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动物不同途径给药方法及药效观察
药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药效影响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药效的影响。
2. 理解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和掌握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作用的强弱。
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
一般而言,腹腔给药大于皮下给药大于灌胃给药的药效。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18-22g,2只/组。
2. 实验药物:戊巴比妥钠溶液(0.2%、0.4%、0.8%)。
3. 实验器材: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电子天平、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只,分别编号为A、B、C。
2. A组:腹腔注射0.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3. B组:皮下注射0.4%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4. C组:灌胃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5. 给药后,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小白鼠的睡眠时间、活动情况等。
6. 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小白鼠进行麻醉,观察并记录其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30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B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25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C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20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2. 实验分析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戊巴比妥钠剂量的增加,小白鼠的睡眠时间逐渐缩短,活动逐渐减少,呼吸和心率保持平稳。
这说明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和灌胃给药对戊巴比妥钠的药效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腹腔注射的药效最强,其次是皮下注射,灌胃给药的药效最弱。
六、实验结论1. 戊巴比妥钠的药效与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药效越强。
2. 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的药效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腹腔注射的药效最强,其次是皮下注射,灌胃给药的药效最弱。
实验四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四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引言: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通过哪种方式将药物引入机体内,以达到发挥药效的目的。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这三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选取了一种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组别分为口服组、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
每组分别选取10只小鼠(体重相近),按照体重随机分组。
口服组:将阿莫西林以悬液或药片的形式通过口腔给药,剂量为10 mg/kg。
皮下注射组:将阿莫西林以注射液的形式皮下注射,剂量为10mg/kg。
静脉注射组:将阿莫西林以注射液的形式静脉注射,剂量为10mg/kg。
给药后,观察动物反应、记录一些行为变化,并分别在给药后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之后采集小鼠的血液样本。
同时,对每只小鼠进行解剖,采集重要器官(如肝脏、脑、心脏等)样本。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首先,从动物反应方面来看,口服组在口服后较长时间内动物表现正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反应;而皮下注射组在注射后,小鼠会有局部疼痛或红肿的表现。
静脉注射组在注射时会出现短暂的不适反应,如动作僵硬或不安。
这些结果表明,口服给药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给药途径,相对安全可靠;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则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会对动物的生理状态产生较大影响。
再从药物作用方面来看,通过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药物浓度检测,我们发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药物浓度均有影响。
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较慢,但药物浓度较为持久;皮下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较快,但药物浓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最快,药物浓度最高,但持续时间较短。
这说明药物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持续时间。
动物药理学研究动物对药物的反应与药效
动物药理学研究动物对药物的反应与药效动物药理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和药效的学科。
通过对动物药理学的研究,可以为人类医学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动物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
