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敏脂质体作为肿瘤靶向递药载体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分析
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药物载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纳米药物载体技术通过利用纳米尺度的载体将药物传递到靶向肿瘤细胞,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评价分析。
一、纳米药物载体技术的原理与优势纳米药物载体技术通过制造纳米级的载体将药物封装在内部,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并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纳米载体可以通过修饰表面结构,使其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纳米药物载体技术还能够延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提高疗效。
二、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 靶向治疗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可以通过修饰载体表面的配体或抗体,将药物精确地传递到肿瘤细胞表面,从而提高药物的特异性和疗效。
例如,一些纳米药物载体可以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进行定向输送,实现精准治疗。
这种靶向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降低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
2. 药物组合疗法纳米药物载体技术还可以实现多药物的组合输送,以增加治疗效果。
通过将不同的药物封装在纳米载体中,可以实现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研究团队将化疗药物与免疫治疗药物组合在一起,通过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实现二者的同时释放,从而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3. 药物耐药性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可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降低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
纳米药物载体可以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肿瘤组织内,增加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浓度,从而提高对耐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
三、纳米药物载体技术的挑战与发展趋势1. 体内稳定性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在体内应用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稳定性问题。
纳米药物载体在体内容易受到蛋白质的吸附、免疫系统的清除,以及肝脏和脾脏的摄取等因素的影响。
空白温敏脂质体电镜形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空白温敏脂质体电镜形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温敏脂质体是一种具有特殊响应性的纳米载体,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温敏脂质体的响应性主要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实现,当环境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脂质体会发生相变,从而改变其结构和特性。
这种特殊的温敏性使得温敏脂质体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温敏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薄膜法、乳化法、逆乳化法、脂质薄膜分散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控制脂质体的大小、形状和结构,从而影响其特性和应用。
此外,温敏脂质体中可加入多种功能性物质,如药物、基因、蛋白质等,以实现其在药物传递、基因治疗、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温敏脂质体的电镜形态是观察和分析其微观形貌的重要手段。
电镜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我们了解温敏脂质体的结构、形状、大小等特征。
目前,常用的电镜技术包括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
通过这些技术,我们可以观察到温敏脂质体的核心-壳结构、孔洞形貌、表面形态等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温敏脂质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温敏脂质体的电镜形态,并阐述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进展。
通过对温敏脂质体电镜形态的研究和思考,可以为深入理解其结构特性以及优化制备方法提供有益的启示。
同时,对于温敏脂质体的电镜形态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揭示其与药物释放、生物相容性等关键性质之间的关联。
最终,我们期望本文能够为温敏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其中,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正文部分主要涵盖温敏脂质体的定义和特点、温敏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以及温敏脂质体的电镜形态三个小节。
结论部分包括温敏脂质体的应用前景、温敏脂质体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温敏脂质体电镜形态的思考三个小节。
在引言部分的概述部分,对温敏脂质体的基本概念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针对温敏脂质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性进行说明。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显著进展。
在过去,放疗和化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但其存在的副作用和限制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热点。
而纳米药物的关键在于其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通过利用多种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至病灶,可以大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而成,具有许多传统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纳米颗粒大小具有尺度效应。
纳米颗粒比普通药物小很多,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至肿瘤组织中,而不会被正常组织过滤掉。
其次,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
药物载体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不会被排斥。
最后,纳米药物具有特异性。
纳米药物可以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选择性地与肿瘤细胞结合,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确识别和定位。
二、纳米药载体的类型纳米药物的药物载体是纳米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同类型的药物载体对纳米药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蛋白质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可用于携带各种药物。
脂质体具有尺度效应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稳定地携带药物并减少药物的毒性。
同时,脂质体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组分实现对靶向分子的选择性结合,因此在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蛋白质纳米粒子蛋白质纳米粒子是由蛋白质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纳米粒子。
这种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且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
除此之外,蛋白质纳米粒子还具有天然的靶向性质,可以通过特定靶向分子识别肿瘤细胞并实现精确的靶向治疗效果。
3、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多种合成材料组成的一种纳米粒子,其在靶向治疗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_陶涛
药学服务与研究 Pharm Care & Res 2008 A p r;8(2) 陶 涛 .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
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
陶 涛(上 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制剂部 , 上海 200040)
