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合集下载

六经辨证ppt

六经辨证ppt
• 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 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 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 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 里和再救其表。
• (二)太阳的脏腑:小肠和膀胱
• 1、小肠:小肠上接于胃与心相表里,故既能导心火下达,又具有 接受胃中水谷,进行消化及分别清浊的功能。其清者为津液,输 布于全身;浊者为糟粕,经二便排出体外。
第四章 六经辨证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六经辨证的源流
(一)六经概念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脉而言,包括手足两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 能。
(二)六经病
六经病包括太阳病、 阳明病、少阳病、 太阴病、少阴病、 厥阴病。
(三)《素问·热论》六经病与《伤寒论》六经病的比较:
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 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
变并称。
(二)六经病传变形式:
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 传、误下传。
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 越经传:太阳→阳明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 首尾传:太阳→厥阴 误下传:由于误用攻下所引起的传变。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2018-02-20 都峤转自赵医生D医馆修改微信分享:我的经验用好桂枝汤走进太阳篇。

太阳乃膀胱经也。

桂枝汤是张仲景的群方之首,张仲景以桂枝配方81方风寒病治愈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张仲景对桂枝是多么重用。

可荡净世界,人人难免受空调、风扇、摩托车、电瓶车、冷饮、凉啤酒、冬天不穿棉袄之苦,病在眼前,医生的临床不能小题大作,舍近求远,大胆用方,桂枝汤症百分之七十以上人人都有。

医者不用桂枝方盲人瞎马夜无光仲景治病六大法: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辩症是总纲;伤寒就是诊断学,留给后人做临床;三百九十七法症,一百一十三个方;良医诊断去找病,辨清病源找处方;庸医拿药去找病,这种医生不能当;错误用方医生罪,苦不堪言病人伤;开鬼门洁净腑去腕陈坐:仲景治病六大法,六法牢记胸中藏;第一大发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良;第二大法洁净腑,顺水行舟要清肠;去腕陈坐第三法,热结膀流攻下良;第四大法滋补肾,辨清寒热回肾阳;第五大法实脾土,温胃健脾莫用凉;第六大法调营卫,调和营卫桂枝汤;六经辩症:仲景写下六经辩,六经辩症是提纲;第一写下太阳病,太阳病上桂枝汤;二阳阳明有表症,发汗解表葛根汤;三经本是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汤;而阳并病有表症,柴胡桂枝各半汤;四经本是太阴病,桂枝加芍太阴方;五经本是少阴病,少阴没有桂枝方;尺中脉迟禁发汗,要用桂枝建中汤;读者回忆想一想,哪篇没有桂枝方;八十一方篇篇用,哪有医圣不效方;仲景写下太阳篇,桂枝治病是群方;太阳中风表不解,桂枝解表第一方;桂枝加减用的好,随心所欲百病良;桂枝症:当今世界生活好,空调风扇把人伤;可乐冷饮凉啤酒,不用棉花常受凉;摩托电车太普遍,汗后常常受风凉;十人七个桂枝症,医生临床不要忘;素问骨空论。

大风刮倒无根树,骨空传伤壮年人。

长江无水河流干,脊椎无髓五脏完。

骨空与一椎二椎:骨髓不能贯顶,温度不能保护大椎,常常受寒,引起脊髓空虚,颈椎强直,不能自如(原文:致如)。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很多人都说《伤寒论》难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整本书的结构没有清晰的认知。

这篇文章用图示的方法为《伤寒论》列出了一个提纲,将《伤寒论》的整体结构图解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读懂了这个提纲,再去细读原文,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1.六经提纲图2.六经表里图3.六经传变图4.六经论治图太阳表病图1太阳表病图2太阳病图太阳经病图阳明实证图阳明虚症图少阳经病图少阳经病图太阴经病图少阴经病图厥阴经病图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

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或热伤营血而瘀,甚则血热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或阳明热结,嗓子发痒顽咳,面红、眼赤、耳鸣。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尿频数色黄赤,或尿短不利色黄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经水色红质稠,带下色黄,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或局部红肿热痛。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口唇干红,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

