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章酶-8课时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第三章 酶
(四)酶的比活力(比活性) • 酶的比活力是指每单位质量样品中的酶 活力,即每毫克酶蛋白中所含的活力单 位数或每千克酶蛋白中所含的Kat数。
比活力=
酶活力单位数 酶蛋白质量(mg)
• 比活力是表示酶制剂纯度的一个重要指 标,对同一种酶而言,酶的比活力越高, 纯度越高。
七、酶促反应动力学
• 酶促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酶催化的反 应速度及影响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 • 在探讨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 响时,通常测定其初始速度来代表酶
单纯酶 酶→ 结合酶(全酶)→ 辅助因子→ 酶蛋白 辅酶 辅基 金属离子
●
●酶蛋白与辅助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性,二 者只有结合成完整的分子时,才具有催化活性。 ●一种酶蛋白只与一种辅酶结合,组成一种全酶, 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进行某种化学反应。 ●一种辅酶可以和多种酶蛋白结合,组成多种全酶, 分别催化不同底物进行同一类反应。
(三) 诱导契合学说-关于酶作用专一性的假说 ●1890年,Emil Fischer提出“锁钥学说” :底 物的结构和酶活性部位的结构非常吻合,就象 锁和钥匙一样,这样它们就能紧密结合形成中 间产物。
底物
+
酶
酶 –底物复合物
●1958年,Koshland提出“诱导契合学说”: 酶活性部位的结构与底物的结构并不特别 吻合,但活性部位具有一定的柔性,当底 物与酶接近时,可以诱导酶活性中心的构 象发生改 变,使之 成为能与 底物分子 密切结合 的构象 。
促反应速度,即底物转化量 <5% 时的
反应速度。
(一)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当反应系统中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时, 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即 ν =k[E]。
(二)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生化·第3章·酶ppt课件
Vmax[S] V=
Km+ [S]
V max 初 速 度 v
a
b 1 /2 V max
V≈Vmax
c
反应速率不再 增加,反应呈 零级反应
0 Km
[S ]
图 5-14 底 物 浓 度 对 酶 促 反 应 速 度 的 影 响
(二) Km和Vmax的意义
1.当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米氏方 程为:
当V =Vmax 时 2
酶:由活细胞合成的以蛋白质 为主的大分子生物催化剂。
大多数为蛋白质 少数为核酸 核酶(RNA)
脱氧核酶(DNA)
底物(S) 酶(E) 产物(P)
第一节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单体酶:由一条肽链构成的酶(具有三级结 构)
寡聚酶:由多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 相连的酶(具有四级结构)
多酶体系或多酶复合体:由几种不同功能的 一个团体 酶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
酶的必需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 很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 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 异结合并发挥催化作用,将底物转变为 产物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或活性部位。
A B
酶活性中心的示意图
活性中心内 结合基团 结合底物
必 需
必需基团
基
催化基团 催化底物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S]<<Km),分 母中的[S]可忽略不计,此时
Vmax[S] V=
Km+ [S]
Vmax[S] V=
Km
V max
初
c
反应速率与 速
b
[S]呈正比, 度
成一级反应 v
1/2V max
a
0 Km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3章-酶需要修改颜色黄变红,红变其他
B族维生素
辅酶形式
主要作用
尼克酰胺 (PP)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磷酸(NADP+)
氢原子转移 氢原子转移
吡哆素(B6) 生物素(H) 叶酸
磷酸吡哆醛 生物素 四氢叶酸
钴胺素 (B12)
11/6/2019
5-甲基钴铵素 5-脱氧腺苷钴铵素
氨基酸代谢 羧化作用 “一碳基团”转 移
2、核酶(ribozyme)和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 具有高效、特异催化作用的RNA和DNA, 主要作用于核酸,参与核酸的剪接。
11/6/2019
3、酶的功能: 催化反应进行,加快反应速度。
11/6/2019
4、底物(substrate)与产物(product)
在酶的催化下,化学结构或状态发生改 变的物质称为底物(substrate,S) 底物被酶作用后生成的具有不同结构的 物质称为产物(product,P)
11/6/2019
B族维生素及其辅酶形式
B族维生素
辅酶形式
主要作用
硫胺素(B1) 硫胺素焦磷酸酯(TPP)
α-酮酸氧化脱羧酮基 转换作用
硫辛酸
6,8-二硫辛酸
泛酸
辅酶A(CoA)
