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墨梅》听后感评课
观王崧舟执教《墨梅》之感悟
![观王崧舟执教《墨梅》之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ca64330228ea81c759f578b2.png)
观王崧舟执教《墨梅》之感悟近日,观看王崧舟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墨梅》一课视频,大家授课,感触颇深,与其说佩服,不如说被折服。
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上课伊始,王老师从读题目及作者导入,王冕的“冕”是三声,多读几次记住它。
诗中的两个新词“洗砚”和“乾坤”让学生识记。
练过书法吗,同学们?“洗砚”中的“砚”就是文房四宝中的砚台。
“乾坤”是什么呢?天地之间,谁是天?谁是地?一问一答中孩子们就明白了两个新词的意思!《墨梅》写的是梅花,28个字写出了“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三种梅花,通过连线,王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来揭示每一句诗句所写的不一样的梅花。
我家的梅花在哪里呢?洗砚池边,为什么要写“洗砚池”呢?出示“洗砚池”的介绍,借王羲之表达作者王冕勤奋刻苦的决心,在困顿时、疲累时、想要放弃时、小有成绩时……洗砚池会提醒王冕勤奋刻苦。
画中梅又是怎样的呢?王老师将墨梅图展示给孩子们,你所看到的梅花是怎样的?“淡墨”的。
全世界的梅花没有一朵是墨色的,为什么王冕不写其它的的梅花,单单写的墨梅呢?王冕在经历了拒官隐退后借“墨梅”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追求!作者甘于平淡,还表现在最后一句中。
墨梅的气味是怎样的?“清气”。
100首描写梅花的诗词中,65首是写梅花的香气的,“数点梅花满院香”“梅花至老香尤在”“落尽梅花尚有香”……为什么作者写的是“清气”,不是“香气”呢?小组内讨论《墨梅》中的“清气”为什么不能用“香气”去描写。
孩子们自己摸索,通过诗句的理解明白作者王冕借助“墨梅”的“清气”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志向,这叫“托物言志”。
一首首书写高洁梅花的诗句在王老师和同学们的朗读声中绽放开来!随着音乐声让我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古诗教学课堂。
这节课令我感受颇深。
古诗教学应教什么,怎样教,王老师给了我们答案:“与其解释词语意义,不如唤醒词语本身,与其唤醒词语本身,不如唤醒词语背后的人格本身”。
听 《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听 《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d9f85c13a45177232e60a24b.png)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语文课交了16年,听评课也经历了无数节,但我相信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
正如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心都有佛,你看人便如佛,你心中有“米田共”,那么你看人便如“米田共”,你心中有魔,那你看人自然如魔。
一直以来,我们的听评课模式如下,一位老师辛辛苦苦地、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准备了一节优质课,然后,各位同仁在认真听完之后,精彩的评价也就开始了。
首先让讲课老师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想法,接下来,各位老师再把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讲一讲。
各位老师的评课一般分为两部分,优点与不足,但最终很少会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各位老师的评课基本上都是基于自己的人生阅历、自己的理解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来点评这节课的,很少会有一位老师站在这位展示老师的性格特点,个人阅历以及对问题切入点的妙处与处理问题的角度的设计上来分析这个这节课。
我认为这样的评课是无效的。
每个老师的阅历不同,生长环境不同,阅历不同,性格不同,对平同一篇文章的看法与体悟自然有所不同,那么不同的老师对文章的讲解,切入点,设计思路自然也是不同的。
我觉得有效的评课不仅是帮助老师成长,更应该是帮助老师个性化成长。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校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课堂特色,而非千篇一律,那么百花齐放、兼容并蓄的学校一定会高速、健康地发展,教育也才会精彩纷呈,大放光彩。
第二、评课前一定要明确文章体裁,有针对性的来评价。
评课绝不能隔靴挠痒,泛泛而谈,一定要针对性和构建性。
不同的体裁的文章处理方法自然是不同的:小说要注重人物形象、情节与环境;散文自然要关注语言的赏析。
但很多老师的评课很浅泛,谈了半天指不出关键问题所在,也没有一些构建性、建设性的意见。
我们应该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这不仅是浪费时间与精力,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展示者的不尊重。
第三、评课者要厚道那么一点点。
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的,一把尺子量不出好坏,对于不同的老师需要不同的衡量尺度。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新)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新)](https://img.taocdn.com/s3/m/3e3be9e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5.png)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新)我在教育行业已经有近十年的经验了,听了不少的课,但从未真正思考过如何评价一堂课。
通常,我只会列出一些优点,然后提出一些建议,但从未深入地品味和理解课程。
最近,我很幸运地读到了《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本书。
书中的精彩案例和独到点评给了我很多教学启示,也深深地感受到了___的“至真、至善、至情、至性”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通过阅读书中的语文教学实录,我发现,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就无法上好课。
教师需要博古通今,有丰富的情感,最好还要有灵动的智慧。
只有知识渊博的老师才能带领学生走出课文,让他们的知识不仅局限于课文之中,而是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其次,语文教学必须富有诗意。