第一部分:动物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动物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关注动物体内对药物和化学物质的反应。
药理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猴子、狗等。
动物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动物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将药物注射或给予动物进行实验,观察其对药物的反应和药效。
临床观察则是通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疗效来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并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种属、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等。
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同一药物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
举例来说,某些药物在小鼠体内可能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在人体内则无效。
因此,对不同动物种属对药物的反应进行研究十分重要。
性别也会对动物对药物的反应产生影响。
有些药物在雄性动物体内的代谢速率较快,而在雌性动物体内的作用效果较弱,这可能与雌性激素的存在有关。
因此,在动物药理学研究中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
年龄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婴幼动物的肝功能不完善,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因此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年动物不同。
在进行动物药理学研究时,需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健康状况是动物对药物反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存在疾病或病理状态的动物,可能会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因此,在进行动物药理学研究时,需要选择健康状态良好的动物进行实验,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药物反应变化的因素。
第三部分:动物对药物的药效药效是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也是动物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剂量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目的】1. 观察不同剂量尼可刹米对小鼠的影响。
2.加深对药物量效关系的理解。
【原理】尼可刹米为中枢兴奋药。
尼可刹米对中枢有兴奋作用。
药物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血药浓度呈线性正相关,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尼可刹米,了解药物的量效关系。
【器材】粗天平、注射器、鼠笼等。
【药品】 0.2、2、4%尼可刹米溶液【动物】小白鼠。
【方法】1.取小鼠3只、称重、编号2.给药 1号鼠ip0.2%尼可刹米溶液0.2ml/10g体重;2号鼠ip2%尼可刹米钠溶液0.2ml/10g体重;3号鼠ip4%尼可刹米溶液0.2ml/10g体重。
【结果】1.观察结果给药后各鼠表现有何不同?2.记录结果把结果填入表1。
表1 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注意】1.药物必须准确注射到腹腔,给药量要准。
2.比较各鼠所出现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快慢。
【思考题】1.通过实验,明确量效关系、最小有效量、最大有效量及常用量等概念。
2.了解药物的剂量和作用的关系对于进行药理试验和临床用药有何重要意义?(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目的】观察地西泮的不同给药途径对家兔作用的影响【原理】利用直接观察的方法,通过动物药效出现的快慢来作判断指标,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器材】婴儿磅称、注射器等。
【药品】 3%戊巴比妥钠溶液【动物】家兔【方法】1.家兔2只、称重、编号。
2.给药 1号兔iv0.5%地西泮溶液1ml/kg体重。
2号兔im0.5%地西泮溶液1ml/kg体重。
【结果】1、观察结果给药后各鼠表现有何不同?2、记录结果把结果填入表2。
表2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注意】注射药物后作用发生较快,需注意观察动物反应。
【思考题】1.通过实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的概念。
2.给药途径不同,药物作用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宠物临床治疗技术
四、皮内注射给药
图1-5 犬皮内注射给药法
五、皮下注射给药
1、皮下注射应用 将药液注射于皮下结缔组织内,经毛细血管、淋巴管吸收进入血液,发挥药效作用,从而达到防治 疾病的目的。凡是易溶解、无强刺激性的药品及疫苗、菌苗、血清、抗蠕虫药(如伊维菌素)等, 某些局部麻醉,不宜内服的药物,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药效时,均可做皮下注射。
二、直肠投药法
2、不留液灌肠法 不留液灌肠的作用是通便、驱气和清洁肠道。灌肠溶液用量较大,一般一次用量250~1000mL(根 据宠物体形大小而定),常将溶液瓶抬高,使灌人压力增大,灌肠速度较快。灌完后立即让宠物排 泄。常用不留液灌肠的溶液有以下几种: (1)温开水或冷开水,可起清肠、降温作用。 (2)生理盐水,刺激性较轻,可用于肠道有疾患者的清肠通便。 (3)0.1%~0.2%肥皂水(在开水中加入肥皂至呈乳白色为止),用于手术前清肠或分娩前催产, 同时可起驱气作用。 (4)松节油溶液(将松节油4mL加人500mL肥皂水中搅拌均匀),可以驱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
二、直肠投药法
3、留液灌肠法 留液灌肠的作用是输入治疗药物、补充营养物质或软化硬结的粪便。 灌肠速度不宜过快,溶液量不宜过大,灌完后仍保持前低后高体位,并将宠物尾根塞入肛门一段时 间。 在输入药物和补充营养物质的留液灌肠之前,最好先用温水洗肠,将积粪排出。
二、直肠投药法
