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方证表 +开方方法 1六经辨证 2脏腑辨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辨证三分法
六经辨证三分法
共四种三分法。
分别取自《黄帝内经》《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刘邵武三部六病》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合),少阳为枢。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合),少阴为枢。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半表半里,厥阴少阴为里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太阳少阴为表证,少阳厥阴为半表半里,阳明太阴为里
《刘邵武三部六病》
太阳,厥阴为表
少阳,少阴为枢
阳明,太阴为里
总结:表证,除了少阳之外的,太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都能兼见
里证,除了太阳,少阳之外的,阳明,太阴,厥阴,少阴都能兼见
枢部,除了太阳阳明以外的,少阳,厥阴,太阴,少阴都能兼见。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六病六证浸,六脉六法六方用,“辨病脉证治”其功,仲景开万世先河,创“六经方证”辨证。
万病就来找六经,使用经方治百病,经方合方治大病。
六经找病辩三阳,表里区分表为先。
太阳首犯,发热恶寒,脉浮缓紧,麻桂分汗,有汗桂枝,无汗麻黄,辨别使用,牢记心间。
右脉粗大且浮长,葛根汤用加减帮;若有内热还出现,石膏知母要为先;腑气不通承气汤;右脉沉细着两感。
左脉弦大且有力,大柴胡汤加减奇;左脉弦细饮食难,口苦咽干又目眩,胸胁苦满有心烦,小柴胡汤用加减。
左脉沉细脏无热,当归四逆汤加减。
中寒无汗,麻附辛理中汤加减;中寒有汗,桂枝理中汤加减。
三阳找病,前后左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两侧左右,还有耳聋目眩。
长期怕冷,阳虚为先,若有表证,柴胡桂枝合麻附辛加减;汗后怕冷,体虚为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腑气不通,化热在里,表里双开,以通为要,三阳开泰,葛虎承柴。
(葛根汤合白虎承气汤合大柴胡汤)。
三阴找病病里传,正气不足三阴间,邪气深入病根盘,疾病难愈常缠绵。
太阴头上脾气虚,中焦升降常失常,腹满泻下难饮食,后天之本早顾及,必用理中四逆汤;太阴之中有实证,桂枝加芍大黄汤。
少阴脉微又沉细,欲寐嗜睡要牢记,阴阳两证辨容易,寒证背冷凉骨髓,温肾回阳用四逆;也有两感常发热,麻黄附子与细辛;身疼骨痛附子证,阳虚水泛真武行;化热失眠难安宁,黄连阿胶治心神;少阴阳明腑不通,腹满口干热伤津,承气早用急存阴,稍一迟缓命立停。
厥阴四肢常不温,当归四逆吴萸能;厥亦深来热亦深,白虎承气把热清;上热下寒错杂证久利不止乌梅丸,更加炙草效更增。
一部《伤寒论》,可以治百病,“六经辨证”统百病,“寒温统一”六经辨。
《伤寒论》六经六病,三阴三阳,三阳实为一阳,三阴实为一阴,阴阳之证须分明。
六经为病,各有其证,疾病万千,总不离六经六病。
整体六经方证观,驾驶百病之万变。
六经找病,六经不同,方证各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合一,合病合方,乃《伤寒论》辨证论治法门。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伤寒病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了分析、归纳,创⽴出的⼀种适⽤于外感病的辨证⽅法。
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
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个包括邪正、阴阳、⽓⾎、脏腑、经络、⽓化,发展阶段,以及治法、⽅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伤寒概念有⼴狭两义,⼴义的伤寒泛指外感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即发的外感病。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的纲领。
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的⽣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少阳主半表半⾥,三阴均属于⾥。
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多属于实证、热证;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多属于虚证、寒证。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虽重点在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是并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也适⽤于某些内伤杂病。
六经辨证⽅法将外感病发⽣、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类。
凡是抗病⼒强,病势亢奋的,为三阳病证;凡是抗病⼒弱,病势衰减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病势趋向及其相互转化等特点,作为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六经的常见证候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辨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邪侵袭体表,邪正交争于⼈体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表浅。
太阳统摄营卫,主⼀⾝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诸经之藩蓠。
外邪侵犯⼈体,太阳⾸当其冲,故⾸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并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养,故恶风寒;⾜太阳经脉受邪,经⽓不利,⽓⾎运⾏不畅,致头项背疼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动于外,故脉浮。
【伤寒六经疾病的分类和方子】
