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合集下载

中医特色专项小组工作计划

中医特色专项小组工作计划

中医特色专项小组工作计划一、背景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特色,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特设立中医特色专项小组,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目标1. 深入挖掘中医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2. 加强中医特色疗法的传承与创新,提高中医治疗率。

3. 提升中医科研能力,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

4. 加强中医文化传播,提高社会对中医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三、工作计划1. 挖掘与整理中医特色疗法(1)组织专家团队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和研究,挖掘其中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和疗法。

(2)开展临床研究,对具有明显优势的中医特色疗法进行科学验证。

(3)整理和推广民间有效的中医疗法,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支持。

2. 中医特色疗法传承与创新(1)建立中医特色疗法传承工作室,开展师承教育,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

(2)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疗法技术创新,提高临床疗效。

(3)加强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3. 中医科研能力提升(1)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的科学研究。

(2)建立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

(3)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研究水平。

4. 中医文化传播与普及(1)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中医文化和知识,提高公众对中医的认知度。

(2)开展中医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普及中医保健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向世界传播中医文化,扩大国际影响力。

5. 中医特色医疗服务的提升与推广(1)在医疗机构中推广中医特色疗法,提高临床治疗率。

(2)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将中医特色疗法引入基层,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医特色医疗服务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6. 建立健全中医药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1)完善中医药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

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

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为了发挥中医特色,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加强中医传承与研究1.加强对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深入挖掘中医理论的内涵和精髓。

2.推动中医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教学。

3.建立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中医临床实践与研究的结合。

二、弘扬中医文化1.加强对中医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民众对中医的认知和理解。

2.开展中医讲座和主题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特点和疗效。

3.建立中医药文化交流平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

三、完善中西医结合模式1.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将中医的特色与西医的优势相结合,提高医疗效果。

2.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指南和规范,统一中医和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标准。

3.加强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应用和推广,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疗效。

四、推动中药现代化研发与应用1.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2.推动中药现代化研发,从传统中药配方的提取与纯化开始,加强中药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的研究。

3.加强对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推动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扩大中药的临床使用范围。

五、加强中医师队伍建设1.完善中医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中医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2.加强对中医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临床实践和医疗技术水平。

3.加强中医师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医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以上是发挥中医特色的一些具体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提高中医的疗效和声誉,为人们的健康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医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医的保护和发展。

中医病证规律下的数据挖掘论文

中医病证规律下的数据挖掘论文

中医病证规律下的数据挖掘论文1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病证规律研究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医病证规律研究领域,其基本流程为针对所研究疾病或证候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搜集具备中医诊疗信息、处方信息的海量数据,使用数据挖掘技术相关算法及其程序系统实行数据分析[5],总结该病或该证候的核心理论、诊疗方法及特色方药,提炼具有中医特色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因为疾病及中医证候种类繁多,作者通过中国知网信息检索平台,搜索关键词“数据挖掘”,查找并学习2010—2014年相关期刊文献,汇总中医病证诊疗方面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成果,旨在为内、外、妇、儿等常见学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1内科疾病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杨静等对冠心病的证候用药规律实行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冠心病以气虚血瘀证多见,另有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丹参、黄芪、葛根等为核心用药。

崔松等通过挖掘何立人治疗心悸的用药分析,总结其治疗心悸的基本方,归纳出以心悸为主重用淮小麦,以心律失常为主重用生黄芪等因症施药的特点。

赵健等通过对严季澜辨治的109例高血压病患者用方数据实行挖掘,总结出严季澜自拟调肝理血汤的用方要点与学术思想。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王萍等挖掘整理了唐旭东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证型及用药规律。

Liu等[10]应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中医舌诊舌象在胆囊炎患者中的分类,为数字化辨病辨证提供了可靠依据。

吴嘉瑞等[11]应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探索颜正华治疗泄泻用药经验。

杜斌等通过检索现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挖掘出常用灌肠方药及药对。

在肾病及内分泌疾病方面,展俊平等[13]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证治方药规律实行总结分析,发现该病证候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核心治法以益气养阴、化湿利水为主。