常用的留液灌肠溶液有以下几种: (1)5%~10%大蒜浸出液或抗菌消炎药物的溶液,可治疗慢性肠炎或配合治疗急性肠炎。每次灌 入50~100mL,每日1~2次。 (2)冰硼散3份、锡类散1份,加1%普鲁卡因25~50mL,再加淡盐水至100~200mL,可治疗慢性 结肠炎。 (3)5%葡萄糖氯化钠或口服补液盐溶液,可用于不能进食的病犬补充水分和营养,每次 200~300mL,每日2次。 (4)30~60mL甘油或植物油,加温水至100~200mL;用5%硫酸镁30ml、甘油60ml、加入90ml 温水配制成1:2:3灌肠液;用食盐10g溶于100mL温水中,配制成10%高渗盐水,可以用来软化粪 便,滑润肠道,促使积粪排出。
药理给药实验报告
药理给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影响,并比较不同途径的药物作用速度和效果的差异。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 实验动物:小鼠(种类、体重、性别等)- 药物:A药物样品- 给药途径: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方法:1. 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分别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
2. 给药:根据所分组的给药途径,分别给予小鼠相应的药物剂量。
3. 采样:在给药后不同时点,收集小鼠血样或者采集组织样品。
4. 分析:使用适当的方法对血样或组织样品中的药物含量和药物作用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吸收速度:经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速度较慢,需要经过皮肤屏障的阻挡和代谢,在给药后较长时间才能达到需要的药物作用浓度。
而经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途径则能够更快地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更迅速地产生药效。
药效持续时间:经皮肤给药的药效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为药物在皮肤的层层吸收和代谢过程中,能够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
相比之下,经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途径的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因为药物会更快地被代谢和排泄。
药物浓度变化:从实验数据中可以观察到,口服给药的药物浓度在给药后迅速上升,达到一个峰值后逐渐下降。
而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浓度上升速度较快,峰值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浓度也快速下降。
安全性考虑:经口服给药的药物相对而言更安全,因为它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有一定的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对机体的刺激和损伤较小。
而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途径则具有更高的潜在风险,因为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对机体产生更剧烈的药理反应和不良反应。
结论本实验从药物的吸收速度、药效持续时间、药物浓度变化以及安全性考虑了不同给药途径的差异。
经皮肤给药途径在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药效持续时间方面相对较长,但具有较低的药物浓度峰值和安全性。
相比之下,经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途径则能够更快速地产生药效,但同时也带来较短的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较高的药物浓度峰值和潜在的安全风险。
药理实验报告
药理实验报告药理实验报告引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的学科,是药物研发和应用的基础。
药理实验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评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安全性等指标。
本篇文章将探讨药理实验的重要性、常用的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的解读。
实验目的药理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效果,以便进一步了解药物的药理学特性。
常见的药理实验目的包括:评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探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实验方法1. 动物模型实验:常用小鼠、大鼠等动物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评估药物的效果。
2. 细胞实验:将药物添加到不同类型的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评估药物对细胞的影响。
3. 体外实验:通过体外模拟生理环境,如人工合成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观察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4. 临床试验:将药物应用于人体,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验结果解读实验结果的解读是药理实验的关键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结果解读方法:1. 对照组比较:将实验组的数据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估药物的效果。
例如,实验组的药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数据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药物效果的显著性。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等。
3. 剂量-效应关系曲线: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绘制剂量-效应关系曲线,评估药物的剂量依赖性。
曲线的斜率和峰值可以反映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4. 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实验结果,推测药物的作用机制。
例如,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对某一信号通路的抑制效果,可以推测该药物可能是通过抑制该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作用。
