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2019-07-29 10:13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二〇一九年四月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评价原则 (3)5 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 (3)5.1工作目的 (3)5.2工作内容 (4)5.3工作流程 (5)6 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 (5)第二部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7)一、单要素评价 (7)7 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7)7.1生态重要性评价 (7)7.1.1技术方法 (7)7.1.2生态重要性分级 (8)7.2生态敏感性评价 (9)7.2.1技术方法 (9)7.2.2生态敏感性分级 (10)8 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0)8.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1)8.2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9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10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4)10.1农业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5)10.2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6)二、集成评价 (16)11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16)12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13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第三部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9)14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9)14.1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19)14.2评价方法 (19)15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 (20)15.1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20)15.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0)16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24)16.1建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24)16.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4)17 文态空间评价 (30)附录A 综合分析 (34)A.1 资源环境禀赋分析 (34)A.2 承载能力限制性因素解析 (34)A.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34)A.4 国土空间开发潜力分析 (35)A.5 风险识别及应对 (35)附录B 成果要求 (37)B.1 报告提纲(供参考) (37)B.2 图件和矢量数据 (38)附录C 空间分析方法 (41)C.1 属性值数值化参考 (41)C.2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Anselin Local Moran's I) (41) C.3 热点分析(Getis-Ord Gi*) (42)附录D 土壤质地分级 (44)附录E 基础数据 (45)第一部分总则1范围本指南给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基础条款、技术方法和要求。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
附录 A 省级本底评价方法............... ..................... ..... ........ ..........口
A.I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 ......…. ..... ................…................... .... 12 A.2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 ... ..... ....... ...................... .... 18
.................………….... . ... .... .. ..….... . ....... . .. ......... . . .. 1 2 术语和定义 .....….......….......…... . ...….......…............ ... .. ......... . ... . 1 3 评价目标..... .....…... .... .... ...... ... .. . .... . . ................ . ... .............. . ...... 1 4 评价原则............. . ..... ... . . ... ............. . . . ..…….........….......…........ . . 2 5 工作流程…. .. .. .................….. . ...................…... .. ... ......……......... . 3 5 . 1 工作准备...... . ...…. .. ....….......…. .. ... ........ ................... ... . .... .......... 4 5.2 本底评价.... ..... . . ....….... . ............…··· ·· ··…. . .....….......…......... ...... . 4 5.3 综合分析................ ....... . ..................... .. ........... ..... ... . ........ . ........ 7 6 成果要求.... . ...... ....….......…............................ . . .. ................... ... . 9 7 成果应用. .............. ................. ... ............................... .... ............ . 9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选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计算
3. 成果提交阶段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是划定区域生 态安全底线和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3.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数据准备; 专家咨询; 实地调研
2. 工作阶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3. 成果提交阶段
6.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 3.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4. 土地资源水承载力 5.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6. 土地资源灾害承载力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2. 工作阶段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经历了“生态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 展过程。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土地资源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规划师杂志社2019/7/24空间规划类术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双评价“(简称)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个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指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承载水平。

是判断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相对客观的评价,目的在于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1)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国家提出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基础和重建工作的前提。

此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后来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规划中都得到了应用, 而且被逐步被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所重视。

(2)2010年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3)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等具体要求。

(4)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受到高度重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A3.1城镇建设不适宜区 A3.2结果校验 A4.1农业生产承载规模 A4.2城镇建设承载规模
A1.1.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 A1.1.2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 A1.1.3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 A1.1.4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 A1.1.5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
A.4.1.1耕地承载规模 A.4.1.2牲畜承载规模 A.4.1.3渔业承载规模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表格 图件 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
A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A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A3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A4承载规模评价
A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A1.2生态脆弱性 A1.3结果集成校验
A2.1种植业生产适宜性 A2.2畜牧业生产适宜性 A2.3渔业生产适宜性 A2.4结果校验
A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A1.1.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
A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A1.1.2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
A1.1.3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
A1.1.4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
A1.1.5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
A1.2生态脆弱性
A1.3结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一)评价的必要性(二)起源与发展(三)基本概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和环境染物排放量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评价的基础是资源最大可开发阈值、自然环境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的确定。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是指通过对资源环境超载状况的监测和评价,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诊断和预判,为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限制性措施奠定基础。

