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血泡样脑动脉瘤患者的护理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血泡样脑动脉瘤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研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血泡样脑动脉瘤患者的护理干预。
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0例BBA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20例)行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指标与健康状况。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健康状况。
【关键词】血泡样脑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护理血泡样脑动脉瘤(BBA)是一种病情凶险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主要发生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上壁,发作容易引发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对该疾病进行介入治疗,虽然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已经得到临床上的广泛认可,但围术期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会使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并且还会对患者神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其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对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身体恢复及预后等方面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1]。
因此,需要针对BBA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理有效的护理方式加以干预,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围术期受到的不良影响。
基于此,本文以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0例BBA患者为例对应用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0例BBA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
研究组年龄35-68岁,平均(46.96±5.37)岁;男女例数:12/8;Hunt-Hess分级:1级7例,2级10例,3级3例。
对照组年龄34-70岁,平均(48.03±5.69)岁;男女例数:13/7;Hunt-Hess分级:1级9例,2级9例,3级2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均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的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大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
正确及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目前临床上采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具有创伤小、预后好、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各不相同,动脉瘤破裂后血管痉挛等因素,使血管内栓塞术围术期内仍会发生较高并发症[1],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和血压的监测等,可使并发症减少,利于患者康复。
我科2013年1月至12月成功完成动脉瘤栓塞术15例,随访6个月,均预后良好,现就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01~2013-12 本院住院的15例动脉瘤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28-73岁;未破裂12例,已破裂3例,有头痛者11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恶心、呕吐3例。
所有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
1.2 护理1.2.1 全麻术后护理全部患者均在全麻、经口气管插管下行栓塞术,术毕返回本科监护室复苏,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去枕平卧6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心电、指脉氧、血压、呼吸变化,尤其是患者准备苏醒时,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血压的变化可引起脑灌注流量改变,从而诱发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痉挛[2]。
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因人而异,一般1-3小时后清醒,做好撤机前的评估,用程序化撤机方法撤机拔管,并给予低流量吸氧,防止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
6小时后床头抬高15~3O°,可给予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饮水,前4小时饮水800-1200ml,保证充足尿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1.2.2 心理护理因术后进入监护室,无亲人在身旁,卧床期间一切生活护理必须由他人协助,如进食、排泄、床上擦浴,使病人暴露了一些隐私,降低了尊严和自身的能力空间,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病人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常有恐惧、害怕紧张心理。
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天津300060) 佟小光 尚延国 摘 要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评价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
对颅内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血管造影对病人进行疗效随访观察,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16例病人术后一年均进行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结果。
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主题词 颅内动脉瘤/治疗 支架 颅内栓塞The treatments of intracranial wild-necked aneurysms with balloonor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Department of Neur osurgery,Tianjin Huanhu Hospital(Tianjing300060) To ng Xiao guang Shang Yango ABSTRACT Objective:T o study and discuss new endov ascular treat ment technique o f intr acranial wild-necked aneur ysm by balloon and stent assisted co il embolization,especially focusing on its sa fety and realiability.M etho ds:T o assess clinical application o f ballo on a nd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 n by study ing clinic data of16patients w ith wild-necked a neur ysms r espectiv ely.Discussing the t echnical featur es and Co