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我们都应该记住他们
[整理]两弹一星功勋谱
两弹一星功勋谱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11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
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与胡锦涛总书记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
23位“两弹一星”元勋情况
23位“两弹一星”元勋情况授勋时过世(7人)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8年12月10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等职。
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
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60年代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设想并获得实验证明。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2年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
1938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我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
“两弹一星”功勋榜
“两弹一星”功勋榜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
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1、于敏,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王大珩,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4、朱光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5、孙家栋,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
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远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
6、任新民,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等。
7、吴自良,物理冶金学家。
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
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
8、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专家。
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做了开创性工作,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系统课题,和合作者研制并参加组建成功我国人造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
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
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来源:| 作者:| 日期:2010-5-7 10:18:44 | 编辑:admin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3位功臣中毕业于美国名校的有10位占总人数的43%:1. 钱学森(麻省理工)2. 邓稼先(普渡)3. 屠守锷(麻省理工)4. 杨嘉墀(哈佛)5. 陈能宽(耶鲁)6. 吴自良(卡内基.梅隆)7. 任新民(密歇根)8. 朱光亚(密歇根)9. 王希季(弗吉尼亚理工)10. 郭永怀(加州理工)23位功臣中毕业于英国名校的有5位占总人数的22%:1. 王大衍(帝国理工)2. 黄纬禄(帝国理工)3. 姚桐斌(伯明翰)4. 彭恒武(爱丁堡)5. 程开甲(爱丁堡)其余还有四位是:赵九章(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德国柏林大学)钱三强(法国巴黎大学)孙家栋(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还有四位是未拿过国外学位的中国学者。
从中不难看出23位功臣中有83%是国外留学海归,正验证了我们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还有一点就是差不多一半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英国,再从2010年的英国泰晤士报世界200强大学排名中美国有70多所排世界第一英国30多所排第二,同时英美也是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国家,不难看出英美的教学水平在全世界是公认的,所以作为每一位莘莘学子而言要出国留学前必须要对世界各国的教学水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3位功臣中毕业于美国名校的有10位占总人数的43%:1 钱学森麻省理工大学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航空硕士学位;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9—194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至副教授。
人物素材这些“两弹一星”英雄们,是征服爱国作文的高分宝藏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爱国精神成了考场的一大热点。
为了帮你们惊艳老师拿高分,这期纸条君特地献上闪闪发光的爱国人物合集:“两弹一星”元勋们!他们在艰难的时势中,不曾被风沙消磨意志,亦不不忘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本心与责任,日复一日地在前线攻坚克难,为祖国筑建国防屏障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英雄和故事,值得被世人铭记,更是作文中最亮眼提分的素材!赶快点赞+收藏,也许下次考试就用上!适用考点:爱国、家国情怀、时代创新、奉献精神、中国梦等。
Part 1 程开甲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荣誉成就:内耗理论、双带理论、抗辐射加固、核试验、“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918年的夏天,程开甲降生于江苏吴江的一个富商之家,因是独子,被家庭赋予众望。
“开”即应开转之意,“甲”则取“第一名”之吉,祖父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但少年时期的他却叛逆不羁,不仅留级三年,还离家出走至上海。
在被家人找回并痛打一顿后,程开甲幡然醒悟,自此发愤图强,考入浙江大学。
大学四年,程开甲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而随校四处迁移,在颠沛流离中他的衣物、书籍甚至化为灰烬。
然而,即使现实环境如此恶劣动荡,程开甲仍能苦学不辍。
弥漫的硝烟没有遮蔽他敏锐的眼眸,他看出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渴望科学救国。
1946年,他远赴重洋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玻恩教授,并最终取得博士学位。
但程开甲放弃了英国的优厚待遇,听凭胸中爱国热情的指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了一名物理学教授。
当他走下讲台,变身为“核司令”主持核试验时,他开始书写生命中最灿烂的一章。
驻扎罗布泊22年,严酷的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为了取得技术突破,他茶饭不思,沉迷运算推演,大有“不把问题理清楚不罢休”之势;程开甲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原子弹爆心做考察,只为珍贵的第一手数据。
程开甲曾饱含深情地说道:“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他隐姓埋名40年,甘心付出,为祖国造就了坚实有力的国防盾牌,赤诚一生,奉献永远。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试题:试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如何继承和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试题:试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附3份答案】供参考选用毛泽东思想+2024春+试题A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4春+试题A一、论述题(本题共I小题,共100分)60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核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也穿越时空,激励鼓舞着我们不断朝着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进。
试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年轻人,应如何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答:“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臼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建设者和创业者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支柱。
研制者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起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奋斗中。
H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建设者和创业者的坚强意志和立足基点。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建设者和创业者的科学态度和“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一要争做爱国奉献的青年一代。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熨兴的最关键时代。
当代青年有幸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
在新时代弘扬践行“两弹一星”精神,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坚定的信仰信念、赤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担当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H觉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把F1.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青卷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两弹一星功劳最大是谁
两弹一星功劳最大是谁
“两弹一星”每个人贡献都很大,没有“谁的贡献最大”一说。
从23位两弹一星元勋做出的贡献来看,每个人的贡献都各有千秋,难分大小,其实,他们都是我国的时代英雄,应被国人铭记于心,我们如今的便利生活,都源于他们所付出的辛苦,所以,不存在“谁的贡献最大”一说。
