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按】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身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始与文义相合,此必传写之□可知。
【注】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中风邪,风伤气则津结不行,故口燥;风伤肺则气逆上壅,故喘咳。
头运而身重者,气伤而力乏也;冒风而肿胀者,皮伤风水也。
【集注】李□曰:肺主气,风邪中之,则气壅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气逆而呼吸不利,故气喘也。
□肺中寒,吐浊涕。
【注】肺中寒邪,胸中之阳气不治,则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浊涎如涕也。
【集注】李□曰:五液入肺为涕,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从皮毛而入于肺,则肺窍不利而鼻塞涕唾,浊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注】肺中风寒之邪,脉若见浮之极虚,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乃肺藏之死脉也。
以下五藏俱言浮者,是明外中之邪,应得之脉也。
【集注】程林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非浮之虚乎?葱叶中空,按之弱如葱叶下又无根,则浮毛虚弱是无胃气也。
此真藏已见,故死。
□肝中风者,头目□,两□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注】肝主风,外合于筋,肝中风邪,风胜则动,故头目□动也。
两□肝之部,肝受病故两□痛也。
风伤筋,故行常伛偻也。
肝苦急欲甘缓之,故令人嗜甘也。
【集注】徐彬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性动摇,故头目□动,肝脉上贯膈,今□肋有邪故痛。
肝主筋,风胜则筋急故伛。
人以脾胃为主,木邪甚而土负,甘益脾,嗜甘所以自救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两臂不举,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注】肝性条达,气行于胸侧,肝中寒邪,故有气抑不伸,喜太息,气滞不行,痛不得转侧也、食则吐,亦寒邪上逆也。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肝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弱,按之不弦,是失其肝之本脉也。
今按之如索不来,曲如蛇行而去,夫索曲蛇行,去而不来,非皆肝藏之死脉乎!【集注】周扬俊曰:按之如索,则弦紧俱见,脉有来去,乃阴阳往复之理。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是指人体五脏内寒湿积聚,导致气血瘀滞,进而引发相关病症。
本篇文章将介绍五脏风寒积聚的脉证以及治疗方法。
脉证五脏风寒积聚病存在多种标志性脉证,包括以下几种:草木萌动脉草木萌动脉是指脉搏缓慢、稳定,呈现柔和、细弱、如绸缠绕般的节律,形似植物萌动的状态。
这种脉证多见于早期五脏风寒积聚病,一般情况下呈现为实证,伴有寒性病症,如手足冰冷、畏寒等。
象牛般坚韧的脉象牛般坚韧的脉指脉搏坚韧有力,节律明显而较为粗糙,类似牛的脉搏状态。
这种脉证多见于后期五脏风寒积聚病,一般情况下呈现为虚证,伴有脾虚、气虚等症状,如腹胀、乏力等。
快湍汹涌的脉快湍汹涌的脉是指脉搏节律快速,有如百川奔腾之势,呈现出快速而明显的脉动,如同急流涌动的状态。
这种脉证多见于外感风寒之后,由于过度的治疗或身体本身抵抗力削弱而引发的五脏积聚病,一般情况下呈现为虚实夹杂的症状。
治疗方法五脏风寒积聚病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脉证进行相应的调理。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草木萌动脉的治疗方法草木萌动脉主要呈现出实证,因此治疗时应该以温通为主,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使用温补药物,如桂枝加附子汤等。
•进食热性食物,如姜、沙参等。
•温泉泡水、取暖等保暖措施。
象牛般坚韧的脉的治疗方法象牛般坚韧的脉主要呈现出虚证,因此治疗时应以益气为主,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使用益气补虚药物,如六君子汤、人参饮等。
•多食富含营养成分的食物,如猪肝、牛肉等。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快湍汹涌的脉的治疗方法快湍汹涌的脉主要呈现出虚实夹杂的症状,因此治疗时应以平补为主,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使用平补药物,如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平补饮食,多食豆类、肉类等富含营养成分的食物。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力。
五脏风寒积聚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脉证进行相应的调理。
以上介绍的方法仅为参考,具体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建议尽快就医。
?毛德西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1.风引汤治疗狂证治验:女性,25岁。
一周前,因夫妻一次口角而发病。
卧床不起,不食不饮,时而两目发赤,则起身欲奔,亲人将其按倒在床,旋而又起。
此乃肝胆气郁,风火上扰,神明失聪。
治宜清热泻火,重镇安神。
方取风引汤治之。
方药:大黄10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10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赤石脂15克,白石脂15克,石膏15克,寒水石15克,紫石英15克,滑石15克。
水煎服,日2次。
服药2剂,神清,饮食起居如常,唯心脉未通于舌,则哑不能说话,嘱勿治之,待其心脉通则自当愈。
