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5篇)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5篇)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

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

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

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

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

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⑴ 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 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

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 老师是干什么的?② 人为什么需要老师?③ 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⑶ 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教学教案设计3篇

师说教学教案设计3篇

师说教学教案设计3篇《师说》教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3.《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23.《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23.《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师说一、常识积累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祖籍河南邓州,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 写作背景魏晋之际,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也反对他们从师学习。

这种恶劣的风气,一直影响到唐代,很不利于选拔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身份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大力倡导从师之道,并率先“招收后学”,表现了一种敢为人先的可贵精神。

3 文体、文化常识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用来陈述自己对于某事物的见解,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意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就是说说从师的道理。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二、字词积累1. 字音孰能(shú) 句读(dòu) 嗟乎(jiē)谀(yú) 欤(yú) 郯子(tán)老聃(dān) 经传(zhuàn) 李蟠(pán)贻(yí) 嘉(jiā)2. 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师说教案中职

师说教案中职

师说教案中职教案名称:师说教案(中职)。

教学目标:1.了解师说的特点和作用。

2.学习阅读师说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师说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和演讲。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师说的特点和作用。

2.师说的特点和作用。

3.师说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4.师说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阅读师说的方法和技巧。

1.师说的阅读方式和技巧。

2.师说的内容分析与解读。

3.师说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写作和演讲技巧。

1.师说的写作技巧。

2.师说的演讲技巧。

3.师说的实践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师说,并让他们对师说了解一下。

第二步:讲解。

教师讲解师说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并引导学生思考师说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步:阅读和分析。

教师让学生阅读一篇经典的师说,并教给他们如何阅读和分析师说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解读师说的内容,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四步:写作和演讲。

教师提供样本和指导,让学生练习写作师说,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演讲和师说的实践应用。

第五步: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是师说,以及师说的特点和作用,并具备基本的阅读师说的方法和技巧,写作和演讲师说的能力。

教学反思:师说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通过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师说的历史渊源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而且,师说的写作技巧和演讲技巧,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和实践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案名称:《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习理解并掌握韩愈《师说》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了解其对尊师重教思想的阐述。

-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翻译、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师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中论点及其背景意义。

-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论证思路,学会提炼中心思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教师、热爱学习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和人才观。

-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理解和体会“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等核心观点。

2. 掌握古汉语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并能够进行准确翻译和解读。

【教学难点】1. 理解韩愈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理念的深远意义。

2. 对文中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鉴赏与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联系现实情境,引入尊师重教的主题,引出《师说》一文。

2. 整体感知:-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韵律美。

-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及《师说》写作背景。

3. 文本研读:- 分段解析,讲解关键字词句式,指导学生翻译。

- 讨论分析各段落的主要内容和论证逻辑。

4. 深度探讨:- 针对文中重要观点进行小组讨论,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含义。

- 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现象,思考《师说》对于当今教育的意义。

5. 小结巩固:- 总结全文主旨,梳理主要知识点,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6. 作业布置:- 完成课文相关练习题,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主题思考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本次教学设计的效果,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和深刻领悟《师说》的思想内涵。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师说》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教学设计是针对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师说》进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教育问题,并培养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旨,了解其中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散文《师说》的主旨和教育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通过引入一些教育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教材:学生开始阅读《师说》这篇散文,可以先给学生一定时间阅读,然后进行整体理解。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四)学习策略指导:通过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和阐述,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鼓励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协作,形成集体智慧。

(六)展示交流:让每个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观点,拓宽思维,丰富自己的知识。

(七)搭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平台:通过这次学习,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教师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确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搭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平台。

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讨论法: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拓宽思维,丰富自己的知识。

中职语文《师说》教学教案

中职语文《师说》教学教案

中职语文《师说》教学教案课型: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2.读懂并掌握《师说》这篇古文课文3.能够正确理解并诠释文中的思想观念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重难点:1.如何理解古文中的语言2.如何理解作者传达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兴趣激发、知识引入,将学生兴趣、情感、思维引导到本节教学内容上。

1.用《师说》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人一技,以报身之保障。

”或“众非时者,三宝于心,三业于行,是为仙人。

”等等。

2.通过一些教育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例如祭孔大典、古代政府设立的官学、科场制度等等。

二.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师说》,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笔记,收集不懂的问题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适时的给予学生辅导、启示和指导。

三.交流讲解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话,进行讲解,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同时让其他学生听取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适时的补充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

四.对比分析找到与学生生活、工作有关的与《师说》相似或不同的事例,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五.总结反思通过整节课的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的重要性,建立起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对教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提问、讲解和分析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作业、写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通过阅读《师说》的深入理解,让学生从思想上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进行反思,提高自我修养和自信心。

最新师说教案中职(优秀4篇)

最新师说教案中职(优秀4篇)

最新师说教案中职(优秀4篇)师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证思路,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展开论证的。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积累文言知识,能根据例句说出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学者”“无”“众人”“不必”;掌握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动句“不拘于时”,“乎(于)+名词(名词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的规律。

4.思考本文对我们写作任务驱动作文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3.《师说》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3.《师说》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二十三师说课文分析《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

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

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这三层,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

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本质,步步展开,如层层剥笋,越剥越深,越说越透,又如海涛激浪,起伏不断,直到最后把问题的本质核心完全揭露无遗。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是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

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

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师说》教学PPT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师说》教学PPT课件

习的重 要性。
师百工之人
柒 论证结构
老师的职责
古之学者 立论: 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

择师的标准

说 反面论证:批判耻于从师

正面论证: 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能者为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文: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们。
➢之:代词,这。 ➢族:类。 ➢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那个人与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 于谄媚。 ➢彼:远指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生年。 ➢于:比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 道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是故:连词,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乎② :作“于”用,比的意思。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之)。
➢师:意动,“以……为老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文: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 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比我早出生还是比我晚出生呢?