黄素单核苷酸(FMN) 核黄素(B2)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
11/6/2019
α-酮酸氧化脱羧
酰基转换作用
氢原子转移 氢原子转移
11/6/2019
3、维生素与辅酶
(1)维生素Vitamin A.概念: 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但需要量极小, 许多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给的 一组有机化合物。
11/6/2019
生物化学03第三章 酶
三、 酶的命名与分类
(一)酶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推荐名称
通常以酶催化的底物、反应的性质以及酶的来源命名。 (1) 依据酶所催化的底物命名,如淀粉酶等。 (2) 依据催化反应类型命名,如脱氢酶、转氨酶等。 (3) 综合上述两项原则命名,如乳酸脱氢酶等。 2. 系统命名法——系统名称 规定各种酶名称要明确标示酶的底物与反应类型,如 果一种酶催化两个底物,应在酶系统名称中同时写入 两种底物的名称,用“:”把它们分开,如果底物之 一是水,则水可省略不写。
底物
反应总能量改变
产物 应 过 程
酶促反应活化能的改变
反
一、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一)什么是活性中心(活性部位)
指在整个酶分子中,只有一小部分区域 的aa残基参与对底物的结合和催化作用,这
些特异的aa残基比较集中的区域称为酶的活
性中心或称活性部位。
(二)酶活性中心的组成
结合部位:酶分子中与结合底物有关的部位。
1. 结合酶的酶蛋白与辅助因子协同作用才能发挥 催化作用。
酶蛋白
(无催化活性)
+ 辅助因子
(无催化活性)
全酶
(有催化活性)
2.全酶各部分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1)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 (2)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
3.辅酶:属于有机分子类型的辅因子;辅酶又可
分为一般的辅酶和辅基两类(按其与酶蛋白结合
酶的调节部位可以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 合,使酶发生结构的改变,进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 这种酶活性的调节方式称~。
别构酶:多为寡聚酶
正效应物(别构激活剂) 负效应物(别构抑制剂)
效应物(别构效应剂) (多为小分子化合物)
生化 第三章 酶
1、氧化还原酶(oxidoreductase) 2、转移酶(transferase) 3、水解酶(hydrolase) 4、裂解酶(或裂合酶lyase) 5、异构酶(isomerase) 6、合成酶(synthease)或连接酶(ligase)
2020/5/26
第03章 酶和维生素
19
二、酶的命名
8
国际单位(IU)
在特定的条件下,在250C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
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催量单位(katal) 1催量(1kat)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使 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
kat与IU之间的关系: 1Kat =6107 IU
2020/5/26
第03章 酶和维生素
2020/5/26
第03章 酶和维生素
2
教学大纲对本章的要求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影响的米曼氏方程、
Km与Vmax的概念及其意义。抑制剂对酶促
影 响 酶
掌 握
反应的影响,包括不可逆抑制的概念、特点 与常见实例,它与变性的区别。可逆性抑制 的分类,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与反竞
作 用
争性抑制的概念与动力学特点,常见的竞争
1、酶为什么催化效率高?
酶催化效率很高的原因是比一般催化剂更 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活化能:底物分子由初态转变为活化状态
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单位是:卡/克
分子。
2020/5/26
第03章 酶和维生素
24
酶促反应活化能的改变
B
能
量
催化剂
B1 B2
非催化剂 酶
B、B1、 B2分别为 不同的活
化状态
2020/5/26
2020/5/26
第03章 酶和维生素
19
二、酶的命名
8
国际单位(IU)
在特定的条件下,在250C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
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催量单位(katal) 1催量(1kat)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使 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
kat与IU之间的关系: 1Kat =6107 IU
2020/5/26
第03章 酶和维生素
2020/5/26
第03章 酶和维生素
2
教学大纲对本章的要求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影响的米曼氏方程、
Km与Vmax的概念及其意义。抑制剂对酶促
影 响 酶
掌 握
反应的影响,包括不可逆抑制的概念、特点 与常见实例,它与变性的区别。可逆性抑制 的分类,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与反竞
作 用
争性抑制的概念与动力学特点,常见的竞争
1、酶为什么催化效率高?
