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合集下载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教案示例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教案示例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教案示例目标:引导同学对所做旧题进行回顾反思,使对本章知识点、方法系统及易错点有一个更清晰的线索,框架,培养学生面对陌生情景的问题时,能从运用知识点,方法体系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的解题策略。

难点:策略意识的归纳提取及运用 范例:例1.(1)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 10=0,则有等式a 1+a 2+……+a n =a 1+a 2+……+a 19-n (n<19, n ∈N) 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 n }中,若b 9=1,则有等式________成立。

(2)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中,若第k,n,p 项成等比数列,则其公比为( )。

A 、p n n k --B 、k n n p --C 、p k n k --D 、np kp --(3)等差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S n 和T n , 若132+=n n T S n n ,则nn n b a lim ∞→等于( )。

A 、1 B 、36C 、32D 、94解析:以上三题都考查有关等差、等比数列概念,此处知识要点是定义、公式的理解运用。

问题主要是“知三求二”类的方程计算,方法有①“基本量法”(即把问题化归到a 1,d 或q 上去,简单可行,但通常较为麻烦);②“表示技巧法”(在等差、等比数列中任两项都可互相表示;中项;若有k,l,m,n ∈N 且k+l=m+n...{a n }为AP 则a k +a l =a m +a n , {a n }为GP ,则a k ·a l =a m ·a n );③还有少数问题可联系函数去解决。

(1)a 1+a 2+……+a n =a 1+a 2+……+a 19-n ,{a n }等差,a 10=0, 此处用了:2a 10=a 9+a 11=a 8+a 12=……=a n +a 20-n . 而a 20-n 的前一项为a 19-n ,故上式成立,若{b n }等比数列,b 9=1,对于n<17, 则有:11811710829=====-n n b b b b b b b ,b 1,b 2,b 3……,b n 中,b 18-n 的前一项为b 17-n ,b 1·b 2·b 3……b n =b 1·b 2·b 3……b 17-n (n<17, n ∈N). (2)若a k , a n , a p 成等比,设公比为q ,则p k n a a a ⋅=2, 由{a n }等差,设公差为d(d ≠0) 则 a k =a n +(k-n)d, a p =a n +(p-n)d, nnp a d n p a a q )(1-+==, ∴ 222))((])()[(d n p n k a d n p d n k a a n n n --+-+-+=∴))((2n p n k pk n a d n ----=, ∴ nk pn n k p k n q --=---+=21, 选B 。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数列、极限、数学法·用数学法明不等式教课目1.坚固掌握数学法的明步,熟表达数学法明的程.2.通案例,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法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3.培育学生的思能力,运算能力,和剖析、解决的能力.教课要点与点要点:稳固数学法意和有效性的理解,并能正确表达解程,以及掌握利用数学法明不等式的基本思路.点:用数学法明的不一样方法的及解技巧.教课程(一)复回:上一次我已学了数学法以及运用数学法解的步,同学想“多米骨牌”游,出数学法的步?生:数学法是用于明某些与自然数相关的命的一种方法.要命P(n).( 1)明当 n 取第一个 n0,正确,即 P(n0)正确;(2)假 n=k( k∈ N且 k≥n0)正确,明当 n=k+1 ,也正确,即由 P(k)正确推出 P (k+1)正确,依据( 1),( 2),就能够判断命 P(n)于从 n0开始的所有自然数 n 都正确.:演示小黑板或运用投影作.(作的目的是从中一步合适地运用假是数学法的关)作顶用数学法明:2+4+6+8+⋯ +2n=n(n+1).如采纳下边的法,?明:( 1)当 n=1 ,左 =2,右 =2,等式建立.(2)假 n=k ( k∈N,k≥1),等式建立,即2+4+6+⋯+2k=k( k+1).当 n=k+1 ,2+4+6+⋯+2k+(k+1)所以 n=k+1 ,等式也建立.依据( 1)( 2)可知,于随意自然数n,原等式都能建立.生甲:明程正确.生乙:明方法不是数学法,因第二步明,没有用假.:从形式上看此种明方法是数学法,但在要明 n=k+1 正确,未用到假,直接采纳等差数列乞降公式,背了数学法的本特色推性,所以不可以称之数学法.所以告我在运用数学法明,不可以机械套用两个步,在明 n=k+1 命建立,必定要利用假.(堂上作,指出学生作中不当之,有益于稳固旧知,新知的学清阻碍,使学生引以戒,所温故而知新)(二)授新:在明确数学法本的基上,我来共同研究它在不等式明中的用.(板)例 1 已知 x> -1 ,且 x≠0,n∈N,n≥2.求:( 1+x)n>1+nx.:第一 n=2 的状况.(板):( 1)当 n=2 ,左 =(1+x)2=1+2x+x2,右 =1+2x,因 x2> 0,原不等式建立.(在里,必定要之所以左>右,关在于 x2> 0 是由已知条件 x ≠ 0 得,下边明做)(2)假 n=k ( k≥2),不等式建立,即( 1+x)k> 1+kx.:在要的目是(1+x)k+1>1+(k+1)x,同学考.生:因用数学法,在明 n=k+1 命建立,必定要运用假,所以当n=k+1 .结构出假适的条件.所以有:( 1+x)k+1=( 1+x)kk( 1+x),因 x>-1(已知),所以 1+x>0 于是(1+x)(1+x)>(1+kx)(1+x).:将命化成如何明不等式(1+kx)( 1+x)≥ 1+( k+1)x.然,上式中“ =”不建立.故只要:( 1+kx)( 1+x)> 1+(k+1) x.提: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生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有比法、合法、剖析法.(提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在第二步明中,合理运用假的同,其本是不等式明,所以明不等式的所有方法、技巧手段都合用)生乙:明不等式( 1+kx)( 1+x)> 1+(k+1)x,可采纳作差比法.(1+kx)( 1+x) -[1+ ( k+1)x]=1+x+kx+kx2-1-kx-x=kx2>0(因 x≠0, x2>0).所以,( 1+kx)( 1+x)> 1+( k+1)x.生丙:也可采纳合法的放技巧.(1+kx)( 1+x) =1+kx+x+lx 2=1+(k+1)x+kx2.因 kx2> 0,所以 1+(k+1) x+kx2> 1+(k+1) x,即( 1+kx)( 1+x)> 1+(1+k)x 建立.生丁:⋯⋯(学生可能有其余多种明方法,培育了学生思品的广性,教及引):些方法,哪一种更便,更合适数学法的写格式?学生丙用放技巧明然更便,利于写.(板)将例 1 的格式完好范.当 n=k+1 时,因为 x> -1 ,所以 1+x> 0,于是左侧 =( 1+x)k+1=( 1+x)k(1+x)>( 1+x)( 1+lx )=1+(k+1)x+kx2;右侧 =1+(k+1)x.因为 kx2> 0,所以左侧>右侧,即( 1+x)k+1>1+(k+1)x.这就是说,原不等式当 n=k+1 时也建立.依据( 1)和( 2),原不等式对任何不小于 2 的自然数 n 都建立.(经过例 1 的解说,明确在第二步证明过程中,固然能够采纳证明不等式的相关方法,但为了书写更流利,逻辑更谨慎,往常经概括假定后,要进行合理放缩,以达到转变的目的)师:下边再举例子,来说明合理放缩的重要性.(板书)例 2 证明: 2n+2>n2,n∈N+.师:( 1)当 n=1 时,左侧 =21 +2=4;右侧 =1,左侧>右侧.所以原不等式成立.(2)假定 n=k 时( k≥1 且 k∈ N)时,不等式建立,即2k +2>k2.此刻,请同学们考虑n=k+1 时,如何论证 2k+1+2>( k+1)2建立.生:利用概括假定2k+1+2=2.2k+2=2(2k+2)-2 > 2· k2-2 .师:将不等式 2k2 -2 >( k+1)2,右侧睁开后得: k2+2k+1,因为转变目的十分明确,所以只要将不等式的左侧向 k2 +2k+1 方向进行转变,即:2k2-2=k 2 +2k+1+k2 -2k-3 .由此不难看出,只要证明k2 -2k-3 ≥0,不等式 2k2-2 > k2 +2k+1 即建立.生:因为 k2-2k-3= ( k-3 )( k+1),而 k∈N,故 k+1>0,但 k-3 ≥ 0 建立的条件是 k≥ 3,所以当 k∈ N时, k-3 ≥ 0 未必建立.师:不建立的条件是什么?生:当 k=1,2 时,不等式 k-3 ≥ 0 不建立.师:因为使不等式不建立的k 值是有限的,只要利用概括法,将其逐个考证原命题建立,所以在证明第一步中,应增补考证n=2 时原命题建立,那么,n=3 时能否也需要论证?生:n=3 需要考证,这是因为数学概括法中的第一步考证是第二步概括假定的基础,而第二步中关于 k 是大于或等于 3 才建立,故在考证时,应考证 n=3 时,命题建立.师:(增补板书)当n=2 时,左=22+2=6,右=22=4,所以左>右;当 n=3 时,左 =23+2=10,右 =32=9,所以左>右.所以当 n=1,2,3 时,不等式建立.(以下请学生板书)(2)假定当 n=k( k≥ 3 且 k∈N)时,不等式建立.即2k+2>k2.因为=k2+2k+1+k2-2k-3=(k2+2k+1)+(k+1)( k-3 )(因 k≥3,则 k-3 ≥0,k+1>0)≥k2+2k+1=(k+1)2.所以 2k+1+2>( k+1)2.故当 n=k+1 时,原不等式也建立.依据( 1)和( 2),原不等式关于任何 n∈N 都建立.师:经过例 2 可知,在证明 n=k+1 时命题建立过程中,针对目标k2+2k+1,采纳减小的手段,可是因为k 的取值范围(k≥1)太大,不便于减小,所以,用增添奠定步骤(把考证n=1.扩大到考证n=1,2,3)的方法,使假定中k 的取值范围合适减小到 k≥3,促进放缩成功,达到目标.(板书)例 3 求证:当 n≥2 时,(由学生自行达成第一步的考证;第二步中的假定,教师应要点解说 n=k 到n=k+1 命题的转变过程)师:当 n=k+1 时,不等式的左侧表达式是如何的?生:当 n=k+1 时,k 项,应是第 2k 项,数列各项分母是连续的自然数,最后一项为哪一项以3k 在 3k 后边还有 3k+1、 3k+2.最后才为 3k+3 即 3( k+1),所以正确(在这里,学生极易出现错误,错误的思想定势以为从n=k 到n=k+1 时,只增添一项,乞降式中最后一项即为第几项的通项,教师在这里要侧重剖析,化解难点.)运算,应针对问题的特色,奇妙合理地利用“放缩技巧”,使问题获取简捷的证明:(板书略)师:设 S(n)表示原式左侧, f (n)表示原式右侧,则由上边的证法可知,从 n=k 到 n=k+1 命题的转变门路是:要注意:这里 S ′( k)不必定是一项,应依据题目状况确立.(三)讲堂小结1.用数学概括法证明,要达成两个步骤,这两个步骤是缺一不行的.但从证题的难易来剖析,证明第二步是难点和要点,要充足利用概括假定,做好命题从 n=k 到 n=k+1 的转变,这个转变要求在变化过程中结构不变.2.用数学概括法证明不等式是较困难的课题,除运用证明不等式的几种基本方法外,常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放缩法,针对目标,合理放缩,进而达到目标.3.数学概括法也不是全能的,也有不可以解决的问题.错误会法:(2)假定 n=k 时,不等式建立,即当 n=k+1 时,则 n=k+1 时,不等式也建立.依据( 1)( 2),原不等式对 n∈N+都建立.(四)课后作业1.课本 P121: 5, P122: 6.2.证明不等式:(提示:(1)当 n=1 时,不等式建立.(2)假定 n=k 时,不等式建立,即那么,这就是说, n=k+1 时,不等式也建立.依据( 1)( 2)可知不等式对 n∈N+都建立.)3.关于随意大于 1 的自然数 n,求证:(提示:(2)假定 n=k 时,不等式建立,即这就是说, n=k+1 时,原不等式建立.依据( 1),( 2)可知,对随意大于 1 的自然数 n,原不等式都建立.)用数学概括法证明①式:(1)当 n=3 时,①式建立.(2)假定 n=k ( k≥ 3, k∈ N)时,①式建立,即2k> 2k+1.那么 2k+1 =2k·2>2( 2k+1)=2( k+1)+1+(2k-1 )>2(k+1) +1(因 k≥ 3,则 2k-1 ≥5>0).这就是说,当 n=k+1 时,①式也建立.依据( 1)( 2)可知,对全部 n∈N,n≥3①式都建立,即f讲堂教课方案说明1.数归法是以皮亚诺的概括公义作为依照,把概括法与演绎法联合起来的一种完好概括法.数学概括法证明中的两个步骤表现了递推思想.在教课中应使学生明确这两个步骤的关系: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照,缺一不行,不然就会致使错误.为了获得优秀的教课成效,不如利用“多米诺骨牌”游戏来加深这两步骤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在演示时,应分三种状况:( 1)推倒第一张,接着挨次倒下直至最后一张;( 2)推倒第一张,半途某处停止,最后一张不倒;( 3)第一张不倒,后边不论可否推倒,都不会所有倒下.经过详细生动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括法的本质.2.用数学概括法证明不等式,宜先比较n=k 与n=k+1 这两个不等式间的差别,以决定 n=k 时不等式做何种变形,一般地只好变出 n=k+1 等式的一边,而后再利用比较、剖析、综合、放缩及不等式的传达性来达成由 n=k 建立推出 n=k+1 不等式建立的证明.数列极限数学概括法用数学概括法证明不等式3.要注意:在证明的第二步中,一定利用“ n=k 时命题建立”这一概括假定,而且由 f (k)到 f (k+1),其实不老是仅增添一项,如例 2,4.要教会学生思想,走开研究解答问题的思想过程几乎是不行能的,所以在平时教课中,特别是解题教课中,一定把教课集中在问题解答者解答问题的整个过程上,培育学生构作问题解答过程的框图,因为用文字、符号或图表简洁地表达解答过程或结果的能力,表达表达自己解题思路的能力,这也是问题解答所必要的.11 / 11。