【伤寒六经疾病的分类和方子】一. 太阳主证表证一,伤寒(表实)麻黄汤二,中(伤)风表虚桂枝汤表里同病一,水饮犯肺小青龙汤二,水停心下(1)表里俱轻茯苓甘草汤(2)表里俱重桂枝去勺加茯苓白术汤主之(3)表轻里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4)表里俱轻,但初动肾气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太阳变证表证一,寒风闭热(1)大青龙汤(2)桂枝二越婢一汤二,素质阴虚风寒郁热(1)栝蒌桂枝汤(2)芍药甘草汤三,风温 : 麻杏石甘汤四,营卫自虚(不和):桂枝汤五,水郁肤表: 文蛤散六,刚痉 :葛根汤七,柔痉(风湿痉)(1)桂枝加葛根汤(2)栝蒌桂枝汤八,风湿(湿痹之一)(1)麻黄加术汤(2)桂枝附子汤(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九,中暍(伤暑)里证一,热结膀胱(1)桃核承气汤(2)猪苓汤(3)白头翁汤二、阳明主证里证一,胃热(1)热盛证白虎汤(2)热伤津气(气阴两伤)白虎加人参汤二,肠热(1)热盛结未实调胃承气汤(2)结实热不盛小承气汤(3)结热两盛大承气汤三,津虚便秘(1)小承气汤少少与服之(2)蜜煎导(3)大猪胆汁方(4)土瓜根表证一,风温二,风燥:葛根芩连汤表里同病一,热郁胸膈栀子豉汤阳明变证里证一,水谷不别(癥瘕): 吴茱萸汤二,湿热发黄(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栀子柏皮汤(3)茵陈蒿汤表证一,风寒 :葛根加半夏汤二,风湿三、少阳主证半表证一,少阳中风(1)黄芩加半夏生姜汤(2)葛根芩连汤二,少阳伤寒: 小柴胡汤表里同病一,热结外不解 :大柴胡汤半里证一,痞结(水火交接)(1)半夏泻心汤(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二,结胸(热实结胸)1. 大陷胸证(1)火偏亢: 大陷胸汤(2)水偏盛: 大陷胸丸2. 小陷胸证 : 小陷胸汤少阳变证半表证一,水饮游移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柴胡加芒硝汤二,寒水郁热柴胡桂枝干姜汤半里证一,单水痞 :五苓散二,单火痞 : 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三,水结胸 : 十枣汤四,痰结胸 : 瓜蒂散四、太阴主证里证一,中寒挟湿 :理中丸二,脾虚气滞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表证一,太阴伤寒(寒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二,太阴中风(风湿):桂枝附子汤三,营气不足(1)桂枝汤(2)新加汤表里同病一,寒邪内陷 :小建中汤二,中虚挟表(1)桂枝加芍药汤(2)桂枝人参汤太阴变证里证一,脾约(1)麻子仁丸(2)桂枝加芍药汤(3)桂枝加大黄汤二,寒邪格热于上(1)干姜人参汤(2)黄连汤三,寒实结胸(1)三物白散(2)栝蒌薤白半夏汤四,脏寒类痞(1)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2)枳术汤(3)桂枝人参汤表里同病一,霍乱挟表(1)五苓散(2)理中丸桂枝汤二,气虚受暑五、少阴主证里证一,虚热: 黄连阿胶汤二,虚寒 : 四逆汤三,真寒假热:(1)格阳于外通脉四逆汤(2)格阳于上白通加猪胆汁汤表证一,中风1,风热(1)猪肤汤(2)苦酒汤2,风寒(1)甘草汤(2)桔梗汤(3)半夏散及汤(4)麻黄附子细辛汤(5)麻黄附子甘草汤表里同病一,历节风痛 :附子汤二,阴虚水逆 :猪苓汤三,阳虚水逆 :真武汤四,协热利 :白通汤少阴变证里证一,心血空虚 :炙甘草汤二,阴虚尿血 :猪苓汤三,虚利(1)赤石脂禹余粮汤(2)桃花汤四,下厥上竭五,热结旁流 :大承气汤六,冷结关元 :大乌头煎表证一,汗伤心气 : 桂枝甘草汤二,汗动肾气(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2)桂枝加桂汤六、厥阴主证里证一,阴阳错杂(虚风内动):乌梅丸二,阴阳消长三,有阳无阴1,热利白头翁汤2,蓄血(1)抵挡汤(2)抵挡丸3,痉厥神昏四,有阴无阳(纯阴证)1,脏结: 鳖甲煎丸2,惊悸惊狂(亡阳)(1)桂甘龙牡汤(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表里同病一,热入血室: 小柴胡汤表证一,伤寒(血虚感寒)(1)当归四逆汤(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厥阴变证里证一,水渍入胃(1)茯苓甘草汤(2)茯苓四逆汤二,血虚寒疝(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2)当归生姜羊肉汤三,肝寒犯胃(1)吴茱萸汤四,便血五,肝肾阴寒(脏厥)表里同病一,肝乘脾二,肝乘肺三,喉痹(寒风郁火):麻黄升麻汤表证一,协热利: 四逆散。
伤寒六阶段及六经代表经方
伤寒六阶段及六经代表经方伤寒六经分述如下:伤寒方既可分为虚实、表里、寒热六类,亦可分为阴阳两大类。
伤寒的方剂,于是可由阴阳统之。
外感风寒引起的的疾病及类似的杂病或变症。
一、感受风寒:第一阶段:1、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代表方:桂枝汤2、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代表方:麻黄汤。
3、体虚之人感受风寒:脉微细,但欲寐,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脉微细,但欲寐,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第二阶段: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口苦、咽干、目眩也。
小柴胡汤第三阶段:1、身大热汗出类: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第一阶段症像),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腹满午后发热类: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
第四阶段:1、腹满,消化力差: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代表方理中汤。
第五阶段:1、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第六阶段:1、有寒、有热,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代表方乌梅丸。
二、类似的杂病发汗过多心悸的桂枝甘草汤类,心烦不能眠的栀子豉汤类,小便不利的五苓散类,胸膜炎、腹膜炎、胁膜炎的陷胸汤类,小腹蓄血的桃核承气汤类,身体发黄茵陈蒿汤类,胃中痞满不通的泻心汤类。
内有热而四肢发冷的四逆散类,头痛呕吐的吴茱萸汤类。
三、病后复发的调理:伤寒热病初愈,正气尚虚,气血未复,余邪未尽,当此之际,唯宜慎起居,调饮食,静养调理,预防疾病复发。
《伤寒论》中的六经方证,思维导图!