·专家论坛 ·
[ 摘 要] 本文将脂质体递药系统按结构 、组成和功能 分成普通脂质体 、多 囊脂质体 、长循环 脂质体 、热敏脂质 体和免疫脂 质 体 5 类 , 分别介绍其应用和临床研究进展 。 [ 关键词] 脂质体 ;药物释放系统 ;临床研究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R 943.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2838(2008)02-0084-05
图 2 多囊脂质体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multivesicular liposomes
脑膜 炎 。 大 部 分 患 者 脑 室 或 鞘 内 给 予 50 mg DepoCyt 后 , 脑室和脑脊液中阿糖胞苷的有效浓度 可维 持 14 d[ 10] 。 D epoCy t 的 Ⅰ 期 和 Ⅱ 期 临 床 研 究[ 1 1 , 12] 表明 , 在最大耐受剂量 75 m g 时 , 脑室-脑脊 液中游离阿糖胞苷的峰浓度(cmax)为 66 μg/ m L , 清 除半衰期(t1/ 2β )为 141 h , 而普通阿糖胞苷注射剂的 t 1/ 2β 仅为3 .4 h[ 13] 。 每 2 周 1 次鞘 内给予 DepoCy t 50 mg 与每周 2 次鞘内注射阿糖胞苷注射剂的对照 研究[ 14] 显示 , DepoCyt 可明显提高治疗淋巴瘤脑膜 炎的疗效 :DepoCy t 组有效率 为 71 %, 而对照组仅 为 15 %;患者存活时间 DepoCy t 组为 99 .5 d , 对照 组为 63 d 。 2004 年 , F DA 批准 了第二个多囊 脂质体产品 硫酸吗啡脂质体 Depo Dur , 硬膜外注射用于全膝关 节置换术 、子宫切除术 、剖宫产 、深度腹部手术等术 后疼痛治疗 。 DepoDur 单次硬膜 外注射后 的止痛 周期为 48 h , 无需多次注射或硬膜外 导管给药 , 从 而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依从性 , 有利于术后恢 复 。临床研究显示 :DepoDur 单次硬膜外注射的止 痛周期和效果明显优于硫酸吗啡注射剂 , 而其不良 反应与常规阿片类药物类似[ 9] 。 盐酸布比卡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局部麻醉药 之一 , 开发其长效制剂 , 有望规避阿片类药物的副作 用 , 且与常规布比卡因相比可减少住院时间 , 有显著 药物经济 学优 势。 盐酸 布比 卡因多 囊脂 质体 DepoBupiv acai ne的 Ⅰ 期临 床试验[ 9] 已证实 其长效 局部麻醉作用 , 一些志愿者局部麻醉长达 72 h 。 术 前注射 、术中伤 口局部 浸润 或术后 大神 经旁 注射 DepoBupiv acai ne行外周神 经阻滞的有效 止痛时间 可达 48 h , 无需使用其他麻醉剂 。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摘要: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热点。
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存在副作用大、疗效不确定等问题,为了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科研人员纷纷将目光转向了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希望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应用一、引言癌症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难题,据统计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患上不同类型的癌症,而抗肿瘤药物作为目前治疗癌症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其研究与应用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药物毒副作用大、疗效不确定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成为了一个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
二、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1. 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靶向递送系统作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关键在于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靶向递送系统通过对药物进行修饰,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癌细胞表面的靶点,从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目前,抗肿瘤药物靶向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靶向纳米载体输送药物,二是通过靶向抗体联合治疗。
2.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方法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
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纳米载体技术将药物输送到靶细胞表面,如脂质体、聚乙烯亚胺。
化学方法则是通过修饰药物分子结构,使药物可以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如基因工程技术、光敏靶向递送系统等,为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靶向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能够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目前,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一些初步应用,如靶向纳米载体输送系统、靶向抗体联合治疗等。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者:陈云灿刘帅刘小虎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7期【摘要】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一种闭合囊泡。
利用特殊的脂质材料或将脂质体进行修飾,从而赋予脂质体不同的特性使其作为药物载体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研究领域,是涉及基础理论较多的一项新技术。
脂质体携带药物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半衰期长、运载量大等优点。
有关其研究很多,本文主要阐述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脂质体药物载体靶向早在60年代初,英国Bangham等[1]发现,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囊泡,类似于洋葱结构,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小囊称为脂质体(liposome)。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脂质体的工艺逐步完善,脂质体在稳定性差、包裹药物量少等方面的问题逐一被克服。
本文对脂质体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脂质体近来的应用。
1 脂质体的简介脂质体是磷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于水相中,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泡。
在囊泡内水相和双分子膜内可以包载药物,类似于超微囊结构。
其一般由磷脂和胆固醇构成,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药物递送系统。
制备脂质体的膜材料主要为类脂类成分,有磷脂和胆固醇等。
其中磷脂最常用。
胆固醇主要与磷脂结合,阻止磷脂聚集成晶体结构。
胆固醇趋向于减弱膜中类脂与蛋白质复合体间的连接,像“缓冲剂”一样起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较为成熟,传统方法主要有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乙醇注入法、高压均质法、超声法等;新开发的有薄膜分散—动态高压微射流法、动态高压微射流一冻融法、动态高压微射流—乙醇注入法、加热法、冷冻干燥法等。
脂质体的传统制备方法比较简单,适合小剂量制备,而不适合工业生产。
新型制备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具有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一、无残留有机溶剂、可工业化大生产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行业[2-6]。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药物传递系统作为连接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众多药物传递系统中,脂质体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并提高药物靶向性的载体,受到了广泛关注。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作为脂质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主动调控脂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输送,为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性质,通过主动靶向和或主动转运的方式,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和可控释放。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其结构与生物细胞膜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膜融合能力。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脂质体能够包裹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并在体内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