头晕目眩,项强头痛,往来寒热,热时汗出,心烦胸闷气短,心悸,睡眠不实。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耳鸣耳聋,目赤,鼻子发干,鼻孔生疮。

胃痛胸胁胀满,不欲饮食,腹痛下利。

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太阴病提纲:病在里,胸下结坚,呕吐,食不下,腹满自利,时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欢,身重疼难以转侧如痹状,无热或微热,恶风寒汗出,清涕善嚏,风水溢饮,脉沉弱而迟,善嚏,流清涕。

头晕头痛,吃饭后犯困,想睡觉。

《经方医学 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经方医学 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六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起326条迄3...
辨厥阴病脉证并 治前4条小结
辨厥阴病脉证并 治论厥小结
辨厥阴病脉证并 治论下利小结
厥阴病证治结要
附篇一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起382条迄3...
附篇二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脉证并治(起3...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书名页
内容提要
前言
导读
第一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 辨太阳 病脉证并治中 (起31条迄1...
第一章 辨太阳 病脉证并治上 (起1条迄30...
第三章 辨太阳 病脉证并治下 (起128条迄...
第二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起179条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辨阳明病脉证并 治后56条小结
辨阳明病脉证并 治前28条小结
阳明病证治结要
第三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起263条迄2...
第三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起263条迄2...
第四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起273条迄2...
第四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起273条迄2...
第五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起281条迄3...
辨少阴病脉 证并治前20
条小结
少阴病证治 结要
09 第五篇 辨少阴病脉证 并治(起281条迄3...
011
附篇一 辨霍乱病脉证 并治(起382条迄3...
010
第六篇 辨厥阴病脉证 并治(起326条迄3...
附篇二 辨阴阳易差后
012 劳复病脉证并治(起 3...
本书为经方大家胡希恕、冯世纶两代教授逐条注解《伤寒论》,运用“六经-八纲-方证”经方医学体系,让 您真正读懂《伤寒论》,步入清代医家柯韵伯所说境界:“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经方 医学,大道至简。本书由冯世纶教授整理了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伤寒论》的成就,以《伤寒论》的“六经来自 八纲”为指导,摆脱《伤寒论》研究史上的某些误读,又紧密联系临床实践,解读《伤寒论》每条条文和方证, 并进一步探讨每一方证的六经归属,使读者能够读懂《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第一:太阳病思维导图⒈太陽病辨證提綱證治:太陽病系外邪侵襲人體,正邪交爭於肌表,營衛功能失常所致,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辨證提綱,可分為中風、傷寒、溫病三大類型。

太陽病主表證,其治療原則為解表祛邪。

風寒類太陽病,治當辛溫解表,太陽溫病治當辛涼解表。

其中,太陽中風證為風寒外感,衛強營弱,見惡風寒、發熱、汗出、脈浮緩,用桂枝湯,以解表祛風,調和營衛;太陽傷寒證為風寒外束,衛閉營鬱,見惡風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用麻黃湯,以辛溫發汗,宣肺平喘;表鬱輕證為太陽表證日久,不得汗解,邪氣漸輕,見發熱惡寒如瘧狀,或伴面熱、身癢、汗出,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以小發其汗,前者用於症狀略重者,後者用於症狀略輕者。

⒉太陽病兼證證治:太陽中風證兼經脈不舒,見項背強幾幾,用桂枝加葛根湯,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升津舒經;兼邪氣犯肺,見咳喘,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以解肌發表,降氣平喘;兼陽虛,見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扶陽解表;兼胸陽受損,見胸滿甚或脈微惡寒,用桂枝去芍藥湯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解肌祛風,宣通陽氣,後者加附子溫經複陽,用於陽損稍重者;兼營氣不足,見身疼痛,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以調和營衛,益氣和營。

太陽傷寒證兼經脈不利,見項背強幾幾,用葛根湯,以辛溫解表,升津舒經;兼內熱,見煩躁,用大青龍湯,以外散風寒,內清鬱熱;兼心下有水氣,見咳喘,用小青龍湯,以辛溫解表,溫化水飲。

