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护理

3 12 术侧 下肢伸直 制动 2 , .. 4h 绝对卧床 休息 , 为防止穿 刺 处再 出血 , 予弹力绷带加 压包 扎并予 砂袋压 迫腹股 沟穿 刺处 6h 。患者长期卧 床且下 肢制 动往 往全 身酸痛 , 以忍受 , 难 应
关 心 体贴 病 人 , 助 病 人 翻身 , 换 卧 位 , 侧 下 肢 可 活 动 , 协 更 健 保 持术侧傥关 节伸直。 3 1 3 1 . . 2h后 予 流 质 饮 食 , 少 量 进 食 , 呕 吐 不 适 , 加 先 无 可 量 , 病 人 多 饮 水 , 排 尿 , 于 造 影 剂 ( 比 醇 ) 排 出 。术 嘱 多 利 碘 的
2 3 一般 护 理 .
患 者 绝 对 卧 床 休 息 , 头 抬 高 1 。 3。减 床 5~ O ,
少 不 必 要 的搬 动 , 理 操 作 时 动作 应 轻 柔 , 少 探 陪 人 员 , 护 减 病
幸 存 者 仍 可再 次 出 血 [ 。临 床 表 现 为 剧 烈 头 痛 、 吐 、 重 者 1 ] 呕 严 出现 意 识 丧 失 和 神 经 功 能 障 碍 。颅 内动 脉 瘤 以往 均 采 取 手 术
夹 闭 治 疗 。介 入栓 塞 治 疗 是 一 种 安 全 有 效 的 微 创 治 疗 方 法 ,
室 保 持 安 静 。 给予 富含 维 生 素 、 维 素 、 烂 易 消 化 的半 流 质 纤 软 饮 食 , 持 大 便 通 畅 , 要 时 使 用 缓 泻 剂 。 嘱 患 者 勿 用 力 咳 保 必 嗽 、 喷嚏 、 便 , 防感 冒。 打 排 预 2 4 术前 准备 . 术 前 完 善 各 项 检 查 及 检 验 项 目 , 助 病 人 练 协 习术 侧 肢 体 伸 直 制 动 、 上 练 习大 小 便 , 前 i 时 做 好 皮 肤 床 术 小 准备 , 备会 阴 部 、 侧 腹 股 沟 、 腿 上 1 3处 皮 肤 。术 前 禁 食 双 大 / 6 , 人 接 入 D A 室 后 麻 醉 后 予 留置 导 尿 管 。 ~8h 病 S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概述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病情危重,治疗难度较大。
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栓塞治疗。
其中,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具有侵入性小、恢复快等优点。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降低患者的痛苦。
护理措施1. 术前准备在治疗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工作,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具体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情况。
•为患者介绍治疗程序,并告知其治疗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接受抽血等常规化验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恐惧和紧张情绪。
2.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具体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确保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对患者进行麻醉和止痛治疗,缓解其痛苦。
•防止患者出现血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为患者安装退血装置等相关设备。
•监测治疗过程中的放射线剂量,保障医疗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3. 治疗后的护理治疗结束后,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对其进行安全、平稳的转运。
具体包括:•对患者进行麻醉解除和止痛处理,控制其疼痛。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出现的任何不适症状。
•进行必要的护理,如敷凉毛巾、适度按摩等,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后续治疗:对于治疗后的患者,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后续的治疗计划,并定期进行复查。
注意事项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确认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和药品,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管。
•注意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其病情和需求,充分尊重患者的权益。
•治疗结束后,对医院设备和工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的临床护理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的临床护理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1]。
动脉瘤破裂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表现出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进而不可逆/可逆影响患者部分颅内组织的功能。
部分患者是由于脑血管痉挛、闭塞或因动脉瘤压迫周围组织造成,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
其一旦发生,如不及时救治,致残及死亡率极高[2]。
早期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经股动脉穿刺行介人栓塞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我科自2016-03至2016-08月共收治了3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对其行弹簧圈介人栓塞术,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 2016年3月- 2016 年8月收治的3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 例,平均年龄55.6岁(41-72)。
,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提示: 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13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基底动脉瘤3例。
其中择期手术患者为25例,急诊手术患者为13例;伴有颅高压症状的为20例,无明显症状者18例;CT/MRI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后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1.2 患者筛选全脑血管造影提示颅内血管破裂与当前临床症状有相关性;既往无明显出血性疾病史;能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完善胸透、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各项术前检查项目,无明显的手术禁忌症。