考虑到有些资源类型、环境要素的阈值难以确定,可以通过监测超过阈值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来预警承载能力超载程度。

图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国土空间的关系图3-2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国土空间的关系(五)地位和作用图3-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地位和作用(六)研究视角(七)计算方法和评价模型计算方法和评价模型的发展趋势:从定性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单一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

(八)技术路线图3-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路线图二、陆域评价(一)基础评价1、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1)概念在一定时空尺度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区域土地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国土开发规模和强度。

土地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土地资源条件对人口聚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2)评价程序图3-5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程序图(3)评价因子根据构成要素对土地建设开发的限制程度,确定强限制因子与较强限制因子。

具体如下: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1)概念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来水情况、工况条件、用水需求等因素,水资源承载经济社会的最大负荷。

(2)评价指标采用满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包括用水总量和地下水供水量)作为评价指标。

通过对比用水总量、地下水供水量和水质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的控制指标,并考虑地下水超采情况进行评价。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二〇一九年四月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评价原则 (3)5 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 (3)5.1工作目的 (3)5.2工作内容 (4)5.3工作流程 (5)6 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 (5)第二部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7)一、单要素评价 (7)7 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7)7.1生态重要性评价 (7)7.1.1技术方法 (7)7.1.2生态重要性分级 (8)7.2生态敏感性评价 (9)7.2.1技术方法 (9)7.2.2生态敏感性分级 (10)8 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0)8.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1)8.2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9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10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4)10.1农业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5)10.2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6)二、集成评价 (16)11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16)12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13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第三部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9)14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9)14.1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19)14.2评价方法 (19)15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 (20)15.1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20)15.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0)16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24)16.1建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24)16.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4)17 文态空间评价 (30)附录A 综合分析 (34)A.1 资源环境禀赋分析 (34)A.2 承载能力限制性因素解析 (34)A.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34)A.4 国土空间开发潜力分析 (35)A.5 风险识别及应对 (35)附录B 成果要求 (37)B.1 报告提纲(供参考) (37)B.2 图件和矢量数据 (38)附录C 空间分析方法 (41)C.1 属性值数值化参考 (41)C.2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Anselin Local Moran's I) (41)C.3 热点分析(Getis-Ord Gi*) (42)附录D 土壤质地分级 (44)附录E 基础数据 (45)第一部分总则1范围本指南给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基础条款、技术方法和要求。

双评价技术指南

双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2019年1月18日前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

按中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为确保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流程、单项评价及指标算法、集成评价与综合方法等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总则、陆域双评价、海域双评价、陆海统筹、附则5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

目录前言 (1)1 总则 (1)1.1基本概念 (1)1.2评价原则 (1)1.3技术流程 (2)2 陆域双评价 (4)2.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4)2.1.1单要素评价 (4)2.1.2 集成评价 (25)2.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30)2.2.1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30)2.2.2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33)3 海域双评价 (44)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44)3.1.1单要素评价 (44)3.1.2集成评价 (54)3.2海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7)3.2.1渔业资源利用适宜性评价 (57)3.2.2港口航运用海适宜性评价 (61)3.2.3工业利用用海适宜性评价 (64)4 陆海统筹 (69)5 附则 (70)5.1基础数据获取 (70)5.2适用范围 (72)附录 (74)1 总则1.1基本概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摘要: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和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对保障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独立评价且有各自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文以河南省鹤壁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 8 个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多因子综合权重叠加模型及GIS技术对土地做出适宜性分析,得到该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研判未来变化趋势和重大风险,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应对策略,更好的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1、评价区域概况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变化,西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地、东部平原和东南部泊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5.2%、29.6%、52.8%、2.4%。

土地利用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土地总面积2140.44平方公里,类型多样,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均有分布。

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淇河、卫河、羑河、汤河等,拥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和盘石头水库、夺丰水库等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在保障和调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全市水资源短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853万m3,人均水资源量216m3,仅为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8.4%。

2020年全市总人口156.60万人,城镇化率60.98%,地区生产总值980.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万元。

2评价过程2.1研究思路综合考虑评价数据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进行分项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和尺度差异遴选评价指标,分别开展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的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

双评价的理解

双评价的理解

双评价的理解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今日为大家推荐《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一文,来自上海数慧。

