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之复杂性与梁启超以“趣味”指称美感的深意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内容提要:情感说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艺术美的统一;艺术情感必须求真、向善、合美;艺术情感具有熏、浸、刺、提四种感染力和奔迸、回荡、含蓄蕴藉、写实、浪漫五种表情法;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
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关键词:情感审美先导“情感”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上个世纪之交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具个性特色的审美范畴之一。
对于艺术情感问题,梁启超有着非常精辟且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与梁启超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先导意义。
一对于情感本质的认识,是梁启超情感理论的基石。
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提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1)首先,“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梁启超将情感与理智作了比较。
他认为:“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石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其次,“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梁启超说:“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
”(2)在这里,梁启超对情感的理解体现出某种深刻辨证的见地。
首先,他不是把情感视为纯粹感性个体的东西,而是将情感视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融通。
其次,梁启超将对情感特质的考察与生命特质的考察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给予了情感以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给予了情感以极为丰富的内涵。
作为人类动作的“原动力”和宇宙生命的“大秘密”,情感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梁启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
国开(山东)50535-美学专题-形成性考核二-参考资料答案
美学专题-形成性考核二-辅导资料
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
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第1题
【判断题】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空间或情绪状态下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第2题
【判断题】审美中的理解,是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理解溶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打个比喻,就是理之于诗,有如“水中盐,蜜中花”,是性存体匿,有味无痕。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第3题
【判断题】美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因此美感中没有丝毫理性的因素。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第4题
【判断题】美感具有差异性,同时,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共同性。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第5题
【判断题】审美知觉是在审美感觉的基础上对审美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第6题
【判断题】审美体验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的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对象,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第7题
【判断题】理解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贯穿在整个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广泛地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同时又是触发其他审美因素的诱因,推动着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
对
错。
国开(山东)50535《美学专题》形成性考核二复习资料答案
美学专题-形成性考核二作业资料答案
说明:每学期的课程题目都可能更换,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后再下载!
【题目】
【判断题】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空间或情绪状态下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判断题】审美中的理解,是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理解溶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打个比喻,就是理之于诗,有如“水中盐,蜜中花”,是性存体匿,有味无痕。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判断题】美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因此美感中没有丝毫理性的因素。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
【判断题】美感具有差异性,同时,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共同性。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判断题】审美知觉是在审美感觉的基础上对审美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判断题】审美体验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的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对象,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试论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观
一、梁氏趣味主义美学观的思想渊源“每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总是集中表现在每个时代的一些大思想家的美学思想中。
而这些大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又往往凝聚、结晶为若干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时期。
梁启超美学思想大致从1918年游历欧洲为界,大约从1896到1917年,这一时期为其美学思想的萌芽期,作为传统士大夫的梁启超前期的美学思想具有很大程度的功利性,主要是以文学体裁的变革为中心;从1898到1928年,是其理论的成型期,这一时期以哲学、美学为中心,探讨了生活、生命、艺术、审美等方面的问题。
“趣味”,是梁氏美学有关于美的本体论问题。
梁启超分别从中西两种文化语境中提出自己的趣味理论。
在西方国家17世纪以前,趣味也只是作为一个味觉范畴,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盛行,趣味才渐渐被发展成一个美学概念。
提到英国经验主义,不得不提到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休谟。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在休谟看来,是人心的特殊构造产生了美,认为感觉是一种切实的体验,一定要寻找一种“客观的美”和“客观的丑”是一种徒劳无益的行为。
这种观点将人心的能动性发挥出来,承认人心的巨大能动作用。
可以这样理解,美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事物的基本属性,它存在于人的心里;这也深深影响了以后康德的趣味理论。
休谟还说:“理智传运真伪的知识,趣味则产生美与丑和善与恶的情感。
”{2}我们可以得出,在这里休谟已经将“趣味”作为一种审美判断的标准。
接下来他又指出,理智不会成为行动的动力,因为理智从某种程度来讲是客观的。
趣味能够成为行动的动力是由于趣味能够产生深刻的刺激人的感受。
这一点影响了后来的梁启超,他将趣味作为自己生活的动力,将艺术生活化。
不难理解的是,虽然休谟的趣味理论没有逃出西方传统认识论“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作为一种审美判断来讲的,但是这一理论启迪了后来的很多中西方理论家。
梁启超趣味
(二)梁启超“趣味”论探源
贰
“趣味”论与中国 儒释道传统文化
从梁启超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来看,儒家的影响应该更大些。梁启超自 幼习举业,对儒家原典及程朱理学非常熟悉。15岁时就学于广州学海堂,学海 堂是清代古文经学 在广东的大本营。17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康有为是清代今 文经学传人,同时又深受陆王心学影响。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人生观中包含着一种 鲜明的将学问及道德人格修养审美化、非功利化倾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 而》), 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 也》)。“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颐、程颢:《二程集》)
010203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对自然采取一种审美态度。
他界之冥构与摹进
通过想象创造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
¹王元骧.梁启超“趣味”说的理论构架和现实意义[J].文艺争鸣,2008(03):128-132.
