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约束力心理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公众观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的现状及成因研究
杨思亮 ,桑 青松
( 1 .安徽 师范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2 .桐城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安徽 桐城 2 3 1 4 0 0 ) [ 摘要 ]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 内隐观的结构及不 同维 度上 的差 异。方法 :采 用社会效 度方 法对 大学 生的心理健康 内隐观进行调查 ,对数据进行探索性 因素分析及不 同维度 上的独立样本 检验 和方差分 析。结果 : 1 .描述统计显示 ,大学生 的心理 健康 内隐观 涉及 的范 围广泛 ,涵 盖 了认 知 、人格 、道 德 等多个 方 面 ( M = 4 . 6 6 —3 . 4 1 );2 .因子分 析显示 ,大学生 的心理 健康 内 隐观可 以概括 为 四个 因子 ,分 别是 利他 性 、 自主性 、 才情 和适应性 ( 累积解 释率为 4 9 . 4 2 %) ;3 .独 立样本 t 检 验和方 差分 析显示 ,大学 生心理 健康 内隐观 在年 级 、学校性 质 、学校层次及是否掌握 了心理健康知识等维度上差异 显著 ( P <0 . 0 5 )。结论 :大 学生心理健康
国开《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开《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一、判断题1.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对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
\\对3.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错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
\\错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对6.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茨韦克。
\\错7.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对8.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对9.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
\\对10.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
\\对11.“组织”一词,源自希腊文,1873年,哲学家斯宾塞用“组织”来指涉“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对12.与个别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过程相关联的更具体的力量被称为行政组织的工作环境。
\\对13.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错14.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规范性组织。
\\错15.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对16.规范地讲,行政组织是追求行政权力的组织。
\\错17.韦伯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错18.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
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互联网的普及,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数字鸿沟,即信息鸿沟,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在接触、使用和理解信息技术及信息内容方面的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导致信息获取的不平等,进而影响到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数字鸿沟研究的历程,包括其内涵定义、表现维度以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探讨数字鸿沟的内涵,从不同学科和研究视角出发,解析其深层含义和演变过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数字鸿沟的表现维度,包括技术接入鸿沟、使用技能鸿沟、信息内容鸿沟等,以及这些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综述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回顾和梳理数字鸿沟研究的历程,本文旨在加深对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解,为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鸿沟问题逐渐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数字鸿沟的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
在国内方面,研究数字鸿沟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数字鸿沟概念的界定和度量方法上。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数字鸿沟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和技术手段缩小数字鸿沟。
近年来,国内研究还涉及到了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城乡差距、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关系。
在国际方面,数字鸿沟研究起步较早,涉及领域广泛。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水平的差距,后期则逐渐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国际研究不仅关注数字鸿沟的现状和趋势,还深入探讨了数字鸿沟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缩小数字鸿沟的策略和措施。
公众心理与行为概述
公众心理与行为概述公众心理与行为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在集体行动和群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它涉及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公众心理与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揭示人们在群体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例如,在一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公众心理与行为来了解人们的恐慌程度、应对机制以及集体行动的方式,从而指导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急措施。
另外,在社会文化演变和政策改革中,公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也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决策支持。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和反馈,从而更好地调整政策和推动社会进步。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群体心态与动态、集体行动与领导、传播与舆论、群众心理与政治、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等。
群体心态与动态是指人们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群体心态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共同心理构造,其中包括集体意识、认同感、价值观念等。
群体动态是指人们在群体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包括集体决策、集体行动、集体创造等。
通过研究群体心态与动态,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反应。
集体行动与领导是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关注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行为方式和动因,以及领导对集体行动的影响。