___老师是一位充满诗意和禅意的老师,他的书中每个教学案例都能给人以诗意般的感觉。
我读完很多案例后,都深深受到了震撼和感动,感受到了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和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
例如,___老师的《木笛》一课,___评价说这是对诗意语文理想境地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有效建构。
我非常喜欢___的这堂课,即使只是阅读教学实录,我也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浓浓的诗意味。
如果我真的去听这堂课,我肯定会沉浸其中,感受到爱国之情。
___师说,诗意语文的表现来自四个维度:文本的诗意,教师的诗意,学生的诗意和教程的诗意。
其中,教师的诗意主要表现在执教者真挚、丰富、颇具感染力的教学情感上。
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教师才能将文本传达的感情通过教学语言或肢体语言感染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诗意,不会显得做作。
___的教学语言处处体现着诗意,例如在教授词语时,他引导学生:“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
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这样的教学语言比起一般教师的简单读词更具诗意和语文味。
类似的语言在文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些充满真情、发自肺腑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真诚思考,融入文本。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a974a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d.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1 课前请学生搜集王冕的资料2 制作好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请一学生介绍一下本首诗的作者——王冕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冕写的《墨梅》(电脑出示全文),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二、1、你们也试着读读,看看能否读通,开始。
2、好,能读通吗?那钱老师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词语)。
吾家洗砚淡墨痕乾坤谁来读一下,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两遍。
3、齐读古诗。
三、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下面,钱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四、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钱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五、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几个小组特别的投入,钱老师要表扬他们。
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讨论的结果。
……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钱老师有一些问题,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回答?六、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电脑出示《墨梅》图),这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2、看着这朴实的梅花,想想梅花有哪些品性。
3、王冕擅长绘画,他为什么尤其喜欢画梅花呢?4、王冕自学成才,鄙视权贵,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5、对啊,这素洁的梅花不正是诗人鄙视俗流,贞洁自守高尚情操的写照吗?七、同学们,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说说本首诗与《石灰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九、欣赏课外的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电脑出示两首古诗)。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感受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感受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a34544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5.png)
《感受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感受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简介在上周五的课程中,我们有幸请到了王崧舟老师来给我们进行教学评课。
王崧舟老师是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科知识。
他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建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评价的正面影响王崧舟老师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他指出了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等方面的优点,并鼓励我们继续保持下去。
这些正面的评价让我们倍感鼓舞,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和教学热情。
在接受了王崧舟老师的评价后,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评价中的问题反思除了肯定和鼓励,王崧舟老师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他针对我们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过程不够生动等问题给予了建设性的批评。
通过他的指导,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受到了启发。
