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三课时)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三)·乎(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三)·乎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文言虚词练习(三)答案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6—7介词,相当于“于”。
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答案: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不译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表示处所,时间,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捕蛇者说》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A、苛政猛于虎。(比)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C.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舍鱼而取熊掌《鱼我所欲也》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然得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用法;(2)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通过练习,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虚词的灵活运用,能够正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作用;2.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虚词的知识;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虚词的用法和例句;2.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虚词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讲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2)举例分析常见虚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答案。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虚词的用法;(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分析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异同;(2)通过对比,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文化背景:(1)介绍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2)了解虚词在古代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与互动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虚词进行句子构建;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讨论;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点评。
八、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1.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词应用实例;2. 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运用文言文虚词;3. 讨论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得体运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如: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如:“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如:“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 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通“耐”、“能”〗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副词〗译为:就。例释:再而衰,三而竭。
2.【何】
【记忆】何表疑问定宾谓,什么哪里为什么。副词动 前表反问,形前程度译多么。
5) 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6)表修饰,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 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 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③“大王来何操?”
〖疑问代词〗 1)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阁中帝子今何在? ④丞相祠堂何处寻? 2)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 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文言文3—一词多义(虚词)
三、一词多义——虚词归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四)其他用法【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复习(八个重点虚词)
•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 列传》)
8.用法:表示目的关系, 可以翻译为“以”,“以此”
•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 赋》)
• ②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 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 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译为“你”。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歂臾》
课堂练习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 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望告②乃翁”一句,大为感佩, 其真③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 齿,④乃曰:“此徒沽名耳。”众 人质之以理,其辞穷,⑤乃不得已 而谢。
五、“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做“他的”“它的” 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张衡传》 ⑤屠大窘,恐前后受其害。《狼》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 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 的紧接,可译为“就”“才”“这才” “再
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拜送书 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 事。《鸿门宴》 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传》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褒禅山记》 • ②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 衡传》 • ③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师说》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 于“这”“这种”“这样”。
•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 之武退秦师》 • ②武帝嘉其义,……。《苏武传》 • ③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 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之。《祭十二郎 文》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介词]把;用;拿①輮以为轮(《劝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2.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动词]到……去①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①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助词]调节音节,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博苑09-14 122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举例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分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2.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3. 推荐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八、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材料。
2. 文言虚词例句及练习题。
3. 文言文阅读材料。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共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讲解15分钟,练习15分钟,讨论10分钟,总结5分钟。
十、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四)焉
代词或兼词VS语气助词 如何区分“焉”是代词或兼词还是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辩别,就有 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 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 词。
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代词时,句 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为代词,指前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焉”表陈述语气。
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意为“却”。句意: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着为 此写下诗歌。/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但苏武得以生还。/是为了防备其它盗 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啊。故选D。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 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
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 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 (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学案主备人茆海燕审核人孙孟英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18—20定语后臵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c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3)代词a译为“这,此”“之子于归”B他,他们,它“观之,兴正浓”(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5)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2、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于”等a、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见人于大行b、到;指通于南(2)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过”。
“烈于猛火”(3)介词,用于被动句中闻于四方(4)动词词头。
