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术语
119个哲学术语和解释
119个哲学术语和解释A :哲学家专有名词1 辩证法(dialectic)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
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2白板(tabula rasa)洛克哲学中的术语。
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
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3 超人(ubermensch)尼采著作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有可能在未来取代我们的卓越的人。
4 超验的(transcendent)独立的。
在宗教哲学中,超验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宇宙是相分离的和迥然不同的。
这与内在的上帝概念相反,比如在泛神论中,上帝是等同于他的造物的,或可举一个不同的例子,在某种形式的人本主义那里,上帝是与人类相等同的(黑格尔主张这种观点)。
5 沉思(的生活)[contemplation(the life)]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最幸福的生活,即是思想和哲学的生活。
6 存在的世界(world of Being)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
7 单子(monad)莱布尼茨用来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上帝是唯一一个不是被创造的单子,他作为自我封闭的(“无窗的”)的先定实体创造了所有其他单子。
8 狄奥尼索斯式的(尼采)[Dionysian(Nietzsche)]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
9 公意(卢梭)[general will(Rousseau)]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
10 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克尔凯郭尔的用语。
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证明他所信仰的东西。
11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物理学中的)[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in physics)]一个亚原子粒子的运动和位置不可能同时确定。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名词解释大全(最终极版)
先秦部分1绝地天通绝地天通,政教合一阶段,以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诉求,来赋予个人生命的意义,来垄断意义之源,来取消自主。
2和实生物“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
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
3物生有两:史墨在回答赵简子说:“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
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
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从其勤,民忘矣。
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强调了事物的矛盾、变动、和矛盾的对立统一。
孔子1忠恕之道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贯穿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思想。
中国儒家的伦理与哲学范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2.“忠”要求积极为仁。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恕”要求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3.行忠恕之道就是爱人,就是以“仁”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2颜渊问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的要求做事,这就是仁。
一旦人人使自己遵循了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道了。
能否实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能由别人来决定吗?”颜渊说:“具体有哪些内容呢。
”孔子说:“于礼不合的不要看,于礼不合的不要听,于礼不合的不要说,于礼不合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聪慧,也一定要照您的话去做。
”3为仁由己1.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以此为基础,人人均可得仁:“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有未见力不足者。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0个中英文对照词了解传统文化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0个中英文对照词了解传统文化近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第二批术语对外发布,对“居安思危”“上善若水”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作出了简明的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
今天,“微言教育”继续向大家亮出这些词语,我们一起学习吧。
【英译】Jingjie(VisionaryWorld)【释义】“境界”本指疆域边界、土地边界,后来在佛经翻译中,“境界”一词被用于精神领域,指人破除对于物质世界的沉迷后所达到的精神层次或修为境域。
作为文艺术语,主要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层次和境域,是作者的创造力、理解力和审美能力在精神层面的综合呈现。
有境界的作品是作者真实人格的显现,具备超越凡俗的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想象,甚至提升读者的感受。
“意境”形成较早,而“境界”主要受中唐以后佛教思想的影响而形成。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境界的阐释最多。
王国维往往将“意境”与“境界”概念通用。
他构建了融合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为一体的“境界论”。
但一般说来,意境侧重作者主观寓意与作品形象的完满融会,通过鉴赏使想象得到发挥,而境界则突出心灵感悟使艺术形象得到升华,强调心灵世界对于作品层次的提升。
【英译】AestheticConceptionTranscendsConcreteObjectsDescribed.【释义】诗文中的审美意境往往在物象之外,需要鉴赏者领悟其中的精神之美。
