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之美
略论屈原诗歌的意境美
南 京 师 范 大 学文 学 院 学 报 Junl f col f hns L nug n utr N ni om l nvri ora o ho o iee agaeadC l e aj gN r a U ie t S C u n sy
意境 是 中国古典诗 歌的重要 美学 范畴 , 富 民族 特色 。本 文在学 习 现 当代美 学 专家 们研 究 成果 之 饶
基础上 , 避谫 陋 , 不 单对屈 诗意境 的某些美 学特 色 , 略作探 索 , 出一孔 之见 , 提 以就教 于之 美学特 色
屈诗意境 结构 , 具备严 密有序 的系统整体 性 、 活 自如 的空 间开放 性 和节 奏强 劲 的时 间动 态性 , 灵 是
能透切 地领 会其 博大 精深 之艺术 真 谛 。
明 意 境的这 一内涵 , 论上 渊源于《 子》 理 老 有无 相生之辩 证 思想 , 为 “ 下万 物生 于有 , 认 天 有
生 于无 ” 。虚 实 , 有无 , 相反相成 , 互相 转化 , 中生虚 , 中有 实 。 实 虚
在 意境第一 、 二层 面 的相互 渗透 , 渡 、 过 超越 、 转化 之基础 上 , 又有 机地派 生 出第 三层面—— 最深 广 、 最奥妙之 大象境界 。此乃 诗评家 所谓 “ 以象外 , 超 得其环 中 ” “ 中”, 审美特 色更加 空 灵流 动 、 之 环 其 生机
意境之第 二层面 , 为实象 与虚象和谐 结合 , 情景相 生相 融而 形成 之统 一体 。它 形 神兼 备 , 蕴含 更深 之神
韵、 情志 与 妙 趣 , 诗 评 家 所 谓 “ 外 之 致 ” “ 外 之 旨” “ 外 之 意 ” “ 知 所 以 神 而 自 即 韵 ,味 , 言 ,不
论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的月亮情节“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是象征思念家乡或亲人,一种是象征孤独寂寞,还有一种是象征理性。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秦和楚势力最为强大,楚的统治者(先是楚怀王,后是顷襄王)不能正确认识形式,当时楚把持政权的贵族阶层并不致力于国家的富强,而是追逐个人的利益,朋彼为奸。
《离骚》中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眛以险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手求索。
羗内恕之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屈原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黑暗的时代,那时谗邪的小人得势横行,忠贞之士却遭受迫害。
诗人在《离骚》里说当时楚国现实是“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耀”,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正是当时楚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楚国的时局,在“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的荒谬现实中,寂寞与孤独伴随着屈原。
屈原把自己的“美政”“离骚”都写入了作品之中,他的诗不是一汪清泉,而是充满着愤怒与渴望,反映现实的“史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一路走来,他是孤独,是寂寞的,而在孤独寂寞之下支持他走下去的正是他一腔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人格美。
屈原一生追求“美政”,而在那个时代小人当道,楚国的组统治者是不会采纳。
“兼济天下”的思想使他不断求索他的“美政”、“德政”。
屈原孤身一人担当起君臣伦理的道德责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使他不得不固执坚持在原地。
虽然小人当道,屈原见疏之后被两次流放。
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的,地点在汉北一带;另一次是被顷襄王流放的,地点在江南沅、湘一带。
而他的作品大都是在流放时所作。
这期间虽是流放,但对楚国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寂寞是出成果的重要条件,在他孤身被流放之时,为中国留下了伟大的《离骚》。
屈子的诗作就像天上的明月永远照在楚国的大地之上。
屈子离我们已渐远、渐远,而他的人格之美就像月亮一样永恒地挂在天际,虽然那个有圆有缺的月亮是孤寂的,但他永远在我们心中是明亮发光的。
讨论屈原的发言稿800字
讨论屈原的发言稿800字岁月悠悠,人生如梦。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勇气,书写了中华民族璀璨辉煌的历史篇章。
而在这伟大的人物中,有一位古代的豪杰,他就是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
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我今天要来为大家讲述一位文化名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屈家山人,为了救国而策划一次次革命。
他怀揣着对家园的深深眷恋和对民众的深切关爱,一直致力于为家国民族奔走呼吁。
身为楚国大将军,他深知楚国陷入了贪污腐败、内部分崩离析的困境。
因此,屈原不仅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家国,从中征集齐各,构建了一个更强大的楚国。
与屈原父母早逝和出生在贫寒家庭的他截然不同,他却充满了激情和追求。
在屈原的心中,除了要改变楚国的现状外,他更想要保护民众的安危。
他深明“民不聊生则君乃危”之道理,决心以身作则,为民众去争取一个安全和公正的社会。
他不仅声威震慑,还和当时的楚成王成为了好友。
楚成王深知屈原的忠诚和才能,常常与他研究政务,商讨对策。
楚成王去世后,他的嗣子始皇继承皇位。
然而,出于嫉妒之心,一些奸佞之辈给楚成王灌输了许多谎话,说屈原想要谋反。
屈原被流放到远方,他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然而,屈原崇尚忠诚,宁愿流放也不愿蒙受冤屈,他的心中仍旧怀揣着对家国的挚爱,对民众的深深思念。
他忍受着孤独,忧愤不已,仍不断鼓舞自己,以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
他流亡期间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离骚》。
蕴含了他对奋斗、忍耐、悲伤和对故土的眷恋。