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

按中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本文以双评价为例介绍分析评价流程。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国匠规划学社简介:一起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进一步讨论学习相关话题。

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职责,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上海数慧上海数慧 6天前国匠城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目标是推进国土空间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如何解决以上矛盾和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人类建设空间,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目的意义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的目的:(1)针对空间要素的状况、格局变化,进行自然生态本底的分析,摸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数量和环境特征等资源本底条件。

(2)旨在甄别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风险类型,辨识资源环境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异,对承载状态进行判断。

双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190118

双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190118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2019年1月18日前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

按中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为确保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流程、单项评价及指标算法、集成评价与综合方法等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总则、陆域双评价、海域双评价、陆海统筹、附则5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

目录前言 (1)1 总则 (1)1.1基本概念 (1)1.2评价原则 (1)1.3技术流程 (2)2 陆域双评价 (4)2.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4)2.1.1单要素评价 (4)2.1.2 集成评价 (25)2.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30)2.2.1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30)2.2.2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33)3 海域双评价 (44)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44)3.1.1单要素评价 (44)3.1.2集成评价 (54)3.2海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7)3.2.1渔业资源利用适宜性评价 (57)3.2.2港口航运用海适宜性评价 (61)3.2.3工业利用用海适宜性评价 (64)4 陆海统筹 (69)5 附则 (70)5.1基础数据获取 (70)5.2适用范围 (72)附录 (74)1 总则1.1基本概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本系列基于自然资源部2019.3月和2020年1月印发的两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简称“双评价”),因为计算公式与方法在2020.1月版的少之又少,可以说不限制模型方法,只有规定大体的方向,但是都可以基于2019.6月的指标、模型、方法进行计算,因此一些定义、目标、流程、制图规范都基于新版的,但是方法都基于旧版的。

首先说明基于2020.1月版的“双评价”的定义、目标:定义:(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目标:分析区域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区域主题功能定位,划定三条控制线,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提供基础依据,促成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然后说明于2020.1月版的“双评价”的工作流程以及要求:工作流程:通过工作流程可看出,本系列将分为五大步:第一步,首先要进行本底评价,也就是以往版本双评价中的1土地资源评价、2水资源评价、3气候评价、4生态评价、5环境评价、6灾害评价六个单项评价。

需要提出的是,虽然新版的双评价似乎可以直接开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但是本系列依然先从6个本底评价开始,各位可以当作一个旧版的研究评价。

第二步: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省级评价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在陆海全域,评价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及沙源流失等生态敏感性,综合形成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前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前言 (2)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评价目标与原则 (2)4.1评价目标 (2)4.2评价原则 (3)5 评价工作流程 (4)5.1制定工作方案 (4)5.2开展评价工作 (4)6 评价技术流程 (5)6.1确定评价精度 (5)6.2数据准备 (5)6.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6.3.1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6.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6.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6.4.1 全域适宜性评价 (7)6.4.2 结果校验修正 (7)6.4.3 适宜区潜力评价 (8)6.5综合分析 (8)6.5.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6.5.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6.5.3 问题和风险识别 (9)6.5.4 潜力分析 (9)7 成果表达形式 (10)7.1评价报告 (11)7.2评价图件 (11)7.3评价数据表 (12)8 成果应用 (12)附录A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4)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1)评价方法 (15)(2)评价步骤 (15)(3)评价成果 (17)(1)评价方法 (18)(2)评价步骤 (18)(3)可选指标 (20)(4)评价成果 (23)附录A-3海洋资源评价 (24)(1)评价方法 (24)(2)评价步骤 (24)(3)市县层面可选指标 (26)(4)评价成果 (26)附录A-4环境评价 (27)(1)评价方法 (27)(2)评价步骤 (31)(3)评价成果 (33)附录A-5生态评价 (34)(1)评价方法 (34)(2)评价步骤 (44)(3)评价成果 (45)(4)其他功能指向涉及的生态评价 (45)附录A-6灾害评价 (46)(1)评价方法 (46)(2)评价步骤 (47)2)地质灾害危险性 (48)3)海洋灾害危险 (50)(3)评价成果 (51)附录B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52)1.集成准则 (52)2.集成方法与步骤 (53)(1)生态保护等级 (53)(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3)(3)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5)3.集成结果 (57)附录C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8)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58)(1)评价准则 (58)(2)评价指标及算法 (59)(3)评价步骤 (59)(4)注意事项 (60)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61)(1)评价准则 (61)(2)评价指标及算法 (62)(3)评价步骤 (63)(4)注意事项 (64)(1)评价准则 (65)(2)评价指标及算法 (66)(3)评价步骤 (74)(4)注意事项 (76)附录D聚合计算步骤 (77)附录E文态评价 (79)1.文态评价 (79)(1)评价方法 (79)(2)评价步骤 (82)2.文态保护等级评价 (83)附录F 基础数据清单 (84)附录G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89)附录H 图件制图规范 (91)附录I 主要数据表体例 (93)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编制省级(区域)、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时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工作。