凌颖茹等挖掘了黄春林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方药使用经验。

霍保民等[总结了戴希文教授分期诊疗慢性肾脏病的辨证及用药规律。

袁敏探析魏子孝教授诊治糖尿病善补气、活血的用药特点。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中的研究进展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中的研究进展
数据挖掘技术在 中医药传承 中的研 究进展
李 玲 周 学 平
( 南京 中 医药大学 , 苏南京 2 0 4 ) 江 1 0 6


数 据 挖 掘 技 术 作 为 一种 有 效 的信 息 处 理技 术 , 通过 分析 中 医个 体 化诊 疗信 息特 征 , 炼 出其 中蕴 藏 的 新 理 提
众 多 , 术 思 想 广 为 流 中 学
传 。中 医 药 事 业 的 发 展 需 要 “ 火 传 承 ” 传 统 的方 法 已 经越 薪 , 来 越 显 示其 不 足 。数据 挖 掘 技 术 作 为 一 种有 效 的信 息 处 理 技
术 , 过 分 析 中 医 个 体 化 诊 疗 信 息 特 征 , 炼 出 其 中蕴 藏 的 通 提
有 何关 系 , 尚待 进一 步研 究 。 5 参 考 文 献
[】 张 继 玲 , 曹碧 兰 .白癜 风 免 疫 学说 新 进 展 .遵 义 医 学 院 学报 , 1
2 o ,94)4 3 o 6 2 ( :0
中 国 药 物与 临床 ,0 7,( )2 1 20 7 4 :9 【l 张 玉 臣, 成 文 , 东 , . 7 熊 吕 等 虫草 提 取 物 抗 炎 及 免 疫 作 用 实 验 研
论、 方法 , 新 实现 中 医药 经 验 的有 效 总结 与 传 承 。目前 数 据 挖 掘 技 术在 中 医 药传 承 中的 应 用 主要 包括 : 疾病 研 究 中的 应 在 用 、 方 剂研 究 中的应 用 、 中 药研 究 中的 应 用 、 针 灸 临床 中 的应 用 。 同时 , 们 应 该 认 识 到 数 据 挖 掘 作 为 一 种 新 兴 的 在 在 在 我 前 沿技 术 , 多方 面 需要 完善 , 数 据 挖 掘 研 究 结 果 的不 确 定 性 , 据 挖 掘 系统 中的人 为 主观 影响 , 需 要 在 日后 的 实践 在 如 数 这 中予 以校 正和 改 良。

名老中医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思路探讨

名老中医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思路探讨

名老中医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思路探讨作者:古求知老膺荣范宇鹏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4期关键词:数据挖掘;中医医案;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10-02近年来,信息技术在中医领域,尤其是在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挖掘研究工作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热点。

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研究方法难以突出中医特色、成果实用性不强等。

由于中医学知识的复杂性,对中医知识的挖掘必然有其特殊性,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数据挖掘理应遵循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据此,笔者抛砖引玉对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挖掘的思路提出一些个人认识与看法,期待引起同道对此问题的探讨。

1 从数据采集角度分析中医医案特点从数据采集的角度看,中医医案尤其是名老中医医案不同于记述完备的现代医学住院病历,中医医案不必要求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完整记述,而只需要将主证及辨证论治的思路描述清楚。

可以说,中医医案是医家临床思维活动、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

中医医案在病情症状描述方面的信息通常是模糊或不完整的,这些信息往往是从患者身上提取但经医生主观筛选过的,而与主证密切相关的一些特殊指征,如医生的问诊往往是围绕主诉,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展开,不必面面俱到,就望诊而言,简单的文本描述也不可能全面反映诊疗现场丰富的视觉信息[1]。

通过考察中医医案文本,不难发现其内容大体可分为疾病、症状、证候、治法、方药、疗效等不同方面,其中疾病、症状、证候、治法、疗效信息的描述通常会呈现不完整、模糊和主观性的特点,而方药信息则不同,方与药相对来讲都是比较完整、具体而客观的[2]。

因此,方药信息数据的这种特点非常适合运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处理,而目前名老中医经验数据挖掘研究也普遍是从经验方、药入手而展开的。

