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示范项目建设方案-电子应用技术

合集下载

中职高职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中职高职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中职高职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校园信息化已经成为中职高职学校的发展趋势。

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能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环境。

然而,当前中职高职学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不足,如硬件设备老旧、信息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亟需制定一套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以指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实现中职高职学校全面信息化,提升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2.原则:a.综合规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b.阶段推进:根据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现状,分阶段推进,循序渐进。

c.保障安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确保校园信息系统的运行稳定和数据安全。

d.突出实用:以满足教学和管理需求为中心,注重实际应用效果。

三、主要内容与实施方案1.基础设施建设:a.硬件设备更新:逐步更新旧有的计算机、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b.网络建设:建设校园LAN、WLAN等网络,提升校园网络带宽和信号覆盖范围,以支持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学习。

c. 机房建设:建设标准化、安全化的机房,配备空调、ups电源等设备,保持机房设备的正常运行。

2.软件应用开发:a.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信息的全面管理和查询。

b.教务管理系统:开发教务管理系统,提供教师排课、学生成绩管理、成绩查询等功能。

c.电子图书馆:建设电子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资料的借阅和查询服务。

d.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在线教学平台,支持教师上传教学资源、学生在线学习等功能。

3.教学设备更新:a.多媒体教室建设:更新教室设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教学效果。

b.实验室建设:更新实验室设备,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教师培训与支持:a.培训计划: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b.培训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培训。

中职重点建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中职重点建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中职重点建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项目名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点日期:2013年10月规划1.专业点建设的预期效益以职教师资培养和职教师资培训实训实验教学为主,兼顾社会服务功能。

2.各申报单位要根据职教师资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规定的必开实训实验项目要求,要特别注重综合型、生产型、开放型实训实验项目的建设。

3.单台件价值十万元(含十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购置前要进行充分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填写《仪器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报告书》。

4.建设期一般为1年。

5.实验室建设:①电子工艺实验室②传感网实验室③DSP-EDA实验室④电力系统实验室⑤更新仪器设备的实验项目一、电子工艺实验室实验项目名称现有仪器设备套数拟增加套数每套设备容纳学生人数所需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数量电子工艺实验室0 16 2主要仪器设备示波器普源DS1204B 5计算机 6双踪示波器CA8020 16数字频谱分析仪RIGOL频谱仪DSA1030-TG2信号发生器盛普SP246 5毫伏表带USB电脑接口双通道数字交流毫伏表10双路直流稳压电源2台钻小台钻PCB-4 4电子产品工艺实训台THETDY-2(凳子配套)12(24凳子)热转印机LR-2008B 2配套设备带抽屉实验桌(带凳子)12电子元件存放柜180cm*120cm*25cm(壁挂式)2投影仪(带幕布) 116端口路由器(带网线)1工具及耗材全套电子工艺制作工具(包括尖嘴钳、斜口钳、电烙铁等)16剪板机TPE-JBJ 4腐蚀桶TPE-FST 5打印机爱普生R230 2数字式万用表20集成块排线用电烙铁电子耗材(表格另附)适用课程、范围、实验项目一、适用课程《电子线路CAD》、《电子实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EDA技术》、《DSP技术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要求。

二、适用范围以工艺性和实践性为主,学生通过电子工艺实践,亲自设计电路、绘制、制作印刷电路板,焊接和测试其产品,使学生了解电子工艺的基本知识,接触生产技术实践。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普遍将计算机作为办公的必备工具,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硬件维护、网络应用、图文编辑、视频处理和平面设计人材.根据相关调研显示,未来 5 年黑龙江省技术工种人材缺口将达到 80 万,其中就计算机人材的需求仍高居榜首.而由于 XX 市将着力打造新型农业、现代化物流、现代生态旅游、煤灰等产业集群。

随着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材缺口将达到 1 万余人,而 XX 的地理位置属于边境城市,吸收外地人材相对艰难,这一缺口仍会增加,这也为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提供了良好契机。

通过近几年对 XX 市社会用人单位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材的要求及原有计算机应用人材的基础分析,预测主要有以下五个岗位群急需人材补充:平面设计及广告设计、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组建与设备调试、计算机网站搭建及网页维护、多媒体动漫设计等。

(二)建设基础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我校的龙头专业,办学至今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已培养毕业生近万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人材效益和经济效益,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正式认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作为全市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领域技能型人材培训基地,实施校企合作,已摸索出“职业素质+专业理论+专业实训+特色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校内现有各类计算机 1037 台、实训室 28 个。