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或受体,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或主动转运机制,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
本文旨在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随后,将重点围绕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要素,如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药物的装载与释放机制、靶向性的实现策略等进行深入探讨。
还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在不同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优势。
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 脂质体的定义与特性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结构,其内部可以包裹水溶性药物,而双层之间则可以容纳脂溶性药物。
自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脂质体因其独特的药物传递特性,在医药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脂质体的磷脂成分与细胞膜结构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脂质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例如: 1.阿霉素热敏脂质体
经肝动脉注射后,在肝脏部位升温至42℃,结果: (1)在肿瘤中的药物浓度高于正常肝组织; (2)温敏脂质体组的药物浓度明显大于未加热组。
2. 甲氨蝶呤热敏脂质体
尾静脉注射,肿瘤部位加热至42℃。结果 (1)局部加热科引导药物选择性作用于鼠皮下LEWIS癌; (2)局部加热组可使肿瘤组织对药物的摄取增加,约为增加 14倍,从而增加抑瘤作用。
可以看出:长循环脂质体的血浆半衰期比注射剂的大,峰浓度是注射剂 的180,AUC是注射剂的96倍,说明在同样剂量条件下,注射剂的分布和消 除都比长循环脂质体快,长循环脂质体在体内能够维持较长循环时间。
☆免疫脂质体
设计原理:
免疫脂质体为机体修饰脂质体的简称。即通过在脂质体 表面接上某种蛋白质,如抗体来提高脂质体的专一靶向性。
b 按荷电性分
中性脂质体 负电性脂质体 正电性脂质体
c 按性能分
一般脂质体(包括SUV, LUV,MLV) 特殊性能脂质体(包括热敏、pH敏感、免疫、光敏脂质体 等)
(3)特点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被动靶向:是脂质体静脉给药的基本特征,即脂质体静 脉给药后主要被肝、脾等巨噬细胞丰富的组织吞噬,具有 肝、脾的自然靶向性。 主动靶向:即在脂质体上连接特异性配体,通过配体分子 与靶细胞的特异性作用,介导主动靶向。常见的配体如抗 体、糖、蛋白质等。 物理化学靶向性:利用作用部位的pH和温度等的变化来改 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使其选择性释放药物而实现的靶向给 药。较成功的粒子为温度敏感脂质体。
脂质体技术 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
周建平 姚静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脂质体技术的发展概况 ☆1956年——Bangham和Standish电镜观察发现磷脂分散
一种新型脂质体热敏脂质体
一种新型脂质体热敏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新剂型。
它可以将药物粉末或溶液包埋在直径为纳米级的微粒中,这种微粒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人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
脂质体由双分子层组成,主要由磷脂为膜材及附加剂构成,其成分不但是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而且本身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
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微波敏感脂质体、声振波敏感脂质体、光敏感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
热敏脂质体的释药原理在研究的各种新型脂质体中,热敏脂质体(温度敏感脂质体)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分支,它有效利用了脂质体和热疗的双重优势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
在正常的体温下,脂质体膜呈致密排列的胶晶态,亲水性药物很难透过脂质体膜而扩散出来。
当脂质体随血液循环经过被加热的靶器官时,局部的高温使磷脂分子运动加强,脂质体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原来排列整齐致密的胶晶态磷脂双分子层在较高温度下变成疏松混乱的液晶态。
脂质体在由凝胶态转变到液晶结构的相变温度(Tm)时,其磷脂的脂酰链紊乱度及活动度增加,膜的流动性也增大,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脂质体内部包封的药物借助于跨膜浓度梯度而大量扩散到靶器官中,在靶部位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对周围的肿瘤细胞产生较强的杀伤作用,从而达到局部化疗的作用;而偏出相变温度时药物释放则缓慢。
因此,根据这一原理用相变温度较低的类脂制备的脂质体,在未加热的器官中药物浓度比较低,对正常细胞产生的杀伤作用很小,使化疗药物所致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明显降低,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增加了用药的顺应性;而当机体全身或局部温度升高到41~42℃时,就可以引起脂质体迅速释放内含药物,发挥药效。
制备热敏脂质体的材料合成磷脂一般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为主,通过加入其他不同碳链长度的磷脂来调节脂质体膜的释放特性。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始终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药物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副作用大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旨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同时实现精准的药物输送。
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药物递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金属纳米粒等,能够有效地包裹药物分子,保护其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并通过特定的机制实现靶向递送。
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能够将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同时包封在内部的水相和脂质双分子层中。
通过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如连接特定的抗体或配体,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等特定靶点的主动靶向,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
聚合物纳米粒也是备受关注的药物递送载体之一。
它们可以由多种天然或合成的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结构和组成,可以调节纳米粒的粒径、表面电荷等性质,从而影响其体内分布和药物释放行为。
除了纳米载体,微球和微囊技术在药物递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球通常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球形实体,药物可以均匀地分散或包埋在其中。
微球的粒径可以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通过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给药后,可以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
微囊则是将药物包裹在一个微小的囊泡中,囊壁可以起到隔离和保护药物的作用。
微囊的制备方法多样,如界面聚合法、相分离法等,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其性能。
在靶向递送方面,除了利用纳米载体和微球微囊的表面修饰实现主动靶向外,基于细胞的药物递送系统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例如,红细胞可以被改造为药物载体,利用其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长循环特性,将药物输送到特定部位。
巨噬细胞也可以被“武装”上药物,通过其对炎症部位的趋向性,实现对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
药物递送系统的临床应用与挑战
