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2

合集下载

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从容不迫,静等花开——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王老师一如往日的儒雅,一如往日的诗意,相信在全国各地小学语文教师中是王老师粉丝的不在少数,有的为他深厚的文学内涵所折服,有的为他儒雅的风度所着迷,有的为他浑厚的男中音所陶醉……我听过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到后来的《长相思》、《望月》,一直到今天的《去年的树》,感觉王老师虽为小语界的大师级人物,仍然在不断探究语文教学之真谛,不断地在完善自己。

听了《去年的树》之后,我想说,我喜欢这样的王老师——一、从容不迫,静等花开喜欢王老师的从容不迫、沉稳大气,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

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耐心倾听学生的朗读,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在课堂上,王老师安排了学生三次练笔的时间,每次练笔时间充分。

比如第一次练笔:请学生想象树和鸟的外形写下来。

王老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学生练写——交流反馈——修改练笔——同桌交流。

所用时间近8分钟。

第二次练笔补充提示语,用时3分20妙;第三次练写,补白鸟儿望着灯火想对树说的话,用时5分钟。

在一堂课中学生用在练笔训练的时间为近17分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真正得到了锻炼。

喜欢王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黑板上的板书都来自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答案,如:学生在交流“鸟儿”的提示语时,一生说:鸟儿肯定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请等着我吧!”王老师问:这儿你为什么选用“肯定”这个词?学生:从鸟儿的话里“一定”这个词,我体会到它说话时语气是肯定的。

这个答案显然在老师的预设之外,但王老师断然将“肯定”写在了黑板上。

这种对学生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好说明。

二、有的放矢,回环复沓喜欢王老师,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视为己任,并将这个目标贯穿课堂全程,为了达成目标回环复沓,层层推进。

王老师的文学底蕴之深厚在全国小语界也是屈指可数,这正是他能将《去年的树》解读得如此深入的原因之所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的树》有感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的树》有感2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听了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很有感触。

这节课保持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的风格:精致、大气、唯美,散发着迷人的语文魅力。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平淡的叙事中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

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王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语言特色,引领学生一道重新创作故事,把童话读厚,在与原文的比较中,去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感悟语文的魅力的。

在王老师创设各种情境,用惯用的导读法厚读“天天”,学生初步感受树与鸟的友情深厚之后,安排学生写话,重新创作童话的开头。

一棵树和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_______________,鸟儿呢,长得______________。

学生:树高大、粗壮;鸟较小、可爱(师板书)。

并引导学生用比喻句具体写出树和鸟的形象。

树长得高大粗壮,就像一把绿色的打伞。

鸟儿呢,长的娇小可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小精灵。

而此刻,王老师却擦去“高大、粗壮、娇小,可爱”这几个词,并在“外貌”(板书)前加上“不写”两个字,让学生体会童话开头的“平淡”。

接着,王老师如法炮制,引导学生一起重新创作故事的经过。

老师引导学生在主人公小鸟和大树的对话前加上提示语(恋恋不舍、郑重、认真、担心,焦急、忐忑不安、伤心欲绝、心急如焚”等)再师生合作朗读感受大树和小鸟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样,再一次把童话读厚,把人物的形象读得丰满,而不是简单地去关注情节的发展。

而后,王老师又把板书的那些提示语擦去,在“表情”(板书)前写上“不写”。

作者写故事的经过也是平淡的,但同样表达了树与鸟之间深厚的友谊。

再次板书:平淡,深厚。

而后,王老师又一次安排写话,丰满童话的结尾。

小鸟会对大树说些什么?大树呢?学生发言后,王老师让学生再读原文的结尾,去发现原文中对于小鸟的很简单的描写“看了一会儿”,静静地看,默默的看,无言的看。

观《去年的树》有感

观《去年的树》有感

观《去年的树》有感王崧舟老师,便是这样一位让人敬仰,使人迷恋的人!因为热爱他上的课从而钦慕他这个人,这位才华横溢,骨子里都流着诗意的血的人!《去年的树》王崧舟老师在创设语言运用情境时,那充满磁性的声音回荡在会场,一棵树和一只鸟是好朋友。