诗中的屈原用深沉的悲怆之情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胸怀,它不仅表达了屈原被流放之后的心情,更表达了民众深深的不舍和对他的思念。
屈原的辞章本来如此壮丽,但最后却以屈原的悲剧告终。
他的家园被危难侵袭,他奋起进行革命,并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但正是因为屈原的壮举,才有了中华民族璀璨辉煌的历史。
尽管屈原的悲剧发生了两千多年前,但他的精神依然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
屈原的优点
屈原的优点
屈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和人民:屈原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他无时无刻不以国事为重,以民安为念。
2.高尚的道德情操:屈原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人格精神是高洁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卓越的文学才华:屈原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4.坚韧不拔的毅力:尽管屈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生活中常遇挫折,但他坚韧不屈,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5.强烈的责任心: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屈原都怀有深厚的责任感,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乐,人民的安乐。
总的来说,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卓越文学才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烈责任心的人。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
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
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瑰奇雄伟只是屈原诗歌艺术美的一个方面。
与瑰奇雄伟一起呈现出来的,是绚丽璀璨之美。
如果没有两者的结合,屈原的诗歌也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试想,寥廓的天宇堪称奇伟了吧?可是在那寥廓的天宇之中,若没有日月之丽、群星之璨、云之悠悠、霞之烂烂,还能吸引人吗?对于屈原,如果只见其瑰奇雄伟,而不见其绚丽璀璨,也不能真正认识他的艺术美。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班固早在《离骚序》中已经指出,他说:“其文弘博丽雅”,就讲到了“丽”的一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里也说: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瓌诡而慧巧;招魂招隐,耀艳而采华……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首先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
屈原笔下的形象总是那样富于色彩和光泽,具有震摄人心的艺术美。
这在《九歌》中最明显,特别是其中几个女神的形象,极其绚丽璀璨,宛如玉雕一般。
《湘君》《湘夫人》所塑造的湘水女神的形象,正可以说是“惊采绝艳”。
《湘君》开头写她乘着芳香的桂舟,在湘水上急驶而过,她的装束和她的意态配合得恰好。
她的目光流盼,露出期待的神情,那是在思念她的夫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这时湘君也正在等待着湘夫人,他看到湘夫人在一片秋色的衬托下,远远地降临北渚,那情态是真能撩动人的愁思啊。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诗人对湘夫人的描写用笔不多,但因有周围环境的衬托,又着重写她的神情,所以十分鲜明而绚丽。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其次还表现在语言的鲜明色彩上。
他的诗几乎没有哪一首是轻描淡写的,总是以浓重的笔墨描绘出鲜明的形象。
读他的诗,我常常联想到楚国漆器的图案,它们用黑地朱饰,黑朱两色互相辉映衬托,非常鲜明。
屈原的语言也有同样的艺术趣味。
诸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美人既醉朱颜酡些”;“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论屈原之美
论屈原之美作者:赵江华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6期内容摘要: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屈原非常注重自身仪表修饰,屈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称为“众芳”,就连他笔下的水神山鬼,也无不体现着一个“美”字。
这种对于美的追求,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多次写到自己的服饰,他采来各种香花芳草,做成衣裳和佩饰,象征在自己身上培植各种美好的品德。
屈原的美是多方位的。
关键词:屈原外表美人格美艺术美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
他对各种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
《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
“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
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
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屈原对美的追求,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
一.注重外表美屈原非常注重自身仪表修饰,他在《离骚》中写道:“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诗人对仪表美的追求是幼年就开始的,他在《涉江》中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儡”。