均参照企业生产环境建设,开设的实训项目绝大部份是生产性实训。

首创的学生工作室-—FN 工作室,摹拟实际工作环境,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此外,校外有宏德广告公司等 6 家合作企业, 10 余种岗位可供学生实习实训.通过定单培养的方式有 5 家本地企业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基地。

计算机应用专业拥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现有专职计算机教师 28 名,本科以上学历占 100%,省学科带头人 1 人,市级骨干教师 1 人,有 23 名教师具备计算机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中职校示范项目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

中职校示范项目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

专业一:机电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概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主要面向及半岛装备制造业,培养熟练机电设备操作与维修、机电产品设计与工艺、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以及机电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等提升装备制造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构建“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学结合,努力对接知名企业,加大订单培养力度;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引进有企业生产经验的技术人才,从企业聘用兼职教师等方式,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需求论证(1)行业背景分析现阶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在机械、汽车、电子等现代制造领域,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机电技术除了满足现代制造业的精度、动力、快速性以外,也要求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

现在很多的机电产品,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都是机电技术的科技融合而成,这必然引发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新要求。

在农、林、牧、渔产品的加工企业以及交通运输、印刷和现代商业企业都离不开机电技术。

优秀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2)人才需求分析2012年上半年,共有6834家单位通过市场招聘,提供岗位21.3万个,其中,制造业技术类岗位达6.9万个。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增长率计算,预计下半年人力资源市场制造业需求岗位将达到7.5万个。

从岗位需求看,操作类岗位需求下降,专业技术类、技工类岗位需求比重仍持续上升。

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发展规划,给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拉动了更多技能人才需求。

市人社局相关人员介绍,随着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退出,企业用工需求层次进一步提高,市场岗位需求出现新的增长点。

部分企业因业务转型产生新的用工需求,还有部分企业因新增生产线产生新的用工需求。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书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书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书任务书一、任务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电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资源库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为培养优秀的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做好基础工作。

二、任务目标1.建设一套可持续更新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提供持续的支持。

2.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指导、案例分析等,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

3.整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任务内容1.教学资源收集通过调研和收集,建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的数据库。

包括但不限于教科书、课件、实验教材、模拟器、设备手册、行业标准等。

2.教学资源更新持续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资源库中的内容。

通过和相关企业合作,获取最新的技术规范和行业需求,保持教学资源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3.教学资源整合将收集到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编排,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结合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分模块、分层次的组织教学资源,方便学生有计划地学习。

4.教学资源开发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资源。

包括实验设计、项目开发、案例分析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资源应用推广和应用教学资源库,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通过教师培训和学生引导,确保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

四、工作计划1.第一阶段(一个月)-开展调研,收集教学资源,建立教材库、实验库等。

2.第二阶段(三个月)-整合和编排教学资源,形成初步的教学内容体系。

-开发一批基础教学资源,如课件、实验指导等。

3.第三阶段(六个月)-持续更新和补充教学资源库中的内容。

-培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教学资源。

4.第四阶段(九个月)-开发和完善进阶教学资源,如案例分析、项目开发等。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三年制中职-江苏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三年制中职-江苏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三年制中职)《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自动化控制的基础,在工业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中应用广泛,从宽基础,重技能的就业需求来看,是三年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电机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是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以《电工技术》、《电子线路》等课程为基础,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将《PLC控制技术》等作为后续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技能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电控线路分析、线路安装、故障处理、系统安装、系统故障分析判断及处理及创新设计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本课程是中、高级维修电工员考工考证的必备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从岗位需求、企业规范、职业实践等多个维度,依据国家指导性课程标准,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项目为载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实际的典型工业控制电路为项目,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以任务为驱动,采取理实一体化,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中理论和实践脱离,先学理论后实践的学科型模式,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将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部分划分为若干个模块,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采用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思想,以“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将“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便于构建工学结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环境,能力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教学内容,依据电子电工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精选教学内容,融入大量的职业素质元素;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可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关于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关于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关于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科技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通讯设备、家用电器还是工业生产,电子技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等方面探讨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问题。

一、培养目标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最新的电子技术理论和知识,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具备电子系统的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具备相关领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五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这些培养目标既体现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涉及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

二、培养方案针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当突出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电子技术是一个注重实践操作的学科,因此培养方案中应当设计一定比重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是注重项目实训。