我们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王崧舟老师的实际案例分析和观点阐述,对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授课技巧的启发王崧舟老师在评课中分享了一些授课技巧和经验,这对于我们教学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启发。
他提到了如何设计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等。
这些技巧和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心得体会通过参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评课,我有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
我明白了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使我认识到了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我将继续努力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总结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研究机会。
他的评价和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把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授课技巧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收益更多。
《江西教育新视野全国小学语文》统编版的培训观摩课学习心得
![《江西教育新视野全国小学语文》统编版的培训观摩课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319fdb2cc17552706220898.png)
教书先育人传道为解惑----记王崧舟《墨梅》有感2019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年份,统编小学语文1-6年级全套教材在全国铺开使用,新教材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冬日暖阳,怀揣期盼, 11月30号我有幸和学校其他几位同事一道去最美乡村——婺源,参加了《江西教育新视野全国小学语文》统编版的培训观摩课。
本次培训邀请了全国小学语文特级名师王崧舟在内的数位语文教育界大咖参会。
11月30日上午,我们一行人早早的赶到会场,选定位置坐下,虽然前一天我已经提前拿到了资料,也都先预习了今天要上的内容,但坐定后又忍不住再次拿起手中的资料细细的看起来,为了不错过老师们讲的任何一个细节点。
八点整,我们如期的见到了王崧舟老师,并有幸聆听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古诗词教学课,以及一堂点醒古诗文教学梦中人的精彩讲座。
古诗词的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保守的教法大多都是师读,生读,师生读,配乐读,各种读,读熟后教师再解释古诗词的意思,剩下的就是学生的背。
而在今天,听完王崧舟老师的一堂《墨梅》,彻底颠覆了我对古诗词教学的印象,刷新了我对古诗词教学的看法及理解——原来古诗词应该是这样上的!王老师《墨梅》的教学,整堂课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可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课堂中通过让学生读,再理解“乾坤”的意思,让学生发现隐藏在诗中的三种梅花: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
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整首诗的内涵呼之欲出。
让人不得不佩服大师深厚文化底蕴,不是普通人所能企及。
一、家中梅,“洗砚池”中露端倪。
1、引经据典,品读“家中梅”:我家洗砚池边树王老师先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第一句,再通过“我问你读”,这是谁家的的梅花?我家的梅花在哪里?什么感受?重点读出“自豪”的情感。
每一次的读,指向精准,而又呈现出一定的梯度,读完后追问,为什么王冕的梅花种在这里?巧妙一转,引导学生思考洗砚池背后的玄机,再创设情境,当王冕累了,想要放弃了,想要去游玩,骄傲自满时,洗砚池仿佛在对他说什么?反复的问,逐渐理解了背后的意义,也逐步了解了王冕的的性格特点,最终读出语言背后的文化。
墨梅优秀评课稿
![墨梅优秀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3f690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4.png)
墨梅优秀评课稿墨梅优秀评课稿墨梅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作,其中“瘦影萧条独立芦”“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句被传颂至今,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我在这次评课中选择了墨梅这首诗进行分析和评述。
首先,墨梅这首诗运用了独特的写景手法,以“瘦影萧条独立芦”描绘了一幅荒凉清冷的冬景画面。
这种景象不仅营造出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寂寞,更展现了自然界的凄美之美。
而在“江南无所有”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表述中,诗人利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自己的非凡情怀和独立品格,用“赠一枝春”的行为表达了其对世界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通过写景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墨梅这首诗的艺术功力和美学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其次,墨梅这首诗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在《墨梅》一诗中,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高尚,更了解到了唐代知识分子智慧、品德和风范。
因此,这首诗在文学、艺术、史学和思想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最后要说的是,墨梅这首诗具有广泛的文化传承性。
作为中国文化瑰宝,墨梅的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在中国的文学史、诗歌史和文化史中,墨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墨梅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要认真研习和传承好这首诗,让其传承下去,并更好地为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墨梅是一篇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优秀诗歌作品。