mparing the fo llow up ang io gr aphy r esults.R esults:16cases w ere t reated by co il embo lizatio n a ssisted w ith balloo n and stent without any co mplications.A ll16cases fo llo wed up w ith DSA after one year postoper ativ ely. No r ecurr ence happened and to tal o cclusion o f a neur ysms w er e achiev ed even thro ug h o n fur ther fo llow ed-up data.Co nclusion:T he endo vascular t reatment of intr acrania l w ild-necked aneury sm w ith balloo n and stent assist ed coil embo liza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Intr acranial aneury sm/ther apy Stents Intr acranial embdism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及栓塞材料的不断更新,血管内栓塞治疗凭借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逐渐成为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魏学琴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魏学琴发布时间:2023-06-07T09:38:46.74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5期作者:魏学琴[导读]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医院于2021年4-2022年4个月期间收治的40名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并于术后3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评估血栓形成。
结果:经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治愈的40例病例,其中32例实现完全致密填塞,6例达到了90%以上,而另外2例则处于85%~90%的范围,为此,我们还对这些病例进行了2~12个月的跟踪调查,同时,我们还使用改良的Rankin评分来衡量病例的治愈效果,有28例患者为0分,有8例患者为1分,有4例患者为2分。
其中有2位病人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出现大动脉痉挛、弥漫性脑水肿,经抢救无效而死。
其余病例均无出血,支架移位,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
应用该方法对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进行了手术,结果令人满意,全部病人接受了血管造影术,未发现动脉瘤再发。
结论: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术可以有效地缓解脑缺血后的症状,但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不多,其疗效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医院于2021年4-2022年4个月期间收治的40名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并于术后3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评估血栓形成。
结果:经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治愈的40例病例,其中32例实现完全致密填塞,6例达到了90%以上,而另外2例则处于85%~90%的范围,为此,我们还对这些病例进行了2~12个月的跟踪调查,同时,我们还使用改良的Rankin评分来衡量病例的治愈效果,有28例患者为0分,有8例患者为1分,有4例患者为2分。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微小宽颈动脉瘤24例

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治疗
方式。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 ((),.+)-,(5)-3 ?@A-+-4')5(0 -).@+B?C ,+(-3,DE8F)及
相关研究指出,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同时适合这两种
治疗方法的患者来说,推荐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临床
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评估栓塞效果:完全栓塞
(弹簧圈无法再植入,造影确认动脉瘤不显影)、次全 -
U
栓塞(造影确认动脉瘤大部分不显影)和部分栓塞
(造影确认动脉瘤部分不显影)。栓塞治疗后 ? 个月
采用格拉斯 哥 结 局 量 表 (A3-HA5I 5J,45@. H4-3.,
KLM)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其中,C 分:恢复良
GRI
等 的报道中
并没有明确显示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微小宽颈动脉
瘤的治疗效果。为了研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XYDZ #:< H$RR[ 4C-< P< (??)< =NR%N$$:< !:=$< :!< ::S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J&H%::R) 作者单位:H=:::H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通信作者:潘剑威,2C-(3:?\5+0C-)]9-)^-3(B@)<45C
在路径图的指引下,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进
入动脉瘤瘤颈或接近瘤颈。撤出微导丝,将支架输送 系统导入 W 型阀,将输送导丝和支架一起送入微导 管内。弹簧圈栓塞技术如下:支架前释放辅助弹簧 圈栓塞技术:将支架输送至载瘤动脉并释放,保持微
导管头端在动脉瘤颈部,根据动脉瘤形态和大小选
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 文编辑 : 虹鲁 ) 本 侯
・
临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研究 Ciia rsac ・ l cl eerh n
支架辅助弹簧 圈介入栓塞颅 内宽颈动脉瘤
王 书 祥 甄 勇 吕朋 华 孙 陵 王 福 安 耿 素 萍 蔡 明 玉 黄 文 诺 葛 俊 王立富
【 摘要 】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 颅内宽颈动脉瘤 的方 法和疗效 。方 法 回顾性
D I1 . 6 d.s.0 8 7 4 2 1.60 4 O :03 9 i n1 0 — 9 X. 20 .1 9 s 0
p t n wh s o d r sd e o a e r s ai t e o h we e i u f n u y m n c a a ea s a sx e k h d r lp e t i mo t s a tr t e nh e h f
所 有 支 架 均 成 功 释
分 析 1 患 者 的 临床 资 料 , 6例 应用 支 架 包 括 N uo r erf m 6枚 和 E trr e1 o nepi 0枚 。结 果 s
放并 行 弹 簧 圈 栓 塞 , 即刻 造 影 动 脉 瘤 获 得 完 全 及 大 部 分 栓 塞 1 3例 , 颈 残 留 1 , 分 栓 塞 2例 。l 瘤 例 部 4例
患者 术后 3~1 2个 月 复 查 , 3例 完 全 及 大 部 分 栓 塞 中 1 例 复 查 未 见 复 发 . 颈 残 留 1 6个 月 后 复 查 1 1 瘤 例
复 发 次 行 支 架 植 入 完 全 栓 塞 , 分 栓 塞 2例 复 查 时 瘤 腔 消 失 。 结 论 通 过 支 架 辅 助 对 宽 颈 动 脉 瘤 再 部 瘤 颈重塑及 弹簧 圈的介入 栓塞作 用 , 动脉 瘤栓塞疗 效满 意。 使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长期疗效分析

rfr set o ie = hci B u - n L ha ,H NX a —0 ,U Jn D p r et N u oom t mbn d、i ol AH aj ,U C u n C E ind S N u . eat n f e— nc I r t u m o
r s r ey. n h u S c n e p e s i l We z o 2 o o, h n o u g r We z o e o d P o l sHop t , n h u 3 5 o C i a a