下面是看了王老师的课,给我的几点启示:一、王老师直接入题,干净、简洁。

像新美南吉的文字,多一句都不肯,少一句也不行。

“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故事就这样淡淡道来,课堂也这样平平展开。

二、王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

这四次对话,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是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最佳依托。

执教者巧妙地运用想象、写作与反复的入境朗读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

“让我们重新回到故事里”,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描述创设了四次对话的背景,也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写作、朗读,以及那只执着追问着的鸟儿,一切都在境中。

当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老师一一擦掉黑板上的文字,再一次让孩子们感受文本语言的平淡素朴,强烈的落差形成课堂的第二次巨大的张力。

为什么故事要这样平淡地讲述?王老师似乎又是把它提了出来就置之不顾。

孩子们对作者的冷静与无情似乎有些不满了,执教者却依然从容不迫地看着故事走向结局,引着思考走向深入。

三、教学的最后指向了这个童话的言语特征,也是这个童话最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

显然,执教者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他将课堂的最后一锤敲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

前面的疑惑由此解开,至此,课堂中“学习表达运用”的线也绾结,系上。

四、回望,课堂中三次练笔后,王老师三次将学生的感受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又三次一一擦去,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不写”的佳妙,当黑板上只留下三次书写的“平淡”与“深厚”还有一个大大的空白的框,孩子们已不难理解这想象补白的作用,这“平淡到底”的深情。

可以说,《去年的树》鲜明地呈现着简洁素朴的文风,那淡淡的文字纤细、含蓄、克制,萦绕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超越忧伤的强大力量。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细读文本巧补白》曾是我在省UC网络教研室中策划并主持的一期网络教研系列活动。

为了做好这一期活动,当时翻阅了不少相关的材料,也观看了不少的优秀课例。

后期形成文字成果,并发表于《语文研究与教学》刊物上。

曾以为自己的认识已经足够深入。

然而,就在今晚,当我有幸观摩到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大凡美文佳作,皆虚密有度,松张有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便是对作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生动写照。

而这些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文本留白,不经意间便成了读者走进文本的孔眼,成了解读作品的门户。

那么关于文本补白,应该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一教学策略,使它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呢?1、细读文本与文本补白之间的关系读文是补文的基础。

对文本进行补白,必须是在对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细读文本就不可能设计出很好补白,就更谈不上一个“巧”字了。

细读文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先是读厚,再是读薄,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够很好的驾驭文本。

体现出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恰到好处的“文本补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刻领悟。

如果没有智慧和领悟的碰撞,就很难设计出恰当的补白。

2、找准补白的切入点文本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是我们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最佳切入点。

在教材所选编的文本中,许多内容都留有发挥的余地,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

如何使得补白恰到好处,切入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

补白切入点的选择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文本表达的内容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进行选取。

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所以,补白训练一定要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

多彩的感受不仅填补了文本的空白,而且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满、学生的感悟更加由衷。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的启示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的启示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的启示《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我所教是教科版教材,因此特上网阅读了该篇课文。

王崧舟老师把这么浅近的童话故事,讲授的充满诗意,听着,看着,仿佛欣赏一出优美动人的音乐剧,结构分明,旋律优美,语言动人。

由衷的感到语文,真是一门触碰心灵的艺术。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除了重视美读,重视情感的挖掘之外,更注重贯彻“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条主线,不断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为孩子们提供语言文字运用平台,多次安排孩子们动笔写。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为读出句子中两个“天天”的韵味,王崧舟是这样创设的:当太阳升起;当月亮挂上树梢时;雪都融化时;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迎着风,迎着雨;走过冬,走过夏;一天天,一年年,这七个情境来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这三个情境来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这样一遍遍的导读,学生从这两个“天天”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地说,接着王老师又导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用文字写一写,写时请用上“特别”一词,安排小练笔。