酶催化效率很高的原因是比一般催化剂更 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活化能:底物分子由初态转变为活化状态
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单位是:卡/克
分子。
2020/5/26
第03章 酶和维生素
24
酶促反应活化能的改变
B
能
量
催化剂
B1 B2
非催化剂 酶
B、B1、 B2分别为 不同的活
化状态
2020/5/26
生物化学7第三章酶PPT课件
率,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酶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
酶的分类
根据酶的来源可分为动物酶、植物酶 和微生物酶。
根据酶的结构可分为单体酶、寡聚酶 和多聚酶等。
根据酶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氧化还原酶、 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和转移酶等。
酶的结构与功能
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特定化学基团,与 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发
米氏方程是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能够帮助我 们了解酶促反应的特性,如酶的催化效率、底物亲和力等。
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
底物浓度
最快。
酶浓度
酶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温度
温度越高,酶促反应速度越快, 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酶失活。
抑制剂和激活剂
疏水催化
酶通过将底物分子包裹在活性 中心的疏水空腔中,降低溶剂 对反应的干扰,从而加速反应
。
03
酶促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米氏方程是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方 程,其形式为v=Vmax[S]/(Km+[S]),其中v代表反应速度, Vmax代表最大反应速度,[S]代表底物浓度,Km代表米氏常数。
04
酶的抑制剂与激活剂
酶的抑制剂
01
02
03
04
不可逆性抑制剂
通过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永 久性地抑制酶的活性。
可逆性抑制剂
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结合,抑制 酶的活性,但可以在一定条件
下恢复酶的活性。
竞争性抑制剂
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降 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从而抑
制酶的活性。
非竞争性抑制剂
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 合,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从
酶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
酶的分类
根据酶的来源可分为动物酶、植物酶 和微生物酶。
根据酶的结构可分为单体酶、寡聚酶 和多聚酶等。
根据酶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氧化还原酶、 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和转移酶等。
酶的结构与功能
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特定化学基团,与 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发
米氏方程是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能够帮助我 们了解酶促反应的特性,如酶的催化效率、底物亲和力等。
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
底物浓度
最快。
酶浓度
酶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温度
温度越高,酶促反应速度越快, 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酶失活。
抑制剂和激活剂
疏水催化
酶通过将底物分子包裹在活性 中心的疏水空腔中,降低溶剂 对反应的干扰,从而加速反应
。
03
酶促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米氏方程是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方 程,其形式为v=Vmax[S]/(Km+[S]),其中v代表反应速度, Vmax代表最大反应速度,[S]代表底物浓度,Km代表米氏常数。
04
酶的抑制剂与激活剂
酶的抑制剂
01
02
03
04
不可逆性抑制剂
通过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永 久性地抑制酶的活性。
可逆性抑制剂
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结合,抑制 酶的活性,但可以在一定条件
下恢复酶的活性。
竞争性抑制剂
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降 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从而抑
制酶的活性。
非竞争性抑制剂
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 合,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从
第三章 酶
酶与非生物催化剂的共性
1.都能降低反应能阈 2.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 点 3.反应前后不发生质与量的变化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1. 酶催化效率极高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3.反应条件温和 4.酶的催化活性是受调节和控制的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一、单成分酶和双成分酶
单纯蛋白质酶:本身就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单纯 蛋白质分子,如胰蛋白酶等。 结合蛋白质酶:除蛋白质外,还含有非蛋白质 部分。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非蛋白质部分 称为辅助因子。酶蛋白与辅助因子单独存在时 均无催化活性,只有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组成复 合物才能显示催化活性。此复合物称为全酶: 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