1.3 方法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在全麻状态下,气管插管下手术,术前、术中持续微量泵静脉输入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术中全身肝素化。
经皮股动脉穿刺引入6F血管鞘,经鞘管引入VER135导管,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大小,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在DSA监视下,借助微导管放入动脉瘤腔内,直至动脉瘤不显影。
术毕拔出导管,压迫止血,并加压包扎。
2 临床护理2.1 常规护理术前相关检查及备皮:急诊患者术前完善血常规及凝血检查,同时行双侧腹股沟区、会阴部及大腿上1/3处备皮;术前用药:术前30min予以苯巴比妥钠、阿托品、地塞米松及尼莫地平等扩张血,防治术中并发症;患者耐受评估:术前完善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以便正确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生命体征监测:应用心电监护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时刻注意瞳孔、血氧饱和度及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血压的调整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同时血压的骤变,往往也提示了病情的变化;术后注意制动:术后绝对卧床休息一周,限制体力活动3-4周,防止弹簧圈栓子移位;术侧肢体监测:术侧肢体制动24h,保持下肢伸直位,禁止屈曲,保持髋关节伸直,防止穿刺部位发生血肿,穿刺部位一般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下肢血栓监测: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有无减弱或消失,同时观察术侧足部及指端皮肤温度、颜色及有无疼痛、感觉障碍并与健侧肢体对比,如出现肢体苍白,小腿剧烈疼痛或麻木,皮肤温度下降,则提示有动脉栓塞可能。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的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大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
正确及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目前临床上采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具有创伤小、预后好、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各不相同,动脉瘤破裂后血管痉挛等因素,使血管内栓塞术围术期内仍会发生较高并发症[1],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和血压的监测等,可使并发症减少,利于患者康复。
我科2013年1月至12月成功完成动脉瘤栓塞术15例,随访6个月,均预后良好,现就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01~2013-12 本院住院的15例动脉瘤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28-73岁;未破裂12例,已破裂3例,有头痛者11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恶心、呕吐3例。
所有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
1.2 护理1.2.1 全麻术后护理全部患者均在全麻、经口气管插管下行栓塞术,术毕返回本科监护室复苏,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去枕平卧6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心电、指脉氧、血压、呼吸变化,尤其是患者准备苏醒时,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血压的变化可引起脑灌注流量改变,从而诱发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痉挛[2]。
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因人而异,一般1-3小时后清醒,做好撤机前的评估,用程序化撤机方法撤机拔管,并给予低流量吸氧,防止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
6小时后床头抬高15~3O°,可给予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饮水,前4小时饮水800-1200ml,保证充足尿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1.2.2 心理护理因术后进入监护室,无亲人在身旁,卧床期间一切生活护理必须由他人协助,如进食、排泄、床上擦浴,使病人暴露了一些隐私,降低了尊严和自身的能力空间,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病人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常有恐惧、害怕紧张心理。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护理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护理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64-01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可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85%。
弹簧圈栓塞术可有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89例,经过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共收治89例动脉瘤患者,对其进行了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其中男56例,女43例。
年龄27.8-56.2岁。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影像学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1.2 方法取仰卧位,全麻后经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置于病变侧的颈内动脉内。
造影显示动脉瘤的全貌,并找出显示动脉瘤的最佳位置。
测量动脉瘤的大小,瘤颈于载瘤之间的距离,然后将微导管经导引导管送入动脉瘤内,按照预先测量好的大小送入弹簧圈,直到动脉瘤填满为止。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沟通,多与病人交谈,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
详细介绍该手术的。
颅内动脉瘤水解弹簧圈栓塞术的护理

国实用 神经疾病杂志 20 年 1 月第 1 卷第 7 C i sJunl f ata ! 07 o o 期 hn e ora o e rccl ! i !
塑Q! ! ! ! !
