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议论文“论”“说”文体辨析
文言文中论说文知识
文言文中论说文知识
在文言文中,论说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义理进行阐述,并以“说”、“论”等形式来进行表述。
例如,《师说》一文就是韩愈对教师职业道理的阐述;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则是他对捕蛇者以捕蛇为业的理由的论述。
当时的论说散文存在两种主要形式:一是语录,如《论语》、《孟子》主要是记录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论;二是有较为完整篇章结构的论说文,如韩愈的《进学解》和《原道》等。
这些文章通常会通过举例、答疑解难等方式来生动形象地阐释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当我们阅读和理解这类文章时,可以借助于课内学过的相关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发现并准确判断其论说形式,概括出其表达效果。
同时,构建历史情境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体验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代论说文——精选推荐
古代论说⽂古代论说⽂论说⽂是古代散⽂的⼤宗。
它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主张的⽂章。
“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它的中⼼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相区别的。
刘勰在《⽂⼼雕龙·论说》篇中说:“论也者,弥纶群⾔,⽽精研理⼀者也。
”意思是说,所谓论说⽂,就是概括各种⾔论、意见,精密地研求出唯⼀的道理。
我国古代论说⽂体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代的先秦诸⼦散⽂,实际上就是论说⽂。
如《孟⼦》的《鱼我所欲也》,已具论说⽂雏形;及⾄《庄⼦》、《荀⼦》、《韩⾮⼦》等各家著作,不仅多数篇章都已经以论说⽂的形式出现,⽽且有的篇章还直接以“论”名题,如《庄⼦·齐物论》、《荀⼦·天论》等等。
今天看来,如按“论”的内容划分,⼀般可以分为政论、史论、学术论⽂三⼤类。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类⽂章的总称。
它与“论”⽆⼤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为论说⽂。
但古代对于论说⽂的划分,往往⼜因题名和写作的⾓度分体,主要有论、说、辩、议、原、解、释等。
(1)“论”和“说”论和说,性质是相近的,但也有某些区别,所以古代是把它们分为两类的。
“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字;⽽“说”是为了劝说⼈、打动⼈的,所以必须注重辞采。
⽤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论”着重于论理;“说”着重于说明、诠释。
从现存的⽂献看,汉初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的单篇论⽂。
所谓“过秦”,就是揭⽰秦代过失的意思。
该⽂通过对秦王朝兴亡过程的分析,论述了秦之所以速亡,就在于秦以暴⼒取得天下后,仍继续以暴⼒治理天下,结果不免于⼀朝败亡。
这篇⽂章的中⼼思想,就在探讨国家的兴亡之理,以警戒后世,让后世治国者作为借鉴。
该⽂在说理时,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具有很强的说服⼒。
⽽⾏⽂波澜起伏,⽂笔淋漓酣畅,可谓滔滔万⾔,其势不可犯,其理亦⽆穷。
古代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体裁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古代文学体裁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古代文学体裁古代文学体裁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古代文体简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古代文体简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TAG:文体文言文【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华语网资料)【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
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
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
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
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
“说”的文体特征
作者:枣庄市第十一中学冯建峰【学习内容】一、“说”的文体特征。
二、《爱莲说》的文体特征。
【分析讲解】一、“说”的文体特征我们主要从语言与写法、形式与内容等方面阐述:1、“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2、“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3、“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
4、“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
就属这一文体。
二、《爱莲说》的文体特征下面我们以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进一步体会“说”的文体特征。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莲的形态,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古文观止中的议论文解读
古文观止中的议论文解读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文言文作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