“境”指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象”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具体物象。
诗歌由语言文字写成,所描写的都是一个个物象,在这些具体的物象之外,能够形成整体的审美情境。
唐代诗人刘禹锡首次提出这个命题,表达对诗歌意趣的思考,强调文字与物象是确切的,而审美情境却是微妙而难以言传的。
在古典诗论意境说的形成过程中,“境生象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英译】BeonAlertAgainstPotentialDangerWhenLivinginPeace【释义】处在安宁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
2023年哲学与宗教常用词汇解读
2023年哲学与宗教常用词汇解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大量的术语与词汇。
这些词汇在人们对于哲学与宗教进行思考与研究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3年,哲学与宗教领域的常用词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演变和扩展,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本文将对一些常用的词汇进行解读。
一、哲学常用词汇解读1.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个体的自由、存在和责任。
它认为人类的存在优先于本质,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和责任在不受限制的选择中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2. 辩证法(Dialectics):辩证法是哲学中一种思维方法,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的对立面构成的,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实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实在、本质和现象等基本问题的哲学分支。
它超越经验现象的表面,探讨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探索存在的本源和结构。
4. 实证主义(Positivism):实证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认为只有经验可观察和可验证的事实才是可靠和真实的。
实证主义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证来解释和解决问题,强调科学的实证方法和理性思维。
二、宗教常用词汇解读1. 神秘主义(Mysticism):神秘主义是一种宗教体验和信仰,强调个体与神灵之间的直接联系和经验。
神秘主义者通过冥想、祈祷等形式,寻求与神性的直接沟通和领悟。
2. 神学(Theology):神学是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教义的学科,包括对上帝、神与宇宙关系、教义、圣经等内容的解释和探讨。
神学旨在理解和解释宗教信仰的核心问题。
3. 宗教仪式(Religious Rituals):宗教仪式是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行为和仪式。
宗教仪式在宗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用来表达崇拜、虔诚、祈祷和敬仰等情感。
4. 教义(Doctrine):教义是宗教信仰中的基本原则、教导和理论。
中哲名词解释
王霸之辩: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
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
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
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
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
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
秦汉以后王霸并用。
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
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政治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
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二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名词解释中体西用论
中西哲学与东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引言中西哲学是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在思维方式、观念体系以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着重探讨中西哲学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思维方式。
一、中西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中西哲学的定义•中哲: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西哲:指欧洲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体系,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
2. 中西哲学的特点•中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
•西哲: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追求普遍真理和个体自由。
二、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比较1. 形而上与形而下•中哲:形而上,强调整体性和宇宙观念,追求天人合一。
•西哲:形而下,强调分析性和个体意识,追求理性思维。
2. 实用主义与理论主义•中哲:实用主义,注重实践经验和应用价值,强调道德伦理。
•西哲:理论主义,注重逻辑推理和理论体系,强调科学方法。
3.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哲:集体主义,强调社会整体和人伦关系,追求和谐共处。
•西哲:个人主义,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保障,追求个人发展。
4.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中哲:相对真理,认为真理是多元的、相对的,并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
•西哲:绝对真理,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普遍适用的,并可以通过推导获得。