: :Leabharlann !儿 出现兴奋症状者 常规 用苯 巴比妥针镇静 、 防惊厥 。护理 上 预 取 头 高 侧 卧 位 ( 5~ 3 。, 作 尽 量 集 中进 行 , 量 少 移 动 患 1。 0) 操 尽 儿 , 种 噪声 的 不 良刺 激 都 会 引 起 患 儿 惊 跳 或 抽 动 , 用 少 许 各 可 棉 球 塞 住 双 侧 耳 孔 。 观 察 记 录 抽 搐 发 作 的 部 位 、 数 、 续 时 次 持 间及伴随症状 ; 重惊厥者往往伴有意 识障碍 、 阵挛 或强直 , 严 肌 对 这 类 患 儿 要 保 证 气 道 通 畅 给予 持续 吸 氧 , 止 发 生 窒 息 。正 防
监 测 血 氧 饱 和 度 及 酸 碱 度 , 解 质 及 血 糖 等 。根 据 检 验 结 果 及 电 时纠酸 , 补充 电解质 , 维持血糖稳定 , 降低 因酸中毒及 电解 质紊 乱而造成的病死率 。 2 9 喂 养 常 规 洗 胃 , 控 制 HI 患 儿 并 发 呕 吐 , 尽 早 开 . 可 E 为 奶 创造 条 件 , 时 可 防 止 反 流 引 起 再 次 窒 息 。 同 。 窒 息 儿 酌 情 延 迟 开 奶 时 间 , 无 吸 吮 或 吞 咽 反射 的 患 儿 , 禁 食 , 静 脉 营 对 暂 予 养 。病 情好 转 或 稳 定 后 , 鼻 饲 喂奶 , 少 量 开 始 , 渐增 加 奶 予 从 逐 量 。喂 奶 后 严 密 观察 患儿 的 面 色 、 率 、 张 力 , 止 呕 吐 和 窒 心 肌 防 息 。本 组 病 例 有 7例 曾 予 鼻 饲 , 1 出 现 呕 吐 , 1例 2例 因 奶 液 反 流 致 面 色 口唇 发 绀 , 及 时 拍 背 吸痰 、 氧 后 好 转 。 经 吸 2 1 加 强 基 础 护理 及 心 理 护 理 治 疗 操 作 时 严 格 无 菌 操 作 , .O 防止 交 叉 感 染 。 病 室 1 2次 / ~ d动 态 三 氧 消 毒 机 消 毒 , 制 探 限 视 人 员 , 作 人 员 勤 洗 手 , 须 加 强 口腔 、 肤 、 部 、 部 的 护 工 必 皮 脐 臀 理, 防止 损 伤 和 感 染 。 患 儿 父 母 的负 性 情 绪 不 仅 会 影 响 患 儿 的 照 顾 质 量 , 且 会 影 响 其 对 患 儿 疾 病 和 治 疗 的 态 度 , 而 影 响 而 进 患 儿 的康 复 和 生 存 质 量 0 ”。因 此 , 予 家 属 希 望 和 信 心 。本 给 组病例有 9 因经济 困难 自动 出院外 , 例 其余均 能配 合治疗 。
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性及术 中需要 的配合 , 以解 除恐惧 心理 , 促使其积极 配合 治疗 。 患者术前绝对 卧床 , 避免一切不 良刺 激 , 保持室 内通风 , 暖适 冷 宜, 防止着凉 。随时观察生命体 征及 意识的变化 , 理饮食 , 合 保 持大便通 畅。 物 品准备 : 脑血管造 影用 品 I 、 引导 管 、 套 指 微导 管 、 微弹
■ 组国爨窳
患 者体 温 、 托品化 状况 、 阿 时间 、 尿量 、 尿液颜 色 , 因患者人 病 房 时 血压 由 108 m 降至 9 / g 另 开静 脉通道 , 2 /0m Hg 06 mm H , 0 静 脉注射低 分子右旋糖 酐 , 补平衡盐溶 液 , 加%甘露 醇预 防 输 脑 水肿 , 防性抗 感染治疗 , 6 预 每 胃 1 , 50 0m 观 h洗 次 约 0 L,
带加压 l 4h 避 免屈髋 , 2 2 , h 穿刺点沙 袋压迫 4h 6h 穿刺侧  ̄ , 肢体 平伸并 制动 6h 1 , 观察 局部有 无渗血 及血肿 , ~ 2h 并 密切
观察穿刺侧肢体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 设 置专 人看护 , 给予 持续低 流量吸氧 , 持呼吸道 通畅及 保
防止 呕吐物误 吸入 呼吸道 , 清醒后床头 抬高 1 。一 O 5 3 。利 于颅
3 例动脉瘤 9% 塞成 功 , 9 0栓 手术后恢复 良好 , 死亡 1 , 例 余
患者术后 2 出院。 周
3 护 理
31 术前护理 .