《伤寒论》中的六经方证,思维导图!
我时常做着一个梦,梦见中医又恢复了千年前的盛况,但是梦醒后,我才发现这一切,有多么的遥不可及。
因为现在随着现代医学的引进,人们都愿意相信外来的东西,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买手机都要买国外的苹果,买化妆品都要买国外的牌子,就连汽车也要买合资车……
我的内心很是悲痛,但是却无能为力,因为我知道,能改变的了人,但是改变不了社会。
所以,我能做的,每天做一些中医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少一点对中医的误解吧。
今天,我就整理了一份思维导图,《伤寒论》中的六经方证。
个人收藏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编辑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目录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5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6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7合病、并病8六经的个人理解:一·太阳病证治编辑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1]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六经辨证口诀》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内科医学著作《伤寒论》的一部分,由中国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
口诀共六经,简明地总结其临床诊断和辨治思想,有助于尽快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口诀如下:
一、《阴阳五行证》口诀
1. 阴中头脉淫,阳中头脉紧,阴阳津液流,入形满立分。
2. 委阴偏在作,委阳偏在下,凡辨胜负从,五行从头详。
3. 寒热从气象,湿燥从色变,病状定未定,四诊表属性。
二、《开经节上口诀》
1. 阳脉节制明,阴经直开清,两经相通而,各反物壮元。
2. 上六经开放,始入脏腑言,九丹特藏秘,拟术穴数多。
三、《六脏注藏证》口诀
1. 尺胃肾脉伏,心肝络藏真,气虚血虚传,三阳六腑藏。
2. 病症少生者,多生反下入,独藏发表明,胜负尽在中。
四、《五气耗散证》口诀
1. 气虚实耗淡,耗散必待研,当求候与妥,未定调与攘。
2. 二虚择少体,三实择脉根,定失若有损,补泻以病症。
五、《四诊索别证》口诀
1. 四诊辨本真,其病以形象,原位索原病,脉病定未定。
2. 听诊入未病,视诊以脉证,摩诊形气变,闻诊正别细。
六、《治法综合口诀》
1. 酒法伤寒急,针灸实失补,汤药病有至,草药饮下去。
2. 八法兼用诀,四穴救时病,中药取归趣,调胃收元气。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太阳病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
大青龙汤主(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30g)。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
五苓散(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甘草汤(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
(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伤寒干货:六经为病六经辨证!