关于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思考

关于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思考

关于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思考前言当前,国土空间开发普遍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低效等问题,无序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耕地保护压力持续加大。

全面、客观评价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识别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有利于优先保护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科学指导国土空间有序集约开发。

随着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的划定工作持续推进,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7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2017)提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同年,《省级国土规划编制要点》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纳入国土规划基础评价;2019年,《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同年发布的《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开展“双评价”工作,由此可见,“双评价”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

1课题研究背景1.1国内外“双评价”的研究探索1.1.1 国内外“双评价”相关技术研究进展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出之前,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已开展了较多的实践探索。

20世纪60年代麦克哈格提出了生态规划理念,将生态规划运用到规划设计当中[1],强调设计结合自然,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平台的“千层饼”模式和土地适宜性分析方法影响至今。

俞孔坚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的生态安全格局方法[2]。

2002年,俞孔坚将生态规划引入国内规划设计领域,提出了“反规划”理论,强调判别和规划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来确定生态基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数据收集清单、指标体系、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数据收集清单、指标体系、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附录c(规范性)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C.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评价指标应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在分析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应按其对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划分重要性等级,具体方法见公式(C. 1):STX = Max(SDX, TQ, A, SR)(C. 1)式中:STX一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SDX——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TQ——水源涵养重要性;A——水土保持重要性;SR——防风固沙重要性。

C.1.1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C.1.1.1评价方法具体评价方法依据HJ 1142执行。

各地可结合实际,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 48号)的净初级生产力(N1T)定量指标评估法和HJ 192的生境质量指数评价法等,因地制宜选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C.1.1.2结果分级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 48号),将累积生物多样性功能分前50%的区域划分为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区,50%~80%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大于80%区域为生物多样性一般重要区,分别赋值3分、2分和1分。

C. 1.1.3 修正将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重要野生的动植物、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天然将自然保护地、大江大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划入水源涵养极重要区。

C.1.3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C. 1.3. 1评价方法以水土保持量(潜在土壤侵蚀量与实际土壤侵蚀量的差值)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修正的水土流失方程(RUSLE)进行计算,具体评价方法依据HJ 1142执行。

C. 1.3.2结果分级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将累积水土保持量前50% 的区域划分为水土保持极重要区,50%〜80%为水土保持重要区,大于8096区域为水土保持一般重要区,分别赋值3分、2分和1分。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一)评价的必要性(二)起源与发展(三)基本概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和环境染物排放量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评价的基础是资源最大可开发阈值、自然环境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的确定。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是指通过对资源环境超载状况的监测和评价,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诊断和预判,为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限制性措施奠定基础。

考虑到有些资源类型、环境要素的阈值难以确定,可以通过监测超过阈值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来预警承载能力超载程度。

图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国土空间的关系图3-2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国土空间的关系(五)地位和作用图3-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地位和作用(六)研究视角(七)计算方法和评价模型计算方法和评价模型的发展趋势:从定性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单一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

(八)技术路线图3-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路线图二、陆域评价(一)基础评价1、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1)概念在一定时空尺度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区域土地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国土开发规模和强度。

土地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土地资源条件对人口聚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2)评价程序图3-5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程序图(3)评价因子根据构成要素对土地建设开发的限制程度,确定强限制因子与较强限制因子。

具体如下: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1)概念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来水情况、工况条件、用水需求等因素,水资源承载经济社会的最大负荷。

(2)评价指标采用满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包括用水总量和地下水供水量)作为评价指标。