这样就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陶冶融合在一起、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启迪思考融合在一起。

王崧舟老师的板书也很独特,他孩子们的想象中,板书了鸟儿、树的外貌、表情、心理的词语,最后全都擦去,留下一片空白,他说正是这片空白让我们有了想象的机会,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我被深深的打动了,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王老师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

同时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就是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看到老师们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书,也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同时还会看到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你想对他说什么……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越来越接近本真,呈现出勃勃生机,读写结合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得以传承。

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提高,语文课堂依旧费时低效。

那问题的症结出在哪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读写结合中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

要想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关键是提高读写结合中“写”的有效性。

而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不失为一条曲径通幽的好路径。

何为课文的“空白点”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空白点”一词的解释为:工作没有达到的方面或部分。

而课文的“空白点”,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

法向我们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

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这样写到:计算机会越来越“神”。

将来的计算机究竟能神到什么程度,作者一字未说。

这一处就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

我这样设计教学:1.出示“计算机会越来越‘神’”这句话,请学生读读课文并想一想,将来的计算机回“神”到什么程度。

2.请学生举例说说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3.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回家读给家长听吗?请看学生作品: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外出旅游。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前几天,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去年的树》这一课,感触颇深。

这堂课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

王老师就像一位神奇的引路人,带着孩子们,也带着我,在这个简单却又深刻的故事里穿梭。

课堂上,王老师的声音就像春天里的微风,轻柔而温暖。

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语调,都像是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心灵。

当他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那棵树,枝繁叶茂地站在那里,和那只小鸟欢快地交谈着。

王老师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出神入化。

他让孩子们去感受鸟儿和树之间的那份承诺,那份深深的情谊。

他问孩子们:“当鸟儿答应树,明年春天还要回来唱歌给他听的时候,你们觉得鸟儿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鸟儿很开心,因为能和好朋友约定;有的说鸟儿很坚定,一定会回来履行承诺。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然后又引导孩子们去想象树的心情。

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鸟儿和树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王老师在讲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时,那细腻的处理方式。

他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他慢慢地描述:“鸟儿飞过了高山,高山那么高,那么险,鸟儿没有停下;鸟儿飞过了大河,河水那么湍急,鸟儿没有退缩;鸟儿飞过了田野,田野那么广阔,鸟儿依然没有放弃……”我的脑海中真的浮现出了那只执着的鸟儿,不畏艰难,一心只为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那棵树。

而且,王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们情感的体验。

他会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把自己当成鸟儿或者树,去感受那种分别的痛苦,重逢的喜悦,或者找不到朋友的失落。

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读着那些对话时,我能感觉到他们真的走进了故事里,和鸟儿、树一起经历着喜怒哀乐。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像这只鸟儿一样,珍惜着身边的友情?是不是也会为了一个承诺,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曾经,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和烦恼。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的树》观课感受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的树》观课感受2

《去年的树》观课感受听了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被王老师的课堂魅力深深感染。

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可以解读出如此丰富的语言运用技巧。

细细品味,吸引听者的是王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美美的语言,还是课堂上所蕴含的深深的人文内涵,听着孩子们的一次次朗读,看着他们的一次次进步,我从内心就断定了这就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王老师的从容不迫、沉稳大气,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

他耐心倾听学生的朗读,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喜欢王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黑板上的板书都来自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答案,如:学生在交流“鸟儿”的提示语时,一生说:鸟儿肯定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请等着我吧!”这种对学生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好说明。

这节课是一堂令我感动,令我难忘的语文课。

这堂课使老师和学生进行了最诚挚的心灵碰撞,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那种从始至终洋溢着学生真情的,焕发活力的情感体验使我认识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的体验,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浓浓的情感体验。