集体行动是指人们基于共同目标而采取的集体行动,例如示威游行、罢工、集会等。
而领导则是指在集体行动中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的人或机构。
通过研究集体行动与领导,可以了解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和方式,以及领导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机制。
传播与舆论是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涉及到信息传播、舆论形成和心理影响等问题。
信息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中通过媒介、口耳相传等方式传递信息的过程。
中国公众无偿献血感知风险的多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公众无偿献血感知风险的多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能力的加强,近年来我国临床用血需求量增长迅速,“血荒”现象日趋严重。
公众的广泛参与和长期支持是无偿献血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然而,目前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献血率至少达到10‰以上方可满足本国对安全血液的基本需要。
因此,迫切需要对中国公众的无偿献血心理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有效地招募和挽留无偿献血者。
由于血液依靠人体捐献,人们往往带有恐惧和排斥心理,认为无偿献血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加之中医文化所渲染的献血伤身之说,更是加剧了人们对献血有损健康的担忧。
此外,近年来多起影响社会公信度的负面事件也使公众对无偿献血的公益性产生了质疑。
因此,在中国社会环境下,无偿献血感知风险极有可能是阻碍公众参与献血的重要因素。
但是,纵观过去的研究,鲜有学者从心理感知层面对无偿献血感知风险的概念内涵及其对献血心理和决策的影响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鉴于此,本论文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公众无偿献血感知风险的维度结构、量表开发、影响因素及其对献血意愿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本论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识别了中国公众无偿献血感知风险的多维度结构,并开发了相应的测量量表。
首先,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及理论性编码,初步构建了中国公众无偿献血感知风险的三维度构思,即信任风险、心理风险和健康风险。
其次,根据中国公众无偿献血感知风险三维度构思,编制出了无偿献血感知风险初始量表。
通过对888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无偿献血感知风险三个分维度共解释了61.274%的总变异,进而初步验证了三维度构思的合理性。
然后,对852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进一步确认了三维度构思是无偿献血感知风险的最优维度结构。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幸福感,这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而在实现幸福感的过程中,权力动机是一个重要因素。
内隐和外显权力动机作为两个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 内隐、外显权力动机的概念解释内隐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在内在心理上希望能够得到控制他人的机会和能力。
这种动机通常表现为寻求权威、自尊或者掌控的满足感。
内隐权力动机的人通常不太关心其他人的看法,更多地追求自我实现的感觉。
外显权力动机则是指个体寻求在外部环境中能够掌控和影响他人的机会和能力。
这种动机通常来源于对社会地位、成就和影响力的渴望。
外显权力动机与内隐权力动机不同的地方在于,外显权力动机更多的是基于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2. 大学生的内隐、外显权力动机特征大学生是一个处在特殊身份定位下的群体,他们通常具有权力动机的特征。
对于内隐权力动机,大学生常常表现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不服从权威、强调独立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背后的内在动机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他们通常很有执行力,也更容易成为能够领导和管理的人物。
对于外显权力动机,大学生通常希望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地位、成就和影响力,望得到权威的赞许和认可。
因此,大学生们通常较为重视名誉和声望,而且他们的竞争性和野心性都集中于发展职业和事业中,他们可能成为组织中的重要决策者和颜值代表。
3. 权力动机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观幸福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权力动机是否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成为了本文探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内隐以及外显权力动机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产生了影响。
首先,内隐权力动机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在一些研究中,内隐权力动机常常被视为消极情感和行为的源泉之一。
内隐权力动机越强烈的人,通常更容易出现敌视他人、信任障碍等负面情感,这些负面情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中国自动驾驶的公众接受度:量表开发与检验
中国自动驾驶的公众接受度:量表开发与检验刘颖琦 冯瑞虞 李 沐摘 要:自动驾驶是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引擎,也是发展可持续交通的主要领域。
与所有新技术产品一样,自动驾驶在跨越早期市场与大众市场之间鸿沟的过程,不仅受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受到公众对自动驾驶接受度高低的影响。
然而,现有关于自动驾驶公众接受度的研究在结构维度和测量工具上存在一定局限,使得现阶段实证研究缺乏系统性。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自动驾驶领域内54名专业人员进行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对原始质性材料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出中国自动驾驶公众接受度的4个维度:个体心理属性、伦理道德与法律责任、出行相关属性和社会环境因素。
通过对4个维度进行量表开发,并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开发的中国自动驾驶公众接受度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水平,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自动驾驶汽车公众接受度的结构维度,完善了现有关于自动驾驶公众接受度测量量表缺失的不足,为后续开展中国自动驾驶公众接受度领域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自动驾驶;公众接受度;量表开发;扎根理论DOI:10.3773/j.issn.1006-4885.2023.12.055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2-9753(2023)12-0055-131 引 言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自动驾驶的出现提供了更安全、节能、环保、便捷的出行体验,不仅促进了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对未来城市智能交通产生巨大影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大背景下,以美国、欧洲、日本等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已将自动驾驶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也在《中国制造2025》中将自动驾驶列为未来十年国家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与此同时,特斯拉、沃尔沃、蔚来等知名车企以及谷歌、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公司也加入布局自动驾驶的行列,一系列举措都推进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进行深刻变革。
