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二)
中风专科
督导意见(一)重点专科内一科(中风专科)所需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材料及要求1、内一科(中风专科)情况:床位、设备、人员情况、统计数据、列表。
要求:(1)专科床位数(不含加床)≥30张。
(2)按照《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要求配备中医诊疗设备,诊疗设备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3)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70%。
(4)专科学术带头人在学术团体任职。
(5)中医治疗率≥60%。
(6)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率≥70%。
(7)专科服务量在相应级别中医同专业科室中领先,门诊量、出院人数逐年增加。
2、内一科(中风专科)人员结构表要求:人员结构合理,科室主任、护士长、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学术继承人配备满足科室建设与管理的需要。
(查2013年度人事档案3、内一科(中风专科)建设发展规划要求:按照要求制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内容完整。
4、内一科(中风专科)年度工作计划。
3年(2010—2012)要求:制定年度中风重点专科工作计划,内容应包括实施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药人才培养等。
内容与发展规划相符。
5、内一科(中风专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
3年(2010—2012)要求:制定本专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可体现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并有落实措施的相关证据(会抽查2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6、内一科(中风专科)专科优势病种列表要求: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突出,居本专科收治病种前列。
7、内一科(中风专科)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诊疗方案要求:(1)不低于3个病种诊疗方案。
方案体现本科室临床实际,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诊疗方案基本要素。
中西医病名、诊断、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齐全。
(2)医师掌握本科诊疗方案,现场将访谈3名中医类别医(含科室负责人、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一名。
每人访谈1个优势病种,共访谈3个优势病种)(3)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抽查3份运行病历,每1个病种1个。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
附件1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要求,为明确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开展建设工作,发挥最大投资效益,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指导意见所称重点中医医院,是指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局组织遴选并重点支持建设的省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
第三条重点中医医院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发挥特色、创新机制,优化拓展中医医院功能布局,促进临床科研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中医医院临床服务水平与传承创新能力,支持重点民族医项目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弘扬中医药文化,带动和推进全国及区域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第四条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依托区域乃至全国有影响力、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强的中医医院,进一步强化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能力,探索中医临床学术发展路径,培育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创新中医临床诊疗模式,完善传承创新支撑条件,使之成为全国及区域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诊疗中心、中医药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中心、中医药成果转化推广中心。
第二章具体建设目标第五条通过建设,使建设单位达到:功能布局优化、设施设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中医药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模式机制创新、适应群众需求,具有很强的中医临床服务能力和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成为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中发挥龙头作用的中医医院。
第六条通过建设和相关项目的实施,每个建设单位预期取得以下成果:(一)重点建设4个中医药(含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明显和社会急需的重点专科,专科诊疗重大疑难疾病的水平和临床疗效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并形成可推广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二)建立完善中医临床传承创新平台,形成临床科研有机结合机制,大幅提升中医临床研究能力与水平。
(三)通过开展多专业联合诊疗、中医综合治疗、经典病房等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诊疗模式。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
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
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
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
据统计,目前国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
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
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5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1715000篇。
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312000余篇。
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
如《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
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某病的独特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或对老师经验方的应用进行疗效观察,以典型医案、医论医话、有效验方等形式形成文献,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
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望、闻、问、切这四个方面来了解疾病的症状,以便确定疾病的性质和辨证治疗的依据。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特点和病情的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自述病情和听诊器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内外的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病情、病史、生活习惯等来了解病情的起因和发展。
切诊是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变化。
望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病理学来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苔、舌质等来了解其病情。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面色、目色、舌诊等。
面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皮肤颜色来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和五脏功能的变化。
目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眼球、眼白、睫毛等来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和五脏功能的变化。
舌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和舌质来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和五脏功能的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自述病情和听诊器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内外的变化。
它包括听病人述说病情、听病人咳嗽声、呼吸声等。
听病人述说病情可以了解病情的起因和发展。