数列1

数列1
1,1,1,1, · · ·.
2 1 . 41421
(4)
(5)
(6)
定义:
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叫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首项), 第2项,· · · · · · ,第n项, · · · · · · 。
根据数列的定义知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 的一列数,因此若数列中被排列的数相同,但 次序不同,则不是同一数列。
1 2 , 2 3 , 3 4 , 4 5 , 5 6 .
(2)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n=1,2, 3,4,5,得么数列a n 的前5项为
-1,2, - 3,4, - 5.
例2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3,5,7; 解:此数列的前四项1,3,5,7都 是序号的2倍减去1,所以通项公式 是:
作业:
P46 习题十七 1、2。
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 谢 大 家!
返回
石器时代定义: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1] ,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 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会使用陷阱捕捉猎物。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 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 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第六章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一 数 列
6、1 数列
1,2,3,4,5,· · ·n, · · · .(1)
1, , , , ,· · · ,· · ·. (2)

二、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二、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二、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数列、极限、
要点:数列部分主要研究的是两个问题 1、如何求数列的通项 an 2、如何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从一般→具体→一般 如:①猜想通项、根据递推关系猜通项、等差(等比) 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般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等差(等比)数列求和→一般数列求和。 研究等差(等比)数列的主要数学方法
二、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数列、极限、
1、如何求数列的通项 an
(1)根据等差(等比)数列求通项 (2)利用递推关系求通项 (3)猜想、归纳求通项 (4)根据sn与an的关系求通项
二、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数列、极限、
2、如何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1)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sn (2)特殊方法:①倒序相加 ②错位相减 ③裂项求和 ④分组求和 研究等差(等比)数列的主要数学方法: (1)猜想与归纳 a − a = d n-1个式子相加an-a1=(n-1)d a −a =d (2)累差法 ... = ... ∴an=a1+(n-1)d a −a =d (3) 累积法 a2/a1=q,a3/a2=q,…,an/an-1=q.n-1个式子相乘得an/a1=q ∴an=a1qn-1
n n
2 1 3 2

n
n −1
n-1
二、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3、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各项和 s=limsn=a1/(1-q)
{ a /a
n
|q|<1且q≠固定:两步一结论 灵活证法:p(k) p(k+1) 新的命题,注意 归纳假设的构造。
二、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例1、(1)已知数列{a }的前n项的sn=a -1 (a是不为0的实数),那么{an} ( ) A.一定是等差数列。B.一定是等比数列。 C.或者等差或者等比。D.既非等差也非等比。 (2)a,b,c成等比数列,那么关于x的方程 ax2+bx+c=0 ( ) A.一定有两不相等的实数根。B.一定有两相等 的实数根。C.一定没有实数根。D.以上情况均 可出现。

第四章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第四章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第四章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一、数列知识梳理:1、数列的概念: (1) 叫做数列, 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2)数列的本质,数列可以看作 的函数f(n),当自变量n 一个定义在正整数N 或它的有限子集{}1,2,,n 上从1开始一次去正整数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f(1),f(2),,f(n),通常用n a 代替f(n),于是数列的一般形式为12,,,,n a a a 简记{n a },其中n a 是数列{n a }的第n 项。

(3)数列的分类:①按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 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②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分 , , , 。

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数列。

2、数列的通项公式:(1) 叫做数列的通项。

数列的第n 项n a如果通项 这个公式叫做数列的 n a 与项数n 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通项公式,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注意n a 与{n a }的区别。