后果然如语。
来源:李今庸.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一)——辨治癫狂病验案[J].中医药通报,2016(2):4-5.注释:《韩非子·解老》云:“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
”中医学认为,肝藏魂,胆附之,气郁伤肝,胆气不宁。
肝开窍于目,肝郁化火而生风;胆气通于心,胆气不宁则扰心。
风火上越,故见两目发赤而欲奔。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仅言“除热瘫痫”,方由十二味药组成,即大黄、干姜、龙骨、牡蛎、甘草、桂枝、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矿石类药有六种,以清热息风见长;龙骨、牡蛎镇静潜阳;大黄走而不守,导热下行;桂枝、甘草调和营卫;干姜以温中和胃。
全方重在重镇潜阳,清热息风。
后人用此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癫痫、破伤风、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等,随症加减,均有良好效果。
约言:因口角而发病,不食不饮,两目发赤,起身欲奔,将其按倒在床,旋而又起,方取风引汤治之。
2.防己地黄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治验:女性,43岁。
风湿性心脏病,形体羸瘦,面浮足肿,周身关节疼痛,低热缠绵,胸闷不适,心悸不宁,口干口苦,舌质红赤,苔薄黄,脉象微数。
此风湿逗留,血脉失和,拟防己地黄汤加味治之。
方药:生地黄60克,忍冬藤60克,桂枝8克,防己12克,薏苡仁30克,虎杖30克,桑枝30克,生甘草6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肺中风者,口燥(气不布津,故口燥)而喘(气不下行,故喘咳),头运而身重(气伤乏力),(气伤则清阳不升)冒风而肿胀(气伤则水道不行)。
第一个肺中风,中风时,风一吹肺会增热,热会增加,当热增加时嘴巴就会干燥,肺里津液不够时患者就喘。
肺的津液来源是大肠里水升上去;食物入胃,脾脏把食物的营养吸收了后,脾脏再交给肺,所以进入肺时有食物的营养跟食物里的水这两个管道会进去。
食物的营养没办法进去,脾湿没办法进去,脾湿会停在下焦上不去。
(五液在肺为涕)肺中寒,吐浊涕。
当里是寒时,在里津液太多就会浓涕不断地吐出来。
肺[将]死,[脉见真]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天水不交)死。
五脏的脉,肝脏是弦,心脏是洪,脾脏是缓,肺脏是浮,肾脏是沉,这是常脉。
肝中风者,(风动而上行)头目润,两胁痛(风胜而脉急),行常伛(yǔ,弯曲)(风伤筋)令人嗜甘。
风热跑到肝脏里去时,人就弯曲不能动,手臂不能举;人体虚时,风就容易进去。
体质强壮者一般这种病都不会发生。
风在里时头目就会动,自然而然会想去吃甜的。
肝中寒者,(大筋拘急)两臂不举,(肝脉循喉咙之后,肝寒而逼热于上)舌本燥,(胆主善太息,肝病则胆郁)善太息,(肝脉上行,挟胃贯膈)胸中痛,不得转侧,(胃受木克)食则吐而汗出也。
肝里中了寒症,肝会肿起来,肿大后会顶到脾脏,中隔就满满的,这胃就受不了,一吃食物就会吐,呼吸的时候,横膈膜要下降,肝和脾都肿起来,吸气时没办法吸满会造成胸中痛。
肝脾肿都是寒证,即开温药。
肝[将]死,[脉见真]脏浮之弱,按之如索[去而]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无胃气也或屈曲难伸之状),死。
肝气肝脏功能完全消失后就很危险了,像木头一样扭扭曲曲的,这都属于真藏脉。
(气血滞而不行,如物之粘着)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疏通其气,血气郁滞),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寒气为病),旋复花汤主之。
在身上踩一踩,或用力按摩一下,这个肝着也是一种寒症,肝着时肝血没办法进入肺脏时,踩时会产生压力,血就进入肺脏。
精选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资料
浮之虚,按之弱如 葱叶,下无根者
两臂不举,舌本 浮之弱,按之如索
燥,……食则吐而 不来,或曲如蛇行
汗出也
者
其人苦病心如噉蒜 浮之实如麻豆,按 状,……其脉浮者,之益躁疾者 自吐乃愈。
浮之大坚,按之如 覆杯,……状如摇 者
浮之坚,按之乱如 转丸,益下入尺中 者
【概念】
1、肝着: 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 其经脉气血 郁滞, 着而不行, 以致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 痛为主症的疾病。
治则: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枳实(一斤) 厚朴(一尺)
芍药(半斤) 大黄(一斤) 杏仁(一升)
小承气汤--行气通便 芍药--养阴和血 麻子仁--润肠滋燥 杏仁--肃肺利气
滋脾清热 润肠通便
肾病
【原文】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 益下入尺中者,死。(17)
【提要】论述肾死脏的真脏脉象。
【提要】 论述心伤脉证。
【 原文分析】
心伤:劳心太过、思虑太过、耗伤了心血,心 的阴血不足
其人劳倦--心血虚则气亦虚 头面赤--血虚则虚阳浮越于上 下重--上盛下虚,甚或中气下陷 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心虚失养,虚热不潜 当脐跳--心虚于上,肾气动于下 其脉弦--心气阴两伤,不能濡养经脉
【原文】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 益躁疾者,死。(11)
【 原文分析】
病位--在脏 积病 特征--终不移,痛有定处
预后--难治 病位--在腑 辨病 聚病 特征--发作有时,展转痛移 预后--可治
病位--肝胃气滞 漀气病 病因--饮食所伤
证候--胁下痛,按之则愈,且可复发
【 原文分析】
性质;脏病
积病 体征:终不移
脉象:脉来细而附骨
金匮要略11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先未苦时”是云疾病初期,尚不觉十分痛苦, 仅有胸中痞结轻证,此时只需饮以热汤,使气机 通利,胸阳得宣,胸中痞结便可缓解。“但欲饮 热”同时也说明寒积是肝着的主要成因之一。
4、本方可否治疗肝着病?