学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项目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培养应当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培养途径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培养途径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培养效果。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资源不够均衡,培养途径相对单一,因此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首先是学校内部培养。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3+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3+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摘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协同五所中等职业学校共同承担的湖南省十二五重点项目,项目建设近2年,其中首要任务是研究制订“3+3”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文中从岗位衔接、培养规格衔接、课程衔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中图分类号]G71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36(2016)04-0096-03[收稿日期][作者简介]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4]144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华容县职业中专学校、永州市工商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等五所中等职业学校,共同承担湖南省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

一、建设目标与衔接模式1、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带动湖南省“四大区域板块”的5所示范性中职学校共同发展,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

探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衔接及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湖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保障。

2、衔接模式采用“3+3”单独招生定向培养方式。

中职学校在应用电子技术或电子电器与维修专业设立3年制中高职衔接班,学生在完成中职阶段学习任务后,参加由高职院校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成绩优良者转段升入高职院校学习,高职院校将成建制单独编班进行培养。

二、岗位衔接对接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电子信息产业,确定电子信息专业大类中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与信息技术与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衔接专业;基于湖南省信息产业的战略性新兴十大工程的数字化整机发展工程、新型应用电子产业化工程、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等四大工程,确定信息家电、医疗电子、物联网工程专业定位。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方案一、建设背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相关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及技术改造正向纵深推进,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作为现代加工业制造业的高科技标志和发展趋势,为职业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才市场空间。

随着国家区域战略的全面实施、东部产业的梯次转移、安徽经济的加速崛起,淮南在“十三五”期间,将围绕“两型城市”建设,实施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战略,坚持煤、电、化为主体,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两型产业,切实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构建具有淮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优势企业与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2001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校的长线专业、骨干专业,教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且符合相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6人,高级职称6人。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设备价值200万元。

主要设备有:维修电工实训台、电工电子实训台、P1C实训台、20∕5t起重机实训台、电梯实训台、楼宇机电设备综合实训装置、柔性自动环形生产线、高级维修电工及技师技能实训考核装置等。

二、指导思想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机电技术应用为主线,强化实践”的改革思路,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安徽淮南地区一流专业,为安徽省的装备制造业输送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项目化实训教学的探析--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项目化实训教学的探析--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开设的专业课程是《 电工技术》该项 目的选取充分考虑 ,
到 以下两点 , 第一 , 该项 目包 含 了《 电工 技术》 中常用 电
工 技术 知 识 和 技 能 ; 二 , 个 学生 家 里 都 有 照 明 线 路 , 第 每 学 生很 感 兴 趣 , 调 动 学 生 探 究 问 题 的积 极 性 , 他 们 能 使 在 项 目情境 中锻 炼 自身 的综 合 能 力 。
项 目任 务 , 样 , 利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自 主学 习 能 力 和 交 这 有 流协 作 能 力 。 在项 目组 长 的主 持 下 , 据 实 施 方 案 , 小 依 对 组 成 员 进 行 合 理 分 工 。本 案 例 中 , 合 能 力 强 的成 员 负 综
2项 目分 析 .
4 目方 案 的实 施 . 项
项 目的实施有赖 于全体成 员的合理分 工和通 力协 作 。项 目化教学一般 以“ 合作小 组” 为单位 , 依据项 目的
目标 各 小 组 独 立 地 组 织 、 排 本 组 的 活 动 。 活 动 过 程 安 在 中全 体成 员 按 照分 工 相 对 独 立 地 开展 工 作 。 时 又要 与 同
业 实训 教 学 中的 实 施
我 校 电子 技术 应 用 专 业 的实 训 项 目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第 一 阶段 是 通 用 技 能 训 练 阶 段 ;第 二 阶段 是 专 门化 方 向技 能 训 练 阶 段 ; 三 阶段 是 企业 生 产 实 习 阶段 。 第 三 个 不 同 阶段 的技 能 实 训 都 采 用 了项 目
南 , 目组长应集合 小组全体 人员 的智 慧 。 项 制定 项 目方 案。 本案例 中设立 了四大流程 : 市场 调查分析 、 目方案 项 设计 、 目知识储备 、 目评价及分析等 , 项 项 各栏 目负责人 完成该栏 目的任务 .并撰 写一份该栏 目的研究 报告 . 及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果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果
(一)成果综述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建设期间坚持“项目导向、能力为本”的原则。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知识和素质需求,设计课程体系,突出了中职职业教育的特点;初步建立起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以提高学习者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为目标,推行“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优化了公共基础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施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深入分析知识、能力、素质提升的客观规律,合理规划设计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努力偿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强化主干课程要求,留有学生选修的课程空间。在做到专业技能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的同时,努力增强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性、做到学生就业与升学兼顾的双重目标。
成果一:改革了教学模式,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通过调研,结合区域人才需求情况及岗位能力要求,逐步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改革,构建起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中专高技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筑校内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和市场化工程实践平台,优化了教学模式,实施多元化评价模式,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提升。
三、专业建设成果
示范校建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探索构建对接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依据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改革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依据产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科学确定中职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技术进步要求确定本专业课程内容;依据生产过程要求确定教学过程。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技术技能服务过程“三融合”。经过2年艰苦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带头人培养总结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带头人培养总结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总结目录一、制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鼓励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1)二、制定骨干教师个人成长规划,提升专业能力 (1)三、参与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开发,提升骨干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能力 (1)四、骨干教师培养成果 (2)五、个人培养总结 (5)(一)吴萍个人培养总结 (5)(二)倪建宏个人培养总结 (9)(三)王晶个人培养总结 (9)(四)朱红霞个人培养总结 (1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总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在中职示范校2年的建设期中,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要求,择优选择4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骨干对象,重点培养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通过每年分期分批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教育培训,通过培训研讨、项目承接、课题研究等方法和途径,提升业务素质,与合作企业分批互派教师,双向培养。

