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集萃》教案

合集下载

《小调集萃》教案

《小调集萃》教案

《小调集萃》教案长阳教育研究教师培训中心郭玲玲课题:《小调集萃》(一)教材:人音版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教学年级:七年级课型:综合课教学课时:一、教材分析《小调集萃》选自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按四个板块布局,第一板块以体现以美育人为指导思想组织内容;第二板块介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第三板块围绕音乐相关姐妹艺术展开。

本单元所属的这一板块以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主,意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民族音乐文化意识。

是继七年级上册关于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关于中国民歌这一内容的延续。

本单元共选取了六首小调作品供大家学习和演唱,本课以《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为教学内容。

《无锡景》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沂蒙山小调》旋律舒展,感情奔放。

两首歌曲都为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符合汉族小调民歌中“起、承、转、和”四句体的结构。

这一南一北两首小调特点突出、朗朗上口、易学易唱,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小调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有学习了解的欲望。

虽然它们对民歌中的小调不是很熟悉,但通过以往的学习,对汉族民歌有一定的了解,有一些相关音乐文化知识的积累。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激发对民歌的学习兴趣;(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赏析、比较、讨论、演唱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感受小调的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欣赏《无锡景》、《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小调的艺术特点;2、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无锡景》,学习用方言演唱片段,能够背唱一段歌曲;3、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感受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了解小调的艺术特点。

难点:用亲切柔和、自然流畅的声音唱出《无锡景》的曲折婉转、清新秀丽。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可积累一些小调歌曲八、教学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涵盖感受与欣赏、表现等领域的音乐综合课,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将《无锡景》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来赏析、演唱,同时让学生对比欣赏《沂蒙山小调》,自主发现总结小调的艺术魅力。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五中学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教案 新人教版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五中学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教案 新人教版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五中学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教案新人教版教学内容:《小放牛》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这首民歌所表现的生活气息,能唱出歌曲幽默风趣以及对歌对舞的特点。

2.培养学生能模仿《小放牛》的歌词,创编地方版的《小放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对唱歌曲表演形式,了解我国民歌的丰富多彩,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唱准切分节奏的以及一字多音,感受民间小戏的优美动人教学教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视唱法、模仿法、讲授法、欣赏法教材分析:《小放牛》是一首民间传统歌舞剧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

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

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才告诉她。

于是俩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的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对歌来。

这是一首四句体乐段构成的河北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歌曲中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显得诙谐、活泼。

旋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流畅、一气呵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民歌。

教学过程:二、导入新课1、教师随意提问,让学生回答,让学生身体感受到一问一答。

2、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入可否用歌唱的形式来进行日常的问答,从而引入对唱歌曲。

3、教师举例说明我国有很多问题式的歌曲,如《河边对口曲》等。

三、学唱歌曲《小放牛》1、通过欣赏歌曲导入学唱歌曲:“同学们想学习一首关于对唱形式的歌曲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发生在赵州桥边的对唱歌曲《小放牛》。

”通过赵州桥引出关于赵州桥的传说,通过故事的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歌曲中的歌词意思。

2、课题小放牛课型唱歌欣赏授课时间设计者钟声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演唱京剧折子戏感受京剧唱腔。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第一篇: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小调集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唱《沂蒙山小调》,复习巩固“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学习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形象,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良好的气息控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

3、聆听试唱《龙船调》,体验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对“鱼咬尾”知识的掌握。

2、一字多音的唱法及气息的运用。

3、《龙船调》中衬词的运用。

三、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10月,是一首山东民歌。

词作者是阮若珊,曲作者是李林。

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有歌唱性。

如今,《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沂蒙山也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

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

歌词通俗、洗练,以浅显质朴的词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的场面。

四、教学过程1、复习(1)复习民歌体裁:什么是小调?小调有什么特点?(2)复唱上节课所学的《无锡景》,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唱出江南小调的2、新课讲授这学期,我们学习的《青春舞曲》中出现了一种创作手法,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鱼咬尾。