《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35347
国开行管专科网络核心课程《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对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不成熟。
—成熟理论”。
\\对3.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错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
\\错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对6.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茨韦克。
\\错7.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对8.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对9.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对10。
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对11.“组织”一词,源自希腊文,1873年,哲学家斯宾塞用“组织”来指涉“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对12.与个别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过程相关联的更具体的力量被称为行政组织的工作环境。
\\对13.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错14。
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规范性组织。
\\错15。
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对16。
规范地讲,行政组织是追求行政权力的组织。
\\错17。
韦伯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社会心理学 带答案
内隐人格理论:每个人都地认为他人所具有的一些性格特点、品质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具备一种品质或行为表现,就可以了解其它的行为品质或表现。
内隐联想测验:目标在于查明各种态度和各种评价属性之间的自动化联接程度,所测量的是某个给定的态度客体与某种评价属性的联接程度,并假设联接程度越高,内隐态度越强烈。
自我图式:指向自我的个体心理表征组合体或联结,组织形成了人们对自己的品质和特征的概念。
自我提升:是人们追求积极自我意象的驱力,它以优于平均效应、不切实际的乐观、自我服务偏向归因、选择性信息加工(如内隐自我)、策略性社会比较和交往(如下行社会比较)、自我妨碍等形式实现。
社会认知:用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探讨个体如何加工、组织、提取与利用社会信息刺激,来形成印象,解释社会事件。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不足或缺失。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的认知就可能出现偏差,这主要是因为人脑中的既有图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偏见: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
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登门槛技术: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然后向一个大要求过度,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人理论:社会交往、他人认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②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 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
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入的感觉。
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
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引言人际信任是社会交往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一项关键的能力。
本文旨在调查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查方法和过程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回收率为79.6%。
问卷包括了个人基本情况、人际关系满意度以及人际信任感的量表。
二、调查结果分析1.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人际信任感整体较为薄弱。
有58.3%的大学生表示对陌生人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只有41.7%的大学生能够较为自然地与他人交流和建立信任关系。
这表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2. 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本调查分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指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能力。
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人际信任感密切相关,自尊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
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也更高。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着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在感受到社会支持时,更愿意去信任他人,同时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
(3)互动因素互动因素是指大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和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与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更具信心。
通过积极参与互动,大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人际信任感。
三、影响因素分析以上分析结果可知,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互动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都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内在的联系。
个人因素是影响人际信任的基础,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尊和外向的性格特点。
而社会因素则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信任他人的积极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互动因素通过具体的实践和互动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感,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机会。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双向均衡模式
一 情境、模式与新世界观 二 战略管理与双向均衡
第二节
一 情境、模式与新世界观
格鲁尼格及其合作者对公关理论建设的贡献,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板块”:1970年代末的“公众情境理论” (situationaltheoryofpublics),1980年代中期的“公关四模式论” (f ourmodelstheory),1990年代中期的“卓越公关理论”(theoryofexcel lentpublicrelation)。以下分而述之: 在1970年代,受前述公众本位观的影响,传播学和公关研究出现了一个共同取向,即把眼光放在受众一 端。格鲁尼格和亨特基于对传统线性说服理论的反思,提出了著名的“公众情境理论”。若无深刻的 情境洞察,所谓说服不过是站在组织立场一相情愿地想象公众的改变。
二 从公众价值到开放系统
第一节