应该指出的是,屈原是把仪表美与内在美结合在一起的。
他说“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屈原从人格的角度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内美”的美学观念,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这样华美的仪表与质正的心灵构成了屈原最完美的人格。
屈原在《思美人》中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内美与外美的统一。
“情与质信可保合,兑居蔽而闻香”。
他在《橘颂》中把两种美的结合高度概括为四个字“精色内白”。
一个具有内在美的人,往往追求仪表美。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美要通过仪表美表现出来有诸外必显诸内,仪表美是内在美的体现和反映。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doc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离骚》这首气贯长虹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但是,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特别是对屈原的人格褒贬不一。
刘安称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则认为“过矣”。
颜之推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李白则说:“屈平辞赋悬日月”。
孟郊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对其人格不公正的评述,是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笔者拟从《离骚》入手,谈谈屈原光辉的人格。
1.通过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屈原的人格美。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上对于屈原的人格,在汉代曾有不同的评价。
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论屈原说:“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引用了这段话。
这是对屈原人格的极高赞美。
对此,班固在《离骚序》里表示异议,他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忿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狂猖景行之士。
”后来,王逸又批驳了班固的话,并赞颂屈原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楚辞章句序》)这些说法,褒贬不同,但都有较大的片面性。
刘安的思想接近老子,旨在淡泊无为,蹈虚守静。
在他的笔下,屈原成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高士。
班固和王逸用儒家的道德标准衡量屈原,班固认为他不合乎中庸之道,只能算是狂狷之土;王逸认为他质性忠贞清洁,可以称得上绝世超伦。
他们的观点不同,评价也不一样,但都没有对屈原的人格作出全面恰当的说明。
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
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
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
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像介绍自己的朋友一样把他介绍给读者。
我希望,屈原的这样一幅画像,在今天能帮助人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
一独立不迁“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
《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
它包涵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
讨论屈原的发言稿800字
讨论屈原的发言稿800字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文化名人。
屈原是楚国贵族出身,他自幼聪明好学,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屈原的才华出众,很早就成为楚国官员。
他不但有才华,而且思想独立,悟性极高。
屈原深受《诗经》的影响,他的诗词常常表达着对国家国民的深情厚意,充满爱国主义情怀。
然而,在屈原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艰辛与挫折。
在他担任楚国官员期间,国家发生了许多问题,楚国内外的困难重重。
屈原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众的疾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的状况。
但是,由于一些权贵的阻挠和诋毁,使得他的政治理念无法得以实施。
屈原感到无能为力和失望。
失意之余,屈原决定彻底挣脱束缚,重新回到民间。
他离开宫廷,游走四方,用笔耕耘,不再过问权力和政治,以文化艺术为生命的寄托。
屈原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家国之情和对民生之忧,他以自己的文化使命感和家国情怀温暖了更多的人。
屈原以《离骚》一诗为代表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杰作。
它抒发了屈原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爱,对现实的关怀,以及自己悲凉的遭遇。
屈原在作品中十分深情地描绘了他的追求与理想,以及对国家和民众的思念之情。
屈原的诗歌反映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他力图激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的决心。
屈原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诗人,更是一位爱国主义者。
