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鼎湖山听泉》word教案 (3)

合集下载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4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篇1一、复习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写了两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听泉,是哪两处?二、语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学习第2小节。

1、师:今天,就让我们乘坐作者铸造的文字之舟,去鼎湖山听泉。

2、学生打开课本,看第2小节,边听教师配乐范读边划出描写泉水和泉声的句子。

交流划到的句子自读感悟,抓住重点词语,在有感悟的词语旁边做个记号,并且写写自己的感想。

A、出示第一句:“刚过寒翠桥,B、就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引导抓住“就”“淙淙”体会泉声的响B、交流感悟下四句。

借助比较句子等手段引导体会泉水的多。

在感悟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相机点拨。

同时穿插指导朗读C、交流感悟最后几句。

感受到什么?引导抓住“清纯悦耳”与“厚重安详”、“欢快活泼“等重点词句体会泉声之美。

“清纯悦耳”与“厚重安详”作对比,女生读泉声,男生感受。

男生读钟声,女生感受。

多媒体播放配乐组图,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泉水,听到了什么样的泉声?小结板书:美齐读三、学习第4节出示“入夜……聆听、辨识、品味”齐读,启发,聆听、辨识、品位这三个词语能交换位置吗?播放泉声,学生闭上眼睛,学习聆听、辨识和品味交流听后的感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两句。

讨论:课文写了哪几种泉声?自由再读体会,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为什么?仅仅这几种泉声吗?引读最后几句。

四:总结:……课后想象还有怎样的泉声,下节课交流。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篇2【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

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

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听泉”令人耳目一新,是本篇散文游记的突破点。

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所以很容易利用优美语段来教会他们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命力。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鼎湖山听泉》教案(精选10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鼎湖山听泉。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2、4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进山观景听泉”和“夜宿古刹听泉”,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再次进入《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进山观景听泉”1、从肇庆驱车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在游览的路上上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泉声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师适时点拨。

3、交流预设:“淙淙”(引导体会声音响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绝于耳”(泉水多,还有那里可以看出来?联系上文你有什么发现没有?)“清纯悦耳”(清脆、纯净、没有杂质很动听)“欢快活泼”生:从“欢快活泼”这个词中我体会到泉声是跳动着的,富有节奏,象一个边走边跳,边走边笑的孩子。

生:我也喜欢欢快活泼的泉声,特别是当泉声和钟声一起在山谷回响时的声音我觉得更美。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钟声和泉水声融合的“美妙的音响”,你听……(播放钟声和泉声共鸣的音乐)师:多么和谐,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彼此诉说,彼此融合,给世人以美的享受。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将这两句再读一遍。

4、启发思考:这一段中,除了描写了泉声之外还描写了什么?这些和泉水有什么关系呢?5、过渡:是呀,鼎湖山的泉水有情,它滋润了山中的万木,旺盛了古刹的香火,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晨钟暮鼓,作者决定“借宿在庆云寺”,于是有了“夜宿古刹听泉”(指板书)三、学习“夜宿古刹听泉”1、师引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品味。

”这句话你是怎么体会的?生:我体会到山中的鸟儿啊,动物啊都睡觉了,游客也散去了,非常地宁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叫做“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夜里,作者是如何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泉声的呢?2、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小节,从听、辨、品三个方面划出相关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听、辨、品的,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8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8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8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

是重点,也是难点。

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

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

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

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3、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

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三、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鼎湖山听泉》,使学生掌握作者、作品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2. 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6.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课堂练习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课文内容解析:详细解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2. 生僻词语讲解: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进行讲解和记忆。

3. 课文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 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从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学会珍惜美好生活,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3)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理解。

(2)从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3. 思考课后问题,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结构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提炼能力。

5.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鼎湖山听泉》教案(3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3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3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著名古刹、雄浑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4.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透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设计好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激发兴趣1.齐读课题。

2.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理清脉络1.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状况:轻纱薄雾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著名古刹轻柔清脆清纯悦耳悠悠扬扬厚重回响雄浑磅礴(b)(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雾著名古刹(ha))。

(2)第二组注意透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3.画出课文中描述泉声的句子。

三、深究,听懂泉声1.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儿的泉水闻名遐迩,夜晚的泉声更是充满神奇。

(师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2.请学生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3.透过抓词读好第一句文字:(1)作者在夜里听泉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2)根据字典中籁的解释,理解万籁俱寂的意思。

(3)练读这句话。

4.透过扣字理解第二句文字:(1)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作者是怎样听泉的`(2)辨识的辨是一个生字,你还明白哪个字跟辨字的字形相近怎样区分这些字.透过品句读懂第三句文字:(1)听:播放四段水流声(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2)辨:你能辨识出这四段泉声吗(3)品:你听懂了哪种泉声最喜欢哪种泉声(4)比: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泉声又有什么不一样()读:同座合作、全班分主角读好这四句话。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鼎湖山听泉》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运用。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鼎湖山的美丽景色和泉水的清澈悦耳。

