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5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优质课教案_10
的努力,也需要家 庭、学习和社会的共 同努力。
课堂小结 板书
学生小结犯罪的三大特征和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两条线,明线是校园欺凌,暗线是预防犯罪,能激起学生的兴 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在重点的突破上,犯罪的三个特征感觉学生只是掌握了字面意识,渗透地不够深。 3、关于难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知识点的落实到位了,但有没有落实到学生的内 心深处,需要今后慢慢去渗透,任重而道远。
5.师生互动
设问:①视频中五名未成年人少女受到了什么处
罚?
②除了有期徒刑,刑罚还有哪些?
学生和老 通过了解罪与罚环
出示:我国刑罚体系示意图。
师互动
节一系列活动的设
得出结论:犯罪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必
置,小结犯罪具有严
然法律后果。
重的社会危害性、刑
事违法性和应受刑
6.学生小结:犯罪的含义和犯罪的三大特征。
(学生、家庭、学校、国家)
交流,各抒 校 园 欺 凌 事 件 的 再
2.热点解读: 2017 年 12 月 27 日,教育部等十一 己见。
发生不仅需要自身
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明确了对实施欺凌行为学生的惩戒办法,如情节涉 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处理以公安机 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3、合作探究——让我们远离不良行为(表格)
不良行为,如旷课、夜不归宿、辱骂他人、强行索 学 生 合 作 帮 助 学 生 认 识 身 边
要财物、打架、赌博、偷窃等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 交流。
有哪些不良行为,知
和生活,污染校园的清新空气。让我们寻找身边存
道不良行为的危害,
在的不良行为,共同制定整改措施。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9
第三单元预防犯罪健康成长第一课违法与犯罪一、教材分析我这次使用的教材是八年级《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知识读本》第三单元预防犯罪健康成长第一课违法与犯罪。
这一课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违法的分类、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和犯罪行为及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采用相关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言行还不太规范,逆反心理比较强,易冲动,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以后走上社会是十分有益的。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和犯罪的含义、犯罪的特征及刑罚的种类,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3.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由于八年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较少,自控能力、逆反心理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使得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由于学生对一些法律概念、常识是初次接触,认识还不到位,不能很好的分辨自己的行为是哪一类型的违法行为,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方法1.学生学习方法:案例分析、辨析、归纳法。
2.教师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创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网购已经成为我们消费的一种新方式。
但是在网购中却存在着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消费骗局。
播放视频:中国严打互联网刷单炒信等违法行为。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优质课教案_1
B.裁判员判罚不公该受惩罚,汪某等人的行为是在伸张正义
C.因为汪某等人年龄尚小,故而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D.杜绝不良习气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我们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
①旷课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高效课堂导学案八年级政治学科课题:预防犯罪
学习
目标
1.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学习重点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如何预防犯罪
学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④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2.汪某等四位中学生在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看到兴奋之处,大叫大闹;为发泄不满又多次用汽水瓶砸向裁判员。经警察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4日。对此你认为()
1、陈某犯罪的原因(个人、家庭、学校、社会)
2、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3、避免或矫治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
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生活在法治社会,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当堂检测)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善用法律》做守法的公民PPT课件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3框 善用法律
学习目标 1.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 2.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新课导入
小丽上周在商场买了双名牌运动鞋,本来特别开心, 但是昨天发现居然有质量问题!好郁闷!算了,我自认 倒霉,凑合着用吧!可没想到今天体育课跑800米,鞋底 居然开裂了!还摔了一跤!真是太背了!