三、中西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 教育领域•中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师生关系。
•西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2. 政治领域•中哲:强调社会整体和谐发展,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西哲: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保障,注重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
3. 经济领域•中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西哲:注重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
结论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观念体系以及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哲强调整体性、实用主义、集体主义和相对真理;而西哲则强调分析性、理论主义、个人主义和绝对真理。
中哲名词解释
中哲名词解释诸子百家1名各顺于天2道法自然3反者道之动4无为而治5道常无为无不为6玄同玄览7绝四8三表9以说出故1坐忘2有待3物化4齐物论5齐万物为一6辩无胜7飞鸟之影未尝动8生之谓性9中庸1四心四德2天爵大体3浩然之气4尽心知性5合同异6离坚白7名实论8白马非马9物莫非指而指非指1虚一而静2静因之道3化性起伪4奇正相生5一阴一阳之谓道人副天数6天人感应7春秋繁露8天人三策9事各顺于名1六理2参验3抱法处势魏晋玄学1玄学2正始之音3言不尽意4崇本息末5以心原物6圣人体无7独化8物不迁9般若无知1即万物之自虚2三法印3理事无碍4事事无碍5形神相即6言尽意7神灭论8物偶自生9本性即佛1自行真空2无念为宗宋明理学1理学2道统说3以生人为己任4新故相除5道立于两成于两变于五6一物两体7凡象皆气8太虚即气9德性之知1民胞物与2体用一源3理一分殊4万理具于一心5心即理也6四句教7致良知8童心说9淮南格物1良知即性2气者理之依3能必附其所4理载于气5气化即道6日新之化7血气心知8理存于欲9宙轮于宇1四几泯随统2反因交轮几3天道生生4重玄之道5事功之学6经世致用7内箍外箍8俱分进化9即物实测1破对待2元知推知3公德私德中哲大题孔子:正名、仁学、中庸老子:道论墨子;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后墨:逻辑理论管子;道论、庄子:相对主义、道论荀子:礼法群、自然观、认识论、逻辑思想韩非:法术势、参验认识论、道论贾谊:礼法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白虎通王充:无神论、命定论王弼:名教无为、以无为本、得意忘象、裴頠:崇有郭象:独化、因果各自成体、冥然自合僧肇: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四法界范缜:神灭论韩愈:道统、仁学柳宗元:气一元论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王安石:五行、人性论周敦颐:太极二程:天理、人性张载:气一元论、人性朱熹:理一元论、格物穷理、人性陆九渊:心即理、朱陆之争浙东事功学派王守仁: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罗钦顺:理一分殊、人性、批判陆王王廷相:理在气中、认识论、人性论黄宗羲: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王夫之:气者理之依、认识论、知行论、人性论颜元:理气融为一片、六府三事、习行格物、功利主义戴震:气化即道、血气心知、理存于欲谭嗣同:仁学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1唯意志主义2生命意志3权力意志4重估一切价值5力比多6实证主义7多数人的暴政8最大幸福原则9证实原则1宽容原则2语言学转向3逻辑原子主义4摹状词5罗素悖论类型理论6命题函项家族相似7绵延8两种时间9生命冲动1纯粹经验2信仰意志3实用主义翻译原则4意向性5悬隔判断6生活世界7回到事物本身8此在91存在先于本质2自在自为大全3临界状态4自由与超越存在5荒谬6效果历史7视域融合8能指所指9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1语旨力言语行为理论2戴维斯纲领异常一元论3范畴错误4范式5无公度性6知识型7描述的形而上学8非自然意义理论9证伪原则1三个世界2科学的内部史和外部史3作为公平的正义4译不准定理5逻各斯中心主义6原型写作现代西方哲学论述孔德:思想发展三阶段及其问题穆勒:逻辑体系、多数人的暴政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生三层次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权力意志克尔凯郭尔:孤独的个人、存在三环节、人生道路三阶段柏格森:绵延、时间弗雷格:语境原则、含义与指称、真理论罗素:逻辑原子主义、摹状词以及后人批判维特根斯坦:逻辑论、图式论、语言的界限、可说与不可说、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意义即用法、遵守规则悖论、私人语言、治疗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胡塞尔:意向性、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先验还原)、回到事物本身、目的论的历史解释、解释学循环、生活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判、表述海德格尔:对传统存在论的批判、存在论的现象学此在、先行到死中去、此在与时间、时间观、真理观、良心论、思想和语言、解释学的现象学及利科批判、理解筹划解释、解释学循环(前有前见前设)萨特:现象学一元论、意识理论、自在自为、自由观、人生处境梅洛庞蒂:身体主体、知觉观、可逆性雅斯贝尔斯:大全、存在与超越存在、交往理论、临界处境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继承发展、偏见是合理的、解释学与自然科学、效果历史与视域融合加缪:荒谬马塞尔:奥秘与问题、第一反思与第二反思罗蒂:基础主义批判、本质主义批判、表象主义批判波普尔:证伪证实异同、知识增长模式、三个世界理论德里达:解构主义、写作的意义。
中哲整理
中哲名词解释1.祖先崇拜:最初的祖先崇拜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演化而成, 目的是祈求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祖先鬼魂保佑本氏族的成员,能够赋予氏族成员勇气和力量, 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抚慰。
后期主要是纪念祖先的功绩, 借用祖先崇拜来加强共同的血缘关系, 以巩固以血缘为基础的内部团结, 以及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之一,指对祖先亡灵的崇拜,是一种古老崇拜观念的发展,如图腾崇拜也可以说是祖先崇拜,不过在图腾崇拜中的图腾物,是代表与氏族祖先有“血缘”关系的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物,大都留有自然崇拜的痕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靠自身力量战胜自然力的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氏族和部落社会,部落首领和已故祖先的地位大大加强,人们的崇拜心理发生转移,在原始人看来,已故祖先的亡灵同样有能力保护和赐福子孙,所以转而崇拜他们。