对意识 清的患者要 详细讲解手 术的必要
内静脉 回流防止脑水肿 。 术后患者全身肝素化处于高凝状态应 给予 下肢 腓肠 肌处环形按摩 ,力 度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 , 以 防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清醒患者应鼓励 多饮水 以增加造影
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 出血 , 中 2 其 5例患 者 到达介 入室时均有不同意识障碍 , 其余均意识清
醒。
好护理 。并且观 察生 命体 征 , 意识 状态 , 瞳孔及肢体活动变化 , 如患者 突然 出现 头
治疗 方法 : 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插管 下进 行栓塞 , 全程肝素化 , 穿刺股动脉 , 先
观 察 患 者 是 否 有 躁 动 的情 况 , 旦 出 现 躁 一 动 立 即配 合 麻 醉 师 进 行 麻 醉 药 物 的调 整 ,
d i1 . 9 9 j i n 0 7 —64 . 0 o: 0 3 6/. s .10 s 1x 2 1 1
2 2 6. 92
自己 会 留 有 后 遗 症 , 期 卧 床 , 瘫 , 长 偏 失 语 , 顾 虑 重 重 , 因 护 士应 耐 心 、 致 对 而 此 细
腔, 直接刺激血管或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
血 管 收 缩 物 质 刺 激 血 管 , 产 生 血 管 痉 可
6 7岁 , 临床主要症状 多 由动脉瘤 出血 ,
瘤体压迫或者 动脉痉挛造成 , 主要表现 为 头痛 、 恶心 、 吐或神经功能障碍 , 呕 意识状
态改 变 等 , 前 经 头 颅 C 术 T检 查 ,5例 是 3
理 : 内 动脉 瘤 破 裂 、 液 流 人 蛛 网 膜 下 颅 血
般 护 理 : 免 诱 发 动 脉 瘤 破 裂 因此 避
在待手术 期 间应 绝对 卧 床休 息 , 保持 安 静, 减少探视 , 免患者情绪激 动 , 避 保持血 压平稳 , 严密监 测血压 , 医嘱应 用 扩张 按 血管药 物和尼莫 通 1— m 2 小时 , 用静脉
弹簧 圈介入 治疗 颅 内动脉 瘤 的 护理 体会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颅 内动 脉 瘤 弹 簧 圈栓 塞 术 患 者 的 围手 术 期 护 理
王 丽春 , 钟郁 鸿 , 张
[ 关键词] 颅 内动脉瘤 ; 弹簧圈栓塞术 ; 围手术期 护理 [ 中国图书资料分 类号 ] R 4 7 3 . 7 3 [ 文献标志码] B [ 文章编号 】 1 6 7 2— 2 8 7 6 ( 2 0 1 4) 0 1—0 1 0 2— 0 2
国农 村 卫 生 , 2 0 1 2, 2 2 ( 4 3 ) : 1 8 6 — 1 8 7 .
可对高龄耳鼻喉疾病 患者 心理产生 较大刺激 , 使患者产 生紧 张、 焦虑情绪 。高龄患者在手术前往往会 担心手术失败 或者 手术对 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因此 , 有必要 对这类患 者实施有 针对性 的心理护理 J , 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 本 文中对所有患者均 实施 常规耳 鼻喉 科手 术护理 及心
[ 3 ] 李 梦云. 人 性化 护 理在 耳鼻 喉 手术 患 者 中的 l 临床 应 用分 析 [ J ] . 大家健康 , 2 0 1 3 , 7 ( 6 ) : 1 3 0 — 1 3 1 . 3 讨 论 [ 4 ] 李九月. 耳鼻喉科术 后并发疼 痛的 临床护理 体会 [ J ] . 贵阳中
部位备皮 , 留置导尿 管 , 术 前 禁 饮 食 4— 6 h, 在 左下 肢建立 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 。 2 术 中护 理
广泛 , 其 主要特点在于微创性 , 在股动脉 穿刺置入导 管 , 利用
人体正常的血管通道到达动脉瘤腔 , 经 微 导 管 置 人 各 种 微 弹 簧圈对动脉瘤腔进行 填塞 , 从 而达 到永久 封闭 动脉瘤 腔 , 避
( ±s ) 表示计量资料 , 护理前后 比较采 用 t 检验 , P≤O . 0 5 表示 差异 具有 统计 学意义。
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经验。
方法对26例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术后给与镇静、镇咳、通便、控制血压、心理护理及充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严格抗凝及穿刺部位的护理。
结果 26例介入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前无法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有可能得到根治,有效的手术期护理配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护理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据统计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一年内再出血率为16%,以后每年递增0.9%,因此,应根据颅内动脉瘤易出现多次反复出血特点及早采取治疗[2]。
我们有3例脑动脉瘤在介入治疗前再出血死亡。
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其特点是:不影响其周围的结构,病人痛苦少,对病人侵袭性小,恢复快,病人乐于接受,死亡率和致残率低,完全可以与传统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相媲美。
并能解决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能将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治疗手段[3]我院于2008年6月至2012年1月,应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女14例,男12例,年龄在43—60岁。
26例均以突然头痛发病,2例有动眼神经麻痹,CT检查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有侧脑室积血,入院到脑血管造影检查时间为1天—25天,Hunt—Hess分级26例均为Ⅰ—Ⅱ。
动脉瘤部位和大小,前交通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10例2mm×3mm,6例4mm×5mm,6例5mm×6mm,4例10×15mm。