本文将重点解读古文观止中的议论文,并从语言特点、主题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古代议论文作为一种文体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言文特点:古代议论文通常采用文言文写作,这是因为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古代语言,具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2. 句式严谨:古代议论文中的句式往往较为严谨,注重使用平行句、排比句、对偶句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语言力度和说服力。
3. 平实朴素:虽然古代议论文经常涉及高深的问题,但其语言风格并不浮华,而是追求平实朴素,注重内容和思想的表达,而非华丽的辞藻。
二、议论文的主题思想古代议论文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包括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
这些议论文主题的选择与当时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1. 政治议论:古代议论文中常常就政治问题进行讨论,如《警示主上》、《与朱元思书》等,通过批评和反思现实的政治局势,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民众的期望。
2. 文化议论:一些议论文通过对文化现象的评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状况,如《与友人论文学》、《勉学篇》等,旨在倡导思想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3. 教育议论:古代议论文中也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议题,如《杂说二》、《论学》等文章,旨在探讨教育的目标、方法、价值等问题,对当时教育状况进行剖析。
4. 伦理道德议论:伦理道德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议论文中也少不了对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如《劝学》、《论语义》等,通过探讨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等议题,以推进社会道德的发展。
三、议论文的价值观念古代议论文不仅仅是讨论问题,更包含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践行原则。
这些议论文在探索真理、塑造人文精神、引导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探索真理:古代议论文试图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论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理,反映了中国古代学者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忱。
中国古代文学体栽(二)
品的评 论和 对有 关 问题 的研 究 阐发。 “ ”一般 写在 书籍 或文章 前 面 ( 序 也
6 论 .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 ,按 《 韵术 》: “ 论者 ,议也”。 《 昭明文选》所 载: “ 论有 两体 ,一 日史 论 ,乃忠 臣于传 末作 议 论 ,以断其 人之善 恶 。如
《 记 》后 的太史 公 曰 ……。 二政 论 ,则学 士大夫 议论 古今 时世人 物 或评 史
经史之言 ,正其谬误 。如 < 六国论》、 《 过秦论 》等。
有列在后面 的,如 《 史记 ・ 太史公 自序 》 ),列于 书后的称为 “ 跋”或
“ 后序 ”。 这类 文章 ,按 不 同的 内容 分别 属于说 明 文或议 论 文 ,说 明编 写
目的 、简介 编 写体例 和 内容 的 ,属于说 明 文。对 作者 作品 进行评 论 或对 问
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 “ 序言”有 : <( 呐喊 )自序>、
7 .奏 议
古 代 臣属 进 呈 帝 王 的奏 章 的 统 称 。 它包 括 奏 、 议 、疏 、表 、 对 策
等。 ( 文章 有体 序 说 >: “ 国 以前 ,皆称上 书 ,秦初 改书 日奏 。汉定 礼 七
议 ,是有 四品 :一 日章 ,以谢恩 二 日奏 ,以劾 :三 日表 ,以陈情 ;四 日
<( 农村调查 )序言>、 《( 指南录 )后序 》、 < 伶官传序 )等。
பைடு நூலகம்6,
丈 史天伯
古文中表议论的文体
古文中表议论的文体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议论的文体主要有:
1.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
2. 议:是古代的一种说理辨析文字。
《文章缘起》列“议”为文体之一种,说:“自魏文帝始有铭诔,而臣下议文。
陆机《文赋》论六大体,五曰杂文,即议也。
”
3. 辩:古代析理问难、批驳异端的文字,由《荀子·正名》推演出的《公孙龙子·名实论》的作者公孙龙即以善辩闻名于世。
4.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文章缘起》列“说”为文体之一种。
5. 解:是解释文章、经义或某种言论、事理的文体。
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让项伯,杀之。
沛公乃解负鸿门。
”
6. 原:是推究原始、述其本原的文体。
如韩愈的《原道》。
7. 箴:是规戒性的韵文。
多以韵文、对偶写成,有“规”、“戒”、“箴规”等别称。
此外,表议论的文体还有“议”、“辩”、“说”、“解”、“原”等。
这些文体都有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旨在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古代文体简介
古代文体简介TAG:文体文言文【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
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
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
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
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
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
师说翻译及赏析