祖先崇拜观念比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观念要产生得晚,一般认为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家庭开始形成之后,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充分发展。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把本家族祖先亡灵看作具有超自然灵力而加以崇拜的一种宗教形式。
产生于原始社会氏族时代。
是死灵崇拜和血统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仅有对亡灵供给随葬品和提供祭奠的观念和行为,并不一定表明祖先崇拜已经产生。
严格意义的祖先崇拜指对先祖亡灵尊崇敬拜,并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儿孙保佑赐福。
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许多民族之中。
在狩猎民族中,农耕阶段之前人们对已经亡故的祖先与儿孙间的连带观念较淡薄,祖先崇拜不发达,进入农耕阶段后才普遍盛行。
祭祖活动以家族为范围举行,父亲即家族祭司,父亡子继。
出嫁妇女只能祭拜夫家祖先。
无子孙祭祀的先祖亡灵,被认为将成为贫苦无告的游魂。
所以在宗法社会中,生育男孩被认为是一生中对祖先神应尽的最大义务。
中国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即源于此。
各家祖先一般只作各家的守护神,不接受外人祭拜。
联宗祭祖之俗在中国盛行数千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传统有深远的影响。
中哲复习内容.doc
先秦部分:(重点关注孟、荀、韩非、墨、庄)儒家:孔子:正名:正名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即完全以周代礼乐之制度来治理国家的想法,认为人皆各安其位, 各谋其事便可天下太平。
但问题是春秋时代,人们不安其位并非不知其位,而是因利欲驱动而想求更高的位置。
子曰:必先正名。
此思想虽然在春秋时代并未解决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 但却极大的影响了其后中国的政治与思想文化。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晚年认为,行礼必须有内在的基础,只有有了内在的基础,礼才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而这种内在的基础就是仁。
在孔子那里,仁是人的一种内在行为,也是一系列心灵内在品质的表现。
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仁的这些品质。
中庸:中庸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最早见于论语,传世有《中庸》一篇。
中庸思想认为,处理一切事务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所谓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这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
同时,中庸还不仅仅是一种的美德,还是一切道德修养和处理事务的最基本原则与方法,还包含了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中庸不是中间骑墙,而是代表了-•种在应对事物,处理问题过程中的时中态度,即能随时对照客观现实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与执行措施。
孟子: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及其特出的思想特征: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也性善论,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但是孟子性格与控制有很大不同。
孔子是个谆谆长者,性格温和,孟子则以好辩著称,个性强烈。
性善论:(四端)孟子所倡导的伦理观点。
孟子认为从人自然显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可以发端(发现)出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因此可以看出这四德是人先天所固有的。
所以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人性之善就好像水之就下是自然而然的。
浩然之气: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在孟子看来:人的内心可以通过“集义”即在人的生命历程中逐步积累的道义和知识来成就浩然之气,因为浩然之气本身必须配以“义”与“道”,没有道义则馁。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哲学部分)-word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哲学部分)哲学常用术语总结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中哲重点
《哲学导论》1、什么是哲学反思?哲学反思就是指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显然,反思的对象就是“思想本身”。
就是要表明我们在思维中借助感性对象,以反过来追溯他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2、本体和本体论?本体就是指存在,这种存在不是规定的具体的而是不规定的超验的存在。
本体论就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也称为存在论。
3、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具体说,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这一事物较之他事物就是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
他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逻辑先在性”可分为“自在”与“自为”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
后者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4、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人本主义是指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专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如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存在主义等。
科学主义是指“科学主义”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近代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忽视甚至否认传统的哲学,才能使科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从传统的“形而上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
5、逻辑学是以人的思维为对象、研究人的思维规律的科学。