(五)趣味教育的思想内涵
前期
后期
他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 治立场出发,强调文艺的社 会教育功能,提倡“诗界革 命”、“小说界革命”这时的美 育思想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质, 基本上还是以儒家功利主义 美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美育
3、自由生活:趣味的价值设定
趣味快感的实质与其说是快乐,不如说是自由感,是生命价值体验感。趣 味的基点是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并由此延伸为对 “世内 ”一切在场之物、在场之事 的好奇和热切关注。人们就会把“无聊的计较一扫而空”,就会不再顾前瞻后,凭 着自己的兴趣“喜欢做便做”,这就“使人的做事的自由大大的解放”了,从而把“人 类计较利害的观念变为艺术的、情感的”,只是“为劳动而劳动,为生活而生活”。¹
2017年4月 美学自学考试全国试题及答案解析 00037
刻的批判,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家总是在这种描绘中强烈地显示出某 种终极关怀,从而使现实本身显示出真正的超验本性。在我们看来, 正是这种超越本性才构成 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所说的艺术品的“形 而上形”
4. 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正确答案∶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 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 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 美意味。
5. 简述独特的艺术意与客观对象的原型的区别 正确答案∶首先,客观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其次,表象上渗透着主 体的主观情感因素;再次,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 转变;最后,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就完全不同。另外, 也有意象根本无客观原型。例如许多较为抽象的艺术形式如中国书 法,及一些无标题音乐、现代抽象艺术等。这些艺术形式的存在拓展 了意象的内容,将意象扩展到主体意识自由活动的全部时空范围。意 象无论有无原型,从根本上说,都是主、客体的交融、契合,主体心 理进入了审美自由状态时意象才能得到最好的孕育。
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 术品最终得以产生。 简答题 1. 简述自由是美学与实践存在论之间的中介 正确答案∶ 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 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 美学的桥梁。 我们认为,自由只是对人而言的,只有人才追求和叩问自由,只有人 才有自由;自由产生于人的生存实践,体现在生存实践中的人与自然 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他人关系以及人与自我关系;自由标示着 富有诗意的、理想的人的存在状态;自由作为哲学范畴,根本含义是 指人通过自己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全面的人生实 践而获得的超越和解放,即从他者他律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而以自己 为根据,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自己如此地开显自身的存在 意义和世界的存在意义。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 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 的中介环节。按照我们的理解,人在生存实践中, 在内不受功利欲 望的支使,在外不受他者他的限制,而全身心沉浸于天地万物一体的 关系,与天地万物一道,自己如此地生成、显现、运作、存在,便是 人生在世的自由状态。人生在世一旦达到自由状态,审美情境就会应 运而生。
梁启超趣味美学
第29卷第1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12009年2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Feb.2009[收稿日期]2008-11-25[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S J D7500018)[作者简介]马建高(1974- ),男,江苏涟水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学与基础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马建高(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 要】梁启超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趣味”的本质、特征以及在人生中的意义,认为“趣味”是文学艺术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本质特征;梁启超立足于感性生活来理解“趣味”,带有明显的经验痕迹,强调情感、环境对于“趣味”的重要性,在目的与“趣味”的关系上,表现出矛盾的态度。
艺术宗教化与人生艺术化的脉络渗透其中,这一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审美主义创建。
【关键词】梁启超;趣味;审美主义【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9)01-0054-0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
在那新旧交替的年代,梁启超不仅参加了政治上的改良运动,而且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才情,撰写了多达一千四百余万字的论著,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