学习任务一 知识拓展:法律服务机构的作用。
法律服务站
律师事务所
解释法律问题,代写法律文书, 帮我们出主意,替我们解决涉及法律 的事务。
公证处
为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当 顾问,替我们处理法律的事务。 律师是熟悉法律的专业人士。
法律援助中心
依据法律和事实,证明合同、遗 嘱、亲属关系、身份、学历、出生日 期、婚姻状况等的真实性、合法性。
学习任务三
快递员小张在送快递到某出租房时发现,屋里的几个人显得神神秘秘。 在签收快递的时候,小张悄悄观察了屋里的情况,发现他们正利用手机和电 脑与外界联系怀疑他们在实施电信诈骗。小张不动声色的离开后,立即报警, 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提供了可靠的情报消息。
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侵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你会怎么做?说说你的理由。 勇敢而又机智地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理由: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
学习任务二
中学生小峰自创歌词获奖,奖项却被参加复评工 作的李某给了其他人。小峰以侵犯自己的著作权,一 纸诉状将李某和张某告到法院。经法院审结,小峰获 得1.7万元赔偿。
(1)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小峰是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优质课教案_3
第九课保护自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有效方法,逐步形成自我保护的能力;知道我们国家为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专门制定的相关法规,初步形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案例分析、讨论和情境模拟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有效的方法及相关法律、相关部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学会拿起法律武器自身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和适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加强对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讲授新课】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板书)导入:1.图片展示及分析:提问: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人为故意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图片中反映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这样的险情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险情的发生都不是人为故意的。
过渡:生活中除了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这样的险情之外,还有一些人为的故意行为也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这就是今天要一起学习的——预防侵害,保护自己。
一.提高警惕:案例展示及例举:2014年11月,南京某大学生生小红与认识仅三天的网友张强见面。
1.提问:设想此次会面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可能出现三种场景:皆大欢喜甚至两情相悦;与设想相去甚远以致不欢而散;出现一个骗子,可能骗财也可能骗色。
过渡:这第三种情形就是我们讲到的侵害行为。
2.提问:(1)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为故意的侵害行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校内可能发生打架斗殴的校园暴力、敲诈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教师不合法的体罚行为等等;外出时可能遇到偷盗、抢劫、诈骗、拐卖、杀人、伤人等侵害行为;网络虚拟世界中也可能出现网络诈骗、窃取个人信息等侵害行为。
(2)面对如此种种侵害行为,如何避免侵害的发生?学生回答:要有警惕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PPT显示)。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优质课教案_5
2018中考时政热点(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四大保护的主要内容(3)犯罪的含义和特征(4)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2.能力目标:明辨是非,增强自控力,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自身的法治素养,预防违法犯罪二、教学重点:▲四大保护的主要内容;▲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三、教学难点:(1)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2)四大保护的主要内容(3)为什么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4)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5)青少年自身怎样预防违法犯罪?四、教学方式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资源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朗读考点内容。
(教师板书课题)(二)导入:教师:前面我们已学习了七、八年级有关法律的部分内容。
今节课,我们来复习与之相关的时政热点:《向校园欺凌和暴力说“不”》。
(三)讲授新课:温故知新1、媒体展示教学目标2、了解一下近三年的中考考查情况:教师总结: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政热点是历年的高频考点,而且分值高,同学们一定要掌握好。
因此,老师给你们提一些中考预测与备考建议。
3、媒体展示:2018年中考预测与备考建议:“增强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是社会热点,备考时必须重视。
侧重于选择题和低分值主观题进行备考。
4、媒体展示:时政热点材料。
(学生自由阅读)5、媒体展示:与时政热点材料相关的考点。
(学生齐读)6、媒体展示:考查的重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善用法律》优质课教案_2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第3课时《善用法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依法维权意识,树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观念。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运用法律与人打交道;能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明白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懂得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时,要善于斗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情景探究、感悟体验、谈话法、讨论法一、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大家看大屏幕。
这个视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师:生活中我们要善用法律。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导学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三、讲授新课活动一:依法维权(出示小华的故事) 中学生小华从超市出来,门口的报警器鸣叫起来,再次通过仍然鸣叫。
随后,小华被保安带到一边询问,并强迫小华脱下衣服接受检查。
思考:1.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2.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教师总结、过渡:保安的行为是侵犯小华权利的表现。
我如果是小华的朋友,可以告诉他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
引出课题《善用法律》。
活动二:法律救助帮维权(出示王某的故事)高三学生王某高考前夕,其弟被李某打伤,遂纠集几个人将李某打成重伤。
结果,王某因故意伤害罪受到法律的制裁。
思考:上个事例中的王某应该如何帮弟弟维权?教师总结:1.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律师的职责、公证员、法律援助中心的职能,寻求国家救济的做法。
2.王某可以与李某协商,要求对方承担相关责任,或者向派出所报案等。
(出示村民的故事)某村三户农民与村委会签订了橘园承包合同,当年获利颇丰。
有的村干部看着眼红,想毁约。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1
《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尊严,增强法治观念;
2.能力目标:明辨是非,心中有法;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ppt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违法无小事;2、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四、【教学流程】