《金鉴》、徐灵胎认为旋复花汤与肝着不合,但 该方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之方义 ,正切合肝着气 血郁滞的病机,叶桂擅用本方加味治胁痛,每获 良效,故此方可治肝着病。
《脏腑经络篇》云:“浊邪居下” “湿伤于下” “湿流关节” “极寒伤经”。若患者脾肾之阳 不足,寒湿之邪下注,留着于肾之外府腰部,即 成“肾着之病”。
“形如水状”是云外形如水气病之浮肿,临床亦可 见足趺浮肿。由于寒湿留着于腰部,阳气痹着不 行,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自 然,上述诸证和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也有关。
2、“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是肝着的主证
肝主藏血,喜条达疏泄,若肝气(肝阳)不足, 风寒湿等易痹阻于肝经,导致气郁血滞。肝脉布 胁络胸,故胸胁满闷,甚则胀满刺痛,捶打或按 揉可使胸胁气机舒展,故喜“蹈其胸上”,(如 生气喜捶胸)。此亦为瘀血证之一,王清任用通 窍活血汤治愈一女,常欲人足蹈其胸,亦可佐证。
【校勘】
“腹重”按照《千金》作“腰重”理解,更符合临 床,
【提示】
肾着病的成因及证治。
【讨论】
本条可分两段(“肾着之病……病属下焦”为第 一段)理解,第一段是论述肾着病的全身证候及 病位,第二段讨论了成因,特征及治法。
1、什么是肾着病?
肾着乃古病名,因寒湿痹着于腰部所引起,以 “身体重,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为主 证。
一、肝着(7) 七、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
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词解】: 1、蹈其胸上:蹈原意为足踏、足踩。此处可理
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精讲一
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精讲一下面我们讲第十一篇,第十一篇的篇名叫做,《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这回篇名多出一个“并”字,没什么特殊意义,就是原文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转抄过来,讲“五脏风寒积聚病”。
如果讲合篇意义的话,是哪些病合篇了呢?五脏的风寒,讲了五脏的中风、五脏的中寒,然后又讲了积、聚、?气鉴别,实际上,他(仲景)讲了五脏病的举例,还讲了五脏的真脏脉,这一篇非常特殊在哪里呢?就是脱简比较多,我首先讲它合篇的意义,讲了这么多的内容,都是因为这些病证比较危重,此类病证,就是指这一系列我点到的病证,属于比较危重而且难治,所以合篇讨论,但是需要指出的,就是它这一篇的特点,着重于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这也是体现,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一个篇章,第二,它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一个是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
第二,就是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所说它的不足,就是不知道是在传抄过程中遗漏了,还是原文就不全,现在没有考证。
第一,我们从体例上能发现,首先,他是讲,肺中风、肺中寒、肺的死脏脉,结果在五脏的病例上,缺少肺的什么病,就是说前面的内容全了,但是五脏病的举例没有肺,接下来写肝,有肝中风、肝中寒、肝的死脏,然后,举出了一个肝着病,对肝的描述比较全。
第三,来讲,心中风、心中寒、心的死脏,举了一个是心伤,心伤是五脏病的举例,在心的方面,同时又举出来一个,属于神志方面的、功能性的病变,即邪哭,这就是比别的五脏病举例,多出一个,分开论述,一个是属于器质性的病变,心脏伤。
第二,功能上的改变,提出邪哭,这比较全的。
接下来,它讲脾,有脾中风、缺脾中寒,有脾的死脏,举出脾约证,脾约是在《伤寒论》有重复。
最后谈到肾,首先举了肾的病证举例,肾着病,举了肾的死脏脉,缺肾中风、肾中寒,这就是关于五脏的风寒,以及病证举例,缺肺的症证、脾的中寒,肾的中风和中寒,我向大家推荐,湖南中医学院的老领导、老专家,叫谭日强,他发表的一本著作,就是《金匮要略浅述》(1981.9人民卫生出版社)那本书,在这一篇里面,他在[校勘]上做了一些工作,把缺如的地方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可以作为学习参考。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03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03五藏风寒积聚治疗任何的癌症经方家的观念你看我们有很多利水的药,比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很多利水的药五苓散呀,有很多排水的药。
我们第一个就是要把水阻绝掉,因为任何东西都需要水,如果没有水是没办法生存的,第二个是把营养给阻绝掉,常常鼓励病人你去吃越原始的越orginal,越原来的,没有经过改良的,像糙米呀,荞麦呀,这种我们五谷杂粮这种东西,那个没有经过改良过以后,它体积比较大,那一般癌细胞吃不进去,没有办法吃到营养。
你如果吃的人工添加物很多,或者人工改良的食物很多以后,这些营养就会去喂食癌细胞,那你又有水饮在里面,那个又有癌细胞,营养在里面,癌细胞生活在里面很爽啊,有好吃的东西,有游泳池可以游泳。
所以说,它就呆在里面不走啊,中医呢,我们不是说要去把癌症杀掉,而是我们去改变环境。
把环境一改变掉以后,所以中医讲症状嘛,环境改变掉以后,它就没有办法生存啊,变成正常的组织细胞可以生存,癌细胞不能生存。
所以我们就下定义:什么是正常人,什么是不正常的人,就这样来的。
这个人呢,可以平躺,睡还好拉,胃口很好,胃口很好。
这个男的不怕,对我们最有利就是:他不怕。
不像有的人,一听到,已经坐那里就软掉了。
那真的完了。
我们什么都可以治,就是大胆丸没有。
他......没有办法帮他大胆,我细辛加太多,细辛本来有,吃太多的毒药中毒呀,对不对。
那没有办法大胆,他不怕,对我最有利。
