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学生版)(邓以志)

合集下载

六国论学案及答案解析

六国论学案及答案解析

六国论【学习要求】1.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意图。

3.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举例、对比等论证的方法并理解论证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义,反复诵读,准确翻译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时安排】2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主要任务: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疏通词义,反复诵读,初步理解课文含义。

一、课前尝试(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疏通字词,熟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若有疑难之处,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3.借助注释或网络资源,了解《六国论》相关背景及苏洵等文学常识。

(二)尝试练习1.容易读错的字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小则获邑.燕.赵之君(yān)3. 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弊.在赂秦:弊病率.赂秦耶:全,都非兵.不利:兵器破灭之道.也:原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比较固.不在战矣:本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越强弱胜负已判.矣:定非兵不利,战不善.:好始速.祸焉:招致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李牧连却.之:使。

退却思厥先.祖父:已逝世的长辈的尊陈至于颠覆:以至于..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五国既.丧:已经斯用兵之效.也:功效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洎.牧以谗诛:等到诚.不得已:实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统治苟以天下之大:如果是.又在六国下矣:这4.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进行文学常识填空。

⑴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朝代)著名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

全书主要讨论六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以及各国国君的治国理念和策略。

通过对《六国论》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现状,还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对当今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所启发。

下面将从六个不同角度展开对《六国论》的学案分析。

一、六国兴衰《六国论》通过对秦、齐、韩、宋、赵、楚六个战国国家的兴衰变迁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各国政治制度和国君的作为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比如说,秦国强盛的原因在于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实现了一统天下的伟大梦想。

而楚国因为楚庄王国君任人唯亲,贪官污吏横行,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

通过对六国兴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国君的英明决策和治国理念。

二、国君的治国理念《六国论》中反复强调“明主”的重要性,明主之所以称之为“明”,是因为他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事物都有透彻的认识和判断。

他会采取恰当的政策和措施,尽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比如说,齐国平公能够广纳贤士,重视人才,使得齐国文化繁荣兴盛;而韩国显明君则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百姓生活富足安逸。

因此,国君的治国理念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兵法谋略《六国论》还涉及了兵法谋略方面的内容,指出国家在外交军事上必须坚持“从君之道、治国之本”,既要注重内政建设,又要注意外交军事之事。

比如说,宋国昭公因为得罪了楚国而导致了两国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宋国的灭亡。

而赵国的孟尝君则通过联合其他国家抵抗秦国的进攻,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土地和百姓安全。

因此,兵法谋略在国家的外交军事政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贤臣良友《六国论》中还提及了贤臣良友的重要性,指出国君如果能够广纳贤士,结交良友,就能够在政治上得到有力的支持。

比如说,秦穆公能够聘请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21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21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六国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2.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 领会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逐层论证的方法助读资料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

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一、自主学习(一)字音(1)弊在赂()秦(2)六国互丧()(3)率()赂秦耶()(4)小则获邑()(5)思厥()先祖父(6)暴()霜露(7)暴秦之欲无厌()(8)草芥()(9)与()嬴 ( ) 而不助五国(10)洎()牧以谗诛()(11)革灭殆()尽(12)胜负之数()(13)当()与秦相较(14)或未易量()(15)下咽()(16)悲夫()(17)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8)日削()月割(19)苟()以天下之大(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二)释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

《六国论》导学案高一语文组 2020.6.2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文中重要虚词“为、以”的用法,总结归纳通假字和本文特殊句式及用法。

2. 根据古代散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去鉴赏本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借助工具书总结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学习过程】一、背景北宋建国以后,契丹和西夏两个国家,不断进犯北宋边境,杀人掠货,西、北边犯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契丹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王朝一直采用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了苏洵生活的时代,北宋每年都要向契丹和西夏交纳岁币、绢,以求苟安。