伤寒干货:六经为病六经辨证!本文作者对《伤寒论》六经之为病,以临床实践为立脚点,进行新的观念解释。
我们一起来看看!1.太阳经病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
古人认为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从标两从之说。
然而,寒水虽为太阳之本,但它能发生标阳之热,因为太阳的中气是少阴(古人只讲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的形式和位置,而不谈中气与本经的生理病理关系),少阴之气为热,而与太阳膀胱相通,所以它能温化寒水变而为气,则外出太阳,达于体表,布于全身,而起到固表抗邪的作用。
可以说。
”气”从水生,'水'则由气化,两者相互为用,达成阴阳表里之关系。
亦见太阳藉赖'中气'的气化功能而成其生理作用。
为此,在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如第29条的四逆汤证,第61条的干姜附子汤证;第82条的真武汤证等。
这和太阳的中气少阴阳虚气化不及有着千丝万缕内在联系。
外邪初客于表时,出现的恶寒之证,陈修圈曰:'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
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
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
'至于太阳病出现发热之证,我们可理解为从太阳标气之热而化生。
旧注至此,则不再发挥其义使读者难明。
前言太阳之气布于周身卫外而为固也,若被邪伤则阳气郁而不开,阳 (正) 与邪争,故而发热。
陈修园注云:按风阳邪也,太阳之标为阳,两阳相从之为病重在发热二字。
他道出了阳郁发热的病机。
太阳之本为寒水,太阳之标为阳热。
这就是中气(少阴之热) 把太阳寒水温化而为气,所以,就改变了单一的太阳水寒格局。
如果太阳经标阳之邪而及于腑,经标有邪则脉浮发热;本腑气不化津则见口渴而小便不利。
仲景治用五苓散发汗以利小便;若太阳本腑之邪及于经标,本腑有病则小便不利,心不满微痛;经标有病则头项强痛、无汗而翕翕发热……仲景治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利小便以解外之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诀】
【《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诀】一、伤寒精解一个冬夜,张师为我讲解《伤寒论》大义,不拿书本,一气呵成。
如今拈出,昭示同学,一来可见师对我日日夜夜、月月年年之中,传道授业解惑时情景之一斑,二来师这里所论,言简意赅,对理解《伤寒论》大意颇有裨益。
将师当时所讲转录时,尽保持本来面目,虽文中似有一二条绪、语义紊乱者,也未予点滴更动。
因为一切著作,都是作者其思想、文字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之后的成品,读者于其中往往难以得到作者的本际心念和实在声音,而文中口述的没有经过任何方面(标点符号除外)加工的原本的东西,虽然质朴,但却真实。
张师自己命名的这篇《外感病第二章辨证论治》原记录文稿如下(标点符号是我所加〉:外感病治,注意虚实。
凡身热、口渴、目赤、便赤、鼻孔疼、咽痛、唇干口燥、口疮、唾黄痰,这是阳证,脉多浮大动滑数。
凡身冷、大小便清、口不渴、咽不干,脉象沉弱弦涩迟,或有四逆证(吐利交作、脉微身冷)的,这是阴证。
仲景又说,病人身热而欲近衣者云云,是即寒热真假之辨,但必以上例而定,盖仲景所言是约言。
六经辨证:1、太阳证:日本人谓太阳是表热证,其中大体上是用汗法的。
汗有四种:其一,开卫气以发汗(表实寒者麻黄汤、其二调营气以活汗(表虚寒者用桂枝汤、其三培中气而达表,使营卫调和以自汗(小建中汤〉;其四增津液化亢阳而解汗(越婢汤)。
以上这四条是辨治外感病初起的基本知识。
太阳本篇以汗解为总纲,但务必注意到”津液”两个字(按津液即《内经》上津液血三种〉,故汗有七禁:疮家、衄家、产后、咽中痛、金创、尺中微、消渴(还禁下利〉,皆津液少,故禁汗。
有其病必当其治,这样必想办法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故《伤寒论》也略有其例,如越婢麻黄各半,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小建中。
其中,读有温证是大变例,尤其是风温。
风为由起因,难免有表证,故仲景把风温在温病条目中另列,这样就斗出了清家温病派的著作。
在《脉经》上认为温病有两因,其一素有内热的;其二津液燥的,即:有外感四证,不得不用发汗,结果不知坐治或惑起病变来,如《伤寒论》风温中说的。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一、六经提纲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侯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阳明病,即里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着,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按:口苦、咽干、目眩,可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太阴病,即里阴证。
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而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以上注解,只就原文略明其大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自可明了。