两弹一星元勋包括哪些人
他们分别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我国核武器的组织领导人之一,参与了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9年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主要从事弹道导弹研制设计与核武器的结合工作。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人因为他们对国家的贡献而被授予了各种荣誉和奖章。
其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国政府用于表彰核武器和人造卫星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的最高荣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个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杰出人物。
1. 钱三强钱三强是中国的核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596”完成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1950年代初期,钱三强率领一支由中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他的杰出贡献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因为他在核武器研发上的卓越贡献,钱三强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 赵九章赵九章是中国的航天科学家,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Dongfanghong-1)的首席设计师。
在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地发射升空,成为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制、发射的人造卫星。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和法国之后第四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赵九章因为他在中国航天事业上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3. 姚桐斌姚桐斌是中国的核物理学家,他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1967年12月28日,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颗氢弹,这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姚桐斌作为核物理学方面的专家,为中国核武器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他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4. 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在1950年代,邓稼先主持研制了中国的第一颗远程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他的贡献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打破西方对中国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邓稼先因为他在中国航天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而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5. 赵忠贤赵忠贤是中国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他是中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领域的重要人物。
在1964年,赵忠贤利用自主研制的加速器成果,成功地实现了神奇的千兆电子伏特(GeV)能区的高能物理实验。
(完整版)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1、钱三强(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 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 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8 年归国。
2、钱骥(1917-1983)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 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1949 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3、姚桐斌 (1922-1968)江苏省无锡市人, 1922 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资料专家。
1945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47 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 年获博士学位, 1954 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锻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
1957 年归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资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资料研究所所长。
1968 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4、赵九章(1907-1968)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 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 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 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归国。
历任西南结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1968 年被文革恶徒伤害以后自杀身亡。
5、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 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 年毕业于西南结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 年 10 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 1950 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
6、王淦昌(1907-1998)江苏省常熟县人,1907 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本报讯(记者李艳梅)朱光亚走了,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奋斗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又陨落了一颗。
细数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授勋时已有7人过世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时,7人已过世,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此后,又有6人过世,分别是: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
目前仍健在的有10人: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王希季、王大珩、于敏、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
江苏、浙江籍各6人,湖北2人。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
钱三强、屠守锷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除朱光亚外,彭桓武为湖北省麻城市人。
他1915年生,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
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只有3人没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除钱骥、周光召、于敏3人,其余都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
钱骥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因杰出成就后被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于敏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而在留学经历中,元勋们有好几对校友。
屠守锷和钱学森都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彭桓武和程开甲都曾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任新民和朱光亚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
钱学森和郭永怀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健在的老前辈只有6人
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健在的老前辈只有6人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
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
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
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学士。
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
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
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两弹一星相关人物及事迹
两弹一星相关人物及事迹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两弹一星”那些超级厉害的人物和他们超牛的事迹!
先来说说钱学森爷爷。
他可不得了,在美国的时候那是相当厉害,但心里一直想着回国为咱们做贡献。
美国那边千方百计地阻拦,可钱爷爷那决心,谁也挡不住!他回到祖国后,一头扎进了导弹和航天事业。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带着大家一点点研究、一次次试验,为咱们国家的导弹和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邓稼先爷爷,他为了研究原子弹和氢弹,那真是付出了太多。
隐姓埋名好多年,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啥。
天天在大沙漠里搞研究,条件艰苦得没法说,可他从来没抱怨过。
成功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让咱们国家在国际上挺直了腰杆!