师说[解题]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走进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古代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体裁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作为古典散文文体的“说”与“论”
大 体包含 在 “ 论说” 篇中。 “ 论” 和“ 说” 表面 上是一致 的, 但实质上 , 在刘勰的文章中 , “ 论” 和“ 说” 是两种文
体, 有不同的规范 。
天所 见的经典之作来看 , “ 说” 确如刘勰所说 的“ 喻巧
而理至 ” 之妙。其第一个特点 , 乃是不直接正面 说理 ,
极苦之租赋 ; 四是 , 得 出苛政之 害胜于蛇之极毒 。总 之, “ 说” 这 种说理 的文体 , 基于“ 喻巧 ” , 说理乃是间接
次, 不仅是老虎与人的关 系 , 而是人与人 的关 系, 是领 导与人才 的关 系。第四个层次 , 从“ 用力而 不用智 ” , 引出“ 自用而不用人 ” 。领导人就是很有本事 , 只用 自
作为 古典散文文体 的“ 说” 与“ 论"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 育学院 孙彦君
多一线教师 , 讲 到古典散文 , 往往在 句法 、
纳谏》 《 触龙说赵太后》 《 唐雎说信陵君》 等。
I ,I修 辞 等 方面 下功 夫 , 满 足 于 知 识性 的 阐
释, 但这 种句 法 、 修 辞方面 的特 点 , 往往 并不 是孤 立 自足 的 , 而是 与文 章 的体 裁 ( 形式) 紧密相关 的 。同 样 属于 实用性 的议论 文 , 《 文心雕龙 》 就 分 出“ 颂赞 ”
己有限的智力 , 而不能用人 , 和老虎属一类 。
韩愈的《 师说》 是更为经典 的“ 说” , 因为它带 有某 些“ 论” 的特 点。文章 的出发点 , 就是一个定义 : 师者 ,
传道 、 授业 、 解惑也。他并没有对其展 开分析 , 就 以之
为大前提进行 推演 , 但其 中也有 局部性的矛盾分析 : 第一 个矛盾 是年龄 小 于 己 , 第二个 矛盾 是地位 低 于 己, 这都不能妨碍其 为师 , 年龄小 、 地位低转化 为师 之 尊, 条件只有一个——道 , “ 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 ” 。 韩 愈为什 么不把 “ 师说” 改成 “ 师论 ” 呢?他显然 意识到“ 论” 的要求高得多 。在科举考试 中有史论 , 在 朝堂上有策论 , 都是很严格 的论文 。从这个意义上来 看, “ 说” 这种文体 , 虽然有“ 喻巧而理 至” “ 飞文敏 以济
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各种文体的特点。
例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词赋欲丽。
”他的意思是说:奏议应该做到雅,雅就是善於运用经典;书信和论说应该做到理,理就是条理明畅;铭诔应该做到实,实就是切实而不浮夸;诗赋应该做到丽,丽就是敷陈辞藻。
此外,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也讲到各种文体的特点,《文心雕龙》的前二十五篇,可以说是当时论述文体的集大成的著作。
后人讨论文体的著作还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现在我们按照这十三类大致谈谈各种文体的特点。
1.论辨类就是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
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论文集。
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
论辨类或者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辨)。
举例来说,《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辨;《过秦论》是论,而《神灭论》则是辨。
2.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
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
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
有人认为《庄子·天下》篇就是《庄子》的序。
至於《淮南子·要略》篇,《论衡·自纪》篇,《史记·大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更显然都是序言,它们都是在书的后面。
《说文解字》的叙也在后面。
后来像萧统《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
3.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
《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可见较古的时候(汉代)四者是有分别的;后来逐渐变为没有多大分别了。
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古代议论文体知识简介》新人教版
古代议论文体知识简介【文化积累】古代议论文体知识简介古代议论文就是说理散文。
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逻辑推理论证。
文体也可细分为“论”“说”“铭”“辩”等。
“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
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
贾谊的《过秦论》一般地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一篇“论”体文。
“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是以解释为主。
它的任务是阐述、说明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道理。
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铭”原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针对训练】鸟说(节选)苏轼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④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⑤之诚,信于异类也。
【注】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②鷇:初生的小鸟。
③驯扰:驯服顺从。
④闾里间:这里指乡里人。