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1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好,如果脾脏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心本身血就不足了,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弱很细很微,所以少阴证出来第一个脉是很微很细的,吸收营养功能不够的时候,会表现在我们精神上面,精神的来源,精神很好,代表血气很旺,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就是神不足,就是「但欲寐」,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一旦吸收食物营养不够,生成血的能量不够了,所有内脏的功能都因之缓下来了,等于没有蠕动,整个不动停滞,如果说太阴病没好,进入少阴证,人就很虚弱。
二九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微脉是代表气很衰弱了,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但欲寐,是少阴的主证。
例、脉微细,且下焦寒到小便无法自禁,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因为都没有蠕动了,膀胱口都开着,人的水是经过肾阳气化出来的,所以尿有点黄,现在他小便是白的,所以要用大剂的附子下去,现在西医连尿失禁都治不好,因为不知寒热也。
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的时候是自利不渴,太阴、少阴、厥阴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浅,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阴,寒湿在上焦,所以他不会渴,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阴,寒在下焦,下焦肾虚的时候,会一直在下利小便,虚,故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病人会想喝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整个变成淡白色,就是标准的少阴证,为什么?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寒的观念就是根本没有温度了,根本不气化了,蠕动整个停摆,膀胱像一块死肉没有用,他的小便根本是漏出来的,中医有分寒热,西医就没有分寒热,西医只管发烧。
伤寒概论(二):证的本质、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的特点
伤寒概论(二):证的本质、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的特点4.证的本质那很多人就要问证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中医讲的证有些什么东西。
中医讲的证是一些症候群再加上体征,就是几个症状关联出现,同时伴有一些体征。
哪些体征?主要是舌苔和脉象的改变。
比如说肾阳虚证,它有一些症状经常出现,如腰疼,手脚发凉。
体征上有脉迟或脉沉,舌淡等。
可见证是经常出现的一些症状群和体征,这些症状群是关联出现的,几个症状经常组合在一起。
证的本质是什么?证的本质主要是人体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应答。
我们讲肾阳虚本质上主要是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低下。
所以中医辨证论治主要不是针对病因的,是针对机体应答的。
举个例子,西医治疗细菌感染,抗生素直接杀灭细菌,这是西医的特点。
中医也有直接抗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比如说我们清热解毒的药物。
可是我们清热解毒的药物它最强大的功能并不体现在它杀灭细菌上而是体现在它对机体对疾病应答的调整上。
这个调整据包括什么,抗毒(拮抗细菌的内毒素),抗休克(防治感染性休克),抗凝(防治感染引起的高凝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等等。
比如白花蛇舌草,它实际上是一个免疫增强的药物。
所以这些都是作用在人体上,而不是主要作用在细菌,这是中医治疗疾病和西医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这是中医优于西医的一个特点。
当然它有时也是缺点,当器官功能严重衰竭的时候,药物可能很难有效。
因为它是作用在人体的,作用在机体对疾病的反应,而不是直接针对病因的。
5.六经辨证法第一是六经标本中气法(标本法),用的是气化辨证,它是根据六经的气化特点来辨证,它已经从症状上脱离出来了。
这个方法偏于理论也比较复杂,但是大家如果要非常深入的研究伤寒论,它很重要,因为它从理论上去找伤寒论的根源。
我对它的形容是什么呢?不厌其繁。
第二,六经聚类分析法(聚类法)。
这是一个伤寒论具体应用的问题。
属于法的范畴。
我对它的形容是大道至简。
把它给简化,让大家更好去操作它。
第三,六经平脉辨证法(平脉法)。
《伤寒论》六经系统完整图解,一目了然!
《伤寒论》六经系统完整图解,一目了然!伤寒六经辨证法,无论在辨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辨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辨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辨证系统。
辨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辨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辨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伤寒论》六经辨证 (建议收藏)