我说你去专心去买游艇,你就把房子卖掉买游艇,其他交给我来做。
他不怕,这是我们很有利的。
那这个人呢,一直睡觉,晚上睡觉的时候,身体非常的热,白天还好。
睡觉为什么生热?因为有阴实堵在这里的时候,这个阳,要入阴,而无法入阴,所以在这个部位......不是全身哦......全身上下阴阳相隔的时候就走掉了。
现在是局部,局部上有阻隔,所以在这个部位上,阳要进去,阳没有办法入阴,这个阳就会反逆,阳就是热呀。
他就会感觉到燥热,晚上就会燥热。
那你如果治他燥热的时候,越治他就越热,就代表病情在恶化。
?毛德西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1.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治疗肾病综合征治验:女性,42岁。
患肾病综合征6年,加重半年。
6年来病情时轻时重,全身浮肿,面肢尤甚,按之深陷不起,胸满微喘,恶风无汗,小便不利。
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刻诊:症同前述,脉沉细,舌质淡红而胖嫩,苔薄白,手及足胫不温。
分析此候,乃太阳少阴合病之证,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治之。
方药: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5克,麻黄6克,炙甘草3克,附片9克,细辛3克,桑白皮12克,猪苓15克,冬瓜皮30克,车前子9克,茯苓12克。
服用首剂后,尿量增加,2剂得微汗,3剂尽,水肿已消大半。
脉细,较前有力,舌淡红,苔薄白。
原方又进6剂,水肿消退。
仅足踝轻微肿胀,余症消除。
改用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
随访2年,可操家务,未再出现明显水肿。
来源:赵天才等.中医春秋——杜雨茂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31.注释:肾病综合征为难治疾患之一。
所以难治,是由于病本为肾气虚弱,水气泛滥,当补之,消之。
但该病在隐隐进程中,常常夹有太阳表证,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表证等,这样就形成了少阴里证与太阳表证兼夹证候。
治疗上就要攻补兼施,寒热并用。
如此例,辨证要点有二:一是全身浮肿,小便不利,手足不温,脉沉细,这是病之本象,即少阴阳虚;二是恶风无汗,舌苔薄白,此乃风寒束表,营卫郁闭,即太阳表实证,为病之标象。
这种证候同时出现,在《伤寒论》中称为合病、并病。
对此证候的治疗仍然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若是标本不急不缓,则可同时治疗。
此例即是如此治之。
方中既有温阳扶肾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又有祛寒解表的桂枝汤(去白芍);还有导水消肿的二苓、冬瓜皮、桑白皮、车前子等。
待病势缓解后,以金匮肾气丸阴阳双补,缓缓收功。
约言:肾病浮肿,表证未除,有寒象者,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之。
2.桂枝汤加黄芪治疗黄汗治验:女性,41岁,哈尔滨人。
胡希恕老先生讲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胡希恕老先生讲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古人认为疾病的原因就是风寒,这是有问题的,研究古人的东西做个参考。
不过前面的五脏风寒,我们根据仲景书全面看,不像是他的手笔,因为他的辨证六经八纲的方式方法,与这个不太相符,名人着书他不能这一下那一下,给自己找难题,我想可能是王叔和所著。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古人对肺的看法,肺合皮毛,肺与表相合的,所以在研究肺痿肺痈,风伤皮毛,内舍于肺,外感影响肺,这是肯定的,古人认识还是有问题,是不是皮毛与肺就这样一个关系呢?但是这个规律是一定的,比如得了外感,气不得旁达,他就都要担负到肺上,那么这个毒素废物的刺激就咳嗽喘,古人就这个现象说成肺合皮毛。
那么因为这个肺中风,皮毛闭塞,就是表闭塞,那么这个邪热和气息往上冲,所以口燥而喘,这是必然的。
咱们现在也说上呼吸道感染,那么感冒了咳嗽、喘、口干舌燥,这个热不能外达,就往上逆,波及到肺,就口燥而喘,古人管这个现象叫肺中风,现在就叫感冒了,外感风寒波及到肺古人称肺中风,因为喘属于肺嘛。
"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这都说的水气,"身运而重"身上动,身上重,有停湿停水的情况;冒,眩冒的冒,水要停在上面,肺在上,那么脑袋要眩冒,冒就是沉,身上要浮肿。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肺一方面与皮毛相合,另一方面肺主气,那么气受伤,津液就不行,津液不行就变成湿、变成水,古人是这种看法,这个规律是对的,可是这种看法值得研究。
古人说肺合皮毛、肺主气,那么肺受了风邪,皮毛闭塞就要口燥而喘,肺主气,气受伤,津液不行,那就要引起水气方面的反应。
肺中寒,吐浊涕。
肺中寒在肺痿肺痈讲过,在那一篇讲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为肺中冷,冷就说有水,那么这个水不一定生在肺上,是由里往上,还是胃中有停饮,冲逆于肺,波及到肺,所以古人叫肺中冷,认为在这一段上也说肺中寒,所以肺中冷者,吐浊沫,这是当然的,所以用甘草干姜汤,你们翻到肺痿那一章里可以看到的。
毛德西经验方篇方药1
毛德西经验方篇方药1有一位老中医,经验可谓“丰富”,应诊可谓繁忙,开始年轻人都愿意跟他抄方学习,但学习不到一个月,就都转科而去了。
问其原因,缘由这位老中医只用经验方,方不改动,药不变更,且仅有26首方子。
也要在临床实践中再加以化裁,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修正。
唯此,经验方才具有实用性和活力。
1.青白退热饮——透发肌表解热毒组成:青蒿30克,白薇30克,银柴胡15克,北柴胡15克,黄芩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连翘30克,苏叶5~10克(后下),薄荷5~10克(后下),生甘草10克。