他的“趣味”美学思想,比较鲜明地体现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性、实践性特征,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梁启超的“趣味”美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其晚年的《“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1921)、《什么是文化》(1922)、《美术与科学》(1922)、《美术与生活》(1922)、《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1922)、《学问之趣味》(1922)、《为学与做人》(1922)、《敬业与乐业》(1922)、《人生观与科学》(1923)、《知命与努力》(1927)等文中,梁启超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趣味”的本质、特征以及在人生中的意义,体现了梁启超本人鲜明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
美学专题试题
1、自然美有哪些形态?A、险峻美;[陕西华山]情势奇特,超出审美主体心理的既定承受度,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威慑力,但却以不造成实际灾难为前提。
B、雄伟美;[山东泰山]空间开阔,主体雄大,整体和谐,色彩鲜明,富有人文景观特色,具有强烈的浩然之气的陶冶和提升作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幽静美;[四川青城]通常是指大背景中的较小境界,环境纯净,有所掩映,声音细小无喧闹,仿佛世外桃源,一片天籁,绝少尘世的污染,光亮小,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
D、秀丽美;[杭州西湖、桂林山水]主体凸现,色彩明快,山水相应,如诗入画,富有意境,具有较强的情致感召力;四川峨眉,山脉绵亘,线条优美,有茂密植物覆盖,色彩葱绿,烟云掩饰,入画朦胧。
E、奇特美;[安徽黄山]自然特征变化无穷,仿佛是经过“鬼斧神工”开辟出来的,七十二峰千姿万态,黄山云海变幻莫测,还有奇松,异石。
F、壮阔美;[云南滇池]水面开阔为主体,视阈壮阔,水面坦荡。
“茫茫五百里,不辩云和水。
飘然一叶舟,如在天空里。
”2、“美育”在当今时代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使命?1、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是以审美情趣为核心的对审美对象形式整体的一种直观感悟能力。
2、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审美的直接成果主要表现为个人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它贯穿于人的自我发展的全过程。
3、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审美想象是审美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想象的东西或创意构思物化为审美对象时,就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价值。
3、审美活动的意义。
A、审美活动使潜在的美得以显现,使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态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
B、审美活动的意义还在于它为美创造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只有对于这个主体来说才是美的。
C、审美活动也影响美的创造,一般地说,群体的审美倾向是导向,它规定着接受者的审美需要,从而规定着创造者的审美取向。
D、审美的人道主义认为:艺术可以把人提高到人的高度;审美与艺术具有“反拜物教使命”;审美可以使整体的人变为人的整体。
“趣味”的意涵——梁启超对“趣味”的审美阐释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5— 42(06 1 07 0 10 3 9 20 ) 0— 0 4— 5
作者简介 : 方红梅 , , 女 四川平 昌人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生 , 中南 民族 大学文学院副教 授, 主要研究 中国古代美学和
2 世纪中国美学发端期最引人注 目的人物中, O 梁启超与王 和“ 石缝的生活” 沙漠的生活” 。“ 是枯燥索然的,于透了, “ 没有 国维的美学因一为精进的、 一为解脱的而大异其趣。与围绕着 毫润泽, 板死了, 有一毫变化”“ 没 ,好像蜡人一般, 没有一点 血
可以说, 粱启超和王国维分别从不同侧面人手, 共同开创了中国 也包含习惯以“ 兴趣” 指称的临时主观爱好的意思, 指具体生活
美学 多向 度的 现代转型。但是, 美学界掀起的“ 维热” 中某一时间“ 与 王国 相 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 比, 美学研究者对梁启超则冷淡得多, 氏一生实践和思索的人 与倾向”4, 梁 1 却不局限于指对某事某物暂时的好奇心和短暂的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1 O期
兰 州 学 刊
La h u X  ̄ k r J z o t : al 1 l
No O 20 6 .1 0
总第 17期 5
G n r1 No 1 7 e ea . . 5
・
文 学研 究 ・
“ 味” 趣 的意 涵
从梁 启超“ 负的方法” 的论述中, 可以看出,趣味” “ 是一种 脱和旷达胸襟, 投入广大的实际人生, 在执着而不沾滞的心态张 生机勃郁、 元气鼓荡、 自由创发的生活样态, 生趣盎然的向前 是“ 力结构中, 把美的超越性 与人 生的现实作为统一起来, 从而以 进” 的生命姿态, 富 是生命的理想状态。正是这一理解 , 趣 使“ 有创造欲的感性冲动和蓬勃的生命意趣, 乐而不倦地勇猛精进。 味” 超出于“ 兴趣” 的意涵层面而获得生命本体意义。“ 趣味” 虽
梁启超语文审美教育思想浅析
梁启超语文审美教育思想浅析作者:程春梅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7年第07期梁启超曾感叹:“在今日学校各项课程之中,最为重要者固属国文,而同时教授最感困难,教师最感缺乏,学生除有生性特别嗜好外,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者,亦惟国文。