(2)数列通项公式求法:① 观察归纳法:先观察哪些因素随项为n 的变化而变化,哪些因素不变;分析符号、数字、与项数n 在变化过程中的联系,初步归纳出公式,再取n 的特殊值进行检验是否正确。

② 公式法:利用等差等比的通项公式 ③ 逐差法; ④ 递推关系法;⑤ 利用n S 与n a 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⑥ 归纳猜想。

4、数列的递推公式:(1) 这种表示数列的式子叫数列的 给出数列第一项(或前几项)并给出每一项与它前一项(或前若干项)关系式 递推公式,由递推公式给出的数列叫递推数列。

(2)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 ; 1a a =,1n n a a d +=+ (n N ∈)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 ;1(0)a b b =≠,1n n a a q += (0,q n N ≠∈)(3)几类简单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①1()n n a a f n +=+型,累加法; 1()n n a a g n +=⋅型,累乘法; ②1(0,1)n n a pa q p q p p +=+≠≠、为常数,且型,待定系数法;③21n n n a pa qa ++=+(p 、q 为常数,且p+q=1)以p=1-q 代入构造新数列11n n n b a a ++=-;④11n n n n a a ba a -+=+,倒数法; ⑤归纳法。

数列、数列的极限与数学归纳法

数列、数列的极限与数学归纳法

一、复习策略本章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点之一,它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也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因而历来是高考的重点.高考对本章考查比较全面,等差、等比数列,数列的极限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不会遗漏.就近五年高考试卷平均计算,本章内容在文史类中分数占13%,理工类卷中分数占11%,由此可以看出数列这一章的重要性.本章在高考中常见的试题类型及命题趋势:(1)数列中与的关系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最为常见的题目,要切实注意与的关系.关于递推公式,在《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是:“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近几年命题严格按照《考试说明》,不要求较复杂由递推公式求通项问题.(2)探索性问题在数列中考查较多,试题没有给出结论,需要考生猜出或自己找出结论,然后给以证明.探索性问题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3)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必考.这类考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又有解答题;有容易题、中等题,也有难题.(4)求和问题也是常见的试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应掌握,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5)将数列应用题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问题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从本章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来看,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多注重能力的考查.通过上述分析,在学习中应着眼于教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不要盲目扩大,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理解概念,熟练运算巧用性质,灵活自如二、典例剖析考点一:数列的通项与它的前n项和例1、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自然数(不包括1)叫做质数.41,43,47,53,61,71,83,97是一个由8个质数组成的数列,小王正确地写出了它的一个通项公式,并根据通项公式得出数列的后几项,发现它们也是质数.试写出一个数P满足小王得出的通项公式,但它不是质数,则P=__________.解析:,.显然当时有因数41,此时.答案:168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数列的前n项写数列的通项的能力.体现了根据数列的前n项写通项只能是满足前n项但不一定满足其所有的性质的特点.例2、已知等差数列中,,前10项之和是15,又记.(1)求的通项公式;(2)求;(3)求的最大值.(参考数据:ln2=0.6931)解析:(1)由,得,.(2).(3)法一:,,由ln2=0.6931,计算>0,<0,所以极大值点满足,但,所以只需比较与的大小:,.法二:数列的通项,令,.点评:求时,也可先求出,这要正确理解“”,其中应处在的表达式中的位置.例3、已知数列的首项,前项和为,且.(1)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2)令,求函数在点处的导数,并比较与的大小.解析:(1)由已知时,.两式相减,得,即,从而.当时,.又.从而.故总有.又.从而.即是以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2)由(1)知,.当n=1时,(*)式=0,;当n=2时,(*)式=-12<0,;当n≥3时,n-1>0.又,,即(*)式>0,从而.考点二: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例4、有n2(n≥4)个正数,排成n×n矩阵(n行n列的数表,如下图).其中每一行的数成等差数列,每一列的数成等比数列,并且所有的公比都相等,且满足:a24=1,a42=,a43=,(1)求公比q;(2)用k表示a4k;(3)求a11+a22+a33+…+a nn的值.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阅读理解,熟悉矩阵的排列规律,其次是灵活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求解.解:(1)∵每一行的数列成等差数列,∴a42,a43,a44成等差数列,∴2a43= a42+a44,a44=;又每一列的数成等比数列,a44=a24·q2,a24=1,∴q2=,且a n>0,∴q=.(2)a4k= a42+(k-2)d=+(k-2)( a43-a42)=.(3)∵第k列的数成等比数列,∴a kk= a4k·q k-4=·()k-4= k·()k (k=1,2,…,n).记a11+a22+a33+…+a nn=S n,则S n=+2·()2+3·()2+…+n·()n,S n=()2+2·()3+…+(n-1) ()n+n()n+1,两式相减,得S n=+()2+…+()n-n()n+1=1-,∴S n=2-,即a11+a22+a33+…+a nn=2-.例5、已知分别是轴,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且(n=2,3,4,…),在射线上从下到上依次有点,且=(n=2,3,4,…).(1)求;(2)求;(3)求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解析:(1)由已知,得,(2)由(1)知,.且均在射线上,..(3)四边形的面积为.又的底边上的高为.又到直线的距离为.,而,.点评:本题将向量、解析几何与等差、等比数列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在知识交汇点设题的命题原则.其中割补法是解决四边形面积的常用方法.考点三:数列的极限例6、给定抛物线,过原点作斜率为1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其次过作斜率为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过作斜率为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由此方法确定:一般地说,过作斜率为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设的坐标为,试求,再试问:点,…向哪一点无限接近?解析:∵、都位于抛物线上,从而它们的坐标分别为,∴直线的斜率为,于是,即,.因此,数列是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又,,因此点列向点无限接近.点评:本例考查极限的计算在几何图形变化中的应用,求解问题的关键是要利用图形的变化发现点运动的规律,从而便于求出极限值来.例7、已知点满足:对任意的,.又已知.(1)求过点的直线的方程;(2)证明点在直线上;(3)求点的极限位置.解析:(1),,则.化简得,即直线的方程为.(2)已知在直线上,假设在直线上,则有,此时,也在直线上.∴点在直线上.(3),即构成等差数列,公差,首项,,故...故的极限位置为(0,1).考点四:数学归纳法例8、设是满足不等式的自然数的个数.(1)求的解析式;(2)设,求的解析式;(3),试比较与的大小.解析:先由条件解关于的不等式,从而求出.(1)即得.(2).(3).n=1时,21-12>0;=2时,22-22=0;n=3时,23-32<0;n=4时,24-42=0;n=5时,25-52>0;n=6时,26-62>0.猜想:n≥5时,,下面对n≥5时2n>n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i)当n=5时,已证25>52.(ii)假设时,,那么..,即当时不等式也成立.根据(i)和(ii)时,对,n≥5,2n>n2,即.综上,n=1或n≥5时,n=2或n=4时时.点评:这是一道较好的难度不太大的题,它考查了对数、不等式的解法,数列求和及数学归纳法等知识.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作用.例9、已知数列中,,.(1)求的通项公式;(2)若数列中,,,证明:,.解:(1)由题设:,.所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即的通项公式为,.(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ⅰ)当时,因,,所以,结论成立.(ⅱ)假设当时,结论成立,即,也即.当时,,又,所以.也就是说,当时,结论成立.根据(ⅰ)和(ⅱ)知,.考点五:数列的应用例10、李先生因病到医院求医,医生给他开了处方药(片剂),要求每12小时服一片,已知该药片每片220毫克,他的肾脏每12小时排出这种药的60%,并且如果这种药在体内残留量超过386毫克,将会产生副作用,请问:李先生第一天上午8时第一次服药,则第二天早上8时服完药时,药在他体内的残留量是多少毫克?如果李先生坚持长期服用此药,会不会产生副作用?为什么?解:(1)设第次服药后,药在他体内残留量为毫克,依题意,故第二天早上8时第三次服完药时,药在他体内的残留量是343.2毫克.(2)由,,.故长期服用此药不会产生副作用.例11、(07安徽高考)某国采用养老储备金制度.公民在就业的第一年就交纳养老储备金,数目为a1,以后每年交纳的数目均比上一年增加d(d>0),因此,历年所交纳的储务金数目a1,a2,…是一个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与此同时,国家给予优惠的计息政策,不仅采用固定利率,而且计算复利.这就是说,如果固定年利率为r(r>0),那么,在第n 年末,第一年所交纳的储备金就变为a1(1+r)n-1,第二年所交纳的储备金就变为a2(1+r)n-2,……,以T n表示到第n年末所累计的储备金总额。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求数列的极限 教案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求数列的极限 教案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求数列的极限·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求数列的极限.2.理解和掌握三个常用极限及其使用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化归转化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数列极限问题的能力.3.正确认识极限思想和方法是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使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3个常用极限时的条件.教学过程设计(一)运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求数列的极限师:高中数学中的求极限问题,主要是通过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把所求极限转化成三个常用极限:例1 求下列极限:师:(1)中的式子如何转化才能求出极限.生:可以分子、分母同除以n3,就能够求出极限.师:(2)中含有幂型数,应该怎样转化?师: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n-1结果如何?生:结果应该一样.师: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n或2n-1,能否求出极限?(二)先求和再求极限例2 求下列极限:由学生自己先做,教师巡视.判断正误.生:因为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只适用于有限个数列加、减、乘、除的情况.此题当n→∞,和式成了无限项的和,不能使用运算法则,所以解法1是错的.师:解法2先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出分子的和,满足了极限四则运算法则的条件,从而求出了极限.第(2)题应该怎样做?生: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先求出分母的和.=12.师:例2告诉我们不能把处理有限项和问题的思路及方法随意地搬到无限项和的问题中去,要特别注意极限四则运算法则的适用条件.例3求下列极限:师:本例也应该先求出数列的解析式,然后再求极限,请同学观察所给数列的特点,想出对策.生:(1)题是连乘积的形式,可以进行约分变形.生:(2)题是分数和的形式,可以用“裂项法”变形.例4设首项为1,公比为q(q>0)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怎样表示?师:看来此题要分情况讨论了.师:综合两位同学的讨论结果,解法如下:师:本例重点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能够使复杂问题条理化.同(三)公比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极限师:利用无穷等比数列所有各项和的概念以及求极限的知识,我们已经得到了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公式:例5计算:题目不难,可由学生自己做.师:(1)中的数列有什么特点?师:(2)中求所有奇数项的和实质是求什么?(1)所给数列是等比数列;(2)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四)利用极限的概念求数的取值范围师:(1)中a在一个等式中,如何求出它的值.生:只要得到一个含有a的方程就可以求出来了.师:同学能够想到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非常好,怎样得到这个方程?生:先求极限.师:(2)中要求m的取值范围,如何利用所给的等式?