他的作品深深地感染了后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屈原虽然在生活中坎坷不平,但他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他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文化名人应有的气度和担当。
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是什么样的困境和挫折,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民族尽心尽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屈原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忠于自己的原则,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迷惑,做一个有担当、有文化内涵的人。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作者:张淑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8级5班)摘要:诗品出于人品,风格即人格,中西诗学都注意奥人格对艺术的境界、格调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这种“德”“言”互谐的传统审美理论,尤其可以通过伟大作家的实践得到令人信服的印证。
屈原,正式以其“言若丹青”的发愤之文,“直若砥矢”的悲剧人格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交融。
那么“处于同一时代,为什么只出现屈原这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诗人?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只发生一次屈原式的、震烁千古的自杀?”①我认为删,最根本的还是应从屈原的人格尤其从他的个性气质来找原因,即把屈原当作一个人,从屈原的主观方面来回答许多被遮蔽的问题。
按李建中先生的说法,人格有三个纬度的内涵,即心理学的纬度、伦理学的纬度和审美学的纬度。
所以,本文对屈原人格美的探究主要是从其(气质性格删去因后文只从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道德人格,审美人格这两方面对其人格妹的体现及原因展开讨论。
关键词:屈原;人格;道德;审美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
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
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
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
一,屈原的道德人格美删(一)独立不迁“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
《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
它包涵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
屈原一生的所作所为,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注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
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品读《离骚》感悟屈原的人格之美
《 离骚 》围绕着楚 国的出路何 在、 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 大问题 来写 ,就好像 一 首乐 曲 中的两 个 主旋律 ,这 两个 问题 反复 出 现 ,不 断地 寻求合 理 的答案 。 《 离骚 》起 笔不 久 就指 出 了楚 国前 途 的危 险 : “ 惟夫党人 之 偷乐 兮 ,路 幽 味 以险 隘 。岂余 之惮殃 兮 ,恐 皇舆之 败绩 。”屈原 希 望楚 王能 够离 开 “ 昧” 的小路 ,离 开误 国 幽 的 “ 小人 ”而采纳 他 的治 国方略 ,跟他 走 上 国治 民强 的大道 。 因为 屈 原不但 是 一位诗人 ,而且更 是 一位 政治 家 。他 的政治 理想 包括 两 个 方面 :对 内 ,他 主张 “ 美政 ” ,即举 贤授 能 ,修 明法 度 ,改革政 治 ,实行 德政 ,缓 和阶级 矛盾 ;对 外 ,他 主张 合纵 抗秦 ,而 以德政 统 一 中国 。屈 原 的 “ 美政 ”集 中地 反 映 了他 那个 时 代 的爱 国主义精 神。 “ 皇天 之不 纯命 兮 ,遵 江下 以流 亡 ”( 哀 郢 》) 《 ,屈原 以深沉 的哀 痛 画出 了一 幅 国破家 残 的流 民图 。而 “ 贤授 能” 之 目的也正 举 在 于减轻 人 民的苦难 ;提 出 “ 合纵 抗秦 ”也 同样 是 为 了减轻 战争 的 威胁 与破 坏 。屈 原的 “ 政 ”在客 观上 与人 民的利益 是 一致 的。 当 美 时 的形势是 :齐 国最 富 ,楚 国最 大 ,秦 国最 强 , “ 合则 楚王 ,横 从 成则秦帝 ”( 战国策》) 《 。由此观之 ,屈原 “ 美政”的提出全在于 实现 从割 据状态 到封建 统一 国家 的建立 的过 渡 ,的 确反 映了 当时历 史 的发展趋 势 。然而 。他绝 美 的 “ 政 ”宏 图却 无法 实现 ,他 不得 美 不抱憾 满 腔悲愤 与 “ 小 ”斗争 ,斗争 的结 果是 他被 楚王 疏远 并流 群 放 ,以他个 人的彻 底失败 而告 终 , “ 愁忧 思而作 《 骚 》” 。 忧 离 () - 宁死不屈 无 论 是 在 天上 还 是在 人 问 ,他 的求 索都 没 有 结 果 ,苦 闷 的心 情始终 得不 到解脱 ,在 极度 失意 的心 境 下 ,他又 找来 灵草 、折 断小 竹枝而 “ 命灵氛占之”。 “ 灵氛”说 : “ 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 有女? ”并 劝告 屈原 “ 所 独 无芳 草 兮 ,尔 何 怀乎 故 宇 ” ,指 出了 何 屈原 “ 去国求女”的出路。屈原听后 “ 欲从灵氛吉 占” ,但 出于 对楚 国深挚 的爱 ,他 又 “ 心犹 豫 而 狐 疑 ”起 来 。于 是 他 又去 请 教 “ 巫咸”, “ 巫咸”鼓励他说 : “ 苟中情其好修兮 ,又何必用夫行 媒 ” ,还是力劝 他 “ 年岁之 未晏 兮 ,时亦 犹 其未 央 ”而 “ 国事 及 去
感悟屈原的唯美句子
感悟屈原的唯美句子
1. 屈原的精神就像那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啊!你看,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想想屈原的坚持,是不是就有了勇气呢?