实验伦理在进行药理实验时,必须遵守伦理规范,保护实验对象的权益和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伦理要求:1. 动物实验:必须符合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确保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引言: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比较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种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影响。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同一种药物以不同给药途径进行给药。
分别记录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的差异。
实验过程与结果:1. 口服给药:将药物以适当剂量溶解在蒸馏水中,用针筒将药液灌入小白鼠口腔中。
观察小白鼠进食情况,并记录给药后的时间和剂量。
结果显示,口服给药后药物在胃肠道中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然而,药物的吸收速度较慢,需要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因此药物的起效时间较长。
2. 皮下注射:将药物以适当剂量注射到小白鼠的皮下组织中。
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和局部疼痛,并记录注射后的时间和剂量。
结果显示,皮下注射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吸收速度较快,药效迅速显现。
然而,由于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较为局限,因此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
3. 静脉注射:将药物以适当剂量注射到小白鼠的静脉中。
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和局部疼痛,并记录注射后的时间和剂量。
结果显示,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吸收速度最快,药效迅速显现。
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较高,药物的效果更为明显。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种不同给药途径的比较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和药效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口服给药虽然简单易行,但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因此起效时间较长。
皮下注射给药虽然吸收速度较快,但由于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较为局限,生物利用度较低。
静脉注射给药吸收速度最快,药效迅速显现,生物利用度较高。
因此,在选择给药途径时,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目标来综合考虑。
对于需要迅速起效的急救药物或严重疾病的治疗药物,静脉注射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实验动物常用给药方式对比
实验动物常用给药方式对比动物实验研究中会用到多种给药方式,如口服、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脑内注射等,然而,对于生物专业的孩子,我们常常会不明就里地选择了实验室惯用的某种给药方式,如我们实验室就经常选择腹腔注射,却不知所以然。
其实这中间藏着大学问!本期,我们就从药理、药代学角度,为我们生物系的孩子,普及一下选择给药方式的原则有哪些?实验动物常用给药方式实验动物常见的给药方式有:口服、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椎管内注射、脑室内注射、皮内注射、淋巴腔注射、鼻腔和舌下给药等多种。
常见各种给药方式操作图(灌胃、腹腔、尾静脉及脑内注射)1. 口服给药(po)l 药物循环途径:食管→胃→小肠→小肠毛细血管(吸收入血)→空回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l 特点:安全方便;经胃肠道吸收,并存在胃肠道首过代谢和肝脏首过代谢,有的化合物生物利用率会很低l 给药难度:主要指灌胃给药,操作比较简单l 给药体积:小鼠:0.1-0.8 ml;大鼠:1-3ml2. 腹腔给药(ip)l 药物循环途径: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l 特点:不存在胃肠道首过代谢,但依然存在肝脏首过代谢,生物利用率较高l 给药难度:较简单l 给药体积:小鼠:0.2-0.8ml;大鼠:1-2ml3. 静脉给药(iv)l 药物循环途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l 特点:不存在吸收屏障和首过代谢屏障,生物利用度最高l 给药难度:较难l 给药体积:小鼠:0.05-0.2ml4. 皮下注射(sc)和肌肉注射(im):药物主要是经皮下和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吸收,吸收没有静脉注射完全,但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也成功的避开了胃肠道和肝脏首过代谢l 给药体积:小鼠:0.05-0.1ml;大鼠:0.1-0.2ml5. 皮内注射(id): 皮内注射是把药液打入表皮和真皮之间,像一些抗生素的过敏皮试就是皮内注射,皮内注射吸收较慢l 给药体积:小鼠:<0.05ml;大鼠:<0.1ml四种常用注射方式的给药部位[1]6. 脑内注射:如上图根据脑立体图谱调解定位仪坐标,精确注射药物进入大脑脑室或者大脑特定组织,如海马体,黑质等。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
.经口给药法(一)灌胃法此法给药剂量准确,是借灌胃器将直接灌到动物胃内的种常用给药法。
1.鼠类:鼠类的灌胃器由特殊的灌胃针构成。
左手固定鼠,右手持灌胃器,将灌胃针从鼠的右U角中,插入口中,沿咽后壁慢慢插入食道,使其前端到达膈肌位置,灌胃针插入时应无阻力,如有阻力或动物挣扎则应退针或将针拔出,以免损伤、穿破食道或误入气管。
2•兔、犬等:灌胃一般要借助于开口器、灌胃管进行。
先将动物固定,再将开口器固定于上下门齿之间。
然后将灌胃管(常用导尿管代替)从开口器的小孔插入动物口中,沿咽后壁而进入食道。
插入后应检查灌胃管是否确实插入食道。
可将灌胃管外开口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若无气泡产生,表明灌胃管被正确插入胃中,未误入气管。
此时将注射器与灌胃管相连,注入药液。
(二)口服法口服给药是把混入饲料或溶干饮水中让动物自由摄取。