|q|<1,正好能得到一个含有m的不等式,解不等式就能求出m的范围.解得0<m<4.师:请同学归纳一下本课中求极限有哪些类型?生:主要有三种类型:(1)利用极限运算法则和三个常用极限,求数列的极限;(2)先求数列的前n项和,再求数列的极限;(3)求公比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极限.师:求数列极限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生甲:要注意公式使用的条件.生乙:要注意有限项和与无限项和的区别与联系.上述问答,教师应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必要的补充.(五)布置作业1.填空题:2.选择题:则x的取值范围是[ ].的值是[ ].A.2 B.-2 C.1 D.-1作业答案或提示(7)a.2.选择题:(2)由于所给两个极限存在,所以an与bn的极限必存在,得方程以上习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酌情选用.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掌握常用方法,深化学生思维.数学中对解题的要求,首先是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逻辑推理,寻找最常见的解题思路,当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即反思,为什么要这么做?对常用方法只停留在会用是不够的,应该对常用方法所体现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然后把这种思维方式加以运用.例1的设计就是以此为目的的.2.展示典型错误,培养严谨思维.求数列极限的基本方法,学生并不难掌握,因此,例2采取让学生自己做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展示出此类题目在解题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让学生从正确与谬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正误,强化求极限时应注意的条件,培养思维的严谨性.这种做法,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3.贯穿数学思想,提高解题能力.本课从始至终贯穿着转化的思想.而例4中的分类讨论思想,例6中的方程思想的应用,都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复杂问题条理化,隐藏的问题明朗化.因此,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才能达到系统概括知识内容,沟通各类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解题能力的要求.。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8页word文档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8页word文档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教学目标1.牢固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熟练表达数学归纳法证明的过程.2.通过事例,学生掌握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巩固对数学归纳法意义和有效性的理解,并能正确表达解题过程,以及掌握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路.难点: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不同方法的选择及解题技巧.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师:上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学归纳法以及运用数学归纳法解题的步骤,请同学们联想“多米诺骨牌”游戏,说出数学归纳法的步骤?生: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设要证命题为P(n).(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结论正确,即验证P(n0)正确;(2)假设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即由P(k)正确推出P(k+1)正确,根据(1),(2),就可以判定命题P(n)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自然数n都正确.师:演示小黑板或运用投影仪讲评作业.(讲评作业的目的是从错误中进一步强调恰当地运用归纳假设是数学归纳法的关键)作业中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4+6+8+…+2n=n(n+1).如采用下面的证法,对吗?证明:(1)当n=1时,左=2,右=2,则等式成立.(2)假设n=k时(k∈N,k≥1),等式成立,即2+4+6+…+2k=k(k+1).当n=k+1时,2+4+6+…+2k+(k+1)所以n=k+1时,等式也成立.根据(1)(2)可知,对于任意自然数n,原等式都能成立.生甲:证明过程正确.生乙:证明方法不是数学归纳法,因为第二步证明时,没有应用归纳假设.师:从形式上看此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归纳法,但实质在要证明n=k+1正确时,未用到归纳假设,直接采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违背了数学归纳法的本质特点递推性,所以不能称之为数学归纳法.因此告诫我们在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不能机械套用两个步骤,在证明n=k+1命题成立时,一定要利用归纳假设.(课堂上讲评作业,指出学生作业中不妥之处,有利于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使学生引以为戒,所谓温故而知新)(二)讲授新课师:在明确数学归纳法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来共同研究它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板书)例1已知x>-1,且x≠0,n∈N,n≥2.求证:(1+x)n>1+nx.师:首先验证n=2时的情况.(板书)证:(1)当n=2时,左边=(1+x)2=1+2x+x2,右边=1+2x,因x2>0,则原不等式成立.(在这里,一定要强调之所以左边>右边,关键在于x2>0是由已知条件x ≠0获得,为下面证明做铺垫)(2)假设n=k时(k≥2),不等式成立,即(1+x)k>1+kx.师:现在要证的目标是(1+x)k+1>1+(k+1)x,请同学考虑.生:因为应用数学归纳法,在证明n=k+1命题成立时,一定要运用归纳假设,所以当n=k+1时.应构造出归纳假设适应的条件.所以有:(1+x)k+1=(1+x)k (1+x),因为x>-1(已知),所以1+x>0于是(1+x)k(1+x)>(1+kx)(1+x).师:现将命题转化成如何证明不等式(1+kx)(1+x)≥1+(k+1)x.显然,上式中“=”不成立.故只需证:(1+kx)(1+x)>1+(k+1)x.提问: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生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在第二步证明中,合理运用归纳假设的同时,其本质是不等式证明,因此证明不等式的所有方法、技巧手段都适用)生乙:证明不等式(1+kx)(1+x)>1+(k+1)x,可采用作差比较法.(1+kx)(1+x)-[1+(k+1)x]=1+x+kx+kx2-1-kx-x=kx2>0(因x≠0,则x2>0).所以,(1+kx)(1+x)>1+(k+1)x.生丙:也可采用综合法的放缩技巧.(1+kx)(1+x)=1+kx+x+lx2=1+(k+1)x+kx2.因为kx2>0,所以1+(k+1)x+kx2>1+(k+1)x,即(1+kx)(1+x)>1+(1+k)x成立.生丁:……(学生可能还有其他多种证明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教师应及时引导总结)师:这些方法,哪种更简便,更适合数学归纳法的书写格式?学生丙用放缩技巧证明显然更简便,利于书写.(板书)将例1的格式完整规范.当n=k+1时,因为x>-1,所以1+x>0,于是左边=(1+x)k+1=(1+x)k(1+x)>(1+x)(1+lx)=1+(k+1)x+kx2;右边=1+(k+1)x.因为kx2>0,所以左边>右边,即(1+x)k+1>1+(k+1)x.这就是说,原不等式当n=k+1时也成立.根据(1)和(2),原不等式对任何不小于2的自然数n都成立.(通过例1的讲解,明确在第二步证明过程中,虽然可以采取证明不等式的有关方法,但为了书写更流畅,逻辑更严谨,通常经归纳假设后,要进行合理放缩,以达到转化的目的)师:下面再举例子,来说明合理放缩的重要性.(板书)例2证明:2n+2>n2,n∈N+.师:(1)当 n=1时,左边=21+2=4;右边=1,左边>右边.所以原不等式成立.(2)假设n=k时(k≥1且k∈N)时,不等式成立,即2k+2>k2.现在,请同学们考虑n=k+1时,如何论证2k+1+2>(k+1)2成立.生:利用归纳假设2k+1+2=2.2k+2=2(2k+2)-2>2·k2-2.师:将不等式2k2-2>(k+1)2,右边展开后得:k2+2k+1,由于转化目的十分明确,所以只需将不等式的左边向k2+2k+1方向进行转化,即:2k2-2=k2+2k+1+k2-2k-3.由此不难看出,只需证明k2-2k-3≥0,不等式2k2-2>k2+2k+1即成立.生:因为k2-2k-3=(k-3)(k+1),而k∈N,故k+1>0,但k-3≥0成立的条件是k≥3,所以当k∈N时,k-3≥0未必成立.师:不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生:当k=1,2时,不等式k-3≥0不成立.师:由于使不等式不成立的k值是有限的,只需利用归纳法,将其逐一验证原命题成立,因此在证明第一步中,应补充验证n=2时原命题成立,那么,n=3时是否也需要论证?生:n=3需要验证,这是因为数学归纳法中的第一步验证是第二步归纳假设的基础,而第二步中对于k是大于或等于3才成立,故在验证时,应验证n=3时,命题成立.师:(补充板书)当n=2时,左=22+2=6,右=22=4,所以左>右;当n=3时,左=23+2=10,右=32=9,所以左>右.因此当n=1,2,3时,不等式成立.(以下请学生板书)(2)假设当n=k(k≥3且k∈N)时,不等式成立.即2k+2>k2.因为2k+1+2=2·2k+2=2(2k+2)-2>2k2-2=k2+2k+1+k2-2k-3=(k2+2k+1)+(k+1)(k-3)(因k≥3,则k-3≥0,k+1>0)≥k2+2k+1=(k+1)2.所以2k+1+2>(k+1)2.故当n=k+1时,原不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原不等式对于任何n∈N都成立.师:通过例2可知,在证明n=k+1时命题成立过程中,针对目标k2+2k+1,采用缩小的手段,但是由于k的取值范围(k≥1)太大,不便于缩小,因此,用增加奠基步骤(把验证n=1.扩大到验证n=1,2,3)的方法,使假设中k的取值范围适当缩小到k≥3,促使放缩成功,达到目标.(板书)例3求证:当n≥2时,(由学生自行完成第一步的验证;第二步中的假设,教师应重点讲解n=k到n=k+1命题的转化过程)师:当n=k+1时,不等式的左边表达式是怎样的?生:当n=k+1时,k项,应是第2k项,数列各项分母是连续的自然数,最后一项是以3k在3k后面还有3k+1、3k+2.最后才为3k+3即3(k+1),所以正确(在这里,学生极易出现错误,错误的思维定势认为从n=k到n=k+1时,只增加一项,求和式中最后一项即为第几项的通项,教师在这里要着重分析,化解难点.)运算,应针对问题的特点,巧妙合理地利用“放缩技巧”,使问题获得简捷的证明:(板书略)师:设S(n)表示原式左边,f(n)表示原式右边,则由上面的证法可知,从n=k到n=k+1命题的转化途径是:要注意:这里 S′(k)不一定是一项,应根据题目情况确定.(三)课堂小结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要完成两个步骤,这两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但从证题的难易来分析,证明第二步是难点和关键,要充分利用归纳假设,做好命题从n=k到n=k+1的转化,这个转化要求在变化过程中结构不变.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是较困难的课题,除运用证明不等式的几种基本方法外,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放缩法,针对目标,合理放缩,从而达到目标.3.数学归纳法也不是万能的,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错误解法:(2)假设n=k时,不等式成立,即当n=k+1时,则n=k+1时,不等式也成立.根据(1)(2),原不等式对n∈N+都成立.(四)课后作业1.课本P121:5,P122:6.2.证明不等式:(提示:(1)当n=1时,不等式成立.(2)假设n=k时,不等式成立,即那么,这就是说,n=k+1时,不等式也成立.根据(1)(2)可知不等式对n∈N+都成立.)3.对于任意大于1的自然数n,求证:(提示:(2)假设n=k时,不等式成立,即这就是说,n=k+1时,原不等式成立.根据(1),(2)可知,对任意大于1的自然数n,原不等式都成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式:(1)当n=3时,①式成立.(2)假设 n=k(k≥3,k∈N)时,①式成立,即2k>2k+1.那么2k+1=2k·2>2(2k+1)=2(k+1)+1+(2k-1)>2(k+1)+1(因k≥3,则2k-1≥5>0).这就是说,当n=k+1时,①式也成立.根据(1)(2)可知,对一切n∈N,n≥3①式都成立,即f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数归法是以皮亚诺的归纳公理作为依据,把归纳法与演绎法结合起来的一种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证明中的两个步骤体现了递推思想.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这两个步骤的关系: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错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妨利用“多米诺骨牌”游戏来加深这两步骤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在演示时,应分三种情况:(1)推倒第一张,接着依次倒下直至最后一张;(2)推倒第一张,中途某处停止,最后一张不倒;(3)第一张不倒,后面不管能否推倒,都不会全部倒下.通过具体生动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宜先比较n=k与n=k+1这两个不等式间的差异,以决定n=k时不等式做何种变形,一般地只能变出n=k+1等式的一边,然后再利用比较、分析、综合、放缩及不等式的传递性来完成由n=k成立推出n=k+1不等式成立的证明.3.要注意:在证明的第二步中,必须利用“n=k时命题成立”这一归纳假设,并且由f(k)到 f(k+1),并不总是仅增加一项,如例2,4.要教会学生思维,离开研究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解题教学中,必须把教学集中在问题解答者解答问题的整个过程上,培养学生构作问题解答过程的框图,因为用文字、符号或图表简明地表达解答过程或结果的能力,叙述表达自己解题思路的能力,这也是问题解答所必需的.。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上)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上)