(二)多样共生 从现象和功能层面看,有机系统总是存在不同的互动和关系向度。在组织公众系统中,组织与不同类别的公 众在互动中生成了不同的系统向度,譬如协同、进取,敌意、对抗,漠然、旁观,它们决定了系统的能量和 气象。在所有谋求多样共生的手段中,公关的独特价值在于信任并善用沟通的力量。
第一节
二 从公众价值到开放系统
卡特里普等人提出的系统开放型公关模式(opensystemsmodelofpublicrela tions)
二 从公众价值到开放系统
第一节
这一模式强调了如下四个问题: 一是组织与公众各守边界,皆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又共生于同一系统之中,外部则有更大的系统和环境; 二是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输入与输出的信息和能量交换关系,对组织而言,要影响公众的知识、素质和行为, 并根据公众的反馈调整自身行动; 三是公关不只是一个信息沟通过程,而且要维持或重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稳定关系; 四是公关行为与组织的结构、目标、计划、项目、资源和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配置和控制高度相关,因而公 关实属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
当代青年女性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分析基于身份隐匿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反馈
当代青年女性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分析基于身份隐匿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反馈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年女性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舆情在反映和影响青年女性生育意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从身份隐匿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当代青年女性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破解路径,以期为解决当前人口结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梳理了影响青年女性生育意愿的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压力、职业发展、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社会环境等。
同时,结合网络舆情反馈,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影响青年女性的生育观念和行为。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尊严的前提下,通过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和干预,提升青年女性的生育意愿。
研究发现,身份隐匿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反馈对青年女性生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准确把握青年女性的生育需求和期望,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还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青年女性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以促进其生育意愿的合理表达和实现。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身份隐匿视角与网络舆情反馈相结合,深入剖析了青年女性低生育意愿的成因和破解路径。
研究结论对于制定符合青年女性实际需求的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文献综述在深入探讨当代青年女性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之前,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至关重要。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学科和视角出发,对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背景和实证依据。
从社会学角度看,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例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生育观念逐渐淡化,青年女性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从而影响了她们的生育意愿。
电大行管本公共政策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 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P7)二、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 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政府C.个人 D.社会组织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A)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 P13) A.倾斜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权威性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A) 最早提出的。
(P22)A.拉斯韦尔 B.西蒙C.伊斯顿 D.史密斯三、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P7)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2.政策的导向是( AB) 的导向。
(P10)A.行为B.观念 C.条件 D.文化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BCD) 。
(P10)A.规制功能 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D.分配功能四、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P7-P10)答: ( 1) 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 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 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整体性不但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 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 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 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 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 2) 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 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 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
先进的政策目标, 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 相关的政策内容, 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样具有超前性。
内约束力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1 . 1 . 2正式 施测 的被试
1 0个项 目。
2 0 1 2年 5月 至 9月 , 在 江西 省 和 山东省 范 围 内 ,共 发 放 正式 问卷 8 5 0份 ,收 回有 效 问 卷 8 1 5 份。
1 . 2问卷 编 制
1 . 3施测
方便抽样 , 测试前进行简短说 明, 要求被试根
多维度 的 心理 活动 系统[ 2 1 3 ] 。 念, 学者对内约束力内涵的把握存在较大差异 , 关 是 具有 多层 次 、
于内约束力的代表性定义大致有 以下三类 :
综合上述观点 ,内约束力是个体以向家罗斯提 向对 自我行为约束的内部力量 ,它弘扬一种导人 出了“ 自然秩序” 说, 认为人有 同情心 、 互助性 和正 向善的精神【 4 ] , 是在社会化过程 中对人向群性本能
指 数分别是 x 2 / d f = 4 . 1 5 , S R MR . = 0 . 0 6 , RMS E A = 0 . 0 6 , NF I = 0 . 8 9 , NNF I = 0 . 9 1 , CF I = 0 . 9 2 , I F I = O .