再说王淦昌爷爷,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坚决回到祖国。
在研究中,遇到困难那是家常便饭,但他总是笑嘻嘻地面对,带着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郭永怀爷爷也特别让人敬佩。
他在飞机失事的危急时刻,还想着保护重要的数据,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把数据夹在中间。
人牺牲了,数据却完好无损。
这些爷爷奶奶们,他们不顾自己,一心为了国家。
没有他们当年的拼搏,哪有咱们现在的安稳日子哟!咱们可得记住他们的功劳,好好学习,将来也为国家出份力!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他们的故事是不是特别让人感动?咱们可不能忘了他们的付出,要把他们的精神一直传下去!。
祖国脊梁·两弹一星23位科技专家
祖国脊梁·两弹一星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它的诞生代表着我国走上了军事大国的道路,同时也为以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随着氢弹、中子弹等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在1999年9月,我国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为邓稼先,钱学森等23位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对于他们在困难时期,依然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
两弹一星奖章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才: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在这23位元勋中有21位优秀的科学家是感受到了国家的召唤,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待遇,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要为我国的富强抛洒热血。
其实我国当前虽然富裕了,但是恰恰缺的就是这种不顾一切奉献自己的爱国精神。
在当时,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使命。
因为两弹一星都属于机密任务,一旦接受,也就意味着在所有亲人朋友的身边消失不知道多长时间,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十几年,二十几年,但当时每一个接到任务的人,都背起了行囊,毫不犹豫地把青春奉献给了大西北那片最终创造奇迹的地方。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
他们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等,其中,23为两弹一星元勋中有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所占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为两弹一星事业所做的贡献。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交通大学是指今天的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
下面是各学校具体人员及名单:清华大学(7人)王淦昌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赵九章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彭桓武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钱三强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王大珩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陈芳允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周光召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西南联大(4人)屠守锷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王希季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邓稼先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朱光亚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交通大学(4人)钱学森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杨嘉墀 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姚桐斌 194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陈能宽 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矿冶系中央大学(4人)黄纬禄 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钱骥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任新民 1934年至1937年就读于中央大学化工系朱光亚 1941年至1942年在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学习浙大(2人)程开甲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赵九章 1925-1927就读于浙大前身浙江公立工业学校电机工程系其他(4人)郭永怀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孙家栋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任新民 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吴自良 193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赵九章分别在浙大和清华就读,朱光亚分别在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大就读,所以上面一共是23人。
“两弹一星”功勋榜
“两弹一星”功勋榜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
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终结性考试试题:试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如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终结性考试试题:试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 应如何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附:2份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60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核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也穿越时空,激励鼓舞着我们不断朝着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进。
试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年轻人,应如何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事业奋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尖端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深入骨子里的血脉传承,同样深刻印记在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身上。
在筹建新中国的新政协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庄严宣告迅速传遍世界,不少当初怀着“科学救国”梦想远渡重洋、学有所成的科学家闻之振奋,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克版种种困难,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身经济、文化和国防等方面的建设。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成为时代最强音。
据统计,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9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国外归来的。
钱学森、邓稼先、王承书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为了回国,钱学森隐忍负重5年,历尽波折,最终于1955年踏上回国的旅途。
他曾满怀深情地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
”钱学森的归来让中国,,两弹一星,,研究进程显著提速。
“两弹一星”事业是辉煌的,乂是神秘的。
它的神秘,需要用无私的精神支撑,用奉献的精神坚守。
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邓稼先比钱学森早回国5年。
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在北京外事部门召开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从国外带了什么回来。
他回答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时,妻子许鹿希问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因保密要求,他连续回答了三个“不能说”。
邓稼先 袁隆平 焦裕禄英雄事迹
邓稼先(1924.6.25—1986.7.29),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邓稼先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2021年5月22日13时07
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
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
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焦裕禄精神”缔造者,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们都应该记住他们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段子:“师兄们正在筹办12月24号两弹一星的晚会,我以为是为了表彰谁做了什么贡献,很正式,很神圣的那种会议,结果今天真相了!!其实两弹一星就是-圣诞,元旦,和新年!!尴尬了!”