【考点梳理】一、考试内容1.数列,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3.数列的极限及其四则运算。

4.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二、考试要求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项和。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4.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极限。

5.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考点简析1.数列及相关知识关系表2.作用地位(1)数列是函数概念的继续和延伸,是定义在自然集或它的子集{1,2,…,n}上的函数。

对于等差数列而言,可以把它看作自然数n的“一次函数”,前n项和是自然数n的“二次函数”。

等比数列可看作自然数n的“指数函数”。

因此,学过数列后,一方面对函数概念加深了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学习高等数学中的有关级数的知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2)数列的极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给了学生“求极限”这一数学思路,为学习高等数学作好准备。

另一方面,从数学方法来看,它是一种与以前学习的数学方法有所不同的全新方法,它有着现代数学思想,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引进了数学领域,因而,学习这部分知识不仅能接受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对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3)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数学论证方法,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又掌握了一种新的数学论证方法,开拓了知识领域,学会了新的技能;同时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又学到一种数学思想。

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计算能力,熟悉归纳、演绎的论证方法,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都有很好的效果。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上)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上)

【考点梳理】一、考试内容1.数列,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3.数列的极限及其四则运算。

4.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二、考试要求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项和。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4.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极限。

5.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考点简析1.数列及相关知识关系表2.作用地位(1)数列是函数概念的继续和延伸,是定义在自然集或它的子集{1,2,…,n}上的函数。

对于等差数列而言,可以把它看作自然数n的“一次函数”,前n项和是自然数n的“二次函数”。

等比数列可看作自然数n的“指数函数”。

因此,学过数列后,一方面对函数概念加深了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学习高等数学中的有关级数的知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2)数列的极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给了学生“求极限”这一数学思路,为学习高等数学作好准备。

另一方面,从数学方法来看,它是一种与以前学习的数学方法有所不同的全新方法,它有着现代数学思想,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引进了数学领域,因而,学习这部分知识不仅能接受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对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3)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数学论证方法,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又掌握了一种新的数学论证方法,开拓了知识领域,学会了新的技能;同时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又学到一种数学思想。

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计算能力,熟悉归纳、演绎的论证方法,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都有很好的效果。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知识点总结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知识点总结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知识点总结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对象,它由一系列有序的数字组成。

数列极限是数列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描述了数列中随着项数增加而逐渐趋近于某个值的性质。

在数列的研究中,数学归纳法也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证明方法。

本文将对数列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数列极限的定义和性质1. 定义:给定一个数列{an},当其中的项数n趋近于无穷大时,如果数列的项an也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值A,则称数列{an}收敛于A,记作lim(an)=A。

如果数列{an}不存在极限,则称数列{an}发散。

2. 性质:a. 数列极限唯一性:数列的极限值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如果数列{an}的极限lim(an)存在,则其极限值A是唯一确定的。

b. 夹逼准则:如果数列{an}的每一项都满足a<=an<=b,且lim(a)=lim(b)=L,那么数列{an}的极限lim(an)=L。

c. 有限项数列的极限:一个有限项的数列必定收敛,并且其极限等于最后一项的值。

二、常用的数列极限类型1. 等差数列的极限:对于等差数列{an},它的公差为d,那么当n趋近于无穷大时,数列{an}的极限为lim(an)=a1,即等差数列的极限等于首项的值。

2. 等比数列的极限:对于等比数列{an},它的公比为q,那么当|q|<1时,数列{an}的极限为lim(an)=0;当|q|>1时,数列{an}的极限不存在;当q=-1时,数列{an}的极限在-1和1之间取值;当q=1时,数列{an}的极限为1。

3. 斐波那契数列的极限:斐波那契数列是指以0和1开始,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的极限是黄金分割比:lim(an/an-1)=1.618...。

三、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用于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它由归纳基和归纳步两部分组成,具体步骤如下:1. 归纳基:首先证明当n取某个特定值时,命题成立。

