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制而复雅正:宋初乐制因革考论
宋代宫廷雅乐乐器与乐队考
宋代宫廷雅乐乐器与乐队考一、雅乐的性质及雅乐的意义雅乐是中国古代宫廷及上流社会的贵族所使用的一种祭祀庆典仪式的音乐形式,是集器乐、声乐、舞蹈、吟诵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
如《乐记》开篇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只有这种音乐与舞蹈综合在一起的表演才是最高级的形式,是有教养的上层“君子”才能领略的,《乐记》对此作了明确的界定:“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于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
”中国的宫廷雅乐起始于西周的礼乐制度,中国当代音乐学家乔建中在《雅俗新辨》中对“雅”作了全面的考证,认为“雅”有三层含义:第一含义,依据《说文解字》,“雅的初义是指一种楚地的鸟”。
第二含义,依据孙作云、冯洁轩的考证,“雅——专指以周畿为中心的地区,即周代《诗经》风、雅、颂之‘雅’;周人自认为是‘夏’人的后代,但又有别于夏人,故自称‘雅’。
而‘夏’字与古代‘雅’字同音,均读作(ga),可以通用。
这样,凡是西周(仅指其王畿之地,在今陕西中部)人所作的诗歌,也就一律被称为‘雅’诗。
但后来为了与‘三代’的夏有所区别,便索性用‘雅’指称周本土。
于是周本土使用之语言称‘雅言’;周本土流传之诗作称‘雅诗’;其乐则称‘雅乐’,有如今日之‘京腔’、‘京韵’”。
第三含义是“正”,是从周代王畿之地的地域概念引申而来;“周人既然把王畿之地称作‘雅’,而王畿乃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于是它所使用之语言成为全国的标准;贵族王戚们所作之诗,也必然成为了全国诗风之象征;宫廷所用之乐更是全国全民族乐风的典范。
所以,原来仅指地域的‘雅言’、‘雅诗’、‘雅乐’,无形中又有了‘标准’、‘正式’、‘正宗’、‘正统’等与政治、王权的含义”。
[1]唐宋时期传入日本的雅乐读作gagaku(ががく)依然保留着早期雅乐“雅”(ga)的读音。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音乐考略
更好 的 了 改 变 旧 的风 俗 习惯 . 没有比用 音 乐来 教 化 更 好 的 了 使 人 民 臣服 . 没 有 比 用礼 教 更 好 的 方 式 了 ” 指 出 了 用 音 乐 改善社会风 气 . 提升 民众素养 . 是 君 主 治 国、 人 民守 规 的至 尊 法宝
流 等 方面 亦 发挥 了不 容 小 觑 的 功 用 . 值 得
《 韩非子》 一 书 由法 家 学 派 的代 表 人 物, 战国时期 的政治家、 思 想 家 韩 非 子 所 作。 音 乐 的语 录 辑 录 如 下 : 《 外储 说 右 上 篇
第 三 十 四》: “ 夫 教 歌者 , 使 先 呼 而诎 之 , 其
育 人 民礼 貌 和 顺 . 没 有 比 听 从 自己 的 兄 长
用 音 乐 来 教 化 人 心 .通 过 演 奏 音 乐 的 举 例, 来治理朝廷礼 仪规范、 协 调 官 员 人 际 关系 , 使 音 乐服 务于 统 治 阶 层
人 了解 古代 音 乐 发 源 、 传 承 音 乐 思 想 提 供
要作用。
关键词 : 中 国古 典 文 献 《 韩 非子 》 《 孝 经》 《 尚书 》 音 乐 考略
中国的古典文 献博大精 深、卷帙 浩
导之以礼乐, 而 民和 睦 : 示之以好恶 . 而 民
其位 ,众 诸 侯 互 相 礼让 堂 下 有 管 乐 、 / J k
繁。 按 内容 可 分 为 经 、 史、 子、 集 四大 类 , 在
- > - j 声 乐 的 方 式 实例 . 歌 者 强 调 气 息 把 握 的
《 尚 书》 是儒 家学 派 的 “ 五经” 之一 , 汇
集 了 从 上 古 时期 至 春 秋 时 期 各 类 古 籍 文 献, 收 录 百 余 篇 国学 佳 作 , 其 中 不 乏音 乐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
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
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
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
(3)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范仲淹在商丘所作诗文选
范仲淹在商丘所作诗文选范仲淹在商丘写的艺文1诗睢阳学舍书怀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咏史五首其一·陶唐氏纯衣黄冕历星辰,白马彤车一百春。
莫道茅茨无复见,古今时有致尧人。
其二·有虞氏成都成邑即天开,终践尧基咏起哉。
但得四门元凯至,九韶何必凤皇来。
其三·夏后氏景命还将伯益传,九川功大若为迁。
讴歌终在吾君子,岂是当时不让贤。
其四·商人履癸昆吾祸莫移,应天重造帝王基。
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其五·周人斧钺为藩忍内侵,商人涂炭奈何深。
不烦鱼火明天意,自有诸侯八百心。
送李弦殿院赴阙二首其一寂寥门巷每相过,亲近贤人所得多。
今日九重天上去,濉阳孤客奈愁何。
其二霜露丘园不忍违,三年月日速如飞。
金门乍入应垂泪,因挂朝衣忆彩衣。
寄题许州钱相公(钱惟演)信美亭华构高轩敞,名湖一面分。
星辰居上相,鼓吹燕中军。
山色来嵩室,风光彻汝坟。
杉篁涵晚翠,兰茝荐时薰。
坐啸频乘月,归怀几望云。
迥临黄霸俗,远味仲宣文。
万户方开国,三阶复致君。
斯亭比棠树,千载颂清芬。
寄西湖林处士萧索绕家云,清歌独隐沦。