药物递送系统的临床应用与挑战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为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药物递送系统旨在将药物有效地输送到体内特定的靶点,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本文将探讨药物递送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临床应用1、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纳米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和金属纳米粒等,已在临床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修饰性。
例如,阿霉素脂质体在治疗癌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能够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的蓄积,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聚合物纳米粒可以通过调节粒径和表面性质,实现对药物的控释和靶向递送。
在治疗帕金森病中,载有左旋多巴的聚合物纳米粒能够提高药物的脑内递送效率,改善治疗效果。
2、微球递送系统微球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球形微粒,可用于长效缓释药物。
例如,亮丙瑞林微球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和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缓慢释放药物,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植入式递送系统植入式药物递送系统可以直接将药物递送到病变部位,实现局部高浓度的药物暴露。
例如,用于治疗眼部疾病的眼内植入剂,能够持续释放药物,治疗黄斑变性等疾病。
4、靶向递送系统靶向递送系统能够特异性地将药物输送到病变细胞或组织,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种典型的靶向递送系统,它将细胞毒性药物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精准地攻击肿瘤细胞。
例如,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在治疗乳腺癌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疗效。
二、药物递送系统面临的挑战1、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问题尽管许多药物递送系统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但在体内应用时可能会引发免疫反应、毒性等问题。
例如,纳米材料可能在体内蓄积,导致潜在的长期毒性。
因此,在设计药物递送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2、药物载药量和包封率一些药物递送系统存在药物载药量低和包封率不高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抗肿瘤药物的新型载体研究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新型载体研究及应用引言: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抗肿瘤药物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常常伴随着副作用大、疗效差等问题。
为了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轻副作用,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型的药物载体,用于有效输送药物到肿瘤细胞。
一、抗肿瘤药物的新型载体1. 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组成的微粒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释药性。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调控药物的负载量、释放速率和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2. 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是一种由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的纳米粒子。
这种载体具有高载药量、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控释药性等特点。
研究者通过调整聚合物的分子量、结构和化学修饰等方法,优化载药体系的稳定性和药物释放性能。
3. 金属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特殊的光学、电化学和磁学性质。
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金属纳米粒子可以作为药物的保护剂,延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并通过局部刺激提高药物的抗肿瘤活性。
二、新型载体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1. 靶向治疗:新型药物载体可以通过修饰表面分子,使药物更具有特异性地靶向到肿瘤细胞。
例如,通过改变脂质体的表面改性剂,可以使脂质体靶向到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上,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2. 缓释功能:新型药物载体可以通过调整组成和结构,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这种缓释功能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
聚合物纳米粒子作为一种典型的药物缓释载体,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并制备不同释药速率、时间和模式的纳米粒子。
3. 多药联合疗法:新型药物载体可以同时负载多种抗肿瘤药物,并通过调控释药性能实现药物的协同作用。
这种多药联合疗法不仅可以增强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还可以减少抗肿瘤机制的产生和药物抵抗。
三、新型载体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新型载体可以提高抗肿瘤药物的药物负载量、靶向性和稳定性,实现药物的缓释和多药联合治疗等功能。
热敏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物, 如抗癌药物、 生物碱等, 在发挥疗效的同时通常 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此, 设计能相对靶向分布 ( 凿则怎早 凿藻造蚤增藻则赠 泽赠泽贼藻皂, 阅阅杂 ) 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 意义。
[ 圆]
于病 变 组 织、 器 官、 细胞的药物分子或给药系统
体) 是脂质体靶向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其有效利 用了脂质体和热疗的双重优势, 进一步增强了治疗 的靶向性。目前, 采用热敏脂质体载药并结合病变 部位升温来实现药物的靶向投递和在靶部位快速释 药已成为一种全新的脂质体靶向策略。本文对热敏 脂质体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当代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飞 速发展, 为靶向制剂的研发开辟了新天地 。而纳
[ 猿] [ 源] [ 缘] [ 远鄄苑 ] 米粒 、 纳米囊 、 固体脂质纳米粒 、 脂质体
等新兴的制剂学技术已可将药物相对浓集于人体的
[ 接受日期] 摇 圆园员园鄄园缘鄄员员
通讯作者: 摇 尹莉芳; 副教授;
用传统磷脂为囊材制备, 但不具备磁性靶向、 长循环
园郾 员 μ皂 聚碳酸酯膜挤出 员园 次, 得到粒径为 员园园 灶皂 左右的空白脂质体; 最后再将空白脂质体与预热的 猿 种载药脂质体。其后进行的体外释放度 试 验 显
显示了良好的温敏性; 栽杂蕴鄄顺铂 积释放率低于 缘 豫 , 铂, 而含胆固醇的载药脂质体仅能释放微量的顺铂, 其原因可能是胆固醇在增加脂质体稳定性的同时, 敏脂质体的温敏性。 降低了磷脂膜的 栽 皂 并使其量程扩大, 进而影响了热 然而, 脂质体由于本身呈液态, 即使加入胆固醇 也不足以完全解决稳定性问题。为此, 有人尝试再
脂 ( 酝杂孕悦 ) , 质 量 分 数 低 于 员园 豫 ] , 使脂质体膜在 分别以 阅孕孕悦鄄酝杂孕悦鄄 [ 二硬脂酰磷脂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文旨在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强调了这一技术的关键优势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首先,我们介绍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随后重点讨论了其在药物输送、药物释放和靶向性方面的应用。
然后,我们详细探讨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物的选择、治疗效果的提高以及减轻副作用的潜力。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肿瘤治疗,药物输送,药物释放,靶向性,研究进展引言肿瘤是全球健康领域的一大挑战,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但也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因此,寻找一种更有效且副作用更小的肿瘤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追求目标。
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技术利用纳米级别的药物载体,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肿瘤组织,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与制备方法1.1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利用纳米级别的药物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到靶组织或细胞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涉及到药物载体的设计、构造和药物的高效装载。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旨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性副作用以及增强治疗效果。