听病人咳嗽声和呼吸声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内外的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病情、病史、生活习惯等来了解病情的起因和发展。
它包括询问病情的起因、发病经过、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
通过问诊可以初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辨证治疗的依据。
切诊是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变化。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包括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
通过切诊可以初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辨证治疗的依据。
摄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皮肤、眼底、耳朵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变化。
摄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包括观察病人的皮肤颜色、血管走向、毛发状况等。
通过摄诊可以初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辨证治疗的依据。
总之,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体现,它通过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摄诊等方法来了解疾病的症状,以便确定疾病的性质和辨证治疗的依据。
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对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科工作制度(2)
中医科工作制度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一、中医科主任(一)管理职责: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
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
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4.重视医疗文书资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内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及时签阅。
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运用
脑病科文献记载的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运用一、针刺头皮针概述头皮针即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或根据头颅解剖部位,以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
本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理论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70年代始见报道,经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目前对头针刺激区的定位、适应范围、刺激方法等更为完臻。
在针灸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
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
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
尤其是足厥阴肝经在“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除手少阴与足厥阴经脉直接上行头面之外,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在气街学说中“头之气街”列为首位,其原因也在于此,并因此而有“气出于脑”的阐述。
这些都说明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针灸治疗非常重视头针的重要作用。
定位及主治由于临床上定穴的方法有所差异,本疗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应用也有所不同。
现介绍如下,(一)以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为主,为了便于刺激区的定位,先设二条定位线:前后正中线:从眉心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部侧面水平连线。
刺激区的定位与主治(见下表)表头针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二)、以头颅解剖部位定位为主此头皮针标准线的定位与主治如下:1.额区(1)额中线:定位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向下针1寸。
属督脉。
主治癫痫等。
(2)额旁1线:定位在额中线外两旁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0.5寸。
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
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是中医学中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术。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强调综合而个体的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体态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面色、舌苔等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2. 闻诊: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声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气味和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的变化。
3.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内外原因引起的,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可以了解到疾病的病因和病情等。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的变化,进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5. 四诊合参: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诊断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决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6. 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银针等工具,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疼痛症状、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7. 中药疗法:采用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药颗粒等剂型的中药,治疗疾病。
中药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调整人体机能、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炎等多种作用。
8. 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理人体的气血流通,改善脏腑功能,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疗法常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9. 中医调养:通过调节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发生。
中医调养强调个体化和因人而异,根据个体的体质、气候、地域等因素进行调养。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
中医诊疗强调个体化和综合治疗,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心健康的目的。
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资料