ta r n a n u y mswee te td b e r fr se t c mb n d w t ol . eh d 8 p t n s w t d — rc a ila e r s r r ae y n u o m tn o i e i c i M t o s o h s ai t i wie e h n c e n r ca i l n u y mste td b e r o t n o i e i ol . a h p t n s c rid o t e k d i ta r n a e r s r a e y n u o r se tc mb n d w t c i E c ai twa are u a f m h s e
纳 肛 给予 负荷计 量 。
N uoom支架 辅 助 弹 簧 圈 栓 塞 颅 内宽 颈 动 脉 e rf r 已得 到 了国 内外 同行 的一致认 可 j 。该 组病 例术
患 者进 行分 析 , 现报告 如 下 。
作者单 位 :20 0 浙 江省 , 35 0 温州 市第二人 民医 院神 经外科 脑
血管病介人诊治中心
通 讯 作 者 : 军 ,— i:6ujn sh .o 孙 E ma 6 snu @ ou cm l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1例疗效分析

栓塞致密 , 操作过程不复杂 , 安全性高 。即刻栓 塞结果及 1 个月 随访造影结果满意。 2
te t n f d . e k d i t c a i 1 n u y m s M e h d T e ci i a aa o p t n swi 2 wi e n c e - r ame t e n c e r rn a e r s . o wi n a a to s h l c l t f1 a i t n d 1 e t 1 d — ek di h n ta r n a n u y m s e tdwi o i e e t n o l r n l z dr to p c i ey ic u ig o u r p u e n r c a il e r s ae t c mb n d s n dc i we ea a y e e s e t l, n l d n f n u t r da — a r t h t a s r v 3 e r s sa d 9 r p u e n u y ms 1 tn swe e u e n l dn fn u o o m n n ep ie9 Re u t Al t e u y m n u t r d a e r s . 2 se t r s d i c u ig o e r f r 3 a d e tr r . s l s s l h se t wee s c e su l e l y d Ofal n u ys r a e t tn o i a in wi o l, o lt b i r t n tn s r u c s f l d p o e . l a e r mst td wi se t n c mb n t t c i c mp ee o l e a o y e h i o h s t i h n u y m s h e e 9 c s s a e r s n c e i u l n 1c s n t ea e r s wa c iv di a e , n u y m e k r sd a a ea d tmo iu l ai n i a e . tc a u a n i u r s a i t 2 c s s An io g - v z o n lto d a t lt lt e ae o l a o s o c re a e Al a e r s a e n f l we p f r 1 n h . ai n a n i a ee l td c mp i t n c u r d i 1 c s . l n u y msh d b e o l n p r ci n o d u 2 mo t s o F l w. p o g o r m h we o r c n l ai n i u f1 n u y m s 1n c t o t s g n t g ai n h d o l u f n i g a s o d n e a ai t 9o t 2a e r s . e k wi c n r t e t a n to a o a z o n o h a a s i r v d 2p r y v s a a e ys c v t r ia p a e . n l so I i a s id t s e s n o i e t mp o e . at iu l n u m a i we ed s p e r d Co cu i n t ss t f u et t t mb n dwi l y i e o h e c h c i o te t d . e k d i ta r n a n u y mswh c y p o e t ep r n r r . ese th sg o o l n e o l t a en c e r c a il e r s , ih ma r t c a e t t y T tn a o d c mp i c , s r wi n a h t ae h a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方法及治疗效果观察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方法及治疗效果观察目的:观察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方法:临床纳入颅内宽颈动脉瘤手术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照组进行手术夹闭。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一般情况、改良mRS评分等。
此外,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定期颅内CTA(CT血管成像)/DSA(全脑血管造影)复查,观察手术前后患者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变化。
结果:①术后1年进行mRS 评分,研究组0~2分31例,3~6分4例;对照组0~2分30例,3~6分5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研究组Hunt-Hess I~II级12例,Hunt-Hess III~V 级23例;对照组Hunt-Hess I~II级11例,Hunt-Hess III~V级24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研究组治愈率为97.14%,对照组治愈率为7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疗效确切,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
标签:支架辅助栓塞;手术夹闭;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复发【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olitaire stent assisted embol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clipping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eurysms. Methods:The clinical in 70 patients of 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eurysm operation,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peration scheme 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Research group of stent assisted embolization,the control group for clipping operati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in general,the modified mRS score were observed. In addition,for a period of 1 years of follow-up for all patients,regular changes of intracranial CT review,patients with wide neck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The postoperative mRS score of 1 years,group 0~2 in 31 cases,3~6 in 4 cases;control group 0~2 in 30 cases,3~6 in 5 cases,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the study group,the cure rate was 97.14%,control group,the cure rate was 77.14%,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tent assisted embolizatio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eurysms,which has bee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low recurrence rate ,will be worthy of promotion.