”①语文学科之所以会令人“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审美教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关注美育问题的一位学者,对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问题也作过积极的探索。
他的“人格主义”教育理念下的审美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一、教育要培养“终生受用的趣味”梁启超的一生拿两件事做基础,一是责任心,二是兴味(即趣味)。
他说他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他的人生观也是拿趣味做根底。
他还说:“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什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
”②正因为梁启超如此重视趣味对人生的意义,所以在教育上,梁启超也极力提倡趣味教育。
趣味教育这个名词,并不是梁启超所创造,近代欧美教育界已通行了,但他们还是拿趣味当教育的手段,而梁启超进了一步,拿趣味当教育的目的。
拿趣味当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育上,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领略语文的趣味。
梁启超认为: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
因此,他特别反对注射式教育。
他说注射式的教育,教师把课本里的东西叫学生强记,好像嚼饭给小孩子吃,那饭已经是一点滋味没有了,还要叫他照样的嚼几口,仍旧吐出来看;那么,对于学生,这样的“吃饭”当然是一件苦不可言的事了。
这样教下去,只怕永远教不出人才来。
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就在于唤起学生的语文趣味;从消极方面说,就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学生的语文趣味。
对于原来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对于对语文原有趣味的学生,老师应该把他的这种趣味加深加厚。
中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观,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自己领略语文之美。
梁启超谈美学---spandat...
梁启超谈美学---spandat...稍为读过西洋史的人,都知道现代西洋文化,是从文艺复兴时代演进而来。
现代文化根柢在哪里?不用我说,大家当然都知道是科学。
然而文艺复兴主要的任务和最大的贡献,却是在美术。
从表面看来,美术是情感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产物。
两件事很像不相容,为什么这位暖和和的阿特先生,会养出一位冷冰冰的赛因士儿子?其间因果关系,研究起来很有兴味。
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发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文艺复兴的太祖高皇帝雷安那德·达温奇——就是画最有名的耶稣晚餐图那个人,谅来诸君都知道了,达温奇有几件故事,很有趣而且有价值。
当时意大利某乡村,新发现的希腊人雕刻的一尊温尼士女神裸体像,举国若狂的心醉其美,不久被基督教徒说是魔鬼,把她涂了脸凿了眼睛断了手脚丢在海里去了。
达温奇和他几位同志,悄悄地到处发掘,又掘着第二尊。
有一晚,他们关起大门,在那里赏玩他们的新发现品,被基督教徒侦探着,一大群人声势汹汹地破门而入。
人进去看见达温奇干什么呢?他拿一根软条的尺子在那里量那石像的尺寸部位,一双眼对着那石像出神,简直像没有看见众人一般,把众人倒愣了。
当时在场的人,有一位古典派美术家老辈梅尔拉,不以达温奇的举动为然,告诉他道:“美不是从计算产生出来的呀。
”达温奇要理不理的,许久才答道:“不错,但我非知道我所要知的事情不肯干休。
”有一回傍晚时候,天气十分惨淡,有一位年高望重的天主教神父,当众讲演,说:“世界末日快到了,基督立刻来审判我们了,赶紧忏悔啊,赶紧皈依啊。
”说得肉飞神动,满场听众受了刺激,哭咧,叫咧,打噤咧,磕头咧,闹得一团糟。
达温奇有位高足弟子也在场,也被群众情感的浪卷去,觉得自己跟着这位魔鬼先生学,真是罪人,也叫起“耶稣救命”来,猛回头看见他先生却也在那边。
在那边干什么呢?左手拿块画板,右手拿管笔,一双眼盯在那位老而且丑的神父脸上,正在画他呢。
2023年专科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专科《美学》练习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美感形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
2.古希腊人的教育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 都包含着美育在内。
3.“美是理念。
”由(柏拉图)提出。
4.“美是上帝的美的光芒的流溢或放射。
”由(普落丁)提出。
5.“美是数的比例和和谐。
”由(毕达哥拉斯)提出。
6.“美是细小、光滑、明亮、变化、不露棱角等感性性质。
”由(博克)提出。
7.“美即快感。
”由(休谟)提出。
8.“美是主观合目的性的形式。
”由(康德)提出。
9.“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由(黑格尔)提出。
10.“美在关系。
”由(狄德罗)提出。
11.“美是生活。
”由(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
12.“真、善、美都是不可定义的。
”的观点是由(摩尔)提出的。
13.“美是不可言说的。
”的观点是由(维特根斯坦)提出的。
14.“里仁为美。
”的观点是由(孔子)提出的。
1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的观点是由(庄子)提出的。
16.“充实之谓美。
”的观点是由(孟子)提出的。
17.“美在发明中。
”的观点是由(蒋孔阳)提出的。
18.“美是自由的感性显现。
”的观点是由(刘纲纪)提出的。
19.“美是辩证发展的和谐。
”的观点是由(周来祥)提出的。
20.“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摹仿, 重要摹仿滑稽。