它展现了才情横溢和情感丰富的诗人形象,又唤起了我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沉思和反思。
同时,墨梅这首诗还对文化传承和文学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在学习和传承墨梅这首优秀诗歌的过程中,应该全面了解和领悟其精神内涵,为推动我们的文化交流、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墨梅》优秀教学及评课
![《墨梅》优秀教学及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ddb59d3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9.png)
《墨梅》优秀教学及评课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习惯养成: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古诗、背诵古诗文的的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自学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
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
'(《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
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
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
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于谦王冕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王崧舟《墨梅》四时教案
![王崧舟《墨梅》四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fb800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9.png)
王崧舟《墨梅》四时教案引言本教案是为了教授中学生关于王崧舟的诗歌作品《墨梅》的四时意象和文学技巧而设计的。
通过研究这首诗歌,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欣赏王崧舟在描绘自然和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才华。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墨梅》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义。
2. 辨识诗歌中表达的四时意象以及情感的变化。
3. 掌握王崧舟在诗歌创作中所使用的文学技巧。
4. 培养学生欣赏、品味和创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诗歌概述《墨梅》是王崧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梅花在四季中的变化和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逆境的宽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时意象1. 春天:崭新的生机和希望,梅花的盛开。
2. 夏天:炎热的夏季和梅花脱落的景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3. 秋天:黄昏的落叶和枯槁,反映出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4. 冬天:凛冽的寒风和孤独的梅花,传达了对孤独与坚强的思考。
文学技巧1. 比喻与拟人:通过梅花与人生的类比,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2. 对仗与押韵:运用押韵和对仗手法,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3.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变化,打动读者的心灵。
教学活动1.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意义,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2. 四时意象呈现:分组让学生根据四时意象,设计展示梅花在不同季节中的形态和情感变化。
3. 文学技巧呈现:通过欣赏其他王崧舟的诗歌或教师精选的经典诗歌,让学生发现并分析其中使用的文学技巧。
4. 创作诗歌:激发学生创作欲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创作与《墨梅》类似主题的诗歌作品。
教学资源1. 王崧舟《墨梅》的文本和翻译版本。
2. 其他王崧舟的诗歌作品或经典诗歌的欣赏材料。
3. 创作诗歌的指导材料和范例。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2. 学生展示的四时意象呈现和诗歌作品。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对文学技巧的分析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墨梅》这首诗歌作品,并培养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王崧舟《墨梅》听后感评课
![王崧舟《墨梅》听后感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3b632bf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0.png)
王崧舟《墨梅》听后感评课技法上重朗读品悟精神上重文化传承——听名师王崧舟《墨梅》有感这两节课,我也听过好多次了,但真的是好课不厌百回听。
即使是这周再次去听,仍然很快就被课堂带入了,他们的课总是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特别是王崧舟老师的课,那种宁静、优雅、温婉的感觉真的让人特别着迷。
我和张楠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教的不是诗,他教的是一种文化。
而这种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就是——读。
刚才张晨、郝建荣老师也都提到了。
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这两节课都是“读”贯穿始终。