概述:本节针对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模糊、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通过“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内容的阐释,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后果,提高警惕性,防微杜渐。
(一)讲授新课:通过小勤的事例与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典型实例说明法不可违,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接着介绍违法行为的含义,举例说明违法行为的分类;聚焦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选取相关案例,分析其含义、特点和危害性;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提出行为要求。
(二)教学提要:《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导言-【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
五、课堂小结:本节阐释了“法不可违”的原因与违法的含义、类别等。
六、【教学反思】(略)。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善用法律》优质课教案_0
《认识法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则以及法律的其他显著特征;了解我国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维护个人生活正常进行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了解自觉遵守法律规则的重要意义。
[重点重难点:重点:法律规则的特殊性;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
难点:了解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则。
课前预习:(利用自主学习时间,理解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并在课本中做好勾画,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老师开讲。
两名学生上黑板,一名学生用圆规、直尺画出圆和正方形;一名学生徒手画圆和正方形。
然后让同学们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师:从两位同学画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圆而无规,会因笔走龙蛇而画不圆;制方而无矩,会因角不正、线不直而制不出来,“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守规矩。
社会要有序进行,人们之间要相互和谐相处,就少不了合理的规则,社会公共生活就是按许多规则构成的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关联的网络,而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特殊规则。
让我们今天来认识法律规则。
课堂活动一:说说体育比赛中的规则。
活动准备:学生查找一些不同体育比赛中的比赛规则。
活动过程:(1)学生列举体育比赛中的不同规则。
生甲:篮球比赛规则中规定,无论是侵犯人犯规,还是技术犯规,一名球员犯规共5次(NBA规定为6次)必须离开球场,球员做出的不体现运动员精神的犯规动作,比如打人,发生此类情况后,球员应立即被罚出场外。
生乙:足球比赛中的“越位”这个规则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足球比赛的发展。
以前的比赛,许多球员都站在球门口,虽然进球多,但几乎没有什么观赏性。
有了这个规则后,大家都更注重球场战略战述了,使足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说说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体育比赛回怎样?生甲:如果没有规则,球场就会乱作一团,根本无法比赛,也就没有了体育项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所以规则至关重要。
初中政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知识点归纳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1.法律的规范作用?(重点掌握)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
(重点掌握)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4.列举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5.列举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合同违约、侵犯人身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等(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我们怎样面对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重点掌握)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框预防犯罪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什么是犯罪?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4.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8
《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尊法、守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如何按照违反的法律熟练区分三种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随着我国深入、持续地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小汽车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很多开车的人常说“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为什么喝了酒就不能开车呢?因为喝了酒开车是什么行为?(生答:违法行为)导入新课——法不可违。
二.学习新课学习目标一: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课本P46“运用你的经验”)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先点一学生回答,然后师生合作共同订正:小勤不学法、不懂法,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他“捡”建筑工地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违法行为,因此他被工地保安送到了派出所。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要学习法律,了解什么是违法,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讲述: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学生阅读教材P47进行“探究与分享”)1.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合作讨论上述问题并展示答案。
3.学生认真阅读课本P48正文部分并找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4.师生共同订正上述问题的答案。
朱某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违反了物权法的规定,其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其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赵某的行为违法了刑法的规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优质课教案_7
自学、自测、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节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流程
教师组织指导流程
自学感悟
1.宪法是我国的___________,它规定和保护公民的________。
2.公民有权按照__________的规定去实践某种行为,也有权要求其他公民,国家或有关组织去做或者不做某种行为,以使自己的权利__________。
课题:公民的基本权利
学科:政治
课型:新授
审核人:教研组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2.了解公民身份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
3.了解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进而形成初步的公民权利意识。
学习重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2.公民权利的基本内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普通法规定的公民在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具体权力。
C.监狱服刑人员都不享有的权利。
D.只要侵犯就会被判刑的权利。,他还是中国公民吗?
合作探究
探究一午休时间,同宿舍的同学都休息了,小松还在大声的朗读英语。室友多次提醒,他却说:“学习是我的权利和自由,任何人都不能干涉。”
小松的观点对吗?他的室友应该怎么办?