07[1].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07[1].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第二章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等差数列【例题精选】:例1 已知有穷数列:3,5,7,9,11,…,27m m N +∈()其中每一项都比它后一项小2 (1)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指出49m m N +∈()是否这个数列中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分析:题目一写出来,有的同学就认为题目错了,他们认为2721m m ++应写成才符合给出数列的变化规律,还有的同学就把 a n n N n =+∈27()作为所求的通项公式,这都是不对的。

这两种错误的一个共同点都在于没有区分有穷数列的通项和末项,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其第n 项与项数n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a f n n =(),而有穷数列的项数未必恰好是n 项,因此它的末项未必正好是该数列的第n 项。

还要注意对有穷数列通项公式中n 范围的标注不能仅是n N ∈. 解:(1)设已知有穷数列的第n 项为a a n n n ,则=+21. 且由,故21273n m n m +=+=+ ∴=+=+这个有穷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 n n m n 211233(,,,,) (2) 由得214924n m n m +=+=+ 又24313m m m m m N +=+++>+∈()()()∴+∈49m m N ()不是这个有穷数列中的一项 小结: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数列的第n 项,又是该数列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后者又蕴含着a n 与n 的函数关系。

这是认识数列问题与函数问题联系的依据。

但是应该注意,正如任何一个函数未必能用解析法表示一样,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而且即使一个数列有通项公式,通项公式也未必唯一。

例如数列1,-1,1,-1,…的通项公式可以是 a n N n n =-∈+()(),11也可以是a n n N n =-∈cos()()1π还可以表示为 a n n n =-⎧⎨⎩11为正奇数为正偶数。

例2 求数列 123334545756⨯-⨯⨯-⨯,…,,的通项公式。

最新专题复习数列、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 人教版

最新专题复习数列、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 人教版

专题复习数列、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人教版专题复习数列、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一. 本周教学内容:1. 复习内容:专题复习“数列”、“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

重点是:①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关系;用递推关系式表示数列;②两种基本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性质;③极限的运算法则,公比q的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的定义以及计算公式;④数学归纳法的涵义及其运用。

2. 要点综述:①数列与极限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和联系最紧密的内容之一,有关极限的概念及方法是微积分的重要工具。

因此,数列的极限就成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②两种基本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要熟练掌握这两种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以及其性质。

③数列的极限的思想方法要认真体会,为进一步学好高等数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高考试题中对极限的考查逐渐由单一地求数列的极限,向结合等差、等比数列的计算求极限转化逐渐向结合数列求和方法求极限转化。

④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在证明某些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时,有其他证明方法所不具有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明方法,应认真体会其要义并能正确使用它,在高考试题中,经常作为解答中的一个环节来考查,比如,给出一个数列的递推关系式,先求出其前三项,进而推测通项公式,最后再用数学归纳予以证明。

这其中,体现了数学中“归纳——猜想——证明”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 复习建议:①认真复习以下概念——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数列极限的定义,认真体会其内涵。

②掌握几个重要公式——数列的前n项和Sn 与通项an的关系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无穷等比递缩数列的所有和S的计算公式。

③掌握一个重要性质——设m、n、p、q∈N,且m+n=p+q,«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④掌握数列求和的几个方法——裂项求和法,错位相减求和法,以及公式法。

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和数列极限

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和数列极限

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和数列极限高考数学是考生们最关注的一门考试科目,其中数学归纳法和数列极限是高考数学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从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数列极限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广大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证明方法。

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是证明当$x$满足某种条件时,命题$P(x)$成立,再证明当$x$不满足该条件时,命题$P(x)$依然成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数学归纳法思想及其应用。

1.1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自然数的递增法证明表达式的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先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再证明当$n=k$时命题成立,则可以证明当$n=k+1$时也成立。

用公式表示为:如果$P(1)$成立且对于任意正整数$k$,只要$P(k)$成立,就有$P(k+1)$成立,那么对于所有正整数,$P(n)$都成立。

1.2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中的数列、函数、不等式等问题的证明中,也是高考数学中的常见命题证明方法。

常见的应用如下:(1)证明数列性质:证明数列$a_{n+1}=f(a_n)$,$a_1$满足某些条件,则$a_n$满足某些性质。

(2)证明不等式:证明某个不等式在正整数范围内成立。

(3)证明等式:证明某个等式在正整数范围内成立。

二、数列极限数列极限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是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学科中的基础知识。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三个方面对数列极限进行分析和探讨。

2.1 基本概念数列极限是数学分析中用来描述数列等无限序列的一种重要概念。

常用的数列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Fibonacci数列等。

一个数列的极限是指随着$n$无限增大,数列的值逐渐接近某个值,称为这个数列的极限。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lim\limits_{n\to\infty}{a_n}=a$,表示当$n$趋近于无穷大时,数列$a_n$的极限为$a$。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教案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教案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掌握数列的极限概念,并能应用于等差、等比数列。

3. 学会使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相关问题。

4. 能够综合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数列概念与等差数列1.1 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方法1.2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1.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4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第二章:等差数列的极限2.1 极限概念引入2.2 等差数列极限的定义2.3 等差数列极限的性质2.4 等差数列极限的应用第三章: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3.1 等比数列的定义3.2 等比数列的性质3.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第四章:等比数列的极限4.1 等比数列极限的定义4.2 等比数列极限的性质4.3 等比数列极限的应用4.4 无穷等比数列的极限第五章:数学归纳法与数列5.1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5.2 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性质5.3 数学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性质5.4 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综合问题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等差、等比数列的实际应用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数列问题的解题策略。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探讨数列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等。

2. 课件:制作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等相关课件。

3. 练习题库:搜集各种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的练习题。

4. 案例素材:搜集等差、等比数列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3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3课时5. 第五章:4课时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教案(续)第六章:等差、等比数列的图像与性质6.1 等差数列的图像特点6.2 等比数列的图像特点6.3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对比6.4 等差、等比数列的特殊情况分析第七章:数列的极限与无穷数列7.1 无穷数列的概念7.2 无穷数列的极限概念7.3 无穷等差数列与无穷等比数列的极限7.4 无穷数列极限的应用第八章: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问题实例8.1 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的性质8.2 数学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性质8.3 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问题实例分析8.4 数学归纳法在数列研究中的应用第九章:等差、等比数列的实际应用9.1 等差数列在经济学中的应用9.2 等比数列在金融学中的应用9.3 等差、等比数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9.4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十章: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的综合练习10.1 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练习题10.2 极限概念的综合练习题10.3 数学归纳法的综合练习题10.4 综合练习题解答与分析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等差、等比数列的图像与性质。

推荐-数列、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 精品

推荐-数列、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 精品

数列、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知识要点:一、数列的一般概念1、数列通项公式, 其中n是自然数集或是自然数集的子集。

2、表示数列的方法有: 列表法, 图象法, 解析法和用递推形式表示数列。

3、数列的前n项项之间的关系。

在用计算中, 这时成立, 务必再检验一下n = 1时与所有的关系, 看能否将用统一的表示式表示, 这一点在解题时常出错。

4、数列求和问题, 除转化为等比数列、等差数列求和外, 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通项公式是项数n的一次、二次、三次多项式时, 经常转化为自然数列、自然数的平方数列、立方数列进行求和, 利用下列公式:1 +2 +3 +4 + ……+ n = ,,.(2)利用裂项法进行求和。

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2、在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 在等比数列中涉及五个量, 在五个量中“知三求二”是基本运算, 运算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有关性质和变形, 探求简便的解法。

3、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其中a、b是常数, 且a是公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其中a、b是常数, 且。

在等差数列中, 若k、l、m、且k+ l= m+ n, 则, 特别有。

在等比数列中, 若k、l、m、且k+ l= m+ n, 则, 特别有。

三个非零实数a, b, c成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是b2 = ac, 零不可能是等比数列的某一项。

三个实数a, b, c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2b = a + c。

三、数列的极限1、理解数列的极限“”定义并会应用。

2、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如果,那么,(C是常数)。

对上述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个数列的和的极限, 等于它们的极限的和。

但是对于无穷多个数列的和, 这个性质不成立。

3、无穷等比数列当时, 各项和。

换言之, 在无穷等比数列中, 存在的充要条件, 一定注意公式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4、常用的基本极限在极值的求值运算时, 经常用到下列极限。

(C是常数), (C是常数), 当四、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证明有关自然数n的命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数列、极限与数学归纳法(2003年以前)

数列、极限与数学归纳法(2003年以前)

数列、极限与数学归纳法考试内容: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前n 项和的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前n 项和的公式。

数列的极限及其四则运算。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考试要求:(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 项和的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3)了解数列极限的意义,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极限。