巢由不愿仕,尧舜岂遗人。
一水无涯静,群峰满眼春。
何当伴闲逸,尝酒过诸邻。
寄林处士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
犹笑白云多事在,等闲为雨出山来。
四民诗士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
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
美禄报尔功,好爵縻尔贤。
黜陟金鉴下,昭昭媸与妍。
此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
君子不斥怨,归诸命与天。
术者乘其隙,异端千万惑。
天道入指掌,神心出胸臆。
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德。
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
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
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
阴阳有变化,其神固不测。
祸福有倚伏,循环亦无极。
前圣不敢言,小人尔能臆。
裨灶方激扬,孔子甘寂默。
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
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
末路竞驰骋,浇风扬羽翼。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先秦两汉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就是用诗来表达心理面的东西。
具体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
内涵:(1)“诗以言志”发端和“情志合一”的确认。
在先秦起初的“诗以言志”中,人们眼中的诗,大多数是作为“用”的诗,而不是用来创作诗。
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中把“诗言志”分为四个方面:一、献诗陈志,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现都只是对《诗经》文本的运用。
这样,最初形态的“诗以言志”,在具体的运用中,不妨称之为“以言志”“诗以言志”是“用诗”“引诗”。
(2)《诗大序》中明确的提出作诗与言志之间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从中可以看出《诗大序》承认诗歌是抒情(3)诗言志”的政教功能所表现的集体之志的情感。
“诗言志”的原始内涵并非只为“志”,而是含情的“志”。
因为“诗言志”原初状态本身指向并不确定,他既可指原始的个体自然情性,也可指受道德节制而具有教化功能的社会集体之志。
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诗论中核心是放在“言志”这一层面上的,而这个“志”是更偏向于政治集体之志,淡化个人自然之情的。
(3)由群体情志向诗言个体情志的转变。
到了汉末的动乱,儒家的思想受到质疑。
这就促使人们对社会制度、传统伦理与个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加之汉代的人物清议,魏晋人物的品藻,使人们不断发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才情、风貌的美,而对这些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人的个体情志的充分肯定。
此外魏晋玄学反对礼教对人情感的约束,提倡顺应自然,魏晋玄学的哲学观念由政教功利的诗学向审美诗学的过渡。
魏晋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觉醒”,也可以说诗人的觉醒时期。
正是在这个儒家思想衰退、异端思想兴盛的活跃期,各种文学观念开始自觉形成,文学创作也更加强调抒发人的性情。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赋比兴:“赋”是敷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此物言彼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除了丰富美人形象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是指具有出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爱国与忠君的思想,表达了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
《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从现存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向便定去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天问: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
天问虽然叙事庞杂,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
招魂: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全诗由引言、正文、乱次三部分组成,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怀王的亡魂。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乐记》:宋代词学批评的纲领