加减:无汗出者,加荆芥15克,防风10克;夜热甚者,加生鳖甲30克(先煎);阴虚者,加石斛、芦根;头痛者,加葛根15克,川芎6克;苔腻口淡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小便短赤者,加白茅根30克,冬瓜皮3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5~10克,炒牵牛子5克;咳嗽者,加百部15克,桑白皮15克。
功用:祛风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发热,或内伤发热,或伴有轻微恶寒,无汗或少汗,或头痛,或昼安夜热,舌苔薄白,脉象浮滑而数。
2.肃肺止咳汤——民间验方不可轻组成:青皮6克,陈皮6克,桑白皮10~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6克,川贝6~10克,茯苓10克,杏仁10克,姜半夏10克,冰糖为引。
加减:咳甚,加炙麻黄;干咳少痰,加北沙参、天门冬;咽痒,加蝉衣、射干;痰黏不利,加桑白皮、瓜蒌皮;闷气喘息,加葶苈子、地龙。
功用:肃肺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水煎服。
方解:此方是20世纪50年代流传的一帖验方。
原方11味,各2钱,水煎服用。
服用方法为第1天晚上煎服第1剂头煎药液(药渣留存),第2天早上煎服第2剂头煎药液(药渣留存),第2天中午煎服第3剂头煎药液(药渣留存),第2天晚上,将所留3剂药渣同煎取液,一次顿服。
服药期间,禁止吸烟、饮酒、食辛辣之物,并禁止夫妻同房。
1周服用9剂药(休息1天)为1个疗程。
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验方58首
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验方58首毛德西是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科普专家,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主持编辑的《消渴病中医防治》《疑难病证名验方辑要》《中国医学诊疗法大全》等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
毛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心得,在中医辨证治疗胃痛方面,颇有见地,善用经方,多用小方,随症化裁,疗效显著。
1.安胃清幽汤【处方】黄芪党参白术白芍槟榔高良姜桂枝甘草。
【主治】胃溃疡2.老子养生酒红参首乌丹参山楂。
【功效】消积化瘀,化痰利湿【主治】高血脂症,辨证属于痰浊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者。
3.推气散【处方】枳实(或枳壳)3克,郁金3克,桂心1.5克,炙甘草1.5克,桔梗2.5克,陈皮2.5克,生姜2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2~3次服用。
此方用量为原书所载,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适当加大用量。
4.白马四味汤:白头翁马齿苋薏仁各三十克丹皮十五克,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主治肠炎痢疾(加山楂)。
【功效】理气疏肝,和胃止痛。
【主治】由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或肋间神经痛引起的胁痛。
【加减】不欲饮食,加焦三仙;口苦,加黄芩、石斛;胃脘胀满,加代代花、厚朴花;大便不实,加炒山药、炒山楂。
5.贝母二冬膏【处方】麦冬8两(240克)、天冬8两(240克)【用法】水熬去渣,加入川贝2两(60克),水煎去渣;再用鸭梨20个,去核,压取汁,与药汁混合,加蜂蜜收膏。
【主治】咽喉干燥,干咳少痰6.五参心乐丸【处方】西洋参(或者红参)丹参苦参三七沙参赤芍水蛭。
【主治】用于治疗冠心病风心病气阴两虚夹瘀证。
7.救阴止崩汤【处方】当归20克山药25克元肉 30 五味子30 炒枣仁20克。
【主治】崩漏:8.风疹用奇效良方【处方】威灵仙石菖蒲苦参黑芝麻何首乌甘草等分【用法】研末冲服。
【毛德西】实用验方四则
【毛德西】实用验方四则医道学术传承 2022-09-18 00:00 发表于吉林收录于合集#验方秘方688个验方,或出自一人笔下,或出于众人之口,多数难以明确渊源,虽无经方那样规范严谨,证治合拍,但却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所以颇受医家与病人的欢迎,有的流传数百年且被载入医籍。
验方也不是包治百病(或证)的良方,亦需要在辨证的前提下选用。
本文所述四方,虽为偶得,但都是笔者历验多例的,故书于报端,供同道参考。
1治气管炎方青皮陈皮桑白皮当归白芍北五味川贝茯苓光杏仁半夏冰糖服之宜此方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流传于社会的一个验方,且散见于某些医学著作中(如杨作楳《临证录》中载有此方,但与余所见原方药物稍有出入)。
原方十一味,各二钱,水煎服用。
服用方法与杨氏所述一致,即第一天晚上煎服第一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早上煎服第二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中午煎服第三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晚上,将所留三剂药渣同煎取液,一次顿服。
服药期间,禁止吸烟、饮酒、食辛辣物,并禁止夫妻同房。
一周服用九剂药(休息一天)为一疗程。
本方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入桑白皮、杏仁、川贝、五味子止咳平喘,当归、白芍养阴活血,青皮行肝理气、消食化积,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与痰浊的运化。
此方具有祛痰止咳、肃肺平喘的作用。
个人体验,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效果尤佳。
至于证候却无明显特征,似以痰浊内蕴、阻塞肺气、寒热征象等不明显者为宜。
或者以“中和”二字言其作用更恰当。
笔者常用药量为:青皮10g,桑白皮15~30g,陈皮10g,当归10g,炒白芍10g,五味子5g,川贝10g,茯苓20g,光杏仁10g,清半夏10g,冰糖30g。
还可用于早期肺气肿与哮喘病人。
