理解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10.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能区分特异 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11.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12.了解免疫功能异常造成的疾病;关 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 根据图中几种体液的关系可以判断,甲、乙、丙分 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构成了细胞与外界 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C
2 . (2011· 福 建 厦 门 期 末 ) 下 列 关 于 体 液 的 叙 述 中 , 错 误 的 是
() A.唾液、尿液等也属于体液 B.细胞内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外液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 唾液、尿液不属于体液。 【答案】 A
2.稳态调节机制网络 参与调节的是神经系统和体液,但都经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 活动实现。免疫系统则对稳态调节和维持起保证作用。各器官系统的分 工协作可在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中体现,如下图所示: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意义 ①血糖和氧水平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正常代谢。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即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失调 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____ 共穿过____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
________________。 (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
___________,原因是图中[ ]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解析】 先将图甲中A、B、C、D液体和a、b、c、d结构判 断出,再将图乙中①~⑦判断准确,然后解题。
(2)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①④⑥合称为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 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 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2:内环境稳态的个体生命活动一定正常吗? 提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内 环境稳定的个体,其生命活动不一定都正常,如“植物人”。
自主检测 一、判断题 1.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 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 【答案】 ×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 ) 【答案】 ×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典例2 (2011·福建泉州一模)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 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代谢产物都通过途径②排出体外 B.甲中所有的成分都通过途径①补充 C.当甲中乳酸增多时,主要通过缓冲物质调节,④过程一定 加强 D.当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③过程一定加 强 【解析】 细胞代谢产物通过泌尿系统、皮肤、呼吸系统排出 体外。甲是内环境,其成分中的氧气、激素不是来自消化系统。乳酸增 多时,主要通过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调节,④过程不会加强。细胞外液渗 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③(重吸收水)过程会加强。 【答案】 D
②
147.00 4.00 114.00 30.00 1.00
③
10.00 143.00 25.00 11.00 47.00
A.①是血浆,其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
B.②与③的成分差异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C.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可判断是细胞内液 D.①②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HCO- 3 含量较多
【答案】 (1)B 组织液 C、A b细胞膜、a毛细血管壁 (2)蛋白质 细胞外液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3)⑤→④→③→⑥→⑦ 6 ⑦ 组织细胞 (4)不会 ④ 缓冲
考点1 内环境 1.体液及内环境各种成分的关系
(对应学生用书P149)
2.内环境的成分 (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