A(1)(2)B(3)(4)
C(1)(3)D(2)(4)
2王强的同学给他寄到学校传达室一封信,上面贴了一张非常漂亮的邮票。同学李明发现后,把邮票撕下来,并把信撕烂扔掉了。王强得知后非常生气,于是找人把王强狠揍了一顿。
(1)试对李明的行为进行简要评析。
(2)王强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3)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权利。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善用法律》优质课教案_10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三框善用法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依法维权意识,树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观念不容辞的责任;懂得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时,要善于斗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四种侵权行为视频。
教师总结:视频中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当你面对这些社会现象时,你会维权吗?你会如何维权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张漫画图片。
二、新课讲授导学目标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活动一:维权见行动(展示图片)思考:1、图片中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2、图片中的被侵权人可能会怎样做?你赞同哪种做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图片一中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图片二中的行为后果轻微则是民事违法行为,如果后果严重则是犯罪行为。
图片中的被侵权人有可能忍气吞声,有可能伺机报复,也有可能依法求助。
我们达成了共识会选择依法求助。
那我们如何依法求助呢?怎样依法求助1、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示法律条文:《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规定,殴打他人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通过法律服务机构维护合法权益活动二:法律救助你我他(展示图片)思考:你了解图中的法律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吗?教师总结:法律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法律服务所:写文书,出主意等。
△律师事务所:处理法律事务、打官司、辩护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优质课教案_2
导学案年级:9科目:思品教师寄语:眼望高山,脚踏实地课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保护自我主备教师审阅学习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能记住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重点)2.能说出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难点)3.能说出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难点)4.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能正确区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重点)【设问导读】(阅读文本,完成题目)1.法律的特征:2.法律的作用?法律制裁分为几类?3.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4.犯罪的含义及特征5.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6.如何预防违法犯罪?7.青少年受特殊保护的原因?8.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9.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10.诉讼分为哪三种?11.保护未成年的两部专门法律:12..对未成年人的四大特殊保护:13.刑罚的分类有哪些14.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是什么?15.拘留和拘役的区别【自我检测】1.(2015山西) 小郑到某县法院工作了,第一天接受了下列5个案件,哪一组属于犯罪呢?( D )①周叔叔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恼怒,将对方打成重伤②法院判决后仍不还债的人被称为“老赖”。
县法院将老赖的照片等个人信息及欠债数额,在街头大屏幕上滚动播出,于是其中一个老赖起诉,说侵犯了他的隐私权③在某重点文物旅游景点,小赵骑在文物上拍照,并与管理员发生冲突④高三学生小王厌学,经常逃课上网吧;钱不够,就拦路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⑤王某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出纳,暗地里挪用公款炒股,累计近百万元导案【学习目标】学生集体朗读【设问导读】1.二人小组交流2.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合作交流】1.小组起立,组长组织交流,要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
2.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适当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⑤2. (2016 山西)你的“法律知识”有多少?下列有关法律知识的说法与理解,你认为哪一组正确?(C)①“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中的“国家”是指司法机关。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优质课教案_3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分析法、谈话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本学期初,我校专门聘请了专家为我们开展了法治教育讲座,同学们还记得吗?那什么是犯罪?犯罪会处以什么样的刑罚?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自主学习1.认真阅读教材52—57页正文部分,在课本上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犯罪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应当受到的行为。
(2)犯罪特征:性、性和应受性。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和。
主刑包括、、、、;附加刑包括、、、。
二、精讲互动探究合作(一)刑法活动一:(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图一:图二:图三:由此可以看出,刑法是、保护和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
(二)犯罪活动二:认清犯罪特征探究学习:分小组讨论问题并组织答案。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1、2、3、由此可以看出,、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
关系:三个基本特征是、的,他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三)刑罚含义及种类活动三:了解刑罚刑罚又称为、,是指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或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和两大类。
(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探究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分小组讨论问题,。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框“法不可违”由“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违法的类别等内容。
为下一框起铺垫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第一目:“违法无小事”。
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法。
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及填写表格说明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主要介绍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通过身边的生活小事帮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比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的发展趋势,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能力目标:(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为什么法不可违。
教学难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策略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开场白:今天我们开始进入第五课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今天的5.1法不可违我们从一部电视剧开始讲起,2017年3月28日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以来,一路收视长虹,造就收视率破七的神话,刷新省台卫视所有收视记录。