1.2 栓塞材料与方法材料微导管Echelon-14,微导丝X-pedion-14,微弹簧圈Sapphire,电解脱簧圈(GDC)方法全麻穿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动脉入路,微导管在微导丝辅助下送入动脉瘤腔中,将微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中解脱。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的护理标签: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护理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病变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出现的脑血管瘤样突起[1],这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的健康,蛛网膜下腔出血是AN破裂的常见表现。
85%的患者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AN破裂出血后办法很多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与急性脑积水,这些疾病都严重威胁的患者的生命,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3],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夹闭破裂血管和对血管进行栓塞。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适应证越来越广,该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效果也更加理想。
有数据表明,该方法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小于手术夹闭破裂血管,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弹簧圈栓塞是大部分动脉瘤治疗的理想方法,因此及时、准确地早期治疗动脉瘤尤为重要。
笔者所在科室2009年3月-2012年3月对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该方法进行血管内栓塞的治疗,取得理想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5例,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23~62岁,平均33.5岁。
这些患者均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
25例患者均采用可脱性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1.2 手术配合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给予全麻,并经全身肝素化抗凝后,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大概1/2~1/3处,通过微导管超选择造影技术,明确微导管是否进入瘤腔内,明确瘤的大小、形状、颈/体比等基本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微弹簧圈行栓塞术,或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有的患者两个都用。
术中了解栓塞情况,直至完全栓塞动脉瘤,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等。
2 结果25例动脉瘤100%栓塞。
随访3~12个月,弹簧圈均在原位。
25例患者经DSA复查,动脉瘤栓塞情况出现,瘤体造影剂无显影出现。
电解脱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护理

生动 脉 瘤破 裂再 出血 l 、 刺 点 血 肿 1 例 穿 例 。经 对 症 处 理 1 2例 均 痊 愈 。 结 论 : 颅
护理。早期鼻饲可降低 胃酸 , 避免消化道 出血 。保持呼 吸通畅 , 止吸人性 肺炎 。 防 因术后感染高热可增加 脑耗氧量 , 使代谢
等, 给予去枕平 卧位 , 续鼻导 管低 流量 持
吸氧 , 录 2 记 4小 时 出 入 量 和 引 流 量 等 。 昏迷 病 人 在 此 基 础 上 , 按 昏迷 病人 常 规 要
易发生静脉炎 , 故必须与另一组液体 同时
滴注 。③做好术后血压监测 , 因脑动脉瘤 C C术后 血压 的变化可引起脑 血流灌 注 D
生命 体征 的监护 : 术后严密监测意识
状态 、 孔 、 吸 、 瞳 呼 血压 、 心率 、 氧饱 和 度 血
压的变 化, 避免 与钙离子拮抗 剂合 用 , 以 免血压下 降太低 。由于该药单 独输注 时
栓栓塞。要根据血压来调节输注速度 , 并
避免单独输注尼 莫地平 而导致静脉 炎的
发 生 。结 果 :2例 行 G C 栓 塞 术 后 , 1 D 发
增 加 以致 脑 水 肿进 一 步加 重 , 故应 采 取 适
内动脉 瘤患者行 G C栓 塞 术, D 具有 创伤
小、 全 性 高、 效 佳 、 苦 少 等优 点 , 安 疗 痛 可 明显提 高 患者 生命 质 量 。
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每 1 5分钟测量 1
次, 维持 收 缩 压 在 10~10 H 。要 平 1 4 mm g
塞治 疗 在 颅 内动 脉 瘤 的 广泛 应 用 , 动 脉 使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护理配合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护理配合[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12例颅内动脉瘤的护理配合。
方法: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等,术中加强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变化,术后防治并发症。
结果:术后11例动脉瘤完全栓塞,1例95%栓塞,效果良好。
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护理配合默契,术后治疗各种并发症,做到系统性的护理对手术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关键词]栓塞;治疗性;护理;颅内动脉瘤;介入性;电解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随时威胁患者生命。
自2007年起我院介入放射科采用电解脱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均获得成功。