表鬱輕證兼有鬱熱,見熱重寒輕,口微渴,心微煩,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以小發其汗,兼清鬱熱。

⒊太陽病變證證治:太陽變證的治療總原則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表邪內陷,熱鬱胸膈,見心煩懊憹,用梔子豉湯,以清宣鬱熱;兼中氣不足,見短氣,用梔子甘草豉湯,以清宣鬱熱,益氣和中;兼熱擾於胃,見嘔吐,用梔子生薑豉湯,以清宣鬱熱,降逆止嘔;邪熱較甚,又兼氣機阻滯於腹,見心煩腹滿,用梔子厚樸湯(不用香豉),以清熱除煩,寬中消滿;兼中焦有寒,見腹滿時痛,食少下利,用梔子乾薑湯(不用香豉),以清上溫中。

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辩证ppt课件

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辩证ppt课件
4、热结肠道:日晡潮热,大便秘结,腹痛 拒按,舌苔黄燥或黑而干焦。
清热、泻下
2024/2/2
18
(三)营分证
病机:邪热内陷,劫伤营阴。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 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 脉细数。
清营热(清营汤)
2024/2/2
19
(四)血分证
病机:病邪深入血分,生风动血。 临床表现:
(一)合病:二经以上同时出现。 (二)并病:一经未罢,另一经又现。 (三)传经
1、循经传: 2、越经传: 3、表里传:
(四)直中:不从阳经,直中阴经
2024/2/2
13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 目的要求: • 1、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要点; • • 2、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规律。 • 授课方式:CAI 课堂讲授 • 课 时:1学时 •
大承气汤
2024/2/2
6
(三)少阳病证
病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脉弦。
小柴胡汤
2024/2/2
7
(四)太阴病证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内停。 临床表现:
腹满而吐,食欲不振,腹泻,时腹自 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或 白腻,脉缓弱。
附子理中汤
2024/2/2
14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创立者:清朝-叶天士《温热论》
适用范围:外感温热病
理论来源:《内经》
《伤寒论》




表(


肌肤 六腑
血液(五脏)
2024/2/2
15
(一)卫分证
病机:温热病初期,邪犯肺卫 临床表现: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每经又各有所主症、主 方,通过六经辩证,可以确定病位、 病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精选2021版课件
22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 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 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 衡的治法。
精选2021版课件
23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 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 如: 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急证----抵当汤
精选2021版课件
42
6.太阳病兼证
• 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有其 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物外, 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主方中随 兼证进行加减如: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精选2021版课件
43
7.太阳病变证
• 太阳病变证: 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 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精选2021版课件
26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 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
内经》“太阳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 老阳”。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三阴 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 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 ,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 强。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精选2021版课件
7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

辩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六经八纲辨证思维导图,把六经写入大脑

六经八纲辨证思维导图,把六经写入大脑

六经八纲辨证思维导图,把六经写入大脑学懂八纲辨证,等于中医入了门。

附八纲辨证心法要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医称之为“八纲”。

其中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

《内经》中没有“八纲”称谓,是后世医家据中医经典和实践总结出来的。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辨证是认识疾病,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只有少数与西医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

由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对疾病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的基础上,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体格检查、化验检查;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临床辨证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舌象、脉象等),诊断时不一定要确定病名,而是要明确是什么“证”。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

“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

《伤寒论》的六经气化 附图

《伤寒论》的六经气化 附图

《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复制链接]六经气化天有六气,六气分主客二气。

主气恒常不变,年年如此。

它是合于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运行不息的这个大规律的,所以它是以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顺序运行,循环往复,一年而周,它是宇宙气化的主体规律,所以六气禀承其规律就称为主气。

《内经》对主气的运行规律有具体的描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从运气的角度来说,主气的运气是平和的,恒常的,不变的。

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是有规律的,正常的,主体的规律就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从万物的生成直到宇宙的毁灭,亘古不变,所以它就象主人一样,不会走,永远在家里,家中大小事情都取决于主人。