我们今天在课堂上也观看一会儿《人名的名义》。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指话题,同时也导出活动一:观看《人民的名义》,在导入环节和讲授新课的活动一其实是合二为一,用视频导入,同时又直接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活动一:播放视频要求:观看视频《人民的名义》片段,说说视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者你看完后有什么感受?师:视频看完了,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你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或者这个视频给你什么样的警示?生:违法犯罪就要受到惩罚。
生:无论是老百姓还是高官,违法都要接受法律制裁。
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普通老百姓,还是身居要职的高官,都不能违法→法律的作用、地位: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不违法是人们的底线。
“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触犯法律,就要接受法律的惩罚→违法的后果: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
板书:1、为什么法不可违?(1)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法律的作用(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的地位(3)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的后果设计意图:用《人民的名义》的结局——宣布剧中人物的判决结果短视频导入新课,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一击——法不可违就自然生成了。
再经过学生的说一说,老师的引导,利用学生课堂的生成资源自然引出为什么法不可违的原因。
过渡: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的底线,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这里从正面和反面告诉我们要遵守法律,不能违反法律,所以我们要明确违法无小事。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活动二:今日教法师:我们先不看课本,来从字的表面来解释下什么是违法行为?生:违反法律的行为。
师:真棒,一击即中,接下来看谁最早找到课本对违法行为的定义?生:……板书: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处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师:请同学们把上课前老师分发的表格拿出来,接下来我们看下这节课的重难点:3、违法行为的分类:板书: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②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对社会危害大小,这三种违法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刑事违法行为)。
师:在选择题时要特别注意这种说法,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违法除了犯罪还包括一般违法行为,而犯罪是违法行为最严重的。
PPT显示:4、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1)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法的行为,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师:虽然分类是这样分,但是有时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会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如打人,小小的打——民事违法行为,打稍微大点——行政违法行为,打到轻伤以上——刑事违法行为。
但无论是哪种违法行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对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这部分的理论化知识点的处理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
引用“今日说法”的电视节目设计活动二“今日教法”,即教师讲授课本理论知识。
并配以表格提问的形式将各类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所违反的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详细清晰地展现出来,不仅使知识一目了然,还让学生对身边的违法行为有了身切的感受,有效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
让学生举例,既可以检验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然后还可以利用学生课堂的生成资源,总结出身边要警惕的违法行为这一知识点。
活动三:小剧场《都是手表惹的祸?》师:播放由八班林金城、郭文斌、李佳伟、宋远鹏、曹镇等同学带来的情景剧表演。
感谢给我们带来精彩表演的同学们!情景剧演出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么常见的生活场景却处处充满着违法的气息,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不信,我们来看看:分组思考讨论以下的问题:1、以上情景中有哪些违法行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违法行为?你从哪看出来的?2、就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而言,情景剧中哪一行为比较严重?哪些行为属于较轻微?3、这一系列的违法行为都是手表惹的祸吗?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师:这个情景剧出现四个违法行为:捡到手表不还、家长校门口闹事、抢50元钱、打人。
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捡到手表不还违反了《物权法》是民事违法行为,家长校门口闹事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行政违法行为,抢钱则触犯了《刑法》是刑事违法行为,而打人,从打的程度来看是民事违法行为。
很遗憾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由于法律观念不强,缺乏法律知识,还时不时地发生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违法行为。
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可能就存在你我的身边,很多人可能正在做着违法犯罪的事情而自己浑然未觉。
因此,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设计意图:情景剧《都是手表惹的祸?》的呈现应该说是本课的亮点,用新颖独特的方式重新演绎课本第47页的探究与分享,用学生比较少见又能引发他们兴趣的方式演绎课本素材,重新赋予教材素材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违法犯罪离他们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也让学生再次明确违法无小事,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自然地引出知识点“怎么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一举多得。
活动四:分享时刻师:(PPT显示)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做尊章守法的好公民?要求:1、请大家先思考,然后把自己的答案写在便利签上,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
2、然后我们邀请部分同学上来分享心得,最后我们把自己的这节课的收获贴在尊章守法的大树上。
生:思考问题,并且把答案写在便利签上,部分同学分享心得,全班同学把便利签贴到黑板上的遵章守法大树上。
师:(PPT显示)5、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增强守法观念。
(2)从小事做起,远离不良行为,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设计意图:巩固新课的处理也比较新颖,把最后一个知识点和课堂小结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做法写在便利贴上,然后贴在事先设计好的尊章守法树上,这也寓意着收获。
这种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了一节课的视觉疲劳,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板书设计: 5.1法不可违违法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1、为什么法不可违?法律的作用:规范,提供模式、方向、标准地位: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底线2、什么是违法行为?3、分类民事违法行为按法律分为行政违法行为4、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1)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法的行为,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5、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增强守法观念。
(2)从小事做起,远离不良行为,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