二、作者苏洵(公元1009-1066) ,字________,号________。

________人。

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________”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三、常用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对比论证3.比喻论证4.引用论证5.道理论证四、解题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2.“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________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3.《六国论》是倒装句,意思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五、注音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六、(一)重点字词1.非兵.不利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盖.失强援4.秦以.攻取之外5.固.不在战矣6.思厥先祖父....7.子孙视.之不甚惜 8.举.以予人:9.而秦兵.又至矣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13.理固宜然... 14.以地事.秦15.犹抱薪.救火 16.此言得之17.终继五国迁.灭 1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9.始速.祸焉 20.后秦击赵者再.21.洎.牧以谗诛 2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3.诚.不得已 2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2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通假字1.当与秦相较(三)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课时《六国论》学案

2课时《六国论》学案

河北省围场县卉原中学 高二语文选修古代散文部分 NO.11 使用时间:12.30 姓名: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1《六国论》学案(第2课时)制作 门鹏飞 审核 高二语文组 包科领导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智力、其实、故事、颠覆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自主学习一.研习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 丹以 荆卿为 计,始速 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

洎 牧以 谗诛,邯郸为 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

且燕赵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理清背诵思路: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层意思,怎样论证的?明确:本段紧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地论述。

板书:二、研习第四、五段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 割,以 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 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解说:本文借史立论,以古鉴今,从而阐明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本文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1.《六国论》学案篇1学习要点1. 鉴赏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评析作者的观点。

2.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欣赏本文充沛雄劲的气势。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4.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文的论证结构本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一论点一分为二,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二段针对第一个分论点“弊在赂秦”进行论证。

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结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故将它们合写。

采用对比论证: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争战得到的土地从数量上比较,说明弊在赂秦;将三个国家“祖先”得来土地之艰与子孙奉献土地之易在程度上对比,说明弊在赂秦;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从道理上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最后引证苏代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把“弊在赂案”的观点,阐述得入木三分第三段针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论证。

因齐、燕、赵三国对秦的态度不同,就分而写之: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

于是分别从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说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把这一分论点阐述得鞭辟入里。

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六国论》中“食之”解《六国论》后半篇有这样一句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对于引文中带黑点的词句,一些选本是这样解释的:“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食’,吃饭。

‘之’,等于‘而’。

”这句是假设推论,是承上文从积极方面指出:如果六国更进一步执行正确路线,也就是拿赂秦的土地分封天下的谋臣,以事秦的谦逊态度礼待天下的奇才,更要紧的是坚持合纵,紧密团结,并力抗秦,那么对秦国的斗争,就会出现坚不可摧的形势,秦国绝不可能灭亡六国。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案:《六国论》编写:张庆明刘克龙审核:董文志一、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进京,苏家兄弟同时考取进士,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课前预习案】三、整体感知1、《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然后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二段中提出的,,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统治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

提出文章的写作目的。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四、基础知识巩固1.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2)以弱天下之民(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②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2)或: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②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3)得: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②此言得之 (《六国论》)③至德不得(《庄子·秋水》)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4)相: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②相见恨晚③死者相藉 (《捕蛇者说》)④伯乐相马(5)势:①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4.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五、翻译下列句子(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六国论》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六国论》学案
译文:
《六国论》答案
8-10 DCD
11.(1)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方法。
(2)大多数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贰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译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这个地方的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正好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学之人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一切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对这件事都平静地接受了。后来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禁止百姓丧葬时不得多加浪费,宋均说:"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现在有的百姓不懂得礼仪,还没有教化好,就立刻因为超过礼制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 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均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捞,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所有的巫神都要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宋均下达命令说:"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千万不要打扰百姓。"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5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些歌谣,到朝廷请求他回来做官的有数千人。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7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私邪之心,十分生气。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看着他们态度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喜欢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用生病作借口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作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争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建初元年,宋均死于家。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教案2一、学习目标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流程课前预习:教师在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预习作业主要在夜自习上完成,同学在预习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举手提问,让学生自己完成文言文的疏通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讲课时教师除了补充些文言知识外,其他如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均由提问学生(学生的覆盖面要大)、检查预习效果的形式来完成。