【keyword】Stent assisted embolization operation;Clipping;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eurysms;Curative effect;Recurrence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造成脑血管意外致残或死亡的一个严重疾病,据统计,每年死于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仅次于脑血栓以及高血压性脑出血,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安全的重大问题[1] 。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YUANJinlong,FANG Xinggen,ZHAO Xintong,WU Degang,LAINiansheng,LIU Jiaqiang,WU Dan,LI Zhenbao (DepartmentofNeurosurgery,YijishanHospital,WannanMedicalCollege,Wuhu241001,Anhui,China)
·258·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8年 3月 第 31卷 第 3期 JMedPostgra,Vol.31,No.3,March,2018
论 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专题)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 疗效分析
袁金龙,方兴根,赵心同,吴德刚,赖年升,刘佳强,吴 丹,李真保
[摘要] 目的 由于血泡样动脉瘤特殊的病理结构,显微手术治疗的再出血及复发率较高,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文中 探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 2014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经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15例,其中双 Enterprise5例、三重 Enterprise3 例、Enterprise+Lvis4例、双 Lvis支架 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分析纳入病例临床特点、即刻栓塞率(采 用 Raymond分级)、临床随访结果、并发症及影像学随访情况。 结果 采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法成功治疗 15例,弹 簧圈和支架植入成功率 100%。动脉瘤即刻 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 9例、RaymondⅡ级 4例、RaymondⅢ级 2例。所 有患者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术中仅 2例出现支架内血栓,1例出现支架少许移位,1例出现颈内动脉岩骨段夹层,无动脉瘤 术中破裂、飞圈等术中并发症,术后有迟发型脑梗死 2例。术后影像学随访 2周 ~25个月,其中治愈 11例、稳定 2例、进一步 血栓形成 2例;临床随访 2周 ~28个月,改良 Rankin评分为 0~2分者 12例、4分 1例、5分 1例、6分 1例。 结论 多支架结 合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具有一定有效性,可降低 BBAs的再出血及复发的风险。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颈内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治疗;Enterprise支架;Lvis支架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2018)03025804 [DOI] 10.16571/j.cnki.10088199.2018.03.008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目的分析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的完全栓塞率为76.0%,而观察组的完全栓塞率为8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能够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代替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 Methods 50 patients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7 of 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eurysms in this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using balloon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mplete emboliz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0%,while the total occlusion rate was 8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16.0% in control group,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2.0% after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wide neck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the process of replacing balloon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Stent assisted;Coil embolization;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eurysms;Complications所謂的颅内动脉瘤,指的是患者脑动脉血管壁上出现异常膨出状况,并破裂导致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现大量出血的症状。
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_0

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新型颅内支架Solitaire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为治疗组,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另选之前采用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评价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GCS)评分。
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
①按Paymond 标准,治疗组术后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瘤颈残留率、不完全栓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
②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GCS评分平均(5.12±1.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GCS评分平均(3.84±1.17)分(P<0.05)。
结论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是治疗宽颈或相对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优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标签:支架;弹簧圈拴塞术;宽颈颅内动脉瘤;临床价值随着介入技术、材料的发展和影像学的成熟,微创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术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宽颈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但弹簧脱出与血栓形成、球囊扩张过程中微导丝扎破血管等问题仍是临床面临的关键问题。