培养了吴萍、倪建宏、王晶、朱红霞等4名教师为专业骨干教师,建设良好的教师梯队。

一、制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鼓励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结合我校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际情况,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师资培训、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专业协作会等,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迅速成长。

二、制定骨干教师个人成长规划,提升专业能力为电子专业4名骨干教师量身制定了《个人三年职业生涯规划》,学校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为骨干教师争取各种培训机会。

同时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积累骨干教师实际加工生产能力,提升其专业能力。

三、参与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开发,提升骨干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能力要求骨干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主持示范校项目电子专业建设中1门项目设计或案例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承担1-2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指导工作;参与2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课程之一),主编或参编1本专业教材(或发表论文);主持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项目案例开发;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竞赛。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范本模板】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范本模板】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江苏省省示范专业负责人培训班二○○八年八月指导教师:葛金印无锡机电高等职业学校组长:商联红靖江职业教育中心组员:顾亚芳昆山第一职业高级中学薛冬江阴华姿职业学校安文倩泰州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姜华海安职教中心徐金奎涟水职业高级中学徐宗敏铜山职教中心王志刚宿迁市宿城区职教中心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一、招生对象、学制与办学层次1.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2.学制:三年3.办学层次:中职二、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1.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制造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本专业生产的相关管理,取得维修电工和无线电调试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一线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知识、能力:1.素质➢热爱党、热爱祖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

➢具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适应职业变化的初步能力。

2.知识➢了解机械基础常识。

➢具有电工、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

➢具有常用仪器仪表使用的相关知识.➢具有电类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和维修的基础知识。

➢具有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应用的基础知识。

3.能力➢能识读简单机械图样和一般电路图。

➢能选用常用电子材料与元件并检测质量。

➢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及常用工具.➢能进行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销售和维修.➢能在控制系统中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

➢能使用一种常用的行业CAD应用软件。

➢能对常用的弱电系统工程进行安装与运行维护。

➢能对常用的电气设备进行安装、保养、运行和维护.➢能进行电子企业生产一线的工艺管理与质量控制。

三、职业面向:1.主要就业岗位从事制造类企业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操作。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不断提高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特别是要改革和创新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技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

本文将从改革与创新的角度探讨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改革培养方案,突出实践能力传统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而在电子技术领域,实际操作技能往往更重要。

在改革培养方案时,应该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提高实践操作的难度和质量。

在电路原理、电子设备维修等课程中,可以设置更加真实和实用的案例,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可以引入企业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培养方案,注重综合素质在当前的社会和职业环境中,单一的技术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综合素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创新培养方案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

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比如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

还可以通过项目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训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让他们学会团队合作、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创新大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改革培养方案,加强就业指导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在改革培养方案时,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可以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介绍就业市场的情况、就业政策、就业渠道等信息,让学生了解就业的现状和趋势,提高他们的就业意识。

还可以组织各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和面试技巧。

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电子企业进行对接,组织企业招聘会、实习实训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班级建设方案国赛方案

1.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班级建设方案国赛方案

磨合、规范、成长20-2机电技术应用班级建设方案专业大类:加工制造类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代码:051300基本学制:三年班级名称:20-2机电技术应用磨合、规范、成长20-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班级建设方案一、基本思路我所带的这个班级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一个纯男生班级,在班级的日常建设和管理中,我由感而发,机电专业班级建设和唐僧带领下的取经团队不畏艰难险阻,历经磨难取得真经,竟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沿着这条脉络,班级建设的思路也非常清晰。