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能够简要分析各国的优劣势;2. 掌握论述与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六国论”的基本内容;2. 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六国论”中的论点和论证;2. 培养学生的辨析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讨论:你们对于“六国论”有什么了解?它有什么特点?2.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它被誉为“思辩之祖”,你们猜猜是哪一篇?二、学习“六国论”(15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其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教师逐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论点和论证。

3. 提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你认为楚国、齐国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为什么?三、辩论活动(2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代表六个国家:秦、楚、齐、赵、魏、韩。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选择一个国家,讨论该国的优势和劣势。

2. 每个小组选出发言人,向其他小组介绍所代表的国家。

3. 每个小组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辩论。

4. 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分析并比较六个国家的优劣势(不少于200字);2. 预习下节课内容:《管子》中的名言警句。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行阅读其他论述类文献,如《孟子》、《韩非子》等,进一步拓展思辩能力;2. 导入相关历史事件或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论述和辩证思维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国论》(教案+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教案+练习备课优选(统编

《六国论》(教案+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教案+练习备课优选(统编

《六国论》(教案+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教案+练习备课优选(统编版必修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及思想2.读懂《六国论》的文本3.掌握《六国论》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4.运用《六国论》的思想为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六国论》的思想和表达方式2.认识《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1.运用《六国论》的思想为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2.理解《六国论》对历史的影响教学内容:一、教师引入在学习《六国论》课文前,教师可通过以下引导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政治思想,提出课题:古人对政治有哪些思考?2、简要介绍《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3、通过课文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六国灭亡,哪一个国家会先亡?”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六国论》是唐代韩愈所写的一篇文章,其背景是东周春秋末年,国力衰败的六国(韩、魏、赵、秦、楚、燕)面临着实力强大的秦国的进攻。

2、文本分析教师将课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讲解和分析:第一部分:以“故六国之境,非秦则楚,非楚则齐,非齐则韩,非韩则赵,非赵则魏,非魏则燕,凡战斗之国,未有两存者”为开始,通篇概述了六国联合抵抗秦国的必要性和困难性。

第二部分:以“今六国之兵,修短不一,好恶不同,此其所以失天下之要者也。

以臣之所见,足下修其短,合其好恶,天下可一也”为起点,批评并建议六国合力抵抗秦国。

第三部分:以“六国不危,天下安之;六国一乱,天下危之。

今虽膏腴之地,千里之国,不足以为安。

六国小弱,而攻之以大强,此亦丧师之道也”为开始,指出六国被秦国侵袭的危险性和必亡性,并给出自己的治国之策。

3、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可将课文中较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并结合各自的文本分析进行讲解。

例如:成语组合的运用(草木皆兵,天倾地陷等)、反问的运用等。

三、课堂练习1.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根据所学的《六国论》内容,回答问题:《六国论》中提到的“合短好恶”的意思是什么?针对这个意思,韩愈提出了什么建议?2. 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六国之士,不百不千,则是万乘之主,今如之何?”这句话中的“万乘之主”指的是谁?韩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汇?四、课堂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六国论》的介绍和文本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六国论》背后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并且让学生学会运用《六国论》的思想为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国论》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六国论》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六国论》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课前预习学案1.了解背景《六国论》是公元前340年左右,韩非子所著,主要讲述六国争霸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从而看到历史的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2.了解作者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也是儒法之争中的代表人物,提出“法胜于德”的观点,被誉为法家学派的鼻祖。

他的著作在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阐述的思想也影响着后世。

3.了解主要内容《六国论》主要分为“苟且之心”、“国以利为先”和“合纵连横”三个部分,论述了列国争霸的原则和策略。

其中,“苟且之心”指的是列国互相猜忌,不敢大胆行动,而只是存活于苟且之间;“国以利为先”则提出了国家利益为首要原则,将其他一切考虑置于次要地位,包括国家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合纵连横”则是提出了联盟的原则,希望各国能够守望相助,共同抵御强敌。