如图:主气运行图客气运行图客气就不同,来了去了,去了来了,没有个准,它的运行每一年不同,它是根据每年年份的地支来确定的,所以它不合于四时阴阳的大规律,但它合于阴阳互化的规律,从阴至阳,由阳化阴,首先厥阴,少阴,太阴,由一阴至三阴,然后从阴出阳,少阳,阳明,太阳,从一阳至三阳,又由阳化阴,接下来又是厥阴,由阴出阳,由阳化阴,也就是初之气厥阴,二之气少阴,三之气太阴,四之气少阳,五之气阳明,六之气太阳,顺次排列,一年而周,一步一气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合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客气循环的规律就是这样的。

但是由于客气的运行是循环的,犹如一个圆,其实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所以初之气是厥阴,终之气是太阳只是假定最初的状态,具体的一年内的起点和终点,就需要由年份的地支来确定了。

《六微旨大论》: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六经辨证ppt课件

六经辨证ppt课件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则:开腠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 麻黄汤
临床应用
1、治疗以恶寒发热、无汗、全身关节疼痛, 咳喘为特征的外感病。
太阳伤寒证,理论上应冬季多、北方多,但夏 日亦有。太阳伤寒证患者体质强壮,表实证实。
2、治疗风寒表实的咳喘,如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
4、以五苓散利水作用,还可用于:
1)、多囊肾,鞘膜积液,胸水,渗出性 胸膜炎,胸腔积液,羊水过多,脑积水。 晚期肝硬化腹水、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心包积液
2)、腹泻 、防治饮酒宿醉 3)、黄疸,治疗湿热发黄,湿重于热者,
加茵陈。
4)、肥胖症 (车前子、苍术),茵陈 五苓散治疗高脂血症、茵陈五苓散加减 治疗高血压。
(二)阳明病证
1 阳明经证(热证) 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
充斥阳明之经,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所表 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热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 饮,脉洪大;舌质红、苔黄。
阳明经证(热证)
病机:阳明热势充斥,津液耗伤。 治法:辛寒清气保津。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炙甘草、
① 骨折创伤早期运用桃核承气汤行气活 血,通腑泻热,疗效确切迅速。一般l~ 2剂即可取效。服药后2~7 h即能排气 排便,治疗有较强时效性。
② 中药行气活血通腑之法除能达到通便 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血化瘀泻热作用。
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便秘 2)糖尿病并发脑梗死。
言” )腹痛,绕脐通,便秘或热结旁流 4)神志异常——轻则烦燥,重则谵语,惕而
不安,甚者神昏(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 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5)补充舌脉——舌红苔黄,脉沉有力(舌象 温病学描述的比较详尽)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霓裳部落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

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带你学会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简单好学

带你学会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简单好学

带你学会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简单好学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百病精髓论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百病精髓论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百病精髓论六经辨证涵盖了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辨证尽在其中。

现代人把六经病证只理解为外感热病的各种表现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温病和杂病。

首先要明白六经的概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是三阳(经)。

太阴、少阴、厥阴是三阴经。

六经的概念是《内经》提出的,后来经张仲景充实,这六经是用阴阳的多少来判别的。

中国古人没有文字之前是用结绳记事的,一个结就是阳用(—)表示,两个结用(- -),来表示。

再复杂的事物就用这些结排列组合来表示,然后把相同的性质归类,就延伸出阴阳八卦。

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八卦)是由三个爻组成。

每个卦有三个爻组成,其中有阴爻、阳爻,或者全是阴爻,或者全是阳爻,或者阴阳爻驳杂。

八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含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无论多庞大,还是多渺小尽在其中下面分别说明之:太阳病证太阳病就是太阳的三个阳(爻)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

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

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

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

太阳经证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1、太阳经证太阳伤寒:一阳被伤是伤寒(病理卦象兑上缺),卫阳被寒所侵先伤上一阳爻,如果正气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堵塞,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