2. 屈原的情怀恰似那温暖的阳光,给予我们力量呢!就像朋友在你失落时给你鼓励一样,屈原也在用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呀!
3. 感悟屈原,不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世界的门吗?当你沉浸在他的诗歌中,难道不会感到内心无比宁静吗?
4. 屈原的人格魅力简直如同璀璨的星星,耀眼夺目哇!这不就如同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的灯塔吗?
5. 感受屈原,是不是如同沐浴在一场智慧的春雨中呢?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就像花朵得到了甘霖一样呀!
6. 屈原的影响犹如一阵和煦的春风,轻拂着我们的心啊!比如当我们迷茫时,他就像那春风吹散迷雾一样呢!
7. 领悟屈原,不正是在挖掘一座无尽的宝藏吗?那里面的财富,难道不比金银更珍贵吗?
8. 屈原的故事好似一首动人的乐章,奏响在我们的生命里呀!当我们聆听时,不就像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吗?
9. 感悟屈原的唯美,岂不是像品味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人陶醉其中,
无法自拔呀,就如同沉浸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一样!
10. 屈原的精神境界好比那巍峨的高山,令人敬仰哇!这不正像我们追逐的梦想,高不可攀却又充满魅力吗?
我的观点结论:屈原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精神、情怀、人格魅力等都值得我们去感悟和学习,从他身上我们能获得无尽的力量和启示。
屈原的离骚之美
屈原的离骚之美屈原,一个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流传至今。
屈原的《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散发出磅礴的美。
首先,《离骚》的写作风格是其美的重要特征。
作为一首古代长诗,它采用了朴实自然的艺术语言,将崇高和平俗完美融合。
屈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富有韵律的篇章,将自己的心声和对人性的思考传达给读者。
诗中丰富多变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拟人,使作品更加抒情动人。
例如,“星使我怫郁,命使我不得开怀”,屈原运用星星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这种富有感染力的修辞使《离骚》与众不同,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享受。
其次,屈原在《离骚》中所揭示的思想内涵,让人为之倾倒。
他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弘扬了人类情感和自由意志的力量。
他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对人性的思考,对真理的追求。
在屈原看来,人生苦短,生死如梦,只有追求对自由、独立和真理的追求,才能摆脱苦难和束缚。
他不仅关注自己的命运,也关爱其他人的命运,力图通过自己的声音引起社会的共鸣。
这种追求真理和关怀他人的思想高度,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使人感受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的美。
除此之外,屈原在《离骚》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也使人赞叹不已。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山川湖海、花草鸟兽和天地间的各种景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他通过自然的形象来比拟人生的起伏和悲欢离合,使人对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有了更深的感悟。
屈原以自然为背景,以自然为象征,诉说自己的心灵世界。
例如,“何骛以相驰,快忧以自纵”,屈原通过描绘鱼龙的逍遥自在,暗示自己内心的纷乱和苦闷。
这种自然与人性相融合的描绘,使《离骚》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总之,屈原的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其美的光辉。
《离骚》以一个人对命运和社会的思考为基础,对自然和人的关系进行了审视,赋予了人生以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屈原《九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所蕴含的柔美特质更是引发人们的无尽赞美。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九歌》是一部充满了浓厚的柔美气息的诗歌作品,其对于女性之美、人生之情的理解与表达都是充满了柔美的力量。
在屈原的笔下,九歌被赋予了柔美的神韵,其柔美特质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就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柔美之美。
屈原《九歌》所表现的柔美特质体现在其对于女性之美的赞颂与理解上。
在《离骚》一诗中,屈原描绘了美丽的女性形象:“琴瑟友之,万里无如子。
川水凝之,为之君子。
”屈原用婉约的语言赞颂了女性的美丽和婉约之美,将其视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存在,展现了对女性柔美之美的深刻理解。
屈原《九歌》中所描绘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以温婉、柔美的风姿和丰腴、婉约的体态为主,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情感。