1.1.1药物载体的选择药物载体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效果。
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纳米粒子、纳米胶束、纳米脂质体等。
不同的载体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尺寸、表面性质和药物承载能力,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载体。
1.1.2药物的高效装载药物的高效装载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成功的关键之一。
这要求药物能够紧密地结合到药物载体上,同时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不同的装载方法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共价结合和胶束法等。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药物在体内的非特异性分布、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以及较低的治疗效果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系统,旨在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靶向递送系统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给药物装上“导航仪”,使其能够准确找到肿瘤这个“目的地”。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肿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更容易渗透进入肿瘤组织,这一现象被称为“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
利用这一效应,科学家们设计了纳米级的药物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等,这些载体可以在血液循环中长时间存在,并通过 EPR 效应在肿瘤部位富集。
除了利用 EPR 效应,还可以通过在药物载体表面修饰特定的靶向分子,实现更精准的靶向递送。
常见的靶向分子包括抗体、肽类、适配体等。
以抗体为例,针对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特定抗原,如 HER2 等,制备相应的抗体并连接到药物载体上,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从而将药物递送到肿瘤内部。
在众多的靶向递送系统中,脂质体是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调节其药物释放特性和体内分布。
例如,长循环脂质体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可以减少巨噬细胞的吞噬,延长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
聚合物纳米粒也是一种有潜力的靶向递送载体。
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精确的设计和调控,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同时,聚合物纳米粒的表面可以进行多种修饰,以增加其靶向性和稳定性。
除了纳米载体,还有一些其他的靶向递送策略。
例如,基于细胞的载体,如红细胞、巨噬细胞等,可以利用细胞自身的特性将药物输送到肿瘤部位。
靶向释药载体中药物递送途径的研究与优化策略
靶向释药载体中药物递送途径的研究与优化策略随着药物递送领域的快速发展,靶向释药载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递送系统,在药物传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靶向释药载体能够通过针对特定的目标组织或细胞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减少副作用。
因此,研究和优化靶向释药载体中药物递送途径是目前药物递送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1. 靶向递送途径介绍靶向递送途径是指将药物有效地引导到特定的目标组织或细胞区域,减少药物在非目标区域的分布。
常用的靶向递送途径包括主动靶向、被动靶向和外部触发靶向。
主动靶向递送途径通过与目标区域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提高药物的目标区域富集程度。
被动靶向递送途径则是利用特定组织或细胞的特性,如血管分布和渗透性等,使药物在目标区域富集。
外部触发靶向递送途径则是通过外部刺激(如光、热、声波等)引发靶向释药。
2. 药物递送途径的研究进展针对靶向释药载体中药物递送途径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其中,主动靶向递送途径的研究较为广泛。
通过改变靶向递送途径中的配体或受体,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药物递送。
例如,利用多肽、抗体或寡核苷酸等生物材料,能够与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
此外,被动靶向递送途径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
通过改变靶向递送载体的表面性质或物理性质,可以增加载体在目标组织或细胞内的停留时间,实现药物递送的增强。
外部触发靶向递送途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研究证明通过外部刺激可以实现精确的药物递送控制。
3. 靶向释药载体中药物递送途径的优化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靶向释药载体中药物递送途径的效率和精确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策略。
首先,针对主动靶向递送途径,研究人员通过引入靶向配体的修饰,提高配体与受体的亲合性和稳定性,从而使药物更加精确地靶向到目标区域。
其次,对于被动靶向递送途径,通过调整载体的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和表面电荷等,可以增加载体与目标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能力,提高药物在目标区域的富集程度。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递送研究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递送研究随着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对于肿瘤治疗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然而,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局部缺血等因素的存在,传统的药物治疗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递送。
一、背景肿瘤靶向递送是一种通过改变药物的传输路径和控制药物的释放,将药物精确地递送到肿瘤组织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提高治疗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二、靶向递送的主要策略1.药物包装技术药物包装技术是靶向递送的关键。
常用的包装材料包括纳米粒子、微粒和聚合物等。
这些材料可以在药物内部或外部包覆一层保护壳,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目标组织的靶向。
2.靶向递送的主要靶点靶向递送的主要靶点包括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和肿瘤内部的特异性环境。
通过选择合适的靶点,可以实现药物在局部富集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3.控制释放速率靶向递送的另一个关键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通过改变包装材料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和局部富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三、靶向递送的应用1.靶向递送在化疗中的应用传统化疗药物的非特异性递送会导致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和治疗效果的降低。
靶向递送技术可以将药物精确地递送到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同时减少副作用。
2.靶向递送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光热治疗是一种利用纳米粒子吸收光能在肿瘤组织中产生局部高温,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靶向递送技术可以将纳米粒子精确地递送到肿瘤组织,在光热治疗中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3.靶向递送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治疗是通过引入携带特定基因的载体到肿瘤细胞中,实现对基因的修复和调控。
靶向递送技术可以将基因载体精确地递送到肿瘤细胞,提高基因治疗的效果。
四、待解决的问题尽管靶向递送技术已经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目前的靶向递送技术在制备成本和规模化生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研究及展望20161010
陆 伟 跃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科
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及全军重点实验室
2016 年 10 月 10 日
为何进行肿瘤靶向药物递送?