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医生将目光投向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领域。
为了探讨新型颅内支架Solitaire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该院对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与之前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相比,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37例为治疗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33~82岁,平均(51.3±4.1)岁。
全脑血管造影(DSA)示前交通动脉瘤18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动脉瘤2例。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并对其并发症进行护理所能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72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全部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治疗,然后按照挂号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加以针对并发症的特殊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辅助操作简单、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是临床优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特殊护理才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球囊辅助;颅内宽颈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有35%的首次发病者于本年内再次出血,其中又有40%的患者死亡[1]。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为治疗后出现了各种严重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导致的二次出血、血栓或栓塞等。
本文试对支架辅助治疗后的并发症护理进行相关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宽颈动脉瘤患者共72例,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61.89±13.78)岁。
动脉瘤直径2~12 mm,瘤径大小2~7 mm。
全部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治疗,然后按照挂号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全部以支架作为辅助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全身麻醉后在右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放入支架,在覆盖瘤体、栓塞完毕后释放支架即可完成治疗。
治疗后进行不同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等。
研究组在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同时还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对症的预防性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动脉瘤破裂术前情绪激动或用力过度可能诱发动脉瘤破裂,因此术前应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保持平稳情绪,并告知咳嗽或屏气不可用力过度,以免血压过高造成再次出血。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程飞飞;蒋永祥;马颖;程远【摘要】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临床经验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到2014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19例,对术中经历,术中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栓塞率,手术技巧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19个微小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其中采用支架稳定微导管技术(Jailing)治疗14个动脉瘤,支架半释放技术治疗3个,支架稳定微导管技术与微导管穿越支架技术(Mesh)相结合方法治疗2个.(2)术中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分级1级8个,2级6个,3级5个.远期随访无一例复发,Ray-mond分级1级14个,2级3个,3级2个.(3)术中破裂出血2例,及时救治无不良后果;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缺血性神经损害.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是目前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6(045)026【总页数】4页(P3652-3654,3657)【关键词】支架;动脉瘤;颈内动脉;血管内介入;破裂【作者】程飞飞;蒋永祥;马颖;程远【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4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影像和血管内介入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的风险性,同时提高了治疗成功率。
然而,自20世纪Yasargil[1]提出将直径小于或等于3 mm的动脉瘤称为微小动脉瘤以来,针对微小动脉瘤的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难点和重点。
尽管国际蛛网膜下腔动脉瘤试验(ISAT,1998年)对开颅与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了比较,但微小动脉瘤并未纳入其中,故对于微小动脉瘤治疗一直缺乏权威性定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本文综述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文章首先介绍了该技术的工作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和并发症中的应用情况。
针对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还总结了相关护理措施和并发症处理方法。
结论部分分析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认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有望通过改进技术和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该治疗方案。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应用、护理、工作原理、优势、局限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畸形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由于其易破裂和出血的危险性,极易导致中风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及其并发症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之一。