《乐记》:宋代词学批评的纲领宋代是经学时代,研读儒家经典,是读书人的自觉。
宋代又是科举时代,研读儒家经典,成为士子日常功课。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官颁音乐典章,作为《礼记》的一部分,而成为儒家经书。
宋代将《礼记》纳入科举考试的九经或五经中,著为功令,诱使(甚至带有一定强迫性质)读书人诵习其文字,理会其内容旨趣,从而使士人从少小时便接受了经文经义的熏陶,完成了合乎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在其以后的人生中,无论发言立行,还是创作吟诵,都大体按照儒家经典的规定行事,至少不违背其精神。
《礼记》像其它经典一样,主要是诸科考试的一项内容,有时出现于帖经中,有时出现于墨义中,前者即今之填空,后者乃回答经义。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贡举条例》称:庆历四年(1044)三月十三日,翰林学士宋祁等言:“诸科举人,九经五经,并罢填帖,六场皆问墨义。
其余三礼、三传已下诸科,并依旧法。
九经旧是六场十八卷,帖经墨义相半,今作六场十四卷,并对墨义。
”第一场、第四场、第六场皆有《礼记》。
嘉祐二年(1057)十二月五日,诏曰:“其明经科,并试三经,谓大经、中经、小经各一也。
以《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其习《礼记》为大经者,许以《周礼》、《仪礼》为中小经。
”元丰元年(1078)七月二十五日,因御史黄廉言“前岁科取逐经发解人数不均”,诏:“自今在京发解并南省考试,《诗》、《易》各取三分,《书》取二分,《周礼》、《礼记》通取二分。
”当然,专治《礼记》的人数比其它经典少,朝廷便采取一些措施,如录取名额放宽,以刺激更多的人从事《礼记》的学习与研究。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科举条制》:(元丰)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判国子监张璪言:‘治《礼》举人,比《易》、《诗》、《书》人数绝少。
乞自今在京发解礼部进士,《周礼》、《礼记》比他经分数倍取。
’从之。
”但是,并非只有诸科考经典,一般人看重的进士考试,一样要考《礼记》等。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1)
A.聪明蚂蚁启发人类解决交通拥堵
B.解决难题,从蚂蚁觅食中找思路
C.互通情况,绕道可避免遭遇拥堵
D.蚂蚁的不拥堵与人类的车辆拥塞
上一题下一题
(12/30)阅读理解
第22题
梅兰芳不像绝大多数因媒体包装而走红的明星那样瞬间就被人们忘却,他并不是因《一缕麻》、《牢狱鸳鸯》之类的新编剧目获得观众爱戴,而是由于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汾河湾》这些传统戏的表演中,既恪守规矩,又能超越前人。虽因大众媒体的鼓动,经历过一段除旧布新的喧嚣时光,终因回归传统风范而成为一代宗师。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在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但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以上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新的科学技术解决了考古学无法解决的难题
B.新的考古技术改变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
C.新的理论观点改变了考古学的研究面貌
D.新的理论思考解决了考古学的一系列难题
上一题下一题
(2/30)阅读理解
第12题
首先,如果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不够的话,高速铁路不但修建起来很困难,而且在今后的运营管理及维护中,控制成本、实现盈利也将存在难度。这也是高速铁路在德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好的一个原因。其次,高速铁路的研发体现出一个国家整个产业链的研发水平。而且,伴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带来整个高速铁路产业链的整体发展,从而形成集设计、施工、制造、运营管理于一体的成套先进技术。
安徽省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潭清水张炜海滩上瓜田里,两个看瓜的老头脾气不一样。
老六哥躺在草铺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地里走走、看看。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
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他躺在凉席上,两脚却要搭在宝册又滑又凉的后背上,舒服得不知怎么才好。
小林法在铺子里玩不了一会儿,就嚷着要吃西瓜。
他的肚子圆起来时,就挪步走出铺子,往瓜地当心那里走去了。
那里有一潭清水。
那潭清水是掘来浇西瓜的。
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
潭水湛清,潭中的水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水潭。
小林法常在这儿游上几圈,洗去身上的盐水沫儿。