他们的教学对孩子们学习古诗文起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墨梅》,他从来没说过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我们来背古诗这样的话,一直是在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融入,学生真真正正的站在王冕的角度,明白他淡泊名利的心,知道他为什么会写出《墨梅》这首诗,感受到墨梅的清气。
张楠老师在刚才的交流中,她的心中仍有“语文要素”的意识。
她在交流《山居秋暝》这节课时,能去翻一翻、看一看这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想这个老师不简单。
他能够一边学,一边用,一边思考、一边实践。
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需要向她学习的地方。
每一次的听课,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而收回来还不够,我们还要用出来,将所有的收获与自己实际的教学不断地去碰撞、去揉合,去融会贯通。
刚才她还提到了一个词“语文味”。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
那语文味就王崧舟老师讲的这节《墨梅》来说,我也看到了三个词:诗性、意象和文化。
1、学习古诗词还是要以诗性为重,要抛离我们平时理性的、功力的,支离破碎的课堂教学,否则我们还就会以一种隔岸观火的姿态无情地将一首诗所有的意境都破坏掉;而以诗性为重,自然是水乳交融的授课,将古诗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完全散发出来。
2、学习古诗词应该还是以意象为重,抛离我们以意思为重的古诗文教学。
以意思为重就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如今使用的白话文与古诗文使用的语言之间的距离,这就导致势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对应;而以意象为重呢?则完全省去了这一麻烦,因为诗歌使用的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还原。
听王崧舟《墨梅》有感
![听王崧舟《墨梅》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0cb85c2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b.png)
听王崧舟《墨梅》有感第一次观摩王崧舟老师的《墨梅》一课,是在2019年的“名师之路”现场。
一整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沉醉于大师的诗意语文久久不能自已,更加感慨王老师对《墨梅》一诗的解读是如此深入,然而自己从中能取到多少“经”应用于课堂实践,却有些迷茫。
今天在卢校长的指引下,和共同研修体的小伙伴们再次线上观摩这节课时,我从最初的欣赏者转变角色,成为一个探究者,尝试从每个教学环节去揣摩、研究王老师的教学意图和设想,再联系最近阅读的《美在此处》作为理论指导,努力体悟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玄机”,以达到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语文课堂的目的。
收获一:细读文本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基本前提。
王老师曾说:细读文本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我想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和他本人对文本的解读是分不开的,从王老师上过的每一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读者和自己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志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的对话过程。
《墨梅》一课中,教者从一开始就在带领着孩子们参透玄机:发现诗中藏有的“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再和孩子们一起字斟句酌,发现“洗砚池”“淡墨痕”“清气”的玄机,从这一个个玄机的破解中发现诗人王冕与梅的不解之缘。
这所谓的“玄机”不就是执教者深入感悟、用心发现的结果吗?《美在此处》中提到了细读文本的一个要点即就是:寻求缝隙。
在无疑处生疑、在生疑处解疑。
文本的诗意非但不会在疑问处、破疑处褪去,相反,随着我们对缝隙深入骨髓式的细读,诗意将如夏花一般绚烂绽放。
在本课中,王崧舟再一次发现了“缝隙”,在教学第二句古诗“家中梅”时,他很好的把握了“淡墨痕”这一缝隙,请学生一起猜猜看王冕为什么不用红色白色等其他颜色,而用淡墨色画梅呢?随着疑问的层层破解,那淡墨色的梅和王冕清淡高雅品格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整个过程水到渠成,又充满诗意,令人拍案叫绝。
王老师的细读文本还体现在他对意境的开掘上,从诗入手,再到画,再从语言文字背后走近王冕其人其心,最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加上老师诗一样的语言引导,无论是从语言文字还是整个课堂氛围,孩子们已经被深深感染。
听《墨梅》有感》
![听《墨梅》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d30526dd0d233d4b04e698c.png)
听《墨梅》有感》最近因为赛教,便通过网络听了王崧舟老师讲的《墨梅》,感受颇深。
一、课堂的语文味道需要不断浸染。
王老师的课,是地地道道、风味十足的语文课。
从课题的中“冕”的字音认读,到古诗中“洗砚”“乾坤”的理解;从基于内容层次的朗读、理解、感悟,到托物言志写法的认知、探究、品味;从字斟句酌的对比辨析,到引入资源的阅读拓展;从直面诗句的整体感知,到文本留白的情境表达;从课内古诗的阅读品味,到人格确证的深化领悟,无一不是语文课应该干的事情。
细致处抓住一词品人生,在“香气”与“清气”的对比中逐步体会王冕其人、其性;疏间处一跃而过,不论怎样的“好颜色”,也抵不住“淡雅”“高洁”的灵魂追求。
学生的学习都是以语文的方式进行:听,要听得仔细清楚,把握内容要点和独特见解;说,要说得有理有据,让人得以信服;读,要读得深入身心,才能展现景色特点与人物心性;写,要写得及时、恰当,用关键词批注思考所得;思,要思在“可疑之处”,让文本中的“矛盾”“疑惑”为我们打开解读文本的山门。
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就在这丰富而有层次的活动中不断夯实。
这就是语文课应有的味道!二、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有效激发。
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看易实难,学生读背古诗似乎非常简单,然而要真正学懂却未必尽然。
学生在古诗教学中,往往已经有熟悉的“学习套路”等着他们按部就班,因此,隐隐觉得古诗学习颇有难度、兴趣索然。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时刻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参与意识和展现冲动。