这种对女性柔美之美的赞颂和理解,充分展现了《九歌》中所蕴含的柔美特质。
屈原《九歌》在对人生命运的理解中也显现了柔美特质。
在《九思》一诗中,屈原写道:“九歌何人?赫赫姜尚之子,平王之孙。
以其文武,以达其人。
”这些诗句中表现出了一种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便是对于人生命运的探求。
在屈原的笔下,人生如歌般美好,充满了柔美之美。
而《九歌》中描绘的歌者姬发的命运经历,更是充满了柔美之情,在纷繁的世界中寻觅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这种对于人生命运的理解,体现出了《九歌》的柔美特质。
屈原《九歌》中所勾勒的自然景色也流露出了柔美的韵味。
在《惜诗》一诗中,屈原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悠兮蔼兮,慎兮悫兮。
赫兮咺兮,娈兮葛兮。
”这些诗句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充满了柔美之美。
在屈原的笔下,自然山水之间,溪涧山瀑之中,都充满了柔美的气息。
这种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体现出了《九歌》的柔美特质。
在《九歌》中所蕴含的柔美特质,不仅体现在其诗歌内容中,更体现在其音乐美学和韵律美学上。
在《九歌》的整体结构中,屈原运用了古代音乐的美学理念,使得整体作品充满了柔美之音。
古代美文摘抄大全
古代美文摘抄大全一、里的爱情小话里的句子就像田野里盛开的小花,质朴又动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看啊,就像一只雎鸠鸟在河边欢快地叫着,那小伙子看到了美丽的姑娘,心里就像燃起了小火苗,直痒痒呢。
这就是那种很纯真的喜欢呀,就像我们在校园里看到心仪的人,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二、屈原的之美屈原的可不得了,那文字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闪耀。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这句子读起来就感觉屈原像一个超凡脱俗的仙人,早上喝着木兰上掉下的露水,傍晚吃着秋菊的花瓣,多有诗意啊。
这就好比一个画家,只用最纯净的色彩来描绘自己的世界,一点都不沾染世俗的尘埃。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简直是人间仙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你能想象那种惬意吗?他在东边的篱笆下采着菊花,一抬头就看到了南山,心里那叫一个自在啊。
这就像我们忙碌了很久,突然回到老家,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啥烦恼都没有了,那是一种从心底里冒出来的舒坦。
四、王勃的滕王阁序之壮丽王勃写的真是气势恢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哇,那画面感太强了,落霞和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融为一色,就像一幅巨大无比的油画展现在眼前。
这要是让一个摄影师来拍,都不知道怎么取景才能拍出这么美的感觉呢。
五、李白的豪放之美李白的诗就像奔腾的江水,豪放不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听听,这是多么自信的话啊。
就好像一个超级英雄,根本不怕任何困难,知道自己肯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要是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自信,那还怕什么失败呢?这就像在黑暗里拿着火把,勇往直前。
六、杜甫的人间疾苦杜甫的诗啊,满满都是对人间疾苦的同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是多么希望能有很多大房子,让天下的穷苦人都能开开心心地住进去啊。
这就好比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妈妈,看着自己的孩子挨饿受冻,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一心就想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屈原的艺术追求
屈原的艺术追求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楚国诗魂”。
他的作品《离骚》和《天问》等留传至今,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屈原的艺术追求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体现在他对音乐、舞蹈和美学等方面的探索。
一、诗歌之美屈原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之美。
他以深沉的抒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热爱生活,痛惜时世的纷繁和变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无尽的思索。
屈原的诗句如行云流水,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自然、人生和文学的独特体验。