随证可加入炒葶苈子、山萸肉、徐长卿、穿山龙等。
2治荨麻疹方灵仙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无此方出自明代董宿《奇效良方》,主治“遍身瘙痒,明目爽神”。
笔者初识此方时,曾治男性荨麻疹一例,30余岁,患病10余年,所用药多为抗过敏剂与中药消风散、荆防败毒散等,时有好转,但每至心烦、紧张时仍不时发作。
毛德西教授“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效果显著
毛德西教授“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效果显著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
在选方用药方面,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
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侍诊其身,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今就其常用“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
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
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
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
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2、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
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
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
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3、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
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
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4、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
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
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
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临床上本方用于慢性便秘
“胃气强”——胃气强故任攻
主要治其胃强,但也要照顾到脾弱
04
尤在泾:大黄、枳实、厚朴所以下,令胃弱;麻仁、杏仁、芍药所以滋,令脾厚。用蜜丸者,恐速下而并伤及脾也。
05
本方配伍对后世有启发,即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
临床应用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原文第16条)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病名解释
五脏风寒:所谓五脏中风或中寒,是借风寒二字来代表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因,非专指外感,即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因干及内脏而产生的五脏证候。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巢源》: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旋覆花汤证
A
麻子仁丸证
B
肾着汤证
C
一、方证三首
症状解释
药物:新绛——茜草汁,或茜草汁新染之帛。
运用:
讨论:
病因病机: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原文第7条)
条文大意
A
B
C
症状:大便坚,小便数
治法:泄热润燥,缓通大便
病机:胃气强脾阴弱
病机、症状、治法
鉴别
1
如何与阳明腑实证区别(大便坚) 麻子仁丸证:虽大便坚,小便数,但无潮热、谵语、腹满硬等症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伤寒论》246条) 阳明腑实证(大承气等):见痞、满、燥、实、坚诸证,脉洪大
毛德西教授应用经方治疗外感病经验介绍
毛德西教授应用经方治疗外感病经验介绍理萍;陈志;毛德西【摘要】通过总结毛德西教授临床治疗太阳少阳并病发热证、外感风寒表实兼证、少阳阳明合病等外感病证,介绍临床常用方药。
毛德西教授应用经方治疗外感病证,临床疗效显著。
小柴胡汤为少阳百病之宗方,和解少阳之总方,外感病证、外感内伤皆可辨证用之。
葛根为阳明之药,解表生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对外感表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项背强痛,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用之。