《伤寒论》六经辨证(建议收藏)《伤寒论》将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只是医圣在《伤寒杂病论》中没有加以“明确的说明”,这也正如人类虽发明了钻木取火,而没有说明摩擦生热一样!一、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二、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三、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四、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五、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六、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六经代表方总述
伤寒六经代表方总述本文转载自经方中医木易《伤寒六经代表方总述》经方的涵义有二:一是经验方,即指《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家所用的经验方;二是经论方,即指后世医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方剂的尊称。
因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理、法、方、药成套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成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紧密结合的典籍。
所以,后人尊奉他为“医圣”,将他的著作尊为“医经”,把医经中的方剂奉为“经方”。
《伤寒论》全方,不过113方,全部用药,不过九十余味,确实“经方难得”。
因其用药精当,配伍谨严,功效卓著,堪称典范,因之被誉为“方书之祖”。
通常所说的“仲景113方”中不包括猪胆汁导方及土瓜根导方,半夏散及汤应当拆分为两方,即半夏散、半夏汤;理中汤方名未见,但理中丸条下煎服法后另有“汤法”,遵抵当汤、抵当丸例,应独立成方。
故在113方基础上还应增加4方,共计117方,其中禹余粮丸、土瓜根导方未见。
《金匮要略》共计205方,与《伤寒论》重复45方,杏子汤、黄连粉方、藜芦甘草汤、胶姜汤缺。
《外台》乌头汤在《金匮要略》中提示同上方“抵当乌头桂枝汤”,在查阅《外台秘要》后发现《卷第十四贼风方一十二首》有“乌头汤”一方,其主治与药物组成虽同,但剂量与煎服法均不同,故作为新方单独列入统计。
另《金匮要略杂疗方》未列入统计。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共收载经方277方,其中《伤寒论》为117方,未见方2首,外用方3方;《金匮要略》为160方,未见方4首,外用方7方。
而伤寒方所体现在传统医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早已超出了原有方剂的本身。
正如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
序》中所言:“伊尹以元(亚)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
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杂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
【《伤寒论》六经开方用药】
【《伤寒论》六经开方用药】一元真气,化六气为六经;下而上内而外。
外邪先犯太阳寒水,气化不利:畏风恶寒,宣散。
治之不当,邪不及去;传阳明化燥:恶热,清凉。
少阳,半表里;和解。
太阴化湿:吐泄,温中。
少阴心火,清润;肾水,温经散寒。
厥阴:从风化;热深厥深,上攻喉痹,下攻脓血:养阴清热;从阴化:爪甲青黑腹痛:回阳风善走窜,毛窍入血液不藏:疏而不实,自汗恶风。
桂枝汤症。
太阳行身背痛,腹痛澈背的:桂枝汤加附子等。
通身恶寒加桂姜甘等。
行身于背,太阳经气不舒,角弓反张抽掣的。
风寒逆于太阳经脉贯注于脑后疮疡类:桂枝汤阳症倍芍药,加枝子香附麦芽;阴症倍桂加附子香附麦芽。
风寒逆于皮肤周身痒的,老年人桂枝汤加当归补血汤。
经脉循行脚跟:加延胡索。
腮腺炎看似:少阳阳明地面,但发热恶风同样太阳法治:麻桂各半汤。
发热痘出,即欲于外的:可以鼓动一下。
妇人妊辰,经气不畅恶阻的。
发热,恶风,风寒在表不通;力气也不畅:拉肚子:桂枝汤加葛根升腾一下。
加减变通。
寒为阴邪,毛窍入主静;秘而不疏,无汗恶寒。
传腑不传经:小便不通,津液不上而干渴:五苓散症。
麻桂是驱邪从上出,五苓散驱邪从下出。
寒邪闭束,痘疹忽隐:麻黄汤;壮热烦躁饮冷略有传变的:加石膏。
太阳之肩背沉重,内冷:麻黄汤。
太阳循经,寒邪遏郁脚弯红肿痛:麻黄汤加延胡索。
阑门失职,大便泄水,小便没了:五苓散化膀胱气,加滑石。
膀胱气机不利,必不得承接水使下于左而上转,必右而上逆于肠胃肺心:上干清道:小便短,腹胀,呕吐,咳嗽,头晕:用五苓散。
霍乱吐泻,按理是太阴症;可是无小便,干渴了:正是太阳膀胱腑症:膀胱之气失运,左右中宫失职:仍然五苓散,继以理中汤。
或左温脾而右降胃逆。
阳明主阖,太阳主开的;太阳之邪不解,传至阳明:不从本经之阖,从太阳症开而下利:解肌,葛根汤。
周身发热,起了斑点了:伴随呕吐:明显外邪壅于阳明肌腠症:葛根汤升散出去。
上下眼皮都阳明肌主:红肿痛了:风热郁闭:葛根汤加白芷,手足阳明除湿散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 急诊科特殊病例(48例)1、我有一次值班。