我们认为良好的护理与配合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1.一般资料自2007年4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6-57岁,平均35岁,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在出血72小时内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所有病例均在1个月内施行介入栓塞治疗。
2.手术过程简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常规消毒铺巾,经右股动脉穿刺入路,置入导引导管,然后插入微导管至动脉瘤,将铂金弹簧圈送至动脉瘤腔内,经电解脱铂金弹簧圈,根据瘤腔大小置入弹簧圈数枚,直至瘤腔被栓塞,透视下缓慢撤出输送微导管。
3.护理3.1术前心理护理:通常患者本人及家属都会有紧张心理,担心手术是否能成功,担心手术产生的昂贵费用,担心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和风险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通过鼓励、启发、劝导、消除顾虑等精神支持疗法使其增加信心,主动配合工作。
3.2术前常规准备: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胸部dr、心电图、出凝血时间等;术前6小时禁食,腹股沟区备皮,保留导尿;术前30分钟肌注安定及654-2各10mg;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平卧保持气道通畅,固定头部,固定四肢并用22g套管针开放静脉通路。
3.3药品及器材准备:多功能麻醉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引器、氧气、各种规格注射器、介入手术包、生理盐水、肝素钠、非离子型碘造影剂、20%甘露醇、激素、血管扩张剂、降压药、鱼精蛋白等。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手术配合及护理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手术配合及护理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手术的术前访视、手术配合和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重点介绍介入护士在手术中的配合和护理方法。
结果术78例患者栓塞成功76例。
中动脉瘤破裂3例,经快速栓塞、中和肝素、降低血压后成功止血,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重度脑血管痉挛11例在泵入或加大尼莫同泵入速度(2.5~5 mL/h)后9例栓塞成功,另2例未成功改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术后脑梗塞7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
结论介入术中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和细致护理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标签:弹簧圈;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并发症;配合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发生率为0.2%~7.9%[1],严重威胁人的生命。
有研究认为,大约有80%颅内动脉瘤患者可以进行介入栓塞治疗[2]。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将动脉瘤完全闭塞,杜绝动脉瘤破裂出血又能保留载瘤动脉正常供血。
作者总结了本院自2010年4月~2013年11月介入栓塞78例颅内动脉瘤的术中配合和护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8例,男32例,女46例。
年龄37~78岁。
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伴动眼神经麻痹5例、癫痫3例。
所有患者经头部DSA、CTA或MR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31例,前交通动脉瘤20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基底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其中有4例为多发颅内动脉瘤。
1.2方法患者诊断明确后均请华西附一院介入专家和本院神经介入医师共同在本院介入室择期手术。
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肝素化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全脑DSA和GDC栓塞术。
2结果78例患者中栓塞成功76例。
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经快速栓塞、中和肝素、降低血压后成功止血,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重度脑血管痉挛11例,在泵入或加大尼莫同泵入速度(2.5~5 mL/h)后9例栓塞成功,另2例未成功改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护理管理探讨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护理管理探讨颅内动脉瘤是指位于颅腔内的动脉瘤,其破裂会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非手术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股动脉插管将导管引入脑动脉,并在瘤出现的部位放置金属线圈、支架等物质,堵塞动脉瘤出口,防止瘤体破裂。
但是,这个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管理,以确保患者手术后的安全与康复。
因此,本文将围绕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探讨患者的护理管理。
一、前期准备1.术前情况评估:护士需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及手术前用药、血液化验完毕、大便干净等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并记录在病历中。
2.术前指导:护士需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危险性、并告知合并症及注意事项,以及了解患者的担心和疑虑,进行疏导,增加患者的信心。