二、课内探究学案1.分析主旨《六国论》的主旨是什么?它在阐述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从文中的三个部分来看。

首先,“苟且之心”部分论述了六国互相猜忌、不敢大胆行动的情况,强调了现实主义的思想,即不用过多的附和道德伦理,而要解决真正的问题。

接着,“国以利为先”部分则强调了利益的重要性,表达了一个全球现代政治思维的基础。

最后,“合纵连横”则号召各国共同抗敌,呼唤了联盟的意识。

综合来看,《六国论》通过三个部分将现实主义、利益为本和联盟精神进行了完整的阐述。

2.分析论点《六国论》的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论点。

首先是“苟且之心”,提出了六国互相猜忌、不敢行动的情况,然后由此得出了“此亡国之道也”这一论点,说明六国应该改变自己苟且的心态,更好地行动起来。

接着是“国以利为先”,表达了一种现实主义思想,在六国争霸的当时,这一论点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案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案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意义,并能够简要介绍《六国论》的内容和思想。

2.能够理解《六国论》中的主要观点,如“割席断交”、“无道自灭”等,并能够把握其对当代政治的启示。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六国论》的思想分析现实政治问题。

二、教学内容1.荀子及其思想背景的介绍。

2.《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六国论》的当代政治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举例介绍一个政治格局的崩溃导致国家衰落的情况,引起学生对于政治背景和现实问题的思考。

2.课堂讲解(25分钟)a.荀子及其思想背景的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荀子的生平背景和其思想,重点强调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在思想理论上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b.《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师对《六国论》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解释,重点包括六国的兴衰原因、国家之道的重要性、治国之策等。

同时,教师侧重强调《六国论》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如“割席断交”、“无道自灭”等,并解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3.小组合作(30分钟)a.分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六国论》中的观点,结合现实政治问题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现实政治问题,并应用《六国论》的思想对其进行分析,解释其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

b.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其进行发言和探讨。

4.总结(10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六国论》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以及对当代政治的启示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2.小组讨论成果:小组是否成功运用《六国论》的思想分析现实政治问题,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总结能力: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总结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把握到《六国论》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其他荀子的著作,比如《荀子》、《劝学》等,深入了解荀子的思想。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doc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doc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_______ 第—周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六国论》口占功支彦高二全体语文教师2065-20672016.1.8教学目标1、掌握璽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川、特殊句式等文言现彖。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重点难点:学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一学时一、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儿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 军费开支浩人,财政入不敷出,社会才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牛: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遭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渲渊Z盟”,北宋每年耍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來,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來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火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止所谓“前事不忘,后事Z师”。

二、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文学知识回顾《六国论》的作者是______ ?字_________ ,号_____ ,是_________ 之一,他的儿子________ >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___________ ” 0三、口读课文并注音赂秦(•) 思厥(■)暴霜露(■) 暴秦(■) 草芥(■)泊() 邯郸()殆尽() 易量() 苟()第二学时一、研读第一段1、重点词语非兵不利__________ 弊得赂秦___________________ 盖失强援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赂秦而力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或口: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 • •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古: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有害;没有好处。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一、引言《六国论》是一部著名的政治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所著。

它以“六国相争,唯秦孝公能用之”为基础,从而思考了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强大和持久的问题。

这部经典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理论都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为此,我撰写了《六国论》学案,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六国论》的精神内涵和思想理念。

二、《六国论》的基本情况《六国论》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讲述了韩非子对历史上六国相争的分析,强调了秦国成功征服六国的原因以及秦国长期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方法。

2.1 篇章结构《六国论》分为三十篇,其中包括了分析和探讨秦国前期发展、六国的外交策略、秦国在六国战争中的胜利、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治理等方面的议论。