夜间(大约晚上12点)来了一个病人,指着剑突区诉不适,家属大嚷心脏问题,但心电图未见异常,随后出现呕吐,当时病人清醒,查看过往病历,有类似病史,最终以“胃炎”出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但无正规治疗,在门诊已予心痛定含服,故进病房后血压不高,予制酸治疗,接着患者“睡着”了,唤之应答,但不醒,以为正常睡觉,谁知逐渐出现烦躁,查体双瞳孔不等大,病理征未引出,心率、呼吸平稳,但我为保险行头颅CT,谁知脑干大量出血,破入脑室。
即予气管插管,当时咽反射灵敏,但气管插管后就出现心率减慢、自主呼吸停止。
这回才知道脑干大量出血不是都是早期昏迷!汗!!2、病人50多岁,因鼻塞低热就诊查血象胸片后以"上感" 予以"庆大霉素、病毒唑"静点.2天后病人诉耳聋,疑为庆大所致,遂改为"氨苄西林"静点,仍不见好转.同行建议耳鼻喉科检查,约一周后病人往上级医院确诊为"鼻咽癌" 因病人是熟人后来得知,恍然大捂"中年人鼻塞耳聋追问病史有鼻出血应该首先排除鼻咽癌呀"3、今天在急诊遇到一个病人,24岁,诉头痛难忍,敲打桌面,我以为三叉神经痛,后做头颅CT,结果示颅内出血,汗!!4、碰到一个40岁女性,诉打鼾1月,爱人陪她过来看。
病人诉乏力,头晕,查体神经系统体征均阴性。
当然要预约PSG了。
当时想打鼾病史才1月,会不会有其它问题,于是和旁边的医生交流了一下,说“拍个头颅CT”吧。
等结果出来后,大吃一惊!脑干血肿!5、从外院转来一个胸外伤病人,已经放置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和气管切开.双侧胸引管畅通,行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氧饱和度只有60%-80%.复查胸片见双肺复张好,未见有严重创伤性湿肺.给地塞米松后血氧仍未见好转.赶紧请教老板.老板过来看了一眼说:管子细了(指气管插管).马上换了粗的气管插管,惊人的一幕发生了: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一下就飚到98%.我们无语,从此开始仰望老板. 一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气道压力一直高,病人SPO2在90%左右。
主任查房嘱气管插管再拨出一点看看,情况即刻改善。
原来病人颈短,气管插管进入支气管。
又一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呼吸机气道压力一直很高,病人SPO2低,外院转入,主任让护士吸痰,吸痰管插入不畅,主任嘱马上更换气管插管,换下的气管插管内见有坚硬的痰痂附着在内壁,已堵1/2口径。
以后知道气道湿化之重要。
尤其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
针对气管插管的患者我们科是除了常规听双侧呼吸音是否对称,还要常规排床边胸片的,看看插管的位置是否合适,距隆突3cm左右!!!另外气管插管的直径要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来估计的,管径过细很容易导致气道压力的过高.6、有一老太,发热3天入院,住院1月,体温始终不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沉,免疫指标,甲状腺功能都正常,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正束手无策时,病人家属一句话给了我们提示:这老太和老头闹别扭闹的挺大的,我们后来仔细观察老太,结果发现其量体温前半小时都喝过热水的,真晕。
看来,我们也需要考虑医学以外的因素。
7、刚到急诊时记得有个头痛头晕的病人,经头颅CT检查后无明显异常后,当班的医生就对症处理,病人在经过几轮班医生处理后仍无好转,最后还是一个实习护士检查瞳孔发现不对称才引起重视,病人最后诊断青光眼。
后来家属说三甲医院的护士就是厉害,搞得我们一个个面露愧色!!!8、青年女性,离婚,因腹痛、腹泻2天就诊急诊科,给予补液及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
输左氧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四肢僵直,发笑,给予镇静处理后患者仍然会时不时发笑,当时患者家属对急诊医生有意见,就收住院观察。
入院后因患者家属拒绝交钱,所以每天都是给予补液治疗,口服黄连素抗感染。
但是患者仍时有腹泻,但每次量都很少,且大小便不能自控,时有发笑,腹痛,四肢僵直发作,考虑癔病予以诱导治疗后可缓解。
因患者因感情不顺,曾离婚过,且经了解患者当地情况,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故考虑患者此次可能有精神疾病,但是腹痛腹泻却一直没办法解决。
后来给她查了B超,一直都是有少许腹腔积液,在查肝脏B超,结果是肝脏多发实质性肿块,并门静脉栓子形成,查个AFP大于1000ng/ml。
最后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刚好可以解释她的腹痛,腹泻和精神症状也可以用肝癌解释。
当然肝癌出现腹泻和精神症状的很少。
让我们汗颜,幸好给她做了肝脏B超。
得了二点体会,再病因诊断方面,应该考虑一下以少见症状为首发的一些疾病。
另外在考虑精神疾病之前,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疾病。
因为该患者拒绝交钱,不配合检查,所以拖了一段时间才确诊下来。
9、半夜里碰到过一个气促急性发作的患者,既往有喘支史。
听诊两肺一点呼吸音都没有,第一反应“沉默肺?”,赶紧激素,支气管扩张剂使用,患者的症状稍缓解,但不明显,第二天老主任查房,对我说了一句话:慢支突发的急性气促,首先要排除的是并发气胸,拍张胸片吧。
结果真是气胸,抽气后胸闷明显缓解。
从此以后,记住了最该记住的并发症。
10、还有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者是胡言乱语,很多人作一个ct都有腔隙性梗塞灶而诊断为“脑梗”,其实首先我们应该先用手摸一下患者的额头,有没有发烧,很多发烧,肺炎,上感的患者被误诊。
老年人的高烧非常容易导致神志改变---切记。
11、我在消化内科实习都快结束的时候,和一个主治医生一起值班,中午午休时护士告诉我们要从急诊科转来一个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