提问学生什么是“鱼咬尾”。

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也出现了“鱼咬尾”创作手法的小调歌曲《沂蒙山小调》。

3、教师介绍歌曲背景沂蒙山指的是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

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因为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

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曾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单元学习目标】审美感知:通过聆听、体验、感受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增强学生体验感,逐步培养学生的歌唱表达能力。体验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与魅力,理解民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艺术表现:通过反复聆听、范唱、跟唱能够用当地方言演唱《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一根竹竿容易弯》、《龙船调》,以生生配合、师生配合、男女配合等多种形式表演歌曲,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合作能力。了解中国民歌创作多运用中国五声音阶,认识民歌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积极参与创编民歌,培养其创编能力。创意实践:以方言和衬词两个主要音乐元素为基础进行创意学习,开发一课时《无锡景》、二课时《沂蒙山小调》、三课时《一根竹竿容易弯》和《龙船调》的课例。以欣赏导入继,再回归生活本身的艺术创作。在教学的过程中用 2 课时辅导学生学会一步步分析民歌中小调的特点,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位学生参与进来。在欣赏和学唱中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通过之前的学习分析,已经认识民歌小调及体验,创意练习教学循序渐进进入到自主学习及表现阶段。文化理解:通过欣赏、演唱江苏民歌《无锡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湖南民歌《一个竹竿容易弯》、湖北民歌《龙船调》,了解民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自发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对中国民族歌曲产生兴趣。
主题二:品赏唱演 ,抒发韵味(一) 活动目标1. 赏析素材,了解江南民歌的韵味形成的原因。2. 学唱歌曲,体验感受在当地的小调独特的韵味与魅力。(二) 活动步骤1. 聆听曲调,感知曲韵1) 播放音乐,请学生说说歌曲音色、韵味、情绪、力度等特点?2) 师生探讨江南民歌特点3)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更滋养着一方民歌,江南是鱼米之乡,秀丽的景色,精致的文化造就了江南民歌温婉细腻,含蓄优美的特点。婉转、细腻、柔美等。为什么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除了语言,音乐语言中还有什么奥秘呢?2. 赏赏小曲,感悟调式1) 师唱旋律,学生在心里跟随老师一起唱并关注歌谱有哪几个音组成?2) 请学生说一说由这几个音组成的是什么调式(五声调式)3) 为什么运用五声调式?中国古代音乐与民歌通常运用五声调式3. 唱唱小曲,分析结构1) 播放歌曲,学生边用笔敲点手部稳固节奏,并关注有几个乐句2) 介绍中国曲式结构——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乐段结构形式的一种,四句体乐段有始有终,有发展,有转折,结构完整。3) 播放歌曲,老师用笔画旋律线,学生跟随画旋律线关注“音串”的旋律走向。 4) 介绍旋律走向呈曲折下行,犹如小桥流水,隽永流长。5) 学生练唱“音串”旋律6) 师生合作,学生演唱“音串”曲谱,教师演唱其他部分4. 品味小曲,展现韵味1) 吴语演唱a. 教师口口相传,学生逐句多次跟唱,并边唱并用动作感受旋律的起伏。b. 问:歌曲中哪些音乐元素会让我们感受到柔美婉转的特点?(引出装饰音和一字多音)c. 练唱装饰音和一字多音d.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随钢琴演唱e. 请学生说一说怎么样处理音乐,才能唱出江南韵味?比如音色,情绪、语气的变换等方面f. 再次完整演唱并加上动作,唱出温婉细腻、含蓄优美的特点。2) 总结小调的特点a. 请学生探讨回顾歌曲结构,曲调特点b. 播放歌曲,分辨哪首歌曲和《无锡景》韵味相同?《姑苏风光》、《军民大生产》、《对鸟》c. 师生总结小调特点 (三) 活动评价能判断歌曲的结构及特点,能用吴语演唱出江苏民歌曲折婉转、清丽流畅的特点。(四) 设计理念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增强学生体验感,逐步培养学生的歌唱表达能力。学唱歌曲时使用层层递进的欣赏法,解决歌唱难点。通过自发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喜爱情感,增强民族自信。