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只剩下一块块瓜皮。
老六哥说:“你真是个‘瓜魔’!”徐宝册点点头:“瓜魔!瓜魔!”日子长了,他们仿佛忘记了小林法的名字,只叫他“瓜魔”了。
瓜魔原来是个收养在叔父家里的孤儿。
他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叔父对管教他也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从五六岁起就在大海滩上游荡了。
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半天。
中国古代文论宋代
1、宋代文学批评特点:从总体上看,宋代的社会风尚大体上呈现出重文,尚理,崇雅的特点。
宋代实行右文政策,中央及地方官吏多用文士,大办学校,大开科举,因而造就了一批集学者,官僚,诗人与一身的人。
宋人讲“理”,此理,不仅是哲理,而且包括义理,事理,性理,情理和禅理。
宋代文化以复雅崇格为特色,风流儒雅是宋代士大夫所崇尚的美学风范。
宋人取名、字、号多以“翁”,“老”,“居”等自称,文化艺术上也多呈现出雅致化的倾向。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
”(《金明馆丛稿二编》)而宋代的文学理论就诞生和繁盛于宋代登峰造极的文化氛围之中,因而宋代文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学风尚。
(1)诗话崛起于宋,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中国古代有许多笔记体的诗话、词话,数量众多,持帖浩繁,仅以诗话为名者即有数百种,是一笔丰富的诗歌理论遗产。
它们多用随谈录的方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
宋人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但也出现了《岁寒堂诗话》(张戒)和《沧浪诗话》(严羽)等针砭时弊,理论性较强的著作。
在资料辑录方面,至今已有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和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等。
(2)宋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而以“理”为尚。
与盛唐时代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相比较,宋代已进入历史的反思阶段,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
汉代人重“礼”,以“礼”为人的言行和待人处事的规范;宋人重”理”,以理为人的心灵秩序和内在准则。
(3)宋代文学批评各有宗主,诗宗杜,文宗韩,蔚为时代风尚。
尊杜宗韩是宋代文学批评的两大支柱。
宋代出现了“千家注杜”的生动局面;黄庭坚出,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一代宋诗话,论诗也多以杜甫为宗。
宋代古文上承韩愈,一欧阳修为领袖的北宋诗文革新运用实际上就是尊韩文学思潮的表现。
宋人论文,都以韩愈为宗,故尊韩亦成为了宋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尊尚之一。
《诗经》学史上经文之争
《诗经》学史上经文之争《诗经·商颂》的创作年代问题是我国先秦诗歌研究领域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公案之一。
对《商颂》创作年代的争论从汉代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迄无定论。
《国语·鲁语下》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其辑之乱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由于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同,自西汉起,学者们就对《商颂》的创作年代持有两种不同看法。
“宋诗说”该说认为《商颂》作于春秋时期的宋国。
因正考父为春秋宋国人,学者们将《国语·鲁语下》中的“正考父校商之名《颂》”解读为“献商之名《颂》”,进而推论出“正考父作商之名《颂》”,“宋诗说”由此而来。
《诗经》在汉代分为鲁、齐、韩、毛四家。
鲁、齐、韩三家诗以今文传播,今文家们多持“宋诗说”。
如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
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
”扬雄《法言》:“正考甫尝睎尹吉甫矣,公子奚斯尝睎正考甫矣。
”李轨注言:“正考甫,宋襄公之臣也。
尹吉甫,周宣王之臣也。
吉甫作《周颂》,正考甫慕之而作《商颂》。
”《礼记·乐记》郑玄注曰:“商,宋诗也。
”《后汉书·曹褒传》李贤注引《韩诗薛君章句》说:“正考父,孔子之先也,作《商颂》十二篇。
”司马迁、扬雄学《鲁诗》,郑玄学《齐诗》,薛汉学《韩诗》。
汉代传习三家诗的学者大都持“宋诗说”。
由于三家诗在汉代逐渐成为官学,所以“宋诗说”在汉代占据主流地位。
经过唐、宋、元、明的沉寂后,“宋诗说”在清代再度兴起。
魏源《诗古微》专列十三条证据论证“宋诗说”。
其后,皮锡瑞《诗经通论》又提出几条证据说明“宋诗说”的可靠性。
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肯定了他们的论证过程:“魏、皮二十证,精确无伦,即令起古人于九原,当无异议,益叹陋儒墨守,使古籍沉埋为可惜也。