此法优点是简单方便,缺点是剂量不能保证准确,且动物个体间服药量差异较大。
大动物在给予片剂、丸剂、胶囊剂时,可将用镊子或手指送到舌根部,迅速关闭口腔,将头部稍稍抬高,使其自然吞咽。
二、注射给药法(一)皮下注射皮卜注射一般选取皮下组织疏松的部位,大鼠、小鼠和豚鼠可在颈后肩胛问、腹部两侧作皮下注射;家兔可在背部或耳根部作皮卜注射;猫、犬则在大腿外侧作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提起动物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水平刺入皮下。
推送药液时注射部位隆起。
拨针时,以手指捏住针刺部位,可防止药液外漏。
(二)肌肉注射肌肉注射一般选肌肉发达,无大血管通过的部位。
大鼠、小鼠、豚鼠可注射大腿外侧肌肉;家兔可在腰椎旁的肌肉、臀部或股部肌肉注射;犬等大型动物选臀部注射。
注射时针头宜斜刺迅速人肌肉,回抽针栓如无回血,即可注射。
(三)腹腔注射给大鼠、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时,以左手固定动物,使腹部向上,为避免伤及内脏,应尽量使动物头处于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两侧向头方刺入皮下,针头稍向前, 再将注射器沿45角斜向穿过腹肌进入腹腔,此时有落空感,回抽无回血或尿液,即可注入药液。
给药方式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和强弱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药物效应的快慢和强弱。
根据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其顺序一般为:静脉注射、吸入、腹腔注射、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本实验主要研究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这五种给药方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动物:小白鼠5只2. 器材:电子秤、注射器、头皮针、灌胃针头、玻璃钟罩3. 药品:异戊巴比妥钠溶液四、实验方法1. 将5只小白鼠称重编号,观察其正常活动、翻正反射及呼吸情况。
2. 分别以异戊巴比妥钠溶液ml/10g体重给药,给药方式如下:a. 1号鼠:静脉注射b. 2号鼠:腹腔注射c. 3号鼠:肌肉注射d. 4号鼠:皮下注射e. 5号鼠:口服3. 观察并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及呼吸抑制情况,记录结果,比较分析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静脉注射组:小白鼠在给药后约5分钟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抑制情况较轻。
2. 腹腔注射组:小白鼠在给药后约10分钟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抑制情况较重。
3. 肌肉注射组:小白鼠在给药后约15分钟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抑制情况较轻。
4. 皮下注射组:小白鼠在给药后约20分钟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抑制情况较轻。
5. 口服组:小白鼠在给药后约30分钟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抑制情况较轻。
六、实验分析1. 静脉注射给药方式药物作用最快,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呼吸抑制情况均较轻。
2. 腹腔注射给药方式药物作用次之,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呼吸抑制情况均较重。
3.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给药方式药物作用较慢,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呼吸抑制情况均较轻。
4.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与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和分布有关。
静脉注射给药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作用最快;腹腔注射给药方式药物需要经过组织间隙,作用次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给药方式药物需要经过消化道或组织间隙,作用较慢。
动物药学专业的药物剂量与药效评价
动物药学专业的药物剂量与药效评价动物药学专业是研究动物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学科,药物剂量和药效评价是该专业重要的研究领域。
药物的剂量要求准确合理,药效评价则是对药物治疗效果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
一、药物剂量药物剂量是指在给定的剂量范围内使用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的程度。
动物药学专业的药物剂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剂型选择在药物剂量研究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剂型。
不同种类的动物(如家禽、牲畜等)对药物的需要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动物的生理特点和存活环境来选择适合的剂型。
2.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动物体内的途径,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在药物剂量研究中,需要考虑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和分布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的给药途径。
3. 剂量设计剂量设计是药物剂量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动物体重、体表面积、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
不同种类和不同病情的动物剂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二、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药物治疗效果和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客观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药物剂量和药效评价是紧密相关的,药效评价的结果可以反过来指导药物剂量的设计。