(4)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问题。

一、选择题1. 给出20个数:87,91,94,88,93,91,89,87,92,86,90,92,88,90,91,86,89,92,95,88.它们的和是( )(86年(5)3分) (A)1789 (B)1799 (C)1879 (D)18992. 设命题甲:△ABC 的一个内角为60o ,命题乙:△ABC 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成等差数列.那么( )(88年(11)3分)(A)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D)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3. 已知{a n }是等比数列,如果a 1+a 2+a 3=18,a 2+a 3+a 4=-9,S n =a 1+a 2+……+a n ,那么n n S ∞→lim 的值等于( )(89年(5)3分)(A)8 (B)16 (C)32 (D)484. 已知{a n }是等比数列,且a n >0,a 2a 4+2a 3a 5+a 4a 6=25,那么a 3+a 5=( )(91年(7)3分)(A)5 (B)10 (C)15 (D)205. )]211()511)(411)(311([lim +----∞→n n n 的值等于( )(91年(12)3分) (A)0 (B)1 (C)2 (D)36. 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中,若a 5a 6=9,则log 3a 1+log 3a 2+……+log 3a 10=( )(93年(7)3分) (A)12 (B)10 (C)8 (D)2+log 357. 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分裂为两个),经过3个小时,这种细菌由一个可繁殖成( )(94年(5)4分) (A)511个 (B)512个 (C)1023个 (D)1024个8. 等差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S n ,T n ,若nn n n n b a lim 则,13n 2n T S ∞→+==( )(95年(12)5分) (A)1(B)36 (C)32 (D)94 9. 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a 1=-1,前n 项和为S n ,已知n n 510S lim 则,3331S S ∞→=等于( )(96年(10)4分)(A)32 (B)-32 (C)2 (D)-210. 等差数列{a n }的前m 项和是30,前2m 项和是100,则它的前3m 项和是( )(96年(12)5分) (A)130 (B)170 (C)210 (D)260 11. 在等比数列{a n }中,a 1>1,且前n 项和S n 满足nn n a 1S lim =∞→,那么a 1的取值范围是( )(98年(15)5分) (A)(1,+∞)(B)(1,4)(C)(1,2)(D)(1,2)二、填空题1. 11)2(3)2(3lim+-∞→-+-+n nn n n =____________.(86年(14)4分)2. )1n 2n1n 31n 21n 1(lim 2222n ++++++++∞→ =____________.(87年(12)4分)3. 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1,a 1=b(b ≠0),则n876n321n a a a a a a a a lim ++++++++∞→ =_______.(88年(24)4分)4. 已知{a n }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如果S n 是{a n }的前n 项和,那么nnn S na lim ∞→等于_______.(90年(18)3分)5. 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0,且a 1,a 3,a 9成等比数列,则1042931a a a a a a ++++的值是_________.(92年(23)3分)6. 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0,首项a 1>0,S n n n1i 1i i n S lim 则,a a 1∞→=+∑==______.(93年(24)3分) 三、解答题1. 设a 1)n(n 3221n +++⋅+⋅= (n =1,2,3……),Ⅰ.证明不等式21)(n <<a 21)n(n 2n ++对所有的正整数n 都成立; Ⅱ.设b 1)n(n a n n += (n =1,2,3……),用极限定义证明21lim =∞→n n b .(85年(16)10分)2. 已知x 1>0,x 1≠1,且x 1)(3x 3)(x x 2n2n n 1n ++=+ (n =1,2,3……).试证:数列{x n }或者对任意的自然数n都满足x n <x n +1,或者对任意的自然数n 都满足x n +1<x n .(86年(22)12分) 3. 设数列a 1,a 2,……a n ,……的前项和S n 与a n 的关系是S n =-ba n +1-nb)(11+,其中b 是与n无关的常数,且b ≠-1, Ⅰ.求a n 和a n +1的关系式;Ⅱ.写出用n 和b 表示a n 的表达式;Ⅲ.当0<b <1时,求极限lim n →∞S n .(87年(20)12分)4. 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1·22+2·32+……+n(n +1)2=12)1(+n n (an 2+bn +c)对一切自然数n 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89年(23)10分)5. 有四个数,其中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并且第一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和是16,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是12,求这四个数.(90年(21)10分) 6. 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3=12,S 12>0,S 13<0,Ⅰ.求公差d 的取值范围;Ⅱ.指出S 1,S 2,……S 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92年(27)10分)7. 设{a n }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n 项的和为S n ,并且对所有的自然数n,a n 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S n 与2的等比中项,Ⅰ.写出数列{a n }的前3项;Ⅱ.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写出推导过程);Ⅲ.令b )a a a a (21n1n 1n nn +++=,(n ∈N),求lim n →∞(b 1+b 2+……+b n -n).(94年(25)14分)8. 设{a n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 n 是其前n 项和,Ⅰ.证明:21(lgS n +lgS n +2)<lgS n +1;Ⅱ.是否存在常数c >0,使得21[lg(S n -c)+lg(S n +2-c)]<lg(S n +1-c)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95年(25)12分)9. 已知数列{a n },{b n }都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公比分别为p,q,其中p >q,且p ≠1,q ≠1.设c n =a n +b n ,S n 为数列{c n }的前项和,求1n nn S S lim-∞→.(97年(21)11分)10. 已知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b 1=1,b 1+b 2+……+b 10=145.①求数列{b n }的通项b n ;②设数列{a n }的通项a n =log a (1+nb 1)(其中a>0且a ≠1),记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试比较S n 与3b log 1n a +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98年(25)12分) 11. 右图为一台冷轧机的示意图,冷轧机由若干对轧辊组成,带钢从一段输入,经过各队轧辊逐步减薄后输出(1)输入带钢的厚度为α,输出带钢的厚度为β,若每对轧辊的减薄率不超过r 0,问冷轧机至少需要安装多少对轧辊?(一对轧辊减薄率=输入该对的带钢的厚度从该对输出的带钢厚度输入该对的带钢的厚度-)(2)已知一台冷轧机共有4对减薄率为20%的轧辊,所有轧辊周长均为1600mm,若第k 对轧辊有缺陷,每滚动一周在带钢上压出一个疵点,在冷轧机输出的带钢上,疵点的间距为L k ,为了便于检修,请计算L',L2,L3并填入下表(轧钢过程中,带钢宽度不变,且不考虑损耗)(99年是斜率为bn 的线段(其中正常数b≠1),设数列{xn}有f(xn)=n(n=1,2,…)定义(1)求x1,x2和xn的表达式;(2)求f(x)的表达式,并写出其定义域(3)证明y=f(x)的图象与y=x的图象没有横坐标大于1的交点(99年(23)14分)。

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

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

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知识要点 (一) 数列的极限列中找到一项 aN,使得当n>N 时,|an-A|< 恒成立,则称常数 A 为数列{a n }的极限,记作lim a n A .n2.运算法则:若lim a n 、lim b n 存在,则有lim(a n b n )lim a n lim ;lim( a n b n ) lim a n lim b nnnnnn na lim a nlim —— , (lim b n 0)nb n lim b n nn(a1)3.两种基本类型的极限<1> S= lima nn1(a 1)不存在(a诚a<2>设f (n)、g(n)分别是关于n 的一元多项式,次数分别是p 、q ,最高次项系数分别为 a p 、0 (p q)b p 且 g( n) 0(n N),则 limng(n )(二)数学归纳法①验证命题对于第一个自然数 n n 0成立。

②假设命题对 n=k(k > n o )时成立,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 则由①②,对于一切n > n o的自然数,命题都成立。

、例题(数学的极限)1.定义:对于无穷数列{a n },若存在一个常数 A,无论预选指定多么小的正数 ,都能在数 4.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所有项和公式:S「q E )无穷数列{a n }的所有项和: a p- (p q) b q 不存在 (p q)S lim S n (当 lim S n 存在时)nn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 n 有关命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证题步骤为:(4) lim( J-3Lnn 1 n 1(5) lim G. n 2 2n n)=;n例2 •将无限循环小数 0.12 ; 1.32 12 化为分数.『1例3•已知lim(an b) 1,求实数a, b 的值;nn 1例 4•数列{a n },{b n }满足 lim (2a n +b n )=1,lim (a n — 2tn)=1,试判断数列{a n },{b n }的极限是否nn存在,说明理由并求lim (a n b n )的值.n例5.设首项为a ,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前-项的和为A,又首项为a,公比为r 的等比数列S例6.设首项为1,公比为q(q>0)的等比数列的前 -项之和为S n ,又设T n =— (n 1,2,L ),S- 1求 lim T n .n21 例7. {a n }的相邻两项a n ,a n+1是方程x —c -X +(—)n =0的两根,又a 1=2,求无穷等比C 1 ,c 2, (3)C n ,…的各项和.例8在半径为R 的圆内作内接正方形, 在这个正方形内作内切圆, 又在圆内作内接正方形,如此无限次地作下去,试分别求所有圆的面积总和与所有正方形的面积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一、考纲要求 1.掌握:①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 ②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③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2.理解:①数列的有关概念;②能根据递推公式算出数列的前几项;③会求公比的绝对值小1的无穷等比数列前n 项的极限. 3.了解:①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②了解数列极限的意义;③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问题. 二、知识结构(一)数列的一般概念数列可以看作以自然数集(或它的子集)为其定义域的函数,因此可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用研究函数的方法来研究数列。