二、班情分析三、班级建设目标班级总体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爱党爱校,积极进取,团结友善,具有强烈集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班级精神风貌,能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学生个体目标: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加工制造业,能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应用、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四、班级建设规划实用文档五、班级建设措施及活动(一)高一班级建设磨合期高一是班级建设的第一年,新的班级刚刚建立,几十个学生坐在一间教室,只是时间和空间的聚合,大家没有共同的目标和必要的人际关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了解和情感联系,彼此之间心理距离较远;班级的临时学生干部,对学生很难产生影响力;班级管理核心还没有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很容易发生摩擦矛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尽快度过这一磨合期。

1.快速破冰—大家尽快熟起来学生之间尽快熟起来。

通过学生上台自我介绍、组织姓名记忆游戏、大风吹、信任背摔等拓展活动,学生快速熟悉,形成新的集体归属感。

我和学生及学生家长尽快熟起来。

建立师生沟通渠道,组建“晓黑板”师生、家长群。

给每个学生家长进行一次电话家访,保证家校沟通无阻。

同学们写一封自我介绍,交给我建立学生私密档案。

关于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践行课程思政的研究

关于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践行课程思政的研究

关于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践行课程思政的研究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培养具备一定电子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的专业。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技术已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如何在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注入思政课程,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现状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是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学校通常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学生在专业技能上虽然较为突出,但在思想和品德上却留下了短板。

通过践行课程思政,能够在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这样一来,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提高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1. 设置思政课程在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引入思政课程,通过相关课程内容的普及,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

2. 树立榜样学校可以邀请成功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正确的人生观念,让学生们从身边的榜样中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

3. 实践教学通过开展一些思政实践活动,例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观一些社会名人的事迹,或者开展一些思政主题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4.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例如举办一些思政主题的演讲比赛、论坛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

践行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的树立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在实施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进行评估。

应用电子技术示范专业建设方案机电剖析

应用电子技术示范专业建设方案机电剖析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特色依据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须要,结合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目标,在逐步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形成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特色:项目带动教学,技能模块化,产学紧密结合,适应广泛岗位。

彻底打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对现有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整合成"电子技术原理和训练",将"高频技术"和"收录音技术"整合成"收录音原理和训练".更重要的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每门课程以具有好用性,综合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实训项目为内容,把必需驾驭的学问融汇在项目之中,以项目需求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并形成相应的项目过程考核机制,构建创新型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项目带动教学,就是依据广州及珠三角周边城市产业基本状况呈现的特点,以适应项目带动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为目的,剖析人才须要的核心实力和技能,设置核心课程,并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开设相关帮助学科课程。

技能模块化,就是依据本地区电子行业岗位群的现行须要和发展须要,将学生的实际技能分为视频技术模块和工业限制模块等各个模块,针对性地传授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学以致用的实力。

产学紧密结合,就是教学结合生产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相识到学是为了会用,用就要学理论,构建产学一体的大平台,形成生产实践、教化教学、科学探讨有效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适应广泛岗位,就是在专业的技能模块中强化基础学问、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以适应宽岗位的须要,从学生就业和适合将来转岗的社会须要动身,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须要。

二、专业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1、专业建设的目标。

(1)转变教化思想,树立以全面素养为基础,以实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实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四:电子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概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

随着近年来大量外资企业的进驻及本土电子公司的蓬勃发展,对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呈居高不下的趋势,也造就了本专业的蓬勃发展。

本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岗位要求练技能的要求,形成“校企资源共享、产教紧密结合、校企文化互融、订单就业共担”的融合型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训赛,训证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服务于社会与地方经济。

专业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深化校企深度融合的“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建立突出职业活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1.需求论证(1)行业背景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

该专业技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相对比较成熟。

电子技术的每一步提高,都会产生超过它自身价值几倍至数十倍的效益,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水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

(2)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企事业部门急需电子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

2011年我国电子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5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98%;实现利润2647亿元,同比增长18.13%。

良好的发展趋势让电子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得极为火热。

处于经济发展领先地位的市,有着广阔的电子产品发展市场。

大量日企、韩企等外资企业的进驻以及以海尔、海信、澳柯玛为主导的电子公司,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该专业有如下优势:就业易,收入高。

毕业生就业去向广阔,可以在科研院所、电力部门和工矿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电气电子技术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技术管理与经营、质量检测与控制等方面工作。