研究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的工作原理、应用情况和护理措施,有助于为临床工作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旨在总结该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疗效,包括瘤体完全闭塞率、再出血率、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方面;2.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3. 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护理措施,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4.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在介绍了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疾病背景、治疗方法以及研究意义。
在详细讲解了支架辅助弹簧圈的原理、在手术中的应用、术后护理作用,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和护理措施。
结论部分总结了支架辅助弹簧圈的优势,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有望成为未来治疗这一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并发症、手术、护理、治疗方法、研究意义、原理、术后护理、优势、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疾病背景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动脉壁赘生形成囊袋状扩张,使血流受阻,导致局部血管破裂而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并发症。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发病过程多数比较慢,患者常常无明显症状或只表现为头痛、眩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
但一旦发生破裂,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动脉瘤夹闭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
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的应用为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提供了新的选择,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目前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1.2 治疗方法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由于其特殊位置和形态,使得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颅骨开颅、暴露动脉瘤、夹闭颈动脉分支、切除动脉瘤等步骤来清除动脉瘤。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直接清除动脉瘤,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缓慢、并发症率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包括血管内支架植入和弹簧圈栓塞两种方式。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支架组(n=27)与对照组(n=27)。
对照组,给予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支架组,22例完全栓塞,3例次全填塞,2例部分填塞,对照组,21例完全栓塞,4例次全填塞,2例部分填塞,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对照组为7.5%(2/27),经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并发症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见于脑动脉血管管壁上的异常膨出现象,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今,介入栓塞在该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且得到了临床医师的普遍认可。
本文以54例患者为对象,探讨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支架组(n=27)与对照组(n=27)。
对照组,12例男性,15例女性,43-68岁,平均(50.3±2.89)岁。
支架组,10例男性,17例女性,40-69岁,平均(51.9±2.47)岁。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没有明显差异,组间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操作如下:予以全身麻醉处理,在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一侧股动脉,放置球囊于动脉瘤口,另一侧,置入微导管至动脉瘤中,充盈球囊,经由微导管,快速将弹簧圈栓入至动脉瘤,弹簧圈完全填入后,慢慢泄掉球囊,完全泄去后,行DSA,观察弹簧圈位置与稳定性,球囊再次充盈,随后,解脱弹簧圈,完全泄去球囊后,将球囊撤回,术毕。
应用支架辅助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应用支架辅助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介绍和分析了应用支架辅助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62 例(68 个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手术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并总结治疗经验。
结果:患者动脉瘤栓塞面积均可达到50%以上,其中完全栓塞率可达26.47%;术后并发症率12.90%,复发率3.22%。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可获得较满意治疗结果,临床应注意细致操作,熟练技法,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和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 支架辅助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劲动脉瘤,临床研究颅骨宽颈动脉瘤在神经外科临床患者中比较常见,动脉瘤可堵塞脑血管,进而阻碍正常血供而引发脑梗死,甚至出现瘤体破裂而引发脑内大出血,致死率较高[1]。
因而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经确诊,应尽快实施手术治疗。
目前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结合弹簧圈栓塞技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主要方法[2],本研究介绍和分析了应用支架辅助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及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62 例均为广东省人民医院2009 年3 月至2012 年3 月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男性22 例,女性40 例;年龄最低38 岁,最高76 岁,平均(53.8±7.2)岁。
患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11 例入院时神志不清,5 例存在神志障碍,3 例出现轻度偏瘫。
根据Hunt Hess 进行病情分级:I 级5 例,II 级36 例,III 级 15 例,IV级6 例。
1.2 影像学检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确诊为宽颈动脉瘤。
共检出动脉瘤68 个,4 例患者为多发,其中2 例患者发现3 个动脉瘤,2 例患者发现2 个动脉瘤。