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
我国卫生部 2011中国卫生统计(2009年):
2015年: 新发:429.2万例 12000例/天 死亡:281.4万例 7500人/天
恶性肿瘤:首位死因(~ 25%);死亡人数 ~ 200万 城市(167/10万)、农村(159/10万) 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RAC)2011年统计(2008年) 全球新发病例 ~1266万、中国新发病例 ~282万(占22%) 全球死亡数 ~756万、中国死亡数 ~196万(占26%)
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
肿瘤的主动靶向递药策略
受体介导靶向
叶酸受体 整合素
抗体介导靶向
抗肿瘤细胞核抗体 — chTNT 抗肿瘤细胞标志物抗体 — AFP、CEA
p32蛋白
核仁素 转铁蛋白受体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
抗肿瘤组织抗体 — HCG、MGT
如何进行药物靶向递送?
Ehrli赖机体生理 / 疾病病理生理状态
特定器官 / 组织 (一级靶向)
定向 全身 / 局部给药 特定部位 (二级靶向)
特定细胞 / 细胞器 (三级靶向)
药物传释 / 递送系统
疗效 ,毒副作用
诊
用 途 治
如何进行肿瘤靶向药物递送?
肿瘤的屏障与缺陷
肿瘤生理学屏障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
血管分布不均匀性 肿瘤细胞生长快慢不一 同一肿瘤治疗的不同一性
易 耐 药
地西他滨抗肿瘤作用及其长循环温度敏感脂质体的研究
地西他滨抗肿瘤作用及其长循环温度敏感脂质体的研究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化学名称为5-氮杂胞嘧啶脱氧核苷,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具有独特的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的治疗机制。
地西他滨能诱导细胞死亡,阻止DNA合成,特别是它能有效地去除DNA甲基化,从而使许多失活的基因重新表达。
地西他滨于2006年5月由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药物,现今,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研究已进入Ⅲ期临床。
本文对地西他滨体外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西他滨长循环温度敏感脂质体剂型的实验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地西他滨体外抗黑色素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2)地西他滨长循环温度敏感脂质体处方前研究;(3)地西他滨长循环温度敏感脂质体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4)地西他滨长循环温度敏感脂质体的药动学研究;(5)地西他滨长循环温度敏感脂质体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五个部分。
本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染色(MTT)法测定地西他滨体外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生长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流式细胞测定结果表明地西他滨可将黑色素瘤K1735M2细胞阻断于G2/M期;地西他滨能诱导黑色素瘤K1735M2细胞形态分化,形成长的树突状结构,并且细胞这种形态的改变是不可逆的,地西他滨可以抑制K1735M2黑色素瘤细胞恶性表型;虽然地西他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K1735M2黑色素瘤细胞凋亡,但凋亡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Wer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K1735M2黑色素瘤细胞经地西他滨处理后,未能上调p53和p21蛋白表达量。
因此,地西他滨能够诱导细胞分化和细胞周期阻滞而非细胞凋亡是其抑制鼠K1735M2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增殖可能的重要机制。
本文建立了地西他滨长循环温度敏感脂质体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强,同时,建立了微柱离心法用于测定地西他滨脂质体包封率。
抗肿瘤药奥沙利铂的现有制剂及其展望
抗肿瘤药奥沙利铂的现有制剂及其展望摘要:本文要紧关注了近几年来抗肿瘤药在中国的市场的总体销售情形,并着重分析了抗肿瘤药奥沙利铂的结构,药理作用及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其新剂型的开发与研究,并结合已有文献展望了将奥沙利铂制作为泡囊的方法及可能所需进行的一系列验证试验。
关键词:奥沙利铂、泡囊、抗肿瘤药、新剂型一、抗肿瘤药的市场现状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近年来,我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仅出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而且癌症死亡差不多居各类死因排序的首位,有估量,如不进行早期干预加以操纵,20年后我国癌症死亡人数将上升1倍。
能够预见,抗癌药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猛烈。
在我国医院用药市场上,名列三甲的大类药物与排名多年变化不大,依旧是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肿瘤和免疫调剂剂。
近几年,抗肿瘤药物的医院购药金额不断增长,逐步赶超心血管系统药物,排序第二位。
2006年抗肿瘤药物的医院购药金额增长率为20.46%,高于15个大类的整体水平。
按照ATC分类,抗肿瘤药物包括抗代谢药、烷化剂类、细胞毒素类抗生素和相关物质、植物生物碱和其他天然药、其他抗肿瘤药五个亚类。
2007年1季度植物生物碱和其他天然药以35.68%的市场份额排在首位,其他抗肿瘤药在奥沙利铂领军下紧随其后,市场份额与排序第一位的植物生物碱和其他天然药仅相差1.13个百分点。
二、奥沙利铂的差不多信息奥沙利铂是是继顺铂、卡铂之后上市的新型的铂类抗癌药,由瑞士Debiopharm公司研发,1996年首次在法国上市,目前已在包括美国在內的许多国家获准使用。
其化学分子式如下:奥沙利铂通过铂原子与DNA链交联阻断其复制和转录,从而产生抗癌活性。