3.心理护理:对于对手术有恐惧的患者,护士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在增加患者信心的同时也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物品准备:按照手术规范,环境干净整洁,必要的药品和设备准备妥当。
二、手术操作1.术中监护:护士应配合医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2.药品管理:根据医生的指令,按时、正确给予药物,保证患者的情况稳定。
3.卫生护理:护士要做好术区和周边的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护患者免受术中感染。
4.协作配合:与手术室其他成员及时协同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三、手术后处理1.观察观察: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记录。
2.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指示,及时、正确地给予药物,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过敏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医生。
3.休息保证:手术后多数患者需要休息,护士需要妥善安排患者的休息并帮助患者完成基本生活起居。
4.合理饮食:根据医生的指示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做出合理的饮食安排,确保营养。
5.并发症防控: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或其他并发症,及时治疗并报告医生。
四、出院后指导1.在出院前,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后注意事项,如休息、饮食、用药等。
颅内动脉瘤造影后行弹簧圈栓塞术27例围术期护理

要调至最小 , 使用时也要慢慢从小调大, 光源线用后要无角度
盘旋放置 , 切忌折叠 或扭 曲 , 以免 损坏 光导 纤维 , 电切 镜应 单 独放置 , 避免碰撞 , 损坏。
4 讨论
总之对于该类手 术 患者不 仅需 要 医生精湛 的技 术 , 而且 麻 醉
医生 以及护士 的精 心配合也 是密 不可少 的, l 0例 患者手 术顺 利, 均无任何并发症 。 参 考 文 献
患者 的护理[ J ] . 当代 护士( 中旬刊 ) , 2 0 0 7 ( 8 ) : 2 2— 2 4 .
[ 4 ] 吕厚 山. 现代人工关节外科 学[ M] . 北 京: 人 民卫生 出版
社。 2 0 0 6 : 3 5 .
术后要避免患肢关节伸直内收, 髋关节屈 曲不 能超过 9 o℃ , 保 持外 展 4 5℃ , 中立 位。而膀胱截石位是 前列腺 电切 的常用体
中华 骨 科 杂 志 , 2 0 0 4, 2 4 ( 8 ) : 5 0 9— 5 1 2 .
[ 3 ] 范晓玲 , 李润兰. 经尿 道前 列腺 等 离子双极 汽化 电切 术
是髋 关节脱位 , 发 生率 为 0 . 1 2 % 一6 . 1 2 %E 4 ] 。髋关 节脱位 的
原因与手术类型 、 手术方法 、 体位 以及 不当 的搬 动等有关 , 因此
[ 1 ] P e i c h O, S c h n e e d e P , Z e e k D, e t a 1 . E x — V i v o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h e h a e mo s t a t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s t a n d a r d t r a n s u r e t h r a l r e s e c t i o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
护理配合
摘要:脑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异常扩张导致的瘤状病变,0.2%~7.9%的患者
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了病残病死率[1]。
据报道[2],脑动脉瘤病残率高
达50%左右,病死率仅次于脑梗死与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目
前弹簧圈栓塞治疗仍为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但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难以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等复杂的脑动脉瘤,且复发率高,存在一定局限性。
有学者指出[3],当血流能够通过的支架网孔面积与支架金属网格所围成的菱形
面积之比值小于0.6时,可使流经支架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衰减,促进血栓形成,
减少预后复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因血流冲击、动
脉壁薄弱引起,确诊后需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威胁患者术
后生命。
本次研究选取78例行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探
究重症护理配合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内
动脉瘤,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符合手术治疗相关指征,签署知情
同意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手术禁忌症、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
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常
规组和干预组,各39例。
常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9:20,年龄25-70岁,平均
年龄(50.12±5.70)岁,Hunt-Hess分级:Ⅳ级、V级分别有28例、11例;干预
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8:21,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0.10±5.60)岁,Hunt-
Hess分级:Ⅳ级、V级分别有27例、12例;两组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基线资
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择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术