课文通过描写泉水的声音、山间的烟雾、阳光的照射等细节,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运用。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3.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3.2 文中描写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课文《鼎湖山听泉》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鼎湖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5.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方式。

5.3 词语解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解释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共同学习和掌握词语。

5.4 写作练习: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描写。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1.3学习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3.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2.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1.2学生分享自己对鼎湖山的了解。

2.自读课文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标注出生字词,教师解释。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2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4.分析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2学生举例说明,讨论修辞手法的作用。

5.课堂讨论5.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课文中的泉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6.2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课后作业7.1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行描写。

7.2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3.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一、课文内容解析1.课文开篇,作者描述了自己对鼎湖山的向往,以及初见鼎湖山泉水的惊喜。

2.作者通过对泉水的直接描写,展示了泉水的清澈、纯净、冰凉等特点。

3.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泉水赋予了生命,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泉水的魅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

《鼎湖山听泉》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

2.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一、复习导入1.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2.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色1.语言运用追求典雅凝重,多用书面语言,整散句夹杂,有变化,又有节律感。

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

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示例:(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2.写景中注意显示感情嬗变的历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娇态想起爱女——喜爱如入清澈之境——轻快寻泉——怅惘品泉悟泉——陶醉3.文章工于取材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尽管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但庆云寺作为鼎湖山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作为鼎湖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有必要对它作简要的介绍;更何况庆云寺周围的美景,也是鼎湖山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庆云寺的两节文字不能删去。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优秀4篇】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优秀4篇】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优秀4篇】篇一:课文朗读篇一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篇二:《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二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多媒体教学。

课件一、直接揭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三、学习第四段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2、指导读第一句(1)。

课件出示第一句(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1)出示第二句(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3)指导读4、指导读第三句(1)、过渡: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的声音,多像一样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2)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1)诵读。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

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 难点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

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泠泠(línɡlínɡ)淙淙(cónɡcónɡ) 拾(shè)级而上怅惘(wǎnɡ)菩(pú)提汩汩(ɡǔɡǔ) 迥(jiǒnɡ)然相异楹(yínɡ)联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

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相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

籁:从孔窍中发出的声音。

2.走进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

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的理解。

(2)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组织小组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巩固1. 朗读课文:(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词语解释:(1)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巩固词语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的作文。

2. 布置课文的背诵任务,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鼎湖山听泉》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鼎湖山听泉》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鼎湖山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2. 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以大自然为题材的作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课后练习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苏教版)《鼎湖山听泉》教案3-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苏教版)《鼎湖山听泉》教案3-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苏教版)《鼎湖山听泉》教案3-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鼎湖山听泉谢大光[教学目的]1、描写游览所见景物的主要特色。

2、记游写景中比喻方法的运用。

3、游览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重点]1、比喻手法的运用。

2、以山泉之美来体现山林之美。

[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

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

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2、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问: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泉二字)[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二、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鼎湖山听泉》【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思考。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明确提示学生“要发声读,读的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

”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后,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但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会学生“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和欣赏统一起来。

”【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

课文以游踪为线索,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本文可使学生提高朗读技巧,积累语言,明白游记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听泉,令人耳目一新,课文又是令人向往的风景游记类题材,学生看到课题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上学生会学得比较投入。

且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

本课语言生动易懂,学生可以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教学目标】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比喻、拟人、想象等方法运用的含义与作用。

3.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在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观摩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初中语文观摩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初中语文观摩课《鼎湖山听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词和短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生词和短语的学习;文章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生词和短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词和短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3. 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鼎湖山听泉》的文本。

2. 生词和短语列表:列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九年级鼎湖山听泉教案

九年级鼎湖山听泉教案

九年级鼎湖山听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鼎湖山泉水的美妙,培养学生的语感。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略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体会作者在听泉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鼎湖山泉水的特点。

(2)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听泉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比如风声、雨声、鸟鸣声、泉声等等。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那美妙的泉声。

(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鼎湖山的景色?(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学习“进山”部分(1)作者在进山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体会“浓碧”一词的妙处。

2、学习“听泉”部分(1)作者在哪里听到了泉声?(2)泉声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泉声的?(3)重点品味“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这句话,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能听出这么丰富的泉声?3、学习“补山亭”部分(1)作者在补山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理解“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这句话的含义。

初中语文观摩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初中语文观摩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初中语文观摩课《鼎湖山听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鼎湖山听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鼎湖山听泉》全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文《鼎湖山听泉》。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对不懂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与同学交流解决。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抄写,对课后练习进行认真完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语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3. 采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三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