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
观点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把握写作目的
【学习难点】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
点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咏苏洵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2.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故称他为“老苏”,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将他三
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3.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4.写作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5.写作动机
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他主张“尚威”,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借鉴历史兴替,讽喻当今得失。写《六国论》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二、朗读课文,熟读文章,背诵默写文中名句。
1.高考中曾经考过的名句,请背诵文章后,默写。
【04北京卷】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08上海卷】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苏洵《六国论》)【08山东卷】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
三、疏通字句,初步读懂文意。
1.近年来曾经直接考过的知识点,请把涉及课文中的虚词,解释一下。
(09年山东高考第十小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
2.(07年山东高考第十小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
3. 初步解读文本
(1)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请逐段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3)苏洵从此角度分析论述六国灭亡原因的目的是什么?
四、文言知识梳理。
1. 翻译下列语句并指出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赵尝五战于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义.不赂秦()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不能独完.()
(6)李牧连却.之()
3.“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