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统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的场景可见 A 正确。
5.学者向达说:“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 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
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
月 22 日,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46 个世
界遗产项目。
页
1第
2.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 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
A. 周王“授土”“授民”
79%是战国至汉代的”而京杭大运河始于春秋末期,
经隋朝
和元朝两次扩展后完工,两者时间不吻合,故④不能选,用排除法可以选
A。
【点睛】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
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 2002 年,大运河被纳入了 “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 2014 年 6
D. 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详解】倭寇对我国东南的骚扰是在明朝初年,明中叶后基本肃清了倭寇,而材料是康熙年间,时间上与
倭寇骚扰闽台不吻合,故排除④。通过排除法,选择
A。
13.道光十三年( 1833 年),英王任命律劳卑为贸易监督,代表英国政府综理各商对华贸易。律劳卑于道光
十四年农历六月抵澳门,乘军舰直抵黄埔内港,又改乘商船不经通报和允许直抵广州。这一行为表明
12.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年)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又设台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 员、兵八千,设澎湖副将一员、兵两千镇守。这些措施
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②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
③密切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④抵御了倭寇对闽台的骚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社会的潜力。”故选 B。
【点睛】商鞅变法的措施: 1. 经济上: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重农抑商、奖
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 2. 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3. 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③制定秦律
4. 文化上:①焚烧诗书②改革旧俗
3.据汉简记载,按照规定,酒泉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备食物,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这体现 了
B. 秦国的商鞅变法
C.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
【详解】 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的措施符合“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
” 奖励军功, 废除
“世卿世禄制”符合材料“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
C
项表述错误,故排除。材料里没有涉及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的信息,故排除
D。
11.明初,刘基诗作《野田黄雀行》 :“农夫力田望秋至,沐雨梳风尽劳瘁。王租未了私债多,况复尔辈频 经过”;《畦桑词》 中有“君不见古人树桑在墙下, 五十衣帛无冻者。 今日路旁桑满畦, 茅屋苦寒中夜啼”。 与此创作风格最为相似的是
A. 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 苏轼
【答案】 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沐雨梳风尽劳瘁 ”、 “茅屋苦寒中夜啼”反映了农民的劳作辛苦,生活艰辛,属于现实主
义风格,与杜甫诗歌风格相似,故选 C。屈原和李白的诗歌都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排除
宋词属于豪放派,与材料中诗歌风格不相似,故排除
D。
A 和 B。苏轼的
故排除 C。均输法是政府采购时,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
D。
8.宋代有大量农户脱离单纯的粮食生产,各地出现了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生的菜园户、花户、药户、漆 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些专业户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更大程度上面向市场。据此得出的
认识,正确的是
①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得居多的布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瓮棺葬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
②周秦至汉代的早期数学计算工具
③当地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的状况 ④京杭运河开通后通州的城市特色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从考古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详解】 根据材料发现考古“的千余座古墓中,
10.据《明史·食货志》描述,明朝初年,以江南苏、松、嘉、湖为中心的丝棉纺织业;以南京和福建、广 东沿海地区为领先的造船业;分布于两淮、两浙、长芦、山东、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的制盐业;福建、
浙江、陕西、云南诸省的银矿业;江西、湖广、广东、陕西、山西以及河南、四川的冶铁业等都已具有规
模,盛极一时。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②广泛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
③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基本完成
④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
A. ①②
页
5第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地出现了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生的菜园户、花户、药户、漆户、果农、蔗农等专
业经营者。”可见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专业户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更大程度上面向
A. 封国制度的实施
B. 行政管理的细密
C. 察举制度的完善
D. 刺史制度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根据材料获取信息,涉及了分封制,察举制和刺史制度。
【详解】根据材料“酒泉郡沙头县县长出行”涉及的是郡县制,故排除
A 。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
关,故排除 C。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A. 手工业生产结构呈现出区域性
B. 出现了新的手工业经营形式
C. 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答案】 A
【解析】
页
6第
【详解】根据材料棉纺织业、造船业、制盐业、银矿业、冶铁业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故选
A。材料
指涉及到手工业的分布,没有涉及经营形式,故排除
B。明清时期政府始终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A. 外贸重心由广州转向上海
B. 买办大量投资于近代企业
C. 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质变