哲学术语解释
83个马哲名称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中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中英文哲学名词解释
形上学(Metaphysics):研究我们所接触的物质世界的背後到底是什麽,甚至这个物质世界到底存不存在。
(见"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美学:研究一件事物要具备什麽元素才能称得上是"美"。
伦理学:研究人应以怎样的行为标准去生活,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
生态哲学(Ecophilosophy):研究世界各地的哲学及文化趋势与地球生态的关系。
一元论(Monism):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元素造成的。
二元论(Dualism):宇宙万物都由两部份组成的。
例如:柏拉图的二元论是"宇宙分为理型世界与感官世界"(见"理型论")。
无神论(Atheism):宇宙没有神。
一神论(Monotheism):全宇宙只有一个神。
例如:基督教。
多神论(Polytheism):宇宙中有多过一个神。
例如:佛教。
不可知论(Agnostism):无法确定是否有神存在。
泛神论(Pantheism):认为假如神是无穷无限的话,他便应存在於(他所造的)万物中。
自然神论(Deism):相信神在创造宇宙万物之後,只会透过大自然显现自己,绝对不会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显现。
知识论:关於知识的起源及其本质的一些理论。
宇宙论:关於宇宙、时间及空间的来由和它们的本质的一些理论。
理型论:宇宙分为"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比如说:人是由肉体(理型)和灵魂(感官)组成的。
机械论(Machanistism):一种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都在相同且永远不变的规则下活动,因此所有的变化都能用数学精确地计算出来。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研究人类的个体的存在,一个人的存在方式。
理想主义(Idealism):相信在生命的基本物质上,有一种精神、思想存在着。
虚无主义(Nihilism):每一件事物都没有特别的意义,怎样都可以。
理性主义(Rationalism):在学习知识上,理性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墨子》中哲学术语的翻译研究
《墨子》中哲学术语的翻译研究
《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哲学术语也很多,这些术语在翻译中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墨子》中哲学术语的翻译。
首先,我们需要熟悉《墨子》中的哲学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墨子》中的哲学术语大致可以分为“天道”、“人道”、“道德”、“礼仪”、“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几大类。
每一类哲学术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因此翻译时需要把握好其特定的含义,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精神。
其次,在翻译《墨子》中的哲学术语时,需要采用一定的翻译策略。
首先,应当根据语境和文化背景来确定术语的翻译,以保持术语的原意;其次,要尽量采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最后,应当考虑术语的发展变化,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综上所述,翻译《墨子》中的哲学术语需要熟悉术语的内涵,并采用一定的翻译策略,以保持原文的精神,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同时也能够表达原文的意义。
哲学用语知识点归纳总结
哲学用语知识点归纳总结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道德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在哲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概念和术语,这些术语是理解和探索哲学思想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哲学用语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存在1. 实在性(Actuality):指事物的真实存在,是指事物的存在状态。
2. 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学科,探究事物的实在性、本质和属性等。
3. 真实(Truth):指对事物或命题的正确描述,是判断语句和主张的属性。
二、认识与知识1. 经验(Experience):通过感觉、观察和实践等方式获得的知识和情感的总和。
2. 知觉(Perception):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和认识。
3. 理性(Reason):指思维的能力,通过推理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获得的知识。
4. 直观(Intuition):指直接知觉而非推理获得的知识。
5. 可能与必然(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指事物的存在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6. 真理(Truth):指正确的或与事实相符的观点或命题。
三、价值与伦理1. 伦理学(Ethics):研究道德原则、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的学科。
2. 美学(Aesthetics):研究审美经验、艺术与美的性质等的学科。
3. 道德(Morality):指个体或社会行为与规范、原则和价值观念的关系。
4. 人性(Human Nature):指人类共同的本性和特征。
5. 自由(Freedom):指个体的自主意识和行为的自由。
6. 义务(Obligation):指根据道德或法律规则,个体必须履行的责任或义务。
四、形而上学1. 存在与本质(Being and Essence):指事物存在的方式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2. 质料(Substance):指各种事物的本质和存在形式。
3. 普遍与个别(Universal and Particular):指事物的共性与个体差异。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中哲篇)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中哲篇)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先秦时期,声称有“诸子百家”,但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儒、道、法、名、墨、阴阳家、兵家。
下面就此几家主要思想概况以及名词释义做一个简要说明。
一、易经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
《易经》有三易;简易、变易、不易。