”的观点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21.“喜剧来自于人物主体自身性格与行动、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内在矛盾。
”的观点是由(黑格尔)提出的。
22.在美感的发展过程中, 美感由(功利性)超越到(非功利性)。
23.联想分为: (接近联想), (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 (关系联想)。
24.感情按强度、连续时间可分为: (激情), (热情), (心境)。
25.“喜剧表现滑稽, 丑乃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
”的说法是由(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来的。
26.“喜剧是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 喜剧是为了人类可以快乐地与自己的过去辞别。
”的说法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
27.“喜剧文学的基本特性是悦笑, 即引人发笑。
梁启超的启蒙美学(下)
梁启超的启蒙美学(下)三趣味说与实感说除了功利主义的美学思想,梁启超还有一种相对超功利的、名为“趣味主义”的美学思想。
1918年以后,梁启超彻底脱离了政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他的“趣味主义”的人生观、教育观和艺术观。
从趣味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梁启超对文学艺术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见解。
举一小例,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梁启超断然否认小说的魅力源于“乐而多趣”,可是,倘若根据后来的趣味主义,对小说之乐趣的拒绝恐怕就难以如此爽快,而要颇费一番踌躇了。
因此,我们可以将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期的功利主义和后期的趣味主义。
关于“趣味主义”,梁启超有过多次自我表白。
如《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趣味是活动的源泉。
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19]《美术与生活》中说:“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也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
’这句话虽然不敢说把生活全内容包举无疑,最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
人若活得无趣,恐怕不活着还好些,而且勉强活也活不下去。
”[20]《“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说:“我半生拿‘责任心’和‘兴味’这两样事情做我生活资粮,我觉得于我很是合宜。
”[21]这里的“兴味”,也就是“趣味”。
所以《敬业与乐业》中说:“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22]以上引文说,趣味是生活的“根柢”、“根芽”、“资粮”、“源泉”、“原动力”,基本上都是比喻,说的都是趣味对于生活的伟大意义。
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趣味是生活的动力或生命的活力。
若是仅为强调趣味对于人生的极度重要性,那么以上引文便已绰绰有余了。
然而若要追问“趣味”本身到底意味着什么,则以上罗列的许多说法,似乎仍未能完全满足我们。
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 - 江南大学杂志社
第7卷第3期2008年6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7 No.3J un. 2008 【美学・艺术・设计】 [收稿日期]2008203226[作者简介]朱志荣(19612),男,安徽天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摘 要]梁启超把趣味看成生活的根芽和基本内容,从中反映了梁启超审美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和社会理想。
在他的趣味论思想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并借鉴和运用了西方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更有着自己独到的体悟,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他所谓的趣味,主要是指一种积极的、快乐的、有生意的情怀和充满活力与灵性的审美感受,具有丰满、充盈和富有生机等特点。
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他对人生、对生命的肯定,表现出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意识。
它以敏锐的感觉器官为基础,需要诱发机缘,表现为内在情感和外在环境的契合,体现超越功利的“无所为”与责任心的统一,并具体论述了获得趣味的三种途径和因势利导的趣味教育。
[关键词]趣味;生命意识;诱发机缘;责任心[中图分类号]G 402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08)0320096204Aesthetic T aste of Liang QichaoZHU Zhi 2rong(Chinese Depart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Liang Qichao regards interest as root and basic content s of life ,which reflect s his aest hetic idealism ,p hilosop hy of life and ideal of t he society.Somet hing of tradition can be t raced in his t hought s in interest.Western t heory and met hod which is concerned can be found ,and special consideration can be seen.All of t his influenced