⑤忮:嫉妒、歧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吾昔.少年时以前(2)皆.巢于低枝都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武阳君(我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3.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一家人善待庭院中的鸟雀,几年以后鸟雀能与人和谐共处的事情,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守信用才能和睦相处的道理。
【译文】我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
武阳君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几年的时间下来,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
汉代的论说文
汉代的论说文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此时的论说文也非常丰富多样。
汉代的论说文主要包括两类:辩论和议论。
辩论是指在特定场合下两位或多位辩论者辩驳交锋,会有正方和反方,通过相互辩论来得出结论。
汉代辩论的主题多样,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
其中最有名的辩论之一是刘向与贾谊的辩论。
刘向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贾谊是一位严辞犀利的辩论家。
他们两人曾在汉武帝面前进行过一场著名的辩论,辩论的主题是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
刘向主张,君主应该倾听臣子的意见,贾谊则主张君主应该独断专行。
最后,贾谊被刘向说服,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议论则是指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辩证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
汉代的议论文往往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包括序言、叙述、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最有代表性的议论文之一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父亲在临终前对儿子的嘱咐和教诲,其中包括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和讨论。
这篇文章通过议论的形式,既给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又鼓励读者思考和自己判断。
除了刘向、贾谊和司马相如之外,汉代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论说文家,如贾思勰、班固等人,他们的论说文作品丰富多样,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代的论说文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启发
和引导作用,而且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辩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语文课堂:文言文阅读 论、说、辩、原
高考语文名师课堂:文言文阅读论、说、辩、原应考锦囊论、说、辩、原,是文言论说类散文中的一些特殊体式,都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为主要内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疑释惑、消除疑虑为主要目的,是古代论说类散文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除了具备以上一些共性外,它们还各有各的特色。
论是最为正宗的论文体式,《韵术》云:“论者,议也。
”它的功能就是发表议论,阐明观点。
这里所说的一般是直接以“论××”或“××论”为题的论说散文。
说是比较边缘的议论散文,它的表达方式极为灵活,可叙事、可抒情、可说明,但最终都是为了表明一种观点。
由于形式自由活泼,带有杂文、杂感性质,所以和现代散文中的杂文比较相像。
辩是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散文。
因为古代“辨”“辩”通用,有些文章标题中写作“辨”。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原是以探求事物本源为目的的论说散文。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此类文章一般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进行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在阅读这类文言文时,考生要抓住以下几点:1.关注文体标志,明确阅读指向论、说、辩、原四种体式虽说都是议论文,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特点。
文题中有“论”的议论文一般都是正面立论,考生阅读时要把重点放在找中心论点、梳理主要论据上,如阅读《过秦论》时就要先通读全文,找到表明作者主要的观点的句子“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然后按历史线索梳理秦由兴到亡的主要历史事实,体会史论文论据充分、气势充沛的特点。
读“说”类的文章则要把重点放在分析说理的手法和技巧上,体会文章内容的丰富和手法的多变,如阅读《捕蛇者说》就要重点体会文章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描绘社会现实,通过层层推进,突显主题的手法。
读“辩”类的文章首先要明确驳论点,然后分析辨析真伪的手法,如阅读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就要先找出作者树立的靶子“成王以桐叶封弟,周公促成其事”,然后分析作者论述天子不可戏言之谬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古代议论文“论”“说”文体辨析曾中辉【摘 要】在古代议论文中,“论”、“说”都是文体的名称。
“论”着重在阐发理论,重在逻辑说理。
“说”着重在用动听的言词使人高兴接受意见,重在形象说理。
二者在起源、文体特点和表达规范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