2 从经验方药入手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的理论基础一般而言,历代中医文献大部分可归属于方剂或本草类古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这些古籍文献从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传统中医经验整理的有效形式。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

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

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

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

据统计,目前国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

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

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5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1715000篇。

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312000余篇。

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

如《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

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某病的独特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或对老师经验方的应用进行疗效观察,以典型医案、医论医话、有效验方等形式形成文献,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中的若干应用研究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中的若干应用研究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中的若干应用研究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文本挖掘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又称为文本数据挖掘或文本知识发现,是指从大量文本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在中医药领域,文本挖掘技术能够实现对古籍医书、现代文献、临床病例等海量文本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中医药领域的文本数据存在着种类繁多、格式不信息分散等问题,给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诸多挑战。

文本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中医药信息的利用率和研究效率。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医药古籍医书的挖掘与整理,通过提取古籍中的方剂、药性、治法等信息,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二是对现代中医药文献的挖掘与分析,通过发现文献中的研究热点、趋势和规律,为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三是对临床病例的挖掘与利用,通过提取病例中的症状、体征、治法等信息,为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本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中医药文本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和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文本挖掘技术的概述又称文本数据挖掘或文本知识发现,是指从大量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它结合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通过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解。

在文本挖掘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文本预处理、特征提取、文本分类、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关联规则挖掘等。

文本预处理是文本挖掘的基础步骤,包括分词、去停用词、词性标注等,以便将原始文本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形式。

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医药行业也逐渐迎来了数字化时代。

如今,中医药数据大量产生与积累,数据资源的获取和整合成为了需求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整合和挖掘数据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一、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关联规则挖掘、分类、聚类、回归、异常检测等技术手段。

数据预处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清理、整合、选择和转换,以便后续的挖掘操作。

关联规则挖掘则主要是发现数据集中项与项之间的关联关系,例如,在多家中医药机构的病历数据中做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现某种病的诊断方式,与该病的治疗方式的长短之间的关联关系。

分类、聚类、回归等技术手段则常常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期发掘出中医药中的潜在规律和规律的应用。

二、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中药材品质研究中药材品质研究是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中药材品质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中药材品质研究常常需要依靠药材质量地方标准进行,由于药材的品质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等方面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争议和误解。

中药材品质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寻找代表药材品质的特征变量,并对这些特征变量进行定量描述和分类。

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为这些操作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手段。

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中药材品质研究,能够从大量的中医药书籍、中药材标本、中医药诊断和治疗记录中挖掘出与药材品质相关的有效变量和数字特征。

中医证候分类中医证候分类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分类依据是由与中医医学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数据所提供的证候信息。

在传统中医诊疗实践中,中医证候往往是通过临床医师的经验和知识判断的。

而这种主观判断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和局限性。

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利用大量的中医药证候信息,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制定精确的证候分类标准。

名老中医工作室实施方案

名老中医工作室实施方案

名老中医工作室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名老中医工作室一、背景分析: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对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中医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减少。

为了促进中医的传承与创新,特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通过整合专业资源,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推广,使中医药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二、项目目标:1. 传承中医经典:通过与名医合作,挖掘和整理名医的经验和心得,形成传世的中医典籍。

2. 推广中医理论:通过组织学术研讨和知识普及活动,向社会普及中医理论,提高中医理论的文化认同度。

3. 高质量临床服务:通过建立名老中医门诊,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诊疗服务,宣传中医的独特疗效。

4. 创新中医研究:组织中医药科研团队,开展中医研究项目,推动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三、项目计划:1. 建立专家委员会:邀请中医著名专家组成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专家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规划和监督。

2. 整理中医典籍:组织专家团队,与名医合作,挖掘名医的经验和心得,整理形成传世的中医典籍,并进行出版、发行。

3. 组织学术研讨和知识普及活动:定期举办中医学术研讨会,邀请名医和专家分享中医理论和实践,同时组织中医知识普及讲座,提高公众对中医的认知。

4. 建立名老中医门诊: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高度声誉的老中医,开设名老中医门诊,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诊疗服务。