在初读古诗的时候,推荐朗读并说明理由是一种方法,可以推荐可能读得好的,也可以推荐课可能需要帮助的。
虽然那位被王老师称为“老江湖”的孩子不好意思说出有谁需要帮助,但这样的设计却体现出王老师希望构建学生之间的伙伴互助意识,所有的朗读不都是老师教的,如果“高手在民间”,我们何不去发掘?如果同学帮助更符合实际,我们何不给机会?在理解古诗的时候,质疑猜测无疑是有效策略。
“一首诗,三种梅”,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玄妙?带领学生逐步去发现。
听王崧舟梅花魂的感受
![听王崧舟梅花魂的感受](https://img.taocdn.com/s3/m/2bd1430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d.png)
听王崧舟梅花魂的感受听王崧舟的《梅花魂》,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梅花园中。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色,给人一种静谧、清新的感觉。
首次听到《梅花魂》这首曲子,我被它的美妙所深深吸引。
一开始,悠扬的笛声吹响,仿佛清风拂过脸颊,我不禁沉浸在这温暖的氛围中。
接着,古筝的琴音轻轻弹奏起来,犹如梅花盛开的美景,绽放在我的耳畔。
整个曲子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
王崧舟的《梅花魂》用音乐语言诠释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
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被誉为“花中君子”。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优美的音色,将梅花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曲子中的音符仿佛梅花的花瓣,轻盈而坚韧,传递着梅花的坚强品质。
听着《梅花魂》,仿佛看到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依然傲然绽放的景象,感受到了梅花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梅花魂》的曲调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
这使得整首曲子更加纯粹、真实。
听着这首曲子,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梅花园中,看着那些洁白的梅花在寒风中摇曳生姿。
每一声琴音都仿佛是梅花的呼吸,让人感受到了梅花那种淡然自得的气质。
《梅花魂》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静谧而又深沉的美。
每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平静。
它让我抛开一切烦忧和纷扰,沉醉在音乐的海洋中。
这首曲子让我想起了梅花的坚韧和美丽,也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
通过听王崧舟的《梅花魂》,我对梅花这种花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不仅代表着冬天的美丽,更代表着坚韧和顽强。
这首曲子通过音乐的方式将梅花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看到了梅花在寒风中傲然绽放的景象。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明白了音乐的力量,它可以温暖心灵,带给人们一种无尽的美好。
总的来说,王崧舟的《梅花魂》给人一种静谧、清新的感觉。
通过音乐的方式,它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梅花园中。
这首曲子不仅让人心情愉悦,也让人对梅花这种花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XXX《墨梅》听后感评课
![XXX《墨梅》听后感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1ed91d4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b.png)
XXX《墨梅》听后感评课听名师XXX讲《墨梅》的课程,让我深受启发。
这是我第二次听这节课,但我仍然被它所吸引。
XXX老师的课堂充满了宁静、优雅和XXX的氛围,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我和XXX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所教授的不仅仅是古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而阅读是这种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这也是XXX、XXX老师在交流中所提到的。
诗意就在于阅读中的情感。
这两节课程始终贯穿着“阅读”的主题。
他们的教学对于孩子们研究古诗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XXX老师的课堂《墨梅》,他从未说过我们要研究传统文化或背诵古诗,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感受和融入,让学生真正站在XXX的角度,理解他淡泊名利的心态,明白他为什么会写出《墨梅》这首诗,感受到XXX的清气。
在交流中,XXX老师仍然保持着“语文要素”的意识。
她在介绍《山居秋暝》这节课时,能够去查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这让我觉得她非常不简单。
她能够同时研究、应用、思考和实践,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需要向她研究的地方。
每一次听课,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这些收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去碰撞、融合和贯通。
XXX老师还提到了一个词“语文味”。
XXX老师曾经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
对于XXX老师所讲的这节《墨梅》课程,我看到了三个关键词:诗性、意象和文化。
在研究古诗词时,我们应该以诗性为重,离开平时理性、功利和支离破碎的课堂教学,否则我们就会以一种隔岸观火的姿态无情地破坏一首诗的所有意境。
以诗性为重,自然就会水乳交融地授课,让古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
研究古诗词应该注重意象,而不是只关注意思。
如果只关注意思,就需要考虑现代白话文和古代诗词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会浪费很多时间来进行翻译。
相反,如果注重意象,我们只需要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情节和事件,而不是用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解释它。