《无锡景》小调集萃教案公开课

《无锡景》小调集萃教案公开课

《无锡景》小调集萃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无锡景》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无锡地方小调,它生动描绘了无锡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

1.2 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无锡的了解和印象。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无锡景》这首小调,使学生了解无锡的风土人情,提高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第二章:小调《无锡景》歌词解析2.1 教师讲解:分析《无锡景》的歌词,讲解其中描绘的无锡景点和历史文化。

2.2 学生讨论:请学生讨论歌词中的无锡景点,并分享他们对这些景点的了解。

2.3 教学目标:通过歌词解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无锡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背景。

第三章:学唱《无锡景》3.1 教师示范:教师演唱《无锡景》,让学生感受小调的旋律和节奏。

3.2 学生练习: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无锡景》,并在课堂上进行合唱练习。

3.3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无锡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唱能力。

第四章:创作与表演4.1 教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无锡景》的旋律和歌词,创作自己的小调作品。

4.2 学生创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出具有无锡特色的小调作品。

4.3 学生表演: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表演,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4.4 教学目标:通过创作与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1 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本次公开课中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六章:无锡地方文化探究6.1 教师讲解:介绍无锡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

6.2 学生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无锡的文化特色,如传统手工艺、地方美食等。

6.3 教学目标:通过文化探究,加深学生对无锡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第七章:小调《无锡景》音乐分析7.1 教师讲解:分析《无锡景》的曲调结构、节奏特点和音乐风格。

7.2 学生实践:学生通过音乐软件或乐器,亲自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短曲。

7.3 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分析与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技巧。

第八章:地方语言与小调的关系8.1 教师讲解:探讨无锡方言在《无锡景》小调中的运用,以及地方语言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初中音乐教学课例《小调集萃》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音乐教学课例《小调集萃》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二、知识与技能
1、欣赏《无锡景》、《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 教学目标
小调的艺术特点;
2、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无锡景》,学习用
方言演唱片段,能够背唱一段歌曲;
3、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知道方言和衬
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有学习了解的欲望。让学生发
学生学习能 现、实践体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巩固波音、倚音、一
初中音乐教学课例《小调集萃》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音乐
教学课例名
《小调集萃》

重点:体验感受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了解小调
的艺术特点。 教材分析
难点:用亲切柔和、自然流畅的声音唱出《无锡景》
的曲折婉转、清新秀丽。
一、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比较、讨论、演唱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
体验感受小调的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力分析 字多音的演唱;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无锡景》细腻
委婉的风格和吴侬软语的小调风味;《沂蒙山小调》热
情豪放的风格及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一、以音乐要素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小调的音乐特
点。
教学策略选
二、以“听”为主要手段,展开丰富的参与体验活
择与设计 动。
三、以“生”为课堂主体,调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动
乐的感觉。所以,本人坚持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教师 课例研究综
引导为辅进行音乐教学。 述
以简单的唱歌变为简单的歌唱。歌唱是需要富有感
情的去演绎作品。感情的准确把握需要我们对作品有一
个理论上的认识。最基础的就是作品的背景、旋律、节
奏、力度等等方面的了解。只有对作品进行剖析,才为 歌唱做好了铺垫。本节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无锡 景》的音乐要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学唱的过程中提 醒学生注意轻重缓急,引导学生由唱歌逐步演变为歌 唱。