9 2 , R F I = 0 . 8 9 , G F I = 0 . 8 8 , A G F I = 0 . 8 6 ; 总 问卷的 C r o n b a c h 0 t系数 为 0 . 8 7 , 各 维度 的 仅 系数在
义感的天性 , 使得人能够 自我约束。 ②强调 内约束 的最大程度的延伸和发展 、 发挥翻 。对于人无止境
力 的社 会 阶 段 性 和 阶 级 性 。社 会 认 知 心 理 学 家 的欲望, 外约束力的作用有限 , 更多地依靠内约束
K o p p 等人认为 , 内约束力是对违反社会道德标准 机制[ 6 1 7 ] o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张利萍李彬刘倩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20期摘要: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和《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对大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以下几点,①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均值、对心理疾病的知识和观念优于我国社会水平,但是在对待心理疾病的态度、行为和技能、维护心理健康态度方面,大学生群体回答正确率较低;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性别、城乡、学历层次、专业类别差异,担任心理骨干、学习课程和参加活动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素养均处于较高水平;③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观念得分高于无困扰学生,但在应对行为因子上显著低于后者;④心理健康低水平组的心理健康素养低于高水平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心理健康素养越差;⑤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精神障碍患者的接触频率”呈负相关,与“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熟悉程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115-04Abstract: National Mental Health Literacy Questionnaire and Mental Health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SRQ-20)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①The average score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the knowledge and concept of mental illness of collegestudents are better than the social level in China, but the correct answer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lower in the attitude, behavior and skill towards mental illness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maintaining mental health; ②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urban and rural areas, educational level and professional category.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students who are mental backbone, learning courses and participating in activities is at a higher level;③The mental health cognition scores of psychologically disturbed colleg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disturbed students, but the coping behavior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latter; ④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the group with low mental health level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with high mental health level; The lower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the worse the mental health quality; ⑤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iterac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ntact frequency of patients with mental/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miliarity wi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Key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iteracy; mental health level; influencing factors心理健康素養,是澳大利亚学者焦尔姆(Jorm)1997年提出的概念,主要指“帮助人们理解、应对和预防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知识和信念”。
公共部门员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共3篇
公共部门员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共3篇公共部门员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公共部门员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幸福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整体的心理状态评价,也是衡量个人幸福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对于公共部门员工来说,其主观幸福感是否与其工作环境、待遇、自身素质等方面密切相关呢?通过对公共部门员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或可为优化公共部门工作环境和提升员工幸福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公共部门员工主观幸福感调查为了深入了解公共部门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我们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样本来自不同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共计100名受访者。
调查结果如下:1. 公共部门员工总体主观幸福感评价较高,超过60%的受访员工对自己的幸福感满意度在80分以上。
2. 幸福感与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关性显著。
无论是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因素都对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二、公共部门员工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通过对公共部门员工的调查,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因素会对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 工作环境公共部门是提供服务的社会基础保障机构,员工的工作环境直接与公民的利益相关。