us deeply.Interest ,in his point of view ,is kind of aest hetic feeling which is f ull of aspiratio n ,happiness ,vitality and spirit ,and boast s a character of enrichment and life.It has to do wit h people ’s life ,and reflect s his po sitive t hought s of life ,in which we can find aspiring aspect s of life.It is based on excellent sagacity and irritation ,which alert s it self by combination of inner feelings and circumstances ,also of non -ut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He discusses t hree ways of gaining interest and aest hetic education ,giving judicious guidance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n detail.K ey w ords :Interest ;Thought s of Life ;Irritatio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梁启超作为一个政治家型的学问家,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提出了他趣味主义的人生观,写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
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一)
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一)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梁启超趣味范畴的特定理论内涵,探讨了梁启超趣味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研讨了其趣味美学思想的中西思想文化渊源及其个性化创构,论析了其趣味美学思想的独特的理论特质与价值。
梁启超是中国美学思想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美学思想近现代转型期的重要人物。
他对“趣味”范畴的阐释和趣味美学思想的建构,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图谱中,极具特色,需要我们认真解读与发掘。
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思想与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学问之趣味》、《为学与做人》、《敬业与乐业》、《人生观与科学》、《知命与努力》、《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等专题论文、演讲稿以及给家人的书信中。
本文将以这些相关文字为基本研究对象,对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哲学根基。
趣味主义构成了梁启超哲学观与美学观的互释,也成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1922年4月10日,梁启超在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讲演。
他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1)对于趣味和人生的关系,梁启超主要两个方面来界定。
其一,他认为趣味对于生活具有本体意义。
即趣味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趣味。
他说,为趣味而忙碌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2)无趣“便不成生活”。
(3)其二,他认为趣味对于生活具有动力意义。
“生活的原动力”就来自于趣味。
(4)“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
(5)在梁启超看来,合理而自然的人生状态就是趣味的状态。
从本体与价值、动力与功能两个方面着眼,梁启超把趣味放置在对人生具有根本意义的本体论兼价值论视阈上。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 英 ) 庚 斯 博 罗 : 《 蓝 衣 少 年 》
( 挪 威 ) 蒙 克 《 呐 喊 》
·
蒙克及其《呐喊》
爱德华· 蒙克(Edvard Munch,1863 年 12 月 12 日~ 1944 年 1 月 23 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 匠。爱德华· 蒙克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 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 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呐喊》是蒙克在 1893 年所作,是他 1890 年开始创 作的“生命组画”系列作品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 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 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 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 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是不顾任何使用的考 虑而喜爱美的东西的。” ——普列汉诺夫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 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 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 了。” ——康德《判断力批判》
讨 论:
美感中到底有没有功利性?