南北风情 魅力小调——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南北风情 魅力小调——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快乐体育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马 玲 周 斌
(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以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理念,其重视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及各项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学习乐趣,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体育教育的终 极目标。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认为实现“快乐体育”教学,就要树立“健康与快乐至上”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教 师业务水平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法,多选用体育游戏,让学生“乐学”;其次,还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体育考评方案,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目前,我校各科的自主课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作为一名 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课上实现自主课堂,既体现先学后教,又 能体现音乐课的教学特点,一直是我们思考的。借这次学校自主 课堂赛课的东风,对初中音乐课上的“三环六学”进行了积极地 探讨研究,呈现了一节关于小调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继七年级上册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本单元继续介绍适于初 中学生学习的小调曲目。小调,又叫“小曲”“小令”,常在劳 动闲暇娱乐、节庆等集会场合演唱。小调的形式比较规整,表现 手法多样,旋律性强,流传时间久远。本单元所选的歌唱曲目《无 锡景》为重点学习曲目。此歌历史久远,流传面很广。此民歌常 以歌唱某地风光景物为内容,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还 颂扬家乡的历史、景物、民俗、风情,极具人文价值。《无锡景》 的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歌词讲究。另一首《沂蒙山小调》 是一首具有浓郁“北方官话”特点的,初起流传于山东沂蒙山地 区的小调。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为主。 上述一南一北两首小调特点突出,实为小调佳作,朗朗上口、易 唱易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无锡景(方言版)》、《沂蒙山小调(原 生态唱法》),了解小调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 喜欢所学习的小调,乐于主动学习、认知、了解小调的音 乐特点; 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 有韵味的演唱《无锡景》、《沂蒙山小调》。 3. 体验感受南北小调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教学重点: 1. 学唱方言版《无锡景》,掌握体会江苏小调的独特韵味, 并能够有韵味的完整演唱。 2. 学唱《沂蒙山小调》,掌握体会山东小调的风格特点,能 够有感觉的完整演唱,理解创作手法“鱼咬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唱出江苏小调《无锡景》细腻秀美的旋律和山东小调《沂蒙 山小调》的舒展奔放。 教学流程: 一、展学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年级:七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学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欣赏湖北《龙船调》。

教材分析:本单元介绍《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一根竹竿容易弯》、《小放牛》等四首适于初中生学习的小调曲目,及其它类别的三首作品。

然而按照民歌的音乐体裁分类,小调只是民歌分类法其中的一种,尽管对于民歌体裁按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的划分看法比较统一,但在各音乐体裁类别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是民歌中十分自然的现象。

初中音乐教学应对小调有所了解和认识,但不必涉及有关分类等学术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不同地方小调的风格特点。

3、欣赏《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沂蒙山小调》感受歌曲的韵味。

4、欣赏《龙船调》感受歌曲特点,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重难点:聆听歌曲了解小调的特点。

教学方法:聆听体验法、对比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2课时教学内容:《无锡景》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喜爱。

2、过程与方法3、知识和技能,能用歌声表现歌曲的基本风格和情感。

教学重点:能用歌声表现歌曲的基本风格和情感。

教学难点:用歌声唱出《无锡景》亲切温柔、细腻秀美的风格教材分析:无锡景电影《金陵十三钗》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复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2.了解五声调式。

3.模唱五声音阶。

二、学唱新歌《无锡景》1.听听《无锡景》A 关注歌词内容B 关注旋律特点师生讨论律---“音串”曲折下行的模进。

“小桥流水”形象的音乐化身。

结构---四个乐句分节歌形式。

歌词---多语气衬词“呀”“末”。

柔和的语调让听者倍感亲切。

师总结特色。

2.唱唱《无锡景》A 、视唱歌谱。

难点解决奏的唱法。

B、普通话学唱难点解决要求励男生用假声唱。

3.品味《无锡景》A、欣赏吴方言演唱问讨论c、模仿吴方言演唱,至少会唱一段方言歌词。

D、分组反馈价。

E、教师弹奏琵琶为学生伴奏。

三、小调弹唱与苏州弹词1、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弹唱,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因为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和加工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小调与弹词。