%Introduction of common clinical prescriptions was made by summarization of expression by Professor Mao Dexi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s caused by exopathogen, such as Taiyang disease involving Shaoyang channel, wind-cold exterior excess accompanying syndromes and Shaoyang disease involving Yangming meridians. Classical prescription applied by Professor Mao Dexi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s caused by exopathogen showed precisely clinical effects. As traditional prescription for Shaoyang diseases and leading prescription for harmonizing Shaoyang, Xiaochaihu decoction was appropriate for symptoms caused by exopathogen, exogenous and internal injuries in accordance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ueraria lobata, as Yangming medication, relieved exterior syndrome, engendered liquid, and elevated spleen and stomach Qingyang. It was feasible in treating both wind-cold exterior and wind-heat exterior syndromes, such as exopathogen, fever with cold aversion, headache without sweat, and severe pain in neck and back.【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6(011)034【总页数】3页(P164-166)【关键词】经方;太阳少阳并病;外感风寒表实兼证;少阳阳明合病;外感病证【作者】理萍;陈志;毛德西【作者单位】466000 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466000 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毛德西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 主任医师、教授, 国家级名医工作室传承指导老师。
?毛德西十 四逆散类方治验
毛德西十四逆散类方治验十四逆散类方治验1.四逆散加良附丸治疗消化性溃疡治验:男性,54岁。
患胃、十二指肠溃疡,西药、中成药无所不用,终日胃脘绵绵作痛,有时剧痛,腹胀气滞,大便溏软,舌淡、苔薄白,脉缓有力。
以四逆散加良附丸治之。
方药: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6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服5剂,疼痛基本控制,后拟四逆散合六君子汤调治,近期疗效显著。
来源:李赛美等.经方临床应用(第一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98.注释:本例为伤寒学家陈瑞春的治验。
陈氏认为,四逆散为“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的代表方。
他将四逆散四味药分为两组,一组是柴胡、芍药为肝药;一组是枳实、甘草为脾药。
此外,枳实、芍药相配,又是《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为妇人之良方。
他的临床经验是,凡临床从肝论治的疾患,诸如颈与颌下淋巴结核、乳腺小叶增生、肋间神经痛、胃脘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胁痛、腹痛、泄泻、甲状腺囊肿、睾丸鞘膜积液、肝硬化、慢性肠炎、耳鸣、耳聋等,均可以本方化裁治之。
本例有肝郁,又有寒凝,所以加用良附丸温中化滞,郁金疏肝理气而止痛,所以很快痛止;后又加用六君子汤调理脾胃功能,肝胃同治,疗效显著。
约言:消化性溃疡,肝郁脾胃寒凝者,四逆散加良附丸治之。
2.四逆散类方治疗妇科诸疾治验:30岁。
4年前早孕而行人流术,术后反复下腹疼痛,左侧为甚,伴有带下量多,色白,味臭。
平素有口干,失眠,二便调,纳可。
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型;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常大,质中,活动,无压痛;左侧附件压痛明显,右侧无异常。
白带常规检查,清洁度Ⅱ,未见滴虫真菌。
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滑。
辨证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治以四逆散加味,以冀肝气舒达、湿热分离、和血止痛。
方药:柴胡10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枳壳1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14克,川牛膝10克,炒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土茯苓15克,丹参10克,合欢皮10克,夜交藤1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德西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1.甘草干姜苓术汤治疗肾着病
治验:
男性,46岁。
适逢初冬,驱车外出(脚踏车),汗透内衣,遂敞胸露怀,迎风狂奔,不料当晚洗后即觉腰痛,初不在意,日渐加重,多方治疗无效,遂求治之。
刻诊:痛苦面容,步履艰难,坐卧不安。
自诉:腰以下重冷痛,如坐水中,受风尤甚。
饮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白不渴,脉沉。
问及所服之药,皆消炎止痛、强筋壮骨之属。
脉证合参,系肾着病也,当温中驱寒、健脾除湿,遂书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之。
方药:
干姜30克,茯苓30克,白术30克,甘草20克。
2剂,取瓦罐,水煎温服。
1剂3煎,日1剂。
2剂药后,痛减冷除,重感若失。
后以原方减量,加炙杜仲10克,2剂,病愈。
来源:
张世友.经方验案 3 则[J].河南中医,2002,22(3):14.