第三章 酶
第一节 概述
酶的概念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能力和 催化专一性的蛋白质,又叫做生物催化剂。
没有酶就没有新陈代谢,也就没有生命。 发酵生产,归根结底就是利用活细胞产生 的酶系将原料转化为人们所需的种种产物。
第二节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一、酶与非生物催化剂的共性 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一级结构:构成蛋白质的单元氨基酸通过肽键连 接形成的线性序列,多为肽链。 二级结构:一级结构中部分肽链的弯曲或折叠产 生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 规则卷曲。 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成紧密 的三维形式。 四级结构: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 构的多肽链,以适当的方式聚合所形成的蛋白质 的三维结构。
一、单成分酶和双成分酶
同一种辅酶往往能与多种不同的酶蛋白结合, 但每一种酶蛋白只能与特定的辅酶结合成一种 全酶。
酶工程3 第三章:酶的分离纯化
3.3.1 细胞破碎的方法
机械破碎法 物理破碎法 化学破碎法 酶促破碎法 P72-73
3.3.2酶提取的方法
根据酶的溶解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
盐溶液提取法 酸溶液提取法 碱溶液提取法 有机溶剂提取法 p76
3.3.3影响酶提取的主要因素
1 提取目标:提高提取率减少酶活损失。 1)温度:温度过高易导至酶失活,应控制在0-
1 分离过程中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会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离心机、过滤机的选择。 采用膜分离技术等。
2. 浓缩与干燥过程尽量使用低温过程减少酶失 活,同时可添加一些保护剂以减少酶失活。
3.4 沉淀分离
沉淀分离方法: 盐析沉淀 等电点沉淀 有机溶剂沉淀 复合沉淀 选择性变性剂沉淀
收集沉淀
10℃,对于稳定性高的酶提高温度有利于提 取。
2)pH:pH应远离等电点以提高溶解度,但pH 不宜过高或过低,防止酶失活。
3) 提取液用量:用量增加,提取率增加但分离 成本提高。一般为原液的3-5倍
4) 添加保护剂:加入适量的酶作用底物、辅酶 或抗氧化剂可以提高酶稳定性,减少酶活损 失。
提取时的注意事项
N-末端分析 只适用于一条肽链
免疫技术 高度的专一性,但抗血清制备较为麻烦
3.3分离与纯化
分离(提取):在一定条件下,用适当的
溶剂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中。
纯化:通常先根据溶解度性质用沉淀的方法
(如盐析、有机溶剂沉淀等),制得粗酶, 再根据酶分子的大小、电荷性质、亲和专一 性,将酶纯化。
过滤
非膜过滤:采用高分子膜以外的物质作为过滤介质 膜过滤:采用各种高分子膜为过滤介质
3.5 离心分离
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 不同大小密度的物质分离的技术。
生物化学-第三章酶
立体结构特异性(stereo specificity):作用于立 体异构体中的一种。
乳酸脱氢酶的底物和酶的三点附着(tree-point attachment) 理论。D(-)乳酸由于-OH、 -COOH的
位置正好相反,因此造成与酶的三个基团不能完成结合,故而 不能受酶的催化。
3.高度的不稳定性,酶易失活
底物或每秒钟6×105摩尔底物。
2.高度专一性 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酶对其作用的底物有一定的 要求,即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一类特定的底物。酶 的专一性分为两大类: 绝对特异性(absolute specificity):只能作用于 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 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 相对特异性(relative specificity):作用于一类 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
多数酶是蛋白质。决定酶的作用条件一般应在 温和的条件下,如中性pH、常温和常压下进行。 强酸、强碱、高温条件下易使酶失去活性。
4.酶的催化活性的可调节性
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 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其中包括三方 面的调节。 对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 酶催化效力的调节 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对酶进行调节等
一、酶的催化作用与分子活化能
活化能:分子由常态转变为活化态所需的能量。 即:活化能指在一定温度下,1mol底物全
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单位是J/ mol。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机理是通过改变反 应途径,使反应沿一个低活化能的途径进行。
酶的催化机理是降低活化能
二、酶催化的中间产物理论
ES k1 ES k2P E k1
消化道内几种蛋白酶的专一性
消化道蛋白酶作用的专一性
2 立体异构专一性
概念:酶除了对底物分子的化学结构有要求外,对 其立体异构也有一定的要求
第3章酶ppt课件精品文档
Km的意义:
a)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b) 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c)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酶的天然底物(最适底物):Km值最小的底物
Vmax 定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
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意义:Vmax=k3 [E]
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可从Vmax计算酶的转 换数(turnover number),即动力学常数k3。
作用。
一、酶催化反应的特点(特性)
(一)酶的催化效率极高
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 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倍。