发散风寒可用麻黄汤类。

太阳中风证:为外伤风邪之意。

二阳伤寒为中风(病理卦相震),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

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

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

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足中阳营卫调和邪则驱外。

2、太阳腑证太阳寒邪直传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

胡希恕经方医学思维导图

胡希恕经方医学思维导图

胡希恕经方医学思维导图《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著书年代---东汉胡希恕---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今天讲讲胡希恕先生注解的伤寒论。

伤寒论按八纲划分六经病。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体系,胡老认为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了六经。

何为三阴三阳,其实就是三个阴证三个阳证。

伤寒六经提纲是八纲概念,不是经络、脏腑概念,因此提出太阳病为表阳证,这是解六经、解仲景之书的关键。

(本段引用自《经方医学》--胡希恕/冯世伦)伤寒论六篇各篇首条为六经病提纲。

六经病是病位、病性、症状特点的证,而不是指具体的病。

伤寒论首篇是太阳病,提纲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是病位在表的阳证,是表阳证。

阴阳的判断标准,是看正邪交争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划分的。

如果机体功能亢进者为阳证,如发热恶寒,发于阳也。

机体功能沉衰不足为阴证,如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本段引用自《胡希恕经方医学》-马家驹)。

太阳病是表阳实热证,这里的热不是指热邪,而是正邪交争,体表阳气郁热不能汗出,导致的郁热,反应于人体的发热的症状。

所以,表阳不能清热。

只需,邪随汗出,诸症皆解。

如此,深刻理解了,胡希恕说“经方中风、伤寒的概念是症状反应所属,不是病因所属”。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也。

阳明病是里阳证。

胃家实,一方面指邪气实,更多的指这个人的体质、正气也是实的。

阳明病也是里阳实热证。

阳明证在外表现的症状是:身热,汗出,恶热,不恶寒,大渴,脉大。

临床上见到大便异常,必然有病位在里的表现,提示里证。

渴是阳明证的阳性指征。

(本段来自于马家驹《胡希恕经方医学承气汤方证》)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证病位在半表半里。

病性:阳证。

热邪波及清窍。

邪在表发汗,邪在里清下吐法。

邪在半表半里,邪无出路,证候的变化相当复杂。

故少阳证之辩,与其求之于正面,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

此即是说,凡阳性病证,若诊其不属于太阳病,同时又不属于阳明病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

辩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仲景根据太阳这种外趋之病势而因势利导用汗法祛邪。

但汗法据自汗病势用解肌法,以桂枝汤为主方;据无汗病势用发汗法,以麻黄汤为主方。

自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因有太阳自汗病势的同一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质,所以皆用桂枝汤加减法治疗。

无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也因有着太阳无汗病势的同一性及各自的特殊性质,也皆以麻黄汤加减方治疗。

桂枝汤加减方共十五个都以桂枝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自汗为病理依据。

麻黄汤加减方包括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四个,都以麻黄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为病理依据。

这样组成一个伤寒太阳辩证治疗系统。

但在太阳病理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这样那样的并发或继发证。

这些并发或继发证因为不是伤寒病因引起的,所以属杂病的范畴。

如蓄血、水逆、热喘、水饮、虚烦、悸气、结胸、心下痞、胀满、停饮、滑脱等证。

太阳阶段的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表:(二)阳明经证治系统在阳明病理阶段,由于肠胃的生理特性(如胃的呕吐和肠的排便亦为保护和防御反应),在抗御过程中,表现为上越、里热、下夺三种趋势。

仲景据上越趋势而用吐法,以涌吐而祛除病理物质;据里热之势而用清法,以通肠来祛除里热;据下夺之势而用下法,以排便来祛除病理物质。

上越、里热、下夺以胃家实为共性,上越以愠愠欲吐,里热以汗出而渴,下夺以不大便为各自病理特性。

吐清下三法皆祛邪法,以邪之所在不同,因其所趋之势而祛除之。

在阳明阶段中亦有并发或继发证,例如黄疸、热入血室、蓄血、虚烦、热淋、便秘等。

阳明经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表:(三)少阳经证治系统少阳病理阶段是伤寒在气机病位引起的病理反应。