良好的工作环境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收入待遇收入待遇是衡量员工对工作认可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收入待遇对于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度和认可度,以及对生活的幸福感均有积极的影响。
3. 个人素质个人素质涉及到员工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等方面。
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增强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员工的主观幸福感。
三、公共部门员工主观幸福感提升措施1. 加强工作环境建设为了提升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公共部门需要加强对工作环境的建设,创设一个充满归属感、安全感、尊重感和自豪感的工作环境。
例如,提高工作场所的舒适度,通过实行智能化办公、环保节能等措施,为员工的办公环境营造舒适、温馨的氛围。
大学生内约束力的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er-constraint 作者: 陈建华[1,2];王利皎[3];陈倩[4]
作者机构: [1]江西南昌大学教育学院;[2]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3]南昌大学应用心理学,江西南昌330031;[4]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9
出版物刊名: 教育学术月刊
页码: 67-6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1期
主题词: 内约束力 现状 影响因素 大学生
摘要: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及自我与自然关系时出现的非理性心态与非理性行为,法律、纪律等外约束力效果有限,需要挖掘、培养人们的自我约束力量.实际调研数据表明,大学生内约束力水平总体呈正态分布;在群性认知、友好交往两个维度上相对较高,在关怀社会、抵制诱惑和抑制冲动三个维度上相对较低;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党员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内约束力水平呈现显著差异;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因素是
影响大学生内约束力的主要因素.。
公共制度与社会自我运行约束动态关联的微观分析_甄中兴
公共制度与社会自我运行约束动态关联的微观分析p甄中兴摘要:制度分析中的演化博弈方法以参与人的有限理性为分析基础。
它与社会学中的进化论相结合,因而具有宏观的眼光;而它的分析框架仍是微观,因此,它既可用于宏观的动态变迁分析,也可以用于微观的动态演变分析。
关键词:制度变迁微观分析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7)01-063-02D.North的公共制度变迁理论主要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他的研究框架是新古典模型和路径依赖。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中,虽然他曾认识到制度变迁的渐近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诸如禁忌、礼仪、社会伦理等/非正式制度0(本文称之为社会自我运行约束)有关,但没有对此展开讨论。
后来Avner,Greif把博弈论均衡理论引进制度变迁研究,从而将分析视野转向/非正式制度0,并对其从微观视角进行了展示。
Greif运用的主要是子博弈精炼均衡,因此,他假设局中人完全理性,且特别强调人的预期和共同理念在博弈中的作用。
但/完全理性0这个概念一直显得那么使人不可琢磨,以致人们对博弈均衡究竟如何实现至今无法获得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演化博弈方法给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Pri ce,Sugden,P.Yow ng等许多人都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
一、公共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进Arow-Debrew范式的新古典分析工具而使制度分析的系统化与理论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因为新古典分析假设的收益递减,及其静止的、线性的视角和决定论世界观,使制度分析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North,P.A. David等人逐渐将原本用于技术变迁研究的路径依赖引入制度变迁研究。
制度变迁意义下的路径依赖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路径依赖是指对路径的非随机选择,狭义路径依赖则指对特定路径的依赖,且产生这种依赖的原因随机而定。
本文中指的路径依赖均是后者。
North认为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两个原因:一、递增报酬会成为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使得制度轨迹持续下去;二、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全性。
内约束力心理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公众观调查
内约束力心理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公众观调查内约束力是自我控制力的高级形式,在价值观多样化以及社会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人们的心理变化越来越快,人们心理情绪的控制需要自我约束力的提升,内约束力对促进民众的心态平衡和行为自控,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省境内692名民众的内约束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民众内约束力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并在性别、年龄和职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标签:内约束力;公众观;问卷调查当前,我国民众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分化和多元,通过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甚至国家机器等强制手段对民众的行为实施外在约束,其社会效果有限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必须通过民众内约束力的自我调控,让欲望相对理性,让心态相对平和,让行为相对自控。
基于此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对民众内约束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关于内约束力,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内约束力内涵的把握存在较大差异。
关于内约束力的代表性定义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侧重内约束力的先天性,认为人所具有的向群向善天性能够进行自我约束。
二是侧重内约束力的社会性和道德性,认为个体能够抑制冲动、调节行为从而符合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
三是侧重内约束力的心理性,认为复杂动态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是内约束力有效的核心所在。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内约束力是自我控制力的更为高级形式,是内隐自我和外显自我对内部认知与外显行为进行综合调节的能力,比自我控制力有着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1.研究工具根据座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形成初步问卷,并请同行专家评议后,形成40个自评项目的民众内约束力预试问卷。