高博文弹词唱小调《无锡景》俗称《侉侉调》“侉侉调”促成了约在明初建文年间经常江南的曲艺艺术——苏州弹词融合在一起。

四、结语在江苏小调《杨柳青》歌声中下课江南的民歌和音乐体现了锦绣江南的风貌,表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今后多去接近和了解民间歌曲,民间音乐,领略其中无穷的魅力!课后记:本设计从初一学生以学习过的歌曲《茉莉花》入手,激活学生先前学习经验和歌唱学习的兴趣,通过复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演唱和谱面的观察,了解了五声调式,并通过调式音阶的模唱,初步熟悉五声调式的旋律概念,为学习新歌《无锡景》打下基础。

在学习新歌时,采用阶梯式,从听听《无锡景》到唱唱《无锡景》再到品味《无锡景》,从学唱歌谱到用普通话学唱再到用方言模仿演唱,最后拓展到小调的知识,及小调和曲艺的联系,并欣赏了苏州弹词《无锡景》。

小调集萃教案

小调集萃教案

小调集萃教案聚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聚教案是一种集聚了多种教学调整方法的教案,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

一、了解学生在设计聚教议案前,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

这包括他们的年龄、学习背景、学习目标和兴趣爱好等。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二、设定教学目标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设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可达成且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匹配。

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聚教案的特点之一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视觉学习者,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图表和视频等视觉化工具;对于听觉学习者,教师可以运用讲解、听力练习等听觉教学方法。

四、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在设计聚教案时,教师应保持灵活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进展,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五、鼓励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聚教案还应鼓励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自主学习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六、评估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估,如测试、作业、小组讨论等,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与家长沟通合作教师还应与学生的家长保持沟通合作。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家长也可以提供学生学习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聚教案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它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教学。

七年级小调集萃教案

七年级小调集萃教案

教案一
教学内容:《小调集萃》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七年级的小调集萃;
2.感受小调集萃的文化内涵;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小调集萃的内容和背景;
2.分析小调集萃的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并鉴赏小调集萃的文化内涵;
2.掌握小调集萃的鉴赏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通过问答的方式,询问学生对小调集萃的了解程度;
2.引导学生认识小调集萃的文化内涵。

二、学习小调集萃的背景(15分钟)
1.给学生简要介绍小调集萃的起源和发展;
2.分析小调集萃的文学特点。

三、学习小调集萃的内容(30分钟)
1.分发小调集萃的文本,让学生阅读;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和总结各篇小调的主题、情节、人物形
象等。

四、分析小调集萃的文学特点(3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各篇小调的语言表达、情节
安排等;
2.整理和总结小调集萃的文学特点。

五、小结(10分钟)
1.总结小调集萃的文化内涵和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写一篇小调,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小调集萃的文化内涵和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小调集萃的背景、内容和文学特点,培养了学生对小调的鉴赏能力。

但是,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学生对小调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下
节课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对于小调集萃的文化内
涵和意义,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无锡景》小调集萃教案公开课

《无锡景》小调集萃教案公开课

《无锡景》小调集萃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无锡景这个小调,感受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2. 通过学习无锡景的唱腔和曲调,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3. 通过分析无锡景的歌词,让学生了解无锡的风土人情,丰富他们的地域文化知识。

二、教学内容:1. 无锡景的概述:介绍无锡景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无锡地区的重要地位。

2. 无锡景的唱腔特点:分析无锡景的音阶、节奏和旋律特点,让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韵味。

3. 无锡景的代表作品: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无锡景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学唱。

4. 无锡的风土人情:通过无锡景的歌词,让学生了解无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间习俗。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无锡景的起源、发展和唱腔特点。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无锡景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学生分组学唱无锡景,教师巡回指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无锡景歌词中所体现的无锡风土人情,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与音乐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无锡景的起源、发展和唱腔特点,让学生了解其艺术特色。