5. 推动中医技术创新:成立中医药科研团队,组织中医研究项目,重点推动中医疗效评估和中医药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四、项目执行步骤:1. 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专家委员会,确定项目具体计划和推进措施。

2. 挖掘名医经验,与名医合作整理中医经典,形成传世的中医典籍。

3. 开展学术研讨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医理论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4. 筛选优秀老中医,建立名老中医门诊,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诊疗服务。

5. 成立中医药科研团队,组织中医研究项目,推动中医技术的创新发展。

中医药与大数据

中医药与大数据

中医药与大数据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医药与大数据的结合正在成为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与大数据的关系,介绍中医药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和优势,并展望中医药与大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医药大数据的定义和特点中医药大数据是指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大量中医药相关的数据,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中医药大数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量大:中医药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中药材、方剂、病案、临床数据等,所涉及的数据量庞大。

2. 多样性:中医药数据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的数据。

3. 多源性:中医药数据来自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多个来源。

4. 高维度:中医药数据往往包含了多个维度的信息,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挖掘。

二、中医药大数据的应用领域1. 中药研发与优化:通过分析中医药大数据,可以挖掘出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效特点等信息,为中药研发和优化提供依据。

2. 中医诊疗辅助:中医药大数据可以用于辅助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案和临床数据,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诊疗方案。

3. 中医药知识管理:通过整理和分析中医药大数据,可以建立中医药知识库,为中医药教育和科研提供参考和支持。

4. 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大数据可以用于记录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经典文献的数字化、中医名家的临床经验等。

三、中医药大数据的优势1. 知识发现:通过分析中医药大数据,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为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个性化治疗:中医药大数据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效率提升:中医药大数据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 决策支持:中医药大数据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制定中医药政策和规划。

中医特色传统诊疗器具及设备的挖掘整理

中医特色传统诊疗器具及设备的挖掘整理

中医特色传统诊疗器具及设备的挖掘整理中医特色传统诊疗器具及设备在中医临床诊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器具和设备不仅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还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特色传统诊疗器具及设备。

一、针灸器具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而针灸器具是针灸治疗的必备工具。

常见的针灸器具有针管、针头、针盒等。

针管是用来放置针头的管状器具,方便医生使用;针头则是用来刺激穴位的部分,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头;针盒则是用来存放和保护针头的容器,以确保其清洁和安全。

二、拔罐器具拔罐是一种通过产生负压来刺激皮肤和组织的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舒缓疼痛。

拔罐器具包括吸罐、火罐和玻璃罐等。

吸罐是使用负压泵产生负压,将罐贴附在患者的皮肤上;火罐是在罐内点燃火焰,产生负压,然后迅速贴附在患者的皮肤上;玻璃罐则是利用燃烧后的热胀冷缩原理,将罐快速贴附在患者的皮肤上。

三、刮痧器具刮痧是一种通过刮擦皮肤来改善气血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的疗法。

刮痧器具主要包括刮痧板和刮痧油。

刮痧板一般是由玉石、牛角等材质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光滑度,以确保刮擦时不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刮痧油则是用来润滑皮肤,减少摩擦力。

四、艾灸器具艾灸是一种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来刺激穴位的疗法,可以温通经络、调理气血。

艾灸器具包括艾绒、艾灸盒和灸具等。

艾绒是用来包裹艾叶的绒状物,可以保护皮肤不受热量直接烫伤;艾灸盒是用来放置艾绒和燃烧的艾条的容器,以防止艾灰散落;灸具则是用来点燃艾条的工具,一般有火机和灸针等。

五、推拿器具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压迫穴位来调理气血和舒缓疼痛的疗法。

推拿器具主要包括推拿板、推拿球和推拿油等。

推拿板是一块平整的木板,用来进行按摩和推拿手法;推拿球是用来按摩和压迫穴位的球状物,通常由橡胶或硅胶制成;推拿油则是用来润滑皮肤,减少摩擦力,方便推拿手法的施展。

中医特色传统诊疗器具及设备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工具。

这些器具和设备不仅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还能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运用