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催化不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
(二)具有高度特异性 酶的特异性 (specificity)
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 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
酶蛋白 + 辅助因子 = 全酶
只有全酶才有催化活性
2.结合酶各组分的功能:
决定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催化机制
蛋白质部分:酶蛋白
结合酶(全酶) (holoenzyme)
辅助因子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金属离子
决定反应的性 质和反应类型
金属离子是最多见的辅助因子
金属酶(metalloenzyme): 金属离子与酶结合紧密,提取过程中
催化基团 (catalytic group) 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
常见: His—咪唑基;Ser—羟基;Cys—巯基;Glu—γ-羧基
(2)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 间构象和(或)作为调节剂的结合部位所必需。
活性中心以外 的必需基团
第三章酶上课课件
如果Km值已知,任何底物浓度时酶得饱和度(形成中间产物得酶占酶得 比例,saturation fraction )fEs便可计算出来。 fES=[ES]/[Et]=K3[ES]/K3[Et]=V/Vmax=[S]/Km+[S]
必须指出米氏方程只适用于较为简单得酶作用过程,对于比较复 杂得酶促反应过程,如多酶体系、多底物、多产物、多中间物等,还不 能全面地籍此概括和说明,必须借助于复杂得计算过程。
酶促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s) 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pH、温度、 抑制剂和激活剂等。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得影响
在酶得浓度不变得情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影响得作用呈现 矩形双曲线(rectangular hyperbola)
E + S ES E + P
+
I
E
S
S
E
I EI
I
E
竞争性抑制作用特点
1、 i与S结构相似; 2、 i与S互相竞争与 酶 结合; 3、 抑制程度取决于[S]和[i]得相对比例; 4、 ↑[S],可以减少或去除抑制作用。
(Km↑, Vm不变)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和底物结构不相似,两者互不干扰同时与酶结合,从而抑制酶活性。
五、激活剂对酶反应速度得影响
凡就是能提高酶活性得物质都称谓激活剂(activator),其中大部
分就是离子或简单有机化合物。
一、无机离子
1)金属离子; 2)阴离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金属离子对酶得作用 有哪些?
3)氢离子。
必须指出米氏方程只适用于较为简单得酶作用过程,对于比较复 杂得酶促反应过程,如多酶体系、多底物、多产物、多中间物等,还不 能全面地籍此概括和说明,必须借助于复杂得计算过程。
酶促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s) 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pH、温度、 抑制剂和激活剂等。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得影响
在酶得浓度不变得情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影响得作用呈现 矩形双曲线(rectangular hyperbola)
E + S ES E + P
+
I
E
S
S
E
I EI
I
E
竞争性抑制作用特点
1、 i与S结构相似; 2、 i与S互相竞争与 酶 结合; 3、 抑制程度取决于[S]和[i]得相对比例; 4、 ↑[S],可以减少或去除抑制作用。
(Km↑, Vm不变)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和底物结构不相似,两者互不干扰同时与酶结合,从而抑制酶活性。
五、激活剂对酶反应速度得影响
凡就是能提高酶活性得物质都称谓激活剂(activator),其中大部
分就是离子或简单有机化合物。
一、无机离子
1)金属离子; 2)阴离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金属离子对酶得作用 有哪些?
3)氢离子。
生物化学教案:第三章 酶
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
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的基团。
4.同工酶:
概念: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
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三、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机制
1.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异同点:
⑴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①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
⑵酶促反应的机理: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四、酶促反应动力学
1.底物浓度的影响: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
成正比;反应为一级反应;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反应速度不再
成正比例加速;反应为混合级反应;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反应为零级反应。
米式方程: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 equation):V=Vmax〔S〕/Km+〔S〕。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有些抑制剂不影响底物和酶结合,即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抑制剂既与E结合,也与ES结合,但生成的ESI复合物是死端复合物,不能释放出产物(图1-5-24),这种抑制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相对特异性: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
立体异构特异性: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