1. 治疗效果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是评价药物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指标监测等。
通过对动物进行观察和监测,可以评估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从而确定药物的有效剂量。
2. 不良反应评价药物在治疗动物疾病时,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价是对药物安全性的重要考量。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毒副作用等。
药物的不良反应评价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对药物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
三、药物剂量与药效评价方法药物剂量与药效评价的研究需要使用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
常见的方法包括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效应学评价、疾病模型建立等。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表现,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动物体内药效试验的原理
动物体内药效试验的原理
动物体内药效试验的原理是通过给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观察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作用和效果。
这种试验主要用于评估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和药效学(药物对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影响)等方面。
在动物体内药效试验中,常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猪、狗等。
试验前需要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通常通过静脉、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等方式给动物注射药物。
给药后,观察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并评估药物对动物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影响。
动物体内药效试验的原理是基于动物与人类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相似性,通过在动物体内评估药物的效果,可以初步推测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和效果。
然而,动物体内试验结果仅供参考,因为不同物种的生理和代谢差异可能导致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反应与在人体内的反应存在差异。
因此,动物体内试验结果需要进一步与人体临床试验结果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一样给药门路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察看不一样给药门路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原理】给药门路不一样可直接影响药物效应的快慢和强弱,依照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其次序一般为:静脉说明、吸入、腹腔注射、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本实验我们只采用静脉说明、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这五种注射方式。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克制作用,因剂量不一样而表现出冷静、催眠、抗惊厥等不一样作用。
其作用体制与相像,可能是因为阻断脑干网状构造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转入克制。
为中效催眠药,连续时间约3—6 小时,主要用于催眠、冷静、抗惊厥以及麻醉前给药。
【实验资料】动物:小白鼠器械:电子秤、注射器、头皮针、灌胃针头、玻璃钟罩。
药品:%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1.取体重靠近的小白鼠5 只,称重编号,察看其正常活动、翻正反射及呼吸状况。
2.而后以 %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ml/10g 体重分别给药, 1 号鼠灌胃; 2号鼠皮下注射、 3 号鼠腹腔注射、 4 号肌肉注射、 5 号皮下注射。
3.察看并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逝(将小鼠放倒,使其四脚朝天而自己不可以从头站立)时间及呼吸克制状况,记录结果,比较剖析不用给药门路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实验结果】将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鼠号体重剂量给药方式翻正反射消逝时间、呼吸克制状况1口服灌胃2皮下注射3腹腔注射4肌肉注射5皮下注射【注意事项】1.掌握正确的灌胃操作技术,不要误入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
2.实验中严格依照动物体重计算给药量。
3.为除去实验偏差,保证各鼠抽取药液及给药分别由同一人达成。
4.腹腔注射的操作 :左手固定小鼠,头低腹高位,右手 45°在左或右边下腹部进针,针尖刺入腹腔时有落空感,而后略抽回针头2mm ,贴着腹腔壁轻轻推液。
注射结束后,不宜太快抽回针头,否则漏液过多,关于小剂量的注射影响较大.。
动物常见的给药方法实训结果与分析
动物常见的给药方法实训结果与分析
动物给药方法是指将药物以适当的剂量和方式应用到动物体内,以达到治疗、预防或研究的目的。
常见的动物给药方法包括口服给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以下是常见动物给药方法的实训结果与分析:
1.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动物给药途径之一。
它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
然而,在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药物种类对动物的影响,避免过量或过敏反应。
2. 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动物的皮下组织中。
它的优点是对动物的创伤较小,药物的吸收速度较快。