创造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语文情感教育,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正如学生的语文知识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样,老师也要随时挖掘生活中情感的题材。

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情感教育的好时机,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如课下有同学发生争执,老师发现后,弄清事实,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对此事进行讨论:遇到这样的情形你该怎么做?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发生争执的同学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评议表达能力,又对全体学生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

语言是情感教育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因此,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是相辅相成的。

要使学生把培养情感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还要利用好学生习作的这个领地。

《去年的树》听课感悟(2)

《去年的树》听课感悟(2)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听课感悟今天,有幸欣赏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使我感悟颇多,可以说受益匪浅。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不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不可想象的是,这么浅易的童话故事,可以诠释出如此丰盛的语言运用方面的技巧,可以理解出这样深厚、稳重的思想感情,真可以说“化腐朽为神奇”。

王老师的整节课填塞了浓浓的诗意,让所有的听课者在视觉上、听觉上获得了强大的视听享受,让课堂处处填塞生机,整节课目标明确、设计精致、层次清撤、结构分明,音乐旋律优美,师生语言生动感人。

让人不禁由衷的感叹。

王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像一缕清泉,潺潺的流入每个人的心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留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合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统统,掌握语言最佳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课堂实录:师:孩子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听一个唱,多好的日子!美美的读一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什么时候呢?生:早晨。

中午。

黄昏。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师:会在早晨,会在中午,会在黄昏,这一切,你们是通过哪个词语发现的?生:天天。

师:就是这个天天。

请你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这个“天天”要读得肯定,再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正是这个“天天”,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看哪,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鸟儿——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有感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的课堂教学。

我感触颇深。

王老师用优美的、诗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带进了这个有快乐亦有悲伤的童话里,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到了树和小鸟的深厚情谊,被这份情谊感动了的人,若有机会,谁忍心去伐掉那棵树,谁又忍心让这份深厚的情谊蒙上死亡的阴影。

我想真切的感悟到了这份感情的孩子们更加不会。

就算是环保,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尽管没有明摆呼喊,可是却以另一种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在这堂课中,王老师设计了三处文字训练,第一次是在充分想象“天天”一词包含多少温情之后,让学生写写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怎样的一只小鸟。

第二次是在学习对话的部分,让学生给故事的提示语前写表示心情或表情的词语。

第三次是在讲文章最后一段,重点落座在鸟儿的两个“看”字上,让学生写写鸟对树说的心理话。

做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

学习一篇文章,与其倒背如流,倒不如在课文里实实在在地走一回。

王老师带着学生在这篇短短的,浅近的童话里漫步着,用他独特的淡淡和隐藏着的浪漫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

他的课,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浅近中蕴藏着深厚,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着力培养。

他在课后也对与会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老师们都能够在教学中落实“三个融合”:一、学习语用与情感体会融合;二、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融合;三、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融合。

他认为如果可以很好的创设语用情境,扩充语用内容,提升学生的语用品位,对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课堂最后,王老师又问,为什么文章里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呢?是作者写不好吗?孩子们都已心领神会,这是为了给我们的想象空间留下一片天地。

其实,王老师的课又何尝不是为我们教师的课堂撒下一粒希望的种子呢?好的课堂,好的学生,不是平白摆在那里等你来教的,好的语用能力也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语用的品位,学生需要提升,教师就更需要精益求精。

总之,我从王老师《去年的树》这一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悟出了一些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方法,受到很大的启发,将对改进我以后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2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2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后记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今天上午八点二十准时拉开了序幕,作为观众席中的一员,无疑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终于可以一览教育名家的教学风采,从中汲取经验,汲取理念,汲取心得。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首先登场。

《去年的树》我曾在杭州任教时也教过,当时自认为自己对这类童话故事教的还不错,表情丰富、表演也到位,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上课的四十分钟。

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方理解“闭门造车”的真正含义,他提出的“诗意语文”着实让我感受颇深,一整节课下来我几乎被打动地快流泪了。