重点专科建设资料目录1.骨伤科专科简介 (1)2.骨伤科专科床位数一览表 (1)3.骨伤科专科设备配置 (1)4.骨伤科专科医师一览表 (1)5.骨伤学科带头人简介 (3)6.骨伤科科主任简介 (3)7.骨伤科学术继承人简介 (3)8.骨伤专科诊疗水平中医治疗率及优势病种治疗率统计表 (3)9. 骨伤专科专科服务量统计报表 (16)10.巫溪县中医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18)11.巫溪县中医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34)12.巫溪县中医医院骨伤专科建设计划 (42)13.骨伤二科专科年度重点专科工作计划..............................(1)2010年骨伤专科工作计划 (47)(2)2011年骨伤专科工作计划 (50)(3)2012年骨伤专科工作计划 (53)14.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 (57)15.骨伤专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61)16.骨伤专科优势病种疗效优势 (65)17.骨伤专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2优化版) (67)18.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分析、总结和评估 (101)(1)骨伤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2010年) (101)(2)骨伤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2011年) (107)(3)骨伤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2012年) (113)24.学术继承人掌握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133)25.骨伤专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在临床科研中得到应用 (138)26.骨伤专科专科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 (139)(1)本专科领域文献记载的中医治疗综述 (139)(2)对民间具有价值的方药及特色疗法,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 (159)27.关于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特色疗法的通知 (193)28.骨伤专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193)29.制定专科中药制剂研究计划并实施 (199)30.附件.....................1). (199)2) (200)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骨科简介我院最早源于1990年设立的综合外科(骨伤科、外科),1995年设立了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和住院部,2006年7月搬入新的标准化住院大楼。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王清任有关血瘀辨证标准(续) 看看原文:“初病四肢酸软无力,渐渐肌肉消瘦, 饮食减少,面色黄白,咳嗽吐沫,心烦急噪,午后潮热, 天亮汗多。医延调治,始而滋阴,继而补阳,补之不效, 则云虚不受补,无可如何。可笑著书者,不分别因弱致 病,因病致弱。果系伤寒、瘟疫大病后,气血虚弱,因 虚弱而病,自当补弱而病可痊;本不弱而生病,因病久 致身弱,自当去病,病去而元气自复。查外无表症,内 无里症,所见之症,皆是血瘀之症。”(男子劳病) 王清任有关血瘀的病证还提到:糟鼻子、耳聋年久、 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牙疳、出气臭、 妇女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症等,大多病 程长久。
中医古典文献蕴藏着大量的前人从各方面总结出来 的经验和理论,不仅一直指导着广大中医的医疗实践, 就从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宝藏, 有进一步发掘的必要。 任何科学的成就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只有通 过长期的积累,把中医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继承 下来,才能具备收集、整理、研究、发掘中医学理论和 文献的能力。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文献资料是一个很重要的 环节,资料积累得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入,研究计划 就制定得愈具体,研究工作就可能进行得愈顺利,收获 就愈多。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 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 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 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 在口头上。
1.文献整理的方法
(1)图书馆分类整理法。引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 法》分类法整理归类资料。 (2)主题整理法。将文献按主题词或关键词的内容 整理归类。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一、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体态等进行诊断。
通过观察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病情变化。
2.闻诊:中医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来诊断。
例如,中医可以通过患者呼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是否严重以及病理变化。
3.问诊:中医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病情。
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饮食习惯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4.切诊: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
中医根据患者脉搏的弦缓、滑涩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医通过中药来治疗疾病。
中药按照其性味、功能和归经等属性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2.针灸治疗:中医通过针灸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指中医将针插入人体穴位,通过调节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
3.推拿按摩治疗:中医通过推拿按摩来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经络、放松肌肉等方式来调节人体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4.中医养生:中医通过养生方法来调节健康状态。
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方面,旨在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5.中医气功疗法:中医通过气功来治疗疾病。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节气血运行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体达到健康状态。
6.中药外治疗法:中医通过外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外用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变部位,起到治疗作用。
以上列举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没有一一列举。
中医诊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源和整体性,强调以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来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诊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中医诊疗方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许多疾病无法用西医治疗有效时,可以采取中医诊疗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诊疗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对症下药,使得治疗更加针对性和个体化。
总之,中医诊疗方法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还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
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中医,又名为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在古往今来源远流长,广受欢迎。
中医把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注重以药师、针灸和气功等方法治病,倡导“调养术”即从生活环境的调剂,调节体质,增强自身抵抗力,促进身体健康。
一、中医诊疗技术1、中药疗法中药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段,它以药用植物为主要原料,结合一定的保健理论,采用多种复方搭配,通过系统剂量的调优,以达到疗效的要求。
中药可治疗诸种疾病,特别是肝病、肾病、内分泌失调、糖尿病等,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有较高的疗效。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是一种调养术,采用特殊的针刺手法,刺激人体全身或局部穴位,以达到调节体质,改善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肝病、胃肠病、肾脏疾病和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的症状,有较高的疗效。
3、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调节术,是指由呼吸、动作及调息等技巧的复合体,通过调节体内的气机,以达到调节体质、改善病情的目的。
气功疗法可以有效调节身体机能,调整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有效改善慢性疾病的症状,缓解痛症,有较高的疗效。
二、中医诊疗方法1、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中医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是从身体现状中获得信息,从而对病因病机等作出正确的判断,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要遵循中医理论,把握住病人的体质、食欲及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正确的判断病因,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2、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环节,它的重点是根据病因病机,采取多种疗法,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从而起到治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常用药物、针灸、气功等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病情,达到治病的目的。