问卷预测是以湖南省党政机关、企业商业、事业单位、军人、农民、大学生和中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取样500人,回收有效问卷483份。
对这40道题目进行项目分析,删除不合格题目的统计指标主要两个,即鉴别力指数D和高低分组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中国公众的心理疾病观:内容、结构及测量
中国公众的心理疾病观:内容、结构及测量世界范围内心理疾病的高流行率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公众关于心理疾病知识的缺乏,观念的误区以及污名态度,不仅极大地阻碍了心理疾病患者的专业求助,也直接影响了心理疾病患者的生存环境和疾病康复,甚至阻碍了国家和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
因此,加强公众心理疾病观研究,寻找减少公众对心理疾病及其患者污名的有效途径,成为心理健康服务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
目前心理疾病观的许多研究都来自西方文化背景。
首先,研究问题过于零散,未能深入地分析公众对心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观念二者的结构关系。
其次,公众的观念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导致西方以个人主义文化为特征的社会背景下的心理疾病观,可能不适宜于以集体主义文化为特征的中国社会。
基于以上两点,本研究提出了心理疾病观的层级结构系统假设:心理疾病观包含知识性内容、评价性内容和对患者态度三个部分,三个部分是一个存在层级结构的系统。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描述中国公众心理疾病观的内容以及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探寻并验证影响中国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态度的核心维度。
研究一采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公众心理疾病观在知识性内容、评价性内容和对患者态度三个部分上的具体内容。
共有183名超过18周岁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被试参与了调查。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在公众眼里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不同,其症状可以自愈;“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是存在本质差异的不同类别;对心理疾病的表征以传统的“精神病”为原型;心理疾病比身体疾病更可怕,因为心理疾病被视为难以掌控的极端异常,会导致患者不可恢复的彻底损伤和被社会抛弃的悲惨命运;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态度表现出包含不同程度的消极的社会拒绝和积极的社会接纳的多种成分并存的状况。
研究二采用自编的《中国公众心理疾病观问卷》探索并验证心理疾病观知识性内容、评价性内容和患者态度三部分各自的维度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约束力心理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公众观调查
作者:唐芳贵
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36期
摘要:内约束力是自我控制力的高级形式,在价值观多样化以及社会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人们的心理变化越来越快,人们心理情绪的控制需要自我约束力的提升,内约束力对促进民众的心态平衡和行为自控,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省境内692名民众的内约束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民众内约束力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并在性别、年龄和职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内约束力;公众观;问卷调查
当前,我国民众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分化和多元,通过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甚至国家机器等强制手段对民众的行为实施外在约束,其社会效果有限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必须通过民众内约束力的自我调控,让欲望相对理性,让心态相对平和,让行为相对自控。
基于此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对民众内约束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关于内约束力,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内约束力内涵的把握存在较大差异。
关于内约束力的代表性定义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侧重内约束力的先天性,认为人所具有的向群向善天性能够进行自我约束。
二是侧重内约束力的社会性和道德性,认为个体能够抑制冲动、调节行为从而符合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
三是侧重内约束力的心理性,认为复杂动态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是内约束力有效的核心所在。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内约束力是自我控制力的更为高级形式,是内隐自我和外显自我对内部认知与外显行为进行综合调节的能力,比自我控制力有着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根据座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形成初步问卷,并请同行专家评议后,形成40个自评项目的民众内约束力预试问卷。
问卷预测是以湖南省党政机关、企业商业、事业单位、军人、农民、大学生和中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取样500人,回收有效问卷483份。
对这40道题目进行项目分析,删除不合格题目的统计指标主要两个,即鉴别力指数D和高低分组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依此标准共删除10道题,同时针对剩余题目再次征询心理学专家并稍作修订,最后形成的民众内约束力问卷由30道题组成。
正式问卷包含敏感性、控制性、坚持性、慎微性和慎独性五个维度,每个维度6道题。
回答问卷时,要求被试在Likert 自评式5点量表上进行选择。
从“非常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计1分到5分。
各维度因子分为该维度项目的平均分,总分为所有项目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内约束力水平越高。
2.样本及资料处理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湖南省党政机关、企业商业、事业单位、军人、农民、大学生和中学生共720人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92份,有效回收率96.11%。
其中:男性366人,女性326人;党政机关95人,企业商业100人,事业单位102人,军人99人,农民90人,大学生105人,中学生101人;18岁及以下101人,19~39岁350人,40岁及以上241人。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民众内约束力总体状况
民众在内约束力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见表1。
从表1可知,民众在内约束力总体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中位数3,其中以敏感性均分最高(4.18),慎微性和慎独性均分最低(3.68、3.61)。
表明民众内约束力总体水平较高,虽然对内约束力的认知水平(敏感性)较高,但在日常践行方面做得不够。