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运用

脑病科文献记载的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运用一、针刺头皮针概述头皮针即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或根据头颅解剖部位,以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

本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理论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70年代始见报道,经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目前对头针刺激区的定位、适应范围、刺激方法等更为完臻。

在针灸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

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

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

尤其是足厥阴肝经在“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除手少阴与足厥阴经脉直接上行头面之外,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在气街学说中“头之气街”列为首位,其原因也在于此,并因此而有“气出于脑”的阐述。

这些都说明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针灸治疗非常重视头针的重要作用。

定位及主治由于临床上定穴的方法有所差异,本疗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应用也有所不同。

现介绍如下,(一)以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为主,为了便于刺激区的定位,先设二条定位线:前后正中线:从眉心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部侧面水平连线。

刺激区的定位与主治(见下表)表头针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二)、以头颅解剖部位定位为主此头皮针标准线的定位与主治如下:1.额区(1)额中线:定位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向下针1寸。

属督脉。

主治癫痫等。

(2)额旁1线:定位在额中线外两旁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0.5寸。

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数据挖掘现状

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数据挖掘现状
据采 用 F — rwh P G o t 算法进 行 了数 据分 析 , 主要选 择 了症状 、 辨证 、 治法 、 处方 四维信息 , 分别挖掘 了症状与处方之 间 、 辨 证与处方 之间 、 症状 与辨证之 间的关联规则 , 获取 了该名老 中医在 中医诊疗 中的一些经验。如对于规则“ 气滞 胃脘一木
1名老 中医继承研 究模 式的不足 .
文献整理 和跟师学 习的继 承模式 、 回顾性病例分 析 、 文 献、 病案资料整 理研究 以及独 立的小样本前 瞻性研 究 , 息 信
量相对较 少 , 多有用 的信息很难 采集齐全 , 许 整理 的范 名老 中医中长 期的 甚 至是整个 医疗生 涯的临证诊疗经 验缺乏系统整体 的记录
系 及 中 医 医案 分 析 、 中医 临 『 断 等 方 面 末诊 。
决策树 ( eio re则是 对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有效 D c i Te ) sn
方法 , 过 I 3 法或 C .算法 , 将名 老中医数据 生成一 通 D 算 45 先 棵决策树 , 利用预先剪 枝或后剪枝 法对决策树进 行优化 , 再 最后建好 的决策树模 型就可对数 据提取分类规则 , 多应用 于 中医辨证分型 , 归纳 名老 中医对症 候辨证研究 的经验 , 建立 中医辨证准则 , 达到辨证施治的 目的。 聚类分析 ( ls r n l i) Cut a s 又称 群分 析 。 eA y s 是根据 “ 以类 物 聚” 的道理 , 对样 品或指标进行 分类 的一种 多元统计 分析 , 大 致分 为 : ①划分 方法 ; ②层次方 法 ; 基于密度 的方法 ; ③ ④基
研究结论 , 含着中医基础理论 和名老 中医的独创 心得 , 蕴 是 临床实践与 中医学理论结合 、 突破 、 创新 的结果 , 是发展中医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一、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体态等进行诊断。

通过观察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病情变化。

2.闻诊:中医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来诊断。

例如,中医可以通过患者呼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是否严重以及病理变化。

3.问诊:中医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病情。

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饮食习惯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4.切诊: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

中医根据患者脉搏的弦缓、滑涩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医通过中药来治疗疾病。

中药按照其性味、功能和归经等属性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2.针灸治疗:中医通过针灸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指中医将针插入人体穴位,通过调节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

3.推拿按摩治疗:中医通过推拿按摩来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经络、放松肌肉等方式来调节人体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4.中医养生:中医通过养生方法来调节健康状态。

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方面,旨在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5.中医气功疗法:中医通过气功来治疗疾病。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节气血运行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体达到健康状态。

6.中药外治疗法:中医通过外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外用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变部位,起到治疗作用。

以上列举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没有一一列举。

中医诊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源和整体性,强调以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来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诊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中医诊疗方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许多疾病无法用西医治疗有效时,可以采取中医诊疗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诊疗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对症下药,使得治疗更加针对性和个体化。