”及至近代,甲骨卜辞等出土文献不断面世,为“宋诗说”的发展提供了新证据。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王运熙的四分法1)先秦两汉时期,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发展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繁荣期《文心雕龙》、《诗品》3)唐宋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开崛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雅苏轼:发纤秾与简古,寄志味于淡泊王安石:看似平淡却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4)元明清为传统诗文理论的总结期,新兴戏曲小说理论的发展期文论资料颇多,文学理论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戏曲小说有浓厚的市民意识和封建意识古代文论的七种变现形态片言之语、论文形式、论诗绝句、专著形式、资料汇编、诗文词选评、小说戏曲评点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陈琳、徐干、刘桢、应扬、阮瑀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美刺: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魏风·葛履》美刺:赞美和讽刺言志: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今文尚书·尧典》言志:表达思想感情观志和观风:从作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美刺;从听诗的角度来说是观志和观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是第一篇最早最完整的(音乐和诗歌)批评内容:季札观乐的看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孔子的论《诗》1)忧道意识与人格精神道:殷周以来礼乐文化所形成的忧患孔子以《诗》为修身之具:兴与《诗》、立与礼、成于乐2)《诗》的功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
”诗中的事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相联系比照,从而获得启发观:《集解》引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
”群:《集解》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使人们关系和谐。
怨:《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强调《诗》批评政治,表达下情的作用孔子还评论《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中和之美《关雎》乐而不淫(过分),哀而不伤。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重视言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宋史·艺文志》乐类史源实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202 1年6月 第39卷第3期Jun. , 2021Vol. 39 No. 3《宋史・艺文志》乐类史源实证”朱遂(重庆图书馆,重庆400037)[摘 要]本文对《宋史•艺文志》乐类部分的史源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各种史源文献著录的差异,提出笔者自己的判断,以期对学者研究宋代音乐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宋史•艺文志》;乐类;史源;实证[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9882 (2021) 03 - 0165 - 02—、弓I 言关于《宋史•艺文志》的史源,学界根据其志《序》定为记录北宋太祖、太宗、真宗宫廷藏书的《三 朝志》,仁宗、英宗时的《两朝志》,神宗、哲宗、徽宗、 钦宗时的《四朝志》以及记录南宋从高宗至宁宗宫廷 藏书的《中兴国史艺文志》。
乐类作为《宋史•艺文志》经部的一部分,其史源也应是上述四书。
然而它们现今已无全本存世,只有赵士炜辑《宋国史艺文 志》(以下简称《国史志》)可供参考。
笔者为了进行实证研究,因此不得不把以下记录有宋一代宫廷藏书的现存书目也列为广义的史源文献:《崇文总目》《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徐松辑《四库阙书目》、赵 士炜辑《中兴书目》附《续书目》。
《宋史•艺文志》(以下简称《宋志》)共著录乐类书116部,其中有史源可考者为88部。
下面笔者对这88部书中史源文献记载各异的条目进行探讨。
二、史源实证条目陈乐素先生《宋史艺文志考证》一书共讨论了乐类22条书目,精彩迭见。
凡是陈先生已讨论的条目, 此处不拟再作讨论。
为了方便读者查对,以下所列条 目均据《宋志》原来顺序进行排列⑴:1.蔡琰胡笳十八拍四卷《玉海》一百一十《音乐•乐器》弓I 《中兴书目》 同《宋志>[2]2086 ,M 释:“汉蔡琰撰。
琰幽愤成此曲,入琴中,唐刘商、皇朝王安石、李元白各以集句效琰体, 共四家。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选载10转帖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选载10转帖中有关于绘画的见解。