后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环境护理,调节适应温
湿度,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绝对卧床休息1天,适当抬高床头,促进静脉回流,
防止脑水肿,针对患者心理需求施加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负面情绪。
在常规护
理基础上对干预组患者施加重症护理干预,具体为:①预防出血。
术后叮嘱患者
保持平卧24小时,穿刺肢体保持伸直、制动,不可随意屈曲,防止穿刺处出血。
对患者进行合理心理疏导,保挣隋绪稳定,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加强血
压控制,针对颅内压上升进行颅内出血预防,当患者出现剧烈头痛、Cushing反应,及时干预。
对于清醒患者腰部注意观察是否有腰背痛,腹胀,失血性休克等,及时干预防止腹膜后血肿。
②预防血栓、梗死。
支架为异物,可引起患者血管内
膜过度增生,引发血栓,甚至脑梗死。
因此术后护理人员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
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泵人尼莫地平,减少支架再狭窄发生。
密切
观察患者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定期CT检查,及时发现血栓症状,
采取溶栓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前3d常规给予抗血小
板药物。
接受全麻气管插管,股动脉穿刺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大小、
形状、部位、指向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并测量动脉瘤大小及瘤颈宽度。
放
置指引导管,取适宜型号的Neuroform自膨胀支架,以半释放技术逐渐释放,支
架释放位置根据输送导管头端标志判断,至动脉瘤颈附近停止释放。
支架保护下
选择弹簧圈逐渐依次填塞动脉瘤,直至瘤腔被致密填塞,再对支架完全释放,若
弹簧圈所遇阻力较大可终止栓塞。
血管造影复查证实弹簧圈位于动脉瘤腔内后,
以电解的方式释放弹簧圈。
术毕拔除导管鞘,采用血管封堵器闭合股动脉。
1.3.2对照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全麻,术中全身肝素化,经右侧股
动脉将导引导管(6F)置入动脉鞘,实施造影,通过微导丝导引在路图显示下超选
动脉瘤腔,调整微导管头端,使其置于动脉瘤腔内的近端1/3处,根据动脉瘤的
大小和形态选择合适规格的弹簧圈填塞动脉瘤。
1.4观察指标与标准 (1)术后6个月行血管造影,比较两组栓塞效果。
完全栓塞:瘤颈、瘤体不显影,栓塞程度100%;次全栓塞:血管造影显示仍有部
分对比剂可进入瘤体或瘤颈,栓塞程度为80%~95%:部分栓塞:大部分瘤体显影,栓塞程度不足80%[5]。
(2)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BD评估两组手术前
及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6]。
(3)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4)术后1年,
统计两组复发率。
1.5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术后,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
(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对比[x±s,例]
组别常规组(n=39) 干预组(n=39) t值 P值
生理功能32.25±5.1535.46±3.67 3.1700 0.0022
社会功能36.80±360 40.22±4.30 3.8084 0.0003
情感功能34.45±5.4538.78±3.80 4.0700 0.0001
躯体疾病31.67±3.539.57±3.78 9.4996 0.0000
生理职能24.15±3.25 30.43±4.32 7.2546 0.0000
精神健康14.02±2.80 20.56±3.36 9.3381 0.0000
一般状况26.46±3.62 32.67±4.28 6.9183 0.0000
精力35.67±4.77
40.57±4.26 4.7848 0.0000
3讨论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脑动脉瘤首选治疗方案。
但部分脑动脉瘤患者瘤颈较宽,仅采用弹簧圈栓塞,存在弹簧圈脱出或移位风险,无法达到完全栓塞效果,且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分支血管或载瘤动脉闭塞等严重并发症,不利于预后康复m。
张扬等[8]学者研究指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可弥补单纯弹簧圈栓塞的不足,扩大适用范围,提高致密栓塞率,保护载瘤动脉,且术后复发率仅为5.71%。
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需进行三维成像检查,测量患者载瘤动脉近远端直径,依据所测直径选取适宜大小的支架,一般有效长度需超过瘤颈宽度,释放后支架两端至少超过动脉瘤颈;(2)依据载瘤动脉三维图像适当塑形支架导丝,使支架导丝顺应载瘤动脉弯度,避免支架导丝刺破血管壁;(3)术后密切关注患者血小板变化及血栓形成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征象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脑动脉瘤患者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明陶,冯政哲,方亦斌,等,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瘸的Meta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1):17-24
[2]龚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JJ.医疗装备,2017,30(20):73-74
[3]冀方愿,宋英,杨新健.LVIS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J].LIJ东医药,2017,57(11):1-3
[4]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IJ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93(11}3093-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