美感的本质特征四:
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想象创造性是美感对世界的新的认 识形式、新意境的实现,尤其是具有不 可重复的唯一性,体现着创造性的本质。
美感功利与道德功利
道德感的功利性是引起实践活动或被 实践需要所感染。 美感是一种欣赏的态度,这种态度不 引起实践活动和被实践活动所感染。
美感有功利,又不表现为功利
——美感的功利性的特点
美感的功利性不受直接的、外露的,而是 潜在的,它消融于审美愉悦、爱好、兴趣 之中。 美感的愉悦、爱好、兴趣里蕴藏着、潜伏 着巨大的精神上的功利。
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那些为原始民族用来做装饰品的东 西,最初被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是一种 表明这些装饰品的所有者拥有一些对于 部落有益的品质的标记,只是后来才开 始显得美丽的。使用价值限于审美价 值。”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 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
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研究——以认识论的影响为中心的开题报告
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研究——以认识论的影响为中心的开题报告题目: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研究——以认识论的影响为中心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梁启超是一位伟大的中国近代先进思想家,其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不仅对于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也对于文化、哲学、美学等方面作出了深入的研究。
在美学领域中,梁启超提出了趣味主义美学思想,从而探索了艺术美和生命美之间的联系。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趣味主义强调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梁启超在认识论方面的思考,进一步拓展了趣味主义美学的理论内涵,使其具有更深刻的哲学思想。
因此,对于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美学的本质,更好地探索艺术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为主线,以认识论的影响为中心,深入剖析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1.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起源和基本内涵;2.梁启超对于认识论的思考对趣味主义美学的影响;3.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在现代美学领域中的贡献和局限性;4.对于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研究方法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通过对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相关著作的系统阅读和分析,以及对于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和认识论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深入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真正含义和其对于美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次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1.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含义;2.认识论对于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对于美学理论的启示;3.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在现代美学领域中的影响和局限性;4.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及其对于美学世界和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启示。
四、研究的难点和局限性1.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性化,对于其真正的含义需要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分析;2.梁启超的思想涵盖面广,需要进行大量文献梳理和整理;3.本研究只能从理论层面进行对于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研究,对于其实践意义的探讨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一种重要的美学认识 和感悟 : 美和美感体验是复