注释: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
肾着之病,属风寒湿痹范畴。
其症状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其典型症状为“腰重如带五千钱”。
致病因素为“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所以用“着”字,言黏着而不去也。
其病内因是肾气不足(卫气出于下焦),肾气失于温养,卫气自然失去卫外之能力。
若遇湿邪,着于腰部,聚而不散,便会形成肾着病。
所用药物,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本非肾家之药,均脾经之药,健脾、渗湿、温中、利尿,缘其病因而用也。
又:湿气重者,土壅也,五行之中土
克水,土壅则肾气被遏,“腰为肾之府”,水土壅于此,故“腰中冷,如坐水中”。
若无土壅,则无此腰疾。
所以医圣用健脾祛湿之方药,使土不壅,自无克伐肾水之患。
约言:
水湿着于腰部,腰中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2.甘草干姜苓术汤治疗黑苔
治验:
女性,五旬。
1周前,因头昏目眩、精神困倦,服杞菊地黄丸7天,近取镜观舌,竟见黑如墨汁,甚为惊讶,故来就诊。
患者形体肥胖,并伴有纳呆脘胀、腰以下酸软沉重,小便自利。
舌苔白厚而润,中见黑色如墨汁所染。
舌体胖嫩,舌质不红。
此属寒湿中阻,湿注肾经,自服杞菊地黄丸,反而助长水湿之性,故致满舌黑苔,肾水本色外见也。
当温燥寒湿,培土制水,宣行阳气,以甘草干姜苓术汤合平胃散治之。
方药:
炙甘草6克,干姜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
复诊时黑苔尽退,诸症全失。
来源:
李赛美等.经方临床应用(第一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05.
注释:
黑苔,并不多见。
作为病苔,黑苔多见于温热病中后期,或杂病寒湿甚者。
此例黑苔系全国名老中医陈家礼先生验案,其外因是杞菊地黄丸之湿腻性,内因是形体肥胖之内湿性,二者相遇,必然会出现寒湿性疾患,故服用杞菊地黄丸出现黑苔并非偶然。
所幸经方中有良方,甘姜苓术汤就是健脾除湿、温中祛寒之对证方。
医者又加用厚朴、陈皮,与苍术配伍,为健脾燥湿之平胃散。
从此例中可以悟到,不管什么脉证,只要能纳入辨证论治之原则,就可以用中医药治疗,就会出现治疗学上的奇迹。
约言:
黑苔,有热有寒,热证取清热法;寒湿者,取甘草干姜苓术汤。
3.旋覆花汤加肾气丸、南北沙参治疗肺心病
治验:
男性,54岁。
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余。
近年来咳喘加剧,胸闷心悸,不能平卧,伴右肋胀痛,食欲不振,喜热饮,心尖部搏动在剑突下,胸透提示:肺心病。
肝大平脐,明显触痛,唇舌发绀,脉细数。
西医以解痉止咳、抗感染等治疗,咳喘渐平。
唯右肋胀痛、纳差、发绀不除。
拟益气通阳、活血化瘀、肝肾兼顾之法。
用旋覆花汤加肾气丸、南北沙参治之。
方药:
旋覆花(布包煎)、南北沙参各10克,新绛2克,新葱15根,肾气丸15克,川贝母各6克,杏仁12克,炙甘草5克。
停用西药,服用10剂后,发绀明显减轻,诸症大减。
右肋胀痛渐轻,舌微紫,苔薄白,脉弦细。
上方去南北沙参,加黄芪、丹参,再进10剂,右肋疼痛明显减轻。
肝脏缩小,质变软,无明显触痛,继用上方善后。
来源:
金先融.旋覆花汤加味治疗肝着[J].浙江中医杂志,1983(10):445.
注释:
旋覆花汤在经方中是比较特殊的,其药味少,仅有三味;其中新绛是何物,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茜草(陶弘景),有人说是用茜草汁染红的帛,还有人说是用血染红的帛。
现在所用新绛,多数是茜草。
茜草具有活血通络、去瘀生新的功效。
其他二味,旋覆花理气疏郁,通肝络而行肝气;葱根芳香宣浊,行滞通阳。
三味合力,对肝气着于胸部的疼痛、胀满,着实有效。
医者所以加用肾气丸,其义在于纳气平喘;加南北沙参,与患者初期喜热饮有关;后又改用黄芪、丹参,目的在于益气活血,促使脉络通畅。
约言:
肝气着于胸部,疼痛、胀满,其胸常欲导之而后快,旋覆花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