D.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答案】 A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前,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外国商品要进入中国必须由广东的代理机构如
“十三行”
办理,根据材料五口通商后,上海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首先成为洋人在中国倾销商品的城市。材料中又
页
7第
A. 中英已经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 英国无视中国主权侵入中国海域 C. 英国强迫中国市场对英国开放
D. 英国获得了在华自由航行的权力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律劳卑“乘军舰直抵黄埔内港,又改乘商船不经通报和允许直抵广州”,可见,英国无
视中国主权侵入中国海域, 故选 B。1840 年鸦片战争前, 中国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 题目显示的年代为 1833
A. 酿酒业和画像砖制造形成规模
B. 普遍使用稻麦酿酒
C. 政府垄断了酿酒业的生产销售
D. 酿酒工艺十分高超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考查通过考古拓片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拓片中涉及酿酒的画像,不能得出
B 选项中“普遍使用稻麦酿酒”,故排除 B。材料没有提及政
府,故排除 C。材料没有提及酿酒工艺,故排除 D。材料中说到在四川地区汉墓中有许多酿酒、酒肆、宴
说 “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 ”故选 A 。材料没有提到买办投资近代企业,故排除
B。随着买
办的兴起,社会阶级结构在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变化,但近代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变化,阶级结构也没有发
生质变,故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城市化的信息,故排除
D。
15.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对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免役法
D. 均输法
【答案】 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
偿还,”属于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故选
A。市易法是指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
场短缺时再卖出,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
B。免役法又叫募役法,指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与材料不符合,
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这一现象表明
A. 君主权力日渐衰落
B.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
C.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D. 内阁完全丧失议政功能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阁臣在宣德时期,“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故选
B。明清是君主专
制空前强化的时期, 故排除 A。君主专制下, 皇权至高无上, 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故排除 C。材料中“阁 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D 选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故排除。
年,故 A 排除。英国强迫中国市场对英国开放是在鸦片战争后,题目显示的年代为
国获得了在华自由航行的权力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排除
D。
1833 年,故排除 C。英
14.五口通商后,受雇于外国商行,为其在华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奔走的中国人被称为买办。早期活跃于上 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市场”,可见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故选
C。广泛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和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基本完成这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了
A、 B、 D 三项。
9.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随着内阁地位的上升,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 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宣德时期,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
A.
B.
C.
页
4第
D.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绘画成就。 【详解】《送子天王图》是唐
7.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 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
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达官已也。”这反映出当时
①唐承隋制,发展创新
②仿照土族,崇尚奢靡
③民族交融,中外交流
④开明开放,兼收并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页
3第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根据材料“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可见①正确。根 据材料“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可见③正确。根据 材料“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可见④正确, 故选 C。 【点睛】唐朝( 618 年 — 907 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 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 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唐朝是当时世 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6.隋唐时期,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 成为绘画主题。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北京市朝阳区 2018~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统一检测 历史试卷
2018. 11 (考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 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北京通州发现的千余座古墓中, 79%是战国至汉代的。 在胡各庄村发掘了 62 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 排列有序, 组合多样。 在后北营村出土的骨质算筹多达 26 支,是古人计数的工具; 还出土了一种南方人用
D 。材料“酒泉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
备食物,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可见是指行政管理制度,故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点睛】 1、西周分封制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目的:为了扩大和巩固统治。 2)基本内容:周武王
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页
2第
2、汉朝察举制(孝廉是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径)汉武帝时开始实施察举制、是由官吏考察人才向中央推荐, 最终以中央任命相关制度。 4.据下列图像可知,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