⑶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其中包括三方面的调节:对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酶催化效率的调节;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对酶进行调节。
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的基团。
4.同工酶:
概念: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
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三、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机制
1.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异同点:
⑴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①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
⑵酶促反应的机理: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四、酶促反应动力学
1.底物浓度的影响: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
成正比;反应为一级反应;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反应速度不再
成正比例加速;反应为混合级反应;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反应为零级反应。
米式方程: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 equation):V=Vmax〔S〕/Km+〔S〕。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有些抑制剂不影响底物和酶结合,即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抑制剂既与E结合,也与ES结合,但生成的ESI复合物是死端复合物,不能释放出产物(图1-5-24),这种抑制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相对特异性: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
立体异构特异性: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
⑶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其中包括三方面的调节:对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酶催化效率的调节;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对酶进行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各种个别的酶
Enzyme Commission:E.C或EC
乳酸脱氢酶
EC 1. 1. 1. 27 第1大类,氧化还原酶
第1亚类,氧化基团CHOH
第1亚亚类,H受体为NAD+ 该酶在亚亚类中的流水编号 Enzyme Committee
P 140 表9-4
1. 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s)
kat与IU的换算:
1 IU=16.67×10-9 kat
1 kat =60×106IU
最适条件:最适温度(25℃或37 ℃),最适pH、 最适缓冲液离子强度、最适底物浓度。 底物浓度 :(1)通常很大,使酶饱和。
(2)底物消耗≤5%
淀粉酶两种定义:
A:1 g可溶性starch,在1h内液化所需的enzyme 量。 B : l ml 2% 可溶性 starch ,在 1h 内液化所需的 enzyme量。 1g 酶 制 剂 溶 于 1000ml H2O , 取 0.5ml 与 2% 的 starch 20ml 反应, pH6.0 , 10 分钟完全液化, 求每克淀粉酶具有的活力数。 A: ( 20 2%) ( 1mL 1000 mL) 60 min 4800u
第三章 酶
Chapter 3
醛糖还原酶
Enzyme
目的要求
* 了解酶的重要作用、命名、分类;
* 掌握酶的本质、特点、作用机制及影响酶 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重点 * 酶作用机理;
*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酶促反应动力学。
* 酶活力测定。
难点 * 酶的结构、作用机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酶引论 第二节 酶动力学 第三节 酶作用机制和酶活性调节
早期应用:我国远古时代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 的曲(酒母,即酶)酿酒和造酱; 生机论认识:1857年,法国Pasteur L认为糖是被 酵母中的一种与活细胞分不开的发酵素催化为 酒精的;德国化学家Liebig认为发酵是由化学物 质引起的。
生机论结束:1897年,德国Buchner兄弟证明了 发酵是被一些能离开活酵母的分子(酶)所催 化; 酶的分离与性质研究:1926年,美Sumer从刀豆 中分离并结晶出脲酶,本质是蛋白质; 20世纪中后叶:分子水平上研究酶在代谢调控 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指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其衡量的标准
是酶促反应速度。
酶促反应速度(reaction rate) 可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用单位时间内底物
的消耗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研究酶促反 应速度,以 酶促反应的 初速度为准 (底物消耗
≤5%)。
酶的活力单位(U, activity unit) 是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它反映在规定
EC1.4.1.3 谷氨酸 脱氢酶 EC2.6.1.1 天冬氨酸氨 基转移酶 EC3.5.3.1 精氨酸酶 EC4.1.2.13 果糖二磷酸 醛缩酶 EC5.3.1.9 磷酸葡萄糖 异构酶 EC6.3.1.2 谷氨酰胺 合成酶
五、酶的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 立体专一性
(一)结构专一性
绝对专一性(absolute specificity):只能作 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 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
一个酶的分离纯化分为4 步。 步骤 1 2 总活力(U) 6 4 总蛋白质(mg) 20 10 比活力(U/mg) 6/20 4/10
3 4 3 2 5 2 3/5 2/2