3、中医保健中医保健是通过调节生活环境,结合每日五谷调养等方法,养成良好的开胃习惯和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质辨识,以调节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及肝脏、小肠、肾脏等机能,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总之,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是一种特有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理论,其中医疗技术是中医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中医诊疗方法是以病因病机为依据,采用多种疗法,以达到调节体质,改善病情的目的,而中医保健则是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专业中医的中医诊疗技巧
专业中医的中医诊疗技巧中医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技巧,其中中医诊疗技巧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医在国际医学界的发展和推广,中医诊疗技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专业中医的中医诊疗技巧。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最基本的诊疗技巧之一,根据人体表面的皮肤、头发、指甲、舌、目等突出表现,分析病因、判断病性。
望诊涉及肤色、精神、形态、眼底、汗出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专业中医而言,望诊是他们辨明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病理变化,进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诊疗技巧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问诊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职业、家庭背景等。
其次,医生还需要详细地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比如疼痛的程度、时段等等。
最后,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的思想、情绪、生活方式等因素。
通过详细的问诊,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病情以及病因,进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闻诊闻诊是中医诊疗技巧中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听取患者身体内部各种异响以及不同的气味,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医生可以通过听取患者的气韵,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了解病情的病理变化,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切诊切诊是中医诊疗技巧中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患者脉搏的频率、力度、形态、节律等进行观察和摸诊,进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了解病情的特点,分析诊断病因,确诊疾病,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五、摸诊摸诊是中医诊疗技巧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触摸患者不同的组织、脏器等进行判断。
医生可以通过摸诊患者的不同部位、肌肉、腰椎、胸骨、腹部、汗液、脾、肝、肺等脏器,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可以确定病情状况,防止错诊的发生。
六、舌诊舌诊是中医诊疗技巧中的一种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的形状、颜色等,进而判断患者健康状况。
舌头的颜色、形状、分布、舌质等的变化,反映了病人体内的脏腑运转和病理变化的情况。
中医诊疗方法简介
中医诊疗方法简介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诊疗方法独特而独到,以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为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本文将对中医常见的几种诊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和脉诊。
望诊指的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眼底、体形等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
中医认为,人体的变化可以在外部反映出来,通过观察这些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例如,中医常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湿润程度以及舌体的形状来判断患者的脾胃功能是否正常。
闻诊是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腹音、心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
中医相信,不同的声音和音调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状况。
例如,声音沉闷有力可能表示肺有痰浊,声音清脆可能表示肺气通畅。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信息,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的精神状态、舌苔情况、大便情况等,从而判断出患者的病因和病性。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以及气血状况。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功能视为一个复杂而相互联系的系统,通过检查脉搏,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有寒热、湿燥、虚实等病理情况。
同时,切诊还可以判断出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医生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
中医将脉象分为数十种,通过判断脉搏的频率、强度、形态等特征,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理变化。
例如,脉搏快而弱可能表示阳气不足,脉搏沉迟可能表示气滞。
综上所述,中医的诊疗方法独特而独到,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观察手段,中医医生可以通过观察、闻诊、问诊、切诊和脉诊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法尊重人体的整体性,注重病因与病机的辨析,可以很好地辅助西医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服务。
中医诊疗方法简介
中医诊疗方法简介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广泛的临床经验。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中医诊疗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这些方法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四诊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这些诊断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诊疗的特点。
首先,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
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肢体活动等来判断其身体状况。
这些观察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方面的信息。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声音和肠鸣等来判断其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病情变化、症状表现等来了解患者的状况。
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腰部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病情变化等。
四诊法综合运用,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中医的诊疗方法还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包括面色、舌象、眼底、舌脉等诊断。
通过观察面色能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代表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代表气血旺盛。
舌象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苔表质地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及病情。
眼底是通过检查患者的眼底血管,了解其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舌脉是通过触摸舌尖或者用脉震仪来观察患者舌脉情况,从而了解其脏腑的功能和病情变化。
这些望诊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病情变化等来了解患者的状况。