“黄鸟于飞”3、以介词(1)介词,用、凭借“徐喷以烟”“君子不以言举人”(2)介词,把“以丛草为林”(3)介词,“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因此】(4)按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4、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或者“于何”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代词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形容词、副词词尾“。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相与枕藉乎舟中 3.其孰能讥之乎 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1.助词,形容词词尾,……的 样子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语气词,表反问 4.介词,同“于”,在 5.语气词,表感叹 6.语气词,表疑问
文言文翻译复习
一、以
1.以乱易整,不武 2.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6.常以身翼蔽沛公 7.乃入见,问:“何以战?” 8.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9.乃遣武以中郎将 10.空以身膏草野 1.介词,用 2.介词,把 3.介词,用 4.介词,用 5.介词,拿 6.介词,用 7.介词,凭借 8.介词,按照 9.介者众 22.木欣欣以向荣 2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4.由山以上五六里 25.作《师说》以贻之 2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7.日以尽矣 21 连词,并列 22连词,表修饰 23连词,表修饰 24助词,表时间和方位不译 25介词,来,表目的 26介词,来 27副词,通“已”,已经
十三、所
1.荆轲有所待 2.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6.各得其所 1.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 性结构,……的人 2.同上 3.代词,同上 4.用来…… 5. ……的原因 6.名词,适宜的(位置、地 位……)
十四、者
九、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彼与彼年相若也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5.君既若见录 6.若夫乘天地之正 1.连词,如果 2.代词,你们 3.动词,像 4.助词,形容词词 尾,……的样子 5.代词,这样 6.连词,用在一段话开头 引起议论,至于那……
十、与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未得与项羽相见 5.欲呼张良与俱去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7.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8.与王诀曰 9.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0.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1.介词,给,替 2.连词,和 3.连词,和 4.介词,和、跟 5.介词,和 6.连词,和 7.连词,和 8.介词,和、跟 9.连词,和 10 动词,给
八、且
1.不出,火且尽 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3.臣死且不避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7.且相如素贱人 8.且适南冥也 1.副词,将要 2.副词,将要 3.连词,尚且 4.连词,并且 5.连词,况且 6.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 进一步的议论,况且 7.连词,况且 8.副词,将要
十六、也
1.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徒以吾两人在也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非我也,岁也 7.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句末语气词,用在因果句 尾表解释 2.语气词,表肯定 3.语气词,句中停顿 4.语气词,表肯定 5.语气词,表肯定 6.语气词,表停顿;语气词, 表肯定 7.语气词,表停顿
四、其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4.秦王恐其破璧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8.其一人夜亡,告之 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0.其皆出于此 1.代词,他们的 2.代词,那件事 3.代词,他的 4.代词,他 5.代词,自己 6.助词,无义 代词,那些 7.代词,那洞;代词,那 8.代词,其中的 9.代词,他的 10.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五、于
1.得复见将军于此 2.而耻学于师 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故燕王欲结于君 6.余威震于殊俗 7.良曰:“长于臣。” 1.介词,在 2.介词,向 3.介词,对于 4.介词,对;介词,对 5.介词,和、跟 6.介词,在 7.介词,比
五、于
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师不必贤于弟子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1.终不能加胜于赵 12.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1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8.介词,比 9.介词,比 10介词,被 11介词,引出动作支配的 对象,可不译 12.介词,比 13.介词,在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2.劳苦而功高如此 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蟹六跪而二螯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9.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10.外连衡而斗诸侯 1.连词,表转折或表假设 2. 连词,并且 3.连词,却 4.连词,并且 5.连词,表并且或递进 6.连词,却 7.连词,如果 8.连词,并且 9.连词,从而 10 连词,并且
三、而
11.吾尝终日而思矣 12.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3.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4.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5.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1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 连词,表修饰 12 连词,表修饰 13 连词,表修饰 14 连词,并且 15名词,通“能”,能力 16连词,表修饰
四、其
十一、何
1.何厌之有 2.籍何以至此 3.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4.徐公何能及君也 5.何为其然也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疑问代词,什么 2疑问代词,什么 3疑问代词,怎么 4疑问代词,怎么 5疑问代词,什么 6疑问代词,什么 7 怎么样
十二、则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2.则移其民于河东 3.人死,则曰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欲速则不达 8.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连词,那么 2.连词,就 3.连词,就 4.连词,就 5.连词,那么 6.连词,就 7.连词,却,反而 8. 连词,那么
七、乃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乃以手共搏之 3.乃欲以生劫之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乃设九宾礼于廷 6.今君乃亡赵走燕 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8.见犯乃死,重负国 1.副词,才 2.副词,只,仅仅 3.副词,是 4.副词,才 5.副词,于是、就 6.副词,竟然,却 7.副词,才 8.副词,才
二、之
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3.之二虫又何知 1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5.兼……之众, 16. 结构助词,消独 17. 结构助词,消独 18.何厌之有 19.何陋之有 20.何功之有哉 11代词,这 12结构助词,的 13代词,这 14代词,这些 15.代词,这些 16.结构助词,消独 17.结构助词,消独 18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19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0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一、以
11.以勇气闻于诸侯 12.不然,籍何以至此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6.以其无礼于晋 17.以其求思之深二无不在也 18.徒以吾两人在也 19.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0.越国以鄙远 11.介词,凭借 12.介词,凭 13 介词,在…的时候 14 介词,因为 15 介词,因为 16 连词,因为 17 连词,因为 18 连词,因为 19 介词,因为 20 连词,并列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客有吹洞箫者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5.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6.为天下笑者,何也 7.蔺相如者,赵人也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谁可使者
1.代词,用在否定词后表示“……的话” 2.代词,……的人 3.代词,……的情况 4.代词,……的情况 5.代词,用于判断句,主语后引出判断 6.代词,引出原因,不译 7.代词,用于判断句,主语后引出判断 8.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后,指人或事 物 9.代词,……的人
十八、为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3.何辞为?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6.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1. 动词,是 2. 动词,是 3. 语气词,表反问 4. 语气词,表反问 5. 介词,因为 6. 介词,为了
十八、为
7.臣为韩王送沛公 8.为天下笑者,何也 9.吾属皆为之虏矣 10.为一击缶 11.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1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 7. 介词,替 8. 介词,被 9. 介词,被 10 介词,替 11 动词,是 12 连词,因为
二、之
21.树之以桑 22.怅恨久之 21 助词,凑足音节 22 助词,凑足音节
三、而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2.劳苦而功高如此 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蟹六跪而二螯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9.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10.外连衡而斗诸侯 1.连词,表转折或表假设 2. 连词,并且 3.连词,却 4.连词,并且 5.连词,表并且或递进 6.连词,却 7.连词,如果 8.连词,并且 9.连词,从而 10 连词,并且
二、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及其所之既倦 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凌万顷之茫然 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0.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结构助词 消独 2.代词 他 3.结构助词 消独 4.动词,往,到达 5.代词 它 6.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8. 动词,到 9.代词,这些 10代词,我
十五、焉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朝济而夕设版焉 4.然力足以至焉 5.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6.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斯天下之民至焉 8.复驾言兮焉求 9.置杯焉则胶 1.代词,哪里 2.代词,哪里 3.语气词,陈述语气 4.语气词,陈述语气 5.兼词,“于此”,从这里 6.语气词,陈述语气 7.语气词,陈述语气 8.代词,什么 9.兼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