由于气机的功能特性规定着它调节失常的病势。

仲景则因势用和解法,以柴胡汤为主。

对兼有表证里证或其他证的俱以柴胡汤加减法治疗。

在少阳阶段中也有热入血室等并发性杂病。

少阳经辩证治疗系统如下表:(四)少阴经证治系统少阴病理阶段是表病位阴性过程,病理趋势为阳虚表寒。

仲景治以助阳温经法,以附子汤为主方,在其阶段过程中的各具体证候,亦有着各自的特殊性质,如阳虚表热、阳虚水不化、亡阳厥逆证等。

当少阴与太阴合并过程中则出现表里虚寒与亡阳阴竭之证。

少阴阶段也由于不同原因而发生下利便脓血,吐利烦躁、阳虚咽疼、咽中生疮、虚烦等继发性杂病。

少阴病阶段辩证治疗系统如下表:(五)太阴经病证治系统太阴病理阶段是里病的阴性过程,其病势为阳虚里寒,因其势而治以助阳温里法,以四逆汤为主方。

太阴过程之辩证治疗系统如下表:(六)厥阴经病证治系统厥阴病理阶段为气机病的阴性过程。

对厥阴病仲景未出示治法,但他揭示了厥阴病理阶段中四个证候是气机病的阴性过程,也就是在机能衰弱和体液不足状况下的气机障碍。

其辩证系统如下表:六经病理阶段在辩证治疗上各成系统。

六经证治系统又以病因的同一性连接为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六经之间既以病性、病位的特殊性相区分,又以病性、病位的同一性相联系。

使千姿百态的具体伤寒证候,以类相属,而又分擘条理地编组为系统,连接为系列的东西,这不是别的,正是伤寒病理过程本身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特殊性质和同一性质。

例如,同一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为阴阳两性病理过程,它们又因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

同一病性的病理过程依据不同的病位而分化为三种过程,但又以同一的病性相联系。

不同病性的过程皆以同一的病位相联系。

如此地将伤寒病理发展过程中数以百计的特殊证候区分为六经,又连接为一个整体。

六经病之间的传变皆取决于阴阳消长的变化:阴病转阳则病退,阳病转阴则病剧;阴病伤阳则病危,阳病伤阴则由表传里,阳病伤阳则向阴性发展;阴病伤阳则二阴合并,阴病伤阴则阴竭阳脱。

在治疗方面,阳病治阴,治阴在保存津液;阴病治阳,治阳在扶正气。

汗吐下清和诸法,皆祛邪法。

邪气去则津液存、正气安。

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皆扶正法。

正气胜则邪气衰。

六经辩证与治疗也是一个整体。

因为辩证是方法,治疗是目的;辩证是治疗的根据,治疗是辩证的结果。

因势利导是根据外界致病因素引起的伤寒病,在长期的实践中的总结,它本身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去解决矛盾之意。

阳性病以祛邪、阴性病以扶正的治疗原则,正是在因势利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阴病和阳病的客观规律而产生的。

例如,阳性病因功能强盛体液充足而发生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的抗御反应,自可根据病位的功能特性,顺应其抗御趋向以祛除病理物质。

如太阳病在表用汗法;阳明病在上用吐法,在下用下法,里热用清法;少阳病在气机调节失常用和法。

阴性病因功能衰退和代谢减低,这自应鼓舞机体功能提高抗御能力,以改变正邪之间的矛盾地位。

如少阴病为表病的阴性过程,因体温不足而恶寒,身疼脉微欲寐,知为阳虚表寒之势,所以用助阳温表法以提高体表组织功能而利于抗病。

太阴病为胃肠的阴性过程,胃肠因功能衰弱血循环不足而吐利腹疼,为阳虚里寒之势,所以用助阳温里法以提高胃肠功能而止其吐利疼痛。

六经辩证与治疗是一个整体,虽然辩证可自成系统,而治疗方面亦自成系统。

但辩证与治疗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旦分割开来,便俱失存在的意义了。

伤寒六经是一个完整的辩证治疗体系。

其纵的关系表现了它的系统性,其横的关系表现了它的系列性。

如太阳病是由一个桂枝汤证的证治系列和一个麻黄汤证的证治系列所组成;阳明病是由一个瓜蒂散证的证治系列和一个白虎汤证的证治系列,及一个承气汤证的证治系列所组成;少阳病是由一个柴胡汤证治系列组成。