瘤体部位:后交通动脉瘤26 例,脉络膜前动脉瘤4 例,眼动脉瘤10 例,椎-基底动脉瘤18 例,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4 例。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邓燕贤;李浩;周智鹏;苗颖;金铭;韦家俊【摘要】目的探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例颈内动脉BBA患者行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于术后当天采用Raymand分级评价栓塞效果;术后28天及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周患者外周血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3.55%(29/31).29例顺利完成BBA栓塞,术后当天Raymand分级显示栓塞治疗有效(Ⅰ、Ⅱ级)率为100%(29/29,其中Ⅰ级22例、Ⅱ级7例);术后28天及术后3个月mRS显示预后良好(0~2级)率分别为68.97%(20/29,其中0级5例、1级8例、2级7例)和75.86%(22/29,其中0级7例、1级12例、2级3例).与术前相比,31例患者术后1周ET-1[(518.38±22.91)pg/ml vs (550.32±28.57)pg/ml,t=-4.848,P<0.001]、vWF[(1.66±0.20)ng/ml vs (1.86±0.29)ng/ml,t=-3.161,P=0.002]均明显升高,而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37.40±4.88) nmol/ml vs (33.02±4.24)nmol/ml,t=3.796,P<0.001].结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BBA疗效肯定,但对患者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有一定不利影响.【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9(016)006【总页数】4页(P338-341)【关键词】动脉瘤;血泡样;支架;弹簧圈;栓塞,治疗性;血管内皮功能【作者】邓燕贤;李浩;周智鹏;苗颖;金铭;韦家俊【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桂林5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R815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BBA)好发于颈内动脉非分叉处及床突上段前壁,临床发病率低,仅占颈内动脉的1.0%~6.2%[1]。
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

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摘要:目的:探究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接诊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术后疾病的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疾病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术后疾病的复发概率,在临床值得借鉴。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弹簧圈;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一般是由于先天性的异常或者是后天损伤等原因导致的颅内血管壁的损害,在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下,动脉血管就会异常的膨出,看起来像颗葡萄,而里面聚集着血液,临床上称为动脉瘤[1]。
当前,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是通过血管内治疗、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法,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了,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
本次我们探究对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接诊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
本次研究是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均是自愿参加本次项目,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加入的患者均是通过CT血管造影或者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是25:17,年龄范围是40~66岁,平均年龄是(52.36±6.21)岁;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是23:19,年龄范围是39~66岁,平均年龄是(51.46±6.1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方亦斌;杨鹏飞;刘建民;黄清海;李强;许奕;洪波;赵文元;赵瑞;杨志刚【摘要】目的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血泡样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及脑血管造影结果及随访结果.本组8例中,成功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5例.2例因动脉瘤体积过小无法进一步实施弹簧圈栓塞,以单纯支架治疗.1例患者在成功释放支架后填塞弹簧圈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改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果患者出院时改良 Rankin 评分为1分4例,2分1例,3分1例,2例患者因术后再出血死亡.术后9~36个月(平均21.5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提示4例患者改良Rankin评分为0分,1例1分,1例2分.所有患者均接受影像学随访,证实动脉瘤影像学复发3例,均接受再次血管内栓塞治疗.结论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的町行方法之一.此方法用于急性期治疗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应用多支架技术或使用新型低孔率支架辅助栓塞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再出血和复发的风险.【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0(019)005【总页数】5页(P349-353)【关键词】动脉瘤;颈内动脉;血管内治疗;支架【作者】方亦斌;杨鹏飞;刘建民;黄清海;李强;许奕;洪波;赵文元;赵瑞;杨志刚【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4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非分叉部的动脉瘤很少见,占颅内动脉瘤的0.3%~1%,或占颈内动脉动脉瘤的0.9%~6.5%。
这类动脉瘤被称为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上壁动脉瘤、背侧动脉瘤或颈内动脉主干动脉瘤。
由于在术中呈“血泡样”外观,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又极易发生破裂出血,所以这类动脉瘤又被称为“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
BBA表现为半球形或半梭形突起,瘤壁菲薄,可进展为浆果形外观。
目前文献报道除闭塞颈内动脉以外,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其术中、术后再出血风险都非常高。
各种不同的血管内治疗的方法被尝试用于BBA的治疗,但结果并不一致。
本文回顾我科通过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8例颈内动脉BBA,并对相关文献作一复习。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入选标准包括:①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或前内侧壁、前外侧壁,不在血管分叉部。
②首次造影动脉瘤最大径小于10 mm。
③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且未发现其他可能导致SAH的病灶,或多发动脉瘤时出血符合本病灶出血范围。
④脑血管检查(CTA、MRA、DSA)证实动脉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
⑤动脉瘤壁或瘤颈部动脉壁不规则。
必须同时符合上述①~③,且符合④、⑤中1项。
所有入选病例均经本中心2名神经外科介入专家同时阅片并认可。
1.1.2 一般资料对本中心动脉瘤数据库2004年11月至2009年4月收录的1390例动脉瘤病例进行检索,得到符合上述标准的颈内动脉BBA病例14例。
其中8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其临床特点、治疗过程、影像及随访结果。