“全文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用浅近的语言体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是我给王老师板书总结的一句话,他让学生写外貌、写表情、写心理,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既让学生领悟了文本内在隐藏的诗意,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此举甚妙,一举两得。

教学看的是成果,现场立竿见影,听着孩子们的一次次朗读,看着他们的一次次进步,我从内心就断定了这就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通常在教学设计中,我也会经常的设计情境设置环节,现在方知我的设计是那么地微不足道。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还清楚地记得我当时上课的流程,我和王老师一样抓住了友谊,也抓住了显示友谊的词语“天天”,看似我牢牢抓住重点,可实际上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涉及了最表层。

王老师设计了好多情境,抓住“天天”体会友谊的深厚,如:“当桃红柳绿,阳光明媚,鸟儿站在树上天天,树呢,天天;当星空点点,微风四起,鸟儿站在书上天天,树呢,天天;当细雨蒙蒙,秋风吹过,鸟儿站在树上天天,树呢,天天……”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孩子们立刻不由自主地根据老师的导语说出下言,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前几天,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去年的树》这堂课,感受颇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了进去。

一开始,他那沉稳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就让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之中。

这篇《去年的树》,原本是一个简单而又纯真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可是后来,寒冷的冬天来临,树不得不离开鸟儿去了远方。

当春天回来,鸟儿满心欢喜地回来找树,却发现树已经不在了。

为了寻找树的踪迹,鸟儿历尽艰辛,一次次地询问,一次次地失落,最后在灯火中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苗。

王崧舟老师对于课文中角色的解读,那叫一个细腻入微。

他引导着孩子们去感受鸟儿和树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让孩子们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充满爱与离别的世界里。

比如说,当讲到鸟儿与树约定来年再相见时,王老师让孩子们去想象鸟儿的心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鸟儿充满期待,有的说鸟儿恋恋不舍。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然后用他那充满情感的声音说道:“是啊,这一约定,饱含着多少深情厚谊啊!”在分析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时,王老师更是巧妙至极。

他让孩子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鸟儿,在一次次寻找无果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有个孩子怯生生地说:“会很难过,很着急。

”王老师立刻走上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对呀,这种难过和着急,鸟儿也在经历着。

”然后,王老师又让孩子们注意鸟儿每次询问的话语,那一句句简单的“你知道大树在哪儿吗?”背后,藏着的是鸟儿越来越深的焦虑和不安。

课堂上,王老师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

他让孩子们通过朗读,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当读到鸟儿与树分别的场景时,孩子们的声音中充满了不舍;而当读到鸟儿寻找树的艰辛时,孩子们的声音又变得急切而焦虑。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仿佛都变成了那只执着的鸟儿,为了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不顾一切。

《去年的树》观课有感

《去年的树》观课有感

《去年的树》观课有感在这次骨干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收益颇丰。

能够说,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已经让文化浸润在他的语文教学中。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经典童话,质朴简单的语言饱含着浓厚深沉的情感,让不同国度、不同年龄的读者为之动容。

有人解读《去年的树》,想到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人解读《去年的树》,想到了信守诺言,珍视友情;其实《去年的树》,传递的是一种淡淡的伤逝,对美好事物逝去的追寻。

让我们珍藏美好的过去,珍惜美好的现在,迎接美好的未来。

能够说,这个课在王崧舟老师的精彩演绎下,再一次焕发了生命和色彩。

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使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王老师以文本为依托,以写话为平台,引导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一个来回。

我们说一个好的读者,一种是个有着丰富情感体验的人,每个字、每个词都能够浮想联翩,都能钩织成丰富的画面。

王老师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简练、质朴的特点,通过写外貌、写表情、写心理、写神态等学习活动,把文章读“厚”。

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尊重学生,给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们看到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和思考,并在教师的点拨中得到提升。