问诊需要医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根据患者的回答,判断问题所在。
问诊时应注意询问细节,例如患者的饮食习惯、睡眠质量、精神状态等,这些都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参考。
最后,切诊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方法,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腰部、四肢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切诊需要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灵敏的触觉,能够从患者脉搏的弱强、细粗、缓快等方面判断问题所在。
切诊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疗方法范文
中医诊疗方法范文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诊疗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眼底、目光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呼吸等来了解病情。
问诊是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信息。
切诊是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腹部、皮肤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症。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方法,根据患者的四诊表现,结合中医的理论,对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失衡、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对病人的体质、病情、病发缘由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辨别。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治疗两个阶段。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常常使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辨证是指通过与患者问诊、望诊、切诊等方式来找出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等,从而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治疗是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可以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草药为主要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理特点,运用药物的性味、功效和配伍关系,制定合理的药方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的主要方式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和君臣配伍等。
中医的诊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优势。
中医注重辨证论治,通过综合分析和辨别患者的病情,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药治疗作为中医的重要手段,具有药物疗效综合、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优点,能够达到调理人体的作用。
然而,中医的诊疗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中医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观察,存在主观性和误诊的问题。
中药治疗的药效需要长时间的服用,且药物配伍和剂量的问题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
此外,中医治疗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诊断技术与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诊断技术与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行业的工作中,中医诊断技术与方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技术和方法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手段,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治疗疾病、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工作中常用的中医诊断技术与方法。
一、望诊与观察在中医行业工作中,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诊断信息,来推断患者的病情。
望诊作为中医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观察患者的面部,可以从面色、眼神等方面来判断患者的气血情况;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可以推断患者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情况;观察患者的脉象,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望诊与观察,中医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病因,并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指导。
二、问诊与病史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病程等信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病因。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病因辨证施治。
在中医行业工作中,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病程、病因、症状的变化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例如,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医生会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排便情况等;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生会询问患者的胸闷、气短等症状。
通过问诊与病史,中医医生可以进一步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切诊与脉诊切诊与脉诊是中医行业工作中的常用诊断技术与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局部,来判断疾病的特点和位置。
例如,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医生会仔细触摸患者的胸腹部,以判断患者的呼吸音、肺部情况等;对于骨科疾病,医生会进行局部的压痛检查,以辨别患者是否存在骨折等情况。
脉诊是中医技术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推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脉象对应着不同的疾病。
例如,脉弦代表肝火旺盛,脉滑代表阳气旺盛等。
通过切诊与脉诊,中医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的诊疗方法
中医的诊疗方法中医的诊疗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诊疗方法。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手段,以及草药治疗、针灸疗法等治疗手段,帮助人们排除病痛、调理身体。
以下是中医常见的诊疗方法:1. 四诊法•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等来发现身体病变的迹象,如面色苍白、舌苔厚薄等。
•闻诊: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口臭等来判断身体病变的情况,如口臭味浓烈等。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病情,如症状、疼痛程度等。
•切诊:通过感觉患者的脉搏、皮肤温度等来判断身体病变的程度和属性,如脉搏快弱、皮肤干燥等。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其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刺入特殊的针具,调节和平衡患者的气血、阴阳等,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灸疗法经过千余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
3. 草药治疗草药治疗是中医中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草药根据其性味归类,通过煎煮、炮制等加工方法,制成药剂。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制个体化的中草药方剂,通过调理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等,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中常用的物理疗法之一。
通过运用手法在特定的穴位、部位进行揉捏、按压、推拿等手法,刺激和调理身体的经络,改善气血循环和益阳固阴,从而改善病情和促进康复。
5. 五官疗法五官疗法是针对眼、耳、鼻、口和舌等五官的特定疗法。
中医中相信五官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刺激这些五官,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气血等。
6. 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中医中特有的一种疗法,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和意念,使身体内部的气血、阴阳等恢复平衡,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气功疗法包括静坐养气、五禽戏、八段锦等。