2.民众内约束力的影响因素
(1)性别差异。
内约束力在性别上差异的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敏感性、坚持性、慎微性以及总体内约束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2)年龄差异。
以三个类别考查了年龄对内约束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统计分析见表3。
从表3可知,内约束力各维度在年龄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就内约束力各维度而言,在敏感性和控制性上,40岁及以上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19~39岁的被试,而19~39岁的被试得分又显著高于18岁及以下的被试,即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趋向。
在坚持性、慎微性和慎独性上,40岁及以上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19~39岁和18岁及以下的被试,但19~39岁的被试得分与18岁及以下的被试没有显著性差异,也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走向。
(3)职业差异。
内约束力职业差异的统计分析见表4。
从表4可知,内约束力及各维度在职业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事后比较分析显示,军人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的被试,党政机关、企业商业和事业单位的被试得分均显著高于大学生和中学生。
就内约束力各维度而言,在敏感性上,党政机关人员得分最高(4.40),中学生得分最低(3.91);军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被试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民、大学生和中学生,企业商业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和中学生。
在控制性上,军人得分最高(4.38),农民得分最低(3.71);军人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的被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被试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民和中学生。
在坚持性上,军人得分最高(4.09),大学生得分最低(3.71);军人、党政机关、企业商业和事业单位的被试得分均显著高于大学生。
在慎微性上,军人得分最高(3.81),中学生得分最低(3.32);军人、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和中学生。
在慎独性上,事业单位被试得分最高(3.78),中学生得分最低(3.29);事业单位被试和军人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和中学生。
三、讨论
问卷调查分析表明,民众内约束力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敏感性、控制性和坚持性均处于较高水平,但慎微性和慎独性处于中等水平。
在内约束力维度的设计上,我们将敏感性、控制性和坚持性作为心理特质取向,而将慎微性和慎独性作为行为特质取向。
众所周知,正心修身、克己复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自我约束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因此,中国民众通过多年的传统文化熏陶,必然在自我约束的觉知性、敏感性、抗冲动性和抗诱惑性上表现出较高的心理特质水平,前述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虽然慎微性和慎独性是中国传统美德——“慎德”的两个主要内涵,但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内约束力的慎微性和慎独性仅是处于中等水平,这可能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有关。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民众内约束力在性别、年龄和职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就性别而言,女性不仅在内约束力整体水平要显著高于男性,并且在敏感性和坚持性两种心理特质水平、慎微性这种行为特质水平上也显著高于男性。
这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对女性的要求更多、更高、更严有关,符合中国传统女性形象。
就年龄而言,民众内约束力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发展趋势,这与心理学的社会化理论一致——内约束力是人社会化过程的产物。
即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社会内化程度不断提高,内约束力也自然地得到相应提升。
就职业而言,军人不仅在内约束力整体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并在内约束力的控制性、坚持性和慎微性维度得分最高,这可能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有关;而党政机关人员在敏感性维度上得分最高,事业单位人员在慎独性维度得分最高,这基本上符合相应的职业要求和特点。
军人属于纪律部队,令行禁止是最核心的职业特质,其内约束力水平普遍较高是情理之中。
我国党政机关是比较典型的科层制组织,对工作人员外在约束比较多,自然会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故其觉知水平(敏感性)高分是符合实际的。
事业单位人员的慎独性高分可能与调查对象为教师和医生有关。
社会上普遍认为,教师和医生的职业是一种良心工作,慎独是该职业应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特质,要求从业人员无论是独处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均要认真对待个人言行,保持内心的专一和诚实。
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管大学生还是中学生都还未进入职业领域,因此,处于人生社会化初期的大学生和中学生在内约束力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均较低也是情理之中。
以上调查结果也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一是要加强在校学生的内约束力培养模式和途径研究,提升培养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将民众内约束力培养融入相应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文化,提升文化传统性与社会现实性的有机渗透和融合。
三是要强化传统优秀文化的推广和践行。
慎微慎独作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道德推手,在当前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凸显之际,尤显重要和迫切。
四、结论
民众内约束力整体及其敏感性、控制性和坚持性维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但慎微性和慎独性处于中等水平。
民众内约束力在性别、年龄和职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唐芳贵.大学生内约束力测度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2): 147-149.
[2]韩宗胜,陈建华.内约束力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社会心理科学,2014(1):57-62.
[3]赵青秀.民众内约束力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4]付盼盼,刘仕材.内约束力的涵义及包含要素研究[J].环球市场, 2016(22).
[5]陈建华,陈倩,王利皎.内约束力的心理健康与培养途径[A].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