一、欲诣境造极,非师古不得人之技巧至于画而极,可谓夺天地之工,泄造化之秘,少陵所谓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当不虚也。
然古人之画,细入毫发,飞走之态,罔不穷极,故能通灵入神,役使鬼神。
今之画者,动日取态,堆墨劈斧,仅得崖略。
谓之游戏笔墨则可耳,必欲诣境造极,非师古不得也。
(《五杂俎》)二、今人不画人物故事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至花鸟翎毛,则辄卑视之;至于神佛像及地狱变相等图,则百无一矣。
要亦取其省而不费目力,若写生等画,不得不精工也。
(《五杂俎》)宦官妇女每见人画,辄问甚么故事?谈谈者往往笑之,不知自唐以前,名画未有无故事者。
盖有故事,便须立意结构,事事考订,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大略,城郭山川,形势向背,皆不得草草下笔;非若今人任意师心,卤莽灭裂,动辄托之写意而止也。
余观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辈,皆画神佛变相,星曜真形,至如石勒、窦建德、安禄山有何足画,而皆写其故实。
其他如懿宗射兔,贵妃上马,后主幸晋阳,华清宫避暑,不一而足。
上之则神农播种,尧民击壤,老子度关,宣尼十哲;下之则商山采芝,二疏祖(原书第252页)道,元达锁谏,葛洪移居。
如此题目,今人却不肯画,而古人为之,转相沿仿,盖由所重在此,习以成风,要以相传法度,易于循习耳。
(《五杂俎》)三、六法何曾道得画中三昧古人言画,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写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
此数者,何尝一语道得画中三昧。
不过谓绘人物、花鸟者道耳。
若以古人之法而概施于今,何啻枘凿。
(《五杂俎》)四、宋元之别宋画如董元、巨然,全宗唐人法度。
李伯时学摩诘以工巧胜,自是唐宋本色。
而傍及人物、鞍马、佛像、翎毛,故名独震一时。
接其武者,惟赵松雪。
然松雪间出独创,而龙眠一意摹仿,趋舍稍异耳。
(《五杂俎》)(原书第253页)●徐沁徐沁,明末清初人,号野公、委羽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及生平均不详。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案》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案》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离骚教案。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语:《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湖南省益阳市2019届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高考模拟试题
湖南省益阳市2019届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适用年级:高三试卷类型:高考模拟试题总数:17浏览次数:63上传日期:2019/6/31 . 战国至秦汉,铁农具和牛耕先后在黄河流域普及,北方旱地采用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开展农业生产。
这说明A.铁器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B.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C.北方农业生产时常遭受旱灾的严重威胁D.工具的进步有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2 . 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
”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
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A.地方吏治废弛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君主专制加强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3 . 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
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
这表明当时A.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B.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C.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D.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4 . 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