总之,中医诊疗方法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还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发挥民族医药特色具体措施

发挥民族医药特色具体措施

发挥民族医药特色措施民族医药是植根于长期的医药临床实践有别于传统中医学的带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医药学说,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现结合我院中管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土家医骨伤科建设,制定发挥土家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

一、挖掘整理民族医药理论,搜集经验方进行应用研究。

土家族、苗族没用本民族文字,医药理论及临床经验都是靠口传心授得以继承和沿袭,而且存在很多传与不传的民族习俗,故导致理论失传,许多简便验廉治疗方法、药物、验方丢失,所以挖掘、搜集、整理、应用研究等工作非常迫切,在建设周期内,就土家医骨伤科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搜集1—2个民间单验方在临床观察应用。

申报一项土家医药临床应用科研课题,力争在建设期内结题并申报评奖或专利。

重点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及临床治疗方案整理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二、制定土家医骨伤科临床诊疗规范,推动临床服务针对民族医药长期在民间流传,诊疗技术缺乏规范,药物缺乏标准的状况,加强了民族医技术规范与民族药标准的建设。

在建设周期内基本完成土家医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规范的制定,完成自制制剂三个民族药标准的制定。

提高专科诊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三、加强继续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一方面在院内确定学术继承人,做好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造就今后的土家医药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二是选派学术继承人及技术骨干进行临床进修,每年1—2名;培养专科护理人员每年1名。

三是招聘应届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及确有专长民族医药合法从业人员,补充和壮大专业队伍。

四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研究民族医药临床应用技术,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交流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加强区域协作,开展民族医药科研学术活动,突出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有非常丰富的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资源,各民族亦有各自的医药学说理论和独特的临床特色诊疗方法,因为地缘关系,在药物应用方面比较混乱,同种异名,同名异种非常普遍,所以加强民族地区区域协作,民族周边地区开展技术合作、学术交流,共同制定技术规范、标准等,以加强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科研成果和民族药的对外宣传与交流,扩大民族医药的影响。

基于大数据的中医文献数据挖掘

基于大数据的中医文献数据挖掘

基于大数据的中医文献数据挖掘一、引言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知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中医文献数据,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治疗方案。

本文旨在介绍基于大数据的中医文献数据挖掘的方法和应用。

二、数据采集为了进行中医文献数据挖掘,首先需要采集和整理相关的中医文献数据。

我们可以从各种中医文献数据库、期刊、书籍和论文中获取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中医诊疗案例、中药方剂、中医理论等内容。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可以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方法,如手动爬取、自动抓取和人工整理。

三、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挖掘之前,需要对采集到的中医文献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清洗和转换数据,使其适合于后续的数据挖掘算法。

预处理的步骤可以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转换和数据规约等。

数据清洗主要是去除重复数据、缺失数据和错误数据。

数据集成是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

数据转换是将数据转换成适合挖掘的形式,如将文本数据转换成向量表示。

数据规约是减少数据集的大小,以提高挖掘效率。

四、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文献数据挖掘中,可以应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如关联规则挖掘、分类、聚类和文本挖掘等。

关联规则挖掘可以用来发现中医病症和治疗方法之间的关联关系。

分类可以根据中医文献数据的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聚类可以将相似的中医文献数据会萃在一起,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文本挖掘可以从中医文献中提取关键词、疾病信息和治疗方案等。

五、数据挖掘应用基于大数据的中医文献数据挖掘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在临床医学中,可以利用挖掘出的中医病症和治疗关联规则,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

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可以通过挖掘中医文献数据,发现新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在中医教育领域,可以利用挖掘出的中医理论知识,设计教学课程和教材,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

六、挖掘结果分析在进行中医文献数据挖掘后,需要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中医在身边(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

中医在身边(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

教案:中医在身边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认识到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中医知识的欲望。

3. 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中医养生方法,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医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医的发展历程3. 中医的诊疗方法4.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5. 中医文化传承与发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医的基本概念、特点、诊疗方法和养生保健知识。