其中男1例,女7例,年龄30~62岁,平均46岁。
入院Hunt-Hess分级(HH分级)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1例,Ⅳ级1例(表1)。
1.2 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即接受脑血管造影。
动脉鞘置入后即肝素按80 u/kg经动脉注射全身肝素化,此后每小时减半给药,肝素用量至1250 u后每小时维持。
所有血管内治疗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 h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
支架术后每12小时予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持续3 d,常规予阿司匹林3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双联抗血小板聚集6周。
阿司匹林300 mg/d抗血小板聚集维持至术后6个月复查,视造影结果决定是否减量至100 mg/d并终身服用。
若发生再出血,立即停用低分子肝素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 结果2.1 脑血管造影结果本组8例患者9枚动脉瘤均位于颈内动脉C6、C7段前壁(Bouthillier分段法),8例中2例患者(其中1例有2枚动脉瘤)动脉瘤位于C7段颈内动脉前壁,3例位于C6段,3例位于C6~C7交界处。
所有动脉瘤最大径均小于10 mm,其中5枚为小于3 mm的微小动脉瘤(表1)。
2.2 首次治疗结果本组8例病例中,成功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5例,技术成功率5/8。
栓塞结果根据Raymond分级分为动脉瘤不显影1例,瘤颈残留3例,部分栓塞1例。
2例在成功释放支架后因动脉瘤体积过小无法进一步实施弹簧圈栓塞,即以单纯支架植入结束手术;2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显影同术前。
1例左侧颈内动脉BBA在成功释放支架后填塞弹簧圈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快速控制出血、评估代偿血流后立即改行颈内动脉闭塞术;该患者恢复良好,但术后第2天出现左眼失明。
8例患者中6例患者顺利恢复出院,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为 1分 4例,2分 1例,3分1例。
2例患者因术后再出血死亡(2/8),其中1例(例1,图1)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16 d再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例3)为单纯支架结束手术患者在术后次晨发生再出血,7 d后死亡(表2)。
2.3 影像随访及后续治疗6例患者临床随访9~36个月(平均21.5个月),结果提示4例患者mRS评分为0分,1例1分,1例2分(左眼失明)。
6例患者均接受影像学随访,其中1例行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例6)术后6个月进行MRA复查提示载瘤动脉瘤及动脉瘤均不显影;其他5例患者在术后4~12个月时接受脑血管造影复查,其中1例部分栓塞BBA(例8)术后6个月复查提示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单纯支架治疗BBA(例2)术后6个月复查提示动脉瘤较前第1次术后明显缩小,术后27个月再次行MRA复查提示动脉瘤稳定;1例瘤颈残留BBA(例4)术后4个月复查提示弹簧圈压缩、瘤颈部对比剂显影增加,再次行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结果为瘤颈残留,2次术后6个月再次复查提示动脉瘤不显影;1例瘤颈残瘤BBA术后15个月复查提示瘤颈部对比剂充盈增加,再次行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结果为瘤颈残留;1例术后不显影的BBA(例7)术后6个月复查提示弹簧圈移位,动脉瘤显影并较术前增大,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结果为瘤颈残留。
3 讨论3.1 病理根据动脉瘤壁的组织学结构不同,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可分为囊状动脉瘤和BBA。
BBA瘤壁仅有外膜及纤维组织覆盖,且在瘤顶部没有胶原组织覆盖[1],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而囊状动脉瘤符合真性动脉瘤的组织学特点,但两者在影像上很难区分。
早期人们认为形态是判断动脉瘤性质的重要因素,认为典型的BBA呈半球形或半梭形突起的小泡,而囊状动脉瘤为浆果形。
诸多文献指出即使动脉瘤呈浆果形仍不能排除BBA的可能,因为随着破裂点表面血块的逐步吸收,动脉瘤有发展成浆果形的倾向[2]。
尽管单纯根据影像学还难以准确诊断BBA,但我们根据文献及BBA的主要影像学特点提出了6条影像诊断标准,尤其强调需有明确影像证据证实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在短期内增大,或发现动脉瘤壁不规则才能诊断为BBA,与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3.2 手术治疗3.2.1 针对动脉瘤的治疗早期用于BBA的治疗方法都针对于动脉瘤本身[3-4]。
针对动脉瘤本身的治疗方法并不能有效地防止再出血,不适宜用于治疗BBA。
3.2.2 颈内动脉闭塞术是防止再出血的最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前提是接受治疗的患者必须有足够的代偿血流,而不致发生缺血并发症。
BBA是一种假性动脉瘤,如果有足够的代偿血流、球囊闭塞试验(BOT)阴性,通过开颅手术孤立动脉瘤或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闭塞动脉瘤段颈内动脉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4-5]。
有报道进行颈内外血管旁路术后再行颈内动脉闭塞术并取得良好结果。
但是一方面出血急性期旁路手术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在进行旁路手术后不一定能提供足够的血流。
而且即使在BOT试验阴性的患者,在闭塞颈内动脉后仍有10%左右发生迟发性脑缺血事件[6]。
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术后远期缺血事件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新生动脉瘤的发生。
3.2.3 覆膜支架覆膜支架既治疗了动脉瘤,又保留了血管,用于治疗外伤性CCF或椎动脉夹层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已有报道使用覆膜支架成功治疗BBA的报道[7]。
但BBA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目前可使用的覆膜支架顺应性较差,不易通过虹吸段到达病变部位,且操作相关风险较大;而且BBA多与脉络前动脉及后交通动脉毗邻,覆膜支架很难在充分覆盖瘤颈的前提下不影响这些血管,因此也只能选择性地用于特定的病例。
随着覆膜支架在CCF及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应用增多,相关的随访结果显示,迟发性颈内动脉主干闭塞的比率高达15%[8],也提示覆膜支架研究仍需深入。
3.2.4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术已被广泛用于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由于支架网丝改善了对瘤颈部的覆盖,并使载瘤动脉的弯曲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动脉瘤局部的血流动力学,而支架在瘤颈部的覆盖本身也充当了“脚手架”的作用,加速了局部的内膜修复。
因此,这种方法被认为在保留载瘤动脉前提下,既治疗了动脉瘤又治疗了血管壁病变。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选择这种方法治疗BBA。
选择在什么时机释放支架对手术成功率及治疗效果影响很大。
本组病例中有4例采用传统的网孔技术(先释放支架,再通过网孔超选动脉瘤),其中2例在支架释放后动脉瘤腔太小而无法填塞弹簧圈,另2例术后瘤颈残留。
2例采用了支架后释放技术,即在支架到位后先不释放,弹簧圈填塞后再释放支架。
后释放的支架会在瘤颈部挤压弹簧圈而起到重塑型的作用,使之对瘤颈有更好覆盖。
而最近的2例病例我们都使用了半释放技术。
此技术通常使用Leo或Enterprise等连续编织支架。
在支架到位后先不释放,超选动脉瘤并输送部分弹簧圈后释放部分支架,使之在动脉瘤颈部形成一个楔形的空间,再输送弹簧圈将这个空间和动脉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填塞,这样就使微小的动脉瘤的栓塞成为可能,使宽颈的动脉瘤的栓塞变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