他的诗作不仅在形式上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格律和押韵等技巧,还在内容上展现了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现象的多方面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与舞蹈的追求屈原对音乐与舞蹈的追求是他艺术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倡舞蹈艺术,并通过舞蹈诗《离骚》将其实践与诗歌结合起来,以此表达他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屈原认为,音乐和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通过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屈原所倡导的理念。
屈原尝试通过舞蹈创造形象和情感来达到思想的传达,这种跨学科艺术的尝试在当时无疑具有创新的意义,并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三、审美追求的展现屈原对审美的追求体现在他对文学、美学和人类精神层面的思考之中。
他认为艺术不仅应该追求表面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文化内涵和人类情感。
他深知真正的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注重对诗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的追求,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富有感染力的抒情和真实的情感展现,充分表达了对人类情感和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屈原的艺术追求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充满人性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在当时给人们带来了震撼,也在后世的文化中熠熠生辉。
屈原通过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示了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现象的独特思考,体现出他追求艺术的热情和对人类文明的无尽思索。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儒家思想是屈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屈原发展儒家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
理解屈骚美学应从人格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本文先来谈谈人格美。
一.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在《离骚》中他自我评价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外在美”和“精神美”是屈原所看中人格美的两个方面,并认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
他所指的“精神美”是各种美德的结晶,是指道德品质的修养和锤炼。
这实际上是屈原评价人格美的基本标准和基本范畴。
在《橘颂》和其他诗篇中,屈原还具体的说明了“精神美”的内容。
就是“怀乎故都”、“哀民生之多艰”、“独立不迁”、“横而不流”、“中正”、“耿介”、“秉德无私”、“重仁蹈义”等。
耿介就是端直不屈,坚定自己的立场,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屈原在作品中提出人除了具备“精神美”外,还应具有的“外修美”。
他认为喜好美饰是“外修美”的一种表现。
美丽的鲜花,芬芳的香草,装扮着诗人的形象,外显着诗人的心灵,象征着诗人品格的高尚和坚贞。
这种“奇美化”的装饰,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它却使诗人的形象升华到了文学史上空前美好的地步。
朱熹说:“佩服愈盛而明,志意愈修而洁也。
”(《楚辞集注?离骚》)在《离骚》开篇,他谈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体现出屈原对仪表美、服饰美的重视。
描写佩玉、佩芳这方面的诗句也很多。
佩玉在先秦是一种风尚,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B然而蔽之。
”(《离骚》)“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佩芳是一种美好品德的象征。
在屈原的作品中数次提到佩芳、采芳、食芳、植芳。
如“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湘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离骚》) 这种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反映了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关于赞美屈原的优美句子(精简版)
关于赞美屈原的优美句子关于赞美屈原的优美句子关于美屈原的优美句子屈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始终闪耀着的不灭明星。
请欣赏以下关于美屈原的优美话语:1、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
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2、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
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
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3、屈原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4、屈原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6、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