杂 的、 丰富多样的。美感并不等于 、 也不局限于单纯
在他那部著名的《 美学史》 专著中, 在给“ 下定义 美”
的同时就指 出审美享受不 同于 心理学范 围内的快
乐 。但是 , 并非所有含不幸情绪 的作品都给人这种
从“ 到“ 的转化 , 痛” 快” 比如东方 的古典文学 中, 不
感, 美感更与“ 特征” 即个性 、 意蕴 、 生命力等的表露
相关。 …美感与精神能力 的密切关系在梅内尔那里
乐、 高兴 , 而更 可能 是 内在心灵 的极 为 复杂 的感动 和
满足。
给予接受着某种难 以抗拒 的享受和满足感 , 这正是 艺术 的魅力 以及 人们把美感视 为快感 的原 因。但
是, 这种被 悲情 本身 而 不 是 由悲转 化 的乐 所迷 醉 的
感受, 与其称为愉悦或快感 , 还不如称为销魂感更恰
灾难、 哀情 、 恐惧 等 不 幸 的艺 术 审美 领 域 的这 一 经验 事 实 自 然 引起 了美 学家 们 的注意 , 由此产 生 了有 关悲 剧 、 并 崇 高乃 至丑 的各 种理论 。悲剧 和崇 高论者 都承认 审 美 活 动 中痛感 体 验 的存 在 , 他 们 又 大都 陈陈 相 因 但 地 认 为这种 痛感 最终 一 定 会 转 化 为愉 悦 , 愉 悦 所 被
麓. . f 警列 210 0 . 24
L Z N H0U XUE K AN
美感之 复杂 性与梁 启超 以“ 趣味 ” 指称 美感的深 意
方 红梅
(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0 7 ) 30 4
[ 摘要 ] 美感通过 快感来确证 自己, 美感愉悦却呈现 出复杂 多样性 , 但 并有 着广阔的指 涉范围。“ 趣味 ” 就是一个既 以享 受性为基质 又比愉快指 涉范围广的 范畴 , 其包容性 几乎是 无限的 。以“ 趣味 ” 称 美感 , 代 既把 审 美的情 性之 维和 自由性 、 享受 性 凸显到 字面意 义上 来, 又囊括 了广涉工作、 生活等人类各 实存领域 的种种 复杂 多样 的诗性 满足 感, 而沟通 审美与 实际生 从 活 , 正是 梁启超 以“ 这 趣味” 范畴论释 美感之本质与功 能的深刻 用意。 [ 关键词 ] 梁启超 ; 趣味 ; 美感 ; 复杂性 [ 中图分类号 ] 8 B3 中国美学与 明清 文学。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5— 4 2 2 1 )4— 0 0— 5 [ 10 3 9 (0 2 0 0 5 0 收稿 日期] 2 1 0 02— 2—1 0
抵消。而事实上 , 在观看过搅起不幸联想的作品后 ,
悲惨 、 凄怆 、 伤 、 哀 悼惜 、 惘之 感 却 常 久久 地 萦 绕 、 怅 弥漫 、 盘踞 心头 。或 许 , 方 意 义 上 的 悲剧 感 , 论 西 无
多“ , 痛” 最终都会归于欣慰 、 振奋与愉快 , 苦难、 危
险、 德行 、 庄严和哲理的启迪 , 加强 了观者 的神圣快
少作品读后 , 留给人的就是久久不去的、 浸人骨髓的
幽洁的孤冷感 , 对于宇宙人生 的无 边的空漠感。 或 不过, 奇妙的是 , 读者并不拒绝这悲情 、 哀感 , 反而耽
5 0
得到 了更详尽的 阐发。在《 审美价值 的本性 》 书 一
中, 梅内尔提到, 许多优秀艺术品所描写的经验常常 是令人痛苦的, 不直接的令人快乐 , 而且还要求读者
在欣赏中付出精神 的努力 , 尽管如此 , 我们还是从 中
获得 了某 种满 足 。 因此 , 管 把 审 美 经 验 看 做愉 快 不
隐含了悲剧美的审美理念 , 他在价值取 向上更偏重 于 痛 而 后 快 的 悲 剧 感 ”4。 这 种 判 断 固然 很 有 道 _ J
理, 不过 , 不如说 , 启超 在这 里表 现 出的 , 是这 却 梁 更
当。这销 魂不 是 因为 感 知 到快 乐 , 更 是 因 为欣 赏 而 对 象对有 喜亦 有悲 的人 生复杂 的心 境实 际 的生动 表 现, 被表 现 的悲情 生 动 而集 中 , 有 极 大 的 刺激 力 , 具 能 流入读 者灵 魂深 处 , 冲击其 心灵 , 令他 感慨 万分 。 可 见 , 感有着 较 大 的指 涉范 围 , 虽必 然地 是 美 它
某种享受和满足 , 但这满足感却是 多义性的 , 都用 “ 愉悦” 快感” 或“ 这些从字面上很 容易只引起 单纯
快 乐 的联 想 的词语 来涵 盖 , 乎 易令人 误解 。 似 事 实上 , 随着 人类 美感领 域 的扩展 , 区分 快乐 与 美感 、 探讨 审美享 受 的实质 , 也就 日益 成 为理解 审美 特 性 的关键 问题 而引起 诸 多美学 家 的关 注 。鲍桑 葵
[ 作者简 介] 方红梅 , , 女 四川平昌人 , 学博士 , 哲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副教授 、 士生导师 , 硕 主要 研 究方向为
一
、
美感 快感 之复 杂性
嗜 于此 、 溺 于此 , 明 即便 是 显 露 痛感 的 内容 , 沉 说 也
美感 的本体性特征是 自由的愉悦性 。美感必然 地让人感到愉悦 , 它通过快感来确证 自己。但是 , 说 美感是快感 , 其实是建立在对快感的比较宽泛的、 广 义的理解之上的。因为 , 美感并不一 定是纯粹的快
多么容易使人误解 , 内尔还是把对优秀艺术品产 梅
生的综合情感称做“ 愉悦 ” 但是 , 内尔却用 几乎 , 梅
整本书的篇幅, 对审美愉悦的实质 , 对它不同于通常 意义上的愉悦 的复杂性 , 狠下 了一番解 释的功 夫。 他指出 , 审美愉悦 的本 质“ 是意识 的延伸 和净化” ,
它 “ 自于 构 成 人 类 意 识 能 力 ( 理 解 为 经 验 、 来 被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