《易经》最初用于占卜和预报天气,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是一部无所不包的巨著。
1、十翼孔子撰写,〈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等篇章,共有十篇,称为“十翼”。
后世又称为《易传》并列入《易经》。
2、易易字从日从勿,指太阳影响万物生育。
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取自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日出为易,也是“乾”的本义。
3、变易变化,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日升而天明,日落而天黯。
明而接黯,黯而续明。
终而复始,无始无终。
一如生死。
一如成败。
一如兴亡。
合明,生,成,兴之类为阳。
总黯,死,败,亡之属为阴。
阴阳相生相克,万事周而复始,是谓易。
系辞传云,生生之谓易。
生生者,不绝也。
4、不易不变,变化是现象,不变是规律。
宇宙的事物存在状态是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时时在变易之中,又保持一种恒常。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5、“周”《周易》一名的“周”字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中国陕西省岐山县(古称西岐,西周发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6、“经”《易经》的“经”字是指经典的著作。
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
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
中国哲学名词整理
中国哲学名词整理★三纲八目:三纲: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
阐明高明的德行,亲爱人民,才达到最高的至善的道德境界。
要求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来恢复本性,找回本来善良的内在本性。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的纲目序列,也是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处世所致力的崇高目标,以及达到这样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明明德的功夫,平天下是止于至善的显现。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思想:分歧、核心、思想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起,“子”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2、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核心是以下的几个范畴:天人关系,(天道观本原和人道观人生哲学)古今关系、(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变迁关系,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知行关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求知的方法)名实关系.(名称和现实概念和实在之间的关系)3、春秋时期:先秦儒家、先秦墨家、先秦道家、兵家,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孙子兵法。
4、战国时期:先秦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
先秦名家惠施、公孙龙。
先秦杂家、吕氏春秋、吕不韦。
先秦儒家孟子、荀子。
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主张“势术法”三者并用三者皆为帝王之具,不可偏废。
主张人性恶,趋利避害是法度赏罚并用的人性论的前提,倡导无为而治。
君子任由大臣自为,自己掌握赏罚大权。
★仁义:1. 孟子处理宗法等级制度下的根本的人伦关系.。
“仁”为安身立命之所,“义”是处事行为之规。
2. 特别是“仁”发源与人们自然的恻隐之心,突出一个情字,”义”奠基与人们内在的羞恶之心,突出一个理字。
(情理)3. 孟子将“仁义”相合使“仁义”成为人生之道,社会之义的同义词和代名词。
★中庸:平常、常道1. 是孔子思想中的方法论和重要的哲学观点。
2. 是一种适度、恰当的追求和谐思想的方法和行为方式,“中”:中正、中和、不偏不依,“庸”:平常、常道,是儒家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的最高标准。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汇编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诚chéng Sincerity“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基本含义是真实无妄。
儒家认为,“诚”是“天道”或“天理”的本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
同时,“诚”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础,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内心真实无妄之上,否则便是虚妄,《中庸》称之为“不诚无物”。
圣人以“诚”为本性,其言行自然与“天道”“天理”相合;君子则以“诚”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以及达于“天道”“天理”的途径。
Sincerity is among the coreconcepts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thought. Basically, it means truthfulnesswithout deceit. Confucians believed that sincerity is the essence of the “way of heaven” or “principles of heaven,” a basis on which everything else is built. At the same time,sincerity is also the root and foundation of morality. All moral deeds must be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sincerity from the bottom of the heart. Otherwise,they are nothing but pretension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maintains, “Nothing can be achieved without sincerity.”Sages are sincere by nature. Therefore, their words and deeds are naturallyconsistent with the “way of heaven” and the “principles of heaven.” Junzi (a man of virtue) upholds sincerity as his goal for moralattainment and an approach to achieving the “way ofheaven” and the “principles ofheaven.”例句Examples:◎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攻】墨翟的战争观,是兼爱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认为兼并和侵略战争于民危害最大。