3. 示范:教师演唱无锡景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地域魅力。

4. 学唱:学生分组学唱无锡景,教师巡回指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5. 分析:让学生分析无锡景歌词中所体现的无锡风土人情,深入了解地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无锡景,掌握其唱腔特点。

2. 学生能理解无锡景歌词中所体现的无锡风土人情,丰富他们的地域文化知识。

3. 学生对无锡景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地方小调的热情。

六、教学资源:1. 音频、视频材料:选取无锡景的代表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学唱。

2. 教材:提供无锡景的乐谱和歌词,方便学生学习。

3. 图片素材:展示无锡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和民间习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无锡景的歌词内容。

小调集萃 教案

小调集萃 教案

小调集萃教案教案标题:小调集萃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中的不同调式,并能够辨别和演奏不同调式的音乐片段。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通过欣赏不同调式的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音乐表演。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制作一份包含不同调式音乐片段的播放列表,如大调、小调、布鲁斯音乐等。

2. 向学生介绍不同调式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和特点。

活动一:调式辨识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段不同调式的音乐片段。

2. 学生们在小组内共同聆听各自的音乐片段,并尝试辨识出所听到的调式。

3.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辨识出的调式,并解释他们的判断依据。

活动二:调式演奏1. 将学生继续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调式,并准备一段简短的音乐片段来演奏。

2. 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练习演奏选定调式的音乐片段,并确保他们的演奏能够准确地表达该调式的特点。

3. 每个小组轮流在全班面前演奏他们准备的音乐片段,其他学生需要辨识出所演奏的调式,并给予反馈和评价。

活动三:调式欣赏1. 播放一些不同调式的音乐作品,如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等。

2. 学生们聆听音乐作品,并记录他们对不同调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3. 学生们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讨论不同调式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不同调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学生在音乐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不同调式的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一中对不同调式的辨识能力。

2. 评估学生在活动二中合作和演奏的表现。

3. 收集学生在活动三中对不同调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记录。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1课时教学内容:《沂蒙山小调》、《一根竹竿容易弯》、《桃花红杏花白》、《龙船调》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过程与方法:聆听——学唱——讨论——表演3、知识与技能: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

体验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作用。

初步了解原生态民歌、改编民歌、创作民歌的区别。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不同地区的民歌教学难点:学唱表演不同地区的民歌片段。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

词曲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

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歌终于定型。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一根竹竿容易弯》湖南民歌。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

湖南省境内丘陵、土地广布,山歌流布广泛。

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3种。

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较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

《一根竹竿容易弯》《桃花红杏花白》取材于山西左权地区民歌《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与《开花调——会哥哥》。

两首“开花调”均为结构短小、主题明确的分节歌,其内容反映了青年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

王志信的《桃花红杏花白》[6]继承了原始民歌的情歌题材,其主题音调与民歌《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和《开花调——会哥哥》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十分明显。

比如两首原始民歌的音调都几乎以原貌的状态呈现在旋律之中,特征性的衬词“啊个呀呀呆”和“亲呀亲呀个呆呀个呆”不仅得到了保留,而且旋律也以原样照搬为主,即便出现变化也明显具有原始音调的要素!但是,在歌词内容、歌曲结构、音乐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也同样十分明显。

七年级下册音乐公开课说课《小调集萃》

七年级下册音乐公开课说课《小调集萃》
文化传承
通过让学生们演唱江南民歌和进行小 组合作创编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 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培养 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THANK YOU
探究能力。
集体讨论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提高学
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在集体讨论中,教师可以及时了 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以便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04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法
01
在学唱歌曲环节,教师将学生分 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 效率。
02
小组讨论帮助学生互相帮助,共 同解决问题。
《无锡景》是一首江苏民歌,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及特产,歌曲 为民族五声调式,具有江南小调特点,演唱时要注重吴侬软语的方言特 点和“字领腔走,腔随字行”的效果。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为教育活动的指南。
教学目标
01
02
0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江南民歌和民间 音乐,增强对江南民间音 乐文化的
聆听音乐
引导学生们完整聆听《无锡景》 全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特 点,并引导学生们分析歌曲的音
乐特点。
学唱歌曲
指导学生运用听唱法、教师范唱和 学生模唱等方法来学习新歌,并引 导学生们掌握歌曲的节奏、调式、 音高等相关知识。
解决难点
通过集体讨论和教师指导,解决歌 曲中的难点和音高问题,并引导学 生们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技 巧。
创编活动
分组合作
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们以 小组为单位进行二度创作,并让学生 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们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探 究和总结歌曲的表演技巧和创作思路 ,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