把握这些不同,对我们阅读理解古代议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有一定帮助的。
【关键词】论 说 文体 六国论 师说在古代散文中,有多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按曹丕的《典论论文》,已有“奏”、“议”、“书”、“论”的区分[1],陆机的《文赋》中,“铭”、“箴”、“颂”、“论”、“奏”、“说”大体也属于议论文[2]。
区分最全面的,当属刘勰的《文心雕龙》。
光是大的议论文体,他就有颂、赞、祝、盟、铭、箴、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议、对、书、记等二十多种划分,小的分法则有几十种之多。
这些议论文体,随着时代和政治制度的变迁,今天已大多消亡了。
但有一些,比如“论”、“说”,直到今天依然在用。
其中有一些名篇经典,代代相传,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
本文拟根据文体的不同规范,辨析古代议论文中“论”“说”这两种文体的异同,以期对理解古代的名篇经典,并指导写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文心雕龙》对“论”“说”的论述作为六朝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篇从词源学的角度,以声训、义训、形训的方法,考镜源流,对“论”“说”文体命名的本义、起源、功用、特点、发展演变进行了质实而又具有深度的阐述,并对这两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和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主要之点如下:(一)含义、起源不同《文心雕龙》阐述“论”的起源是:“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
”[3]也就是说,论这种文体,本是为阐述经典义理而产生的,它的目的就是要有条有理、没有差错地阐明圣人经典的含义。
但是,这种文体出现以后,并没有受到阐明经典圣意的局限,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种类:“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
”也就是说,议、说、传、注、赞、评、叙、引八种文体都属于“论”,即所谓“八名区分,一揆宗论”,把论的内容和形式都扩大了。
在此基础上,刘勰对“论”作了一个定义性的解释:“论也者,弥论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认为“论”就是要综合论述各家言论,精到深入地研究某一道理。
而刘勰给“说”下的定义很简单:“说者,悦也。
”就是说,“说”,就是喜悦的意思。
至于“说”的起源和发展,刘勰也有很详细的说明:“说”起源于《周易说卦》里的“兑”,兑就是用口舌说话。
历史上用“说”很成功的,有伊尹,他用调味的道理来说明执政的原理,使殷代隆盛;有吕望,他用钓鱼的道理来说明治国,使周朝兴旺;有烛之武,他说服秦军退兵,拯救了郑国;有孔子的学生端木赐,他出使说服齐国,保存了鲁国。
到了战国时代,七国争雄,善辩游说之士更是不计其数。
有时候一人的辩说,比九鼎国宝还要贵重,三寸善于说话的舌头,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苏秦、张仪是当时杰出的代表。
到汉朝统一后,游说之术又变成了说服人主的技巧。
(二)文体特点不同关于“论”和“说”的文体特点,刘勰有更详细的分析。
先看“论”。
刘勰认为,“论”这种文体,是用来辨析证明事理的是与否的;它深入穷极地研究具体的事物,追根寻底地探讨无形的、抽象的问题。
论文的内容贵在周全通达,言辞切忌支离破碎,必须使心思与所说的道理相符合,弥补缝缀得看不见它的缝隙;用词要和所表达的思想紧密相扣,使论敌不能乘机钻空子。
就像砍木柴要按照木柴的纹理去剖破,而不能仗着斧头锋利,不顾木柴的纹理而横加砍断一样,写论文也贵在顺着道理去解剖分析事理,而不能仗着能言善辩,即使违反了事理也要强词夺理的去自圆其说。
要做到以理服人,而不能凭诡辩歪曲论述事理。
再看“说”。
刘勰认为,“说”在内容上的根本特点就是“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
”就是说文章要有利于时代,有利于社会,思想内容要正确。
并且要做到进能达成目的,完成任务,退也不会损害到自身。
为此,刘勰认为写好“说”要非常有技巧。
这些技巧他也有很好的总结,即:“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词”,“顺风以托势”,“说贵抚会,弛张相随”,“烦情入机,动言中务”,“喻巧而理至”。
总体上就是说,要做到言辞机智敏锐,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张弛有度,巧妙比喻,出奇制胜。
(三)文章规范不同在《文心雕龙》中,虽然“论说”同为一章,但二者的规范还是很不同的。
在刘勰看来,“论”作为一种文体,其论证的规范比“说”要严密、复杂、丰富得多。
首先,论不太强调用巧喻,因为比喻不管如何巧,都只能说明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是不周全的。
“论”要做到“辩证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
……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
”就是要从肯定和否定两面进行分析,正面和反面都要分析到位。
要全面地掌握材料,把所有的可能性都穷尽到,对那些无形的、抽象的问题也要追根寻底地去进行探究。
要深思熟虑,百般权衡,严密周详,没有任何漏洞,使论敌无机可乘。
也就是说,“论”的要求就是全面、系统、缜密。
刘勰在对“说”进行阐述时,把“说”和“悦”联系起来,认为“说”靠的是以口舌取悦对方,所以,只强调“说”要做到机智、敏锐、出奇制胜,可以从侧面入手,以比喻引出论点,而不直接从正面说理。
这样,就导致“说”的取材更加丰富,说理更加灵活,但也存在不够缜密,甚至有强词夺理的地方。
故而,刘勰认为“说”是有缺陷的,所谓“过悦必伪”,比他更早的陆机在《文赋》中也说“说· 3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2炜晔而谲诳”。
二、“论”“说”名篇的对比分析在古代议论文中,以“论”“说”为文体的经典名篇非常之多。
仔细对比可以看出,它们在文体上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论”的内容大多为重大时政,经国大业,如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盐铁论》、柳宗元的《封建论》等,都是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或对当时局势所论的对策。