这一现象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C.商品经济冲击了消费观念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5 . “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6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古代文论」《文心雕龙》中的文论观点之文学发展观、风骨
「古代文论」《文心雕龙》中的文论观点之文学发展观、风骨知识点概要上次推送我们针对《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神思》和风格论中的《体性》等篇章中出现的重点文论观点有选择性的进行了介绍,今天我们把目光转移,一起了解一下《通变》等章节中论述的艺术创作与继承以及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风骨。
特征分析刘勰关于文学发展观的论述是从内外两面展开的。
就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言,主要看时代社会。
《时序》等篇对此有系统的探讨。
依据刘勰所述,大致可以得出三点看法:一是文学随时代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一一质朴与文华一的互为消长:二是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或质胜于文,或文胜于质,或文质相激,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三是指出楚汉以后,文华过分,有背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加以矫正。
在《通变》中,他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来揭示造成“质文代变”的原因,并就如何纠正“由质及讹,弥近弥淡”的不良文风提出自己的主张。
首先,刘勰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诸要分类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术”两方面。
前者渊源于传统重在“因”,后者植根于现实主于“变”,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创作“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这可以视为一种写作策略。
其次,通变观不仅是写作策略,同时表现为对文学遗产和文学传统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文学传统和文学遗产是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以学习和钻研,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刘勰讲通变之术,就是正确处理古与今、因与革的关系。
其三,刘勰提出了作家贯彻通变思想应当掌握的原则和方法。
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也要把他落实到主体的修养和创作的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的内涵,众说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一般认为,风当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
《文心雕龙》卷9颂赞诗解1颂者形容美德告神显容
《文心雕龙》卷9颂赞诗解1颂者形容美德告神显容《文心雕龙》卷9颂赞诗解1颂者形容美德告神显容题文诗: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以美盛德,而述形容.昔帝喾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自商以下,文理允备.化偃一国,谓之曰风,风正四方,谓之曰雅,容告神明,谓之曰颂.风雅序人,事兼变正;颂主告神,义必纯美.鲁以公旦,次编鲁颂,商以前王,追录商颂,斯乃宗庙,之正歌非,宴飨常咏.时迈一篇,周公所制,哲人之颂,规式存焉.民各有心,勿壅惟口.晋国民舆,之称原田,鲁民之刺,孔子裘鞸,直言不咏,短辞以讽,丘明子顺,并谓为诵,斯则野诵,之变体也,浸被人事.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乃及细物.秦政刻文,爰颂其德.汉之惠景,亦有述容.沿世并作,相继于时.若夫杨雄,之表充国,班固孟坚,之序戴侯,傅毅武仲,之美显宗,或拟清庙,或范駉那,浅深不同,详略各异,褒德显容,典章一也.至于班傅,之北西征,变为序引,岂不褒过,而谬体哉.马融之颂,广成上林,雅而似赋,何必弄文,而失质乎?崔瑗文学,蔡邕樊渠,致美于序,简约乎篇.挚虞品藻,颇为精核.至于其云,杂以风雅,不变旨趣,徒张虚论,有似黄白,之伪说矣.魏晋杂颂,鲜有出辙.曹植所缀,皇子为标;陆机积篇,功臣最显.褒贬杂居,末代讹体.【原文】全文颂赞第九四始之至,颂居其极。
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
自商以下,文理允备。
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容告神明谓之颂。
风雅序人,事兼变正;颂主告神,义必纯美。
鲁国以公旦次编,商人以前王追录,斯乃宗庙之正歌,非宴飨之常咏也。
《时迈》一篇,周公所制,哲人之颂,规式存焉。
夫民各有心,勿壅惟口。
晋舆之称原田,鲁民之刺裘鞸,直言不咏,短辞以讽,丘明子顺,并谓为诵,斯则野诵之变体,浸被乎人事矣。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乃覃及细物矣。