酶的提纯过程中,总蛋白减少,总活力减少, 比活力增高。
每一步比活力 酶的纯化倍数: 第一步比活力
酶的回收率:
每一步总活力 第一步总活力
2. 转移酶类 (transferases )
3. 水解酶类 (hydrolases)
4. 裂解酶类 (lyases)
5. 异构酶类( isomerases) 6. 合成酶类 (ligases, synthetases)
一些酶的命名举例
编号 推荐名称 系统名称 L-谷氨酸:NAD+ 氧化还原酶 L-天冬氨酸:α-酮 戊二酸氨基转移酶 L-精氨酸脒基水解酶 D-果糖1,6-二磷酸: D-甘油醛3-磷酸裂合酶 D-葡萄糖6-磷酸酮醇 异构酶 L-谷氨酸:氨连接酶 催化的反应 L-谷氨酸 + H2O + NAD+ α-酮戊二酸 + NH3 + NADH L-天冬氨酸+α-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 +L-谷氨酸 L-精氨酸 + H2O L-鸟氨酸+ 尿素 D-果糖1,6-二磷酸 磷酸二羟丙酮 + D-甘油醛3-磷酸 D-葡萄糖6-磷酸 D-果糖6-磷酸 ATP + L-谷氨酸 + NH3 ADP+磷酸 + L-谷氨酰胺
多酶融合体(多功能酶)
一条多肽链上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催化活性的
酶,往往是基因融合的产物。
例如:天冬氨酸激酶 I--- 高丝氨酸脱氢酶 I 融合体
(双功能酶) 该酶是四聚体α4,每条肽链含两个活性区域:N端区域是Asp激酶,C端区域是高Ser脱氢酶
四、酶的命名和分类
(一)命名
1. 习惯命名法——推荐名称 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脱氢酶 乳酸 + NAD+ 丙酮酸 + NADH + H+ 谷丙转氨酶 -酮戊二酸 + 丙氨酸谷氨酸 + 丙酮酸
七、核酶 P143 自习
L19 RNA是核酶 Rnase P的RNA组分是核酶 锤头核酶
八、酶分子工程
国定化酶 化学修饰酶 抗体酶——人工模拟酶 酶的蛋白质工程
小组讨论,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有哪些应用?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1、4、7、、8、9、10 习题集
第二节 酶动力学
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1.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效率高,用量少;
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 反应的平衡点; 反应前后自身结构不变; 降低反应活化能。
2. 酶的催化特点
(1)易失活 高温、强碱、强酸、重金属盐可导致失活。 反应条件:常温、常压,中性pH环境。
(2)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
1982 年 T.Cech 发 现 了 第 1 个 有 催 化 活 性 的 天 然
RNA——ribozyme ( 核 酶 ) , 以 后 Altman 和
Pace等又陆续发现了真正的RNA催化剂。
(二)蛋白酶
1. 化学 组成 简单蛋白质酶(单纯酶) 酶蛋白 脱辅(基)酶 缀合蛋白质 决定反应的 (apoenzyme) 全 种类与性质 酶(结合酶) 酶 小分子有机 辅助因子 化合物(NAD+) 辅酶 (cofactor) 金属离子 (基) (SOD) 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辅助因子 (按其与酶蛋白 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结合的紧密程度)
0.5mL 10 min 1gE
B:
(
20 mL 1mL 60 min 240000U ) 1000 mL 1mL 0.5mL 10 min 1gE
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每毫克酶蛋白所 具有的酶活力。 单位:U/mg蛋白质。 酶的比活力是分析酶的含量与纯度 的重要指标。
×100%
(二)反应速率、初速率和酶活力测定P143 1. 化学反应初速率及其测定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产物的浓度 变化率。会随时间而变慢,当底物浓度变 化不超过初始浓度5%时,产物生成量与 时间几乎成正比。 反应初速率测定方法: 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化学分析法、 同位素法、电化学法
2. 酶活力测定 小组讨论 酶反应进程曲线 酶浓度曲线
(5)酶活力受到调节 (6)反应条件温和 常温、常压,中性pH环境。 (7)酶的催化活性离不开辅酶、辅基、金属离子
三、 酶的化学本质
P137
(一)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核酶)
1926 年 James Sumner 首次从刀豆制备出脲酶结 晶,证明其为蛋白质,并提出酶的本质就是蛋白
质的观点。
Enzyme Kinetics
概念
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并 加以定量的阐述。
影响因素包括有 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
抑制剂、激活剂等。
※ 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P151
研究前提
I. II.
III.
IV.
单底物、单产物反应 酶促反应速度一般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用 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量来 表示 反应速度取其初速度,即底物的消耗量很小 (一般在5﹪以内)时的反应速度 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
决定反应 的特异性
金属离子的作用 P138 表9-2 稳定酶的构象; 构成酶的活性中心; 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 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 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等。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作用 P138 表9-3 在反应中起运载体的作用,传递电子、 质子或其它基团。
2. 酶的四级缔合
O H2N—C—NH2 + H2O 脲酶 2NH3 + CO2
相对专一性(relative specificity):作用于 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
* 键专一
O R—C—O—R' + H2O * 基团专一
CH2OH
5
酯酶
RCOO- +R'OH + H+
CH2OH
α-葡萄糖
O
1
OH
HO
O R
+ H2 O
条件下,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s、min或h)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