太阳、阳明、少阳诸证为一个伤寒阳性病证治系列。

少阴病是一个附子汤证治系列,太阴病是一个四逆汤证治系列。

少阴、太阴诸证是一个伤寒阴性病证治系列。

阴、阳两大系列为一个伤寒病的证治系列。

伤寒六经辩证治疗体系,纵成系统、横成系列、辩证与治疗、理法与方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正是伤寒病理过程本身发展规律的反映,是长期临床实践认识的结果。

它是祖国医学中最完美的辩证治疗系统,是祖国医学光辉的科学成就。

但《中国医学史略》却说:“《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条文式临床札记性的著作……既没有系统的专门论述,每条条文也不是加以明确的说明。

”是的,所谓条文札记性,是《伤寒论》的简书的文字形式,但这并不妨碍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经本身即是专门的系统,只是仲景作出了《伤寒杂病论》,没有加以“明确的说明”,这也正如史前人类发明了钻木取火而没有说明摩擦生热一样!六经阴阳辨证治百病讲义临证六经阴阳辨证,是万病之治疗指南。

?六经辨证并非只治伤寒,温病、杂病俱在其中。

人身十二经脉统分六经,经络所过的病变,《灵枢经》说:“是动则病”就是说,人体脏腑病变会反映在经络上,并且会反映在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观察其病变就可找出六经所属,六经就是阴阳气在各经络脏腑的概括,经就是“常”的意思,恒久不变,所以可以统领万病。

阴阳经气统之为任督二脉,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阴脉,也就是手足三阴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阳脉,也就是手足三阳经脉。

?督脉在两太阳经之间,三阳经气汇集于此,八卦配离卦,内藏骨髓也就是真阴精,外行阳气。

阳中有阴。

?任脉行身体前正中线,三阴经气汇聚于此,八卦配坎卦,阴中有阳。

?任督二脉需三阴经、三阳经经脉滋养,交通则水火既济。

阴阳二气合一周留不息,身轻神清体健,百病不生。

?因此,阳足则阴精化气不外溢,阴精足则阳气生化不息。

?细分之,三阴经有手足三阴,三阳经有手足三阳;三阴三阳中各有阴阳,阴为精血津液,阳为阳精,二者合一就是气,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病理状况下,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无论内伤生冷还是外寒内侵都伤人阳气,阳气虚则身重懒言、昏昏入睡,四肢清冷,畏寒重,口不渴、不思饮,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脉微细,属阴证。

?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得温热药而经过汗、吐、大便、小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是排病反映。

?寒湿得热则化,瘀得温则行。

湿、痰、饮宜温化。

视其六经所属,分经辨阴阳用药,只要剂量足效如桴鼓。

?临床中痰饮病往往与瘀血合一而病。

?太阴饮邪,气亏虚不重者甘遂半夏汤,中焦虚寒饮停胃肠,肠鸣漉漉理中汤可用。

?少阴饮邪,手少阴心下停饮苓桂术甘汤;足少阴饮邪真武汤。

?厥阴饮邪,两胁胀满疼痛,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化裁。

?寒饮停太阳,停于上肩背沉重冷痛,麻黄附子细辛汤,亦治寒饮停肺;寒饮停留足太阳膀胱,小便为之不利,五苓散可行。

?少阳乃三阳枢机所在,不得寒热,寒热则胆汁不得疏泄,小便清浊不分,法宜和解。

视其寒热轻重,分阴阳辩证而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

?阳明包括手足阳明,饮停胃肠,己椒苈黄丸或遇仙丹痰瘀同下。

?郑重申明经方之剂量应参考阴阳辩证而下药,阳证苦甘寒,阴证辛甘淡温热。

配伍之后偏寒则治阴证,偏热则治阳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