2. 教学难点:中医诊疗方法的实际操作和中医文化的传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中医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中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对中医有初步的认识。

3. 案例分析:介绍中医的诊疗方法,如望、闻、问、切,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的诊断过程。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中医诊疗方法的实际操作,如脉诊、舌诊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中医养生保健:讲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如饮食调理、情志调养、运动养生等,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中医知识来保持身体健康。

6. 中医文化传承:介绍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强调中医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医文化的意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8. 作业布置:布置与中医相关的作业,如查阅中医资料、撰写中医养生心得等,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实践操作能力,了解他们对中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反馈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展示中医发展历程、中医诊疗方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

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

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

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

据统计,目前国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

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

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5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1715000篇。

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312000余篇。

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

如《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

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某病的独特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或对老师经验方的应用进行疗效观察,以典型医案、医论医话、有效验方等形式形成文献,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以疾病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这种方法是对某种病名如“腰痛”、“颈痛”、“痉证”、“痿证”、“痹症”等为检索单元,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每个疾病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诊疗方法等信息。

这种研究均以已出版的文献为基础,主要整理总结传统经验。

本专科查阅过的文献主要有《唐·蔺道人仙方理受续断秘方》、《外科正宗》、《素问·逆调论》、《外伤科学》、《中医伤科讲义》、《中医治疗颈椎病验方》、《中西医结合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百余种书籍。

3.以方剂为线索的研究方法此种方法分为3方面,一是传统的方剂研究方法,即以辨证治则治法、性味归经、复方析释、文献研究为主导,对名老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诊疗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如《名医名方录》。

二是沿用西药量化研究方法,对名老中医专方、验方的每味药进行成分变化的分析测量和药理研究,及制剂有效成分的血清浓度和临床药学的比较研究,从中寻找有关定量的规律性。

三是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方剂研究,从统计数学方法的角度对名中医的方剂配伍特征和类方予以量化。

专业术语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疾病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国药典》、《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

4.以思维方法为线索的经验总结近年来,临床思维方法的研究已成为中医临床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我专科针对这种研究多运用文献追溯法、调查法、省法和实验法等,对中、西医、古、现代名家著作、医案、医论医话等文献资料及多位专家本人的思维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模糊数学、黑箱方法、哲学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剖析、总结。

如《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等书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思维方法为线索,又体现西医临床思维特点,以医案为依据,透过治疗过程探索中西医名医诊治骨伤科疾病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在规律。

二、文献分析整理(一)名老中医经验分析整理颈椎病辨证论治研究1、少玲等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和痰浊中阻三型加以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l0克,钩藤15克,石决明20克(先煎),牛膝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杜仲l0克,桑寄生l5克,鳖甲25克(先煎),川芎l0克,夜交藤l5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2).气血亏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升阳,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l0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20克,木香l0克,升麻l0克,皮l0克,柴胡l0克,川芎l0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3).痰浊中阻型:治以涤痰化浊、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l0克,白术l5克,天麻l0克,茯苓15克,大枣5枚,生l0克,皮l0克,竹茹l0克,锻牡蛎25克(先煎),党参15克,川芎l0克,红花l0克,丹参l0克。

以上三型用药,每天l剂,l0天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l~3个疗程。

总有效率87.69%。

2、胡晓明依据脏腑、气血辨证理论,对颈椎病进行系统的辨证治疗。

(1).急性外伤型患者,治以舒筋活血止痛,用桃仁四物汤合桂枝加根汤加减治疗;对风湿痹阻型患者治以祛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用桂枝加根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2).气血不足型患者,治以健脾益气补血,用八珍汤合桂枝加根汤治疗;对湿困中焦、经络痹阻不通型患者,治以健脾化湿、理气止痛,用二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根汤治疗;(3).肝脾不和型患者,治以调和肝脾、滋阴潜阳,用柴胡疏肝散或天麻钩藤饮合桂枝加根汤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安礼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风寒湿型、血瘀气滞型、气血虚弱型,以中药I为主,配合按摩、牵引、局部封闭等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9例,获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0.6%。

专病专方研究1.林惠英采用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显效42例,占70%,有效l8例,占30%,有效率100%。