其对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巣癌及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抑制作用显著,与许多抗肿瘤药如5-氟尿嘧啶、紫杉醇、环磷酰胺等都有较好的相加或协同作用。
对胃肠道、肝、肾和骨髓的毒性较顺铂、卡铂明显减轻,耐受性良好[1,2]。
三、奥沙利铂的现有剂型奥沙利铂近几年来研究人员较多,各种新剂型也层出不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敏脂质体作为肿瘤靶向递药载体的研究进展温敏脂质体是一种新型靶向药物载体。
以温敏脂质体为载体包裹抗肿瘤药物,可利用肿瘤组织的滞留增强(EPR)效应将抗肿瘤药物载体靶向分布于肿瘤组织,然后结合局部外加热触发载体中的药物在肿瘤组织释放,可提高药物的靶向性,降低全身毒副作用,并可实现肿瘤的热化疗联合治疗。
本研究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温敏脂质体作为肿瘤靶向递药载体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为一种肿瘤靶向药物载体,温敏脂质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Abstract]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 is a new targeted drug carrier. The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 is used as a carrier to encapsulate an anti-tumor drug,which can be distributed to tumor tissues on targeting by utilizing an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of the tumor tissue. After that,the drugs in the carrier will be released into tumor tissues once triggered by local external heating,which can improve the drug targeting,reduce systemic side effects,and achieve combined therapy of tumor thermochemotherapy. In this research,the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studies of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s as tumor-targeted drug delivery carriers were reviewed. As a tumor-targeted drug carrier,thermosensitive liposome has a good prospect.[Key words]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Tumor targeting;Drug delivery carrier脂质体(liposomes)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载体,具有制备简单、安全性高、靶向性强等优点,在临床上已逐渐开展应用。
如何进一步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并促进药物在靶组织的快速释药,是近年来该载体研究的热点。
采用温敏脂质体(thermosensitive liposomes,TSL)包裹抗肿瘤药物并结合肿瘤组织的局部升温,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以及在靶快速释药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研究策略[1-2]。
本研究就温敏脂质体作为肿瘤靶向递药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温敏脂质体与肿瘤治疗温敏脂质体介导的肿瘤靶向热化疗是近年肿瘤热化疗的一个新方向。
温敏脂质体可在高于生理体温的条件下迅速、有效地释放药物,又称热敏脂质体。
构建脂质体的磷脂都有特定的相变温度(Tm),在低于Tm时,脂质保持稳定,达到Tm时,脂质体膜的流动性、通透性增加,促使包封的药物快速释放。
肿瘤热疗是将肿瘤组织加热到稍高于体温(如41℃~43℃),利用细胞的热敏性治疗肿瘤,同时热疗和化疗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3]。
因而,把包封抗肿瘤药物的温敏脂质体和肿瘤热疗联合可能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显著增强。
Li等[4]制备阿霉素热敏脂质体并结合局部高温进行抗肿瘤研究,发现42℃温度下比37℃释药速度快、细胞摄取率高。
Koning等[5]提出高温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因而局部高温有利于脂质体向实体瘤的传递。
由此可见,温敏脂质体在肿瘤靶向热化疗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2温敏脂质体常用材料磷脂是制备温敏脂质体的主要材料,由于人体组织不能够长时间地承受45℃以上的高温,具体应根据温敏脂质体的释药温度和肿瘤热疗的实际可操作温度选择适宜的磷脂。
2.1合成磷脂药用合成材料大多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分子量,来源稳定,性能优良,可供选择肿瘤的品种及规格较多[6]。
目前合成温敏磷脂中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DPPG)以及二棕榈酰神经鞘磷脂(DPSP)较为常用,其Tm均为41℃。
还可以选用复合磷脂材料用以提高温敏脂质体的稳定性,并调节至适宜的Tm。
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的Tm较高,为56℃,如将磷脂组成设计成DPPC/DSPC/胆固醇/DSPE-PEG2000=67∶15∶13∶5的温敏脂质体,其Tm测定结果是41.5℃[7]。
此外,也可将DPPC与Tm较低的天然磷脂混合使用制备温敏脂质体[8]。
2.2天然磷脂由于合成磷脂的工艺要求严格、产量有限、价格较高、不易保存,因而用合成磷脂制备温敏脂质体很难进行临床研究和大規模生产。
药用天然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绝大部分天然材料安全无毒、性能稳定、价格低廉[9]。
如果能以天然磷脂为主要材料研发温敏脂质体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生产利用价值。
天然磷脂虽成分较为复杂,相变范围也比较宽,但如果固定原材料和提取方法,其也可能具有相对稳定的相变温度。
如Chelvi等[10]以天然卵磷脂为主要材料制备温敏脂质体,其Tm为43℃。