上述仅是中医中一小部分常见的诊疗方法,然而中医的治疗手段非常丰富多样,这些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积累,为中医疗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以其独到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带来了健康和康复的希望。
中医院申请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自查报告
申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自查报告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应得分650分,实得分分)第一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应得分50分,实得分分)一、依据医院功能和任务,确定医院发展战略,制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体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院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重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应得分3分,实得分4分)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年度定期评价。
(应得分12分,实得分12分)1、医院年度工作计划能够体现医院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
2、医院有发展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和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明确的资金投入。
3、医院每年对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进行一次系统调研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制订针对性措施。
4、医院每年对中医药特色指标(包括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比例、中药人员占药学人员比例、中药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等)进行一次考核、分析,查找问题,及时整改。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应得分13分,实得分分)1、医院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
2、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相关指标作为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
3、医院实行绩效工资管理,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情况的考核结果在科室分配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应得分22分,实得分分)1、医院将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并有相关鼓励措施。
2、医院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业务指导。
中医诊疗技术
中医诊疗技术中医诊疗技术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包含了丰富的诊疗技术。
中医诊疗技术是指通过中医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对疾病进行病因、病机、病情和病证四方面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达到治疗、预防和保健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疗方法、常用中医诊疗技术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帮助人们更深入了解中医和中医诊疗技术。
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包括以下内容:1、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学说,阐述了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本质。
阴阳相对,相互依存,只有阴阳相互协调才能维持生命的平衡。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五大理论之一,阐述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的本质。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手段相似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3、气的理论:气的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之一,反映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本质。
中医将气分为正气和邪气,正气指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邪气指来自外界的致病因素。
4、五脏六腑学说:五脏六腑学说是中医生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根据五脏相生相克的原则,分析疾病和诊断、治疗方案。
二、中医诊疗方法中医诊断包括望、色、问、切四个方面,也就是四诊法。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是中医诊疗技术的核心。
1、望:是指通过面色、舌头、外在表现等方面,分析体内的病变和病理变化。
包括望面、望舌、望部位等。
2、听:是指通过听力分析病人主诉的音调、音量等,以及该病人的咳嗽、呼吸等情况。
3、问:是指通过与病人交谈,询问病史、症状等综合情况,以及病人的经历、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进行分析。
4、切:是指通过手指按压病人身体的特定部位,观察病人痛点、压痛、肌肉张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病变和病理变化。
通过综合上述四诊法中的多种观察手段和方法,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病人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常用中医诊疗技术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针刺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二)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
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
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
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
据统计,目前国内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
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
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5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1695000篇。
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307000余篇。
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
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
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某病的独特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或对老师经验方的应用进行疗效观察,以典型医案、医论医话、有效验方等形式形成文献,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以疾病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这种方法是对某种病名如“腰痛”、“颈痛”、“痉证”、“痿证”、“痹症”等为检索单元,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每个疾病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诊疗方法等信息。
这种研究均以已出版的文献为基础,主要整理总结传统经验。
本专科查阅过的文献主要有《唐·蔺道人仙方理受续断秘方》、《外科正宗》、《素问·逆调论》、《外伤科学》、《中医伤科讲义》、《中医治疗颈椎病验方》、《中西医结合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百余种书籍。
3.以方剂为线索的研究方法此种方法分为3方面,一是传统的方剂研究方法,即以辨证治则治法、性味归经、复方析释、文献研究为主导,对名老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诊疗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如《名医名方录》。
二是沿用西药量化研究方法,对名老中医专方、验方的每味药进行成分变化的分析测量和药理研究,及制剂有效成分的血清浓度和临床药学的比较研究,从中寻找有关定量的规律性。
三是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方剂研究,从统计数学方法的角度对名中医的方剂配伍特征和类方予以量化。
专业术语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疾病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