而“说”的内容虽然也多涉时政,但相对来说则轻松许多,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韩愈的《师说》、《马说》等,甚至还可以写抒发性情的内容,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第二,“论”一般系统周延,正反开合,多为直接推理。
“说”则大多以巧喻为纲,推理性质多为间接的。
下面以苏洵的《六国论》和韩愈的《师说》为例进行分析。
(一)《六国论》苏洵的《六国论》,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在结构上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是古代议论文中“论”的杰出代表。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容辩驳地给六国的灭亡原因定下结论。
不过从史实看,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贿赂了土地,而那些没有贿赂土地的国家为何灭亡了呢?难能可贵的是,苏洵并没有回避这个不利于自己论点的事实,而是用一个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把这个问题直接摆出来,并做了非常合理的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巧妙地把不利于自己的事实转化成了有利于自己的论据。
然后,苏洵以史实为据,首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
秦国的国策就是兼并六国,混一宇内,所以它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
不管诸侯各国采取什么妥协政策,都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
用土地贿赂秦国最终使诸侯各国陷于灭亡,那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为了把这个道理讲得更加明白清楚,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紧接着,苏洵又论述不以“赂秦”为国策的国家为什么也会灭亡。
首先是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没有向秦国贿赂土地,但它不敢得罪秦国,在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的时候,采取袖手旁观甚至想分一杯羮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然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
其次是燕国、赵国,这两个国家不但“能守其士,义不赂秦”,而且敢于用武力同秦国相抗。
其中,燕国因为采取极端手段,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因而被秦国报复,尽管比韩、魏、楚这些国家坚持得久一些,但还是难逃败亡命运;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也能不断给秦国以回击。
可惜赵国不信任自己的良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最后也导致了自己的破灭。
说明秦国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这一段论述周到严密,把齐国、燕国、赵国这三个国家“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论证得无可怀疑,不可辩驳。
最后,苏洵还推进一层,从反面进行进行论证,指出山东六国其实有避免破灭的策略,就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不拿国土去“赂秦”,齐国不要依附秦国,燕国不要对秦国采取极端的个人谋杀手段,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反间计而杀掉自己的将领。
那么,不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
这些假设,笔锋一转,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使文章更显雄辩力量。
苏洵的这篇“论”,并不是凭空而论,而是针对北宋王朝当时的局势,苏洵是主战派。
本篇即是他所阐发的主战理论依据。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将有利于论敌的论据转化成了有利于自己的论据,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真正达到了“辩证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穷”的境界。
这种论证方法,与当代西方修辞学的“把对方的前提转化为自己前提,以对方的道理来论证自己的立场”的前沿学术观点不谋而合[4]。
(二)《师说》韩愈的《师说》是议论文中“说”的千古名篇。
文章一开篇,就先声夺人地用三个判断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而对于为师的标准,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接着他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人。
他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后果;次用人们对自己和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通过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
韩愈最后从自己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并用孔子的言行来作证。
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却将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很具体,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
整篇《师说》,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被无数后人誉为千古美文。
文以气为主,韩愈的文章,往往一波接一波,有一种排山倒海的逼人的气势。
正是以这种气势,韩愈把“说”这种文体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但即使如此,《师说》也只是一篇更为经典的“说”,还达不到“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