《师说》教学设计(通用4篇)

《师说》教学设计(通用4篇)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教学设计(通用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通用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

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5、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

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6、教师范读课文。

7、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8、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10、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11、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2、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3、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4、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15、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师说》电子教案

《师说》电子教案

通假字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⒉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音节助词无实意.)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①则耻师焉:(他们)②或师焉或否焉:(助词:不译)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古今异义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⒊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⒋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⒍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⒎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⒐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⒑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⒒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特殊句式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学于余.2、耻学于师.3、师不必贤于弟子.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人非生而知之者.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被动句1、不拘于时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 或师焉,或否焉(“否”后省“师”)6 生乎吾前(者)。

师说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高教版

师说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高教版
善舞,成为我们的偶像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生A 生2
生3
生B
教学过程
导任入务新进课阶
升华
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素养
任务三 : 立足专业 升华感悟
1、幼儿园案 例分析 2、一句话写 作
1、幼儿韩园案愈例的分《析 师说》让我们对“教
师事”例有:了庆庆新今的天认好识不,容教易得师到的老地师位点和名 作回用答问如题此的重机要会,,那又激作动为,未又来兴的奋老,吭师, 我吭们哧哧该,如结何结为巴人巴师还没表回呢答?清我楚们,来老师看 看就在打断幼他儿说园:发“生好的了,这你些坐事下,吧说。说”然你 的后 确看老答师案法就”。自说顾了自出按来照。自己的思路把“正
学法
自主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师说》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堂授课
●1、分组
●将2、该导班学学案
生●分3、为课四堂人评价表
●4、小组任务及成果展示
单位的小课前组,
课堂
师评 10分
总分
有学不生同。层次 围 12.. 绕我 我小“1知 看展组0示互分师道 过评 说的 的组讨5长”分尊 教论评任找师师务1小一1填重教组评0表分互找教育1,发典电次分言5想任故影小务质组一52,,分量互评想故我1:分抢事的次分析答5任,观务组写3名后5长分作评人感名 ;言;
组3长. 我留意过的教师新闻事件 ;
组4员.1我的亲身体会、亲身经历 ;
组5员.2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组员3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堂授课
升华感悟
约1分钟
布置作业
约4分钟 归纳总结
学习品读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中的古代散文欣赏《师说/韩愈》进行教学设计。

该散文是一篇古代文言文,内容主要讲述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师德的高尚。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中对师生关系的重视,培养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中对师生关系的重视。

2.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观点。

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教学难点:阅读理解古代文言文。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

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较少,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也相对浅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化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例如:“你们觉得老师对你们的影响有多大?你们有没有特别感激过某位老师?为什么?”学生可以举例子,如:“我特别感激我的数学老师,因为她耐心教我,帮助我提高了数学成绩。

”或者“我感激我的英语老师,因为她教会了我很多英语学习的方法,让我对英语更感兴趣。

”第二环节: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散文《师说/韩愈》,并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作者在文章中对师生关系有什么观点?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来回答这些问题。

例如,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回答:“文章的主旨是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回答:“作者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神圣的关系,老师应该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

”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可以回答:“作者可能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人们宣扬师道的高尚,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第三环节: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解释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三《师说》导学案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三《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熟读、理解、背诵全诗,理解、积累诗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含意。

难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文原文先知:师说(1)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①师者,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道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指老师);今之众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

益,更加、越发。

第一个“圣”是名词,圣人;第二个“圣”是形容词,圣明),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己)也,则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焉,惑矣。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dòu)(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或不(fǒu)(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之人,不耻相师(拜别人为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谄媚奉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师说》【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一.导入: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及我们家中的供奉牌位“天地君亲师”.从这两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回忆一下我们已学过的韩愈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二.认识韩愈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韩愈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在老师带领下通读全文,正音: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郯 tán苌弘cháng 聃dān 蟠pán 谀yú贻yí五.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1.梳理文章的文言知识点:①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②古今异义: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古:“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人、办法、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小学:古:①小的方面要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③实词(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有专门技艺的人吾师道也:学习(这里只讲解实词“师”,其他重点实词“传”等布置为课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④虚词:郯子之徒:代词,这(之族、之属、之谋、之伦)古之学者:助词,的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里也只讲解“之”,“其”、“乎”、“于”也布置为课后作业)⑤词类活用:圣,师,耻……⑥文言句式: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状语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被动句:不拘于时(每一类句式只举一个例子,其他的要求学生课下完成)2.翻译重点句子: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值得奇怪吗!六.小结本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师”和“之”的用法是重中之重,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七.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以下字的意义和用法:传、于、其、乎;2.文章是一篇古代的议论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呢?附板书设计:师说韩愈(唐文学家;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首)1.通假字:受(授),不(否)2.实词:师3.虚词:之4.古今异义:学者,所以,小学,众人师说5.词类活用:圣,师,耻6.文言句式:判断句:……者,……也文言知识点状语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动句:不拘于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重点字词,背诵第一段二.总体把握:齐读课文,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三.研读第一段:1.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要从师?人非生而知之者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总结本段总说老师的职责、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四.研读第二段:1.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2.教师总结:本段是韩愈在批判当时以从事学习为耻的风气.五.研读第三、四段:1.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2.第四段:说明了写作的缘由,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六.难点探究:1.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明确:(1)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2)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3)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七、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八、语言特色:排比对偶句韩愈的散文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九.小结全文:《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十.布置作业:韩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话来表明你的观点.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