毕业生就业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工作环境好。

技术强,发展快。

该专业是强弱电结合、元件系统结合、机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具有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交叉学科的性质。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创新,适应性强,实用性好,做到与现代企业发展同步。

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将保持极大的需求量。

(3)专业建设基础本专业2008年被评为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

近三年毕业生人数达1196人,学生参与各项大赛获得省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12项。

教师有8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本专业实行产、教、训一体,开展实境训练,形成了“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校企一体化教学,真正实现“学训赛,训证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突出职教优势,多方位服务社会,近三年,电子专业为企业培训员工累计124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27人,为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培养学生45人,提高了办学的社会效益。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7人,行业企业聘任兼职教师6人,教师队伍知识年龄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

专任教师中(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除外)本科以上学历占93.10%,研究生学历占6.90%,高级职称比例为27.58%,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4.21%。

与企业密切合作,外聘了部分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并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技术人员,担任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骨干教师队伍。

学校投资339.6万元建设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占地2302.32平方米,配有单片机、电力电子整流设备、PLC、电子实验台、电工技术综合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机床排故设备、机床机械电气控制考核实验柜等设备共计564台套,可满足学生实训需求。

2.建设目标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积极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的办学机制,依托电子行业,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继续深化“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建立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构建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活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培养一支“名师”引领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双师比例达95%,构建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通过建设,提升本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的实力,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力争两年时间,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办学优势,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打造成国家示范专业。

3.建设思路(1)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协同管理和资源共享,实现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臵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与企业共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能体现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工作任务重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与企业共同制订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出职业特色鲜明、科学性强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项目化教材;探索项目教学的核心技术环节,形成模块化职业项目教学过程。

计划在两年内再与4家企业开展订单合作,培养更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基础上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将实训环节与职业资格相结合,将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三个阶段,设臵相应课程,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出符合具体企业培养目标的“弹性化”教学体系,促进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

完善“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技能人才。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和学校的深度调研,形成国内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探索并逐步建立与“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

整理、分析国内现有关于职业项目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研究文献,设计可操作的职业项目课程开发流程、方法与技术规范,形成较系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项目课程理论,进一步完善、细化职业项目课程的开发范式。

(3)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目标来设臵课程和安排课程内容。

在课程体系上根据社会需求定专业、企业要求定课程、岗位要求定技能,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对电子专业课程做适当的调整与修改,建立以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着力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建设。

两年内组织编写3本校企合作教材。

对6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综合化改革,建立“学训赛,训证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善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的电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实现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轮岗交流,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新技术、新领域的短期培训,争取在2014年双师型教师达到95%以上,重点引进或培养1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6名骨干教师,再聘请4名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整体优化师资队伍。

4.建设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完善校企深度融合的“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将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将实训环节与职业资格相结合,推动实训教学模式创新;将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结合,促进学生“零适应”就业。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实施“训证岗”一体化建设;课程实习与技能大赛相融合,实施“学训赛”一体化建设;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合,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相结合,搭建学生顺利就业的通道。

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情况分析报告: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情况分析报告,围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任务,结合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三步阶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基础上,设计相应的课程及能力训练。

对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及电子产品应用企业进行广泛调研,获取电子信息行业主要岗位设臵情况。

聘请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与职业教育专家和专任教师一起,采用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广泛分析相关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岗位的任职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了解企业文化、具备职业修养和一定的技术需求的人才。

实现“双证融合”:在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结束后,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合。

学生围绕核心任务,通过文化素质培养、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训练,最后形成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

(2)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企业中的电子岗位进行调研,围绕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

根据生产岗位,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和训练项目,突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产教结合的课程特点,建立以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建立校内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结合对顶岗实习、就业学生跟踪调查情况的反馈意见,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贯彻在课程教学中,目前已对海信、澳柯玛等公司做了毕业生回访工作,根据企业与毕业生的反馈情况,对课程做了适当的调整与修改,保证毕业生的“零适应期”就业。

将进一步建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对6门专业核心课程(电工技术、单片机程序设计、电子技术、PLC、电子仪器仪表、电子线路设计)进行综合化改革,建立“学训赛,训证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善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的电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3)教学规范化管理目前教育教学环节考核细致,对毕业学生质量的监控环节较弱,在两年内将完善各项教学制度和文件、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体系,贯彻执行教学评估与检查制度,坚持毕业学生质量跟踪调查、专业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等。

保证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之间的信息流畅,定期召开教学管理会议,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定期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