【名实】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后墨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名是事物的概念。名的作用在于指谓、描绘内容,名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并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名实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促进了名实论和形式逻辑理论的发展。后来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决定于实,一旦形成也不能轻易改变。
【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神器】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器,物。神器,神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
【逍遥】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即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如果借助了一定的条件,则会“为物所役”、“所累”,从而不自由。
【法】①指法律、法令、法规等。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行为规范。先秦法家强调法,商鞅提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管子》明确以法为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并视之为“圣君之宝用”。韩非对法作了更深入、全面的规定,认为法是由统治者制定并公开颁行的法律条文,是赏罚的依据,必须具有兑现的效力,并使百姓明了、遵守。②佛教名词。通指一切事物。又指佛、法、僧三宝之一,即佛教的经典和教义。
【两仪】中国古代易学范畴。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
【四象】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之意。
【消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消,消亡;息,增长。指世界万物的存在过程是一个消亡与发生相统一的过程。
【太一】“太”是至高至极;“一”是唯一。①“道”的别称。③星宿名或天神之别称。
【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术】①手段、策略。法家的重要术语,实际上是君主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权术。②方法、学说,如道术、方术。
【势】①权力和地位。即权势。法家强调的统治方法之一,认为权势是君主实行法治的必要条件,君主之权势,就在于握有刑德赏罚之权,从而使群臣对君主绝对服从。君之失势,如虎豹失其爪牙,必然身死国亡。②趋势。唐柳宗元《封建论》以封建制为历史趋势。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理势统一的学说,以势为理即历史规律所表现的必然趋势。并以此论证社会历史的进化发展。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性】一般指人性,亦有天性、物性的意蕴。
【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主义思想。
【自然】含义相当广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的作用来干预。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中哲重要哲学术语简释
【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语出《易传·系辞上》。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形而上】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无形的东西。《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指无形的精神本体(道),“形而下”指由道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器)。“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常被各家用来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等。
【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气】本义为云烟、云气。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即事物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即“五德”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邹衍继承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五德终始”、“循环相胜”的观点,试图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五德终始”说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是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寻找理论根据的。
【天志】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观。认为天是有意志、能对人的善恶进行赏罚的最高主宰。
【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王霸之辩】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秦汉以后王霸并用。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天地万物的总称。宇,空间;宙,时间。东汉科学家张衡则认为:人们观测到的天地是有限的,而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后来的唯物论者大都肯定张衡的观点。
【非命】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
【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尽心知性】孟子提出的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
【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德】道德,品德。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