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7、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静。在他 的笔下 , 屈原 成了一个 超然 于世俗的 高士。班 固和王逸 用儒 家 的道 德标 准衡 量 屈原 , 班 固认 为他不合乎 中庸之道 ,只能 算是狂 狷之士 ;王逸 认为他 质性 忠贞清 洁 , 可以称得上 绝世超伦 。 他们 的观点不 同, 评价 也不一样 ,
.
注重 外 表 美
咸池兮 , 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 以 拂 日兮 , 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
先驱兮 , 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 先戒兮 , 雷师告余 以未具。吾令凤 鸟飞腾兮 , 继之 以L夜。飘风屯其 I
屈 原 是 一 位 爱 美 的 诗 人 。 他
这 样 华 美 的 仪 表 与质 正 的 心 灵 构 成 了屈 原 最 完 美 的人 格 。屈 原 在
迁在《 史记 ・ 屈原 列传 》 引用 了 里
这 段 话 。这 是 对 屈 原 人 格 的 极 高
对各种美 ,都不 以狭隘 的功利观 加 以否定 。《 九歌 》 《 、 招魂》 , 中 处 处渲染音 乐歌舞 的热烈场 面和引 发的感动 。“ 羌声色之娱 人 , 观者 儋兮 忘归 ” 在 屈 原笔 下 , , 是美 好 的景象 。同样 , 他的诗篇 , 也喜欢 大量铺陈华 美 的 、色泽艳丽 的辞 藻。他还发 展 了《 诗经 》 的比兴手
二 . 化 人 格 美 强
人对 仪表美 的追求是幼 年就开 始
的, 他在 《 涉江 》 中说 : 余幼 好此 “ 奇服兮 , 年既老而不 衰 , 带长铗之 陆离兮 , 冠切云之 崔儡 ” 。应 该指 出 的是 ,屈原是把 仪表美 与 内在 美结合在一起 的。他说“ 内厚质正
兮 , 人所盛 ” 大 。屈 原 从 人 格 的 角
想接 近老子 , 旨在 淡 泊 无 为 , 虚 蹈
生命 , 以寄托 自身的思想感 情 , 又 增 加 了诗 歌的美质 。大体上 可 以 说, 中国古代 文学中讲究 文采 , 注 意华美 的流派 ,最终都 可 以溯源 于屈原 。屈原对美的追求 , 笔者认
为要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欣 赏 。
骚传 》 论屈 原说 : 蝉蜕浊秽 之中 , “
浮游尘埃之外 , 嚼然泥 而不滓 。推
度 第一次 明确地提 思想 。 表
此志 , 与 日月争光 可也 。” 虽 司马
学教 育
( 惜往 日》 , 就是举 贤任能 , 《 )也 立
法 富国。楚 国本 是当时的大国, 但 由于楚王 的 昏庸 ,致使政治 日趋 黑 暗 ,屈原 的治 国方案就是挽 救 心的斗争 。女委的责备 , 灵氛和巫
学 教育
论 屈 原 之 美
图 赵 江 华
内容摘要 : 屈原是 一位爱美 的诗人 , 屈原非常注重 自身仪表修饰 , 屈原把 自己的政治思想称为“ 美政 ” 把理 , 想中的君王称为“ 美人” 把理想 中的贤才称为“ 芳” 就连他笔下 的水神 山鬼, , 众 , 也无不体现着一个 “ 字。 美” 这种 对于美 的追求 , 屈原 自己的话说 , 用 就是 : 民生各有所乐兮 , 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 多次写到 自己的服饰 , 他采来 各种香花芳草 , 做成衣裳和佩饰 , 象征在 自己身上培植各种美好的品德 。屈原 的美是 多方位的。 关键 词 : 屈原 外表美 人格美 艺术美
屈 原 非 常 注 重 自身 仪 表 修 饰, 他在 《 离骚 》 中写 道 : 高余 冠 “ 之岌岌 兮 , 长余佩 之陆离 ” “ 缤 、佩
纷 其 繁 饰 兮 , 菲 菲 其 弥 章 ” 诗 芳 。
的化 身 ,就是人 类最完美 的心灵 与外 在美的统一 体。从美 学 的意 义上 讲 ,屈原 的仪表美是 人类 审 美心 理某种共性 的显现 ,具有很 高的审美的价值 。
法 , 予 草 木 、 虫 、 兽 、 霓 等 赋 鱼 鸟 云 种 种 自然 界 的 事 物 以人 的意 志 和
《 美人》 思 中进一 步阐释 了这种 内 美与外美 的统一 。“ 情与质信可保
赞美 。对此 , 班固在《 离骚序》 里表
示 异议 , 他说 :今 若屈原 , “ 露才扬 己 ,竞乎危 国群小之 间 ,以离谗 贼 。然责数怀王 , 怨恶椒 、 , 兰 愁神 苦思 , 强非其 人 , 忿怼 不容 , 江 沈
外 必显诸 内 ,仪表美是 内在美 的 体 现和反映 。屈原 的仪 表美不 是
一
颂 屈原说 : 今若屈原 ,膺忠贞之 “ 质, 体清 洁之 性 , 直若砥 矢 , 言若 丹 青 , 不 隐其谋 , 不顾 其命 , 进 退 此诚绝世之行 , 俊彦之英也。 (楚 ”《 辞 章旬序 》这些 说法 , ) 褒贬 不 同 , 但都有 较大 的片面性 。刘 安的思
但都没有对 屈原 的人格作 出全面
恰 当的说明。
崇 尚真理 ,追求美 好的人 生
理 想是人格美 的基础 ,也是人格
对于屈原 的人格 ,在汉代 曾
有不 同的评价 。淮南王刘安 《 叙离
美 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 生孜孜 以 求 的政 治理想是 “ 美政” 。他主张
“ 举贤而授 以兮 ,明法 度之嫌疑 。 国家强 而法立兮 , 属贞 臣而 日埃 ”
而 死 , 贬絮狂狷 景行之士 。” 亦 后 来 , 逸 又 批 驳 了 班 固 的 话 , 赞 王 并
合 , 居蔽而 闻香” 兑 。他在《 橘颂》
中把两种美 的结合 高度概括 为四 个字“ 精色 内白” 。
一
个 具 有 内 在 美 的 人 ,往 往
追求仪表美 。有诸 内必形诸外 , 内 在美要通过 仪表美表 现出来有 诸
一
般意义上 的仪表美 ,它是一 种 象征 , 一种标志。屈原的仪表美表
现 出 他 对 至 善 至 美 的追 求 。在 那
个浓 黑的社会 里 , 高雅 的服饰 , 烘 托着 他那高 洁的的气质 和杰 出的 风貌 , 宛如一朵圣 洁的莲花 , 出淤 泥 而不染又好像 一棵挺拔 刚劲 的
松 柏 , 风 雨 而不 挠 。屈 原 就是 美 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