4.以思维方法为线索的经验总结近年来,临床思维方法的研究已成为中医临床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我专科针对这种研究多运用文献追溯法、调查法、内省法和实验法等,对中、西医、古、现代名家著作、医案、医论医话等文献资料及多位专家本人的思维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模糊数学、黑箱方法、哲学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剖析、总结。
如《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等书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思维方法为线索,又体现西医临床思维特点,以医案为依据,透过治疗过程探索中西医名医诊治骨伤科疾病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内在规律。
二、文献分析整理(一)名老中医经验分析整理颈椎病辨证论治研究1、胡晓明依据脏腑、气血辨证理论,对颈椎病进行系统的辨证治疗。
(1).急性外伤型患者,治以舒筋活血止痛,用桃仁四物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对风湿痹阻型患者治以祛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用桂枝加葛根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2).气血不足型患者,治以健脾益气补血,用八珍汤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对湿困中焦、经络痹阻不通型患者,治以健脾化湿、理气止痛,用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汤治疗;(3).肝脾不和型患者,治以调和肝脾、滋阴潜阳,用柴胡疏肝散或天麻钩藤饮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杨安礼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风寒湿型、血瘀气滞型、气血虚弱型,以中药I为主,配合按摩、牵引、局部封闭等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9例,获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0.6%。
3冯少玲等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和痰浊中阻三型加以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l0克,钩藤15克,石决明20克(先煎),牛膝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杜仲l0克,桑寄生l5克,鳖甲25克(先煎),川芎l0克,夜交藤l5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2).气血亏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升阳,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l0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20克,木香l0克,升麻l0克,陈皮l0克,柴胡l0克,川芎l0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3).痰浊中阻型:治以涤痰化浊、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l0克,白术l5克,天麻l0克,茯苓15克,大枣5枚,生姜l0克,陈皮l0克,竹茹l0克,锻牡蛎25克(先煎),党参15克,川芎l0克,红花l0克,丹参l0克。
以上三型用药,每天l剂,l0天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l~3个疗程。
总有效率87.69%。
专病专方研究1.高飞等以葛根二藤汤为基本方治疗颈椎病,药用葛根15克,钩藤15克,鸡血藤l5克,当归l5克,川芎9克,黄芪15克,桑寄生l5克,姜黄9克,白芍12克,白芥子9克,地龙9克,牛膝9克,桂枝9克,丹参15克,全蝎9克,蜈蚣2条,土鳖虫9克,木香9克,甘草6克。
椎动脉型与交感型患者加鹿角胶l5克,骨碎补9克。
服药期间毋须牵引或外敷药物等治疗方法,总有效率l00%。
气滞血瘀型及痰湿阻络型、郁热内结型颈椎病l0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均好于对照组,经年龄分层和中医辨证分型后发现,两种药物均适于各种年龄的患者,但伤科接骨片对痰湿阻络、郁热内结型颈椎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复发率较低。
2.昝韬以补益气血,舒筋通络为主治疗颈椎病,方用鹿角片、鹿角胶(炸化)、熟地黄、牛膝、泽泻各l0克,黄芪30克,骨碎补、赤芍、白芍各15克,川芎、茯苓各12克,白芷6克,羌活9克。
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型,以上方进行加减治疗,总有效率88%。
3.王伟等用中药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教好效果。
药用当归、川芎、五加皮、桂枝、鸡血藤、三七各30克,地龙、全蝎、地鳖虫、红花、生川乌、生草乌各20克,蜈蚣10条,研粗末,用75%乙醇2000ml密闭浸泡4周,纱布过滤,以毛巾浸润药液后敷颈部正中,治愈好转率为96.8%。
4.陈炳坤等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采用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颈椎病1 13例,并与单纯内服中药组对比,结果显示在治疗神经根型的疗效方面有显著的优点,而其他各型则无显著意义。
其认为外敷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该病气虚血瘀的病机而设的。
由于颈椎病是一个主要以退行性改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气虚和血瘀互为因果,更加重了局部血瘀症状,所以在内服益气活血的中药基础上外敷活血祛瘀中药并加一定波长的不可见光照射患部,对缩短疗程和提高疗效有好处。
5.林惠英采用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显效42例,占70%,有效l8例,占30%,有效率100%。
认为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内压力、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到缓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的粘连得到松解。
6、施杞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气滞血瘀脊髓在中医属奇恒之腑,与骨髓统称为髓,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其形成和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
根据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常虚实夹杂。
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束胸感,Hoffman征阳性者,多从“痉’’证论治。
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见下肢乏力,易跌倒,双手内在肌萎缩,系扣持筷不能,多从“痿"论治。
目前认为,颈椎间盘突出后,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引起脊髓内压力增高,血一脊髓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内产生水肿,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同时,髓核脱离椎间盘后,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膨胀,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
作者继承石氏伤科提倡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同时遵循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减轻脊髓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下肢乏力,易跌倒等证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
同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
益气温肾活血方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
痉证和痿证是中医传统两大病症。
施杞在对脊髓型颈椎病辨证过程中,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痉证、痿证进行调治,疗效显著。
他提出了颈椎病痉证的调治有化瘀法、泻腑法、逐水法,常用方如血府逐瘀汤、大承气汤、十枣汤(甘遂散)等;颈椎病痿证的调治有益中固本、补益肝肾、调补气血、健脾化湿法,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归脾汤、香砂六君丸等。
他还认为:颈椎病痉证多属阳证;颈椎病痿证多属阴证;其症状有轻重缓急,但究其病因,离不开‘‘气滞血瘀”,治疗中更应突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治”的原则。
[郑清波,施杞.脊髓型颈椎病论治经验.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l999,7(1):39~40-]7、周林宽论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利湿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属中医“痉"、“痿”、“痹”等证畴。
临床上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实证以痉证为多表现为肌肉拘挛失用;其病在肝,属瘀血、痰湿等所致。
虚证以痿证为多,表现为肌肉痿软无力;病在脾肾,属气虚、肾亏所致。
外伤则血溢脉外,离经之血阻滞经络;久劳则气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脉失和,筋脉失养,气血不能充达肌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着于肉则卫气不荣,肌肉顽痹;肾精不足,为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