你知道吗?其实“两弹一星”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他们分别是:王大珩(1915~2011)光学专家,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
王希季(1921~)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朱光亚(1924~ 2011)核物理学家,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出任首任院长。
孙家栋(1929~)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任新民(1915~)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
吴自良(1917~2008)材料学家,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陈芳允(1916~2000)无线电电子学家,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
陈能宽(192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杨嘉墀(1919~2006)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
周光召(1929~)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钱学森(1911~ 2009)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屠守锷(1917~2012)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
黄纬禄(1916~ 2011)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
程开甲(1918~)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
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王淦昌(1907~1998)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邓稼先(1924~1986)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赵九章(1907~1968)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
姚桐斌(1922~1968)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
钱骥(1917~1983)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
钱三强(1913~1992)原子核物理学家,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郭永怀(1909~1968)空气动力学家,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网络上还流传着这些赞颂“两弹一星”功臣的诗篇:
【第1首】
回顾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俯瞰洞庭湖内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第2首】
今又星稀月正圆,往年交契结诗缘。
离巢采酿爱丁堡,归国系情华夏天。
桑梓炊烟萦梦里,楚云凡物展花前。
请君致意家乡忆,九十衰翁眷念拳。
【第3首】
临危受命向前冲,理论难关昼夜攻。
青海湖边磨利箭,金银滩上挽强弓。
寒窗岁月传佳话,壮志征程树伟功。
浪漫鲲鹏庄子梦,芬芳兰惠屈原风。
【第4首】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
【第5首】
忠厚平实,纯真坦荡,大智大勇在胸间。
精研细算,要害紧握,壮哉突破万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
惊天一爆,震撼世界,氢弹卫星齐啸天。
核讹诈碎,新中国巍,“许身国威壮河山”。
“两弹一星”功勋巨,万代歌凯旋。
【第6首】
己丑雪飞,大河哀恸,长江泪涌。
忆少年矢志,黄浦乘风,过海漂洋,麻省理工。
超音实验,火箭推动,科学报国华夏情。
破牢笼,历千难万险,阻挠重重。
归来兮请长缨,心系神箭意破苍穹。
行独立自主,民族魂灵,感知理性,哲学辩证。
高瞻远瞩,遣将调兵,两弹一星耀太空。
天地间,中国人真行,铁骨铮铮!
【第7首】
将星陨落。
穹宇光莹烁。
强国梦,平生烙。
学成惊四海,名厚人还寞。
艰辛后,跨洋决绝归来鹤。
大漠风沙恶。
铸剑心踌躇。
经霜雨,飞天乐。
山河留重器,百代传魂魄。
冬去也。
九州羸弱已为昨。
【第8首】
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
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
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
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
【第9首】
亭亭铁塔矗秋空,六亿人民愿望同。
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
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
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
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
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第10首】
孤岛双鸽遇风浪,竹笛吉他怨鸟笼。
赤子归国强华夏,鲲鹏展翅遨苍穹。
震世两弹西边雨,冲霄一星东方红。
神舟问天赖火箭,嫦娥奔月舞蛟龙。
——赤子归国强华夏
【第11首】
水墨丹青铜管乐,竹马红叶春蚕丝。
火眼金睛透迷雾,灵感顿悟源巧思。
天书一上忙十载,吴刚三笑胜五师。
导弹卫星原子弹,醒狮火箭蘑菇狮。
——吴刚三笑胜五师
【第12首】
今天,当我们在这里欢庆胜利,我们不会忘记,
那些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
曾经在坎坷崎岖的山路上,洒下过多少心血汗水,
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他们的名字,
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献身精神,
他们的人格魅力,犹如永远熠熠生辉的星辰,
在茫茫大空,闪耀得那样明亮,那样绚丽……
我们都还记得,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有一位科学家,曾被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但是,就在那次庄严的授勋仪式上,他却没有能够出席……这就是永远被祖国人民怀念的科学家,郭——永——怀。
1956年,在回国前夕,他为了冲破外国的阻挠,
亲自焚烧了自己的全部科研文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赤子回归的行旅。
面对妻子的迷惑和嗔怪,郭永怀微笑着说,所有的科研数据,都深藏在他的心里……此后,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的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们不会忘记,1968年12月5日,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晨曦,郭永怀手提核试验文件包,行色匆匆,登上了从西北基地飞往北京的专机。
中央领导在等待听取他的汇报,妻子在企盼着他归来的消息,
郭永怀俯瞅着连绵起伏的群山,面颊上露出了几分欣喜。
2000米、1000米、500米……
突然,飞机在剧烈的抖动,驾驶舱与地面失去了联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永怀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烈火吞没了机舱,在农田里熊熊燃烧,
然而,有谁能够想到,当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
那只沉甸甸的文件包,竟完好无损地抱在郭永怀的怀里……高山在喊:郭永怀,你不该离去,
大地在喊:郭永怀,你不该离去!
妻子在哭泣:郭永怀,你才59岁的年纪……
周总理在流泪:郭永怀,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是的,郭永怀他没有离去,郭永怀他不会离去,
人民的科学家,永远都活在人民的心里……
——郭小川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