2.3高分子材料国内外研究者曾尝试利用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代替合成磷脂,制备具有温敏性的类脂泡囊,以降低成本、增加其实用性。
Hossann等[11]合成了一种新型且具有隐形修饰功能的温敏材料DPPGOG,实验结果证明,该类脂小囊具有良好的温敏性,但生物相容性欠佳且不具备生物可降解性。
3温敏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普通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如薄膜法、逆相蒸发法等均适用于温敏脂质体的制备,但应同时注意不同制备方法可能影响脂质体的粒径、温敏性及包封率等[12]。
脂质体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外观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与载药量、体外释药、体内药物动力学和体内分布,药效学试验等[13]。
目前多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外观形态进行表征。
粒径及其分布对评价脂质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采用激光纳米粒度仪进行测定。
Zeta电位可以预测脂质体的稳定性,常用测定方法为电泳法和Zetamaster仪器法。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常采用离心法、葡聚糖凝胶柱法和超滤法等[14]。
温敏脂质体的温敏性如何评价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常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或热敏释放百分率等方法进行评价[15]。
DSC法即通过分析各样品的DSC曲线分析温敏脂质体被加热时相转变的情况,该结果还可用于解释温敏脂质体中药物的释放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而热敏释放百分率法则是采用透析法或超滤法等测定37℃和Tm以上如43℃时温敏脂质体中药物的释放情况。
4适合制成温敏脂质体的药物温敏脂质体主要利用不同温度下脂质体膜结构的变化,控制或调节其中药物的释放[16]。
脂溶性药物的跨膜扩散受脂质体膜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而水溶性药物和磷脂膜的亲和力小,脂质体发生相变时能迅速释放。
因而水溶性或者两亲性的药物更适合制成温敏脂质体,如水溶性的氨甲喋呤、顺铂,以及两亲性的阿霉素。
另外,与热疗有协同作用的抗肿瘤药物制成温敏脂质体,可能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5温敏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药物控释方法5.1恒温水浴系统温敏脂质体的体外药物释放度研究中,通常需要考察温敏脂质体在不同温度,尤其Tm附近的温度下不同时间的释放度[17]。
释放介质常采用生理盐水、缓冲液、细胞培养液或血清等。
实验前需要将水浴加热到指定温度,为保证测定时间的准确性,取样后应立即将样液置于冰浴中冷却终止药物的释放。
因而,在测定特定温度下短时间内药物的释放情况时,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往往需要采用自带恒温与搅拌功能,并能实现在线检测的装置。
5.2射频消融射频消融(RFA)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组织中带电粒子摩擦产热,进而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热消融手段[18]。
RFA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等优点,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肝脏、肾脏、肺脏及骨肿瘤的治疗,且取得良好的疗效。
近几年,射频热疗技术以靶向、微创、效果好、副作用少等特点,在临床治疗,尤其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射频热疗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5.3高强度聚焦超声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利用超声传播的可汇聚性,在组织中形成高强度声场与生物组织作用产生热效应和机械效应,进而可能引起细胞坏死、凋亡、溶解等一系列的生物效应[19]。
HIFU技術本身已应用于临床肿瘤的消融治疗,技术成熟、可靠。
如将其用作温敏脂质体的热源,不仅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热疗,并且具有组织定位精确和温度可控性的特点[20]。
尤其对于深部肿瘤不用穿刺,是一种真正的无创治疗技术。
更重要的是,HIFU作为温敏脂质体的靶向热源,相比于目前消融治疗的温度≥54℃,其温度在42℃左右就可以产生治疗效果。
因此,HIFU联合温敏脂质体可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时大幅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灼热痛感和并发症。
5.4激光器的光热效应近年来,一些无机光敏剂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比如纳米金银颗粒、短棒或者碳纳米管,在穿透能力较强的近红外区具有较强的吸收峰,可以转化为热能,这为光热疗的应用带来广阔的前景[21]。
如碳纳米管,当外界施加波长为808 nm的红外光且强度达到2 W/cm2时,碳纳米管能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使周围温度上升[22]。
目前近红外激光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内窥镜技术等医疗手段也越来越广泛。
激光具有生物穿透性,可为深层次肿瘤组织的热疗提供可能。
因此利用无机光敏剂制备温敏药物载体在肿瘤热化疗领域中具有相当的潜力和优势。
6新型温敏脂质体的开发6.1磁性温敏脂质体磁性温敏脂质体将磁性物质Fe3O4、右旋糖苷铁等包裹于温敏脂质体,给药后结合局部外加磁场增加温敏脂质体在局部的滞留时间,同时进行外加热控制药物释放,以进一步增加温敏脂质体的靶向性。
Nguyen等[23]制备磁性温敏脂质体,通过在体外外加磁场,定向诱导脂质体在靶部位的聚集,另结合局部升温促进药物的定位释放。
可见,磁性温敏脂质体可进一步增加脂质体的靶向性。
6.2免疫温敏脂质体免疫温敏脂质体将单克隆抗体连接到温敏脂质体表面,同时结合体外加热控释。
免疫温敏质体可因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而增加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摄取[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