通过对比用水总量、地下水供水量和水质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的控制指标,并考虑地下水超采情况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技术指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技术指南(征采建议稿)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序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是领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保证评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远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界限等空间管控界限,兼备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供给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要点论述双评论的技术流程、评论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含:合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论目标与原则、评论工作流程、评论技术流程、成就表达形式、成就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草拟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领土勘察规划院、国家大海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检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序言. (2)1 合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评论目标与原则 (2)评论目标....................................................................................................................................2...评论原则....................................................................................................................................3...5 评论工作流程 (4)拟订工作方案............................................................................................................................4...展开评论工作............................................................................................................................4...6 评论技术流程 (5)确定评论精度............................................................................................................................5...数据准备....................................................................................................................................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论.............................................................................................................6..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 .....................................................................................................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7..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7..全域适合性评论..................................................................................................................7..结果校验修正......................................................................................................................7..适合区潜力评论..................................................................................................................8..综合剖析....................................................................................................................................8...资源环境天赋刻画..............................................................................................................8..空间格局特点剖析..............................................................................................................8..问题微风险辨别..................................................................................................................9..潜力剖析.............................................................................................................................9...7 成就表达形式 (10)评论报告..................................................................................................................................1..1.评论图件..................................................................................................................................1..1.评论数据表..............................................................................................................................1..2.8 成就应用 (12)附录A 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方法 (14)附录A-1 土地资源评论. .................................................................................................................1..5 (1)评论方法............................................................................................................................1..5 (2)评论步骤............................................................................................................................1..5 (3)评论成就............................................................................................................................1..7I附录A-2 水资源评论. .....................................................................................................................1..8 (1)评论方法............................................................................................................................1..8 (2)评论步骤............................................................................................................................1..8 (3)可选指标............................................................................................................................2..0 (4)评论成就............................................................................................................................2..3 附录A-3 大海资源评论. .................................................................................................................2..4 (1)评论方法............................................................................................................................2..4 (2)评论步骤............................................................................................................................2..4 (3)市县层面可选指标............................................................................................................2..6 (4)评论成就............................................................................................................................2..6 附录A-4 环境评论..........................................................................................................................2..7 (1)评论方法............................................................................................................................2..7 (2)评论步骤............................................................................................................................3..1 (3)评论成就............................................................................................................................3..3 附录A-5 生态评论..........................................................................................................................3..4 (1)评论方法............................................................................................................................3..4 (2)评论步骤............................................................................................................................4..4 (3)评论成就............................................................................................................................4..5 (4)其余功能指向波及的生态评论附录A-6 灾祸评论..........................................................................................................................4..6 (1)评论方法............................................................................................................................4..6 (2)评论步骤............................................................................................................................4..7 2)地质灾祸危险性....................................................................................................................4..8 3)大海灾祸危险........................................................................................................................5..0 (3)评论成就............................................................................................................................5..1 附录B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 (52)1.集成准则......................................................................................................................................5..2.2.集成方法与步骤...........................................................................................................................5..3(1)生态保护等级....................................................................................................................5..3 (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3 (3)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5 3.集成结果......................................................................................................................................5..7. 附录C 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 (58)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论..................................................................................................................5..8.(1)评论准则............................................................................................................................5..8 (2)评论指标及算法................................................................................................................5..9 (3)评论步骤............................................................................................................................5..9 (4)注意事项............................................................................................................................6..0 2.农业生产适合性评论..................................................................................................................6..1.(1)评论准则............................................................................................................................6..1 (2)评论指标及算法................................................................................................................6..2 (3)评论步骤............................................................................................................................6..3 (4)注意事项............................................................................................................................6..4II3.城镇建设适合性评论..................................................................................................................6..5.(1)评论准则............................................................................................................................6..5 (2)评论指标及算法................................................................................................................6..6 (3)评论步骤............................................................................................................................7..4 (4)注意事项............................................................................................................................7..6 附录D 聚共计算步骤. (77)附录E 文态评论 (79)1. 文态评论....................................................................................................................................7..9.(1)评论方法............................................................................................................................7..9 (2)评论步骤............................................................................................................................8..2 2. 文态保护等级评论.....................................................................................................................8..3 附录F 基础数据清单. (84)附录G 成就报告编写纲要 (89)附录H 图件制图规范 (91)附录I 主要数据表体例 (93)III1合用范围本指南合用于编制省级(地区)、市县级领土空间规划时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简称双评论)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