2.2 内容概要《六国论》主要集中在分析秦国在六国相争中的胜利原因,其中分别包括外交、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此外,该书还详细讲述了各个国家为什么会相互之间发生战争,并对各个国家主要的外交策略和军事战略进行了精辟的点评。

三、理解《六国论》的方法在学习《六国论》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3.1 了解历史背景《六国论》的写作背景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各国相争,战事频繁,对整个中国的政治状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要理解《六国论》的内容,需要先了解历史背景,掌握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

3.2 逐篇阅读《六国论》共分为三十篇,每篇都有独特的主题。

我们应该逐篇阅读,并仔细分析每篇文章的主旨和论点。

3.3 学习相关概念在阅读《六国论》时,我们需要掌握相关的政治理论概念,例如“法家”、“实用主义”、“外交策略”、“军事战略”等。

只有理解这些概念,才能深入理解《六国论》的思想内容。

3.4 探讨其现实意义《六国论》除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该书来了解中国历史上政治、外交和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并且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现实问题有启示性的思考。

四、使用《六国论》的方法《六国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政治经典,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应用它:4.1 学习与研究我们可以通过研读《六国论》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背后的政治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学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的生平及其本文的有关背景。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

3、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及论证方法。

4、识记相关的文言知识及重要的字词句子。

二、课前检测:
(一)复习检测
1.加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完了) 蜀山兀. (山秃) 日益骄固.(顽固)
B.戍卒叫.(呐喊) 函谷举.(攻破) 横槛.(栏杆)
C.纷奢.(奢侈) 锱铢
..(极言细微) 呕哑
..(乐声嘈杂)
D.四海一.(统一) 族.秦者(秦氏家族) 几千万落.(座、所)
2.下列各项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名句默写
(1)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金块珠砾。

(二)预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B

六国互丧,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不能独完:完整

诸侯之所大患:担心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C
D

始祸焉速:招致
牧以馋诛洎:等到

胜负之数:天数、命运
与秦相较当:如果










2.《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嘉祐集·权书》,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两个分论点是:一________ ;二
________ 。

4.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________ 。

三、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

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教二子读书。

嘉祐间(1056)携二子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

轼22岁,辙19岁),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二十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

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

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为列入'唐宋八大家'。

其著作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权书》(共政论与史论十篇,此为其八)。

2.本文创作背景
战国时,秦于商鞅变法后日强,而六国由于因循守旧,政治混乱而相对衰落,在秦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只能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

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梁、唐、晋、汉、周)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都归中央,将帅无自主之权,这样虽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衰颓。

辽(契丹(古族名,古国名)东胡人所建国家,今辽河上游一带)、西夏(党项羌(羌,古族)所建之“大夏”,今宁、陕、甘西北部)侵扰,宋军败多胜少,政治外交于是更软弱,“澶(chán)渊之盟”(澶渊,古地名,今河南濮阳县西北)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辽向宋索地(索晋阳(今太原)、瓦桥(河北雄县)以南十
县地),无奈宋又加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西夏王李元昊上书请和,宋答应每年给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苏洵此文正是借论六国赂秦招致灭亡这一点(古人论史事不一定很全面,主要在于立论有据,言之成理。

'六国灭亡在于赂秦',此不免片面),批评宋朝贿赂辽、西夏以求苟安的不当,主张任用谋臣奇才而奋起抵御外侮。

此文文笔纵横恣肆、简劲切洽,是议论文之典范。

四、问题与题例
问题一:你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吗?
问题二: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心论点?
2. 课文又设立了哪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
3.作者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诵读第二段,思考: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5:诵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6:诵读第四、五两段,思考:哪一句话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名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问题三: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结合背景思考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

五、目标检测:
1、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2、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此言得之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3)至于颠覆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六、配餐练习:
A组题:见《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红对勾”P49 1-7题
B组题:见《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红对勾”P49-50 8-14题
C组题:见《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红对勾”P50 15-1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