在XXX老师的课堂上,他通过对比“清气”和“香气”,讲述XXX的生平事迹,以及展示其他XXX写的梅花诗句等方法,巧妙地将“清气”的感觉和意义传达给学生。
墨梅优秀评课稿
![墨梅优秀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aab0e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0.png)
墨梅优秀评课稿
标题:墨梅优秀评课稿
正文: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最近一次评课的感受。
这次评课的主题是墨梅老师的语文课。
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老师,墨梅老师在课堂上展现了她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出色的教学能力。
首先,墨梅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们观看视频、听音频和阅读文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此外,墨梅老师还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墨梅老师也不断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自信和成就感。
其次,墨梅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她不仅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表演,还通过考试和作业等多种方式来评估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还能够帮助墨梅老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
最后,墨梅老师在课堂上体现了她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老师,墨梅老师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她的课堂不仅仅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更是一堂充满温暖和爱的语文课。
总结起来,墨梅老师的语文课令人印象深刻。
她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出色的教学能力,让她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我相信,在墨梅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一定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高手。
语墨小语王崧舟老师《墨梅》
![语墨小语王崧舟老师《墨梅》](https://img.taocdn.com/s3/m/9212221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3.png)
语墨小语王崧舟老师《墨梅》墨梅执教/王崧舟著名特级教师、百家讲坛主讲人(这节课笔者没有亲临现场,感谢华华姐带回的记录。
笔者对实录稍作调整。
)【课堂印象】王老师执教的墨梅,将教书育人完美结合,不仅看到诗本身,更重要的是领悟诗词背后的人格—清气,再用王冕的资料、王冕的诗唤醒孩子们的人格心灵。
这种体验式的理解、浸润式的学习,将“清气”二字烙在了孩子们心里,将诗格和人格合二为一。
(这也是王老师课后的专题讲座主题)一首诗,带出一串诗,都写梅花的香气,而作者却唯独写清气。
那是因为诗格折射人格,人格影响诗格。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人格。
就连老师的点评,也随时在育人,塑造人格。
【课堂实录】·在学习单上写名字,强调注意眼睛。
一、开门见山入课读课题,叫作者。
二、初读古诗1.自己读诗2.认识、了解“洗砚”“乾坤”。
(1)了解笔墨纸砚。
笔—毛笔,墨—墨汁,纸—宣纸,砚—砚台。
(2)晓“乾坤”—天地之间①指名说。
②追问:如何知道的?引导看注释。
③“乾”是天,“坤”是地。
人和街小学,乾坤小学。
(这就是文化)3.读古诗。
(1)指名读,读错,再读。
学习不怕犯错,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
(随时渗透育人)(2)推荐同学读。
(能欣赏别人,是一种胸襟,值得学习)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古诗。
1.理清诗中三种梅(1)完成学习单,找一找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在哪里?(2)分享交流,其他孩子倾听,做好补充准备。
师不断追问,为什么这么选?帮助理解。
(3)齐读古诗,师生配合,教师总结为何是这三种梅。
2.理解“家中梅”方式:师问,生读。
以读代讲!(1)谁家的梅花?生读,当你告诉大家这是我家的梅花,感觉怎么样?自豪读。
引导强调“我家”。
(2)我家的梅花在哪里?强调:洗砚池边树。
(3)引入资料,为何把梅花种在洗砚池边?(再次强调倾听别人发言,这是修养)(4)创设情景、想象说话:①王冕练字辛苦时,洗砚池会对他说什么?②练字画画不好玩,想到垂钓.追黄蝶等,洗砚池又会说什么?③王冕小有成就,骄傲自满时,洗砚池会说什么?3.理解“画中梅”。
墨梅教学设计及评课
![墨梅教学设计及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8433c73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e.png)
墨梅教学设计及评课《墨梅教学设计及评课》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
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这幅《墨梅图》构图新奇、别致,一枝梅花横贯画面,花朵淡墨轻染,照应诗中的“淡墨痕”,花“好色”,但“梅花”香气淡淡溢出,使人不能不叹为观止。
而且,画中题诗书法饱满苍劲,与诗意画意相融合,更添一奇。
教学目标与任务: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墨梅》及王冕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课前搜集写梅花的古诗一首,谁愿意展示呢?2.介绍作者、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王崧舟《墨梅》四周教案
![王崧舟《墨梅》四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08613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8.png)
王崧舟《墨梅》四周教案第一周:导入与讨论导入- 让学生观看《墨梅》的音视频,引起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墨梅》中的主题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王崧舟的创作意图。