认为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压力、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到缓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的粘连得到松解。

2、施杞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气滞血瘀脊髓在中医属奇恒之腑,与骨髓统称为髓,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其形成和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

根据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常虚实夹杂。

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见双下肢肌力增高,束胸感,Hoffman征阳性者,多从“痉’’证论治。

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见下肢乏力,易跌倒,双手在肌萎缩,系扣持筷不能,多从“痿"论治。

目前认为,颈椎间盘突出后,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引起脊髓压力增高,血一脊髓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产生水肿,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同时,髓核脱离椎间盘后,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膨胀,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

作者继承石氏伤科提倡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同时遵循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减轻脊髓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下肢乏力,易跌倒等证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

同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

益气温肾活血方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

痉证和痿证是中医传统两大病症。

施杞在对脊髓型颈椎病辨证过程中,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痉证、痿证进行调治,疗效显著。

他提出了颈椎病痉证的调治有化瘀法、泻腑法、逐水法,常用方如血府逐瘀汤、大承气汤、十枣汤(甘遂散)等;颈椎病痿证的调治有益中固本、补益肝肾、调补气血、健脾化湿法,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归脾汤、香砂六君丸等。

他还认为:颈椎病痉证多属阳证;颈椎病痿证多属阴证;其症状有轻重缓急,但究其病因,离不开‘‘气滞血瘀”,治疗中更应突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治”的原则。

[清波,施杞.脊髓型颈椎病论治经验.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l999,7(1):39~40-]3.高飞等以根二藤汤为基本方治疗颈椎病,药用根15克,钩藤15克,鸡血藤l5克,当归l5克,川芎9克,黄芪15克,桑寄生l5克,黄9克,白芍12克,白芥子9克,地龙9克,牛膝9克,桂枝9克,丹参15克,全蝎9克,蜈蚣2条,土鳖虫9克,木香9克,甘草6克。

椎动脉型与交感型患者加鹿角胶l5克,骨碎补9克。

服药期间毋须牵引或外敷药物等治疗方法,总有效率l00%。

气滞血瘀型及痰湿阻络型、郁热结型颈椎病l0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均好于对照组,经年龄分层和中医辨证分型后发现,两种药物均适于各种年龄的患者,但伤科接骨片对痰湿阻络、郁热结型颈椎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复发率较低。

4.昝韬以补益气血,舒筋通络为主治疗颈椎病,方用鹿角片、鹿角胶(炸化)、熟地黄、牛膝、泽泻各l0克,黄芪30克,骨碎补、赤芍、白芍各15克,川芎、茯苓各12克,白芷6克,羌活9克。

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型,以上方进行加减治疗,总有效率88%。

5.王伟等用中药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教好效果。

药用当归、川芎、五加皮、桂枝、鸡血藤、三七各30克,地龙、全蝎、地鳖虫、红花、生川乌、生草乌各20克,蜈蚣10条,研粗末,用75%乙醇2000ml密闭浸泡4周,纱布过滤,以毛巾浸润药液后敷颈部正中,治愈好转率为96.8%。

6.炳坤等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采用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颈椎病 1 13例,并与单纯服中药组对比,结果显示在治疗神经根型的疗效方面有显著的优点,而其他各型则无显著意义。

其认为外敷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该病气虚血瘀的病机而设的。

由于颈椎病是一个主要以退行性改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气虚和血瘀互为因果,更加重了局部血瘀症状,所以在服益气活血的中药基础上外敷活血祛瘀中药并加一定波长的不可见光照射患部,对缩短疗程和提高疗效有好处。

7、周林宽论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利湿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属中医“痉"、“痿”、“痹”等证畴。

临床上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实证以痉证为多表现为肌肉拘挛失用;其病在肝,属瘀血、痰湿等所致。

虚证以痿证为多,表现为肌肉痿软无力;病在脾肾,属气虚、肾亏所致。

外伤则血溢脉外,离经之血阻滞经络;久劳则气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脉失和,筋脉失养,气血不能充达肌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着于肉则卫气不荣,肌肉顽痹;肾精不足,为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