《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2. 能够熟练演唱《沂蒙山小调》,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 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准确掌握旋律和歌词,并通过演唱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沂蒙山小调》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音乐器械:钢琴、录音机等。

2.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歌词及文化背景等内容。

3. 安排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乐,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里的民歌,并简单介绍沂蒙山。

2. 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歌曲特点。

(二)学唱歌曲1. 跟伴奏学唱歌曲,教师指导难点音以及演唱技巧。

2. 小组内分句演唱,互相倾听、纠正。

3. 挑选部分学生演唱,教师给予评判。

(三)分析歌曲1. 小组讨论:歌曲表现了沂蒙山哪些美丽的景象?2. 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给予补充。

(四)拓展延伸1. 了解《沂蒙山小调》在国内外的影响。

2. 搜集有关沂蒙山的革命故事和歌曲,下节课与同砚分享。

(五)小结作业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予点评,安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演唱《沂蒙山小调》,并理解歌曲背后的含义和情感。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能够运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歌曲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学PPT,包括歌曲的旋律图示、歌词、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调集萃》
库尔勒市第七中学王竞男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民歌的三大分类中小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及一段体的“起、承、转、合”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沂蒙山小调》《龙船调》体会方言和衬词在小调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体验小调的独特魅力,以此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方言、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体验感受小调的音乐魅力。

教学难点:学唱《沂蒙山小调》,唱好一字多音(甩腔)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个别的字音。

教具准备:多媒体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七(2)班全体同学带来维吾尔族民歌。

2、了解民歌的三大分类。

3、欣赏2013年春晚宋祖英和席琳迪翁演唱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引出本课课题《小调集萃》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三、欣赏并学唱《沂蒙山小调》
1、歌曲简介:沂蒙山区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风光》、《沂蒙山好风光》,流传了五十多年,被公认为典型的“山东民歌”。

2、伴随歌曲欣赏沂蒙山风景。

3、学唱歌曲。

《1》初听《沂蒙山小调》听前要求:让学生注意找出有方言特色字音。

(“低儿”、“子儿”,还有个别字音)。

发音有方言的特色:山、水、堆等。

让学生讨论说说如何唱好这些有特色的字词(教师范唱具有特点的句子,学生跟着试唱)。

《2》还有哪些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的,请同学们找一下:一字多
音。

如,,是民歌中的甩腔,请同学们结合原唱说一说如何唱好“甩腔”(要唱出悠扬高远的韵味)。

教师范唱甩腔部分,学生跟唱。

4、跟伴奏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民歌的韵味。

5、试着找出歌曲的四个乐句,并说出乐句之间的关系,介绍“起承转合”并结合四句古诗理解四句的一段体。

教师范唱,让学生体会“起承转合”。

再找一找,看看前一句的结尾与后一句的开头有什么关系(前一句的最后一个音是后一句的第一个音),讨论一下,像什么图形?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形式?介绍“鱼咬尾”创作手法,感受“鱼咬尾”的特点。

“鱼咬尾”在中国很多的传统艺术里都有出现,古诗、
建筑、图案、雕刻等。

四、欣赏湖南民歌《龙船调》
1、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的表演。

2、和教师配合中间的对白部分,感受湖南民歌小调的特点。

五、小结:小调的艺术特点
六、拓展欣赏:《秦淮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