-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解读,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周:阅读与分析阅读- 学生阅读《墨梅》的原文,并标注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感受和理解。
-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词典查阅生字,并逐句理解诗歌的含义。
分析- 学生以小组形式或个人形式讨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 学生可以分析诗歌中的隐喻、比喻和修辞手法,探讨王崧舟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第三周:创作与演讲创作- 学生选择一个与《墨梅》相关的主题,进行创作。
创作形式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形式。
- 学生可以借鉴王崧舟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
演讲-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或个人演讲,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和思考。
- 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于诗歌创作和王崧舟的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周:评价与总结评价- 学生以小组形式或个人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创作作品。
- 学生可以从表达的深度、创意性、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意见。
总结- 教师总结本次教学的收获和不足,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
- 学生总结自己对于《墨梅》诗歌和创作的研究经验和感悟。
以上是《墨梅》四周教案的大致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法上重朗读品悟精神上重文化传承
——听名师王崧舟《墨梅》有感
这两节课,我也听过好多次了,但真的是好课不厌百回听。
即使是这周再次去听,仍然很快就被课堂带入了,他们的课总是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特别是王崧舟老师的课,那种宁静、优雅、温婉的感觉真的让人特别着迷。
我和张楠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教的不是诗,他教的是一种文化。
而这种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就是——读。
刚才张晨、郝建荣老师也都提到了。
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这两节课都是“读”贯穿始终。
他们的教学对孩子们学习古诗文起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墨梅》,他从来没说过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我们来背古诗这样的话,一直是在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融入,学生真真正正的站在王冕的角度,明白他淡泊名利的心,知道他为什么会写出《墨梅》这首诗,感受到墨梅的清气。
张楠老师在刚才的交流中,她的心中仍有“语文要素”的意识。
她在交流《山居秋暝》这节课时,能去翻一翻、看一看这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想这个老师不简单。
他能够一边学,一边用,一边思考、一边实践。
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需要向她学习的地方。
每一次的听课,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而收回来还不够,我们还要用出来,将所有的收获与自己实际的教学不断地去碰撞、去揉合,去融会贯通。
刚才她还提到了一个词“语文味”。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
那语文味就王崧舟老师讲的这节《墨梅》来说,我也看到了三个词:诗性、意象和文化。
1、学习古诗词还是要以诗性为重,要抛离我们平时理性的、功力的,支离破碎的课堂教学,否则我们还就会以一种隔岸观火的姿态无情地将一首诗所有的意境都破坏掉;而以诗性为重,自然是水乳交融的授课,将古诗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完全散发出来。
2、学习古诗词应该还是以意象为重,抛离我们以意思为重的古诗文教学。
以意思为重就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如今使用的白话文与古诗文使用的语言之间的距离,这就导致势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对应;而以意象为重呢?则完全省去了这一麻烦,因为诗歌使用的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还原。
去还原古诗文本身的画面、情节与事件,而不是重新换一种语言符号去费功夫解释它,那结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使得诗意全无。
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他显然以意象为重,为了去构造、还原“清气”,王老师采用与“香气”对比、讲述王冕的生平事例、出示其它王冕写梅的诗句等方法,巧妙的将“清气”这个词的感觉与意思植入进同学们的心中。
张楠老师提到的“以诗解诗”也在这儿体现的淋漓尽致。
3、学习古诗词应该以文化为重。
若是以知识为重,显然是用相对客观、冷静的方式进行讲述;若是以审美为重呢?那势必要考虑人的审美、态度,以文化去改变学生的内在心性与外在的气质和行为,我想,这才是学习古诗文的学习目标与最高境界。
比如五个“史书记载”,这也是王崧舟老师严谨治学的见证。
王冕的淡泊名利亦在王老师的五个“拒绝”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相信孩子们当时已然领悟王冕一生清高的品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语文方式的立德树人,是以中国古典诗词的方式立德树人。
让孩子在语境中变得高雅、自在、超脱,让这些诗句成为中国的基因,让孩子们拥有人生向导,在面对富贵、权势时能够有明亮的顿悟,去拥抱诗意、审美、文化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古诗教学的文化守望。
但要达到这种境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地去学习,虽然我们达不到名师这种境界,但我们也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向名师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