至于秦政刻文,爰颂其德。
汉之惠景,亦有述容。
沿世并作,相继于时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古制而复雅正 :宋初乐制 因革考论
胡 劲 茵
【 摘 要]宋 朝 开 国之 初 到 乾 德 “ 岘 乐 ” 的 建置 是 宋 太祖 开 国 规 制 的 重要 内容 宋初 乐制 经 历 了 “ 乐 和 正
名 ” “ 唐雅 ” 追 隋古 ” 三 个 阶段 ,在 继承 并 完成 五 代 制 度 改 革 的 同 时 , 实现 了 对唐 、五 代 建制 意识 的 根 、 复 、“
之二》 《 , 隋唐 史论 集 》 ,香 港 大 学 亚 洲研 究 中心 ,19 9 3年 ;【 日]渡 边 信 一 郎 :《 文 帝 的 乐 制 改 革— — 以 鼓 吹 乐的 重组 隋 为 中 心》 唐 代 史研 究》 第 8号 ,2 0 ,《 0 4年 ;《 的 乐 制 和 帝 国 构 造— — 散 乐和 正 月 十 五 日的 民 间 习俗 ,广 岛 大 学 史 隋
德 ,苟无 其位 ,亦不 敢作礼 乐焉 。 ”在 传 统文化 意识 中 ,制礼 作乐 与天 子德 位是 紧密联 系 的 ,
i历代 ( i
均 可见王 朝对礼 乐制度建设 的重视 ,礼乐 制度 的研究 亦 因此 成 为不 可回避 的重 要课题 与礼制 干 .乐 H 制 亦是传 统 国家重要 的政 治制度 之一 ,而从 制度 史 的角度研 究乐 制 ,主要 集 中在 隋唐及 其 以前 的时段 , 具代 表性 的有陈寅恪 、台湾 的高 明= 日本 的渡边信 一 郎等学者 的成 果 。虽然 涉及 内容各 有侧 重 , L、 ■
为 金 、化臭腐 为 新奇 、变枯 骨为 生意 ” ,是 “ 不务 名 而务 实 ,不变 其法 而 变其 意 ” ,方 为 “ 善革 弊 ” 其 中 ,“ 礼止 于窦仪 之所定 ,乐 止于和 岘之所 造 ,而文 物略备 矣 ” 可见 ,由国初至 “ 岘乐 ”制作期 。【 1 和 间 的乐制建 置正是宋代 开 国规 制 的一项 重要 内容 ,它 不但表 现 了太祖创 制的 因革实践 ,更体 现 r太m
一
、
继 统 与 正 名
建 隆元 年 ( 6 9 0年 ) ,宋 太祖 以武二 舞之 名 :变 后 周雅 乐 “ 十二 顺 ”为 “ 十二安 ” 、郊 庙宴 会文舞 “ 德之 舞 ”为 “ 崇 文德 之舞 ” 、武舞 “ 成之 舞 ”为 “ 象 武功 之舞 ” ,乐
乐制 ,是礼乐 制度 的组 成部分 ,包括 在朝廷与地 方重 大礼仪 中使用 的乐 器 、乐 曲 、乐章 、舞蹈 、 演形式 、乐团组 成 、乐官 机构 以及 乐律理论 等 内容 。 《 礼记 ・ 乐记 》有 云 :“ 王者功 成作 乐 ,治 定制礼 ” 《 记・ 礼 中庸》 又云 :“ 天子不 议礼 ,不 制度 ,不考 文 ……虽有 其 位 ,苟 无其 德 ,不敢 作礼乐 ;虽仃 非
看 .宋初 乐制 的建置 由浅而 深地体 现 了宋 对古制 的 回复 与雅正 的追 求 ,从 继 五代之 统 、正 王朝 之名 ,到
承唐之 制而 注重雅乐 形式 的恢复 .至进 一步 以隋制 为据追溯 周制 古法 。这正 是宋太 祖所 立之 法与其 意之 所 在 ,更对北宋 往后 历朝 的乐制 改革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因此 ,本 文选 取宋 初乐制 作为研 究对 象 ,通 过 梳 理乐 制建置 中 的制度 因革 ,厘 清其 与前 代制度 的关 系 ,进一 步探 讨其 中蕴含 的宋 初开 国规制 的根本 意 识 ,并 关注其 于唐宋 之际 的变化 。
本 超越 ,由 此 开启 了北 宋 纷 繁 复 杂 的议 乐 、改 乐之 路 。 宋初 乐制 因革 的过 程 与 内容 亦体 现 出唐 宋之 际政 治 文
化 和 学 术 思 想 的重 要 变化 f 键 词1 宋初 关 乐制 雅乐 和岘 乐 因革
f 中图分类号]K 4 【 2 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 6 (0 7 0 2 — 8 0 0 7 2 2 1 )0 — 12 0 1
亦 未得到详 细分析 ,因此存 在着研究 的空 间和价值 。宋人 吕中曾将 当朝 制度分 作前 、后 两期 ,对 前期 的
“ 同 规 制 ” 给 予 肯 定 ,认 为 相 较 于 后 期 “ 变 ” “ 变 ” 之 法 , 太 祖 创 制 “ 日 L 前 代 之 法 , 而 点 铁 开 急 、 尽 虽 大 】
学研 究》 2 0 0 6年 第 6期 。
一
1 — 22
法之 “ ” 意 .即宋初 制度建 立 的内核思想 。 从 内容上 看 ,宋 初乐 制是对 五代乐制 改革 的逐步 实现 与完善 。其过 程大 致分为 两个 时段 ,即建 隆元 年后 与乾 德 四年后 :三个 主 要部 分 .即改 乐名 、重订 大朝 会 用乐 仪制 及 改定 十 二律 音 。从根 本 意识 上
作 者 简 介 胡 劲 茵 ,中 山 大 学人 文 高 等 研 究 院驻 院 学人 ,历 史 学博 士 ( 东 广 州 ,5 0 7 ) 广 l2 5 、
① 陈 寅恪 :《 隋唐 制 度 渊 源略 论 稿 》 ,三 联 书店 2 0 0 1年 版 。 高 明士 :《 文 帝 “ 隋 不悦 学 ” 不 知 f” 质疑— — 有 关 、“ t . 隋 代 立 国政 策 的辨 正 》 国立 台 湾 大 学 历 史 学 系学 报 》 第 1 ,《 4期 ,1 8 9 8年 ; 《 隋 代 的 制礼 作 乐— — 隋代 立 国 政 策 研 究 论
者 均 以隋唐 立 国之初 乐制 的 “ 变革 ”为切入 点 ,探讨 了隋唐政治 制度 中 的北方 少数 民族 【 素与 建制 的根 六 j 本 意识 。①这一 思路具 有启 发性 。宋代 的乐制 与 当时各项制 度一样 都经 历 了复 杂 的变革过程 ,然 宋 史
研究 方面对 它却未有 足够 的关注 ,相 关制度 变革 尚欠 清晰 的梳理 ,变革 的政治 社会 素 与思想 义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