但在实施时需要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技术的熟练程度,以避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3.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它的优点是药物吸收速度较快,药效持续时间较长。
但在实施时需要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技术的熟练程度,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或引起感染。
4. 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动脉或静脉中。
它的优点是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迅速。
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静脉注射技术要求较高,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哪种给药方式,都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给药前需要准确计算和调配剂量,确保给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要观察动物给药后的反应和药效,及时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以评估给药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摘要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发现给药途径将会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在实验中,分别使用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种给药途径在三只小鼠身上分别注射了相同剂量的药物,并在规定时间内记录了药物的药效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的药效指标最高,其次是皮下注射,而口服的药效指标最低。
本实验结果说明,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具有显著影响,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口服等禁忌症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以提高药物疗效。
关键词:给药途径、药物疗效、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引言药物治疗是临床医学治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而药物的疗效不仅仅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有关,还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因素有关。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JlrsorpEPtion、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limination()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给药途径将会导致药物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和不同的疗效。
例如,有些药物禁止口服,需要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
然而,目前对于药物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还存在着争议。
为此,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以期为药物治疗中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成年雄性小鼠3只,体重100±10g。
药物:XX药物,纯度99%。
实验设备:注射器、胶管。
试验方法:1、将3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只)。
2、在同一时间点分别给3只小鼠使用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种给药途径注射相同剂量的药物,注射后记录时间节点。
3、静脉注射方案:在小鼠尾静脉注射药物,药物浓度为10mg/ml,剂量为10mg/100g。
皮下注射方案:在小鼠背部注射药物,药物浓度为10mg/ml,剂量为40mg/kg。
口服方案:将药物通过灌胃管灌入小鼠胃内,药物浓度为20mg/ml,剂量为80mg/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 动物不同途径给药方法及药效观察 制表教师 适合专业 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工程
所属课程 药理学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尼可刹米作用的影响
实验器材:鼠笼、天平、注射器、灌胃针 实验材料 实验药品:5%尼可刹米溶液、苦味酸 实验动物:小鼠6只 试验方法: 1.随机抽取实验小鼠6只,雌雄各2只,随机分为A、B、C三组,称重,编号 2.A组灌胃给药尼可刹米(给药剂量0.2ml/10g),B组皮下注射给药尼可刹米(给药剂 量0.2ml/10g),C组腹腔注射尼可刹米(给药剂量0.2ml/10g)。 3.观察记录每只小鼠出现的症状和时间 实验内容 【注】 1.小鼠惊厥的表现包括: 阵挛性惊厥:出现弓背,跳跃,触摸刺激后头部高频率颤动,之后四肢阵挛而倒地。 强直性惊厥:四肢伸直,身体僵硬,上蹿下跳,抽搐等 2.区别腹腔注射以及皮下注射的区别,注射完毕后应旋转针头以防漏液 3.实验结束后,全部动物应断颈处死 分析讨论 为什么不同给药途径出现症状及反应时间不同? 实验素养:衣着实验服、实验物品归回原位、实验安全与卫生等 称重编号:正确使用天平,掌握小鼠称重编号方法 随机分组:随机分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够正确分别小鼠性别 给药操作:掌握基本给药方法 1.灌胃给药:掌握灌胃基本方法,不得免伤及小鼠肺部组织及 考核点 其它器官,能够使药物顺利抵达胃部 考核要求 2.皮下注射:注射操作针管内无空气,吸取注射药品时尽量不 考核方式 要开盖操作,以免污染药物。注射完毕后应旋转针头以防漏液 3.腹腔注射:注射操作针管内无空气,吸取注射药品时尽量不 要开盖操作,以免污染药物。给药时,动物头部朝下,以免伤及内 脏 实验药物:尼可刹米在实验中的作用 观察思考:为什么不同给药途径出现症状及反应时间不同? 熟悉 熟练掌握 了解 操作 操作 操作+口述
掌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操作
熟悉 熟悉
口述 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