那时,我已经在消化科呆了不少时间,上消化道出血我也管过很多例了,所以我就自告奋勇的跟老师说,这个病人我先去处理,老师同意了。
当病人抬到我们科室时,一看懵了,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我第一反应是大出血导致了休克,我再看了下病历纪录,呕血才一大口,也不过几百毫升吧,大便隐血一个+,测血压,正常!颈软!问家属昏迷有多长时间了,家属说在急诊科时还是清醒的,怎么回事?脑血管意外?我立即把老师请过来了,在和老师去病室的路上,我就把病史简要的说了下,老师就打电话到神经内科请急会诊,老师又重新检查了一下,也没什么发现,在等神经内科医生来的时候,我们老师问了一句家属,以前可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家属说,经常出现!尤其在生气和人多的时候!晕!癔症呀!等一楼的神经内科医生到的时候,病人已经醒了!这时我又发现一个细节,当我们很急的时候,病人家属却无所谓的样子,原来,他们早就见过她那一招了。
12、一78岁老年男性因冠心病,心绞痛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抗凝,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无心绞痛发作,入院第4天晚12点突发心前区痛,大汗淋漓,稍气促,查:R30,P90,BP110/60,怀疑AMI,即行ECG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急查心肌酶,肌钙蛋白正常,血气:PCO2为27mmHg,PO2为87mmHg,pH7.43,余正常.次日早上复查ECG,心肌酶,肌钙蛋白基本同前,诊断AMI不成立.做UCG提示有肺栓塞可能,即做胸部CT及增强扫描,发现右下肺小面积肺栓塞.经华发林,速避凝等抗凝治疗好转出院.这个病例提醒我们肺栓塞表现不典型,无特异性,思维要开阔,提高诊断意识!!!!13、想起刚刚进胸外时的一台手术。
40岁男性,纵隔巨大肿瘤,术前心电图偶发室早。
全麻,术中病人一直平稳,手术也很顺利,约2个小时搞定关完胸,等待麻醉清醒。
关胸时已停药,过了30分钟,患者仍不醒,血氧饱和度95-100,血压正常,心率120次/分,仍偶发室早,呼吸机械通气,潮气量400ml,睑结膜水肿,病理症可疑,其它都正常。
1个小时过去了,该用的药都用了,病人仍不清醒,请内科会诊,考虑可能术中挤压肿瘤,瘤栓脱落,致脑栓,已经准备给家属交代病情了,主任说:血气怎么样?急查示:动脉二氧化碳110。
立即加大潮气量,纯氧通气吸入,约15分钟后病人清醒。
以后我们术中、术后常规查血气,不能因机械通气、吸入纯氧就忽视二氧化碳出溜。
14、门诊一病人长期以心脏神经官能症抗焦虑治疗,反复夜间阵发性胸闷、烦躁不安,四处走动,牢记消化内科带教的话:诊断功能性疾病必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坚持为其申请胃镜检查,诊断“Barret食管炎、胃食管反流”抑酸治疗后好转……15、一个慢喘支的老年患者,有脑血管后遗症,呈痴呆状态,长期卧床,病情已经稳定,有一次值班时家属反映患者心率加快130次/分左右,,喘憋加重,患者尿量少,考虑患者白天输液太多,可能造成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给予利尿、强心治疗,可是还是没有尿,症状反而加重,当时有点慌,向上级医生反映,上级医生说看看尿管通常吗?仔细查体发现下腹部饱满,果然是尿管堵了,拿注射器通了一下就解决了。
16、遇到过一位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急发伴高血压的住院病人,经抗炎治疗3周后逐渐好转,复查胸片炎症基本吸收,但患者咳嗽仍无明显好转。
主任查房,问我主管医生考虑什么原因?回答主任可能是炎症仍没有吸收完全,需继续抗炎、止咳对症处理。
一旁实习的同学说道:会不会是与吃“洛汀新”有关!一语提醒梦中人,想起入院时交代患者“抗高血压”的用药按先前继续服用。
因血压一直很好,忘了想到这层意思。
果然改用其它降压药,患者咳嗽好转。
17、上述学友发表了很多从医经验,说到底就是一个观察和积累的过程,既不能想当然又不要钻牛角尖!本人在临床上已经碰到过这样的病人有4~5例了,胸闷、呼吸困难,诊断为慢支、COPD、呼衰,对症处理效果均不佳,胸片未见气胸,甚至体征也无明显的气胸表现,最后经反复体检对比,部分经CT证实认定有气胸的存在,经引流病人情况得到迅速缓解,其中有两例病情紧急,家属签字认可才予行的引流,当时并无确切证据,主要靠得是临床经验。
这种病人大多既往有慢支或肺结核史,慢性粘连,尤其是幕状粘连者很难在后前位的胸片上看出来气胸的存在,在病人的情况不允许更详细的辅助检查时仔细的观察和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术前谈话一定要到位!稍微再加上一点点勇气!18、曾经轮转时遇一溺水导致ARDS的病人,经机械通气、激素等治疗后好转脱机,肺部病变明显吸收,但患者体温一直不退,后老主任查房仔细查体时发现颈项强直,头颅CT检查原来是脑脓肿。
至今牢记详细的体格检查很重要。
19、我是临床药师,在呼吸内科下点,一次来了一个病号,主要症状是心悸、乏力,贫血貌。
我和住院医师都考虑冠心病、贫血原因待查。
主任查房时了解病史后,指示查血胆碱酶,我一下醒悟了,患者是菜农。
20、男孩13岁,因3天未排大便入外科,入院后曾喝了2瓶冰红茶,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全身瘀斑,查体颈抗2指,血常规WBC12左右,血气严重代酸,PH7.29左右,当时考虑流脑,但一直没想明白严重代酸怎么回事,病人病情加重,转ICU后拟腰穿,一查血糖38,汗......记得当时曾看入院时化验单,没查血糖,但尿糖-,尿酮+,因小孩进来饮食不好,当时还想是饥饿性酮征.....教训,以后任何病人入院时都查血糖!21、一患者70岁,原风心病几十年,因心悸气短伴恶心二小时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