个人感觉,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中融入了“禅”(空无、虚有)的味道,这也许就是王老师胸中有法,教无定法的无痕教学吧!我们看,学生每一次把书读“厚”之后,王老师又将“其”(黑板上留下的感受)轻轻“拭”去。

还是那些语言,还是那样的故事,但学生内心所涌起的波澜已溅起更大的水花。

看似平静,实则奇崛。

学生对这篇童话的语言特色,写作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走进去,读个酣畅淋漓;跳出来,看了清晰透彻。

能够说,这节课体现了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充分对话的过程。

当然,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也有自己的困惑和思考。

我们说,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文本诱导,即吸引着我们继续阅读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后记
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今天上午八点二十准时拉开了序幕,作为观众席中的一员,无疑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终于可以一览教育名家的教学风采,从中汲取经验,汲取理念,汲取心得。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首先登场。

《去年的树》我曾在杭州任教时也教过,当时自认为自己对这类童话故事教的还不错,表情丰富、表演也到位,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上课的四十分钟。

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方理解“闭门造车”的真正含义,他提出的“诗意语文”着实让我感受颇深,一整节课下来我几乎被打动地快流泪了。

“全文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用浅近的语言体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是我给王老师板书总结的一句话,他让学生写外貌、写表情、写心理,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既让学生领悟了文本内在隐藏的诗意,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此举甚妙,一举两得。

教学看的是成果,现场立竿见影,听着孩子们的一次次朗读,看着他们的一次次进步,我从内心就断定了这就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通常在教学设计中,我也会经常的设计情境设置环节,现在方知我的设计是那么地微不足道。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还清楚地记得我当时上课的流程,我和王老师一样抓住了友谊,也抓住了显示友谊的词语“天天”,看似我牢牢抓住重点,可实际上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涉及了最表层。

王老师设计了好多情境,抓住“天天”体会友谊的深厚,如:“当桃红柳绿,阳光明媚,鸟儿站在树上天天,树呢,天天;当星空点点,微风四起,鸟儿站在书上天天,树呢,天天;当细雨蒙蒙,秋风吹过,鸟儿站在树上天天,树呢,天天……”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孩子们立刻不由自主地根据老师的导语说出下言,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语文要回家,语文课上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会语言文字的表达。

”这是王老师在上完课后给我们全场听课老师总结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深度。

2011版新课标中就说明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能机械化地训练,每一次都需要浓浓的场景氛围,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不能把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只放到习作课,只放到口语交际课,要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要学会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尽量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因为语言运用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

文章自身就有语言美,而孩子们的语言运用也要做到美,在课堂上要有相应的评价,有明确的要求,把握好语言环境的基调、语言环境使用的节奏。

王老师还说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得落实三个融合:一、要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的熏陶联系在一起;二、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内容理解融合在一起;三、把学习语言运用和思想的梳理融合在一起。

王老师谈的这三个融合仔细想来非常正确,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两者孤立,文章有文章自己的主线,我们创设的语言文字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文本内在情感的领悟或熏陶,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完成我们设定的教学重难点,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为了让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更深。

所以必须做到这三个相融,不能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诗意语文”是这次教育培训中我新接受的教育名词。

王老师的课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诗”。

“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场面?”“你想说些什么?”“你能写下来吗?请记住用…树啊树……‟的句式”,他把小鸟与大树的约定变成了春天的约定,变成了心心相印的约定,超越时间,超越语言,让在坐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体会了生命无常的哀歌,感动人,温暖人……王老师的每一句导语就是一句诗;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就是一句诗;文本的每一个小情节就是一句诗……把这一句句诗汇集,整堂语文课就是一首完美的诗,“诗意语文”没错的!
我庆幸,我还是一名新老师;我庆幸,我刚来淝小就有机会来观摩;我庆幸,我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我庆幸,我仔细聆听了王老师的教育观点;我庆幸,我今天就领悟了这些;我庆幸……我有好多庆幸,这些庆幸,只因为——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语文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