数列表示法有: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递推法等。

列表法:就是把数列写成a 1,a 2,a ……a n ……或简写成{a n },其中a n 表示数列第n 项的数值,n 就是它的项数,即a n 是n 的函数。

解析法:如果数列的第n 项能用项数n 的函数式表示为a n =f(n)这种表示法就是解析法,这个解析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图像法:在直角坐标系中,数列可以用一群分散的孤立的点来表示,其中每一个点(n,a n )的横坐标n 表示项数,纵坐标a n 表示该项的值。

用图像法可以直观的把数列a n 与n 的函数关系表示出来。

递推法:数列可以用两个条件结合起来的方法来表示:①给出数列的一项或几项。

②给出数列中后面的项用前面的项表示的公式,这是数列的又一种解析法表示称为递推法。

例如:数列2,4,5,529,145941…递推法表示为 a 1=2其中a n+1=a n +na 4又称该数列a n+1=an+na 4(n ∈N) 的递推公式。

由数列项数的有限和无限来分数列是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由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分数列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以及常数列。

由数列各项绝对值的取值范围来分数列是有界数列和无界数列、通项公式是研究数列的一个关键,归纳通项公式是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最基本方法,给出数列的前n 项,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不是唯一的,也并非所有的数列都能写出通项公式。

数列{a n }的前n 项和是:a 1+a 2+a 3+…+a n 记作S n ,要正确认识数列前n 项和的符号,S n 是下角码n 的函数。

数列的前n 项和与通项之间的关系是a n = S 1(n=1)S n -S n-1(n ≥2)本单元习题主要有两种类型:①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或递推关系写出数列或数列的某一项、某几项。

②由题设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1.等差数列定义、表示法及性质(1)等差数列定义中,要准确地理解,稳健地应用公差d ,准确的理解即注意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个常数”的含义,稳健地应用即a n+1-a n =d 是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的理论依据之一,而d 的符号又决定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2)如果一个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这个数列可表示为:①列表法:a 1,a 1+d,a 1+2d …a 1+(n-1)d …简写成{a 1+(n-1)d }特殊地,只有三项时可写成:a-d,a,a+d ,只有四项时可写成:a-3d,a-d,a+d,a+3d.表示规律:奇数项公差为d ,偶数项公差为2d ,它们是解决等差问题的计算工具。

②解析法:a n -a n-1=d(n ≥2,n ∈N) 特殊地,只有三项时可写成A-x=y-A即2A=x+y 其中A 叫做x 、y 的等差中项,它们是解决等差问题的证明工具。

③图像法:a n =a 1+(n-1)d 可改写成an=dn+a 1-d 这表明当d ≠0时a n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因此在直角坐标系中等差数列的图像是:以d 为斜率在y 轴上截距为a 1-d 并且n 为自然数的一条直线上一些分散的点。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已知a 1和公差d ,则有a n =a 1+(n-1)d已知a m 和公差d ,则有a n =a m +(n-m)d(m,n ∈N) (4)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已知a 1和a n ,则有S n =2)a n(a n 1 (n ∈N)已知a 1和d ,则有S n =na 1+21)-n(n d(n ∈N) (5)等差数列的性质①在等差数列的前n 项中,与两端等距离的两项之和均相等,即:a 1+a n =a 2+a n-1=a 3+a n-2=……=a r +a n-r+1=…… ②在等差数列中,若某两项的项数之和是定值,则相应的两项的数值之和也是定值。

即:在等差数列{a n }中,如果m+n=p+q(m,n,p,q ∈N),那么,a m +a n =a p +a q ③用图像法表示等差数列时,其各点均在以公差d 为斜率的一条直线上,即d=m-n a -a mn (m,n ∈N,m ≠n)④等差数列等距离的取出若干项,仍然是等差数列。

⑤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按k 项分组,每k 项之和组成的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 2d. 即:a 1+a 2+a 3+…+a k ,a k+1+a k+2+…+a 2k …a nk+1+a nk+2+…+a nk+k …仍是等差数列。

⑥两个等差数列的第n 项之比等于前2n-1项之和的比。

⑦数列{a n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 n =dn+c(d,c 为常数,n ∈N)⑧数列{a n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S n =an 2+bn(a,b 为常数,n ∈N) 2.等比数列定义、表示法及性质(1)在等比数列的定义中要准确地理解,灵活地应用公比q ,准确地理解即注意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个常数”的含义,注意公比q 不能为零。

灵活地应用表现在:当n1n a a +=q(n ∈N,q 为常数)时,此数列是等比数列;表现在当q >0时等比数列各项符号均相同,当q <0时各项符号正负相间;表现在当|q |>1时数列每一项取绝对值后是递增的,当|q |<1时数列每一项取绝对值后是递减的。

(2)如果一个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 ,那么该数列可表示为:①列表法:a 1,a 1q,a 1q 2…a 1q n-1…可简写成{a 1q n-1}特殊地,只有三项时可写成:qa,a,aq 只有四项时可写成:3qa 、q a 、aq 、aq 3 表示规律:奇数项公比为q ,偶数项公比为q 2,它们是解决等比数列问题的计算工具。

②解析法:n1n a a +=q(n ∈N,q ≠0) 特殊地,只有三项时可写成x G =Gy 或G 2=xy 或G=±xy 其中G 叫做x 、y 的等比中项,它们是解决等比问题的证明工具。

③图像法:表示数列{cq n}的各点均在指数函数y=cq x的图像上(其中c=qa 1)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已知a 1和公比q ,则有a n =a 1q n-1(n ∈N)已知a m 和公比q ,则有a n =a m q n-m(m,n ∈N) (4)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na 1(q=1) na 1(q=1) S n = 或q-1)q -(1a n 1(q ≠1) q q a a n --11(q ≠1)(5)等比数列的性质①在等比数列的前n 项中,与两端等距离的两项之积均相等。

即:a 1²a n =a 2²a n-1=…=a r ²a n-r+1=…②在等比数列中,若两项的项数之和是定值,则相应两项的数值之积也是定值。

即在等比数列{a n }中,若m+n=p+q ,则a m ²a n =a p ²a q (m,n,p,q ∈N)③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按k 项分组,每k 项之和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

④从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中,取出等距离的项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

⑤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中,相邻的k 项之和(设第一项为a m )等于前k 项之和的q m-1倍。

(三)数列求和数列求和是中学数学中规律性很强的一部分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求数列的前n 项和S n ,通常要掌握以下解法: 1.倒序相加法:如果一个数列{a n },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把正着写和与倒着写和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

2.错位相减法: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乘积组成,此时求和可采用错位相减法。

3.分组转化法: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两项,或把数列重新组合或把整个数列分成两部分,使其转化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这一求和方法称为分组转化法。

4.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即数列的每一项都可按此法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一些正负项相互抵消,于是前n 项的和变成首尾若干少数项之和,这一求和方法称为裂项相消方法。

5.公式法求和:所给数列的通项是关于n 的多项式,此时求和可采用公式法求和。

常用公式有:∑=nk k 13=13+23+33+…+n 3=41n 2(n+1)2∑=nk k 1=1+2+3+…+n=21n(n+1) ∑=nk k 12=12+22+32+…+n 2=61n(n+1)(2n+1) (四)数列的极限1.要深刻地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1)要记准定义中字母、符号的含义及其功能。

定义中的ε是任意给定的正数,它主要反映a n 与A 接近的程度,因为ε可以任意的小,所以a n 与A 可以无限地接近。

N 是一个自然数,其功能是当n >N 时有|a n -A |<ε恒成立。

显然对一个ε与其对应的N 并不是唯一的,确定N 一般以解题简便为原则。

符号“→”表示趋近于,符号“∞”表示无穷大,符号“n →∞”表示n 趋近于无穷大,即无限增大的意思。

无穷大表示量的变化状态,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切不要与很大的数混为一谈,更不能进行常规的四则运算。

(2)要了解定义的几何意义。

数列{a n }当n →∞时,极限为A 的几何意义为:将数A 与数列a n 在数轴上用它们的对应点表示出来,再以A 为圆心,以ε为半径在数轴上截取两点A-ε,A+ε,如图,因为不等式|a n -A |<ε相当于A-ε<a n <A+ε.当n >N 时,所有的点a n 落在开区间(A-ε,A+ε)内,而只有有限个(至多只有N 个)点疏散在这一区间外,ε越小,开区间(A-ε,A+ε)的长度也越小,可见a n 是凝聚在点A 的近旁,这就是∞→n lim a n =A2.在使用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参与运算的每一个数列的极限都是存在的。

(2)参与运算的数列的个数必须是有限个。

3.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1)定义: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当n 无限增大时的极限,叫做这个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用符号S 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